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重点项目详细清单
抗战时期苏联曾给中国哪些援助

抗战时期苏联曾给中国哪些援助作者:阎丽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 2018年第2期抗战时期苏联曾给中国哪些援助阎丽说到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很多人知道1945年8月苏联红军进军中国东北,横扫日军几十万关东军的事情。
其实,苏联对于中国抗战的援助可以追溯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发动江桥抗战、打响中国抗战第一枪的马占山将军和东北抗联在失败后都退入苏联。
苏联政府不顾日本抗议,对他们予以很好的照顾安排。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苏联又从道义、人员、物质上给予了中国巨大的支持。
苏联对中国政治、外交和道义上的支持在中国抗战爆发前,国民党政府已开始与苏联秘密接触。
七七事变爆发后,苏联出于战略的考虑,于1937年8月21日与中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这个条约是中苏关系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以后苏联从人员到军事、物质援助中国奠定了基础,还阻止了日本在国际上孤立中国的阴谋,打击了日本称霸远东的企图。
在9月份召开的国联大会上,西方各国虽在口头上谴责轰炸和平城市的暴行,但又不对日本指名道姓。
而苏联代表则态度鲜明地指责日本侵略者,促使国联远东问题咨询委员会通过了谴责日本空军轰炸中国不设防城市和残害平民罪行的决议录。
11月3日,在布鲁塞尔召开讨论中日冲突的专题国际会议上,苏联代表支持中国立场,并呼吁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日实行制裁。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联共(布)第18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时,谴责了西方大国放弃集体抵抗侵略者的政策,采取所谓“不干涉”和“中立”立场,起到了纵容日本法西斯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恶劣作用。
苏联这种政治、外交和道义上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是苏联援助中国抗日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于扩大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提高中国的抗战地位,打击孤立日本,具有重要意义。
军事顾问和专家对中国抗战的援助德国军事顾问团离开中国后,蒋介石请求苏联派遣军事顾问和军事专家来华援助抗日,苏联政府欣然接受并迅速行动。
苏联对我国经济恢复进行帮助的实例

苏联对我国经济恢复进行帮助的实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战争和内战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为了恢复经济,中国政府向苏联寻求帮助。
此时,苏联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对中国的经济恢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苏联对中国的经济恢复进行帮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财政援助苏联在1950年至1955年期间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援助,主要用于重建工业和基础设施。
这些援助为中国的经济恢复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来源,加快了经济的发展。
2.技术支持苏联在技术方面对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包括技术转让、技术培训和技术咨询等。
这些支持帮助中国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3.资源供应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包括石油、钢材、木材等。
这些资源的供应保证了中国在重建工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需要,同时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4.人才培养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培养支持,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
这些人才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苏联对中国经济恢复的帮助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也促进了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
中苏两国在经济、文化和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中苏两国之间的合作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苏两国的意见分歧逐渐加深,经济合作逐渐减少,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的破裂。
尽管如此,苏联对中国经济恢复的帮助仍然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事件,它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也为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抗战期间苏联的对华援助

抗战期间苏联的对华援助抗战初期,苏联采取联华制日政策,既有苏日间的历史积怨因素,更有日本威胁苏联安全的现实原因。
甲午战后,日本为报以俄国为首的“三国干涉还辽”之仇,曾于1905年狠狠地咬了俄国一口,苏联对此心怀怨恨。
1931年日本重施对华侵略扩张政策,不仅严重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也将威胁到与中国山水相依的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
1935年底斯大林获得德日准备缔结反苏协定的消息后惶恐不安,担心德国与日本同时对苏联采取军事行动。
1936年12月,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明目张胆地将矛头指向苏联。
事情已经非常明显,日本有德国人支持,它不仅要侵略中国,而且对苏联远东地区亦有领土要求。
如果日本进攻苏联,德国则有可能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样苏联便面临东西两线作战的危险处境。
此时,欧美大国虽然对社会主义的苏联已不像以前那样怀有敌意,但当国际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之时却不愿承担维护国际和平的责任。
1937年5月张伯伦在英国上台后,全面推行以妥协退让、嫁祸于人为特征的绥靖政策,其他欧美国家亦步亦趋,纵虎为患。
因此,苏联不可能指望得到它们的任何帮助。
苏联腹背受敌,该如何应对?联华制日是其明智之举。
1937年9月,蒋介石派出军事委员会参谋次长杨杰,率军事代表团(名义为实业考察团)赴苏联谈判军事援助的问题,谈判结果是苏联方面愿意提供战车、飞机、火炮、弹药等援助。
以后直到苏联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前,各种军事装备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中国。
这是那段艰苦的时间里中国唯一的外援,总价值173175810美元。
图为参加中国抗日战争的T-26轻型坦克况且,当时中国的抗战也需要苏联的支持。
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政府一向奉行反苏反共,依赖英美的政策。
“九一八”事变后,他仍希望得到西方的支持。
1931年10月14日,国民政府外交要员顾维钧等人在给张学良的电报中说:“中国完全委托国联”,“外委诸公主张,如国联无办法,再请美国提出九国条约以制日”。
支援国家“156项工程”在陕西的实施

支援国家“156项工程”在陕西的实施作者:任晓滢来源:《新西部》2021年第06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针对旧中国百分之七十以上工业分布在东南沿海的不合理状况,立足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建设发展需要出发,把着力解决中西部地区经济特别是工业严重落后于沿海地区的突出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在合理利用东北、上海等沿海城市工业基础的同时,在华北、中南、西北和西南等地建设新的工业基地,推动全国工业布局逐渐走向合理。
根据总体战略部署,国家把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中的24项,安排在属于重点建设地区之一的陕西。
陕西省以这些工程项目建设为重心,全面展开“一五”计划建设。
这24项工程项目分布在西安、宝鸡、铜川和兴平等地,其中西安有17项,是全国接受项目最多的城市。
在这些项目中,航空工業有5个,即国营西安机械厂(113厂)、西安飞机附件制造厂(114厂)、国营秦岭电工厂(115厂)、国营宝成仪表厂(212厂)和国营陇西铸造厂(514厂)。
电子工业有2个,即国营西北无线电厂(782厂)和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786厂)。
机械加工企业有4个,即西安高压电瓷厂、西安开关整流器厂(西安高压开关厂)、西安绝缘材料厂(446厂)和西安电力电容器厂。
能源工业有3个,即西安第二发电厂(灞桥热电厂)、西安第三发电厂(户县热电厂)和铜川王石凹立井。
船舶工业有2个,即国营陕西柴油机厂(408厂)和西安东风仪表厂(872厂)。
兵器工业有8个,即国营西北光学仪器厂(248厂)、国营华山机械制造厂(803厂)、国营庆华电器制造厂(804厂)、国营秦川机械厂(843厂)、国营东方机械厂(844厂)、国营惠安化工厂(845厂)、国营西安机器制造厂(847厂)和853厂。
为了顺利推进在陕西建设的24项重点工程,国家相关部门和西北局精选抽调数百名干部组成各个建设项目的筹备机构,在企业的筹建、选址和施工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筹备初期的主要工作是选定厂址,每个项目都经过多次考察和反复比较后才最后确定下来,绝大多数项目都有几个备选厂址。
50年代苏联援建安徽

社会方面的影响
改善人民生活
苏联援建的工厂、学校、 医院等设施,改善了安徽 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 生活质量。
促进城市化
苏联援建的项目多集中在 城市地区,促进了安徽的 城市化进程,为安徽的城 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增强地方自豪感
苏联援建的项目成为当地 标志性建筑,增强了安徽 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文化方面的影响
历史意义
这段历史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体现了社会主 义国家间的团结互助,也展示了苏联对安徽人民和中国 革命的支持和友情。
对安徽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01 02
推动安徽现代化进程
苏联援建的项目推动了安徽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工业和农业领域的发 展,使得安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
提高安徽的国际地位
由于得到了苏联的援助,安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吸引了更 多的外国投资和技术合作。
03
为安徽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苏联援建的项目为安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安徽在工业
、科技、农业等领域都有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和较高的生产能力。
THANKS。
50年代苏联援建安徽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背景介绍 • 苏联援建的项目和工程 • 苏联援建对安徽的影响 • 结论和评价
01
背景介绍
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背景
冷战时期
20世纪50年代是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对峙,世界局势紧张。
中国建国初期
中国刚刚建国,面临着经济、技术和工业化的困难,需要外 部支持。
03
苏联援建对安徽的影响
经济方面的影响
01
02
03
促进工业发展
苏联援建的工厂和企业, 为安徽带来了先进的工业 基础和技术,促进了安徽 的工业发展。
建国初期苏联专家援助包头建设研究(1954-1960)

建国初期苏联专家援助包头建设研究(1954-1960)建国初期苏联专家援助包头建设研究(1954—1960).j上-J一月lJ吾一、选题缘起包头是一个新兴城市,它的发展有很多历史性因素.而当中起决定性的就是上世纪50年代国家对其大举工业建设。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一1957年)时,由苏联援建中国的156个重点项目,其中内蒙古的5项全部在包头。
以此包头从原先的一个边陲小城,逐步发展为中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以及内蒙古的制造业、工业中心及最大城市,这当中虽有包头资源丰富之因,但不能否认历史机遇对包头发展的重要引导作用,而成就这历史机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苏联专家。
苏联专家——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一个曾在华夏大地上书写过属于他们历史篇章的群体,当它与包头的建设结合一起时,就出现了如今整齐划一、重工业发达并带有苏联痕迹的现代化包头市,而这个结合就是本文所重点论述的苏联专家援助包头建设期间的历史。
苏联专家在包头时间不长,前后累计才七八年,但它对包头建设的影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影响体现整体,它给包头一种整体的不一样的城市风格;这种影响也体现细致,它细致到一套工艺流程、一条街道也留有着苏联专家的烙印,时至今日尚存。
因此,对苏联专家援助包头建设的这段历史,我们有必要去重视它、解析它并且应用它。
另外包头的工业基地建设,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包头的城市规划建设对于内蒙古乃至全国城市建设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所以了解这段历史,我们也可探求包头建设发展的重要经验,为包头或者其他城市将来之建设提供理论资源。
然而至今鲜有学者对此段历史解读辨析,更无著书立文者。
笔者本科求学于包头四年,此间历史略闻一二,甚感兴趣,借作此硕士毕业论文之机,引题发挥,作一探索.抛砖引玉,望后来者深化完善。
在当代国家关系和政治史研究者视野中,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无疑是当时国际政治关系的晴雨表,深刻影响到国际政治生态格局的变动。
156项工程与1950年代中国的科技发展

治 、 济 环 境 下 苏联 援 助 中 国 建设 的现 代 工 业 项 目。通 过 1 6项 工 程 的 建 设 , 联 工 业 技 术 以 国 际 技 术 史 上 前 所 未 经 5 苏
有 的 规 模 被 转 移 至 中 国, 高 了 中国 的 科 学 技 术 综 合 水 平 , 促 进 了 中 国 规 划 科 技 体 制 的 建设 。 提 并
a d tc n lg . n e h o o y
Ke r s 1 6S ve s i e r jcs y wo d : o i a ss dP oe t ;Ac iv me t f ce c n c n lg ; n t u ino c n ea dTe h oo y S c t n 5 t t he e n i ea dTe h oo y I si t f i c n c n lg ; o i ya d oS n t o Se e
建国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

建国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txt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缺钱的时候靠靠树,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靠靠树!建国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情况-来自中国和俄国的档案材料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开展的最重要的外交活动,就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对莫斯科进行的前后长达两个月的访问。
中国领导人访苏的主要目的就是签订新的中苏同盟条约,同时争取得到苏联的大规模经济援助。
经历了一番艰苦的外交谈判,毛泽东终于迫使斯大林做出了重大让步,同意废除1945年的中苏条约,重新签订新的中苏条约。
[1] 那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后,中苏之间在经济关系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苏联是否对中国刚刚起步的经济建设给予了必不可少的援助?从客观上讲,中苏结成同盟关系后,进一步加强了新中国在经济上对苏联的依赖性,苏联也有义务为其盟友提供全面的经济援助。
然而,中苏条约谈判的过程及结果使得斯大林和毛泽东都心存芥蒂,他们之间的猜疑和不满必然形成中苏经济关系发展中的心理障碍。
如果不是4个月后朝鲜战争的爆发,如果不是中国在苏联最需要援手时出兵朝鲜,那么,苏联履行各项经济协定的程度以及中苏经济关系在战争时期的发展前景的确是难以预料的。
所以,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对苏联的依赖,以及苏联对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回应,就构成了从中苏条约签订到朝鲜战争结束这一时期[2] 中苏经济关系发展的前提,同时也决定了此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内容、形式及其结果。
中国对苏联的经济依赖首先在于,中国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国家之一。
旧中国的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近代工业产值仅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2.3%,而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重又仅占5.5%。
[3] 加上长达十几年的战争,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1950年初,这种破坏在电力工业达50%,钢铁工业达90%,而工业集中的东北地区一般则在50-70%之间。
同时,因工业设施不配套、分布不合理以及供销不畅通,即使在完好的工业企业,其设备利用率也只有45%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重点项目详细清单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重点项目详细清单(2011-09-12 15:07:37)东北地区一、辽宁省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项工程辽宁有24项。
包括:1.鞍山钢铁公司;2.本溪钢铁公司的扩建;3.抚顺发电厂、4.阜新发电厂、5.大连第二发电厂的增容;6.阜新新丘竖井、7.阜新平安竖井、8.阜新海州露天煤矿、9.抚顺东露天矿、10.抚顺老虎台煤矿、11.抚顺西露天矿、12.抚顺胜利矿刘山竖井、13.抚顺龙凤矿竖井的新建扩建;14.抚顺石油二厂、15.抚顺铝厂、16.沈阳第一机床厂、17.沈阳第二机床厂(中捷友谊厂)、18.沈阳风动工具厂、19.沈阳电缆厂、20.大连造船厂改建扩建以及21.杨家杖子钼矿和22.一一二厂、23.四一0厂、24.渤海造船厂的新建和扩建改建工程。
为了与这24项重点工程配套,辽宁还在沈阳、大连、抚顺、本溪、安东等地安排了省市重点工程项目730个。
包括改建扩建抚顺钢厂、大连钢厂、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沈阳冶炼厂、锦州铁合金厂、沈阳第三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沈阳水泵厂、大连重型机器厂、大连机床厂、沈阳化工厂、沈阳玻璃厂、大连玻璃厂等。
(一)沈阳市前苏联援建的156个大项目有6个建在沈阳1.沈阳第一机床厂(原沈阳市机械修理厂)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是国内最早生产车床的工业企业。
2.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是一所为航空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普通高等学校,她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是东北地区唯一的一所航空院校.学院前身为沈阳航空工业学校,始建于1952年,是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项目之一.3.沈阳风动工具厂1955年1月我国第一座近代化风动工具厂——沈阳风动工具厂验收和开工典礼大会在沈阳举行。
沈阳凿岩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原沈阳风动工具厂),是中国凿岩机械和气动工具行业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大型骨干企业。
目前公司占地11.3万平方米,可年产气动凿岩机50000台、气动工具30000台、液压凿岩机150台、凿岩钻车350台、重矿机械配件700吨、锻件5000吨、热处理件5000吨、精铸件1000吨。
我公司在中国设有24个自己的销售公司和众多代理商,有2000多个用户,产品销往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智利、泰国建立了自己的销售公司,在中国同行厂家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中国市场信息占有率达50%以上,从八十年代开始,公司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于1984年引进了瑞典ATLAS COPCO公司液压凿岩机检测制造技术,成为中国唯一的生产液压凿岩机的厂家。
4.沈阳电缆厂东北输变电设备集团沈阳电缆厂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电线电缆制造企业,下设专业化分厂和质量检测中心和开发中心。
主要产品有电力电缆,光纤电缆,通讯电缆,电器装备电缆,裸电缆,电磁线,光纤光缆,电缆附件等共7大类,70个系列,440个品种,4万多个规格。
产品采用国际标准生产。
21种主要产品获国家,部和省优质产品称号。
产品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95年8月,铜芯铝绞线,市话通讯电缆,固体绝缘电缆,纸绝缘电缆,橡胶绝缘电缆等5个主导系列产品的质量控制系统,通过了ISO9002的认证。
5.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原名112厂)1951年6月29日,担负飞机修理任务的112厂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
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苏联援助中国156项重点建设的协议,其中包括112厂从1953年开始扩建,1956年建成年产1000架喷气式歼击机的制造厂,制造的第一种机型为米格-15比斯等条文。
1954年1月1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了由二机部四局拟定的112厂扩建为喷气式歼击机制造厂的总体设计任务书。
1956年9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新华社9月8日消息,今天下午4时,在某地举行了喷气式飞机制造成功的国家验收签字仪式……这种飞机……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
”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
文中的“某地”,就是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原名112厂)。
(二)抚顺市“一五”期间,抚顺扩建、改建、新建厂矿企业118个,其中有8项属于前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项重大工程项目。
1.抚顺铝厂是中国第一家轻、稀有色金属冶炼企业,隶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铝和镁生产线当“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2.抚顺西露天矿3.抚顺龙凤矿立井4.抚顺老虎台矿5.抚顺胜利矿6.抚顺东露天矿(三)阜新市建国初期,全国156个重点项目建设有4 个能源项目落户阜新。
1.阜新平安(五龙)立井2.阜新新邱1号立井3.阜新海州露天煤矿: 1953年,年产量达800万吨以上的中国最大的露天煤矿—阜新海州煤矿建成投产4.阜新电站(四)其它1.鞍山钢铁联合企业1953年11月,鞍山钢铁公司三大重点工程——新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炼铁炉相继提前竣工。
这是苏联政府援助我国新建和改建的项目中,首先竣工投入生产的三项重要工程。
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事件。
鞍山钢铁公司的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第七号自动化炼铁炉,从1952年开始到1953年11月先后建成。
该公司薄板厂、第二初轧厂也分别于1954年和1956年竣工投产。
此外,北满钢厂、本溪钢铁公司基本竣工。
二、吉林省一五”计划时期,在重点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方针指导下,吉林省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
在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吉林省11项。
5年间,全省工业基本建设投资17.6亿元。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吉林化肥厂、丰满发电厂等一批国家的骨干企业新建、扩建并投产,使吉林省工业跨跃到了一个新水平。
+1.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重要建设项目之一,投资总额为6.5亿元。
1953年7月15日开始动工兴建。
1956年7月13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试制成功第一批国产载重汽车,毛泽东把这种汽车命名为“解放”牌。
10月15日正式移交生产,年产载重汽车3万辆 2.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特大型石化企业,国家一级企业。
前身为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简称吉化)。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个规模最大的、前苏联援建的化工项目,是以国家“一五”156项重点工程中的“三大化”(染料厂、化肥厂、电石厂)为标志的我国第一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1954年开工建设,1957年投产。
1998年,上划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1999年,按中油集团公司统一部署,吉化公司核心业务重组为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和吉化股份有限公司,非核心业务重组为吉化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是中国最大的ABS生产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聚乙烯、乙二醇、乙丙橡胶、有机硅及苯类产品的主导生产商之一。
吉化投产近40年来,已累计上缴利税200亿元,向全国输送各类人才近3万人,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3.吉林染料厂属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中的项目。
1954年开始兴建苏联援助的吉林染料厂,这是我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大型染料厂。
1957年10月建成投产,可年产多种染料1万吨,各种染料中间体3.5万吨,从而改变了我国染料工业落后面貌。
4.吉林电极厂(现吉林炭素厂)吉林炭素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吉林炭素厂,是中国五十年代初期建设的基础工业项目之一。
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断改造和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炭素制品生产企业,国家大型炭素企业,是具有现代化生产规模,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影响的基础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512户大中型重 5.吉林化肥厂 6.吉林铁合金厂钨铁生产部分吉林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原吉林铁合金厂于1998年改制组建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
位于中国吉林省吉林市哈达湾,东依松花江、紧靠长图铁路。
7.通化湾沟工井8.丰满发电厂:丰满发电厂始建于1937年,1943年第一台机组发电。
1951年丰江发电厂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工作,到1960年5月8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
至此,丰满发电厂第一期工程结束,装机容量55.375万kW,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水利发电厂。
二期扩建工程安装了2台8.5万kW机组,于1992年6月竣工。
三期扩建工程在大坝西岸利用泄洪洞安装2台14万kW的机组,1998年7月最后一台机组投产发电,丰满发电厂跨入了百万千瓦级电厂的行列。
丰满发电厂是我国最早的大型水力发电厂,位于第二松花江中游吉林市丰满区,是东北电网南北联络的枢纽,也是东北电网的主力电厂之一,担负着供电、调峰、调频、调相、事故及检修备用等任务,是国家二级企业。
厂始建于1937年,1942年大坝蓄水,1943年第一台机组发电。
现装有机组12台,总装机容量为100.25万千瓦。
三、黑龙江根据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黑龙江省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苏联帮助我国建设的156项工程,有22项在黑龙江省。
国家在黑龙江省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计划规定为25.6亿元,占国家工业投资的10.3%。
哈尔滨市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主体主要形成于“一五”、“二五”时期。
抗美援朝期间“南厂北迁”的13个大中型企业和原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13项在哈市布局,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经济结构。
(一)哈尔滨 1.哈尔滨电机厂 2.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哈尔滨汽轮机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
1956年动工兴建,1958年投产 3. 哈尔滨锅炉厂 4. 哈尔滨轴承厂5.哈尔滨伟建机器厂(原哈飞) 6.哈尔滨东安机械厂7.哈尔滨东北轻合金厂(原哈尔滨101厂)8.哈尔滨量具刃具厂9.电碳厂10.电表仪器厂(二)其它11.阿城继电器厂12.佳木斯造纸厂佳木斯纸业集团有限公司是国有独资公司、国家大一型企业,全国百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之一。
是“一五”期间由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的两项,1953年建设,1957年投产13.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总部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是我国“一五”期间由原苏联援建的156 项重点建设.14鹤岗兴安台10号立井15.鹤岗东山1号立井16.鹤岗兴安台洗煤厂17.鸡西城子河洗煤厂18.鸡西城子河9号立井19.鹤岗兴安台2号立井20.双鸭山洗煤厂21. 友谊农场友谊县境内有"天下第一大农场"美称,她是我国"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工程之一,并由原苏联援建的,为纪念中苏人民的伟大友谊,国务院将该场命名为"国营友谊农场.22.齐齐哈尔钢(北满特钢)该公司始建于五十年代,是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四、内蒙古内蒙古的钢铁工业是建国后建立和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