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雷顿森林体系难题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和特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和特点答:主要内容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旨在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2、规定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以美元,黄金为基础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3、IMF向国际收支赤字国提供短期资金融通,以协助其解决国际收支困难。
4、废除对经常项目的外汇管制,但允许对资本流动进行限制。
5、制定了稀缺货币条款。
特点:1、实质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是一种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2、美圆是唯一的储备货币,确立了美圆的霸权地位;3、美圆兑换黄金受到很大限制;4、IMF成为国际货币制度日常运转的中心。
5、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
答:1、取消货币平价和各国货币与美元的中心汇率,确认浮动汇率的合法性,允许成员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
2、黄金非货币化,取消黄金官价,黄金不再是平价的基础;3、提高SDRs的国际储备地位,修订SDRs的有关条款,以使SDRs逐步取代黄金和美元而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储备资产;4、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5、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
6、国际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体系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国际金本位制度所带来的稳定的价格水平和汇率水平,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
但金本位制本身也存在许多缺陷:1、国际金本位制度的自动调节机制受许多因素制约,它要求各国政府严格按照金本位制的要求实施货币政策,对经济不加干预。
但现实中许多国家政策往往不受约束。
2、世界黄金产量有限,其增长满足不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和维持稳定汇率的需要。
3、金本位制下的价格稳定只有当黄金与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较为稳定时才能实现。
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定程度解决了世界货币不足问题,稳定了战后国际金融混乱的动荡局势,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
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存在一些基本缺陷: 1、清偿力和信心之间的矛盾。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可调整汇率制难以按照实际情况经常调整。
国际货币体系4-布雷顿森林体系

3 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1944年7月 1日~7月21日)
经过三周的激烈讨论,7月22日最后通过了以 《怀特计划》为蓝本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并在于 1945年12月27日有29个国家签署了该协定,布雷顿 森林体系从此诞生。 ——————
协定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协议最后决议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 银行协定》。29个国家的份额超过了总份额的60% 以上,符合协定生效法定。
美元危机的过程
“美元荒”
“美元灾”
美元危机
美元输出增加与美国黄金储 备下降变动情况(亿美元)
年份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黄金储备 160.0 156.0 154.7 140.7 132.4 120.7 108.9
美元输出 111.5 131.6 160.8 172.7 209.6 233.2 264.5
美元悬突额 -44.7 -24.4 6.1 32.0 77.2 112.5 155.6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黄金储备 118.6 110.7 102.1 96.6
美元输出 376.6 312.7 269.1 344.3
美元悬突额 258.0 202.0 167.0 247.7
金的兑换
3 黄金价格维持在固定水平上
布雷顿森林体系设计的内在缺陷
“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即其他国家 要增加美元储备,美国就要保持国际收支逆差。而美国 一旦出现逆差,则美元贬值,爆发美元危机。如果美国 要保持国际收支顺差,稳定币值,则又会影响其他国家 队美元储备资产的需求,难以满足国际贸易发展需要。
1940年和1941年 “怀特计划”和“凯恩 斯计划”一先一后提出,之后几易其稿,于1942 年初同时公布。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故事介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故事最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发表了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文章,指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他强调,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那么,目前以美元为主导的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存在什么样的内在缺陷呢?下面的故事也许能为您释疑解惑。
——编者1944年夏天,第二战场刚刚开辟,全世界的注意力正集中在硝烟弥漫的欧洲。
而此时美国新罕纳尔布什州风景优美的布雷顿森林郡,由于战争萧条了不少时间的华盛顿山度假宾馆突然爆满,从7月1日到19日,从会议室里不时传来各种语言的陈词、质问和争辩。
这伙人每天两眼一睁,吵到熄灯,到激烈处通宵不寐——据一个当事秘书50年后的回忆,那时自己“每天简直要工作28小时”。
这群人究竟是何方神圣?此时此地聚集了来自这么多不同国家的人物,意欲何为?如果仔细辨认,会议室里的很多面孔都是当年《纽约时报》、《泰晤士报》、《金融时报》上的常客,有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美联储的主席艾考斯、参议员托比、经济学家怀特……除了美国人,还有来自另外44个国家(都是盟国成员)的总共730多位代表。
不过,这些人里最大的腕,却是一位英国人。
此人的肖像不仅出现在那些报纸或者《时代周刊》封面上,还将在日后60年中,在任何一版的宏观经济学和货币金融学教科书里轻易找到。
他就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对现代政府经济政策影响最大的经济学家,可能也是有史以来对现实经济影响力最重要的经济学家。
此时,凯恩斯已经身染沉疴,在严重心脏病的折磨下,他依然“冷酷无情地驱使自己和别人工作”,而凯恩斯的主要对手———美国财政部经济学家哈里·怀特也毫不松懈,“每天最多只睡五个小时”。
如此紧张是有充分理由的,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的金融货币体制协议,就要在布雷顿森林华盛顿山上诞生。
布雷顿森林体系相关资料

资料一: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本位制度。
在本位制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
(2)汇率制度。
在汇率制度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3)储备制度。
在储备制度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通过“两个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确定黄金和美元同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储备体制。
(4)国际收支调节制度。
在国际收支调节机制方面,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成员国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外汇交易不得加以限制,不得施行歧视性的货币措施或多种货币汇率制度。
(5)组织形式。
为了保证上述货币制度的贯彻执行,1945年12月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货币事项进行磋商。
1945年12月,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局限性:(1)以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
(2)缺乏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3)对发展中国家不公平4.具有很强的国际剥削性。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1)1971年美国“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之一倒塌了。
(2)1973年3月,西方国家达成协定,各国相继以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脱钩。
至此,支撑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另一根支柱也倒塌了,从而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彻底瓦解。
资料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及崩溃摘要: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然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建立直至瓦解只经历了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这期间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在其影响下的国际经济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这将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关键字: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经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
试论布雷顿森林体系

试论布雷顿森林体系结合《美元的诡计》,石赟著“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基辛格。
“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
-----罗斯柴尔德。
课程老师:李滨老师敖亩,20093080104309历史班,2011-6-15布雷顿森林体系,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年7月1日至22日,以美国为首的二战主要战胜国以及其他国家共44个在美国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货币会议,主要解决战后世界经贸、货币问题,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国中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后来把这次会议签订的一系列协议以及因在布雷顿召开而称作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规定美元与各国货币挂钩,黄金与美元挂钩,确定了以35美元兑换一盎司的黄金官价,黄金以美元计价,其他国家没有经过美国的允许不可以自主改变兑换比率,美元作为世界货币和其他币种进行兑换,美国则成为世界货币印钞机。
以往以英镑为世界货币或金本位制的世界货币格局被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以美元为世界货币的资本自已世界货币体系。
第一,签订背景。
20世纪上半叶,人类社会很不安定,整个世界被战争搅得不得安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踵而来,广大人民处在战争灾难的水深火热当中。
在1944年,法西斯主义国家被盟军打得落花流水,即将被绳之以法,但是其间却矛盾不断,两次世界大战加上30年代的大经济危机,使得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经济深受重创,一片颓势,萧条衰退,最主要的是此时国际货币体系混乱不堪,动荡不定,国家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战争就是经济消耗战,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因为每一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一种无序状态。
此时,为了战后世界各国经济的复苏发展,建立一个有秩序的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已成为世界人民的期盼,此时此刻,这个任务只有美国才能完成,在欧亚大路上主要的大国经济一片颓势的时候,远在太平洋沿岸的美国却在二战中大发横财,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成为强者,同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储备,这使得美国建立以美元为国际货币成为可能。
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三元悖论(Mundellian Trilemma),也称三难选择(The Impossible Trinity),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一说蒙代尔)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Monetary policy),固定汇率(Exchange rate),资本的自由进出(Capital mobility)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来实现调控的目的。
简介三元悖论原则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论断。
但是,该理论是高度抽象的,只考虑了极端的情况,即完全的货币政策独立、完全的固定汇率和完全的资本自由流动,并没有论及中间情况。
正如弗兰克尔指出的,“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为什么不可以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两个目标的抉择中各放弃一半,从而实现一半的汇率稳定和一半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这不能不说是“三元悖论”理论在具体目标选择问题分析方面的局限。
但是目前的实证分析均指出存在三元悖论。
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
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
“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根据“三元悖论”原则,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的组合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是这一组合在现实中有效的前提是在假设一国外汇储备无上限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实际上,现实中一国的外汇储备不可能无上限,一国的外汇储备总量再巨大,与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相比也是力量薄弱的,一旦中央银行耗尽外汇储备仍无力扭转国际投资者的贬值预期,则其在外汇市场上将无法继续托市,固定汇率制也将彻底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摘要

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1.何为国际货币体系?:一是确定国际货币的种类以及国际储备的形式;二是通过明确各国货币与国际货币之间的汇率,从而换算出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三是建立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使各国的国际收支能够保持大体平衡,进而保证国际间贸易及经济交流等活动的持续发展。
2.从19世纪初到一战期间,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形式是金本位制。
其主要特征如下:一是各国自主确定本国货币的含金量,并由此换算出本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汇率;二是黄金可以在世界各国间自由流动而不受任何限制;三是各国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须保有与货币发行量相适应的黄金储备,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本国货币与黄金的可兑换性。
也就是,一国的黄金储备决定其货币发行量的大小,同时以黄金作为一般财富的代表和主要的储备。
3.一战期间,金本位制暂告终止。
20世纪20年代,各主要国家先后恢复金本位,但是由于①黄金价格不变,黄金生产相对滞后,形成国际资金不足;②欧洲各国战时黄金流失严重,大量黄金集中到美国,国际黄金分布失衡;因此在国际范围内通行的实际上是金汇兑本位,即美国、英国和法国实行金本位,美元、英镑和法郎又被他国作为储备手段来运用,成为关键货币。
然而,金汇兑本位有其不可克服的矛盾。
因为,黄金作为一般财富代表和最终储备,将使那些持有大量关键货币的国家和个人倾向于将关键货币兑成黄金。
面对挤兑压力,关键货币发行国将被迫要么紧缩信贷,要么放弃金本位,实行货币贬值。
20年代后半期,法国为重建金本位而将大量英镑和美元兑成黄金并实施封存,美国对内采取紧缩政策,资本输出减少,使国际经济面临紧缩压力,加快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经济危机爆发后,面对国际收支困难和国外挤兑压力,德国和英国于1931年先后被迫放弃金本位,中止本国货币兑换黄金,任凭货币浮动,以保护现存储备。
一国货币贬值,该国出口产品按他国货币计算的价格下跌,进口产品按本国货币计算的价格上涨,因而有利于促进出口,抑制进口。
布雷顿森林体系

2.签订了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
金本位制对汇率制度、黄金输出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协定,货币区是在规定的地区实施宗主国、联系国的法令。战后的《国际货 币基金协定》是一种国际协议,对会员国政府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它的统一性在于把资本主义国家囊括在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之 下;它的严整性在于对维持货币制度运转的有关问题做了全面规定,并要求各国遵守。
扮 演 角 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经过数年的战争后人们在二战 即将结束的时候发现,美国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 美国不但最后打赢了战争,而且在经济上美国发了战 争财,据统计数据显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 美国拥有的黄金占当时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总量的 75%以上,几乎全世界的黄金都通过战争这个机制流 到了美国。 1944年7月,美国邀请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国政府的 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后 各方签定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溃 后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 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 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 黄金的"等价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 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美元处于 中心地位,起世界货币的作用。从此,美元就成了国 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布雷顿森 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
体系缺陷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一再发生变化,以美元为中心的 国际货币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和缺陷日益暴露。
金汇兑制本身的缺陷。
储备制度不稳定。
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缺陷。
内外平衡难统一。
1.美元停止兑换黄金。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爆发,尼克松政府于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 止履行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 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 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雷顿森林体系——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中心货币的新型的国际货币制度,从而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布体系的建立和运转结束了国际货币金融顿域的混乱局面,弥补了国际收支清偿力的不足,并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投资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但这种以一国货币作为最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体系有一种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国以外的成员国必须依靠美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逆差,不断输出美元来增加它们的国际清偿能力(即国际储备),这势必会危及美元信用从而动摇美元作为最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反之,美国若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其他成员国国际储备增长又成问题,从而会发生国际清偿能力不足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与经济的增长。
美元实际上处于两难境地。
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被著名的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所提出,成为著名的“特里芬难题”;他并且据此预言布雷顿森林体系会由于这一内在矛盾而必然走向崩溃,这已为后来的事实所证明。
“特里芬难题”的本质含义概括起来就是:国际清偿力的需求不可能长久地依靠国际货币的逆差输出来满足。
这一难题实际上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就已存在,只不过在布体系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典型罢了。
布体系崩溃后,仍以由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储备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特征的牙买加体系开始建立。
由于该体系实现了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已不是唯一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清算及支付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
但这一体系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呢?从多元储备体系的现实情况看,美元仍占有很大优势,能在国际储备中占一席之地的也只有美元、日元、马克等极少数国家的货币。
这种多元储备制,不论其币种和内部结构如何变化,但国际清偿力的需求仍要靠这些国家货币的逆差输出来满足,实质上是没有变化的。
所以说,多元储备体系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解决“特里芬难题”,因而也终将违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至于解决这个难题,还需要更多人来钻研。
告诫及评价
“特里芬难题”告诫我们:依靠主权国家货币来充当国际清偿能力的货币体系必然会陷人“特里芬难题”而走向崩溃。
不论这种货币能否兑换黄金,不论是哪一国货币,不论是一国货币还是几国货币,也不论是以一国货币为主还是平均的几国货币,其实质道理是一样的,因而其结果也会一样。
“特里芬难题”揭示的意义正在于此。
这对于我们分析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作为建立在黄金一美元本位基础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根本缺陷还在于,美元既是一国货币,又是世界货币。
作为一国货币,它的发行必须受制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黄金储备;作为世界货币,美元的供给又必须适应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需要。
由于黄金产量和美国黄金储备量增长跟不上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双挂钩”原则下,美元便出现了一种进
退两难的境地:为满足世界经济增长对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的增长需要,美元的供应应当不断地增长;而美元供给的不断增长,又会导致美元同黄金的兑换性日益难以维持。
美元的这种两难,即“特里芬难题”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及危机发生的必然性,该货币体系的根本缺陷在于美元的双重身份和双挂钩原则,由此导致的体系危机是美元的可兑换的危机,或人们对美元可兑换的信心危机。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和缺陷,导致该货币体系基础的不稳定性,当该货币体系的重要支柱——美元出现危机时,必然带来这一货币体系危机的相应出现。
评价:任何理论命题的成立都应以其对现实生活的洞察及对寓于其中的内在矛盾的揭示为前提。
总结:特里芬总结道:与黄金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制下美元的国际供给,是通过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即储备的净流出)来实现的。
这会产生两种相互矛盾的可能:如果美国纠正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则美元稳定,金价稳定,但美元的国际供给将不抵需求;如果美国听任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则美元的国际供给虽不成问题,但由此积累的海外美元资产势必远远超过其黄金兑换能力,从而美元的兑换性难于维系。
如此两难困境,注定了布雷顿森林体制的崩溃只是时间早迟而已。
实践已经证明特里芬难题的正确性。
然而,如何在理论上评价特里芬难题的意义?我认为在评价特里芬难题的理论意义的时候。
1特里芬难题的实质在于,指出了现代国际经济生活中黄金与信用货币之间不可调合的冲突所达到的尖锐程度。
2特里芬难题实际上是对战前金汇兑本位制的历史反思。
3在国际货币制度问题上,特里芬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
特里芬难题: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
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
牙买加体系:(1)允许会员国自由选择汇率制度
(2)会员国中央银行可按市价自由进行黄金交易
(3)国际储备多元化
(4)加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清偿能力的监督
(5)扩大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在牙买加体系中,理论上特里芬难题仍然存在,即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保持币值的稳定。
即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胀的需要而无法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要,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
各个国家为了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就想要储备更多的
外汇,而储备货币发行国为了保持进出口贸易平衡而不希望大量货币流出,因而产生不可避免的矛盾。
1、牙买加体系的缺陷
(1)在多元化国际储备格局下,储备货币发行国仍享有“铸币税”等多种好处,同时,在多元化国际储备下,缺乏统一的稳定的货币标准,这本身就可能造成国际金融的不稳定;
(2)汇率大起大落,变动不定,汇率体系极不稳定。
其消极影响之一是增大了外汇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活动,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负面影响尤为突出;
(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不健全,各种现有的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牙买加体系并没有消除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比较:如果说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是偶然的、局部的,那么,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金融危机就成为经常的、全面的和影响深远的。
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种过渡性的不健全的体系,需要进行彻底的改革。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融汇兑本位制。
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第一,美元与黄金挂钩。
第二,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第三,第三,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第四,第四,各国货币兑换性与国际支付结算原则。
《
第五,第五,确定国际储备资产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一再发生变化,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和缺陷日益暴露。
第一,金汇兑制本身的缺陷。
美元与黄金挂钩,享有特殊地位,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第二,储备制度不稳定。
第三,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缺陷。
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l%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
这种制度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
第四,内外平衡难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