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合集下载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兴国县南坑中心小学郭慧芬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3)标出自然段。

二、教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不可估量、损失、诗情画意”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辉煌过去的毁灭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象。

2、知道在19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怎样野蛮地毁灭了圆明园。

教学难点: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准备的有关圆明园资料。

五、教学方法: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在本课教学时为了突破难点,我就充分运用了百度搜索,搜索了许多有关圆明园的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教学过程:一、激情谈话,导入课文同学们,在北京西北郊有一座建筑宏伟的皇家园林——圆明园。

它是清朝政府耗费巨额资产,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前后共用了一百五十多年修建而成的。

2023年《圆明园的毁灭》语文教案

2023年《圆明园的毁灭》语文教案

2023年《圆明园的毁灭》语文教案2023年《圆明园的毁灭》语文教案1一.切点导入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那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呢?(谁能用书中的话说一说)师:圆明园里究竟有些什么?我们说它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昔日的圆明园。

二.剖析课文1.同学们自由读2—4段,采用读或讲的方式告诉大家圆明园里有什么?2.学生汇报3.出示句子:所以圆明园的的确确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生齐读)师:读到这里,作为人,你感觉怎样?谁能理直气壮,自豪地读一读这句话?三.引读,欣赏画面渲染气氛1.欣赏圆明园的美景2.师:所以我们由衷地感慨(出示句子齐读(1)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2)圆明园也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3.师:我们也用“是······也是······”把这两个句子合成一句,那就是(齐读)4.思考:圆明园里究竟有什么?(师:透过你所看到的,跳出你所体会到的,浓缩成一个词,那就是······)5.师:原来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圆明园里拥有的是祖国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就是这个不可估量的文化,却成了不可估量大损失。

那是因为1860年······(引读)6.思考:你能用举例或用自己的理解讲讲英法联军是怎样掠夺的?7.生汇报四.播放录像1.师:不仅如此,为了销毁罪证,他们竟放起了大火,大火笼罩整个北京城(播放录像)2.引读:看哪,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成了一片灰烬,从此圆明园没有了(齐读)也没有了(齐读)没有了(齐读)也没有了(齐读)不仅没有了(齐读)还没有了(齐读)那些仿造各地名胜建造的,还有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景物都没有了,那些上自(齐读)没有了,下至(齐读)也没有了。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四篇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②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难点:①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匠心。

教学准备:1、教师: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提供学生学习的资料库。

2、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自主研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探究问题,深入学习课文,体会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引入,确立探究的主体问题1、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想知道,最想了解的是什么?2、师生归纳,出示探究问题:(1)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2)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3)圆明园现在是什么样子?围绕上述问题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字音。

二、围绕探究问题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想象圆明园的辉煌。

1、整体把握,紧扣中心。

(1)自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高度评价圆明园的两个中心句,画出来,读一读。

(2)围绕中心句,大胆质疑,提出探究的问题。

归纳探究的问题:①为什么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②圆明园为什么是世界的博物馆和艺术馆?2、自主选择第2、3或第4自然段,合作、探究学习。

3、汇报交流,深化提高。

(1)第二、三自然段的汇报。

①学生汇报。

②教师小结,简要介绍圆明园景点建筑的朝代、时间、人力物力的付出等,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③欣赏图片,让学生朗读感悟,读出欣赏、赞美、自豪之情。

(2)第四自然段的回报①学生汇报。

②教师抓住过渡句“圆明园不但有宏伟的建筑,还珍藏真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小学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教案设计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教案设计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语文的能力和探究意识。

②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难点:①在辉煌与毁灭的强烈对比下,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体会作者安排材料匠心。

【教学准备】1.教师: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提供学生学习的资料库。

2.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影音资源,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自主研究。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探究问题,深入学习课文,体会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引入,确立探究的主体问题1.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想知道,最想了解的是什么?2.师生归纳,出示探究问题:(1)圆明园是怎样的一座园林?(2)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3)圆明园现在是什么样子?围绕上述问题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字音。

二、围绕探究问题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想象圆明园的辉煌。

1.整体把握,紧扣中心。

(1)自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高度评价圆明园的两个中心句,画出来,读一读。

(2)围绕中心句,大胆质疑,提出探究的问题。

归纳探究的问题:① 为什么圆明园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②圆明园为什么是世界的博物馆和艺术馆?2、自主选择第2、3或第4自然段,合作、探究学习。

3.汇报交流,深化提高。

(1)第二、三自然段的汇报。

①学生汇报。

②教师小结,简要介绍圆明园景点建筑的朝代、时间、人力物力的付出等,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③欣赏图片,让学生朗读感悟,读出欣赏、赞美、自豪之情。

(2)第四自然段的回报①学生汇报。

②教师抓住过渡句“圆明园不但有宏伟的建筑,还珍藏真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的了解。 二、教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1、教养方面: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不可估量、举世闻名、众星拱月、奇珍异宝、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金碧辉煌”等词语。 2、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发展方面:使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扬荣知耻的时代感。

三、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 这篇课文有三部分内容: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自然段用精炼、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的毁灭的经过。教材编写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名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 1、利用百度搜索图片和视频文字资料等辅助教学。 2、多种形式激发情感。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情境激情以史实激情。特别重视以读激情。

五、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激发情感 1、法国大文豪雨果先生曾经这样赞美圆明园:“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一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板书:圆明园 【百度图片】 http://hiphotos.baidu.com/%C9%D0%B5%C0%D0%D0/pic/item/f0556fb1a44ed88a37d3ca38.jpg 2、过渡:可是这仙境般的圆明园现在怎样了呢? 3、出示图片: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板书:毁灭) 【百度图片】http://hiphotos.baidu.com/pats/pic/item/d1712e00c426f697e850cd4b.jpg 4、读题质疑:此时此刻,你最想知道什么? 5、整体感知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它是如何被毁灭的,带领学生走进圆明园,了解圆明园。 播放【百度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VtlP6Sk5fA 二、感悟昔日辉煌 辉煌灿烂的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感受一下这“万园之园”昔日的辉煌。 师: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使我们说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谁愿意把这一段读一读?请其它同学们边听边画出圆明园的位置以及由哪几部分组成? (课件展示图片:圆明园主要是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因此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的面积有5200亩,规模宏大。) 师:另外还有许多小园,这些小园是怎样分布的呢? 课件演示:众星拱月、 理解“众星拱月”是什么意思?体会圆明园布局的巧妙。) 【百度搜索】(图片) http://wenku.baidu.com/view/59da15a1284ac850ad024218.html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规模这么宏大布局这么巧妙的圆明园里面有些什么景观呢? (1)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思考: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圆明园的宏伟建筑的? (2)指导学生画出具体的景点和建筑的名称,结合修饰语,想象当时的景观。(生汇报读师板书有„„也有„„、有„„也有„„、„„ (3)你能感受到圆明园中的景观有什么特点吗?(多)如果用“有„„还有„„”写出来那要用多少个“有”字?如果要你去玩一玩,那要多少天? (4)你们想去看看吗? (5)漫步在这样的园内有怎样的感受?(“漫步园内„„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这一句话中用“有如”、“仿佛”、“流连”这些词语进一步点明了游览圆明园的感受和作者由衷地赞叹。) 师:所我们由衷赞叹: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3、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圆明园中除了宏伟的建筑还有什么呢?(理解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总分总的写法) 找一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史名人书画,”说明年代久远,种类繁多,可称作“奇珍异宝”。因此,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百度搜索】(图片) http://wenku.baidu.com/view/40f199886529647d272852f9.html 小结:如此之多奇珍异宝,怎能不说(引读):圆明园的毁灭是„„也是„„损失。 三、体会“毁灭”之痛 然而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再也看不到了。 1.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在文中找出三个字来概括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掠”、“毁”、“烧”这三个字概括了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指导学生具体分析侵略者的暴行。 (“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这句中的“凡是”和“统统”二词说明侵略者什么都拿,毫不留情,一点儿也不留下。而且“拿不动的”也不放过,还用车拉,牲口搬运。 还有“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任意”一词突出表现了侵略者的残暴行为,想怎样破坏就怎样破坏。 【百度搜索】(图片)课外延伸。 http://wenku.baidu.com/view/00bf95ffc8d376eeaeaa3189.html “为了销毁罪证”,他们在园内放火烧了三天三夜,使得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一片灰烬。) 2、播放有关录像资料片。 师:同学们,我们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强盗烧毁了,让我们再一次亲眼目睹当年这些强盗野蛮抢夺、肆意破坏的情景。 【百度视频】(84分30秒—89分50秒) http://www.56.com/u71/v_MzE1NjM3MjQ.html 师: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感受怎样?(仇恨、愤怒。)请同学们带着仇恨、愤怒的情感去读吧!(读文章最后一句) 师:(1)三天三夜有多少个小时?多少分钟?多少秒? (2)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只需几分钟。在347公顷的圆明园内,大火同时燃烧259200秒会烧掉些什么? (3)259200秒啊!347公顷的圆明园同时燃烧,该会烧掉了多少奇珍异宝,宏伟建筑啊!你能估计一下圆明园的损失吗? 四、练笔抒情──升华情感 师:课文学到这里,让我们回过头来看课文,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 既然文章是写“毁灭”,为何前面花那么大的篇幅写圆明园的辉煌? 生1:我觉得越是写圆明园的辉煌,就越是让人感到它的毁灭时令人痛心的。 生2:我认为这样对比更能揭露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激发我们对他们的恨。 师:同学们,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望着眼前的残石与荒草,你想说点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让学生念出自己的所写。 师:说得真好。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课件出示:“残垣断壁”上写着“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让我们面对这残缺的石块,这荒芜的杂草,喊出我们的心声。) 五、总结 圆明园的毁灭又一次向我们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应该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建设强大,繁荣的祖国,使“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不再重演。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吗?(有)那让我们读一读梁启超先生的这段话,时刻紧记自己的历史使命。 六、作业: 1、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课文的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下去和同学们交流。 3、下去请观看影片《火烧圆明园》后写一篇观后感。 附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部编版】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精品教案

【部编版】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精品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正确读写“销毁、众星拱月、诗情画意”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情感的变化,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和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正确读写“销毁、众星拱月、诗情画意”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情感的变化,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产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和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1.查找资料:说一说你所了解到的圆明园。

预设: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

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

2.示图片,提问:关于圆明园,你还了解到了什么?预设: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

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

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一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雨果……3.展示一些图片,帮助了解。

4.谈话导入:说一说你眼里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二、初读感知(一)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认真读一读对圆明园的描写,感知圆明园的宏伟建筑。

(二)认读生字。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

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他们吗?出示生字,指读。

(出示文本信息)估煌殿珑剔澜陵宏奉烬注音领读,去掉拼音朗读、齐读、开火车读。

提出要求:一板一眼,字正腔圆。

2.图文识字。

街市亭台楼阁奇珍异宝(三)了解大意。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之间比赛诵读。

(3)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4.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因而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作者介绍】王英琦:安徽寿县人。

作家。

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散文集《守望灵魂》《背负自己的十字架》《热土》等17部,短篇小说集《爱之厦》《遥远而切近的爱》,电影文学剧本《李清照》等。

散文《我遗失了什么》获1987年全国优秀散文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它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万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

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

园林面积35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清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被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抢掠文物,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

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匪盗的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课后作业)。

A宫殿玲珑 B剔透坡澜 C陵园红伟二、读拼音,写词语。

1.他们在jiāo wài()建造了一座jīn bì huī huáng()的行宫。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圆明园的毁灭教案「篇一」教材分析: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令国人感到耻辱的事情,“落后就要挨打。

”也在圆明园那熊熊燃烧的烈火的炼铸下成为箴言。

任何一个略有爱国之心的中国人想到这段历史,心情都是不能平静的。

《圆明园的毁灭》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读者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感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得爱国行为。

课文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

“不可估量”一词分量极重。

“祖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点出了圆明园的地位。

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从圆明园的规模、景致、藏品三方面,极言圆明园价值之高。

第二自然段,“举世闻名、皇家园林”讲出了圆明园的地位。

“众星拱月”、“环绕”,表现了圆明园的气势。

第三自然段,以排比的句式罗列了圆明园的主要景物。

其中,有金碧辉煌,也有玲珑剔透,有热闹街市,也有田园风光,富丽与朴素、热闹与宁静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圆明园既有各地美景,也有虚幻的诗情画意,有中式建筑,也有西洋景观。

文章没有对某一景点进行精雕细琢,但是,这大量的罗列,更让人感受到圆明园景色之美,景点之多。

段后结语印证了这一点。

第四自然段首句上承第三自然段,下接第四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仍然采用概括的方式来描述园内珍藏。

从时间跨度上看“上自先秦时期,下至唐、宋、元、明、清”,从珍宝类型上看,从名人字画到珍奇异宝。

几句简单的描述,难免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

一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为读者的遐想作出了有力的肯定。

第五自然段,讲了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侵入、闯进、掠走、破坏、毁掉、放火”这一系列的动词,无不表现了当时英法联军的野蛮。

“凡是、统统、拿不动的、实在运不走的”表现了英法联军的贪婪。

最后的“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又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圆明园占地面积的大、圆明园内的东西多,更多的是激起读者对英法联军强盗行径的愤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4 圆明园的毁灭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毁灭、不可估量、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23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的变化。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 难点 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情感的变化。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的15个会写字,可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识字和理解。“金碧辉煌”这个词可结合文中句子以及相关图片来理解;注意区分同音字“臂”“壁”“璧”的不同用法。本课生字的书写,注意形近字的区分,“境”与“镜”的区别,“陵”与“凌”的区别。 2.阅读理解。 本课讲的是中华民族曾经的一段历史,主要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毁灭后的景象。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困难,但是通过语言文字,揣摩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文中呈现了两幅画面,“不可估量”呈现的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美丽的景观;“化为灰烬”展现的是圆明园被毁后的惨景。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想象两幅画面呈现的不同意境、不同的感情,这样就找到阅读文章的切入点了。 3.表达运用。 学会准确地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用词的准确,以及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能用相似的表达来说一说看到名胜古迹时自己的感受,学习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 2

1.预习提纲 (1)读通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熟悉昔日圆明园的景观,感悟其“美”。 (2)初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3)再读课文,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4)三读课文,走出圆明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2.多媒体课件 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殿、珑”等10个会认字,会写“毁、估”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举世闻名、众星拱月、亭台楼阁、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23个词语。 2.能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第1、3、4自然段,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圆明园断垣残壁的幻灯片。 师:孩子们,请静静地观赏这幅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指两名学生作答。 师:从1860年开始,这些断壁残垣就默默地伫立在北京西北郊圆明园遗址,历经150余年岿然不倒,它们,是在诉说一段历史。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段历史,走进课文《圆明园的毁灭》。 2.师生齐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释题:“圆”是“圆融完美”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毁”字书写时应注意“工”的最后一笔变成提,“几”的最后一笔变成竖弯。“毁灭”的 3

意 思是销毁灭亡,彻底消失。合起来的意思是:一座意喻圆融完美、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走向销毁灭 亡。

课题,往往是文章的文眼,从课题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想了解更多关于圆明园的知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吧。快速浏览课文。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读完课文,同学们了解到了什么? 3.以“不可估量”为切入点,引领下文。 刚才同学读课文不但读得通顺流利,而且有的同学还读得很有感情。老师相信你们同样能有感情地读好下面的词语。自己先练习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1)老师检查词语的朗读:(开火车读)

不可估量 举世闻名 皇家园林 众星拱月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山乡村野 田园风光 平湖秋月 蓬岛瑶台 西洋景观 风景名胜 天南海北 青铜礼器 名人书画 奇珍异宝 (2)这些词语里,老师有一个词语想请教大家,“不可估量”是什么意思?文中指什么“不可估量”呢? (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4

(3)作者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就一定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昔日的圆明园究竟有些什么价值可以被称为“不可估量”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评价圆明园的价值的?(指名汇报)作者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教师归纳出示三个句子。(学生齐读)

圆明园是: 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再从检查生字词入手,以理解“不可估量”这个词语为切入点,引出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熟悉昔日圆明园的景观,感悟其“美”。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呢? 请大家仔细地品读第3自然段。我们来交流交流。 1.初读“美”。 圆明园中著名的景观有哪些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引导学生说出园内景观的奇异。) 课件出示:

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下注释,还有结合语境的方式理解词语,进而大概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在此基础上大胆质疑,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

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非凡的“买卖街”,幽静的山乡村野。既有民族建筑,又有西洋景观。圆明园中的建筑真可以说是风格各异、美不胜收。 (全班读) 5

2.品读“美”。 同学们想不想到这个著名的皇家园林游览一番呢?那就跟随老师一起来吧! (播放园中图片视频) 看完之后,大家觉得怎么样?什么地方是优美的?……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美”,让我们美美地来读读这段话。(配乐) 3.想象、引读“美”。 是啊!圆明园中的景色真美,园中的殿堂是那么……亭台楼阁是那么…… 4.创设情境,表达“美”。 (1)园林里有这么多美丽的景观,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处呢?它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者闻到了什么? 现在你们选一处自己最喜欢的景观去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配乐,课件出示:

A.来到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我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 B.来到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街上有各种招牌的店铺……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打扮各异的人: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C.来到如梦如幻的蓬岛瑶台,这里…… D.来到…… (2)汇报交流。 (3)同学们说得这么美,难怪作者说(生读):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那里收藏着哪些东西呢?老师这里有份更详细的资料,大家读一读。看了这份资料,我们终于明白课文说的: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6

就是这样一个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就是这样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却被两个强盗毁灭了。它是如何被毁灭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运用合作交流探究、朗读等方式,聚焦昔日圆明园的景观,通过初读了解园内景观,品读感悟,想象园内景观之美,创设情境,表达“美”。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感受情感的变化;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一、走近圆明园。 1.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让我们一起写下课题:“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齐读“圆明园”。 打开课本,看这一幅废墟图,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些感受源于一个词——毁灭(板书,指导学生注意笔顺)。从题目看,重点写的是“毁灭”。再读课题 2.从最后一段课文引入:这片废墟已经在风雨中伫立一百五十多年。文中的哪句话概括了圆明园损失的程度? (提示连接词“是……也是……”和“文化”) 3.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园林,让人说毁灭的是“不可估量的价值”?让我们再一次一起走进“圆明园”。

再次从题目入手,打开学生情感的入口,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走近圆明园。 二、走进圆明园。 (一)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7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思考: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会激起我们这么大的愤恨,这么大的怒火? 2.一边读,一边思考,要静心、专心读书。 3.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因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收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 4.这就是第2、3、4自然段告诉我们的。它不但建筑宏伟而且是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所以,它的毁灭,使每一个中国人痛心,会激起每一个中国人对英法联军、对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痛恨,读一读,想想圆明园到底有什么“不可估量的价值”?(生读第2、3自然段)(板书:昔日的辉煌) 5.指名读第2自然段。 课件出示: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1)这句话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位置和结构) (2)如果让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读这段话,你会强调哪些词语?(举世闻名、众星拱月)大家知道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 举世闻名:举,全。全世界都知道。形容名望极大。 众星拱月:群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 (出示课件:圆明园的分布构成) 请同学们在图上找一找,哪个是“星”,哪个是“月”,体会圆明园的辉煌和宏伟。 (3)哪位同学知道圆明园的面积有多大? 出示资料: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方法——背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