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教学设计
空城计课文教学教案

空城计课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朗读课文《空城计》;(2)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及故事情节;(3)分析并掌握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述,培养想象力,感受故事氛围;(3)学会通过成语和典故,拓展知识面,丰富语言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3)懂得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空城计》的准确朗读;(2)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理解与运用;(3)对故事情节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 教学难点:(1)成语和典故的含义及用法;(2)古代战争策略的理解;(3)对诸葛亮智勇双全品质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录音带或视频;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3. 成语和典故的资料卡片;4. 教学PPT或黑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故事氛围;(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对故事情节进行简单复述。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历史背景;(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理解其含义。
3.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巩固所学成语;(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运用典故知识回答,拓展知识面。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强语气、节奏的把握;2. 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成语,进行阅读分享;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诸葛亮智勇双全品质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情景再现: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历史剧片段或音频故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战场,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空城计课文教学教案

空城计课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空城计”这一成语及其含义。
(3)了解中国古代战争策略和智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空城计的含义和应用。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理解并运用“空城计”这一成语及其含义。
三、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战争策略和智慧的理解。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空城计》。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学课件或教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空城计的含义和应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城计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学生举例说明,分享自己的见解。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空城计的含义和应用。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运用“空城计”这一成语,写一段话或一个小故事。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
如有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并运用“空城计”这一成语及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能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空城计的含义和应用,并能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兴趣,对中华民族的智慧感到自豪,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3篇)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案(精选13篇)《空城计》教案篇1常绿树教材分析: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
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翻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熬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学生在课前己利用阅览课及课余时间借阅《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前节课又学习了一些小说的有关知识,对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有一定的识。
初一学生具有好肿、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根据新鉴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同标,结合本实验组的研究课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呐,也是小说的卷首词。
空城计语文教案范文

空城计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空城计》这篇文章;(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剖析《空城计》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战争的残酷和智慧;(2)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空城计》的文章内容;(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领悟作品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理解《空城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剖析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3)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评价作品。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空城计》的文本和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2)PPT课件和教学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3)课堂讨论和活动所需的相关器材和工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空城计》,熟悉文章内容;(2)搜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了解《空城计》的历史背景;(3)准备课堂讨论和活动所需的发言稿和展示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简要介绍《空城计》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引导学生思考战争中的智慧和策略,引入对新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空城计》,理解文章内容;(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文章要点。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空城计》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空城计》的艺术特色;(2)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空城计》的教案

小学语文《空城计》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空城计》的内容;(2)理解《空城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勇敢、智慧和机智的品质;(3)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空城计》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主要讲述了诸葛亮在司马懿攻打蜀国时,运用空城计智退敌军的故事。
2.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2)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学习;(3)人物形象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空城计》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
2. 学生准备:(1)预习《空城计》文本,了解故事背景;(2)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知识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三国演义》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空城计》文本,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2)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汇和句子的含义;(3)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和心得;(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给予相应的评价。
《空城计》教学设计(精选15篇)

《空城计》教学设计(精选15篇)《空城计》教学设计篇1黄玉芳总体构思《空城计》节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同学进入学校后学的第一篇小说,由于是文言白话,故事情节也相对完整,因此比较适合同学阅读。
教训这篇课文应当引导同学在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初步把握阅读小说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评价人物形象。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激发同学阅读小说的爱好,培育同学的想象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鼓舞同学自主学习,发觉问题并乐观主动地解决问题。
过程设计教法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引导同学自主合作学习,擅长在学习发觉问题,并制造性的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一)导入1、问题导入问题一:同学们读过小说《三国演义》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或听过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谈谈你了解的故事情节和你最佩服的人物。
(此环节节目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同学的学习热忱,了解同学的已有学问)问题二:(在问题一的基础上提出。
比如,肯定有许多同学佩服诸葛亮,可以进一步启发:为什么佩服诸葛亮?诸葛亮有没有失误?)有没有同学了解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告知大家?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影象资料来更深化地了解“失街亭”的故事。
2、多媒体影象资料导入。
(老师独白)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30万大军伐魏,势不行挡.。
魏国都督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而预备夺取街亭要道,断蜀军粮道(播放依据电视剧《三国演义》剪辑的片段)(老师独白)街亭丢失,蜀国非常被动,诸葛亮分拨兵马,预备退回汉中,急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节选字小说《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
(问题导入应当轻松,简洁,时间不宜太长)(二)方法指导1、先请同学扫瞄《单元说明》,要求同学阅读后猎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同学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空城计》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空城计》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空城计》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空城计》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序言《空城计》作为一部始终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古代小说,其在文学和历史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空城计是被广泛运用的一种军事策略,因此,通过教授《空城计》这一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以及军事策略,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本文主要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案和教学设计,以期可以对对文学教学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城计》的故事情节,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空城计》中所体现的军事策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以《空城计》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空城计》的作者、作品主要情节及背景。
(2)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吴国大军围攻蒋城的情景,了解古代军事策略的应用。
(3)分析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过程以及成功的原因,掌握空城计这一古代军事策略的基本要点。
(4)探讨小说所展现的国家忠诚和民族精神。
2. 教学方法课程将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1)讲解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故事、观察图片和视频来巩固知识点。
(3)以讨论、辩论等形式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深度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4)提供足够的阅读资料,以供学生自行研究。
(5)通过观察、听录音、写作等方式来评估学生学习成果。
三、教学流程1. 引入通过谈论《空城计》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并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分析小说中所描述的吴国大军围攻蒋城的情景,介绍古代军事策略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作战时的各种策略。
(2)重点介绍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空城计的基本思路和要点,并比较空城计和其他古代战争策略的异同点。
课文空城计教案优秀
课文空城计教案优秀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空城计》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的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理解诸葛亮的心理活动,掌握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介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
2.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诸葛亮吗?他有哪些著名的典故?”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指导学生理解生字词。
三、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梳理课文脉络。
2.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讨论其聪明才智、沉着冷静、大智大勇等特点。
3.分析司马懿的人物形象,讨论其多疑、狡猾等特点。
四、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诸葛亮在空城计时,为何能战胜司马懿?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1.复习诸葛亮、司马懿的人物形象。
2.回顾空城计的故事情节。
二、深入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三、课堂练习1.学生模仿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创作一篇短文。
2.教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展示,给予评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作业布置1.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人物传记。
2.阅读其他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深入了解其一生。
六、课后反思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学生对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入理解课文《空城计》,分析人物形象,掌握课文中的描写手法,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诸葛亮的心理活动,深入分析其决策背后的智慧。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案)
《空城计》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和作者1.2 掌握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主要人物1.3 理解故事中的成语和典故1.4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和翻译2.2 分析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2.3 探讨故事中的成语和典故的含义和用法2.4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思考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介绍《空城计》的背景和作者3.2 朗读课文,翻译句子,理解故事情节3.3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故事中的成语和典故3.4 进行文学鉴赏和思考,讨论故事的主题和意义3.5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作业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4.2 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4.3 学生对成语和典故的掌握和运用能力4.4 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思考能力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和注释5.2 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5.3 教学多媒体和视频资料5.4 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参考书籍和文章第六章:教学准备6.1 熟悉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资料6.2 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教学工具和设备6.3 准备学生的作业和评估方式6.4 准备课堂讨论和互动的问题和话题第七章:教学实施7.1 按照教学步骤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课文7.2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解释成语和典故7.3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思考,提出问题和观点7.4 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合作,促进学生的参与和表达7.5 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课堂表现,及时进行教学调整第八章:教学反馈8.1 收集学生的作业和评估结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8.2 听取学生的反馈和意见,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问题8.3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8.4 及时与学生和家长沟通,提供辅导和支持第九章:教学拓展9.1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和研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9.2 组织相关的活动和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9.3 鼓励学生参与文学和艺术创作,展示学生的才华和创造力9.4 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和网站,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第十章:教学改进10.1 根据教学反馈和评估结果,确定教学改进的方向和目标10.2 修改和完善教学计划和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10.3 加强教学研究和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10.4 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一章:教学评估11.1 设计评估工具,包括测试卷、作业和课堂表现记录表等。
《空城计》教案范文
《空城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空城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并欣赏古代战争的智谋和策略;(3)能够运用《空城计》的智谋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空城计》;(2)学会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心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3)学会运用古代智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的品质;(3)培养学生尊敬英雄、学习英雄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空城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故事中的智谋和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学会运用古代智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教学难点:(1)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和心理;(2)将古代智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背景和作者;(2)引发学生对古代智谋的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空城计》,理解故事情节;(2)学生总结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智谋策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心理;(2)各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空城计》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古代智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5. 实践运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空城计》故事;(2)学生分享演绎心得,交流如何将古代智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四、课后作业:1. 结合《空城计》的故事情节,分析自己生活中的困境,尝试用古代智谋解决问题;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空城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古代智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学生课后作业和心得体会的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空城计》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城计》教学设计《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它有典型的情节,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本设计以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为基础,以品评分析人物性格为重点,并体味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下面给大家分享《空城计》教学设计,欢迎《空城计》教学设计1一、学习目标1.理清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
2.诸葛亮、司马懿人物形象分析,学习掌握描写方法。
二、教学方法三步阅读教学一、学习活动(一)课堂引语东汉末年,皇帝名存实亡,众多诸侯争霸天下,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
诸葛亮欲借此机会伐魏。
参军马谡献离间计,曹睿中计将司马懿削职返乡。
诸葛亮闻此大喜,即率35万大军伐魏,一路斩将略地,势不可当。
曹睿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
司马懿猜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切断蜀军粮道,夺取街亭、柳城。
形势急转直下,十分被动。
司马懿亲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
此时诸葛亮只有2500军士,形势十分危急。
诸葛亮性命如何?请看《空城计》。
(二)走进作者作品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代表作《三国演义》。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1.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读不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并把它写在黑板上。
2.概括故事情节。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开端:兵临西城(大兵压境、兵临城下)发展:孔明施计(急中生智、临危施计)高潮:司马中计(智胜司马、巧胜司马)结局:诸葛释计(孔明说计、孔明析计)3.根据故事情节划分层次(二)再读课文评价分析人物形象分析1.诸葛亮人物形象学习本节课文,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并在文中画出有关词语和句子。
2.司马懿性格(三)三读课文讨论交流1.假如你是司马懿,面对这种局面,既不能上诸葛亮的当,又可以击败诸葛,你该如何巧破诸葛亮的空城计?相信你是会有办法的。
(四)想想写写我最棒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的心理活动。
(当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看着下面黑压压的军队,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请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写出他当时的心理活动)。
(五)课外作业:有关诸葛亮的传奇故事非常多,请阅读《三国演义》,查找有关诸葛亮的故事情节记录下来,并互相交流。
二、板书设计空城计罗贯中1.兵临西城2.诸葛施计故事情节3.司马中计4.孔明释计《空城计》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理解孔明“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3、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把握孔明“智勇”的形象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从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视频。
(过渡)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吧,在众多传奇人物中,你最佩服谁?(学生众说纷纭)【注意对学生的肯定:看来大家对《三国演义》都很熟悉】《三国演义》里有个人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很受老百姓的推崇,那就是——诸葛亮。
你知道为什么诸葛亮那么受人尊敬吗?(学生回答)【对,因为诸葛亮是“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你知道他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诸葛亮超人智慧的精彩篇章,即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的《空城计》。
【板书:空城计】二、整体感知1、出示字词司马懿(yì)旌旗(jīng)隐匿(nì)城铺(pù)妄行(wàng)擅动(shàn)鹤氅(chǎng)纶巾(guān)焚香(fén)模样(mú)麈尾(zhǔ)抚掌(f ǔ)远遁(dùn)言讫(qì)笑容可掬(jū)把不会读的字音标在自己的文章中,然后通读课文。
2、请全班推荐一个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为他挑错。
(过渡)你能读懂文章吗?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蜂拥】(过渡)司马懿领兵十五万向西城蜂拥而来,孔明却只有二千五百兵。
二千五百人对十五万大军,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试想你是孔明,你会怎么做?(学生想象)孔明呢?他摆下空城计全身而退,不损一兵,真不愧是智慧的化身!三、孔明之智1、孔明之智,具体体现在哪里?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回答时请用“智在,从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并用四字短语概括。
急中生智——司马懿兵临城下,孔明想到了空城计临危不惧、处乱不惊——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传令施计;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为什么不能“高言大语”?为何“大开城门”?营造一种平静而紧张,隐隐有大军埋伏的氛围,引司马懿上当】神机妙算、料事如神——“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料定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自己也十分了解司马懿。
【如果换成是司马昭带兵,孔明还敢用空城计吗?】深谋远虑——“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2、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各抒己见。
孔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固然让人惊叹,不过在他身上,还有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那是什么?(学生回答:胆识、勇气)孔明的胆识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的?【动作、神态】“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他的镇定自若。
“笑容可掬”——从神态上看出他的沉着果敢“笑容可掬”什么意思?【形容满脸笑容,掬,双手捧着。
你能示范一下“笑容可掬”的样子吗?】孔明做出一副“笑容可掬”的样子。
他是对谁而笑?又为什么而笑呢?【司马懿带十五万大军兵临城下,孔明在危机关头摆下了空城计引司马懿中计,笑容可掬的样子是装出来给司马懿看的。
】孔明的笑除了欺瞒司马懿,其实还有一层作用,你知道吗?【安抚人心,给身边的官兵信心,使他们共同配合演好这出戏。
】兵临城下,危在旦夕时,其他人的反应怎样?【尽皆失色】他们会想什么?用第一人称描述其中一个官员此时此刻的心理。
孔明的笑并不是发自内心地微笑,那他这时心里在想什么呢?【出示图片】(学生猜测)【老师有一段京剧唱词,它正好体现了孔明此时的心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出示唱词】【板书:失色】这两者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板书:对比】3、(过渡)通过众官和孔明神色的对比,我们不禁为孔明的胆识倾倒。
平时我们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除了运用语言、外貌、动作、神态等正面描写,也会用到侧面衬托,除了上面所说的“众官”,还有哪个人也是?(学生:司马懿)【出示司马懿图片】你知道的司马懿是个怎样的人?老谋深算——“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多疑自负——原先“笑而不信”亲自“望”过后,转为“大疑”【看到什么?为什么“大疑”?他在想什么?】不听司马昭的劝告4、【老师找了一些司马懿的功绩,大家来看一下。
出示功绩】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
那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司马懿:多疑,大意,聪明反被聪明误孔明:临危不惧,知己知彼,知道司马懿对自己非常了解,所以出奇不意。
计高一筹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术,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弄险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智慧和胆识,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总结狭路相逢“智”者胜,在这一场司马懿与孔明的对决中,终因孔明的计高一筹而取得了胜利。
故事在众官的“惊服”声和孔明的“拍手大笑”中落下了帷幕。
但孔明聪明绝顶的形象却深深地刻在了我们心中。
对于智勇的化身——诸葛亮,不但我们佩服,就连他的老对手司马懿也十分佩服他。
如果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三国故事,就请走进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愿同学们能在《三国演义》中体会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
五、作业(二选一)1、作者为了突出孔明的智勇双全,不仅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还通过司马懿和众官进行侧面衬托。
要求: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在你身边选取一人一个片段。
2、我们已经聆听了诸葛亮“登楼抚琴”的心声。
请结合课文内容,替司马懿编写一段话来回应诸葛亮。
空城计足智多谋衬老谋深算孔明智深谋远虑托多疑自负司马懿料事如神对比勇笑容可掬————失色众官《空城计》教学设计3总体构思《空城计》节选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的第一篇小说,因为是文言白话,故事情节也相对完整,因此比较适合学生阅读。
教训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在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初步掌握阅读小说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评价人物形象。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教法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善于在学习发现问题,并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一)导入1、问题导入问题一:同学们读过小说《三国演义》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或听过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谈谈你了解的故事情节和你最佩服的人物。
(此环节节目营造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问题二:(在问题一的基础上提出。
比如,一定有很多同学佩服诸葛亮,可以进一步启发:为什么佩服诸葛亮?诸葛亮有没有失误?)有没有同学了解马谡“失街亭”的故事,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大家?下面我们通过一段影象资料来更深入地了解“失街亭”的故事。
2、多媒体影象资料导入。
(教师独白)蜀国丞相诸葛亮率领30万大军伐魏,势不可挡.。
魏国都督司马懿不与蜀军正面交锋,而准备夺取街亭要道,断蜀军粮道(播放根据电视剧《三国演义》剪辑的片段)(教师独白)街亭丢失,蜀国十分被动,诸葛亮分拨兵马,准备退回汉中,急报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夺西城,诸葛亮将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节选字小说《三国演义》的课文——《空城计》。
(问题导入应该轻松,简洁,时间不宜太长)(二)方法指导1、先请同学浏览《单元说明》,要求学生阅读后获取两方面信息:一是小说的基本特点,二是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生筛选信息,明确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三)初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阅读这篇课文,同学们要重点把握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
下面就借助手中的工具书和课文中的注解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出来,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琴。
1、解决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字、词句。
2、概括故事情节。
(四)再读课文,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这篇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独立、完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