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工程研究与应用_马世骁

合集下载

机械工程研究报告之机械系统的鲁棒性设计与优化研究

机械工程研究报告之机械系统的鲁棒性设计与优化研究

机械工程研究报告之机械系统的鲁棒性设计与优化研究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机械系统的鲁棒性设计与优化研究。

通过对机械系统的鲁棒性进行分析和优化,可以提高机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满足不同工况下的要求。

本报告将介绍鲁棒性设计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实践,并通过实例说明其应用价值。

1. 引言机械系统的鲁棒性是指在面对不确定性因素和外界干扰时,系统能够保持其性能和功能的能力。

鲁棒性设计是通过优化机械系统的结构、参数和控制策略,使其能够在不同工况下保持良好的性能。

在现代工程领域,鲁棒性设计已成为提高机械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手段。

2. 鲁棒性设计的基本概念鲁棒性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不确定性建模、鲁棒性指标、鲁棒性设计方法和鲁棒性优化。

不确定性建模是指对机械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建模和分析,例如材料性能的波动、外界干扰的变化等。

鲁棒性指标是衡量机械系统鲁棒性的量化指标,例如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等。

鲁棒性设计方法是指通过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和优化,提高机械系统的鲁棒性。

鲁棒性优化是指通过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模拟,寻找机械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最优设计方案。

3. 鲁棒性设计的方法和实践鲁棒性设计的方法包括:参数设计、结构设计和控制设计。

参数设计是通过优化系统的参数,使系统在不同工况下具有较好的性能。

结构设计是通过优化系统的结构,改善系统的鲁棒性。

控制设计是通过设计合适的控制策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在实践中,可以利用数学建模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机械系统进行鲁棒性分析和优化。

通过对不同工况下的模拟和测试,可以评估系统的鲁棒性,并找到最优设计方案。

4. 鲁棒性设计的应用案例以某高速列车的悬挂系统为例,介绍鲁棒性设计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通过对悬挂系统的鲁棒性分析,可以评估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

通过优化系统的参数和结构,可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运行条件。

通过控制策略的设计,可以使系统在面对外界干扰时能够快速响应并保持稳定。

基于耦合电感型双层Cuk斩波电路的电池均衡系统

基于耦合电感型双层Cuk斩波电路的电池均衡系统

基于耦合电感型双层Cuk 斩波电路的电池均衡系统**收稿日期:2021-10-06;收到修改稿日期:2021-12-21*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9A470001)作者简介:司少康(199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

胡治国(1976-),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

(通信作者)司少康,胡治国,张磊冲(河南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河南焦作 454000)摘要:电池在串联成组使用时,由于制造工艺、工作环境不同等因素,电池之间荷电状态(SOC)和电压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耦合电感型双层Cuk 斩波电路电池均衡系统,用耦合电感代替非耦合电感,比传统Cuk 斩波电路减少了元器件数量,降低了损耗,提高了均衡效率。

同时,该均衡系统 使用N 沟道MOSFET,由同步触发脉冲PWM 中一对互补信号控制。

通过电路理论分析,设计了完整的均衡电 路,最后在MATLAB/Simulink 中进行仿真,结果验证了该均衡系统的高效性。

关键词:耦合电感;Cuk 斩波电路;MOSFET; PWM 脉冲信号中图分类号:U469.72;TM9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6540(2022)02-0077-06doi : 10. 12177/emca. 2021. 169Battery Equalization System Based on Coupled Inductor Double-Layer Cuk Chopper Circuit *SI Shaokang , HU Zhiguo , ZHANG Leichong(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Automation ,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 Jiaozuo 454000, China)Abstract : When batteries are used in group, the states of charge ( SOCs) and voltages are inconsistent between single batteries due to different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nd working environment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 abattery equalization system based on coupled inductor double-layer Cuk chopper circuit is proposed , in which thecoupled inductor is used instead of the uncoupled inductor.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uk chopper circuit , itreduces the number of components , lowers the loss and improves the equalization efficiency. At the same time , theequalization system uses the N-channel MOSFET , which is controlled by a pair of complementary signals in synchronous trigger pulse PWM. Through the circuit theoretical analysis , a complete equalization circuit is designed.Finally ,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in MATLAB/ Simulink. The results verify the efficiency of the equalization system.Key words : coupled inductor ; Cuk chopper circuit ; MOSFET ; PWM pulse signal0引言近些年来,环境问题污染日益严重。

协同式多专家系统在并行工程中的应用

协同式多专家系统在并行工程中的应用

协同式多专家系统在并行工程中的应用
李东波;唐敦兵
【期刊名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8(000)005
【摘要】在并行工程环境下,设计活动涉及了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开发决策过程中冲突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特点以及并行工程中协同的概念,为确保并行产品开发过程的顺利进行,提出了面向并行工程协同式多专家系统这一新的协调系统。

【总页数】1页(P419)
【作者】李东波;唐敦兵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制造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制造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21
【相关文献】
1.协同式专家系统任务分解在电站调试中的应用 [J], 赵杰;范会敏
2.层次型协同式专家系统在智能造字中的应用 [J], 段骋森;皮佑国
3.协同式专家系统原理方法及应用 [J], 洪学海
4.协同式多代理CAPP专家系统中的黑板控制推理策略与实现 [J], 陈宁;姚寿广;陈刚;王军
5.协同式专家系统及其在三轴转台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J], 刘胜利;克晶;苏宝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并联机器人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并联机器人的理论及应用研究
摘要: 并联机构刚度大, 承载能力强, 精度高, 运动惯性小, 备受 人们关注。对并联机器人的理论、 应用研究及国内外发展现状进 余晓流, 安徽岳西人, 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 %,-! 年生, 程学院教授, 工学博士。 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计划项目、 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目前主持国家载 人航天工程二期工程两个子项目的研发,承担安徽省十五 攻关项目和安徽省教育厅重点基金资助项目。主要研究方 向: 机器人学、 机械制造、 数控技术等, 发表论文 !" 余篇。 行了详尽综述,指出并联机器人理论及应用研究领域有待深入 开展的研究工作方向。 关键词: 机器人; 并联机构; 理论;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J%%! 文献标识码: >
K;E;L<8@ 3? 9@; 9@;3<F L?M 9@; LNN4B8L9B3? 3= NL<L44;4 O;8@L?BEO <3:39
!" #$%& ’ ($)* +,- !) ’ .%/* 01- 2$ ’ .3$* 4" !) ’ 5)& / P8@334 3= Q;8@L?B8L4 R?HB?;;<B?HI >?@AB C?BD;<EB9F 3= G;8@?343HF,QLS L?E@L? !1#""!I T@B?L 0 16789%:8; UL<L44;4 O;8@L?BEO @LE :;83O; 9@; @39 $ N3B?9 =3< L 43?H 9BO; :;8LAE; 3= B9E @BH@ E9B==?;EEI @BH@ 8L<<FB?H 8LNL8B9FI @BH@ N<;8BEB3? L?M 43V O3D;O;?9 B?;<9BL5 G@; L89AL4B9F 3= 9@; 9@;3<F L?M 9@; LNN4B8L9B3? 3? NL<L44;4 O;8@L?BEO <3:39 B? 9@; V3<4M BE EAOOL<BW;M5 X9 BE L4E3 N3B?9;M 3A9 9@; MB<;89B3? 3= <;E;L<8@ B? 9@BE L<;L5 <3= .&9>7; <3:39Y NL<L44;4 O;8@L?BEOY 9@;3<FY LNN4B8L9B3? 对并联机构的研究最早可追溯上世纪中叶, Z3AH@ 早在 %,1, 年就采用并联机构制作了轮胎检测装置, 高级工程师 P9;VL<9 在 %,-& 年发表了题为 “ 引起了极大反 > U4L9=3<O VB9@ PB[ +;H<;;E 3= \<;;M3O] 的论文 ^ % _ , 如图 % 所示) 。 响, 因而奠定了他在空间并联机构中的开山鼻祖地位, 相应的机构称为 P9;VL<9 平台( P9;VL<9 平 台机构由运动平台和基平台及 - 根可以独立地上下伸缩杆构成。- 根支杆两端分别由球铰和虎克铰与运动 平台和基平台联接。 这样, 运动平台就可进行 - 个自由度的独立运动。 澳大利亚机构学教授 JA?9 于 %,). 年 提 出 将 并 联 机 构 作 为 机 器 人 机 构 ; 随 后 , QL88L44B3? 和 U@LO5 +5 G 首次将 P9;VL<9 机构按操作器设计,成功地将该机构 用于装配生产线, 并联机器人由此诞生。此后, 许多学者展开了 对并联机器人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 大量的研究成果不断涌 现。 相对于串联机器人来说并联机器人具有 ^ ! _ 以下优点: 刚度大, 结构稳定;" 承载能力强; ! 与串联机构相比, # 精度高; 串联机构正解易, 反 $ 运动惯性小;% 在位置求解上, 解难, 而并联机器人正解难反解易。 因机器人在线实时计算要求

CANFD协议在程序刷写中的研究与应用

CANFD协议在程序刷写中的研究与应用

CANFD协议在程序刷写中的研究与应用潘文卿,刘兴义,王飞飞,宋炳雨,穆大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潍坊261061)摘要:本文阐述CANFD协议在程序刷写中的研究与应用。

CANFD继承了CAN总线的特性,同时在物理层升级了数据段的传输速率和更长的数据段长度。

基于CANFD的特性,ISO115765-2的传输协议需要同步升级兼容最大64字节数据长度。

本文主要从理论计算和实际应用方面对比分析CANFD协议相较于传统CAN在程序刷写中的优势。

关键词:CANFD;程序刷写;应用中图分类号:U46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8639(2021)12-0036-03Research and Applicationof CANFD Protocol in Program FlashingPAN Wen-qing,LIU Xing-yi,WANG Fei-fei,SONG Bing-yu,MU Da-yun(Weichai Power Co.,Ltd.,Weifang261061,China)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ANFD protocol in program writing.CANFD inheri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N bus while simultaneously upgrad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of data segments and the length of longer data segments at the physical level.Based on CANFD features,the ISO115765-2transport protocol requires synchronous upgrades to be compatible with up to64bytes of data length.This paper will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advantages of CANFD protocol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CAN in program writing mainly from the aspects of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CANFD;program flash;application潘文卿(1987-),女,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通讯协议栈开发。

智能钻井多目标协同优化系统研究与应用

智能钻井多目标协同优化系统研究与应用

智能钻井多目标协同优化系统研究与应用
雍锐
【期刊名称】《钻采工艺》
【年(卷),期】2024(47)3
【摘要】在深井超深井钻探过程中,井眼中高强度、高研磨性地层导致的钻头早期磨损、井下钻具振动剧烈、井眼清洁不足等,严重制约了深井超深井的安全快速钻进。

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智能钻井多目标协同优化系统,可以实时跟踪、优化钻井参数,提高钻井性能。

同时基于机械钻速和机械比能,定义了钻井性能综合评价指标;结合地应力、钻具振动、摩阻扭矩、井眼清洁和破岩能效等地质、物理模型,提出了包含探索、学习和应用三种模式的钻井参数实时优化流程,训练了融合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钻井参数实时优化算法。

该系统在深地川科1井进行了现场应用,提速比达到了41.5%,为深井超深井钻井优化提速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总页数】6页(P9-14)
【作者】雍锐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2
【相关文献】
1.特性各异电源多目标协同优化调度系统研究
2.三维侧钻井钻进轨迹多目标智能优化算法的应用实验及结果分析
3.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多目标协同智能优化配置模型研究
4.水平井钻井提速-减阻-清屑多目标协同优化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离线并行软件加载技术的研究

离线并行软件加载技术的研究

离线并行软件加载技术的研究作者:***来源:《现代信息科技》2024年第05期收稿日期:2023-08-19DOI:10.19850/ki.2096-4706.2024.05.028摘要:文章基于离线型并行软件加载技术的研究,从功能、性能架构,硬件需求,硬件设计方案,软件设计方案等方面为切入点,介绍了离线型并行软件加载技术的实现方案。

通过多端口适配技术、多路路由技术、上位机软件开发,实现3种模块、7个接口、19个通道、20余种程序的并行加载。

该研究对于其他集成化电子装备在大规模的软件加载环节建立适合自身产品特点的软件加载提供了一定借鉴。

关键词:离线加载;并行加载;多路路由技术;软件流程设计;状态指示监控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4)05-0129-05Research on Offline Parallel Software loading TechnologyLUO Yong(The 10th Research Institute of CETC, Chengdu 610036, 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offline parallel software loading technolog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mplementation scheme of offline parallel software loading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unction, performance architecture, hardware requirements, hardware design scheme, and software design scheme. Through multi-port adaptation technology, multi-routerouting technology, and host software development, the parallel loading of three modules, seven interfaces, 19 channels, and more than 20 programs is realized. This research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s for establishing software loading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products in large-scale software loading processes for other integrated electronic equipment.Keywords: offline loading; parallel loading; multi-route routing technology; software process design; status indication monitoring0 引言先进的武器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如何在现代化战争中先发制人、赢得先机,取决于武器装备作战准备的时间,准备时间越少,对战场的主动权的掌握就越大。

土木工程结构仿真前处理引擎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土木工程结构仿真前处理引擎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土木工程结构仿真前处理引擎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土木工程结构仿真前处理引擎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1. 引言在现代土木工程设计中,结构仿真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并行工程研究与应用_马世骁
并行工程研究与应用
摘要:对并行工程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并行工程的含义,论述了并行工程特点及实施过程,分析了实施并行工程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并行工程定义。

将并行工程基本原理应用于科学仪器共用网络体系结构建立和设计中,说明了并行工程的应用过程和应用技巧。

论述了应用并行工程实施科学仪器共用网络建设的特点和设计过程。

关键词:并行工程,设计,体系结构,网络,定义
中图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各工业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诸如并行工程、精良生产、敏捷制造、拟实制造等新技术、新思想、新概念不断引入到新产品的设计与制造领域中。

实践证明,为了成功地实施先进制造技术,必须在依靠技术进步的同时,充分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因而强调发挥人的创造性、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的并行工程(CE,Concurrent
Engineering )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 并行工程
2.1 并行工程概述
并行工程是相对传统的产品串行生产模式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一种哲理[1,2],并行工程的定义在国际上尚未统一。

研究表明,并行工程是集成地、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的各种过程的系统方法。

它要求产品开发人员在设计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处理的所有因素。

并行工程强调多学科专家的协调工作(TeamWork)和一体化、并行地进行产品及其相关过程的设计,尤其注重早期概念设计阶段的并行与协调,强调功能与过程的集成,在优化和重组产品开发过程的同时,实现多学科、多领域专家群体协同工作,
从而达到压缩产品上市时间、降低成本的目的[3]。

并行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并行设计(CD ,ConcurrentDesign )并行工程的实现框架是包括建立以人为主的组织管理框架,计算机辅助工具框架及方法框架等一系列框架的集成,其系统的集成更注重开放性、标准化多平台支持,选用商品化的技术服务,支持良好的应用软件,强调分布式数据管理以利于数据查询和传递[5]。


国已故 863 项目首席专家蒋新松教授指出:并行工程是 CIMS 发展的新阶段[6]。

2.2 并行工程的含义并行工程的含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7]:
(1)并行并非指齐头并进,而是并行有序地工作,并行强调了在产品开发的早期就能考虑其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问题,具有并行处理产品全生命周期各阶段问题的能力(如图 1 所示)。

(2)并行工程的工作是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实现功能集成、信息集成、过程集成。

(3)并行设计是并行工程的主体,并行设计贯穿了产品开发的全过程,通过产品数字化定义,实现无纸生产。

(4)并行工程由于涉及到产品开发的全生命周
期,因此强调了过程管理与控制,整个产品开始过程在产品数据管理(PDM)下进行,实现异地设计。

(5)并行工程的实施需要建立一支来自不同企业或企业内不同部门的技术与管理人员所组成的团队,进行群组协同工作(Team work),形成动态联盟。

(6)并行工程强调了上下游共同决策的机制,因此除计算机辅助工程(CAx),即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软件外,还要有面向工程的设计(DFx)软件,如面向装配的设计(DFA)、面向制造的设计(DFA)等软件的支持,以便支持装配、加工方面的工艺审查,及时反馈信息。

2.3 并行工程的特点
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CE 强调在产品开发的初始就全面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后续活动对其综合性能的影响因素,建立产品生命周期中各阶段间性能的继承和约束关系及产品各方面属性之间的联系,以求其综合性能最优。

它借助于由各阶段专家组成的多功能设计小组,使设计过程更协调,产品性能更完善,因此,能更好地满
足用户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和性能的综合要求,进而大大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并行设计强调产品设计与后续活动的协调与并行,计算机辅助并行设计的关键是建立集成化、智能化并行设计环境,并且有相应的设计工具支持[8]。

并行设计的实施需要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9]:过程重组、产品数据管理、产品开发队伍重构、协同工作环境。

2.4 发展前景
并行工程作为现代设计技术的发展方向,已经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并且随着 Internet 的发展,并行设计将向跨国界的全球化方向发展[10]。

其主要发展在如下方面:
图 2
(1)由以建立在“集成”基础上的产品生命周期的宏循环向微循环发展;
(2)由企业内部的并行向企业间和经营过程重构方向发展;
(3)更加完善的PDM是实现并行工程的关键;(4)应用范围的扩大。

3 应用
在某科学仪器共用网络设计过程中,根据该项目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实际情况,采用并行工程设计,建立了基于并行工程的 IPT 功能小组和体系结构并开展具体设计,具体如下:
(1)打破时间、空间和单位界限,建立了基于并行工程的设计体系,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重组,缩短了研究时间,加快了工作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根据科学仪器共用网络建设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实际,组建由设计工程师、管理专家、数据采集者、用户及其他方面人员等多元化人员组成的多功能团队并由此产生了多个 IPT 功能小组,创造了一个协调的工作环境;
(3)根据并行工程基本理论和总体方案和总体要求,从仪器网总体布局开始,应用功能分解法,
将各功能进行分解,分解成多个子功能(功能元),建立相应的结构树,将软环境建设与硬件设计并行研究;
(4) 开发基于 PDM 的应用接口模块,并使其嵌入 JSP 程序中,对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应用;(5)建立了信息平台,信息平台系统由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与管理、信息发布等功能部分组成(如图 2 所示)。

该平台具有 a.扩展性,b.先进性,c.可靠性,d.安全性等特点;
(6)根据网络结构树和相应的指标体系,在PDM 体系结构的基础上[11],建立相应的数据库,设计了相应的 PDM 管理软件,对数据实施管理。

可以实现多用户(在限制用户权限的条件下)在Internet 上查询等相关信息,并可实现多个检索入口,达到全文单字检索的目的,并可以跨库联结检索。

(7)信息发布,实现网站各项功能的完善服务,各主页及子页达到链接,数据库功能完善,性能稳定,数据全面,搜索引擎性能完善等目的。

4 结论
(1)并行工程的理论与哲理确定了其在许多工程技术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并行工程
在网络建设中的应用实践,扩大了并行工程理论的应用外延,为并行工程理论的研究、创新和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

(2)通过研究,可以认为,并行工程不应局限于工程领域研究,并行工定义为:以缩短设计时间、降低成本为目标,以全生命周期为研究对象,以过程重组为前提,以计算机辅助应用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协调的团队精神为核心,强调人与设备、人与人、人与管理之间的一体化、系统化协同工作的思想集成和方法论。

参考文献:
[1] 张申生 . 并行设计和产品创新[J]. 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2):133-138
[2] 熊斌,谭建荣,何余仁,等.基于并行工程的产品开发组织模式[J].机电工程,1999,(1):53-55.
[3] 张玉云,熊光楞,李伯虎.并行工程方法、技术与实践[J] .自动化学报,1996,22(6):745-754.
[4] 孟明辰,韩向利.并行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5] 张国忠.现代设计方法在汽车设计中的应用[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6] 陈国权.我国企业实施并行工程中人的因素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1999,(2):24-29. [7]王先逵,刘成颖,吴丹,等.并行工程与全生命周期[J].21 世纪初机械制造技术新视野论坛-WMEM,2001,(1):28-33
[8] 宋玉银,蔡复之,孟庆国,等.产品并行设计技术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6,(3):9-12.
[9] 余俊.中国机械设计大典(1)[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0] 何浩,徐燕申.并行设计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机械设计,1998,(1):1-4
[11] 高奇微,莫欣农.产品数据管理(PDM)及其实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