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降水的季节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长江流域降水的季节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长江流域降水的季节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研究

小度写范文长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降水与径流的关系模板

长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降水与径流的关系 第15卷增刊湖泊科学 V ol. 15, Suppl 长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沈浒英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武汉 430010) 提要应用1951-2001年长江流域年、季降水量资料、1885-2001年梅雨量资料以及 一百多年以来长江重要控制站宜昌、汉口、大通年径流量资料,对长江流域降水径流的年代际 变化、气候转折以及降水径流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反映出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将有更加 集中的趋势,即降水时间更集中、强度趋向于更大,对防洪不利. 据趋势预测,宜昌、汉口径 流量有减少的趋势,大通径流量有增加的趋势. 关键词降水径流年代际变化气候趋势长江流域 分类号 P426.614 +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流域水文气候变化是许多人非常关注的课题之一. 本文的目标是通过对降水、径流变化规律的研究,揭示长江流域的水文气候变化以及气候异常发生的规律,同时也揭示了长江流域径流量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变化. 对科学地防汛决策、水利工程调度以及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有重要意义.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气候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据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平均上升0.5℃左右. 不过这个变暖在时间尺度上并不是均匀的. NOAA 环境实验室气候研究组使用了大约5千个测站的资料,提出了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全球陆地平均降水量序列: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15a 降水偏少,以后虽有波动但无明显多雨期.1950年代到1960年代前半期,及1970年代到1980年代初为多雨期. 从长期趋势看,近百年有变湿的倾向,但在时间、空间尺度上并不是均匀的. 这似乎与全球变暖的结论一致,即全球气候变暖—水分循环加强—降水量增加,但进一步分析发现气温与降水年 [1]代际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 1.2 中国的气候变化 中国的气温变化与北半球并不完全一致,1920年代到1940年代的变暖是一致的. 但从1940年代到1970年代的降温则激烈的多.1950年代中期及1960年代末期寒冷的程度超过了20世纪初的水平.1980年代虽然有所回升,但仍低于近百年均值. 近百年直线增暖的趋势只有0.09℃/100a.实际上1980年代中国北部还是变暖的. 有资料表明,中国东北、华北 及新疆的变暖可能与北半球一致,但长江流域的气温反而有所下降. * 2003-07-10收稿;2003-11-18收修改稿. 沈浒英, 女, 1963年生,硕士,高级工程师,email:. 增刊沈浒英:长江流域降雨径流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91 1920-1940年代是最暖的时期,也是最旱的时期,这与全球趋势相一致.1950年代及1970年代降水偏多也和全球趋势基本一致. 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雨水偏多与全球的趋势相反. 其中长江流域的降水与全国的变化又是不一致的. 2长江流域降水的气候趋势 2.1 分析方法 在气候趋势分析中,直线是最常用来表征气候变化的演变趋势的,分析水文气象要素时间序列时,以时间为自变量、以要素为因变量建立一元回归方程,即直线方程. 其直线即为序列的直线变化趋势,在序列变化图上也可以绘出其拟合直线,从图中看出趋势演变是增加还是减少. 其趋势变化也可以用直线的斜率的符号及大小来度量其演变趋势是增加还 [2]是减少的程度.

长江流域综合治理练习题

周练二: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关于长江流域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1 B.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A.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C.多数地区雨热同期 D. 1月份均温都在0 ℃以上 2、长江上游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是() A. 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 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 云贵高原、江淮平原 D. 珠江三角洲、黄土高原 读右图,回答3-5题。 3、图中山脉M为( ) A.雪峰山 B.武夷山 C.巫山 D.贺兰山 4、图中Q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该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邻近大冶铁矿,原料丰富 B.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水运便利 C.位于京广线与陇海线交会处,是重要的铁路枢纽 D.地处成都平原商品粮基地,农业经济基础好 5、图中P处水能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是( ) ①该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②该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③该地位于我国季风区,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④该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读右图,完成6-7题。 6、关于图中北部地区河网密布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降水丰沛,属于湿润气候区 B.该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 C.该地区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D.该地区气候寒冷,冰川作用强烈

7、从图中的信息看,为保障种植业生产的稳定,需改良的自然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我国河流众多,各大江河洪涝频繁。读右图,回答8 -9题。 8、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洪涝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支流众多. B降水量大.A. D.地势低平湖泊萎缩严重C. 9、下列防御长江洪涝灾害的措施中,作用最显著的是( ) A.疏浚长江干支流河道 B.修建水利枢纽工程 C.建设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D.加固中下游地区的堤坝 读右图,回答10-11题。 10、本题漫画反映的问题是() A.黄河断流现象日趋严重 B.南水北调工程需迫切建设 C.长江中下游防洪压力巨大 D.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 11、对本幅漫画反映的问题,要采取的治理措施是() A.长江中上游的水土保持 B.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 C.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D.加快长江黄河的水能开发 新华网宜宾2014年1月7日电:据长江电力通报,三峡电站2013年完成发电量亿千瓦时,三峡工程的 经济和社会效益日渐凸显。据此回答12-13题。 12、三峡工程可有效缓解长江中游地区的( ) A.由于森林破坏而引发的水土流失严重问题 B.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的问题 C.洪水灾害威胁问题 D.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问题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公开课教案

精品文档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降水的定义及降水量的测量方法 2、掌握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能说出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3、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微课的学习,掌握降水的概念并理解降水的形成条件。读图说出福州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通过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掌握描述一个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特点的方法。同时,能够对比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分配的差异。通过读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设置不同的活动归纳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绘制和阅读降水量柱状图,培养地理绘图技能。通过福州的降水的变化,让学生学习身边的有用的地理,增强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绘制与阅读降水量柱状图,说出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难点: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进行微课自学,带好尺子、铅笔和橡皮擦;课前编写和分发导学案;课件制作,视频录制等. 【教学过程】 音乐导入:播放“三月里的小雨”歌曲,营造学习降水的氛围。 过渡语:三月小雨半含羞,天上人间细细流,欢迎走进今天的地理课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通过微课自学,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遍。 多媒体播放:微课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老师:通过微课,大家学会了多少知识呢?下面我们就来测一测。 自学能力测一测:(判断题) 1.降水就是指降雨。 2.各月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用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3.降水量的单位是毫升。 4.福州冬季降水少。 5.降水形成的条件之一是空气下沉。 6.一个地区不同年份的降水是有差别的叫做降水的季节变化。 7.根据24小时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预设学生:回答较为顺利。 老师:绘制降水降水量柱状图是我们要掌握的一项地理技能,首先我们用直尺绘制出横轴代表月份,纵轴代表降水量,以福州2月份降水量76毫米为例,它是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异常的水汽输送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基金项目 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 广西南宁人博士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异常的水汽输送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施小英徐祥德浩秦大庸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北京摘要 本文采用箱格网整层水汽净收支及其边界流定量综合分析技术方案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旱涝过程中低纬间 发现了中低纬西太平洋 且该区 对东 亚夏季风在中低纬关键区箱格网整层水汽输送收支距平状况的分析发现长江中下游涝年夏季中低纬间呈反气 旋式而旱年呈气旋式时水汽输送相关链副高变化显著区 矢亦描述了上述长江中下游洪涝异常中低纬区间水汽输送反气旋式相关链研究还表明年代东亚夏季风减弱背景下中低纬间反气旋式水汽输送相关链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 关键词旱洪涝 但长江流域夏季洪水发生频率 严重的洪涝灾害多是由东亚夏季风活动异常造成的 张庆云等 发现黄荣辉等年东亚 王东兴等 王会军 吴国雄等 进 陶诗言等强夏季风年 弱季风年副热带高压表现为从太平洋中部 陶诗言等 吴国雄等 中纬度地区

呈反向偶极型中纬则呈 显然偶极型 常灾害形成的重要环流因素之一本文将寻找上述副高南北摆 动构成的副高变化显著区并重点考虑长江中下游旱涝异常过程自低纬海洋向中纬水汽输送通道异常 箱格式 资料和方法 本文采用年月再分析资料全球 区高原南侧 区区 区东海地区区孟加拉湾地区 区中南半岛区 区低纬西太平洋地区 从而探讨有利中国东部夏季旱涝预 图中低纬间整层水汽收支箱格网结构示意 的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为纬向风 各区域边界水汽输送的计算方法为

本文试图寻找与长江中下游旱涝密切相关的中低纬间水汽 并求取长江中下游涝年与旱年夏季 高度差值场 由图高度差值场特征显著在中低纬西太平洋南海地区 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的正偏差高值区中纬中国东部与日本海地区则呈东西向负偏差高值区两者亦呈南北向偶极型 进一步求取图中长江中下游涝年与旱年 序列 由图区高度与海陆热力差异指数呈明显反位 相变化特征的信度检验而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呈显著同 位相变化特征且两条曲线年际变化趋势相似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其相关系数达的 因此本文将图 夏季副高变化显著区高度与夏季标准化的海陆热力差异指数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为了进一步探讨副高变化显著区夏季高度年际变化与东亚季风水汽输送的关系图给出 区夏季高度距平年际变化序列与东亚夏季水汽输送通量分量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降水概况描述及成灾原因初步分析(修改版)

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降水概况描述及成 灾原因初步分析 06级气科5班王修莹20061301198 摘要: 1998年夏季(6月11日至8月29日),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天气,给我国国内生产、国民生活带来极大的灾难。98年夏我国气候异常,主汛期长江流域降雨频繁、强度大、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造成长江流域出现严重洪涝灾害天气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长江流域洪灾二度梅低频气旋 一、我国夏季降水特点与98年夏季降水概况及主要特点: 1998年夏季(6月11日至8月29日),我国南方特别是长江流域,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天气,给我国国内生产、国民生活带来极大的灾难。持续的特大降水,造成长江全流域发生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加上东北的松花江、嫩江洪水泛滥,中国全国包括受灾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龙江四省,共有29个省、市、自治区都遭受了这场无妄之灾,受灾人数上亿,近500万所房屋倒塌,2000多万公顷土地被淹,经济损失更是多达1600多亿元。那么时隔这么多年,那场降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造成如此大的洪水的原因是什么?气候工作者及气象学家们是怎样看待这场降水的?下面来分析下: (一)、我国夏季降水特点及雨带活动位置[1] 我国夏季降水特点是雨带先后经历两次北跳三次停滞过程,具体如下: 5月中旬—8月下旬,雨带从南往北移; 5月中旬—6月上旬,我国华南进入华南前汛期,雨带位于15oN左右; 6月中旬—7月上旬,江淮盛行梅雨,降水量很大,暴雨集中,雨带位于20-25oN; 7月中旬—8月下旬,我国华北东北进入雨季,雨带位于30oN左右。此时华南进 入后汛期; 8月下旬—10月上旬,雨带从北往南移,其中9月中旬—10月上旬是淮河秋雨 期,雨量小,位于20oN左右。

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_吴志伟

论文第51卷第14期 2006年7月 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 长周期旱涝急转 吴志伟①②③李建平②*何金海①③江志红① (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重点试验室, 南京 210044; ②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 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③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广州 510080. *联系人, E-mail: ljp@https://www.360docs.net/doc/a13184763.html,) 摘要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7~2003年中国720站夏季(5~8月)逐日降水资料, 对长江中下 游地区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现象(分旱转涝和涝转旱两种类型)进行研究, 定义了一个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 再结合ERA-40再分析资料及1957~2003年南半球和北半球环状模(SAM和NAM)指数时间序列, 分析了异常年的同期和前期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 旱转涝年旱期西太平洋副高主体偏南, 长江流域低层负涡度中心发展伴随着辐散、下沉的加强和水汽输送减弱, 同时南亚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偏南, 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少雨; 涝期西太平洋副高北抬, 该地区低层有正涡度发展并伴随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较强, 南亚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北抬, 导致该地区降水增多. 涝转旱年涝期北方冷空气活跃, 冷暖空气交汇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低层正涡度发展同时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较强, 南亚高压位于高原南侧上空, 长江中下游地区偏涝; 旱期低层有负涡度中心发展伴随着辐散、下沉的加强和水汽输送减弱, 副高异常显著的北跳, 南亚高压向东向北扩展至华北地区, 长江中下游转为东风急流所控制, 干旱少雨. 另外, 长江中下游夏季LDFAI与其前期2月份的SAM和NAM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这为长江中下游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现象的预测提供了有参考意义的前兆信号.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大尺度环流异常长周期尺度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异常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汛期降水预测的重要内容. 大量研究显示,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降水实际上就是东亚夏季风推进的产物[1,2], 其旱涝异常与全球大尺度环流异常密切相关[3~7]. 以往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异常的研究大多立足于夏季总降水的异常, 对旱涝的季节内变化关注较少. 而季内变化同夏季整体的降水量一样重要, 对水资源调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同样具有重大影响. “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现象正是降水季节内变化的典型代表, 多发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 事实上, “旱涝并存”实际是由不同周期尺度的“旱涝急转”所构成[8],本文重点立足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长周期尺度“旱涝急转”与大尺度环流异常的研究. 对其进行探讨, 不仅可以更深入认识长江中下游夏季季节内降水长周期变化与同期及前期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的联系, 而且可为夏季防汛抗旱工作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结果. 1资料和方法 本文所用中国720站1957~2003年逐日降水资料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 1958~2002年高度场、风场、涡度场和海平面气压场等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2.5°×2.5°)取自ERA-40资料集, 1957~2003年SAM[5]和NAM[9]指数时间序列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提供. 本文定义长周期尺度为旱和涝时间尺度均在2个月左右(5和6月份旱, 7和8月份涝或5和6月份涝, 7和8月份旱, 即所谓的“旱转涝”或“涝转旱”). 以5~8月累积降水量来表征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 首先参考Ting和Wang[10]划分降水区的方法, 先计算全国720站1957~2003年夏季降水标准差,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变率最大的站点, 以之为基点站再计算其与全国720站的单点相关(如图1(a)所示), 阴影所覆盖的显著相关区域(通过95%水平的置信度检验)有着与基点站较为一致的降水变率, 使用该区域内的测站(共42个测站)的降水平均值来表征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 为定量地研究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反映这一气候现象, 我们定义了一个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Long-cycle Drought-Flood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

1990s长江流域降水趋势分析

第15卷增刊湖泊科学V ol. 15, Suppl 2003年12月Dec. , 2003 1990s长江流域降水趋势分析* 苏布达1,3 姜彤1施雅风 1 Stefan BECKER2 Marco GEMMER2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 2: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Justus Liebig University, Giessen, Germany;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提要依据国家气象局提供的实测月降水和日降水资料,运用Mann-Kendall (M-K)非参数检验法验证了降水趋势,并通过空间插补法,由点扩展到面,分析了1990s长江流域降水变化 特征,发现1990s长江流域降水变化以降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集中度的增加为主要特点:时 间上,年降水的增加趋势以冬季1月和夏季6月降水的集中增加为主;一日降水量大于等于50mm 的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在1990s也有了较明显的增加.空间上,年降水、夏季降水、冬季降水的增 加都以中下游区的增加为主,尤其以鄱阳湖水系、洞庭湖水系的降水增加为主. 1990s长江流域 春季和秋季降水的减少以5月和9月两个汛期月份的降水减少为主,除金沙江水系和洞庭湖水系 等少数地区外,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呈减少趋势.上述1990s出现的降水趋势明显与近年来全球 变暖背景下长江流域各地区不同的温度及水循环变异有关. 关键词长江流域降水趋势分析 1990s 分类号P426.6 20世纪90年代是继50年代后,长江流域洪水灾害高发的年代.这不仅与各种人为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如上游水土流失、中游河床抬高、下游湖泊湿地面积减少等有关,更重要的是与流域来水条件密切相关.1990以来发生的6次大洪水事件使1990s成为近1000年长江流域有记录事件中洪水发生频率最高的年代之一[1].国内学者[2-5]从不同角度对1990s长江洪水的成因机制和降水条件的研究,认为长江流域中下游频繁发生的洪水事件同夏季降水有关,而长江流域中下游区夏季降水呈增加的趋势.本文从全流域范围,通过分析1951-2000年51个站点逐月降水量和30个站点逐日降水量特点,发现长江流域降水的时空分布和降水强度在1990s呈现较明显的地域性变化趋势. 1资料和分析方法 研究选取国家气象局提供的51个通过降水数据合理性检验的站点.其中,24个站点位于上游、27个站点位于中下游,空间分布均匀.鉴于实测资料的完整、连贯性,文中采用了各站1951年1月至2000年12月逐月降水数据.在分析暴雨时空分布时,重点选取资料详尽的30个站点的 1951年1月至2000年12月逐日降水数据.其中,12个站点位于上游、18个站点位于中下游. 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了Mann-Kendall (M-K)趋势分析检验法[6]和空间内插方法.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3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知识创新工程所长专项基金 (S2200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271112)联合资助. 2003-07-15收稿;2003-12-10 收修改稿.苏布达,女,1972年生,博士研究生,email:sbd@https://www.360docs.net/doc/a13184763.html,.

长江流域综合治理练习题

1、关于长江流域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B . 都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C . 多数地区雨热同期 D . 1月份均温都在0 ℃以上 2、长江上游流经的主要地形区是( ) A. 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 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 云贵高原、江淮平原 D. 珠江三角洲、黄土高原 读右图,回答3-5题。 3、图中山脉M 为( ) A . 雪峰山 B . 武夷山 C . 巫山 D . 贺兰山 4、图中Q 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城市,该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 . 邻近大冶铁矿,原料丰富 B . 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水运便利 C . 位于京广线与陇海线交会处,是重要的铁路枢纽 D . 地处成都平原商品粮基地,农业经济基础好 5、图中P 处水能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是( ) ①该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②该地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③该地位于我国季风区,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 ④该地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读右图,完成6-7题。 6、关于图中北部地区河网密布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降水丰沛,属于湿润气候区 B .该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 C .该地区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D .该地区气候寒冷,冰川作用强烈 7、从图中的信息看,为保障种植业生产的稳定,需 改良的自然因素是( ) A . 地形 B . 气候 C . 水源 D . 土壤 我国河流众多,各大江河洪涝频繁。读右图,回答8 -9题。 8、图中洪涝次数最多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洪涝 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 . 降水量大 B . 支流众多 C . 地势低平 D . 湖泊萎缩严重 周练二: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

长江流域相关知识点

长江流域相关知识点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长江流域相关知识点 1.长江航运发达的原因 自然条件:①长江支流沟通南北,干流横贯东西,且直通海洋,通航里程长。 ②中下游水流平稳,全年可通航。 经济条件:沿岸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港口众多。 2.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有什么影响 三峡工程除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外,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正面影响:①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②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 ③减轻中下游湖泊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⑤调节局地小气候 ⑥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 负面影响: ①水库蓄水淹没土地、耕地和部分文物古迹。 ②移民开发及城市迁建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 ③水库可能诱发地震,使滑坡发生机会增加。 ④库区和库尾泥沙淤积加重。 ⑤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 ⑥对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⑦水库蓄水可能引起蚊虫孳生,给人类健康带来影响。 3.长江上游地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1)存在问题:①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 ②水土流失严重,使长江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水威胁加大(2)治理措施:教材P82 4.阅读教材,分析长江中游地区发展工农业的有利条件 (1)平原面积广大,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2)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5.长江洪灾多发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原因: ①自然原因 a.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水流缓慢,排水不畅; b.降水多集中春夏两季,湖区积水,排水不畅。 ②人为原因 a.破坏植被,陡坡开荒,水土流失加剧; b.围湖造田,湖泊萎缩,调节洪峰的功能消弱。 c.泥沙淤积,河道的泄洪能力下降 (2)措施:教材P85 6.分析长江下游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问题:水体和大气的质量普遍下降 措施:(1)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 (2)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进行控制。 7.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 我国五大商品棉基地:南疆绿洲区;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8.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8.长江流域地区发展工农业的条件 (1)长江流域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有利:自然条件: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开发历史悠久,农业经验丰富。 不利:位于东部季风区,旱涝灾害频繁。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变化影响因子的差异

第51卷第1期 2006年1月论文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变化 影响因子的差异 平凡①罗哲贤②琚建华③ (①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 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 210044; ③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 北京 100081. E-mail: pingf@https://www.360docs.net/doc/a13184763.html,) 摘要长江流域汛期(6和7月)降水量的变化, 不仅具有年际变化特征, 而且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长江流域汛期的降水明显增多, 表明在年代际尺度上, 长江流域汛期的 降水进入了一个丰沛期. 研究表明, 近年来长江流域汛期降水具有高基本态和高变化率的特征, 它是由 影响年代际变化的因子及年际变化的因子共同作用结果. 利用NCAR/NCEP资料分别对这两种时间长 度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和诊断, 发现影响年代际变化的因子和年际变化的因子是不同的. 因此要预 测长江流域汛期的降水量变化, 必须将年代际变化和年际变化这两种时间尺度进行分离, 清楚地认识 控制或影响各时间尺度的物理因素. 关键词长江流域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影响因子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预测是中国每年汛期降水预测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非常有必要认清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 研究发现,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存在着明显的准6~7年年的代际和年际变化: 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 20世纪50年代至1963年长江流域降水处于偏多阶段, 从1964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降水明显减少, 90年代至今, 由于全球气候增暖趋势非常明显, 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增多[1]. 在年际时间尺度上, 受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率大的影响, 长江流域汛期降水作为大尺度季风降水现象, 也具有相当显著的年际变化, 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汛期降水量的变化明显加大, 特别是90年代以来, 1993, 1998, 1999年都有洪水或大洪水发生. 由于上述不同时间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使得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使得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预测及研究十分困难. 全球大气海洋系统在20世纪70年代末一致性地经历了一次跃变, 其结果导致80年代以来, 全球大范围地区明显增暖, 赤道两侧的热带东太平洋、北美和南美西海岸等海域海表温度偏高, 这种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气系统的突变造成东亚夏季风长达数年的持续异常, 长江流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多雨期[2,3]. 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 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从后20世纪50年代至1963年处于偏多阶段, 从1964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处于偏少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处于显著偏多的阶段[4]. 对产生这种年代际变化原因, 已有了一些研究. 葛旭阳[5]认为, 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温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 即存在着“年代际ENSO”现象. 赤道太平洋大范围海水增暖特别是中国东部近海海温的异常增暖, 将减弱海陆热力对比, 导致东亚夏季风强度明显减弱, 引起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增加. 姜彤和施雅风[6]指出, 全球气候变暖, 使得水循环加快, 势必导致海洋与陆地水体蒸发增加, 长江流域降水显著增加, 降水的极值事件频繁发生. 慕巧珍和王绍武[7]则通过对近百年来西太平洋副高变化的模拟研究, 发现西太平洋副高的年代际变率与长江流域降水年代际变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赵平和陈隆勋[8]通过对35年来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特征的分析, 发现在年代际变化尺度上, 青藏高原春季热源对于长江流域的汛期降水有比较好的指示意义, 它与同期长江流域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 尽管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长江流域汛期降水的年代际变化, 但总体说来还未能得出比较概括性的结论. 由于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率大, 中国东部的夏季降水具有相当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 一些研究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郭燕娟和杨修群[9]通过对全球海气系统年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表明SST最大的年际变化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 第一EOF对应的时间序列表现为明显的年际

长江流域水汽收支的时空变化与环流特征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8, 20(6): 733-740 https://www.360docs.net/doc/a13184763.html,. E-mail: jlakes@https://www.360docs.net/doc/a13184763.html, ?2008 by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长江流域水汽收支的时空变化与环流特征* 张增信1,2,3, 姜彤4, 张金池2, 张强1,4, 刘宣飞5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南京210008) (2: 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 南京210037)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49) (4: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北京100081) (5: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214220) 摘要: 通过分析1961-2005年长江流域水汽收支的时空变化及环流特征, 发现: 1)长江流域春季、秋季、冬季和年均水汽收支下降, 而夏季增加; 长江上游除夏季外均变化显著, 中下游则只有春季、夏季和秋季变化显著; 2)长江中下游各季节及年水汽收支与降水的关系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其中夏季关系最好, 而长江上游只有春季和秋季通过显著性检验; 3)夏季长江流域水汽输送下降, 但水汽收支却增加, 可能与东亚夏季风减弱有关, 而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可能与东亚大陆上空低层大气位势高度显著增强有关. 关键词: 水汽收支; 趋势分析; 大气环流; 长江流域 Spatial-temporal properties of moisture budget and associated large-scale circul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ZHANG Zengxin1,2,3, JIANG Tong4, ZHANG Jinchi2, ZHANG Qiang1,4 & LIU Xuanfei5 (1: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P.R.China) (2: 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P.R.China) (3: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P.R.China) (4: Laboratory for Climate Studies,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P.R.China) (5: Wuxi Institute of Arts and Technology, Wuxi 214220, P.R.China) Abstract: Trends of moisture budget were explored during 1961 to 2005, using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moisture budget decreased in winter, spring and fall, but increased in summer. The trend of moisture budget was significant except for summer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basin. While significant trends could be identified in moisture budget in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River basin; 2)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oisture budget and precipitation was significant related at all of the season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was significant related in spring and autumn in the upper Yangtze River basin; 3) the summer moisture transport was in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rend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which might b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lower layer geopotential height. The summer circulation showed increasing continental high over north China, which weakened the southwesterly summer monsoon and limits propagation of the summer monsoon to north China, resulting in more water vapor budget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less in north China. Keywords: Moisture budget; trend; circulatio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近50年来,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水循环的加快, 长江流域降水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1961-2005年, 长江流域夏季和冬季降水显著增加, 而春季和秋季降水明显减少; 1990s成为近50年长江流域夏季和冬季降水 *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CCSF2007-35)、淮河流域开放研究基金(HRM200708)“十一五”国家林业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3A1601)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6251)联合资助. 2008-01-10收稿. 2008-05-12收修改稿; 张增信, 男, 1977年生, 博士研究生; E-mail: zhangzengxin77@https://www.360docs.net/doc/a13184763.html,.

2气象统方法 复习思考题

《气象统计方法》复习要点及思考题 1、 气候变化上通常说的异常,可以用 距平这个基本统计量来描述,它反映数据偏离平均值(气候态) 的状况,把资料处理成该统计量的形式,叫做资料的中心化。 2、 距平是指要素偏离平均值(气候态)的状况,把资料处理为距平的方法叫中心化。 3、 如果一月南京气温的标准差比北京小,说明一月南京气温变化幅度比北京小,预报较为容易。 4、 对资料进行标准化可以消除单位量纲不同造成的影响,其表达式为x t zt s x x x -= ,标准化以后资 料的均方差为1,平均值是_0_。 5、 频率表是用来描述 状态资料的统计特征的。 6、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回归系数b 与相关系数r 之间的关系为b=lxy/lxx,r=lyy(1-r2) 7、 多元线性回归中常采用最小二乘法求回归系数。 8、 滑动平均是趋势拟合技术最基础的方法,它相当于低通滤波器。 9、 最后一个累积距平值为 0 。 10、 复相关系数是衡量一个变量和 多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程度的量。 11、 变量场X 表示为 ,则第i 个特征向量对变量X 的方差贡献为 ,前P 个特征向量对变量场的累积方差贡献为 。 12、 对上题中的变量场X ,当 m>>n 时在实际计算中通常需进行时空转换。 13、 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变量之间关系越 密切(紧密)。 14、 在事件B 已经发生的条件下计算事件A 的概率,称为事件A 在事件B 已出现条件下的 条件概率。 15、 二分类预报是指只预报事件A 出现或者不出现,又称为正反预报。 16、 在对回归问题进行方差分析时,预报量的方差可以表示成_回归方差与误差或残差方差之和。 17、 气象中一些气象要素,如冰雹、晕、雾等天气现象,气象资料中仅记录为“有”或“无”可用“1”或“0”二值数字化表征,这类变量可看成离散型随机变量。对于这种状态要素,可以用条件概率选择预报因子并且用二项分布检验预报因子的可靠程度。气温、气压及降水量等气象要素,观测值在正、负无穷之间,这种类型要素可看成为连续型随机变量。对于这种定量数据要素,主要用相关系数选择预报因子或因子集,并用t_检验方法检验其可靠性。 18、 如果序列的__自_相关系数为较大正值,表明序列具有_高持续性_;如果序列的滞后自相关系数接 近0或为负值,表明序列无持续性。如果两变量本身有强持续性或高自相关,t_检验的自由度不能用,需要计算有效自由度,取更_严格的标准进行相关系数的检验,以免得到虚假的不可靠的相关。 19、 气象变量场EOF 分析是把原变量场分解为空间函数和时间函数两部分,用为数较少的不相关的典 型模态,代替原始的气候变量场。 20、 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线性趋势分析中,回归系数b 的符号说明了气候变量x 的趋势倾向。 当b>0说明随时间的增加,变量x 是呈(上升或下降)趋势; b 值的大小反映了上升或下降的速率,b 的绝对值越大,表明直线越(倾斜或平缓)。 21、 检验两地气候是否有显著差异,可针对这两个地区某气象资料的平均值和方差这两个基本统计量 进行显著性检验。 22、 对多要素资料的数据矩阵进行分析时,研究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为R 型分析,而研究样本之 1112121 2221 2 n n m m mn x x x x x x x x x ????? ? ??? ? = ??????? ? ????? X

第1课时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 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第1课时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测控导航 考点题号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3、4、5、6、9、12(1)(2)、13(1)(3) 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1、2、7、8、10、11、12(3)(4)、13(2)(4)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无坝引水工程,位于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鱼嘴把岷江分为内江与外江,分水堤构筑在岷江的弧形弯道上。在洪水期,内外江水量分配比例是4∶6,同时如果水量超过宝瓶口,水就会自动从飞沙堰排出,从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读“都江堰示意图”,回答1~3题: 1.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最主要的功能是( ) A.航运 B.水产养殖

C.旅游 D.防洪灌溉 2.夏季洪水中只有约20%的泥沙通过宝瓶口由灌溉渠道进入成都平原,主要是因为( ) A.凸岸泥沙沉积,凹岸流速快,进入宝瓶口泥沙少 B.内江从飞沙堰排出的河水流速快,泥沙含量大 C.外江江面比内江宽,水流速度比内江快 D.随洪水而来的泥沙大部分随表层水流流向外江 3.岷江是长江流域水量较大的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段。下列有关岷江中下游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侧支流比东侧支流流速慢 B.东侧支流水能资源更丰富 C.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明显 D.雨水是唯一的补给水源 解析:1.D 2.A 3.C 第1题,根据材料,都江堰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不但“水旱从人”而且灌溉便利成为“天府之国”,因此其主导功能为防洪灌溉。第2题,在洪水期,内外江水量分配比为4∶6,则大部分泥沙流入外江;在鱼嘴分流后,内江凹岸的洪水直接进入宝瓶口,根据弯道的水流规律,表层水流流向凹岸,流速快,含沙量少,所以进 入宝瓶口的泥沙少;底层水流流向凸岸,一部分泥沙在内江凸岸沉积,而随洪水而来的泥沙大部分随底层水流流向外江;内江飞沙堰排出的河水流速慢,含沙量大;外江江面比内江宽,水流速度比内江慢。第3题,西侧支流比东侧支流流速快,主要是东侧支流发源于盆地,西侧支

初中地理知识点题库 降水的分布和季节变化

1. 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 答案:D 解析:降水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题干评注:降水的分布和季节变化,都必须弄清降水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问题评注: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2. 下列地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 ①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 ③30度~40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降水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题干评注:降水的分布和季节变化,都必须弄清降水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问题评注: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3. 下列哪个不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A.海陆位置 B.地形因素 C.气温和降水 D.纬度位置 答案:C 解析:降水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题干评注:降水的分布和季节变化,都必须弄清降水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问题评注: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 4. 小明、小强、小鹏、小力在一块儿讨论降水的有关说法,最正确的是() A.小明说:只要空气中含有水汽,必然能形成降水 B.小强说: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 C.小鹏说:有雨必定有云,有云必定有雨 D.小力说:降水包括雨、雪、雹等各种形式 答案:D 解析:解题过程中容易选择B,主要是因为对降水的概念理解不清晰。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如:雨)和固态水(如:雪、冰雹等),叫做降水;云和雾也是空气中水汽的凝结物,悬浮在空中,没有降落到地面,它们不是降水。 题干评注: 问题评注: 5. 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