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统计年报-1988

合集下载

国家统计局:国内生产总值:上海(1952年至2016年)

国家统计局:国内生产总值:上海(1952年至2016年)
注:Excel表格,可对数据进行修改编辑,并进行图表分析!
指标名称 单位 频率 来源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上海:GDP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20.28 22.43 31.52 36.66 51.71 54.7 53.64 63.61 69.6 95.61 128.49 158.39 101.78 84.72 90.69 100.7 113.55 124.81 110.04 123.24 142.3 156.67 164.86 170.98 185.35 193.45 204.12 208.12 230.36 272.81 286.43 311.89 324.76 337.07 351.81 390.85 466.75 490.83 545.46 648.3 696.54 756.45 893.77 1114.32 1511.61 1971.92 2462.57 2902.2 3360.21 3801.09 4188.73 4771.17 5210.12 5741.03 2845.78 3655.74 9154.18 10366.37 10081.16 13698.15 15046.45 17165.98 19195.69 20181.72 21818.15 23567.7 24964.99 27466.15 上海:GDP:第一 产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1.45 1.66 1.96 2.17 2.51 2.26 2.71 2.38 2.7 3.57 4.29 4.23 4.43 4.51 4.54 6.24 6.5 6.8 7.2 8.31 7.91 7.42 7.57 8.54 8.97 9.45 8.22 8.79 7.98 11 11.39 10.1 10.58 13.31 13.52 17.26 19.53 19.69 21.6 27.36 29.63 32.6 33.36 34.16 37.82 47.61 59.82 68.72 72.03 73.84 74.49 76.68 78 79.68 81.02 83.45 80.34 93.8 101.84 111.8 113.82 114.15 124.94 127.8 129.28 124.26 109.78 109.47 上海:GDP:第二 产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9.56 10.08 15.61 19.22 28.75 29.67 29.39 35.25 40.83 64.66 94.82 123.36 71.06 58.8 65.72 72.17 82.92 92.27 79.51 89.2 106.08 120.82 89 176.98 211.05 221.21 236.1 244.34 249.32 255.32 275.37 325.63 336.02 364.38 433.05 466.18 482.68 551.34 677.39 902.38 1148.45 1419.41 1596.72 1774.02 1871.89 1984.64 2207.63 2403.18 2622.45 3209.02 3892.12 4452.92 5028.37 5678.51 6235.92 6001.78 7218.32 7927.89 7854.77 8027.77 8167.71 7940 7994.34 上海:GDP:第二 产业:工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上海:GDP:第二 产业:建筑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上海:GDP:第三 产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9.27 10.69 13.95 15.27 20.45 22.77 21.54 25.98 26.07 27.38 29.38 30.8 26.29 21.41 20.43 22.29 24.13 25.74 23.33 25.73 28.31 28.43 29.06 29.62 33.99 36.14 38.36 40.44 45.4 50.76 53.83 65.69 69.84 74.44 82.97 98.22 121.59 135.12 159.48 187.89 200.73 241.17 309.07 402.77 579.03 794.8 1020.2 1292.11 1592.74 1855.36 2129.6 2486.86 2728.94 3038.9 3404.19 4097.26 4620.92 5244.2 6408.5 7350.43 8930.85 9833.51 11142.86 12199.15 13445.07 15275.72 16914.52 19362.34 上海:人均GDP 元/人 年 国家统计局 274 309 388 430 590 589 569 681 713 952 1268 1521 966 803 851 933 1042 1140 999 1113 1292 1446 1541 1605 1737 1805 1898 1929 2125 2498 2568 2738 2813 2877 2963 3259 3855 4008 4396 5161 5489 5910 6955 8652 11700 15204 18943 22275 25750 28240 30804.75 34546.98 37382 35329 39128 46338 52535 58837 66367 73124 69165 76074 82560 85373 90993 97370 103100 113615 上海:国内生产总 值构成:第一产业 % 年 国家统计局 上海:国内生产总 值构成:第二产业 % 年 国家统计局 上海:国内生产总 值构成:第三产业 % 年 国家统计局 上海:GDP:第三 产业:交通运输、 仓储和邮政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上海:GDP:第三 产业:批发和零售 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上海:GDP:第三 产业:住宿和餐饮 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上海:GDP:第三 产业:金融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上海:GDP:第三 产业:房地产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上海:GDP:第三 产业:其他第三产 业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政治经济学蔡 杨 涛本文描述了改革前后中国城乡收入不平等的程度,考察了造成这种差距的制度和政策,并利用中国的经验对现存两种城市偏向形成假说的解释力作出评价。

文章指出,中国城乡之间差距巨大,1978年以前,利益集团压力和选民的声音在中国基本上是不存在的,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相关的一整套干预政策导致了稳定的城市偏向;改革以后,城乡差距的周期性变化则主要导源于城市利益集团的压力以及传统经济体制遗留的制度障碍。

政府的长期目标应该是推进要素市场的发育,即改变城市偏向政策和制度,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达到长期的目标———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关键词 城市偏向 发展战略 收入差距 要素市场作者蔡,195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研究员;杨涛,1966年生,美国杜克大学(Duke U niversity)经济学系副教授。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采取歧视农业和农村的政策。

这类政策歧视包括农产品和投入品定价和流通干预,以及偏向于工业部门的财政与金融政策。

此外,政府还往往采用诸如贸易保护、扭曲汇率等政策间接地歧视农业。

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政策干预导致经济体制的扭曲、收入大规模从农村向外转移,最终使农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受到阻碍。

西方学术界有两种主要范式,试图对这种在发展过程中普遍观察到的城市偏向政策的形成作出解释。

一种理论尝试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结构中寻求答案。

即认为农业之所以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歧视,是因为城市阶层在政治上具有过大的影响力;而农民因居住分散而导致集体行动中过高的沟通成本,以及因单个农民的产品只是农业产出的微小份额,造成免费搭车现象,因而农民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微弱(Michael Lipton,1977;Robert Bates,1981)。

另一种理论着眼于发展战略,即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坚信,工业部门是经济迅速增长的催化剂,而对农业征税可以为工业化提供绝对必要的财政支持(Krueger,1992)。

1949年~1982年中国人口统计数据

1949年~1982年中国人口统计数据

1949年~1982年中国人口统计数据1949年~1982年中国人口统计数据1983年,国家统计局“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公布了“1949年~1982年中国人口统计数据”。

表1,1983年公布的“1953~1966年中国人口统计数据”(万人)︱年份︱总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953︱58796 ︱ 37.00︱ 14.00 ︱ 23.00︱ 1954︱60266 ︱ 37.97︱ 13.18 ︱ 24.79︱ 1955︱61645 ︱ 32.60︱ 12.28 ︱ 20.32︱ 1956︱62828 ︱ 31.90︱ 11.40 ︱ 20.50︱ 1957︱64653 ︱ 34.03︱ 10.80 ︱ 23.23︱ 1958︱65994 ︱ 29.22︱ 11.984.57︱ 1961︱65859 ︱ 18.02︱ 14.24 ︱ 3.78︱ 1962︱67295 ︱ 37.01︱ 10.02 ︱ 26.99︱ 1963︱69172 ︱ 43.37︱ 10.04 ︱ 33.33︱ 1964︱70499 ︱ 39.14︱ 11.50 ︱ 27.64︱ 1965︱72538 ︱ 37.88︱ 9.50 ︱ 28.38︱ 1966︱74542 ︱ 35.05︱ 8.83 ︱ 26.22“表1”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编”的《中国统计年鉴,1984》——中国统计出版社1984 年8月版。

表2,1983年公布的中国在“1949~1982年人口统计数据”(摘录)‖死亡人口数‖自然增长数‖年末678.7万人‖66207万人249.6万667.1万人‖1796.9万人‖685.1万人‖2274.2万人‖802.9万人‖1732.5万人‖70499 万人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直接登记的“人口统计数据”:表3,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1957~1964年“出生人口”统计数据。

近20年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性别差异研究

近20年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性别差异研究

近20年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性别差异研究。

任强郑晓瑛曹桂英【摘要】文章利用1982~2000年间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死亡数据及1989、1995和2000年卫生登记死亡数据,用人口因素分解方法研究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死亡水平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年龄别死亡率性别差异对男女出生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比较了各种年龄一死因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对出生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

主要结论是中国近20年来女性死亡水平低于男性的趋势在逐渐扩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在于年龄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动差异。

【关键词】人口死亡出生期望寿命性别差异因素分解【作者】任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郑晓瑛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曹桂英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院,博士。

引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数据都显示男性死亡水平普遍高于女性,这似乎是一种趋势。

为什么人口死亡水平男性高于女性?这种性别差异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从大量的研究文献中基本可以概括出两种观点:一种是行为学观点,认为男性因为生活方式(酗酒、吸烟等)、社会角色(职业等)等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大于女性;另一种是生物学观点,认为人类遗传因素决定了平均寿命的性别差异。

对于自然界生物群落的研究也证明存在着这两种观点(Moore等,2002;Owens,2002;Promislow,1992)。

但从现有的人口死亡历史数据来看,并不总是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女性高于男性只是近几十年的现象(Wood,1979)。

欧洲人口的历史数据表明,在死亡水平较高的工业社会之前,女性死亡水平高于男性,但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后,随着现代医学的出现,因为育龄妇女死亡率的大幅下降,男性死亡率普遍高于女性。

目前西欧各国男女性出生预期寿命普遍相差7~8岁以上,东欧各国更高达10岁以上,而且仍然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只有少数欧美国家(如瑞典、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等)近年来开始有缩小的趋势,而日本、法国和德国等死亡水平极低的国家,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仍在扩大。

民政事业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民政事业统计主要指标解释

民政事业统计主要指标解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民政部•【公布日期】1989.05•【文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民政部关于废止部分民政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通知》(发布日期:2000年11月10日实施日期:2000年11月10日)废止(原因:被《民政部关于印发民政事业统计年报制度》(民发〔1999〕27号)取代)民政事业统计主要指标解释(1989年5月)第一部分行政区划、基层政权、地名(一)行政区划、基层政权(1)县辖区数:是指县、自治县、旗、自治旗人民政府,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告期末实际设有的派出机关(即区公所)的个数。

(参照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四十二条)(2)街道办事处数:是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的人民政府,在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告期未实际设有的派出机关(即街道办事处)的个数。

街道办事处数中,包含农村办事处数。

(参照同上和《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3)居民委员会数:是指城市和建制镇在非农业人口的居住地区设立的群众性自治的居民组织(即居民委员会)报告期末实有个数。

(参照《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4)村民委员会数:是指乡镇在农业人口的居住地区设立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即村民委员会)报告期末实有个数。

(参照《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5)居民(或村民)委员会干部数:是指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的人员总数,包括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两部分。

(参照《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6)城镇:城镇是指人口集中,第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中心。

它包括城市、镇和城镇型居民区三部分。

中国历年GDP(CPI通货膨胀)数据xx-2010年

中国历年GDP(CPI通货膨胀)数据xx-2010年

11.70% 7.60% 7.80% 5.20% 9.10% 10.90% 15.20% 13.50% 8.80% 11.60% 11.30% 4.10% 3.80% 9.20% 14.20% 14.00% 13.10% 10.90% 10.00% 9.30% 7.80% 7.60% 8.40%
111.70 107.60 107.80 105.20 109.10 110.90 115.20 113.50 108.80 111.60 111.30 104.10 103.80 109.20 114.20 114.00 113.10 110.90 110.00 109.30 107.80 107.60 108.40
2.05% 0.58% 2.61% 6.91% 4.17% 3.23% 7.98% 11.36% -0.62% 5.97%
100.70 99.20 101.20 103.90 101.80 101.50 104.80 105.90 99.30 103.30
0.70% -0.80% 1.20% 3.90% 1.80% 1.50% 4.80% 5.90% -0.70% 3.30%
名义GDP 名义 亿元人民币) (亿元人民币)
GDP实际增长率 实际增长率 相对上一年) (相对上一年)
国内生产总 国内生产总 值指数 值指数 上年=100 1978年=100 年 上年
276.00
467.00
916.00
2,683.00 3,332.00
3,638.00
6,913.00
10,801.00
100.00 107.60 115.99 122.02 133.13 147.64 170.08 193.04 210.03 234.39 260.88 271.58 281.90 307.83 351.54 400.76 453.26 502.66 552.93 604.35 651.49 701.00 759.89

1981-1998年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实证分析

1981-1998年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实证分析

1981-1998年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曹建海(经济学人·北京)1.城市用地规模状况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区域扩张十分迅速。

近年来,随着城市政府管理农村的城乡一体化体制的推进,城市面积迅速增加,许多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武汉、南京、广州等特大城市周围的若干县区,均已建设成为城市新区。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由此引起的城市规模扩张,使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大大加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群(带)逐步形成。

例如目前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以北京、天津、青岛、沈阳、大连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大量的研究表明,城市化和城市扩张是推动、支持我国经济2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的重要力量,并且今后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

资料来源:(1)建设部计划财务司,《城市建设统计年报》(1982-1999);(2)国家统计局,1999,《中国城市5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城市经济发展在发挥促进推进工业化和城乡经济社会形态转型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各项建设迅速发展,从1981年到1998年,全国设市城市建成区用地每年增加约820.1平方公里(折合212405.9公顷)。

1981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仅7438平方公里,1998年增加到21379.56平方公里,为1981年的2.87倍,年平均增长6.5%。

这是一个惊人的速度。

城市用地的外延扩展使得平均每年高达接近60%的耕地被占用,折合127443.5公顷,而且多为近郊区优质、高产的良田、菜地。

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些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地区也成为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

在城市用地的迅速扩展过程中,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向失控,使本来十分紧缺的土地资源的浪费严重,主要表现在:第一、一些城市之间结构趋同、重复建设,造成土地资源和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全国曾有75个城市提出要建成国际大都市,仅珠江三角洲就有5个。

中国历年GDP数据(1952年-2010年)

中国历年GDP数据(1952年-2010年)

国家统计局历年GDP数据中国GDP总量(仅中国大陆地区)从改革开放1978年的3,645亿元(合2,164亿美元),到2008年达到314,045亿元(折合45,218亿美元)。

中国GDP发展大致经历几个阶段:1956年突破1千亿元,1982年突破5千亿元,1986年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达到10,275亿元(合2,976亿美元),1995年突破5万亿元达到60,794亿元(合7,280亿美元),2001年超过10万亿达到109,655亿元(合13,248亿美元。

按GDP 修正以前的数据为2002年),2006年突破20万亿元,2008年突破30万亿元。

2010年,中国GDP总量达到397,983亿元(初步核算数)。

——中国GDP按美元折算:1972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122亿美元;1978年破2千亿美元,达到2,165亿美元;1993年破5千亿美元,达到6,132亿美元(GDP修订前数据为34,634亿元人民币,折合6,011亿美元)。

1998年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195亿美元(GDP修订前数据为78,345亿元人民币,折合9,463亿美元)。

2005年中国GDP达到22,366亿美元(初步核实数183,085亿元人民币,折合22,350亿美元),2008年达到45,218亿美元。

2010年破5万亿美元,达到58,791亿美元(初步核算数)。

中国人均GDP:按本币(人民币)计算:1982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500元,达到528元人民币,从1952年人均119元到1982年人均突破500元总共花了30年时间。

1987年首次突破1000元,达到1,112元;1995年突破5000元,达到5,046元(修订前数据为5,295亿元),从1987到1995年的8年时间年平均增长率为8.56%(按不变价推算)。

2003年首次突破10,000元,达到10,542元(修订前数据为10,202.2亿元),从1995年到2003年8年,年增长率7.91%(按不变价推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8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1989年2月28日1988年,我国国民经济在深化改革、加快对外开放中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对外经济交流扩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初步计算,全年国民生产总值①138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国民收入11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

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需求过旺,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加剧,物价上涨过猛,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

进入第四季度,各地区、各部门在贯彻执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方针中,做了不少工作,初步获得一些成果。

一、农业1988年农业总产值5618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种植业产值下降0.5%,林业产值增长3.8%,牧业产值增长10.5%,副业产值增长10.4%,渔业产值增长11.8%。

主要农产品产量中,粮、棉、油有不同程度减产,但粮食、棉花生产比原来预料的要好;糖料有较大幅度增产,扭转了连续两年减产的局面;部分地区烤烟面积增加过猛。

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1988年比上年增长%粮食 39401 万吨 -2.2棉花 420 万吨 -1.1油料 1320 万吨 -13.6其中:油菜籽 504 万吨 -23.8甘蔗 4908 万吨 3.6甜菜 1329 万吨 63.2黄红麻 108 万吨 -4.8烤烟 233 万吨 42.4蚕茧 44 万吨 9.3茶叶 54 万吨 7.2水果 1662 万吨 -0.4造林绿化有新的进展。

“三北”防护林二期建设工程超额完成当年造林任务,沿海防护林建设初见成效,平原地区人造防护林带有显著发展。

但一些地方乱砍滥伐林木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频繁发生。

畜牧业生产中,生猪饲养回升,肉猪出栏头数、存栏头数均有增长。

肉、禽、蛋、奶等主要产品产量继续增加。

草食牲畜持续发展。

但由于饲料价格上涨,生猪生产不够稳定。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牲畜头数如下:1988年比上年增长%猪牛羊肉 2188 万吨 10.2牛奶 369 万吨 11.7绵羊毛 22.4 万吨 7.3肉猪出栏数 2.75 亿头 5.2大牲畜年末数 1.25 亿头 2.9猪年末数 3.42 亿头 4.4羊年末数 2.01 亿头 11.4渔业生产持续发展。

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046万吨,比上年增长9.5%;其中淡水产品产量增长11.1%,海水产品产量增长8.4%。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

1988年末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648亿瓦特,比上年增长6.6%;大中型拖拉机86万台,下降1.9%;小型及手扶拖拉机598万台,增长12.7%;载重汽车59万辆,增长7.5%;排灌动力机械655亿瓦特,增长4.7%;化肥施用量2142万吨②,增长7.1%;农用薄膜33.7万吨,增长17.5%;农村用电量722亿千瓦小时,增长9.6%。

农田水利建设有所加强。

整个农村经济有新的发展。

1988年农村社会总产值③120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产值增长22.5%,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0.4%上升到53.5%,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则由49.6%下降为46.5%。

二、工业1988年工业总产值181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7%;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为15181亿元,增长17.7%。

在工业总产值中,全民所有制工业增长12.7%,集体所有制工业增长28.8%(其中乡村工业增长35%),个体工业增长46%,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经营的工业增长97%。

1988年轻工业发展加快,总产值为8950亿元,比上年增长22.6%。

主要是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增长快,各种高档耐用消费品增长更快。

重工业也以较高的速度发展,总产值达到9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8%。

其中的加工工业增长更快,大大超过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增长,致使工业生产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

主要工业品产量如下:1988年比上年增长%纱 454 万吨 3.9布 176 亿米 1.7呢绒 2.65 亿米持平机制纸及纸板 1210 万吨 6.0糖 455 万吨 -10.0原盐 2200 万吨 24.7卷烟 3095 万箱 7.4合成洗涤剂 129 万吨 8.2日用精铝制品 8.57 万吨 -19.0自行车 4122 万辆 0.1电视机 2485 万部 28.5其中:彩色电视机 1028 万部 52.8录音机 2344 万部 18.5照相机 292 万架 13.8家用洗衣机 1046 万台 5.6家用电冰箱 740 万台 84.4能源生产总量(折标准燃料) 9.51 亿吨 4.2原煤 9.7 亿吨 4.5原油 1.37 亿吨 2.2发电量 5430 亿千瓦小时 9.2其中:水电 1080 亿千瓦小时 8.0钢 5918 万吨 5.2钢材 4698 万吨 7.0水泥 2.03 亿吨 9.1木材 6300 万立方米 -1.7硫酸 1098 万吨 11.7纯碱 259 万吨 9.6化肥④ 1767 万吨 5.7化学农药⑤ 19.46 万吨 20.7发电设备 1097 万千瓦 16.6金属切削机床 20 万台 16.1其中:数控和高精度机床 3920 台 0.3汽车 64.67 万辆 37.1拖拉机 5.21 万台 40.4机车 843 台 -7.3民用钢质船舶 140.7 万吨 -20.71988年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和税金1558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上年的104天缩短到97天;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高9.3%;多数产品质量保持稳定;能源消耗继续下降,工业部门节约能源3000万吨,节能率达5.6%。

但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可比产品成本上升12.3%,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上升26.6%。

工业企业改革取得新的成果。

1988年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有9024个,实现利税比上年增长20.8%。

一些企业开始进行股份制试点。

到1988年末,全国县以上工业企业中,已有横向经济联合组织10804个。

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1988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14亿元,比上年增加673亿元,增长18.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工作量略有增长。

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2695亿元,增长17.3%;集体所有制单位621亿元,增长13.5%;个人投资998亿元,增长25.4%。

但全国在建工程投资总规模仍然偏大,约1.3万亿元,比上年扩大12%。

主要是新开工的非重点项目过多,预算外投资大量增加。

清理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工作已经取得一些成效。

全国决定停缓建的投资项目14400多个,可压缩今后几年的投资442亿元。

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1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

投资结构有所变化:能源工业部门完成投资371亿元,比重由上年的22.5%上升到24%;原材料工业部门完成投资206亿元,比重由上年的14.6%下降为13.4%;运输邮电部门完成投资218亿元,比重由上年的15.3%下降为14.1%;轻纺工业部门完成投资62亿元,农业部门完成投资71亿元,文教卫生部门完成投资95亿元,比重均比上年略有下降;商业、金融部门完成投资84亿元,比重由上年的5.1%上升到5.5%;城市建设部门完成投资94亿元,比重由上年的5.9%上升到6.1%。

在基本建设投资中,生产性建设投资1033亿元,比重由上年的65.5%上升到66.9%;非生产性建设投资510亿元,比重由上年的34.5%下降为33.1%。

但楼堂馆所投资仍然增加较多。

国家按合理工期组织建设的20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21亿元,比上年增长16.3%。

全国建成投产的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78个、大中型项目的单项工程138个。

一些重点电站、煤矿、铁路、港口及科研项目的建成投产,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增添了后续能力。

全国基本建设新增加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发电装机容量999万千瓦,原煤开采3090万吨,原油开采1577万吨(包括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增加的能力),乙烯60万吨,水泥246万吨,平板玻璃792万重量箱,铁路交付营业里程419公里,铁路复线里程820公里,铁路电气化里程1487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878万吨。

企业技术改造稳步前进。

198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完成更新改造投资955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占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比重,由上年的33%上升到35.4%。

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增加产品生产能力的375亿元,增长37.4%;用于增加品种的135亿元,增长24.1%;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的49亿元,增长14.8%;用于节约能源的31亿元,增长18.8%。

全年建成投产更新改造项目近4万个,新增固定资产634亿元。

建筑业改革进一步深化。

全民所有制建筑施工企业实行各种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工程达11.9万个,占全部施工工程的83.2%;施工面积1.7亿平方米,占全部施工面积的85.6%。

其中投标承包的单位工程和施工面积,分别占承包单位工程和施工面积的21.6%和28.6%。

1988年全民所有制施工单位完成的建筑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7%,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8%。

但建筑施工队伍存在窝工现象,亏损企业有所增加。

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取得新成果。

1988年新发现及有新进展的主要矿产地281处,55个矿种新增加了探明储量,其中煤炭93亿吨,铁矿7.6亿吨,黄金储量也有增加。

油气普查勘探取得较大进展。

四、运输邮电交通运输在紧运行、深挖潜中进一步发展。

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运输量如下:1988年比上年增长%货物周转量 23355 亿吨公里 5.1铁路 9876 亿吨公里 4.3公路 2871 亿吨公里 9.5水运 9964 亿吨公里 4.8空运 7.4 亿吨公里 12.1输油输气管道 637 亿吨公里 2.0旅客周转量 6060 亿人公里 12.1铁路 3260 亿人公里 14.7公路 2382 亿人公里 8.8水运 204 亿人公里 2.5空运 214 亿人公里 14.9沿海主要港口吞吐量 4.36 亿吨 10.0铁路部门努力挖潜,扩大了旅客列车编组并增开旅客列车。

公路运输部门积极开展长途客运,减轻铁路负担,全国跨省公路客运线已达2500多条。

运输部门经济效益进一步改善,运输效率继续提高。

铁路货运机车平均日产量82.9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铁路运输收入比上年增长6.9%;铁路运输人员劳动生产率提高5%。

集装箱运输业务有较快发展,全年铁路和水运完成的集装箱运量达1651万吨,比上年增长8%。

但运输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状况进一步加剧,铁路运输长期超负荷运行。

交通运输事故较多。

邮电事业继续发展。

1988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9.1亿元,比上年增长2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