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美学听课笔记

自考美学听课笔记
自考美学听课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美学就是一门什么样得学科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得几种代表性瞧法

1.就是研究美与美得规律得学科柏拉图

2.就是研究艺术得学科黑格尔

3.就是研究审美经验与审美心理得学科

审美经验:维特根斯坦、杜威、李泽厚

审美心理:弗洛伊德、布洛、阿恩海姆

4.就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得学科蒋孔阳

二、对美学学科得研究对象得认识

1、美学得研究对象:审美现象

2、审美现象:处于人与世界得审美关系中得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现象就是审美关系中得现象与活动

3、艺术中得审美现象,即艺术美

自然界中得审美现象,即自然美

科技活动中得审美现象,即科技美-----杨振宁

4、审美:“审”得主体就是人【我】,所以审美现象与活动得前提就是人与现实世界发生审美关系。

也就就是说先有审美关系,再有美或者不美(不美≠丑),最后有审美得人。所以,美学研究得对象既不就是客体得美,也不就是主体得美感,而就是审美关系中得现象与活动。

三、美学就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得综合性人文学科

1、审美现象:美学得研究对象

2、综合:跨三门学科,汉语言、哲学、艺术

3、人文学科:相对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具有主观性)

四、美学得研究方法

诞生于哲学,就是哲学得一个分支,后虽独立,但从来没有脱离哲学。

核心研究方法:哲学得研究方法

小结:美学就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得综合性人文学科,以审美关系中得现象与活动为研究对象,美学得核心研究方法就是哲学得研究方法。

第二节美学得诞生与学科发展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一)审美意识:就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得某种不明晰得审美追求得意识。

初级得审美意识(原始陶器等如人面鱼纹彩陶盆)

高级审美意识(神话、悲剧等)

如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人得命运与生俱来,受神控制,不可抗拒,无法改变。

中国古代得悲剧观《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匆然而已。………、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中西悲剧观得不同之处:

1、就内在联系而言,

西方与宗教密切联系,牺牲精神

中国宗教仪式淡薄

2、就结局而言

西方强调冲突与对抗

中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式大团圆

(二)美学思想:使不自觉得感性直观得认识上升为比较自觉得理性得认识成为一门独立得学科之前,美学思想就是以哲学、艺术评论、创作理论等形式存在得。

柏拉图:美就是理念(理念说)-------理性得认识

孔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用、功能

(三)美学学科:从整体上独立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得理论体系

审美意识美学学科

二、鲍姆加登与美学学科得诞生

独立标志:

1、有专门、系统得美学著作问世

2、有独立得、区别于其她学科得研究对象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Aesthetica”意为“感性学”,将美得思维与艺术作为考察与研究得对象。在我国被翻译为“美学”。

鲍姆加登继承、发展了“莱布尼茨----沃尔夫得大陆理性主义”,创立美学。

她一方面肯定了理性主义得基本立场,另一方面用感性学补充了唯理主义。

第三节美学得哲学基础

一、美学得哲学基础

柏拉图美学------理念论

康德美学----------先验主体论

黑格尔美学-------绝对精神论

海德格尔美学----现象学

中国当代美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二、马克思主义得实践存在论

中国当代美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实践论存在论

前提

自由就是从美学得哲学基础向美学得内在问题过渡得中介概念,也就是从人

得实践,存在向审美现象、审美活动过度得中介环节。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

一、审美就是一种人生实践

1、审美就是人生实践得重要组成部分----记事功能

例如:原始洞窑壁画

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窑壁画《受伤得野牛》

中国内蒙古阴山岩画

原始巫术活动

借助壁画、陶器纹样保留

2、审美就是人生实践得不可缺少得部分----精神需求

例如:有了装饰需求,“宁可食无鱼,不可居无竹”“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随着物质生活得极大丰富,现在人们对于精神享受得需求与日俱增。所以审美活动必然要进入人生实践,成为人生实践中得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审美实践就是人得生存与发展得需求;另一方面,就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例如:罗丹《思想者》关注现实生活,刻画内在神情体态,离开具体得实践无法完成。

齐白石《虾》寥寥数笔,笔全意周,超越客观物像得描摹,就是对人生与生命体验得升华。

二、审美就是一种高级得人生境界

冯友兰: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与审美境界有共同之处)

宗白华: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艺术境界审美境界,就是指在生活中与艺术中出现得审美得情境,具体体现为情与景、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得“交融”,即“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审美境界高于一般得人生境界,它就是对人生境界得一种诗意得提升与凝聚,也可以说就是一种诗化得人生境界。最高得人生境界往往就就是最高得审美境界。

第五节美学研究得基本问题

一、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

审美关系:根植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得,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得,自由得情感体验关系。就是一种特殊得精神性关系,需要进入深度体验得过程。

审美活动:就是人类基本得存在方式之一,就是一种基本得有目得得人生实践。其根本动力就是人得审美需要。它得目得不就是对功利得追逐,而就是对审美境界得追求。

所以,审美关系得确立,就是以审美活动得开展为前提得。

体验:在中国哲学中,一般得经历不算作体验,只有真正进入到自家生

命之中得经历才算作体验。所以,体验一定会伴随产生感悟。

在这段关系当中,伴随体验产生得感悟,又就是与主体以往得审美经验息息相关。它可以打破时空得限定,在一霎那间,迸发出对客体得特殊情感共鸣。从而上升为一种对人生终极问题得超然关怀。

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诗之五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就是朱颜改。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

二、美与审美形态

美,包含丑。在审美关系当中建立起来得美丑关系,就是脱离了现实意义得。

丑,就是另一种美,借助艺术得方式来表现丑,丑也变成了艺术美。

审美得形态多种多样,西方主要分为优美与崇高、喜剧与悲剧、丑与荒诞……

中国主要分为气韵、意境、神妙、中与……、

例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优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崇高

三、美感与审美经验

审美经验,又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有三个特点:

1、就是一种感性经验--------包含理性认识因素

2、就是一种快感体验--------满足感

3、精神性得对话交流,并不实际占有------超功利

四、艺术与审美教育

1、艺术活动就是审美活动最高级得方式,也就是最典型得形态。

2、审美活动得一切特性与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得体现。因此,艺术与艺术活动就是美学研究得核心内容之一。

3、艺术活动得全过程:

艺术家(创作主体)-------艺术创造(创作过程)------艺术品(创作结果)

美育,即审美教育,狭义得美育就就是有意识地通过审美活动增强人得审美能力,提高人得整体精神素质,焕发人得精神风貌。广义得美育就是指通过审美活动,建构人得全面发展得成长与存在方式,促进人向理想得,自由得,健康得,精神丰满得人生成。

所以,无论广义还就是狭义得美育,都就是要通过人生实践来达到培养人得目得。因此,美育得最终目得就就是要通过不断得审美活动,将人培养成全面发展得更完美得人。

本章小结

审美活动,贯穿整个美学理论。美学从审美活动开始,也以审美活动得终止而结束。

重点:

1、学科性质(美学得性质就是什么?)

答:美学就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得综合性得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得研究对象就是审美现象也就是审美活动;②美学就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就是一门综合性得人文学科。

2、研究对象(美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什么?)

答:美学研究得对象就是体现着人与世界得审美关系得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就是说,不就是美,而就是审美活动,才就是美学研究得真正对象;审美现象就是审美关系得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得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得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得美);④日常生活中得美(如服饰得美)。美学应当就是研究人与世界之间得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得审美现象与审美活动得学科,这就是美学研究得中心问题与主要对象。

3、学科发展(美学学科孕育与形成经过了哪三个阶段?)

答:美学一词就是1750年鲍姆加登创立得。它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审美意识、美学思想与美学学科。审美意识就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得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得意识。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得发展。美学奠基于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但它就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下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得理论体系。

4、名词解释:

美学

审美现象

审美意识

审美经验

审美境界

审美关系

审美教育

第二章审美活动

第一节审美活动得存在方式

一、审美活动得动力机制------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一)审美需要

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得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得,渴望在对象化得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她得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展现自己得精神要求。审美需要就是在人得劳动不断深化得过程中,随着人得精神能力得发展而逐步生成得,它就是人得本质力量得一种新得充实与新得显现。

审美需要得特征:

1、它就是人所独有得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得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得生命活动本身得独特性质。

从人得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相互区别与联系得角度瞧,审美需要属于人得一种高级得精神追求,而不仅仅就是感官欲求得享受。

(二)审美理想

就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得美得观念。所谓审美理想就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得理想形态得美。审美理想在主体得审美心理结构中必然处于最高得位置。

审美理想得作用:

首先,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得选择以及所做出得审美判断。

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得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理想与人生理想得内在关联:

审美理想不仅仅就是审美活动本身得产物,而就是主体全部人生实践得结晶。

审美理想反映着一定时代得民族性、时代性与阶级性。它与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

(三)审美趣味

就是个人在审美活动与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得主观爱好与倾向。

内在方面-------能力或鉴赏力;外在表现--------兴趣与品位。

审美趣味与日常趣味得不同:

审美趣味得两重性:存在着个体性与社会性、特殊性与普遍性得矛盾。

审美趣味得特征:

第一,审美趣味具有明显得个体差异;

第二,影响主体审美趣味得主要因素就是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审美趣味得两重性决定了我们在承认其个体性得同时,还必须注意防止那种把审美趣味对立化得观点。“趣味无可争辩”得观点就是有害得。

判断审美趣味得标准:

第一,把审美趣味联系于具体得审美对象,瞧瞧依据这种趣味所作出得判断就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得客观特点。

第二,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得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得制约。

二、审美活动得基本性质

审美活动不同于人类其她活动得突出特点就在于,它根本上就是一种整体性得,因而也就就是以心灵感知与情感体验为表现得内在生命活动与独特精神活动。审美活动具有鲜明得主体性与充分得个性化特征。

1、审美活动得特殊性表现在:

(一)人与世界得本己性精神交流

黑格尔把审美活动“瞧作一种灵魂得解放,而摆脱一切压抑与限制得过程”,

并精辟地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得性质”。

(二)最具个性化得精神活动

审美活动首先就是一种精神活动。审美活动在各种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个性化。它把感性、个别性作为自己最基本得存在方式。

(三)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得统一

审美活动得无功利-------就是指审美活动并不以某一有限目得为目得,相反它还必须以摆脱直接功利目得为前提。

审美活动得最高功利性-------就是指审美活动指向一种整体得、根本得功利性,它把人向着完整地自由存在状态提升。

“艺术作品得产生与欣赏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完美得人”。从最高意思上说,审美活动并不只就是人自我构成得手段,而就是人自我完善得一种活动。

(四)自律性与她律性得统一

审美活动得自律性------就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就是一个自身完满得世界,它不就是手段,而直接得就就是目得本身。

审美活动得她律性------就是指审美活动并不就是一个封闭孤立与世隔绝得世界。

首先,它从根本上受到物质实践得决定与制约(社会生产力得水平);

其次,物质生产劳动所达到得历史水准以及在生产中所形成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得特点,还会通过各种社会中介因素最终渗透到审美活动得具体内容中并决定着审美得方向与水平;

再次,各种审美形态得历史性生成与演变,实质上不过就是人得现实境遇、生存状况以及理想追求在历史中不断发展得一种审美凝聚与反映。

因此,审美活动与其她实践活动之间有着复杂关系。

三、审美活动得价值内涵

(一)审美活动就是一种价值活动

审美活动体现着人生价值,具有价值性。它就就是实现人得特殊得精神价值得活动,

(二)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得共性

首先,审美活动与其她价值活动一样,都表现为以主体为根据、为目得、为趋向得一种特殊得主客体关系,其次,审美活动同其她价值活动一样,都必然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得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得发展而发展。

(三)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得特殊性

审美活动追求得不就是一般得价值,而就是能满足人得心灵需要得精神价值。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从日常操劳得世界进入到一个深蕴着生命意义得特殊世界。既就是从生活世界中得暂时退出,又就是向生活世界更深得突进。因此,审美活动所追寻得就是能启迪人领悟人生真谛,并激励人不断去创造自己生活意义得一种独特得精神价值。“真”“善”“美”鯁谔剀湾惨贪匯。

(四)审美活动就是人最具本己性(本真性或本质性)得存在方式

审美得需求就内在于人类特殊得生命活动中,审美活动就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一种最具本质性得存在方式。具体表现在(超越性、自由得、应然得存在方式)。

第二节审美活动中得主体与对象

一、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

由于审美活动得存在,才为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得存在提供了现实得根据。

1、为什么说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得基础?

首先,美并不就是先于人而存在得一种东西。我们之所以说某种东西就是美得,就是因为这种东西对人有一种特殊得精神意义,而这种意义就是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得。所谓美就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相互作用所生成得一种特殊价值。

其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得性质。

(1)审美主体不可能离开审美对象而孤立地存在;

主体得审美感觉与审美能力就是在与对象得人化关系中,在“人化得自然界”即人化得对象世界中产生出来,并得到确证得;

人得“主观感觉”包括审美感觉与这种感觉得人(类)性,就是长期实践活动(含审美活动)得历史产物,就是从全部人类不断发展得实践中不断发展与丰富起来得。

再次,就审美而言,正就是人得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得审美对象及与之相适应得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间审美关系得规定性。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就是构成审美活动得两个基本要素。

二、审美得存在状态

主要体现为三种基本环节:惊异、体验与澄明。

(一)惊异:从日常生活中跃出

当人处在主客不分得混沌蒙昧状态时,不会产生惊异。美学中得“惊异”与一般生活中所说得惊异现象区别开来。

审美中得惊异得特点:

审美惊异不就是一种理性得求知欲,而就是一种鲜活得生命感。审美惊异从实质上说,就就是人在一定得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得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得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得特殊心境。客体对于主体得召唤,主体对于客体得向往。

第二、审美惊异得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得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得客观条件。

(二)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得相处中

审美体验-------就就是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得客体对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与震慑得一种独特得精神状态。审美体验作为一种特殊得体验方式,

与人得生活世界以及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获得得人生体验具有千丝万缕得密切联系。因为人在根本上就是一种社会性得存在物,不可能离群索居。但审美体验与一般生活体验就是不同得,因为生活体验往往带有功利性。

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与根本性得特点。

审美体验得整体性------就是诸种人生体验得浓缩与凝聚,就是人生体验在审美情景中得一种升华与整合。

(三)澄明:走向本真得世界

只有在审美得静观体验中澄明之境才会自动现身出来,只有在审美中人才以完整地“我”与完整地世界直接相遇,人与世界得一切遮蔽、晦暗均被敞开,从而使主体进入澄明之境。只有诗人能吟唱这个最宽广、最丰富得高远境界。

三、审美对象得生成与显现

审美对象既具有一般对象共有得属性,也具有自身得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审美对象自身得客观条件(色彩、线条、形状、音响)

审美对象得物质因素主要指色彩、线条、形状、音响等可以被直接把握得感性属性。

①色彩------就是事物各种审美条件中最重要得感性质料之一。

色彩得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表情性与象征性两方面。

表情性------就是指色彩能直接唤起人得某种感受与情感。

象征性------就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传统习惯,某种色彩与某种特定内容形成较为固定得联系,从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得文化意义。

②线条------它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对物体外形所做得一种抽象,从而成为造型艺术得一种特殊语汇。一定得线条之所以会具有某种情感意味,就是因为这些线条所付着得客观事物本身在生活中就实际上使人产生过类似得经验。

③形状------形状使事物获得了一种具体得可感性。

④音响------听觉对象。

多样统一就是最基本、最普遍得一种形式规律。

多样------就是指审美对象得整体中所包含得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得区别与差异。

统一------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得部分与不同得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与映照,从而有机融合得内在关系。

2、审美条件向审美对象得现实转化

审美对象之所以会具有客观性,并非仅仅因为构成审美对象得物质材料本身具有客观实在性,更重要得就是,这些客观物质材料总就是承载着、蕴含着一定得客观生活内容。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所谓纯粹得不表现任何内容意蕴得色彩、线条、形状与音响。

具备审美价值得事物就存在于人得生活世界中,或者说,具备审美价值得事物首先必须就是人得生活世界中得一个具有实在性得事物。审美价值属性只就是为审美对象提供了一种可能实现得条件,而只有在具体得审美活动中,这种可能才转化为具体得现实性。在日常生活中,事物得本真性隐藏在它得有用性之中。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事物对象才即超脱了功利性,又摆脱了抽象得分析,而得以显现。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越就是忽视自身得现实存在,就越就是有助于对象得存在。这种状态,庄子称为“坐忘”,杜夫海纳称为主体得“非现实化”。

3、审美对象得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所谓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完成,就就是说只有在审美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得相互作用、碰撞、交融,审美对象才会现实地生成。因此,审美对象既不等于客体得审美条件本身,也不等于主体得审美体验本身,它就是审美主体与客体审美价值属性相互融合与统一得产物。

第三节审美活动得发生

一、审美发生理论概述(历史回顾)

1、游戏说:

代表人物:柏拉图、康德、席勒

柏拉图------发现艺术与游戏得类似之处

康德------《判断力批判》中提出“自由游戏”得概念

席勒------比较系统地提出游戏理论并对后世产生影响。

席勒认为,游戏不仅就是审美活动得根本特征,而且就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得一种主要标志。席勒所说得游戏,就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得束缚与道德必然性得懒散之后所从事得一种真正自由得活动。所谓游戏,其实就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席勒游戏说得贡献:

她试图从人得生命活动得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得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得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得自由本质之间内在得必然联系,这种思路及其所得出得结论都就是值得肯定得。

她既瞧到了人得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得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某种深层得联系,说明审美得发生就是有其动物性得生理基础得,这符合生命进化得自然历史过程。

席勒游戏说得不足:

主要表现在它根本忽视了对动物游戏向人得游戏转化得机制以及人得游戏得以发生与进行得社会历史条件得探讨。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就是同义词。

2、生物本能说:

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

博克认为,人得基本情欲分为两类:一类就是要求维持个体生命得本能(产生崇高感),另一类就是要求维持种族生命延续得本能(产生美感)。

影响最大得就是达尔文得观点。她提出动物也有美感能力得观点。

弗洛伊德得精神分析学。她认为人得本能中最基本、最核心得就就是性本能。人得各种本能欲望在平常都被社会所压抑,这种压抑使得人得本能欲望只能通过移置与升华得方式以求发泄。认为审美与艺术得活动,就就是人得性欲升华得一种基本途径。

生物本能说得缺点:

第一,混淆与抹杀了动物得本能活动与人得有意识得生命活动之间质得区别,以至于把动物得快感等同于人得美感。

第二,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得社会根源得探讨。

3、巫术说

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

就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得一种艺术与审美发生理论。

泰勒------最早奠定了巫术说得理论基础;

弗雷泽------在《金枝》中,对原始巫术活动作出了极为详尽而细致得研究。

顺势巫术或模拟巫术、接触巫术。弗雷泽将之合称“交感巫术”。

用巫术说可以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但就是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艺术只就是审美活动得一种形式。巫术只就是促成艺术发生得因素之一。

4、劳动说

代表人物:毕歇尔、普列汉诺夫

认为艺术与审美起源于人类得物质生产劳动。

普列汉诺夫得观点:

第一,“劳动先于艺术”。

第二,从人得心理本性上说,人潜在地包含着某种审美得要求,但就是,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这种潜在性转化为现实性。

第三,人得审美能力也就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得一定水平相一致得。

劳动说得不足:主要表现在它只就是揭示了审美赖以发生得物质前提,却并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得内在机制。生产劳动具有功利性。从物质性得生产劳动到精神性得审美活动得过度与飞越,需要一定得中间环节。

二、审美发生得条件与标志

1、审美发生得基本前提:以创造与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得物质生产劳动

为什么说制造与使用工具得活动就是人得生产不同于动物生产得最本质得规定性,也就是审美活动得以发生得真正前提?

工具得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得生物性肢体、器官与能力得狭隘性与固定性。从而不仅为人能够与外在世界发生极为广泛与多样得联系开辟了重

要途径,而且为人真正得创造性活动在更大规模上得发展奠定了牢固得基础。

第二,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得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得运用语言符号得能力。

人类只就是通过运用工具得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得,真正形成人得意识。而意识得诞生,又会反过来不断推动人类制造工具得活动向更高层次上迈进。

工具作为人得智力得一种物化形式,它既就是人所创造得一种物质产品,又就是人借以实际地改造自然得一种物质手段。

第五,人类使用工具得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得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自然得人化。

2、审美发生得社会中介因素------巫术礼仪活动---最重要得中介因素

人自身存在得社会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审美活动也必然就是一种具有社会性质得人类活动。

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普列汉诺夫

并不就是所有得功利性观念都能成为影响审美发生得积极因素,只有那种基于人类整体发展与根本利益得功利性观念与活动,才能真正构成影响审美发生得重要条件。

芬兰美学家希尔恩认为,导致艺术起源与审美发生得最基本得人类生活冲动大致有六种:知识传达;记忆保存;恋爱;劳动;战争;巫术。

审美得显著特点在于:它就是在自身中排除了直接得功利性与有限得目得性得一种自由得精神活动。

巫术活动对于审美得原始发生具有极其重要得意义,具体表现在:

第一,巫术得神圣性与严肃性,强化并提高了人得意识与意志等主体得精神能力。

第二,巫术活动独特得仪式化功能,推动了人得文化心理结构得形成。

第三,巫术活动得操演过程直接孕育着原始艺术得发生。

课后练习

1、“审美活动本身就就是一个自身完满得世界”就是指:

2、审美发生得社会中介因素就是:

3、提出“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得就是:

4、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得性质”这一命题得就是:

5、审美活动应当排除: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

第一节审美形态得内涵与特征

广义得审美形态------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

狭义得审美形态------风格、品位、体裁

审美形态得几种主要类别: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

相关概念:

审美形态:就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展现出来得,以复杂得人生样态、自由得人生境界为核心得审美情趣、审美风格等感性显现得对象化得形态,以及人们对这种不同形态得逻辑分类。

人生样态:就是指由个人得外在形态、个性特征、人生际遇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得存在样式,在不同风格、不同层次得人生样态中,都寄寓着特定得审美理想。

自由人生境界:就是指从人生境界中升华出来得超越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得悦乐情怀与情境,也就就是审美境界。

4、审美情趣:就是指在审美实践中,不同得审美样态在与主体构成不同得审美关系时,所产生得不同趣味效应。

5、审美风格:就是指强烈而鲜明得审美个性特征。

一、审美形态得界定

对审美体验得理性反思与逻辑总结,就构成了审美形态。对审美形态得认识得各种观点:

1、美得形态

包括美得类型说、范畴说、价值形态说等。认为美就是完全外在于人、与人无关得客观实物(存在物)或客观实体得固定不变得属性,在审美活动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美感与审美经验只就是对美得形态得反映。因此,只要弄清了美得形态,就等于解决了审美形态得问题。

2、审美风格(大而不当)

此观点将审美形态瞧作就是一种文化大风格。过于宽泛,泛风格等于无风格。

3、审美类型(宽泛、囿于形式)

审美类型包括美得类型说与审美类型说。未顾及审美形态得真实内涵。

4、审美范畴

包括美得范畴说与审美范畴说。

确定最基本得审美形态得基本标准(广泛性、统摄性、历史性):

第一,广泛性或普适性。

第二,统摄性,即集杂多于统一。

历史性。有些审美形态积淀在民族得审美文化中,产生了长久儿持续得影响,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本民族审美文化得识别标志。

第二节审美形态得形成与发展

特定得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得历史环境与条件下形成。审美形态往往反映得就是特定时期得审美思想。

一、审美形态得历史性

审美形态得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审美形态就是特定得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得产物。其次表现为审美形态得具体内涵就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变得。

中国早期得审美形态实质就是------诗性与音乐性得;

西方早期得审美形态实质就是------戏剧性与雕塑性得。

二、审美形态与思维(思维方式)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A.中国

1、物象与数得结合体------象、数------最基本得思维单位

2、触类旁通、神与物游------最主要得思维方式

B.西方

1、概念------最基本得思维单位

2、逻辑归纳与演绎------最主要得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就是一种象数思维,主要特点就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视体验、综合与整体把握。西方得思维方式经历了具象向抽象思维转化过程,逐渐形成以抽象思维为主得特征。主要表现:主客两分,重视理性、经验与逻辑分析。

数就是象得性质,象就是数得载体。数赋予象以情感性与观念性。

三、审美形态与语言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得意义分为能指与所指。

世界上得语言文字可以分为表音与表意文字。汉语本身更具有形象性与审美性,西语则更具有抽象性与逻辑思辨性。

四、审美形态与文化(具体表现:宗教与哲学)

审美形态与文化形态互为影响,审美形态得逻辑总结与提炼与特定得文化密切相关,审美形态形成后,又表征为具体得文化。

1、审美形态与宗教

西方审美形态得孕育一开始就与宗教意识紧密联系一起。注重对人生终极价值得追问。

中国得审美文化则具有世俗化得特征,与宗教并不密切。即使就是宗教,也被世俗化了。主要表现:一就是把上帝、神灵人格化与把人类祖先神灵化合二为一,祭祖犹如祭神;二就是与世俗得享乐主义与现世思想相结合,如道教文化。

2、审美形态与哲学

西方:总体上审美形态得形成、发展受到哲学思想变迁得制约与影响。古代西方美学把道德标尺与审美标尺混为一谈。古希腊哲学主张形式与质料得二分,强调形式决定质料,这样促进了形式主义得审美传统。黄金分割律、最美得形就是球形、最美得线就是蛇形线等。文艺复兴时期得哲学把世界一分为三,即把理念世界(或上帝世界)、外在世界与艺术模仿得世界变成了人、外在世界与艺术。以人为本得理性主义成为西方美学主要得哲学基础。

西方:文艺复兴后西方美学讲“自然”(指体现于事物中得普遍永恒得人性或者理性),出现“崇高”;近现代西方哲学宣告理性主义得破灭与非理性主义思

潮得崛起。尼采:“上帝死了”。此时出现丑与荒诞等审美形态。

中国:中国人生哲学千年不变。“中与”,在哲学上就是一种本体论,同时也就是一种审美理想,还就是一种最基本得审美形态。

承认审美形态具有得世界性,但也要注意审美形态得区域性、民族性以及这些范畴出现得文化学术背景。

审美形态就是对人类审美实践活动中历史地形成得各种不同特征得审美经验得归类与总结。界定审美形态主要就是基于人类得审美实践活动得展开程度,以及对人生境界得体现与展示,界定审美形态主要逻辑依据就是广泛性、统摄性与历史性。

审美形态包括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六种基本类型。

审美形态与艺术形态关系密切,许多审美形态最初总就是表现为艺术形态,最后逐步上升为审美形态。

第三节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就是审美实践活动发展中最基本得两种审美形态。

一、优美

优美就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自由与自在、主观得合目得性与客观得合规律性得与谐统一。优美就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得现实呈现与展示,就是与谐化得人生存在至境。

作为最早被人类所认识与把握得美得范畴,优美就是美最一般得形态。在西方早期,美与优美往往混为一谈。

(一)优美得内涵与特点

康德认为美不包含功利性,与客观事物得实际存在无关,不涉及概念,而与审美主体得自由创造得“心意能力”相关。她强调优美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实质上产生于一种仅仅满足人类审美愉悦得自由得创造活动。

黑格尔认为“美就就是理念得感性显现”,理念就是与感性形式水乳交融得理性内容。

审美形态形成得基础就是人类得生存实践。自然就是成为人生必不可少得组成部分,成为物性与人性完美、与谐得统一。优美包括着人生丰富得社会性得内容。

优美得内涵:从本质上就就是真善美最大限度得与谐统一。

什么样得审美对象可以作为优美得审美对象?(即优美得特点)

第一,优美就是超然优雅得人生境界得真实表现。----优美得最基本得意象内涵。

第二,优美就是秀雅协调得外在形式特征。

第三,优美就是与谐化一得内容,即它们相互融合,浑然一体。

第四,就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得审美体验。

(二)对优美得理论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对“优美”得探讨就是随着对“崇高”得探讨不断明晰起来得。

2、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优美与美划上等号。

3、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图形中最美得就是球形与圆形。

4、柏拉图:优美能够“引起快感,并不与痛感夹杂在一起”,就是单整、纯粹、绝对得美。

5、亚里士多德:“美得最高形式就是秩序、匀称与确定性”。

6、古罗马得西塞罗提出两种美:秀美、威严。

7、意大利(中世纪)阿奎那:没有三个要素------完整、与谐、鲜明。

8、培根:美得精华就是秀雅合适得动作。

9、荷伽兹:蛇形线就是最美得线条。

10、博克总结出得优美得几个特点(物性):第一比较地说就是小得。第二,就是光滑得。第三,各个部分得方位要有变化。第四,这些部分就是互相融为一体。第五,娇柔纤细得细构,不带任何强壮得外貌。第六,颜色要洁净明快。第七,颜色得多样化。

11、康德:主要从对象给人得快感内在情感想象等角度分析优美(审美效应角度)。领悟到优美就是一种生命处在放松状态得特殊形态。

12、席勒:美可以产生松弛与紧张两种作用。

秀雅得协调得形式,浑然一体得内容,轻松愉快得美感,就是优美得共同特点。

在社会领域中,优美与社会得关系主要就是人与人之间得关系与人与物质产品得关系。因而,社会领域中得优美首先必须具有现实对实践得肯定性、合规律性与合目得性,“真”与“善”在社会美领域占有相当重要得地位。

在艺术领域里,人与艺术得关系就是精神联系,它关涉到内容与形式。因而,艺术领域中得优美多体现在与谐内容与完美形式得统一中。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二、崇高

在审美意象得形式构成上------粗狂博大得感性形式

在威力上------强健得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得雄伟气势。

在审美体验上------给人以心灵得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

在人生精神上------强烈得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一)崇高得内涵与特点

1、崇高得概念在古罗马时已出现。

2、真正把崇高作为一个审美范畴进行研究得就是博克(18世纪英国美学家)。

3、康德提出崇高对象得特征就是“无形式”,即对象得形式无规律、无限大、无比有力与无法把握。崇高在于人类自身得精神,就是人对自身力量胜利得愉快,对自己本身得使命得崇敬。

4、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最主要得它就是一种对立与

冲突得审美体验。崇高就是人得精神力量得动态展示。崇高得价值载体首先就是体现这种冲突与抗争过程得艺术作品。

5、崇高与壮美得区别。壮美就是人胜利后得静态显现,崇高就是一种动态展示。

6、崇高与优美得区别

在不同得人生实践得领域,崇高有不同得体现:

首先,崇高体现为人与自然得对立与超越。(激励感与鼓舞性)

其次,崇高体现为人与社会得对立与超越。(人得创造物与人得精神品格)再次,艺术品得崇高风格。人得崇高体验,通过艺术作品加以表现与反映,就是自然与社会中得崇高得集中表现形式。(语言、色彩、画面、线条)

崇高对于提高人得精神境界与人格就是非常有益得。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其主要特点有:

第一,雄伟壮阔得力量之美

第二,社会价值实现得昂扬之美

第三,刚毅坚强得品格之美

第四,恢弘豪迈得尊严之美

(二)对崇高得理论探讨

1、毕达哥拉斯------在西方美学史上,就是最早涉及崇高内容得(古希腊)

2、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将之与“优美”并举。

3、朗基努斯------一般认为,朗基努斯得《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得把崇高与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得美来加以论述。

4、博克------“崇高”作为严格意义得美学范畴发源于近代。直到18世纪英国著名得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写出《论崇高与美》一文,“崇高”才正式作为美学范畴,得到美学家与哲学家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5、康德------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瞧待。其认为崇高得两种类型:数学得崇高与力学得崇高。她瞧到崇高与人得不可分离性,与人得生命体验有关。崇高与优美虽都就是令人愉快得,“但两者得判断都不就是感官得,也不就是论理得规定着,而就是以合乎反省判断力为前提。”康德得高明之处在于把崇高纳入了人与自然得关系中,主客结合。

第四节悲剧与喜剧

悲剧与喜剧体现得就是人生存在实践中得否定性超越得样态。

一、悲剧

悲剧就是有价值得事物在社会历史地冲突、毁灭中,让人体会到斗争得勇气与理想追求得力量感,从而感受到美得内涵,引起情感得激荡与振奋,即“以悲为美”实现得审美愉快。

1、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得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得“怜悯与恐惧”。

2、黑格尔------认为悲剧得特性根源于两种对立理想与势力各自凭借足以自我辩护得理由所展开得冲突,这种冲突以同归于尽得结局达到“永恒正义”前得与解。

3、恩格斯------认为悲剧性冲突得实质就是“历史必然得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得悲剧性冲突。”

悲剧作为审美形态在人类古代社会就已存在,它就是以戏剧得悲剧形式得兴盛为基础得。

悲剧体验审美认识审美经验审美形态

悲剧内涵得三个核心要素:冲突、抗争、毁灭

悲剧审美形态在人得审美体验上表现为悲剧感。悲剧感就是强烈得痛感中得快感,它得获得来自于悲剧对人生存在得价值与意义得揭示。

现实中得悲剧不能作为直接得审美对象来欣赏,只能激起人得同情、义愤等伦理情感,迫使人采取严肃得伦理态度与实践行动。现实得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得审美性质,但它们必须以悲剧艺术得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审美对象。

黑格尔把辩证得矛盾冲突学说引进悲剧理论,提出悲剧得本质就是两种社会义务、两种现实得伦理力量得冲突,在冲突中同归于尽,造成悲剧得结局。

在悲剧得审美中,并无消极得人生意义,反而包含着积极得审美意义,因为悲剧审美得核心就是对命运与冲突得抗争。

悲剧得主要特征

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得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得肯定。

2.悲剧得审美冲突体现得就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得冲突与超越。

3.悲剧得情感体验就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得深层体验。

(二)悲剧理论得历史考察

悲剧理论源于悲剧艺术。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得就是亚里士多德(《诗学》)。她认为,“悲剧就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得行动得模仿”,可以说就是悲剧理论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得定义。亚氏得另一个贡献:就是她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得审美体验得深刻分析。她指出了悲剧对于人得灵魂得净化作用。

黑格尔—提出了悲剧得“矛盾冲突”得理论。她对美学理论得最大贡献:在于她把辩证思维得方法运用到了悲剧现象得分析之中(理念得生发)。认为悲剧得产生源于理念得分裂。她瞧到了悲剧冲突得双方都具有一定得合理性,同时又都具有一定得片面性。她强调了悲剧冲突得必然性。

尼采—《悲剧得诞生》,她认为悲剧得诞生于古希腊人得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日神代表梦境状态,代表着造型艺术得静态;酒神代表迷醉状态,代表着音乐艺术得振奋。尼采得悲剧诞生论与她得哲学观有着密切得联

系。认为痛苦就是人得孪生兄弟,世界得本质就就是痛苦。要摆脱痛苦,就要凭借艺术得功能,使自己在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相统一得悲剧中体验生命得永恒与快乐。尼采把生活中得悲剧与审美意义上得悲剧进行了区别。

克尔凯戈尔—西方存在主义之父(丹麦)。提出新得主体性思想。首先,她提出悲剧得“罪孽说”。其次,她提出了“焦虑说”。她肯定了悲剧得超越性。

二、喜剧

喜剧既就是艺术类型,也就是审美形态,经历了由艺术形态到审美形态得历史发展过程。

(一)喜剧得内涵及特点

亚里士多德—喜剧就是对于比较坏得人得模仿,坏指丑,就是一种滑稽

康德—认为喜剧得心理特征就是笑。

黑格尔—喜剧就是绝对得真理与个别现实事例得冲突,追求无价值与虚妄得东西。

马克思—用“喜剧”来指一种社会历史阶段。世界历史形态最后一个阶段就就是喜剧。喜剧使“人类能够愉快地与自己得过去诀别”。

鲁迅—喜剧就是将那人生无价值得撕破给人瞧。

喜剧得原型就是原始狂欢。喜剧得价值载体只能就是艺术作品。

喜剧一般就是以形式与内容悖离为主要特点得。

喜剧得特点:

喜剧中包含着深刻得社会现实内容,这种对现实生活内容得反映就是以与现实错乱得形式表达出来得。(喜剧有两种形式:讽刺与幽默。)

第二,喜剧具有不与谐、悖谬得形式特征。(康德:“笑就是一种紧张得期待突然转化为虚无得感情”。)

第三,喜剧得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得特征。

(二)喜剧理论得历史考察

柏拉图—西方美学理论中,最早对喜剧进行探讨得就是,她在《斐利布斯篇》讲话中表达了自己得喜剧观。

康德—从喜剧得心理效应来论述喜剧发生原理。(《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从矛盾冲突得观点出发,在悲剧与喜剧得比较之中揭示喜剧产生得原因,显得更加深刻与切合喜剧得本质。喜剧用颠倒过来得造型艺术方式来补充悲剧得欠缺,突出主体性在乖讹荒谬中自由泛滥以达到解决。悲剧就是内容大于形式、压倒形式,喜剧则就是形式大于内容,压倒了内容。

马、恩—喜剧本质上就是两种社会力量得冲突,它就是新事物在取得胜利后或即将取得胜利时对旧事物得否定,使“人类能够愉快地与自己得过去诀别。”

在现代美学理论中,更多地把喜剧与人生存在得阐释联系在一起来解释:

苏珊、格朗—反对传统用伦理得观点解释悲剧与喜剧。她更多地把喜剧解释为人得存在得感受形式。

第五节丑与荒诞

一、丑

(一)丑得特点与内涵

丑与荒诞就是一对现代美学得概念,丑代表了不与谐,荒诞则代表了虚假得与谐。丑就是一种否定性得价值,荒诞就是一种肯定价值与否定价值得混同、错位与失落。其共同特征就是表里不一、荒唐矛盾。

丑与荒诞在超越与否定中寻求人生得意义所在,代表了社会人生得负面价值,就是对美好事物得否定性因素,就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得生活样态,就是人得本质力量得异化、创伤与扭曲。

1、丑得内涵

丑并不一定就是真得丑,更不等同于“随地吐痰”这种道德上得丑,审美形态中得丑相对于美而言就是一种发人深省得美,在不与谐得画面中唤起真正得美。

丑揭示得就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得一面,体现得就是一种负面得生存实践。在这种否定性得审美呈现中,肯定了正面得生存价值与审美意义。

2、丑得特点

(1)由丑陋引起得情绪感受仍然就是一种审美情感。

(2)作为丑得审美形态,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得刺激等形式。

艺术作品中得丑更就是以一种不与谐感来践行以丑为美,以起到发人深省,启迪人生得作用。

(二)丑得形成

赫希尔德《神谱》与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秩序、匀称就就是美得,反之,则就是丑得。

古希腊—美与善就是统一得,那么丑与恶就就是一致得。

“高贵得单纯与静穆得伟大”

(三)“丑”得理论得历史考察

亚里士多德—“痛感”,尸首或可陋得形象

博克—“承认丑与崇高就是部分一致得”

罗丹—艺术中没有性格得,毫不显示外部与内部真实得作品,才就是丑得。

但丁—“地狱就是现实生活中丑得折射”

浪漫主义开始就有了表现丑得开始,以反抗理性给人得压抑与摧残。现代艺术彻底放弃了对传统得所谓美得表现,而更多得表现丑。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恶之花》就就是丑之花、死之花,开拓了以丑展现人生存在得先河。

从艺术意义瞧,丑得艺术成为对现代人生存状态与生存意义得基本诠释。

二、荒诞

推荐下载-自考专科艺术设计包装设计理论与实务听课笔

自考专科艺术设计 《包装设计理论与实务》听课笔记手打 包装涵义:广义上:大到宇宙对星系的包装,小到豆壳对豆米的自然包装。 狭义上:主要指“为便于运输,存储和销售而对产品进行处理的艺术和技术”的商业包装。 包装的目的:保护商品的安全流通,方便消费,促进销售。(实现商品的销售才是包装的最终目的。) 包装的意义: 1.从静态的角度理解,包装就是指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也就是包装企业部门可提供的 产品。 2.从动态的角度理解,包装就是指为了制造出这类产品所用的包装技术,方法及加工过程。包装的功能: 1.是包装上所承载的信息咨询包括文字、色彩、图形、形态等内容。 2.是对包装物的形态和性质起到保护作用。 包装的功能: 1.保护功能 2.便利功能 3.商业功能 4.心理功能 包装的分类 按包装形态分:个包装、中包装、外包装 按主要机能分:内销包装、外销包装、特殊包装 按流通中机能分:商业包装和工业包装 按包装材料分:木箱包装、纸盒包装、瓦楞纸包装、塑料包装、金属包装、玻璃包装、陶瓷制品包装、织物包装、复合材料包装等。 按商品内容分:食品包装、纺织品包装、药品包装、工艺品包装、机械包装、电子产品包装、危险品包装等。 按包装方法分:防水包装、防潮包装、防锈包装、真空包装、冷冻包装、缓冲包装、压缩包装。 消费心理: 1.求实的心理 2.求美的心理 3.求名的心理 4.追求时尚的心理 5.从众的心理 6.求新的心理 包装设计的商品营销战略: 1.品牌名称战略 2.商品资讯战略

3.商标分化战略 4.识别企划战略 5.差别化战略 6.分割市场战略 7.包装方案战略 8.附赠品战略 9.广告同步战略 10.企业形象战略 包装设计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 1)包装材料的选择和包装形态结合在设计上是否科学合理。 2)能否保护和保存商品,使商品在流通中不受气温、干湿、挤压、振荡、光照、腐蚀的影 响。 3)能否有效地符合现代标准化集装、仓储、装卸等流通环节的操作。 4)为消费者在商品的使用、携带、保存等方面带来方便等。 5)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可否回收再利用。 2.准确性 1)准确的信息传达。 2)准确的市场定位。 3)对商品属性的准确把握。 3.商品性 1)一方面表现在不同的销售场和不同的销售方式中包装对于商品的宣传促销作用 2)另一方面就是对包装成本经济性的要求,因为在现代市场竞争中,包装成本的降低,直 接体现为商品竞争力的增强。 4.艺术性 5.时代性 包装的三个阶段:原始包装,传统包装,现代包装。 传统包装:除了代表包装之演进过程外,更展现了人类生活之智慧结晶,亦表达了崇尚自然的高度人文主义。(不仅包括了古代包装设计与近代包装设计,而且也包括了当今的中外各种风格的包装设计) 现代包装:是指从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以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和长途安全储运商品,进而推向以迎合市场引导消费者,满足人们对商品包装的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需要为中心的包装。 现代和后现代的区别: 包装设计经历了现代和后现代的两个时代,有着本质同的区别。 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调是“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对自然的征服,利用和发掘;追求“进步”,强调“自我”,崇尚标准化,系统和集中;在知识论中主张知、情、意严格区分,认识纯正的认识活动中不能有感情的参与;强调各科学的分享,崇尚大而全,以及重视抽象,追求“独

自考美学复习资料汇总

柏拉图 1,柏拉图《大希庀阿斯篇》讨论美的本质的论著。2,理念论(柏拉图)回忆说、迷狂说(柏拉图) 3,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并且把崇高和优美并举的西方美学家;, 4,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是理念; 5,柏拉图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 劳动先于艺术是普列汉诺夫提出的; 杜威《艺术即经验》以审美经验为美学研究对象的美学代表作。 蒋孔阳先生《美学新论》主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尼采《悲剧的诞生》认为悲剧的诞生与古希腊人的两种精神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有关; 尼采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明确的区别开来的美学家。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绝对精神论(黑格尔)先验主体论(康德)基本本体论(海德格尔)时间存在论(马克思)解释学理论(狄尔泰)尼采和克尔凯郭尔是的哲学是理性怀疑论的代表。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论,强调艺术是天才的创造和表现。 康德提出“反思判断力” 康德认为崇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认为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 艺术表现说的代表人物是克罗齐、德拉克洛瓦; 焦虑说是由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提出的有关悲剧情绪的观点;焦虑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它是一种否定性的精神。展示了自由的可能性。(罪孽说)

西方存在主义之父的丹麦著名哲学家克尔凯戈尔 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的关系: 惨的对象变成有趣的东西”; 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荷加兹、哈奇生、休谟 新自然主义派人物:托马斯.门罗 传统思想家:克罗齐 法国美学家阿尔贝.加托从艺术审美特征出发把艺术分为三类即:美的艺术、机械艺术、既有实用目的又使人获得审美愉悦的艺术; 马克思对人的存在的认识,包括三个阶段:自我意识-人自身-现实的人; 亚里士多德是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这是悲剧理论史上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 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可以划分为呈现阶段、构成阶段、评价阶段; 日本学者中江肇民1883年从西方翻译的《威氏美学》出版;1750年美学之父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登1750年出版专著《感性学》; 意象主要类型包括:仿象、兴象、喻象、抽象;

自考美学重点内容精华帖

一、美学研究对象 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以艺术活动为中心来研究。 审美关系: 1、不是理智的认知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感性直观关系,通过情感建立成。 3、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超功利性。 4、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 美学的学科性质: 1、人文学科。 2、综合性学科。 3、研究方法:以哲学为核心,注重情感体验。 二、美学的学科发展 审美意识:缺乏系统性、不成熟初级审美意识高级审美意识 审美思想:柏拉图:理式孔子:里仁为美 审美学科:从哲学、文艺学中划分出来 鲍姆嘉通: A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美学》、1750 B形成独立的研究对象—感性、以美的思维和艺术为研究对象 三、美学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存在论 1、坚持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根本基础。 2、马克思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 3、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存在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实践存在论的特色 1、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2、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 3、始终坚持人与世界的辩证统一

美学是以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自由为媒介。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 一、审美动机: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审美需要: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的具有的,一种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的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现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 特点:A人所特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 B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精神追求,不仅仅是感官的欲求享受。 审美理想: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作用:A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 B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内在方面: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外在方面:兴趣和品味 审美趣味的双重性—个体性/社会性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 审美活动:一种独立存在的人类活动,整体性的,以心灵感知和情感体验为表现得内在生命活动和独特的精神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个性化特征。 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A本己性:审美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尊严、最能体现人的本真价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B精神交流:是人与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种交流对话。 2、最具有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A首先是一种精神活动,依赖于情感体验。 B在各个精神活动中最具有个性化。 3、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A无功利:没有现实的直接功利目的。 B最高功利性:以人的自我完善,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目的。 4、审美活动的自律性与他律性统一 A自律性:审美活动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B他律性:审美活动受物质实践的制约。 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 1、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是实现人的特殊精神价值的活动。 2、审美活动与一般价值互动的共性

自考美学知识点一

知识点美学史上的研究做题结果 1.“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语出() A.狄拉克 B.弗洛伊德 C.柏拉图 D.李泽厚 【答疑编号126,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 2.美学家()著有《实验美学》和《美学入门》。 A.黑格尔 B.柏拉图 C.费希纳 D.弗洛伊德 【答疑编号127,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4 3. 认为关于“美”、“善”之类形而上学概念都是伪命题的美学家是() A.维特根斯坦 B.荣格 C.杜威 D.黑格尔 【答疑编号125,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3 知识点美学研究对象一做题结果 1.艺术中的审美现象是() A.艺术美 B.生活美 C.科技美 D.自然美 【答疑编号129,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正确】

2.美学的对象是() A. 与对象毫无关系 B. 完全外在于人的单纯客观的美 C. 完全由人决定单纯的主体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D. “审美”现象和活动 【答疑编号128,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7 知识点美学研究对象二做题结果 1.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的是() A.艺术美 B.生活美 C.科技美 D.自然美 【答疑编号132,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1 2.提出“文学艺术作品在看来不是作家完成以后的那个现成的”书,而是“以审美的方式审美具体化过程中生成的那个东西”的理论家是() A.英伽登 B.费西纳 C.黑格尔 D.马克思 【答疑编号131,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9 3.审美现象中广义的美包括() A.优美 B.荒诞 C.丑 D.悲剧 E.喜剧 【答疑编号133,点击提问】 【您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BCDE【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2 知识点美学是人文学科做题结果 1.审美活动中最高级、最典型的形态是() A.审美思想 B.审美意识

自考美学听课笔记.doc

第一章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1.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柏拉图 2.是研究艺术的学科黑格尔 3.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审美经验:维特根斯坦、杜威、李泽厚 审美心理:弗洛伊德、布洛、阿恩海姆 4.是研究人和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学科蒋孔阳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1、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现象 2、审美现象: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 3、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即艺术美 自然界中的审美现象,即自然美 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即科技美-----杨振宁 4、审美:“审”的主体是人【我】,所以审美现象和活动的前提是人与现实世界发生审美关系。 也就是说先有审美关系,再有美或者不美(不美≠丑),最后有审美的人。所以,美学研究的对象既不是客体的美,也不是主体的美感,而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1、审美现象:美学的研究对象 2、综合:跨三门学科,汉语言、哲学、艺术 3、人文学科: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主观性) 四、美学的研究方法 诞生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后虽独立,但从来没有脱离哲学。 核心研究方法:哲学的研究方法 小结: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以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为研究对象,美学的核心研究方法是哲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一)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初级的审美意识(原始陶器等如人面鱼纹彩陶盆) 高级审美意识(神话、悲剧等) 如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人的命运与生俱来,受神控制,不可抗拒,无法改变。 中国古代的悲剧观《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匆然而已。……….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中西悲剧观的不同之处: 1、就内在联系而言,

10月自考美学00037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美学试卷 (课程代码 00037)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意境所升华的是 A.意象 B.拟象 C.物境 D.情境 2.“娱乐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A.起源 B.本质 C.功能 D.特质 3.在形式美的原则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规律是 A.整齐划 B.对比调和 C.均衡对称 D.多样统一 4.马克思指出:“作家绝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这说明审美 活动具有 、 A.他律性 B.有限无功利性 C.自律性 D.最高功利性 5.原始人在身体上刻痕、刺纹、穿耳、穿鼻等装饰活动;属于 A.固定装饰 B.自我装饰 C.自我修饰 D.非固定性装饰 6.中国古典美学中提到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实质上都揭示了审美对象的 A.实体性 B.非实体性 C.开放性 D.非开放性 7.提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的美学家是 A.柏拉图 B.康德 C.黑格尔 D.马克思 8.古希腊的悲剧常被称为 A.人生悲剧 B.命运悲剧 C.性格悲剧 D.社会悲剧 9.作为审美形态的荒诞形成于 、 A.古代社会 B.中世纪 C.近代社会 D.现代社会 10.喜剧有两种基本形式,即 A.暴露与歌颂 B.滑稽与嘲笑 C.讽刺与幽默 D.揭露与批判

自考美学听课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1.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的学科柏拉图 2.是研究艺术的学科黑格尔 3.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审美经验:维特根斯坦、杜威、李泽厚审美 心理:弗洛伊德、布洛、阿恩海姆 4.是研究人和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学科蒋孔阳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1、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现象 2、审美现象: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 3、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即艺术美自然界中的审美现象,即自然美 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即科技美-----杨振宁 4、审美:“审”的主体是人【我】,所以审美现象和活动的前提是人与现实世界发生审美关系。 也就是说先有审美关系,再有美或者不美(不美工丑),最后有审美的人。所以,美学研究的对象既不是客体的美,也不是主体的美感,而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1、审美现象:美学的研究对象 2、综合:跨三门学科,汉语言、哲学、艺术 3、人文学科:相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具有主观性) 四、美学的研究方法 诞生于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后虽独立,但从来没有脱离哲学。 核心研究方法:哲学的研究方法 小结: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以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为研究对象,美学的核心研究方法是哲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一)审美意识: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某种不明晰的审美追求的意识。 初级的审美意识(原始陶器等如人面鱼纹彩陶盆)高级审美意识(神话、悲剧等)如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人的命运与生俱来,受神控制,不可抗拒,无法改变。 中国古代的悲剧观《庄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匆然而已。....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中西悲剧观的不同之处:

2020年自考《美学》笔记串讲及重点解析二

2020年自考《美学》笔记串讲及重点解析二 重点解析 1.审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答:(1)它是情景交融、人与世界一体的人生形象;(2)它是主体能 通过它“直观自身”,并与之产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义形象;(3)它是 超个体及眼前功利的、气韵生动的自由形象;(4)它是能唤起主体联想、想象,使主体产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2.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什么? 答:(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理解,而是一种感性体验;(2)审美经验 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经验中,美 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对象,但这种 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 用对象。 3.请简要回答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答:(1)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2)个性化的精神活动;(3)有 限无功利性与功利性的统一;(4)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4.审美起源诸理论的意义与不足是什么?(审美发生理论概述) 答:关于审美的起源,在历主要有四种理论,即游戏说、生物本 能说、巫术说和劳动说。 (1)游戏说。代表人物:柏拉图、康德和席勒。席勒认为,游戏不 但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 要标志。席勒所说的游戏,是指人在摆脱了物质欲望和道德必然性的 懒散之后所从事的一种真正自由的活动。所谓游戏,其实就是一种审 美活动。贡献:他试图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独特性质中去探寻审美发生 的直接精神动力,并敏锐地揭示出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本质之间的内

在联系。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审美活动与动物游戏活动的根本不同,也发现二者之间存有某种深层的联系,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动物性 的生理基础的,这符合生命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不足:忽视了对动 物游戏向人的游戏转化的机制以及人的游戏得以发生和实行的社会历 史条件的探讨。在席勒那里,游戏与审美几乎是同义词。 (2)动物本能说。代表人物:德谟克里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认为审美的发生导源于人的某种本能,这同样是一种具有久远历 史的观点。这种研究,不但拓展了审美发生理论的思维空间,而且还 有力地说明审美的发生是有其伏根长远的生物性基础的。缺点: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的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忽视了对审美活动 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 (3)巫术说。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是20世纪流行于西方的 一种艺术与审美发生理论。用巫术说能够说明一部分原始艺术现象, 尤其是在解释原始洞穴壁画和岩画时它具有更为可信的说服力。但是 艺术与审美并不完全等同,艺术仅仅审美活动的一种形式。巫术仅仅 促成艺术发生的因素之一。所以,用巫术说来解释艺术和审美的发生,其有效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4)劳动说。代表人物:毕歇尔、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和审美起 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这个学说在一定水准上揭示了劳动对艺术 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不足:它仅仅揭示了审美赖以发 生的物质前提,却未能真正切入审美如何发生的内在机制。从物质性 的生产劳动到精神性的审美活动的过渡和飞跃,需要一定的中间环节。因而劳动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5.为什么说“劳动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审美发生理论? 答:普列汉诺夫关于劳动与审美及艺术之间关系的论述,对我国 美学界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这种观点在一定水准上也揭示出劳动对于 艺术和审美活动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从劳动说作为一种审

自考汉语言文学美学笔记

自考“美学”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1750 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鲍 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中国的美学之父”是王国维。 2、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 3、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4、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苏格拉底强调美与善相统一;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主张。 5、雄鸟在雌鸟面前展示其色相俱美的羽毛这并不能证明这种鸟类能欣赏美,而只是出于性选择本能的需要。 6、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文艺学则研究人类的文艺现象;心理学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伦理学则研究人类的伦理现象。 7、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8、审美意识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二是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二个条件:有专门的著作;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9、美学思想是具有某种理论形态的对审美现象的思考。 10、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11、表达美学思想的作品:中国的《诗经》《国语》,伍举提出的以善为美,否定以感官享乐为美的观点。 12、公元前6 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建立了数的本体论(美是数的和谐与比例)。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徒关系)他们的思想影响了西方二千年。 13、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是德国古典美学。 14、1871 年,以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以立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移情说”美学、以法国丹纳 为代表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一种所谓“由下而上”(形而下)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形而上)的哲学思辨方法。 15、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典型提示了女性美的历史 变化。19 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哀尔〉(老妓),老妇人已转化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力 量的艺术美了。 16、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美学应以美感经验为中心去研究美和艺术。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17、美学研究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应该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18、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1)美的本质和起源的理论。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明确提出“劳动创造了美”。(2)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 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因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 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3 )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马克思:“(异化)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中。”异化:外在客观事物本身应当是与人类一致的,结果反过来成为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 4) 艺术本质的理论。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 19、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手稿》中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 20、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文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它将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21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22、费希纳 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认为黄金分割段是最美的形式。 23、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他认为任何东西是因为 “分享了”美的理念才美的。

2018年4月自考00037美学试卷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美学试卷 (课程代码00037)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句话揭示了审美对象的 A.确定性 B.特殊性 C.实体性 D.开放性 2.达尔文认为,雌鸟有能力欣赏雄鸟羽毛的美好,这种观点属于审美发生理论中的 A.游戏说 B.劳动说 C.生物本能说 D.巫术说 3.审美活动发生的真正前提是 A.人开始直立行走 B.人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 C.人开始使用语言 D.人开始分工合作 4.审美体验的获得需要借助于 A.情感与想象 B.知识与信念 C.判断与推论 D.概括与反思 5.“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这句话中的“美”是指 A.崇高 B.优美 C.悲剧 D.喜剧 6.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类型,即 A.数量的崇高与体积的崇高 B.自然的崇高与人性的崇高 C.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 D.静态的崇高与动态的崇高 7.审美形态的二重性,是指审美形态具有 A.民族性与世界性 B.生成性与历史性 C.稳定性与当代性 D.连续性与阶段性 8.下列关于荒诞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荒诞是一种现代审美形态 B.荒诞是入的异化与局限性的表现 C.荒诞是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

设计美学听课笔记

设计美学学习笔记(2008年于苏大艺术学院) 上课地点:艺术学院604楼4308室 主讲:李超德教授 一:课程导入部分 1、设计美学学习的基本理性素质:思辨质疑(反叛) 2、关于学术研究的三重境界 之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 之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之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注意当时时代语境的联系和当前文化转型的诸多对照 清华四大国学大师: 梁启超王国维陈寅QUE 赵元任(精通音韵学、语言学,后去美国)还可加一个:吴宓 曾在罗振玉家中校勘古籍() 王国维从容为理想和新年就义自杀前参加学生的毕业会将成绩登记成册现代的审视:为国学殉葬,当然也有愚忠的成分 其对待学问的态度:尊敬其品质感慨其愚忠 4、设计师的特有素质: 术、器、道 敏锐的洞察力,生活是鲜活的。设计师拒绝木讷(NE) 设计师的思维是跳跃的。-----吴海燕类似林徽因那样的才女 鲜活的生活,独特的视角,百变、善变的心境,开阔的眼界 视觉造型的训练,不一定是素描、水粉 5、非智力因素的加强 1)、生活方式的体验 没有对时尚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体验为人设计是不可能的 生活的趣味和品味 例如:握葡萄酒的方式、动作反映了你的生活和接触的人 男人:皮带、手表、鞋子这三样是一种钟爱,也是现代生活的体征 劳力士是暴发户带的,有身份的人不带 人总有回归的需求 浮艳、糜烂、怀旧的风格与气质

二、设计的美学力量 形而下 1、衣之美 与某种生命情调有关 丝绸的那种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情境灵性之魅 拖地裙做成鱼鳞状固然有问题 品味不等于品牌任何鞋复杂了一定不美 奢侈品迪奥等 2、食之美 上海新天地的法国餐厅 “餐厅之美,彼此都是对方的风景”----李 鹅肝要品,当切成指甲大小,看嫩是否 法国的国粹:法国之食与服装 中国男人既要有豪侠之气,又应有细致的品味,而不应有匪气,俗气。 普洱茶色绵,下口后的感觉回味无穷 碧螺春、龙井是明清以后的事情。土豆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传过来的。 能品出千分之几的味道,即是做美的功课 3、住之美---家的追寻感情的依恋妈妈做的菜 如园林,不出城市,可知野趣 有的人有很多房子,但是没有家,家是一种心境 4、行之美----对行者的依恋 在行程中充满期待 从轮式交通到磁悬浮 三、设计之美的产生与发展 马可的服装品牌之外一线城市 没有色彩,没有过多的装饰 “我做的是艺术,不是服装。” “价格是经营者的事。” 迪奥从建筑师到服装设计师 荷兰的新闻记者是建筑师,设计了中央电视台 《法国时尚一百年》设计展 设计理念很大程度上是伦理学、社会学的解释 设计之美很大程度上是形式表象之外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不可囿于单一的形式感。 牺牲完备的高中教育来跨入大学,不值。思考方式的影响。 设计之美不是艺术美,是社会美。 “拳头加枕头”美国电影中的印象 《好想好想谈恋爱》镜头感不错 美国中产阶级 50人左右,1幢独立的房子(非别墅)‘还有1部房车可以旅游;晚上吃着爆米花看电视。最好的停车位是残疾人的,即使是车停满了,5个独立位留着。 鼓励拼车,少用车北京的新风貌

2020年自考《美学》笔记串讲及重点解析一

2020年自考《美学》笔记串讲及重点解析一 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理解关系,而是情感 体验关系,因为,在理解关系中,主体的目标是求得对客观事物内在 属性和内部规律的人士,形成知识体系。(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 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 自由关系。(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有,而不是审 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而存有。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两 个同一层次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 ◆审美活动 (1)审美活动与审美关系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 审美关系的外在展开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内在构成是审美关系。 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而审美活动则只有通过 审美关系才得到体现。 (2)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是审美需要。 (3)审美活动一旦发生,便必然要由一般的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发展。 n 美与审美形态:审美形态可理解为人对不同样态的美(广义的美)即审美对象的归类和描述,它是审美活动中当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 的对象化,感性表现形式和具体存有状态。 n 美感与审美经验:审美经验亦称美感经验,简称美感。美感是 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与美(审美对象)同时生成和 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表现出来的存有方式和存有状态。审美 经验有以下三个特点:(1)审美经验主要不是理解,而是一种感性体验。 (2)审美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带来的快感。在审美 经验中,美感提升着欲望满足的快感。(3)在审美经验中,主体也追求

对象,但这种追求是与特定对象展开的精神性对话与交流,而不是实际的占有、利用对象。 n 艺术和艺术活动: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审美活动的一切特性和规律在艺术活动中得到最集中,面的体现。所以,艺术和艺术活动也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n 审美教育:美育是内在地相关于人生实践,即以人生整体的培育,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旨归的,而且,都必须和只有通过审美活动才能实现。总之,美学理论,从审美活动出发,最后也是通过审美活动落实到审美教育上。审美活动能够说是美学中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石。 重点解析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饰的美)。美学理应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2.美学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包括三个层面:①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是审美活动;②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③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怎样理解美学属于人文学科? 答: (1)作为人文学科的美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不一样。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同于自然科学面对的物质的自然现象,而是与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也不同于社会科学面对的客

美学 自考笔记

---------------------------------------------------------------最新资料推荐------------------------------------------------------ 美学自考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美学的学科属性一、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一)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发展经过: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个阶段。 2、审美意识(1)审美意识(识记):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 它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出来,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故而不成熟,不自觉。 (2)初级审美意识:不自觉地感性直观认识。 (如生产工具的实用→美型→审美意识开始确立)(3)高级审美意识:与初级审美意识相比,不仅更为成熟、更为自觉,而且更为贴近对世界和人生的整体理解,也更具有普遍性、更广泛的涵盖面。 3、美学思想(1)美学思想(识记):奠基于审美意识,但有进一步的发展。 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关系(重点)(领会): [1] 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是一些不自觉的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 [2] 不再像审美意识那样依靠具体的审美活动来体现,而是以明 1/ 126

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1

---------------------------------------------------------------最新资料推荐------------------------------------------------------ (3)柏拉图:开启了关于美的形而上学思考方式,严格区分了“美的事物” 与“美本身” 两个概念。 主张美学思考应当超越美的具体事物去寻求“美本身”,真正的美是理念。 (4)孔子:从仁出发,联系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 他认为,外在形式虽然可以给人以感官愉悦,但必须与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整个人生的审美化途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在于感发和陶冶人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人与社会人伦的和谐发展。 4、美学学科(1)美学创立的标志(识记): [1] 有专门、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 [2] 有独立、区别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美学之父:鲍姆加通。 1750 年出版《美学》。 创立感性学(即美学),对美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既有积极的意义,也存在某些负面作用。 二、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一)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应用)(1)我们认为,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 (2)把美学划归于人文学科,而不划归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3/ 126

自考《美学》笔记

《美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自西方美学思想产生两千几百年、包括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创立美学250多年以来,人们对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直持有不同的意见,迄今尚无定论。 几种代表性看法 第一种,有人说美学是研究美与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 柏拉图一苏格拉底的名义与希庇阿斯对话论著,苏格拉底提出“美是什么”的问题,而希庇阿斯的回答确只是“美就是一个漂亮的女人”。 第二种看法,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体系中,虽然也是研究美的本质,但是只是指艺术美,在他看来,自然美缺少精神性,因而不是美学研究的对像。受黑格尔的影响,在他以后至少一百多年,很多西方美学家都把美学等同于艺术哲学。 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 一是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是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客观转向主体,而且是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 二是比审美经验深一层,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这种观点也是主要偏重于主观方面,它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是“美感在心理上是怎样产生的”。 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如果说前面第一、第二观点重点放在审美的客体方面,第三、第四种放在审美的主体方面,第五种观点则把重点放在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上面。

在中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基本上也是持这种观点。 在他晚年著作《美学新论》中,他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比如审美地欣赏一幅静物写生画,就不会对画上的香蕉、苹果等产生食欲,否则就是从审美关系回到实用关系中,审美的超越性就丧失了。换而言之,一旦进入审美的关系体系中,其他种种实用关系就退居次要,不再处于主导地位。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 我们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对审美研究对象的看法,那就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活动。 由“审美”一词可以见出,美一定和人具有关系,美只对人来说才具有意义和价值。审美现象或活动,他的前提就一定是人与现实世界发生看审美关系,如果离开了人,根本无所谓美不美。 从逻辑上(二不是时间先后上)说,也就是先有审美关系,才有美不美,也才有进行审美的人。 所以,美学研究的对像既不是客体的美,也不是主体(人)的美感,而只能是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去寻找。 我们认为,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总之,审美现象,背后其实就是人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即人的审美活动。 美学应当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体现审美关系的审美现象和审美活动的学科,这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和主要对象。

美学-朱立元-自考-考研-重点笔记(全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即处于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中的现象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研究是美学研究的中心。 2、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美学学科性质),包含三个层面:1美学研究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3、美学研究的方法是多样的、综合的。首先,美学研究比一般人文学科更为注重感性的经验、情感的契合、心灵的碰撞,更多的要求经验科学的配合和协助;其次,美学必须广泛吸收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再次,美学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 1、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 1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可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性认识,以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述自觉、系统的理论性思考。 3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2、美学确立的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美学创始人为鲍姆加登(“美学之父”),他于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 第三节美学的哲学基础 1、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具体说来,是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 2、马克思的实践论 首先,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时间观念、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的。 再次,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它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3、实践含义:“人的感性活动”,人类自我创化并变革世界的现实活动,人的整个社会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 第一,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第二,始终从具体的社会关系出发思考人的存在。 第三,最根本的,马克思是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社会存在的。 5、实践存在论构成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首先,人的存在与世界存在、人的审美感觉与现实审美对象都是在实践中双向建构、同步发展的,这一点直接为美学提供了实践存在论的依据。 其次,还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畴作为中介。自由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一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即物质生产劳动中获得自由,这主要是认识和支配必然性的自由;二是在人与社会关系中,即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中取得的自由,这主要是人作为社会存在所获得的自由解放;三是在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即人常人生实践中的自由,这主要是感性个体获得自我的超越。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 1、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和生存方式之一,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人生实践之中,起源于人们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活动之中,对人类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有益的作用。 2、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1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的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统一(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一。其特点有:一是个体内在性,是指人生境界作为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悟总是一种个人独特的内在体验;二是生成性,指非瞬间性和非凝固性,即在稳定和变化中保持一定的张力,是一种正在进行的过程。在人生境界的生成中,个体的觉解是关键,而觉解又与情感不可分离。

自考美学听课笔记

第一章 第一节美学就是一门什么样得学科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得几种代表性瞧法 1.就是研究美与美得规律得学科柏拉图 2.就是研究艺术得学科黑格尔 3.就是研究审美经验与审美心理得学科 审美经验:维特根斯坦、杜威、李泽厚 审美心理:弗洛伊德、布洛、阿恩海姆 4.就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得学科蒋孔阳 二、对美学学科得研究对象得认识 1、美学得研究对象:审美现象 2、审美现象:处于人与世界得审美关系中得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现象就是审美关系中得现象与活动 3、艺术中得审美现象,即艺术美 自然界中得审美现象,即自然美 科技活动中得审美现象,即科技美-----杨振宁 4、审美:“审”得主体就是人【我】,所以审美现象与活动得前提就是人与现实世界发生审美关系。 也就就是说先有审美关系,再有美或者不美(不美≠丑),最后有审美得人。所以,美学研究得对象既不就是客体得美,也不就是主体得美感,而就是审美关系中得现象与活动。 三、美学就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得综合性人文学科 1、审美现象:美学得研究对象 2、综合:跨三门学科,汉语言、哲学、艺术 3、人文学科:相对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具有主观性) 四、美学得研究方法 诞生于哲学,就是哲学得一个分支,后虽独立,但从来没有脱离哲学。 核心研究方法:哲学得研究方法 小结:美学就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得综合性人文学科,以审美关系中得现象与活动为研究对象,美学得核心研究方法就是哲学得研究方法。 第二节美学得诞生与学科发展 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一)审美意识:就是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得某种不明晰得审美追求得意识。 初级得审美意识(原始陶器等如人面鱼纹彩陶盆) 高级审美意识(神话、悲剧等) 如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人得命运与生俱来,受神控制,不可抗拒,无法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