内经的天道观及天人关系
司马迁的天道意识-文档资料

司马迁的“天道”意识“天道”与史官思维天道,是指宇宙天体比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的运行轨迹和变化规律。
知晓天道,是史官的职责之一,他们因职掌天道,也叫天官。
《史记》中的《天官书》就是司马迁对历代以来的天文知识进行的总结。
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将星空分成二十八星宿,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它们的大小与位置相对不易发生变动,于是就成了坐标,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同时,这二十八星宿对应陆地,各有分野: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
以十有二岁之相,观天下之妖祥,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 ? 象。
以十有二风,祭天地之各,命乖别之妖祥。
凡此五物者,以诏救政,访序事。
①金、木、水、火、土五星不断变动,以二十八星宿为坐标,五星的运行位置和形状的正常和异常预示着相对应的地区或国家的兴福祸乱。
云气的变化也根据是否吉祥分为瑞气和妖气。
历代史官们通过观察星系累积了大量的自然知识,对天体出现的反常现象会很自然地联系到人间的祸福。
周初的人们更赋予了“天”人格意志,认为“天”具有公正无私的品质,它“惟德是依”、“福善恶淫”。
于是“天道”逐渐从单指日月星辰运动的自然规律抽象到社会规律,并且前者的意义渐渐淡出。
史官们密切观测天象,然后对照社会的人与事,渐渐探索出一些经过应验实证而形成的天人关系,即是“天道”,正如《周易》总结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长久的积累,史官们有了系统的关于“天道”的理论。
比如他们认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人要积善行德才会得天庇佑等。
司马迁出生于史官世家,他说:昔在领项,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
②后面还谈到其父司马谈“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又说“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可以看出司马氏“世主天官”,拥有高深的天官知识,他对“天道”、“天人关系”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
中国天人合一观念的演变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两汉时期,天人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
《淮南子》综合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和汉初黄老哲学,重新论述了“道”和“无为”的含义,董仲舒则对先秦儒家思想和阴阳五行说加以改造发展,建立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宣扬人格化的“天”。
东汉王充又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进行了批判,论述了自己的天人观。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混合了儒道两家思想的玄学盛行,何晏、王弼主张通过体验“无”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郭象认为人只有领会到每一物“自足其性”就可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境界。
1.《淮南子》天人合一”思想《淮南子》是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方术之士集体编撰的一部著作。
它综合道家黄老、儒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并且广泛吸收了当时医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发展的成果,借鉴阴阳五行家的理论框架,建构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天道观体系。
“道”是《淮南子》的最高范畴,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根源和规律。
所谓“道生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
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就是认为人与万物都是阴阳二气所生,是人们认识到宇宙的统一性。
因此,它认为万物之间有一种神秘的相互感应的关系,而且人与自然也有这种关系。
此外,它还提出“天人类比”的思想,认为人与天具有类似关系,是模仿天而造成的。
由于《淮南子》主要继承发展了道家思想,因此对于“无为”也有新的阐释。
它认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应该是因循自然,在道的指导下从事各种工作。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
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也,因物之相然也。
”“弱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巡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迫而不动者。
”就是说人们不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必须意识到人并不是事物的创造者,只是顺应道以推动事物发展的促进者,不可贪天功以为己力,违背天道的基本原则。
横渠易学的天人观

横渠易学的天人观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思想史和易学史上长期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从而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天人关系学说,如法天说、任天说、与天地同流说、参天说、裁成辅相说、胜天说、天人感应说、天人交相胜说等等。
北宋闻名哲学家张载在深切探讨前人天人观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天人学说作了高度归纳,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又引发出了天人一本说、天人一理说、天人合用说等等。
总之,国古代的天人之辨,问题相当复杂,必需作深切细致的具体分析,不可统而论之。
本文试图通过对张横渠易学中天人关系学说的剖析,谈谈自己的一知半解,以就教于方家。
一在中国哲学史上,张载第一次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但其所谓“合一”,并非以为天人能够混淆,相反,却将天与人、天道与人事加以区分,强调不能以人德为天德,不能把人的意识强加于天。
其《易说·系辞上》说:系之为言,或说易书,或说天,或说人,卒归一道,盖不异术,故其参错而理那么同也。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那么于是分出天人之道。
人不能够混天,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此言天德之至也。
与天同忧乐,垂法后世,虽是圣人之事,亦犹圣人之末流尔。
这是说,《系辞传》说的易、天、人,其道理是一致的。
但其所说的“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那么是区别天道和人道。
“不与圣人同忧”,是讲天道,即天的德性,没有人的忧患问题,因此说:“不与圣人同忧”。
至于所谓圣人与天同忧乐,是出于教化后世的需要,乃至人之末流,不足为训。
那个地址提出“人不能够混天”,是反对把人的思虑忧患强加于天,不同意心学派以人心释天的天人一本说。
在张载看来,天与人的全然区别就在于,天无心无为,人却有思虑行为。
他说:神那么不屈,无复回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此直谓天也。
天那么无心,神能够不屈,圣人那么岂忘思虑忧患?虽圣人亦人耳,焉得遂欲如天之神,庸不害于其事?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那么何用圣人?天治自足矣。
圣人因此有忧者,圣人之仁也;不能够忧言者,天也。
从荀子的天人观看先秦儒家天人关系的衍化

所说 的天 、 、 帝 , 宇 宙最 高的 主宰 者 ”n 这个 帝 上 是 。
3 ・ 6
最 高 主宰者 的意 志 、 令 , 为“ 命 称 天命 ” 因此 , , 孔子 讲
自然界 中 , 星宿相 随运 转 , 日月 交替 , 四季轮 回 , 雨 风
兼施 , 化生 万物 , 一 切运 动 都 是 自然 而然 的 , 不 这 并 是 出于上帝 或某 种精 神力 量 的驱使 。苟子 的这 一思 想是 吸收 了《 管子 》 中的思 想而 来的 。“ 有气则 生 , 无 气则死 , 生者 以其气 。 ‘ ” 凡物 之精 , 比则为 生 , 生 下 五谷 , 为 列星 。流于 天地 之 间 , 上 谓之鬼神 。藏 于胸 中, 谓之 圣人 。是故 名气 。 这就是 说 , 的精气 相 ” 物 互 结合 , 就产生 出 了各 种东 西 , 面生 长五 谷 , 空 地 天
都 要靠它们 的赐予 。 苟子 的“ ’ 天’ 的概 念 已经 不是 至上 神 , 不是 主宰
一
。
其 中“ ” 天 指的是 什么 , 的规定性是 什么 , 人 天人
二者 之间 的关 系是 怎样 的 , 对这 些 问题 每个 哲 学 家
都有 自己的解答 。先秦儒 家对于这些 问题 的 回答 正
的天 。
质 之 天 的 天 道 观
在 中 国古代社 会 , 由于缺乏对 自然 的 了解 , 人们
往往把 自己无法把握 的力量看 做是宇 宙之问 的一个
至上神或者 主宰力 量 , 并 将这 个 至上 神 、 宰称 之 “ 主
《 论语 》 中另 一部 分 “ ” 天 的含义 , 等 同于 西周 是
作 者 简 介 : 允 苹 (9 9 ) 女 , 西 户 县 人 , 北 师范 大 学 政 法学 院 。 苏 1 7一 , 陕 西
孔子的天道观及其思想背景

孔子的天道观及其思想背景作者:张苓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2期摘要:天命论的产生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的人文思想。
孔子通过对传统鬼神观的内涵及其象征意义予以新的诠释,使得宗教意义上的鬼神具有了人文意义,从而在先秦时期进行了一次文化启蒙。
关键词:天;命;鬼神;论语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78-01天人关系一直是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孔子的天道观是中国古代天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学术以及世俗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天道观包含了他的天命鬼神思想,并阐释了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其中心内容就是以天道释人道,最终将其天命思想归结到现实社会。
在天道观上,继承传统的孔子从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他的天命观是对从殷至周“敬天事鬼神”传统思想的承认。
所谓“天命”,是周王朝的统治者树立起的一个概念。
孔子周游列国时,“子围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上天要不要消灭这个文化,文化传承与否,是由天来决定,这种意义的天属于时命时运的。
又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是啊!与天作对,与神作对,能有什么好结果呢?等到天神的惩罚到来,再祷告求饶已无济于事了。
这些地方,孔子虽没有把天描绘成能直接发号施令的最高主宰,却保留了天具有最高意志能主宰一切的权威。
但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具有创新精神的孔子在经过思考之后,也将天的概念扩展至自然、理性而客观的范围。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这里所指的“天”,不再是超越一切的至上神,而是落回到自然界,是“四时”、是“百物”。
在孔子这时代,天命是不能认识的,只知道有天命在,人的命运是由天的安排,孔子认为人的福祸遭遇与能力没有绝对关系,在鲁国,国君被赶走,说:「道之将行也,命也,道之将废也,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宪问》)命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孔子把他不能解释的问题归之于命,我们却不能断定他宿命。
朱熹《中庸章句》的天道观

( eam n oPis h , i e n e i , i e 605 Ci ) Dpr etf ho py Xa nU i rt Xa n 10 ,h a t lo m v sy m 3 n
Ab t a t T ecnet f ae f H isZ og ogh nj ni pr n a fh e —C nui i n sr c :h ocp vno U X ’ h nynza g i a ot t r o eN o ofc ns a di o He Z us m a pt t a t t
天道本身 的状 态 , 也就是 “ , 诚” 它大致有 三个表 现 : 至诚如 神 , 恒 久不息 , 、 一、 二、 三 精纯 守一 ; 第二 , 天人 关系 的 维度 , 可以从 两个 层面展开讨论 : 其一 , 天道 与圣人之道 , 在朱熹看来 , 天道等 同于圣人之道 ; 其二 , 天道与人道 , 朱
Ke r s Z U X ;hnynza g ;ocp f evn y wo d : H iZ ogo ghnj cnet ae u oH
指 天 朱熹 ( 10 2 0年) 13 —10 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 范 畴 , 的是 天 的本 原 、 的 运 动 变化 规 律 。本 文 以 生著述丰富 , 其对《 四书章句集注》 用力甚多。而 《 中庸章句》 为主要文本 , 阅《 参 中庸或 问》 《 、 朱子语 类》 等相关 内容 , 从天道状态及天人关系两个维度来 在《 四书》 朱熹又在《 中, 中庸》 上大下功夫。
一
他 说 :熹 自早岁 即尝 受读 而窃 疑 之 , 潜 反 复 , 分 析 朱熹 的天 道观 。 “ 沉 盖亦 有年 。 L 朱 熹 反复 阅读 研究 《 ”I 中庸 》 认 为此 书 1 天 道 的 状 态— — 诚 , 继 承 了 儒 家 “ 法 ” “ 统 ” “ 夫 千 载 不 传 之 心 、道 ,续 “ 天道 ” 就是 “ ” 抑或 是 “ ” 道 , 道 的一 种 。那 什 么 绪 ”19功勋卓 著 。在 《 【2, ] 中庸章 句》 , 熹 系 统而 凝 中 朱 是“ ” 道 或者 “ 道 ” ?老 子 说 : 道 可 道 , 常 道 ” 天 呢 “ 非 , 练地阐发 了他 的理学思想 。陈来先 生说 : 在《 “ 中庸 并非 “ ” 可说 , 说 出 的 “ ” 是永 恒 的“ ” 道 不 是 道 不 道 本 章句》 理学的理气论 、 中, 天理论 、 心性论 、 功夫论都 身。“ ” 道 是什 么, 的确不 能直说 , 即不能用命 题 表 得到了全面的贯彻 , 成功地借助对于经典的系统解释 达, 但人 们可 以用语 言描 述 “ ” 道 的状 态 。那 么 “ ” 道 展示 了新儒学的理论建构 , 对理学思想 的传播起 了关 之状态是什 么样 的呢?《 中庸》 : 诚 者 , 之道 说 “ 天 键性 的作 用。 《 ” 中庸章 句》 如此 重要 , 近些 年 但 也 。 朱熹 解 读 : 诚 者 , 实 无 妄 之 谓 , 理 之 本 然 ” “ 真 天 来, 学界对 之研究却较少。而对 《 中庸章句》 中的天 也 ” …卯;诚是 实理 自然 , “ 不假 修 为也 ” “ 言天理 至 ,此 道观 , 更是 鲜 有 人 研 究 。 “ 道 ” 中 国哲 学 的重 要 天 是
荀子天人观的四重内涵

荀子天人观的四重内涵强中华;曹嘉玲【摘要】荀子所谓“天”,多属自然之天.在他看来,天生万物、天道奇妙,但天道自然,并无人格意志.而且天道与人道具有本质区别,人类应该做到“知天”与“不求知天”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人类缺乏足够能力,亦无必要,汲汲于解释天道运行的终极根源;另一方面,为了自身的福祉,人类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天道、顺应天道、利用天道.荀子有时也借天道的权威论证社会制度的合法性,为了强调礼制的作用,他甚至认为完善的人间礼制可以影响天道的运行,这显然与其天人相分的主体思想背道而驰.【期刊名称】《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3)004【总页数】4页(P107-110)【关键词】荀子;天人相分;知天;不求知天【作者】强中华;曹嘉玲【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2.6人类一旦产生自我意识,就必然思考自身和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
远古先民智慧初启,深感天道伟大,自身渺小。
随着文明的演进,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及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能力不断提高,对天道不再一味无所适从。
战国以降,人类的自我力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荀子对天人关系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天生万物、天道奇妙中国先民往往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于天地的奇妙作用,荀子亦然。
他在《礼论》中云:“天地者,生之本也。
”《王制》说:“天地者,生之始也。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富国》云:“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熟,是天之事也。
”在荀子看来,天地是万物存在之本,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则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动力源。
这里所谓“天”、“天地”乃是天下万物存在的总根源。
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荀子笔下的“天”属于“自然之天,乃指自然之运行”[1]。
荀子认为,人类与天道的关联有四。
首先,《天论》中说,“人之命在天”,意即人的生命由天赋予,生命的长短不可能突破天的大限。
中国哲学天人关系论的考察与理解

维普资讯
第2 0卷
第 5期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o . 0. 1 2 No. 5
Se p. 2 0 0 6
2 0 06年 0 9月
J u n l f n n Unv ri ( o i c n e ) o r a o Hu a ies y S c l i c s t aS e
Ab t a t The he ve — m a e a i ns p he y,i h s o y o sr c : a n n r l to hi t or n i t r f Chi e e p l s phy,s a p l s p c l n s hio o i hio o hia t ug on e n ng t o e fhe v n a n,e e he r l ton hi e we n e c he ho htc c r i he c nc pto a e nd ma v n t ea i s p b t e a h ot r.The t o y he r h sva id s y e nd s m e f a re t ls a o und m e a r po iins t a e lc i r iu a hi o hia o co n s a nt lp o sto h t r fe tng a pa tc l r p l p c lc ns ius e s os a u t r ls r t i h s e ng t r o e we n he v n a d ma nd c lu a piis wh c e ki heha m ny b t e a e n n.Thet or sv l a ei de n he y i a u bl n mo 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1页
《内经》的天道观及天人关系
【摘要】《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对中医学有深刻影
响,同时《内经》又是古代自然哲学著作,其天道观具有朴素的唯物
主义思想,为早期中医学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又有历史局
限性,其唯物主义观点也是不彻底的.整理《内经》天道观,吸取其
合理成分,对指导养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经天道观天人关系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至西
汉时期,为汇集众多医家论述而成,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同时《内经》又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著作,其根据主要表
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经》原封不动地引入了自然哲学的概念和原
理,如阴阳五行学说,原气论.阴阳五行的内涵与哲学概念一样,没
有特殊规定,因而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的外延大得几乎没有边际,五
行生克原理与哲学也完全一样.尤为重要的是:《内经》移植这些哲学
概念与原理,不仅对医学认识起指导作用,还起证明作用.二是自然
哲学原理引入中医学后,对许多生理病理现象的解释不是以事实观察
为基础进行归纳和分析,而是以自然哲学原理直接推演和解释,对临
床新的现象视而不见,也不必深入寻求新的具体认识,这样《内经》
既是中医学最高理论,也是最终理论.
古代一些学者也将《内经》视为医学与哲学双重著作,宋.林亿
认为《内经》为“黄帝与岐伯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
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惜乎唐令列之医学,付之执技之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页
流,而荐绅先生罕言之”;“以之治身,可以消患于未兆,施于有政,
可以广生于无穷.”(《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这样抬举《内经》,
不但是医学著作,更是治国之策了。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文化空前繁荣时期,诸子百家兴起,
宣扬各自的观点,在学术争鸣中关于天道观的争论成为先秦哲学中一
个中心问题,老子,孔子,墨子.韩非子等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
先秦哲学史也主要是透过天道观来分析各家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倾
向的,成书于春秋至西汉时期的《内经》也论述自己的天道观。
天道观是关于天地万物生成变化原理的观念,不同于世界观,其
范畴比世界观小,古人尚没有近代哲学家表述的世界观,《内经》对于
天地万物生成原理论述分散在各篇中,但轮廓还是清晰的,1天地是
朴素的万物之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天地本身并无神秘,上者为天,下者为地.2天地的形成是物质性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清净光明者也”。《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天地是一种客
观存在,其形成是由于阴阳;3万物生成变化是阴阳矛盾的结果。《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段经文说明阴阳运动规律是天地间最根
本的规律,也是万物生成变化极精神活动产生原因,是万物分类的方
法;4反对天地有知鬼神观念.《素问·五脏别论》明确指出“拘于鬼
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总结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内经》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朴素的客观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3页
存在,其生存变化是由内部阴阳矛盾运动变化结果,明确否认天地有
知的鬼神现象,《内经》的天道观无疑是倾向唯物主义的,在当时是属
于先进的宝贵思想,为中医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值得指出的
是,《内经》的天道观是朴素的,其唯物主义观点也是不彻底的,如《素
问·上古天真论》前一段论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的摄生观点,
在现代都有指导意义,而后一段所谓“真人”“至人”“贤人”之说,
那就是明显唯心主义倾向,在如《内经》明确表示“拘于鬼神者不可
与信至德”,但在治疗上却有“移精变气”的“祝由”之说,《素问·移
精变气论》这些矛盾即说明了《内经》不是一个一时作品,也表明《内
经》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为后世巫师的流传予可乘之机。
《内经》认为人为天地万物之一员,是万物之中最宝贵的.《素
问.四气调神论》“天地俱生,万物俱荣”,“万物不失,生命不竭”。
“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素问·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
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关于天人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中国古代先哲们都渴望
天人相通,《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
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佛违,后天而奉天时。”远古时
期就有沟通天人的特使-卜巫,通过占卜来渴望沟通天人,专业化并
在政治生活中占有崇高地位.西汉董仲舒明确指出“天人合一”的命
题,《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亦有喜怒之气,
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宇宙之间,天地人合而为一,究其实质乃是体现卜巫的天人相通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