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编【必修1第13课】辛亥革命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共20张PPT)

二、革命过程
械起武 库义昌
军起年 占义 领发月 楚动 望,日 台当晚 军夜,
1911 10 10
1911 10 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军武 政昌 府成 年
立 湖月 北

黎元洪
二、辛亥革命的经过
北京
★武昌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概况:
时间: 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
,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1912年3月10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 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胜利 果实被袁世凯窃 取了。
思考:袁世凯为何能窃夺革命胜利果实?
辛亥革 命是一 场失败 的革命
辛亥革 命是一 场成功 的革命
——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地反清起义简表
时间
地点
领导
结果
1895年
广州
兴中会(孙中山)
计划泄露遭破坏
1898年
皖、赣、湘、 鄂等地
自立军(唐才常)
领导人被捕杀而失败
1900年
惠州
兴中会(郑士良) 弹尽援绝,被迫解散
1904年
长沙
华兴会
计划泄露遭破坏
四川保 路风潮
萍浏醴起义 武昌
第13课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的概念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是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 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 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 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新课标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共35张PPT)

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新课标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 (共35张PPT)

南京
孙中山 五色旗
民国十五年1926年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与措施
政治方面 焚毁刑具,
经济方面 文化教育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自由、 平等、友爱” 鼓励人民兴办实业; 停止刑讯; 不读四书五经; 的公民道德; 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 通令保护华侨; 教科书须符合 革除历代官厅 设立实业部, 禁止贩卖华工; 共和民国宗旨; “大人”“老爷” 各省成立实业公司; 等称谓; 严禁买卖人口; 禁止用清政府 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禁止蓄辫、缠 禁止蓄奴 颁行的教科书 足、赌博
经济 :制订商律、奖励实业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政体超过了清政府的底线
军事:编练新军、军制改革(军.镇.协.标.营.队.排.棚)、陆军学堂
推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
目的稳固统治秩序,为清廷保驾护航.
但沿着相反的方向演变,新军成为辛亥革命的主力。
政治:官制改革(设11部)、预备立宪、法律改革
(1912-------2019)
--百年民主共和梦
课时目标(
经过4;意义10;约法2;综合11)
• 知识与方法:初步运用现象分解法,通过分析辛亥革命背景的必然与偶然、过程的
真与假、结果的功绩与局限,能够识记辛亥革命有关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重要史
实(同盟会、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渗透到当时中国政治、 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及其影响。 •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引领认识中国政治民主 化、法制化是政治近代化的必然要求;学习孙中山为民主共和终生奋斗的强烈社会
二、国家政体的选择——民主 清帝退位 中华民国成立 十余省区独立
123天
80天

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精品课件: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24PPT)

2019届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精品课件:人教版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24PPT)

1911 /10/10 1912/1/1 2/12 3/10 3/11
一.兴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历史背景 2.中国同盟会 1.历史背景 ⑴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列 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大失民心。 ⑵阶级基础:“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民族资本 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 ⑶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⑷组织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纷纷成立。 1894兴中会;1905年同盟会。 ⑸军事准备: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革命进入高潮。 1911.4广州黄花岗起义。
四.失败: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 1.原因 ⑴袁世凯:对清政府威逼利诱,对革命派软硬兼施。 ⑵列强: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制造舆论。 ⑶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攻击革命党人。 ⑷孙中山:被迫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 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2.过程 ⑴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⑵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辞职。 ⑶南京临时参议院推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⑷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里,北洋军阀 政府建立。(1912~1928)
【典型例题】☆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 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 )
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 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 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典型例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在于( ) A.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确立了民主共和国的制度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四单元 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 ☆学习目标
辛亥革命
1.概述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分析革命为什么首先 在武昌胜利? 2.归纳中国同盟会的概况、纲领和意义。 3.认识《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意义。 4.谈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局限性、启示。 5.探寻孙中山外交思想之心路历程。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  辛亥革命

第13课辛亥革命1、革命背景(1)社会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王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力量壮大。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兴中会与同盟会。

(6)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7)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虛。

2、革命爆发:1911年,武昌起义。

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脱离清朝),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3、革命高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1)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以五色旗为国旗,定都南京。

(2)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主要内容(1)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否定了君主专制。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3)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②历史影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4、革命结局: 1912年3月,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

表现:(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原因:(1)主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5、历史功绩(1)性质:中国近代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功绩①政治:(1)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归纳总结]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1)从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和近代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课件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优秀课件
百年历史,三次巨变,三大伟人。孙中 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实现了第一次巨变。
辛亥革命的概念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 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 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 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知识结构 一.革命的背景 二.革命的经过 1.酝酿 2.爆发:武昌起义 3.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 4.结局: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 三.革命的功绩
想一想:辛亥革命成功了吗?
反帝 反封建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历史功绩
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 帝制,建立共和国
民主共和观 念深入人心
想一想:为什么还有人说它失败了? 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 有完成;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
随堂检测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不包括 A.清政府反动卖国本质的暴露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主革命 D.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下列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中,成立时间最早的是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日知会 3.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地点是 A.檀香山 B.长沙 C.上海 D.东京
从政府成员组成来看,南京 临时政府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府?
◆考考你: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你知道民国三年具 体是指公元多少年? A 1913年 B 1914年 C 1915年 ◆考考你:下列旗帜,哪个是中华民国国旗?
A
B
C
D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主要内容:
民主革命应运而生
看课本50页“学习思考” 孙中山说:“自今日(指 同盟会成立日)始,吾等之非清 朝人矣!”孙中山为什么说自己 已不是清朝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精品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精品课件

3、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 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 “尾巴”、“满奴”。这说明( ) 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②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③人们的民主观念有了某些增强 ④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 立五十周年大会上指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 会性质和人民的历史命运,那时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没 能保障人民的权利,最终在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 败。”造成这一结局的原因有( ) ①西方式的政治体制脱离中国国情 ②中国国民的素质与 共和制的要求相差太远 ③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破坏 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存在的明显弱点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辛亥革命的概念
狭义: 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 的武昌起义 广义: 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 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 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 度的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总和
学 习 新 课
走 向 共 和
共 和 丰 碑 共 和 之 憾
第一幕
走 向 共 和
1、辛亥革命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动的?
走向共和
)日,
这次起义利用了四川(
起义成功后,成立了( 推举旧官僚(
)运动的有利时机。

)为都督, )纪年。
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
第二幕
共 和 丰 碑
共和丰碑 • 建立民国 • 颁布宪法
共和丰碑 快速浏览教材,为中华民国成立撰写一篇 新闻稿(要求体现基本史实,字数50-100) 示例: 今日要闻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 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 京这个有着六朝古都之称的城市又 一次的成为都城,南京城里到处是 飘扬的五色旗,民国的国歌声震撼 了宇宙。

【史料与解析】第13课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1)

【史料与解析】第13课辛亥革命(人教版必修1)

第13课辛亥革命武昌起义1.清廷颁谕宣布实行“新政”世有万祀①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穷变通久,见于《大易》②;损益可知,著于《论语》。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伊古以来,代有兴革,当我朝列祖列宗,因时立制,屡有异同。

入关以后,已殊沈阳之时;嘉庆、道光以来,渐变雍正、乾隆之旧。

大抵法积则敝,法敝则更。

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

自播迁③以来,皇太后宵旰④焦劳,朕尤痛自刻责。

深念近数十年积敝相仍⑤,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

现正议和,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

懿训⑥以为取外国之长,乃可去中国之短,惩前事之失,乃可作后事之师。

自丁戊⑦以还,伪辩纵横,妄分新旧,康逆之祸,殆更胜于红巾⑧……康逆之讲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议更张。

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再行上禀慈谟⑨,斟酌尽善,切实施行。

──《光绪朝东华录》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丁未(初十)条【解读】这是通常所谓清末“新政诏”中的话。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也就是1901年1月29日,流亡于西安的慈禧太后主使,以光绪帝名义发布“变法”上谕(通常也称“新政诏”),宣布要进行变法,实施新政,并号召各有关大员发言参议。

而在此上谕中,清廷对变法的原因、范围、方针原则等进行了阐述。

有些话语颇显冠冕堂皇,似乎变法的用心极诚,新政的范围很宽。

但从其所定方针和基本原则看,仍不出“中体西用”的窠臼。

资料显示:①所谓“穷变通久”云云,仍不出中国传统的变易观。

这不失为此时清廷酝酿变法的思想基础的一个方面。

②变法是应急之举。

促使清廷进行此次变法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为时势所迫,清朝统治者面对现实,切实感到不变法就摆脱不了穷途末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课件(共34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说课课件(共34张PPT)
②历史学习不仅在于事实,更在于方法和智慧:一切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预设与生成有 机结合,追求读史明智的境界。
《辛亥革命》 说课六大部分
一、教学目标
六6、反教思学设计评价
二、教2说学学对情象
说课流程
五、教学过程
三、教学内容
四、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5分钟)
阅读胡锦涛、马英九纪念辛亥百 年讲话摘录,完成探究题:
依据两人讲话摘录、结合所学知识, 给其中一位写一封信:谈谈辛亥革命的 精髓和历史、现实意义,试探讨解决两 岸问题的方案。
设计意图: 解读这幅对联,宣扬孙中山的高尚情怀,引出现
实话题,提炼探究题的要点,突破重难点。呼吁两岸应当秉承 先生“天下为公”理念,以高超的政治智慧解决两岸问题,为 实现民族复兴而共同努力奋斗,实现本课主题升华。
课堂练习: (5分钟)
完善学案 点拨习题
设计意图:回顾整理完善知识体系,落实重、难
点知识,学以致用,强调易错点。
六、教学评价
1 教学评价:
⑴ 学生互评:组内互评成员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
出最佳成员;小组间互评结果展示情况,根据史料的准确 性、表述的科学性、论据与论点的统一性等评价项目打分, 评出最佳小组。
体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
第三章“参议院”: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立法权﹚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与国务员”: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
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行政权﹚
第五章“法院”: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三权分立原则
﹙司法权﹚
第六章“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
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
4、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及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辛亥革命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1.(2019·广东文综·15)“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考点】辛亥革命,三民主义【解析】从“剪掉辫子反朝廷”可知此时为清末,则此时的指导思想为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反帝。

因而D 项错。

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政策,故C错。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政权问题,故A错。

【答案】B2.(2019·天津文综·6)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考点】辛亥革命【解析】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题干中“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说明此时时间大概是在1912年3月份。

这一时期,报纸数量的迅猛增长,反映的是国人对时事的关注,关心局势的变革,故选A。

《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1912年3月,还不可能产生这么快的影响,排除B。

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内容,发生在1915年,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排除C。

人们普遍赞成共和与辛亥革命后的史实不吻合,排除D。

【答案】A3.(2019·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维新思想、辛亥革命【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

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

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

选择B项。

【答案】B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

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

——《忘山庐日记》4.(2019·海南单科·14)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A .具有广泛社会基础B .具有明显的妥协性C .属于资产阶级革命D .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考点】辛亥革命【解析】考查数据分析,全国有15个省,其中革命党只有5人,旧军阀和立宪派很多,体现革命具有很强的妥协性,所以选D 。

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排除A 。

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但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 。

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排除D 。

【答案】B5.(2019·上海单科·24)右侧日记最可能写于( )A .1861年B .1895年C .1907年D .1913年【考点】预备仿行宪政”【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由图片材料中的关键词“立宪”“议院”等“昌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反映了20世纪初期,清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实行“预备立宪”,故选C 。

【答案】C2019年题组1.(2019·福建文综卷·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 .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B .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C .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成果,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不算其成功,三民主义也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D2.(2019·江苏单科·6)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B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C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D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解析】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但“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答案】D2019年题组1.(2019·广东文综·16)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 .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 .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 .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扣住日记中的关键词“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变乱”等入手,可以年影射出该乡村知识分子的立场守旧,对辛亥革命持否定态度,故A 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虽然涉及社会生活的变化,但不足以表明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以及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排除B 、D ;同时材料真实反映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排除C 。

故选A 。

【答案】A2.(2019·全国文综大纲卷·16)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

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A .提倡反清复明B .抵制保皇势力C .宣扬传统文化D .激发民族主义【解析】 回答本题首先需对“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的事件有一定了解,1279年元军猛攻广东崖山,南宋军队大败,战至最后左丞相陆秀夫对年幼的皇帝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毅然背赵昺跳海牺牲。

反映了南宋爱国军民坚决抗击元军,不畏强暴宁死不屈可歌可泣的民族主义精神。

近代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都意在激发民族主义,号召人们反对满清政府的统治(“驱逐达虏,恢复中华”是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本题选D 项。

【答案】D3.(2019·四川文综·17)图五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

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 )A .反满兴汉B .官逼民反C .政治民主D .暴力革命【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清末“新政”骗局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应该理解为 “民智未开”背景是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期间。

所谓“民智未开”即应该用专制制度来统治人民。

用时间限定词排除A,用材料中驳斥观点一说可排除B、D。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4.(2019·江苏单科·6)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解析】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是美国政体的复制品。

南京临时政府没有实行联邦制、中国也没有超过日本、袁世凯专制独裁,说明B、C、D表述错误。

【答案】A5.(2019·上海文综·10)右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 )A.兴中会 B.光复会C.强学会 D.同盟会【解析】图片信息显示的是《民报》,而《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故选D。

【答案】D6.(2019·海南单科·17)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解析】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的任务,辛亥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A项体现了反封建任务的成果。

所以A符合题意。

【答案】A7.(2019·海南单科·16)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

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B.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解析】注意“公派”两个字,公派生按正常是应该支持政府的,毕竟是政府出钱给他们出国深造的。

这与私人留学是有区别的。

除非政府出了问题,才会转向反对的。

从1872年到1875年,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回来时,清朝正实行洋务运动,国力相对强盛相比,公派留学生自然拥护国家政权,为国效力,抓住关键时间信息“1905年前后”,这个时期清廷准备实行立宪,但“皇族内阁”的设立,被证明清廷的革新只是个骗局,使公派生对清廷失望,转向同情、支持革命。

故选B。

【答案】B2019题组1.(2019·安徽文综·15)图 3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解析】仔细观察图和注释,漫画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

B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无法体现材料所体现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的表达当时的形势。

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

【答案】A2.(2019·浙江文综·20)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

南与北如一丘之貉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解析】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表明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当时,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他说:“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