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一)
优秀的生活美学论文范例鉴赏(共3篇)

优秀的生活美学论文范例鉴赏(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从大众文化到生活美学1980年代的“美学热”[1]和“文化热”不仅构成了“以审美反思意识形态、以人性反思历史”[2]的文化脉络,更是促成了以感性表达和生活性特质为内核的现代主义文艺作品的出现,肯定了主体的感性经验的合法性存在价值,形成了从审美经验到生活美学的逻辑框架。
现代中国美学的奠基人、著名文艺理论家朱光潜曾发表一系列论文,肯定了感性思维为人的自然本性[3],并以人性和人道主义精神冲破了政治藩篱。
感性的思考方式不仅仅具有人道主义和美的普遍性价值,更是成为文学创作和审美活动中的关键性元素。
感性问题随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学者纷纷撰文,充分肯定感性在审美中的关键作用。
关于感性思维的探讨已经成为1980年代“美学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有试图回归美学感性的价值取向。
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就曾经认为美是凭感官认识到的完善[4],康德也认为作为鉴赏判断的美是无功利的感性愉悦[5],黑格尔将美界定为理念的感性显现[6]。
可见,美学问题一开始就与感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成为对抗世俗生存和实现人的解放的关键因素。
1980年代初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掘,重新发现了马克思从主体实践的角度对感性的再发掘。
对于主体的审美感知而言,感性不仅仅构成了体验美和生发美的关键途径,更成为反观主体性存在的对象化路径。
我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吸取了康德先验的“知、情、意”三分法,将凝聚在主体实践活动之中的文化和符号体系通过积淀的方式再现了不同的心理状况,而理性的积淀正是感性的彰显,并且表现为自由和快乐的感觉,审美的体验由此产生。
李泽厚在其后期理论中又通过感性提出了“情感本體”[7],以对抗无所不在的工具束缚和理性规约,这也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性主体论的内涵。
生活美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美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近几年,我们在生活中、朋友圈中,经常听到大家在谈论“生活美学”。
那么,什么是生活美学?【生活美学】黑格尔指出,美学是"艺术哲学",确切地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以往的美学,以高雅艺术在人们审美活动中的主流地位为依据,它所关注的是美的本质、审美规律以及艺术形态中的美与丑等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的高雅艺术已经被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趋势占领。
居于社会审美活动主流地位的无疑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不再是高雅艺术或纯文学,美学所研究的内容已经扩大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就是大家关注的生活美学。
简单来说,生活美学其实是现代人在生活物质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精神需要。
释放压力、陶冶情操等等,这都是对精神需求的一种渴望和表达。
生活美学之所以被追捧,正因为它迎合了这一类的精神需求。
生活美学,是表现在具体生活中的审美活动。
这种活动首先需要有一种仪式感,通过这种仪式感慢慢培养成习惯,那生活美学就无所不在。
【如何成为一个生活美学家?】如何让自己慢下来,找到一种美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生活美学家?美是生活,生活是美。
朱光潜说——你所做的只不过是发现生活之美。
蒋勋说——美是慢下来做自己。
康德说——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
中国文人生活的厅堂之雅,实际上在唐朝已有“文人四艺”——琴、棋、书、画。
在宋代,已形成“生活四艺”——插花、点茶、焚香、挂画。
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生活四艺不仅是技艺,更可从中领悟到人与天地自然合一之妙,体验一种智慧、高雅、优美的生活方式,借以修身养性,渐而入道。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懂点生活美学,学习美的生活方式。
有人通过品茶听、有人通过看画展、有人通过练瑜伽、有人通过花艺、有人通过与“更有能量”的人交谈、有人通过学习……美学可以“怡情养性”,美学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生活美学论文

生活美学论文生活美学是一种哲学理论,旨在寻求人们如何通过审美体验以及对生活方式的追求来达到美好生活。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生活美学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生活美学可以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
美学体验可以激发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使他们更加珍惜和享受身边的一切。
通过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品味精致的食物、聆听动人的音乐等,人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汲取乐趣和满足感。
生活美学的实践可以使人们更加关注细节,培养出对艺术和美感的敏感度。
其次,生活美学对社会发展也有积极影响。
美学意识的提升可以促使人们对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产生更高的重视。
通过参观艺术展览、阅读文学作品、欣赏音乐演出等活动,人们可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继承责任,从而推动社会的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
第三,生活美学可以带来心灵的平静和满足。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感到压力和焦虑。
生活美学的实践可以成为一种心灵的抚慰和放松方式。
通过参与艺术创作、欣赏自然风光、与家人朋友共度时光等,人们可以找到内心平静和幸福感。
美学体验可以成为减轻压力和焦虑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
最后,生活美学对个体的人际关系也有积极影响。
美学体验可以成为人们交流和连接的一个纽带。
共同欣赏、讨论艺术作品、参与美食文化等活动可以增进个体之间的理解和共鸣,从而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
生活美学的实践也可以为人们提供共同的活动和话题,促进社交互动和沟通。
综上所述,生活美学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的发展,还可以带来心灵的平静和满足,加强人际关系。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生活美学的实践,从中寻找到美好和幸福。
什么是生活美学

什么是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感悟,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体验。
在这个快节
奏的社会里,人们往往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忽略了身边的美丽事物和美好时刻。
生活美学提醒我们,生活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追求美好和幸福。
生活美学并不是要求每个人都过着奢华的生活,而是要求我们在平凡的日常中
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它可以体现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中,比如用餐时的优雅举止,穿着得体的服饰,居家的整洁舒适等等。
它也可以体现在我们对待他人和事物的态度上,比如善良的言行举止,积极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美学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
它教会我们如何在日常琐事中找到快乐
和满足,如何在挫折和困难中保持乐观和坚强。
生活美学让我们学会欣赏身边的美好,感受生活的美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慰藉。
生活美学还教会我们如何用心去生活,如何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它让我们
学会用心去品味一杯咖啡的香醇,用心去聆听一首美妙的音乐,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生活美学让我们懂得,生活中的美好并不取决于物质的丰富和外在的华丽,而是取决于我们内心的感受和态度。
生活美学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它教会我们如何用心去生活,如何用心去感受生
活中的美。
它让我们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感受生活的美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慰藉。
生活美学让我们学会用心去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美好和丰富。
生活美学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是一种对美的追求和体验。
让我们珍惜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让生活因此变得更加美好和丰富。
生活美学

这支歌很妙。仿佛一个下肢瘫痪者运 动不了自己的双腿,而含泪去用尖尖 的指甲掐那两条失去知觉的腿一样, 那个“病人”或者说那个“病者”(这 是一个抽象,对一个民族的抽象)想通 过在雪地发疯似的撒野,想通过锐利 的刺痛找回自己的感觉来。这支歌把 我们这个民族失去感觉时的恐慌、焦 躁、恼怒与巨大痛苦等各种情感与状 态非常圆满地唱了出来。
《舌尖上的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电视片之所以引起了 这么大的反响,引来这么多人的关注,其实 也反映出当代的一个潮流,即日常生活的精 致化的空间已经确立,整个社会,尤其是作 为社会中坚的中等收入者已经开始领略中国 生活中的优雅品味。 追求味中味,也追求味外味,把文化、品味 融在生活之中。从感觉出发,从中国人独特 的感觉中,发现、品味一种精致的生活。
天地有大美
庄子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生活美学的起点 1.食:慢食、简食 2.衣:美绝对包含创意在内 3.住:把房子变成家 4.行:合乎美学规则的“移动”
慢活
记住闲是一种自足,充满自我选择性 的满足感。 缓慢-是建构生活美学的第一步, 缓慢本身要架构在心情上面。
住-美不等同房屋价格
居住空间本身是难度很高的教养练习 家的温暖也是如此,有一天如果现代 人的生活已经忙碌、匆忙、冷漠到亲 子关系都不怎么亲密了,相信那个时 候我们会觉得住进再昂贵的房子,都 是很巨大的遗憾,因为房子、家,应 该是全家人心灵空间。
行-來日方长
人生只有一次,我为何要那么快开完 全部的路程?我觉得可以慢慢地走, 每一段过程、每一分、每一秒,都可 以停下来做一点观看、做一点欣赏。 最美好的生命,不是一个速度不断加 快的生命,而是速度在加快跟缓慢之 间有平衡感的生命。
生活的美学是一种尊重 我们尊重之前的历史和传统,以后的 人才会尊敬我们留下来的东西。 美应该是生命的从容 美应该是生命中的一种悠闲 美应该是生命的豁达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作者:胡洁来源:《中文信息》2019年第10期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个地区文化之间也不断造成冲击与融合,人们的审美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美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笔者通过了解生活美学的相关内容,着重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最终研究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以供思考。
关键词:生活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日常化中图分类号:I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10-0291-01一、简述生活美学生活美学与其说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什么是美,还不如说是人们从自己的心灵中寻找到了什么可以慰藉自身的事物。
生活美学是一种行动学与表达学的综合表现,它能够在人们无意识的状态下表现出人们自身的学识、人生智慧,是自身心境的自然流露。
美对于人们来说就像是一个镜像,一种心灵上的感觉,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的过程,就是发现美的过程及自身现有审美水平出现矛盾并进行改善的过程。
生活美学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余成为自己、表达自己,向内探知和理解自我,让我们在生活中不断进行沉淀,使我们的心灵能够从这个忙碌庸俗的社会中脱离,进行自我升华。
生活美学能够让我们抛出偏见,从内心深处寻找什么是真正的美。
二、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1.日常生活审美化:美与当代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将对艺术审美的态度直接融入现实生活之中,使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被艺术的品质填满。
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衣、食、住、行,便可以充分填充艺术的特质,在人们的衣着、桌椅家具的装饰、住宅的设计、电器设计等内容中最大程度表现出审美泛化的力量。
当代设计在其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哪怕是人的自身也难以脱离大众审美设计的影响,例如常见的美发、美容、美甲,也在大众审美涉及的范围之内。
因此在当代文化中,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美的消费品,这便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表现状态。
浅谈生活美学

浅谈生活美学——我心目中的大坪商都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我是来自家居分公司的柜长蔡梅菁,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浅谈生活美学”。
法国著名雕塑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可见古今中外,尽管对美的追求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都将美与生活紧密连结,将美融入生活,并在生活中发现美。
所谓的“美”我把它诠释为时尚、漂优雅、触目愉悦。
生活无处不缺少美。
不论是色彩绚丽的自然美,还是婀娜多姿的身段美,亦或是潇洒自如的风度美,都是美。
美是不拘于形式的,在商场中,环境是美,商品是美,信赖是美,服务也是美。
生活美学源自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发现,于某一道陈列墙前,只需停顿5秒,稍驻足便可感受到它内敛的美学意蕴。
就在2012年的10月在新世纪百货工作的第10个年头的我来到了大坪商都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大坪商都是首家入驻龙湖时代天街SHOPPING MALL的,是一家能充分让顾客感受到吃喝玩乐一站式体验的商场。
宽敞明亮的空间,优雅的环境,热情的员工,贴心的服务这所有的“美”都在吸引着我。
三年时间转眼过去了,在这个网络充斥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改变是更新,在2015年6月我们家居馆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是否小清新成了当下时尚的主流?而“方所”能打动人心的商业逻辑是否值得我们去借鉴?在精致的场所和雅趣的陈列氛围中,融汇人文艺术的阅读、时尚、咖啡构成了高格调而又内容丰满的生活美学系统。
我更愿意把它称之为“一个优雅自在的文艺天堂”。
徜徉其中,或欣赏,或求取,本质上都是一种“占有”。
在中国最具消费力的群体是30多年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培育壮大的中产阶级,她们也是最挑剔的群体。
由于“产能过剩”,“看脸”也就成为了必须。
因而,一方面我们看到商品琳琅满目但卖相不足的百货商店纷纷倒闭;另一方面,也看到播放着西洋小调的ZARA、I.T、优衣库、无印良品等却越开越多、越开越大。
我们走进商场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而这个理由不再是购物。
生活美学是什么

生活美学是什么
生活美学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理念,它强调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追求,以及对自我修养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生活美学并不局限于艺术和文化领域,而是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
生活美学强调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无论是身处何地,都能发现生活中的
美好。
它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欣赏身边的美景、美食、美人和美物,让生活充满美好的色彩。
生活美学也要求人们有一颗善良的心,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创造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生活美学还强调自我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它要求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
和素养,培养内心的宁静与美好,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美满。
通过阅读书籍、欣赏艺术作品、参与社交活动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品位和修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生活美学也注重工作学习中的品味和修养。
它要求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注重细节、追求卓越,做到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让工作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和追求。
总之,生活美学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理念,它要求人们在生活中追求
美好,注重细节,提升自我修养和精神境界,让生活充满美好的色彩。
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境界,希望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体验到美好,享受生活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一)
一美学与日常生活的渊源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自美学思想产生至今两千余年来,美学与生活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
文化研究者们认为,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时期:口传文化时期、印刷文化时期和电子文化时期。
在不同的文化时期,审美与生活由合一到分离,最后再次走向融合。
在口传文化与手写文化前期,审美与生活曾经是混沌一体、不分彼此的。
那时审美是生活的一部分,譬如渔猎时代的弓箭既是工具也是心爱的审美艺术品(如果当时有所谓的“审美”观念的话)。
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是模糊的,或者说当时审美还没有从生活中分娩,人的审美意识还萌动在生活实践的母胎中。
譬如中国古代的玉璧以及佩戴的各种美玉,既是当时的审美艺术品,同时也是祭祀用品和某种观念的象征物,具有原始宗教、伦理道德、政治活动的实用意义。
即使到了孔子那个时代,审美仍然很难同生活分得那么清,诗、乐、舞,并不是后来人们观念中的纯粹艺术。
甚至中古时期(如魏晋)的佛教和石窟壁画、雕像,很难说当初有多少人是带着审美意识把它们当作“艺术品”去塑造的。
西方亦如是,古希腊戏剧当初也是酒神节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在手写文化后期,纸张出现了,审美意识逐渐“独立”了,此时审美与生活开始疏远。
这对审美艺术的独立发展是一个重大促进,特别是印刷时代的到来,为审美的独立发展提供了可能。
此时,它以“精英化”、“贵族化”甚至“神圣化”姿态与“生活”拉开距离,审美被供奉在高高的奥林匹亚山顶上。
人们认为,正因为审美与生活不同,它才是审美艺术,而且,似乎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越远,越是高高在上,就越是好的审美艺术。
与那时的社会状况和精神理念相应,审美活动被认为是高于生活的创造。
审美艺术品被认为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产物,是超越凡俗的圣果。
审美艺术活动因为是精英者的活动,是人上人的活动,是高雅人的高雅活动,审美艺术作品也就被看作与凡俗生活不同的高雅、特殊、精贵之物。
这样就把审美艺术家与普通人隔离开来,给艺术家戴上天才桂冠。
总之,这一时期把美学与生活区别开来,强调美学与生活的距离。
大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人们的审美活动逐渐发生变化。
最初的苗头是从电影艺术对视觉艺术的张扬开始的。
观众欣赏电影的时候,就如同进入生活。
电影的出现,预示着美学生活化的开始。
尤其是“电子文化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人们的美学观念走向“新生代”。
在这场美学观念的时代变革中,审美似乎没有了边界,甚至那些低俗的、过去不可能与艺术沾边的“现成物品”,也成了审美艺术品。
当加拿大多伦多市安大略省美术馆里收藏着一个普通的、谁家都有的盥洗池,作为一件艺术珍品供人欣赏时;当美国“捆绑粘结”艺术家H·哈蒙德把破布、丙烯酸树脂、石膏粉、木头、泡沫橡皮等杂七杂八的东西捆绑胶粘在一起,创造所谓“女权主义者的艺术”时,具有传统美学观念的人目瞪口呆。
但是,某些具有超前观念的理论家做出解释,说那些把种种“现成物”当作艺术品的人,实际上是在从事一种非常严肃的事业。
他们实际上是在扩大或重新创造人们的审美观念,现成物品转换为艺术品的奥秘在于审美态度。
在这些理论家那里,任何对象,无论它是人工制品还是自然物,只要对它采取一种审美的态度,它就成为一个审美对象。
然而,当什么东西都可以为艺术的时候,艺术也就不成其为艺术了,艺术消失于生活之中或者说与生活融为一体了。
德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克劳斯·霍内夫在讨论当代艺术时指出:“在西方世界,不仅人们对当代艺术的一般态度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艺术本身同时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美学原则几乎完全被抛弃,结果是艺术家们不再感到与社会截然对立。
”
在过去审美是一种经验,而现在所有的经验都要成为审美。
过去只有少数“精英”才能做“艺术”、玩“艺术”,现在却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可以玩“艺术”。
在后现代社会,似乎成千上万的主体突然都说起话来,他们都要求平等,艺术成为了一个众人参与的过程。
大地艺术、观念艺术、
广告艺术、波普艺术、卡拉OK、各种群众艺术晚会……观众和演员常常合二而一。
此时,创作与欣赏的界限消失了,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消失了,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审美活动与现实活动的距离消解了。
于是,生活就是美学,美学就是生活,美学与生活再一次走向融合。
二美学观念转变的原因和基础
美学发展演变的原因极其复杂,然而也有规律可寻。
美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生活诸多方面有着密切联系。
因此,它的动因既有自身方面的,又有社会方面的。
首先,经济的影响。
恩格斯曾说: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
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指出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包括审美需要)的关系。
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繁荣之前,自然不会意识到审美活动的重要性。
但是,在物质生活水平高度繁荣之后,审美活动的重要性无疑被提上日程。
过去是为了“身上衣衫口中食”,现在却是要美化自己、美化生活,通过“生活的美学化”来更大程度地解放自己。
此时,人人都开始从美学角度发现自己、开垦自己。
其结果导致生活成为一门艺术,或者说被提高为艺术。
其次,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加剧,对美学的平民化、民主化起了催化作用。
在哲学方面,本质主义的解体,现象的多样性被重视,多元思维的建立等,也对美学观念的转型产生影响。
尤其是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更为美学观念中的民主化、平民化及美学与生活的贴近和同一提供了理论前提。
此外,艺术的自我消解,自然美、社会美的相应崛起,也使传统美学以“艺术”来抵御生活这一带有明显局限性的美学观念遭到质疑。
不难想象,既然“艺术”本身已经自我消解,那么,精英审美对于通俗审美的排斥也就成为了不可能,审美与生活的同一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社会角度看,生活美是始终存在的,只是在古典美学时期,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分工,造成了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的分离,美被从艺术的角度加以强化。
进入当代社会,由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日益融合,生活美由隐而显,也是必然的。
从劳动过程看,在古典美学时期,人们往往更重视精神产品,轻视物质产品,劳动过程也被区别为“动脑”和“动手”两部分;而在当代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逐渐合一,同样也导致了“动手”的魅力。
最后,技术的美被发现。
从技术层面上看,电视转播、互联网等的出现,空间距离以及中心与边缘的区别几乎不复存在。
伯恩海姆说:“计算机最深刻的美学意义在于,它迫使我们怀疑古典的审美艺术观和现实观。
”人们已经注意到,日常生活正日益显示出与艺术条件的同一性。
在古典美学时代,由于以文字为基本媒介,作者与对象、读者与作品需要通过文字的转换联系,需要借助于思维、理解、想象而完成创作或接受,审美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