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李妮矫;庞连晶;符思【摘要】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诸医家采用中药口服、针刺、穴位敷贴、灌肠等方法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对近几年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总结中医治疗PGS方法及经验。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3(000)015【总页数】3页(P85-87)【关键词】术后胃瘫综合征;中医治疗;中药治疗;针灸【作者】李妮矫;庞连晶;符思【作者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3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指在手术后出现以胃排空迟缓为特征、胃流出道无机械性梗阻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临床表现为餐后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及体质量减轻。

PGS多见于腹部手术,尤以胃和胰腺术后多见,胸部手术、盆腔手术均可出现,近年随之胸腹部手术量的增加PGS发率病有上升趋势,胃窦切除术PGS发病率为26%[1],胰腺十二指肠术后PGS发病率可达20%~50%[2],心肺移植术后的PGS发生率更是高达20%~80%[3]。

越来越引起临床的重视。

目前国内外西医对于PGS的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较多文献报道中药汤剂或中药汤剂联合针灸治疗PGS疗效显著,优于常规促动力、营养支持治疗[4-7],中医在治疗PGS上具有重要的价值,现将中医治疗总结如下。

1.1 攻下逐瘀法《内经》云:六腑以通为用,PGS为本虚标实的疾病,多采用“通补兼施”的治疗原则,较多医家以攻下导滞为原则采用承气汤类方药治疗。

把永忠[8]应用小承气和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后胃动力恢复情况2周有效率85.71%,3周有效率为100%,认为攻补兼施法既激发胃气受纳,又增加肠腑通降,使得上化下降。

李欣[9]应用桃红承气汤治疗胃肠道及系膜病变,对胃动力恢复有较好疗效。

针灸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通报 - 针灸经络
十 灸 治 疗 术 后 胃 瘫 综 合 征 的 临 床 研 究 进 展
● 林 培春 沐
摘 要
榕 ▲
术后 胃瘫综合 征 严重 影响 患 者术后 康 复 , 导致“ 壅木郁 ” “ 土 虚 木乘 ” 的 恶性循 环 , 致 使
胃蠕 动减 弱及排 空功 能障碍 针 灸治疗 本病 具有 疗效确 切 、 操 作 简便 、 方案 多样化 的优势 。本 文综述 近
5年 针 灸治疗 本病 的相 关研 究 , 以期优 化针 灸治疗本病 的临床 治疗 方案 关键 词 针 灸 术后 胃瘫 综合征 综述
术 后 胃瘫 综 合 ( p t  ̄ s t s u r g i c a | 巾 当属 “ 痞满” “ 胃反 ” “ 呕吐 ” 等 范 郁 滞 , 横逆乘 睥犯 胃, 脾 胃升 降 失
神聪 、 印堂 ) , 结 果表 明有 利 于缓 解 胃瘫 患 者 焦 虑 情 绪 , 减 少 治 疗 次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J o u r n a , ? 9
g a s t r o p a r e s i s s y n d r o me , P G S )是 以
畴 。 目前 多 数 医家 认 为 术 后 胃瘫 常 , 或忧 思 伤 脾 脾 气 受 损 , 胃 失 和
胃流 道 非 机 械 性 梗 阻 为 主 要 征 综合 征 的 发 生 是 在 患 者 正 气 不 足 降 , 气 机 不 畅 则 发 之 。究 其 本 源 , 象 的功能性 疾 病 , 其特 征 为 胃排 空 的基 础 上 。手 术 创 伤 从 两 个 方 面 本 病病 位 在 胃 , 与肝 、 脾 相 关 。病 延 迟 。P G S常 发 生 于 上 腹 部手 术 损 伤 正气 影响脾 胃功 能 : 一 是脉 络 机 可概 括 为 中焦 气 机 升 降 失 调 所 后, 患 者开 始绎 [ 1 进 食 或 由饮 水 过 受 损 , 气滞 血瘀 论 ; 二是 脾 胃受损 , 致 , 其 是 以 气 血 津 液 亏虚 为 本 , 渡 到进 食半 流 质饮 食 时 , 引 起 的上 水饮 内停 , 气机 受 阻 论 。李 成钢 气滞 血瘀 、 腑气 不 通 、 痰 湿 中阻 等

胃切除术后胃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胃切除术后胃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胃切除术后胃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目的总结胃切除术后胃瘫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

方法对18例胃瘫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回顾性分析。

结果胃功能全部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一般为3~9 d,平均6 d。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切除术后胃瘫,胃肠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较单一西医非手术治疗效果佳。

标签:胃切除术后;胃瘫;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指胃大部切除术后即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功能性胃排空延迟。

2000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所在科共治疗18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行远端胃大部切除重建术400例,发生PGS 18例,发生率为4.5%,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35~60岁,平均(47.5±12.5)岁。

胃癌13例,胃溃疡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

其中B-I式吻合5例,B-Ⅱ式吻合13例。

所有患者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开始进食后,或由流质改为半流质后出现上腹部胀满、膨隆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但上腹痛不明显;呕吐物为所进食物,有时混有胆汁,吐后症状消失,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体检可见上腹部呈饱满及胃型,轻度压痛,可闻及胃振水音,肠鸣音弱。

其中胃镜检查8例,示吻合口明显充血、水肿6例,吻合口轻度水肿2例,胃镜可以顺利通过吻合口。

X线碘剂造影检查:见残胃扩张呈球形,有食物残留,无蠕动或蠕动极弱,碘剂长时间潴留于胃内,数小时后有极少量碘剂呈线状或点状缓慢通过吻合口至输出肠段内。

1.2治疗首先消除患者紧张情绪,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每天用3%温盐水洗胃,并抽空胃内容,以减轻胃黏膜水肿,促进胃张力恢复。

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特别注意补钾。

因低钾本身可致胃肠平滑肌张力低下。

加强营养支持,供给足够热量,对病情重、病程长者,最好采用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

术后胃瘫综合症的治疗与护理研究进展

术后胃瘫综合症的治疗与护理研究进展

2 2・
T ODAY N URS E, J a n u a r y, 2 01 4, No . 2 术后 胃瘫 综 合源自症 的治 疗 与护 理研 究进 展
王 坤
摘要 综述 了术后 胃 瘫 综合 症的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 、 诊 断、 治疗 ( 包括 营养支持 维持 , 促 进 胃动力 , 纤维 胃镜 治疗及 手术和 中医治

患者手术后数 日内肛 门排气 后停止 胃肠减压 , 进 流食或 半
流食 后 出现上腹 饱胀不 适 、 恶心 、 呕吐 、 顽 固性 呃逆 , 疼 痛不 明 显, 食后吐出大量 胃内容物 , 有 时含有 胆汁 , 吐后症状暂缓解 , 胃 肠减压抽 出大量液体 , 超过 8 0 0 m l / d 。体格 检查可 见患者 上腹 部胀 满 、 压痛 , 有 胃振 动水音 , 中下腹平软无压痛 , 无肠鸣亢进及 气过 水声 , 均应考虑存 在 胃瘫 可能 。首先要 排除 机械性梗 阻 因
减退 , 动力减弱 ; ⑧ 刘辉 等 认 为高 龄 、 手术 时 间长 、 术后 运用
镇痛剂可能是高危 因素 。

2 4 %。但仍时有误诊 、 误治的报道。刘玉石等 收集国内外文献 旦发生 , 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 1 ~ 3个月 ) , 严重者可引起并
报道共 1 1 3 例, 有 9例( 7 . 9 %) 被误诊而再 次手术 , 值得重视。P G S 2 临床 表现
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 是术后继发的非机械 陛梗阻 因素引起的以 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症 , 经保守 治疗可以恢复。近年来 P G S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 其报道也愈来愈
多。相关文献表明, P G S的发病率 国内约为 0 . 4 % 一5 %, 国外 5 %

胃瘫的病因及临床治疗进展

胃瘫的病因及临床治疗进展

胃瘫的病因及临床治疗进展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张瑞奎毛中鹏石莹胃瘫(gastroparesis)又称为胃排空障碍(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 DGE)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癌根治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胃瘫一旦发生,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正常的运动功能破坏是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

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及与机械性梗阻鉴别的重要方法。

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针对胃排空动力学机制的改变采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可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胃瘫的临床重要性在于有时会被误诊为吻合口或输出袢的机械性梗阻而采取再手术治疗,因此,正确地诊断和治疗胃瘫,对避免盲目再手术,减轻病人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1 临床特征:病人多于术后数日内停止胃肠减压、进食流质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及顽固性呃逆等症状,一般疼痛不明显,食后吐出大量胃内容物,可含有或不含有胆汁,吐后症状暂时缓解,胃肠减压抽出大量液体,每日1000-3000ml。

胃瘫发生时,小肠及结肠动力功能一般不受影响,故患者可正常肛门排气、排便,体检发现胃振水音。

胃镜检查及胃肠道碘油造影可排除流出道机械性梗阻,核素标记液体胃排空试验提示胃排空延迟。

发病率:国内报道0.47-3.6% ,国外报道5%-24% 。

2 发病机制:胃的正常运动功能包括容纳食物,调节胃内压,推进、搅拌、研磨食物等,其动力是由胃壁肌肉的收缩和括约肌的协调启闭完成。

其功能除与进食等情况有关外,主要受神经及体液的调整。

本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的原因有多种,如术中麻醉药物的直接抑制作用,精神紧张,吻合口水肿,输出袢痉挛、水肿,长期应用抑制胃肠道运动药物,水、电解质与营养失调,饮食改变或术后早期进食不当,食物中脂肪含量过高,及变态反应,大网膜与吻合口周围团块状粘连,炎性肿块压迫等因素,术后整个消化道内环境改变、紊乱导致的空肠麻痹或痉挛为常见原因。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李妮矫;庞连晶;符思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3(11)15
【摘要】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腹部手术常见的并发症,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诸医家采用中药口服、针刺、穴位敷贴、灌肠等方法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对近几年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总结中医治疗PGS方法及经验。

【总页数】3页(P85-87)
【作者】李妮矫;庞连晶;符思
【作者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
【相关文献】
1.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J], 陶莹;张雅丽
2.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进展 [J], 王琪;雷涛;徐媛颖;张翠平;沙雯君;陈琳
3.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J], 尹柏坤;左军;李冀
4.急性腰扭伤中医药治疗进展 [J], 钟远鸣;叶伟权;邱伟;赵庆瑞;黄勇;付小鹏;何炳坤;万通
5.子宫脱垂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J], 唐礼雯;黄叶芳;程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作者:赵同刚牟洁孙栋王西涛刘凤军【摘要】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近年来,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其确切病因和发生机制尚不清楚。

PGS诊断和治疗方法较多,疗效已得到明显提高。

随着对PGS疾病本身及其发病机制进一步认识,临床营养支持手段的飞速发展,多数PGS均能得到正确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从而取得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胃瘫综合征•诊断•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operative gastroparesis syndrome ,PGS)是指在手术后出现的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迟缓,其原因是正常胃调控功能异常。

多见于腹部手术,尤以胃和胰腺术后多见,据文献报道妇科手术、食管手术以及心肺移植术均可出现,近年来发生有上升趋势[1-2]。

PGS主要表现为术后开始进食的1〜2 d或由流质饮食向半流质饮食过渡时,餐后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呕吐、食欲下降和体质量减轻等,可持续数周甚至数年。

辅助胃镜、口服或胃管注入消化道稀钡、泛影葡胺检查,可见胃液潴溜、胃无蠕动或蠕动减弱,吻合口水肿、炎性反应,造影剂在胃内潴留,但部分造影剂或胃镜仍可通过吻合口,不存在机械性梗阻。

PGS的发生使患者术后营养摄取出现障碍,导致恢复时间延长或诱发其他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1发病机制PGS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明确,有学者认为是由多种因素诱发或者改变正常神经激素和肌源性因素对胃排空的调节而引起[3]。

1.1精神-神经因素患者对疾病和手术的恐惧心理,使其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加之术后疼痛等刺激导致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特别是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a和B受体结合,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导致胃排空延迟[4]。

2022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疗现状和进展全文

2022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疗现状和进展全文

2022结肠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疗现状和进展(全文)摘要目前外科手术为主导的综合治疗是结肠癌获得治愈机会的重要措施。

然而, 外科手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也会带来术后胃瘫的风险。

由于术后胃瘫的发生风险较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故往往被临床忽视。

然而,术后胃瘫可增加营养不良的风险,延迟术后抗肿瘤治疗,增加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

因此,本文主要就结肠癌术后胃瘫的发生机制、临床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以及治疗进展展开综述。

旨在增加临床医生对结肠癌术后胃瘫的足够重视,从外科角度通过优化手术策略,降低结肠癌术后胃瘫的发生风险。

以外科手术为主导的综合治疗是目前结肠癌获得治愈机会的重要措施。

然而,外科手术在切除肿瘤的同时,也会带来并发症的风险。

其中的并发症包括术后胃瘫,又称之为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 , PGS ),即腹部手术后出现的以非机械性梗阻胃排空障碍为主要特点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1]。

PGS根据发病时间,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其中以急性较常见。

急性PGS发生在术后进食的1~2 d ;慢性胃瘫常发生在术后数周、数月甚至数年[2]。

据报道,PGS多见于右半结肠癌术后,发生率为L9%~3.8%[3,4,5]0由于术后初期的多数患者多表现为早饱、恶心和餐后腹胀等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与术后胃瘫初期症状高度重叠⑹。

因此,术后胃瘫发生的早期往往被临床忽视。

术后胃瘫可能延迟出院,导致营养不良的风险增加,延迟术后化疗时间,增加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

因此,结肠癌术后胃瘫应引起足够重视。

基于目前国内外对结肠癌术后胃瘫鲜有系统介绍,本文主要就结肠癌术后胃瘫的发生机制、临床危险因素、预防措施以及治疗进展展开综述,以供临床医生了解参考。

一、术后胃瘫的发生机制目前,关于PGS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但流行的观点认为,PGS的发病机制包括迷走神经功能紊乱、参与胃肠肌肉活动局部控制的Cajal间质细胞(intersitital cell ofCajal,ICC)受损和丢失以及免疫浸润细胞的功能下降[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