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林业概况

合集下载

吉林省森林资源概况

吉林省森林资源概况

吉林省森林资源概况2006-03-21 | 作者: | 来源: | 【大中小】【打印】【关闭】吉林省是中国的重要林业基地,森林覆盖率高达42.5%。

现有活立木总蓄量86089万立方米,列全国第6位。

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有红松、柞树、水曲柳、黄菠萝等,种类繁多。

“长白松”为长白山特有的珍稀树种,因其树干挺拔、树皮鲜艳、树形娇美而被称作“美人松”,并列入1999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森林覆盖率达42.5%林业年创经济价值220亿元近20年来,我省林业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建设、再造秀美山川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投身林业建设,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高度统一,建设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加速林业现代化进程。

吉林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生态建设和林业经济建设都硕果累累,据测算,全省林业年创经济价值达220亿元。

森林资源总量增长,全省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我省先后开展了十年绿化吉林大地、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活动,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生态系统功能显著增强。

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到42.5%,有林地面积达到12075万亩,活立木蓄积达到8.6亿立方米,分别比1983年提高8%、23.6%和12.8%。

森林蓄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九五”以来,全省重点林业工程累计完成投入45.6亿元,造林种草1405.8万亩,是建国以来投入建设总量最高的时期。

全面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退耕地及荒山荒地造林575.8万亩,兑现粮食0.95亿公斤,使13.4万户农民受益,为28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转移就业机会。

吉林省森林概况

吉林省森林概况

吉林省林业概况(新)吉林省是全国重点林业省份之一。

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28.8万公顷,有林地面积为820.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3.4%,活立木总蓄积8.9亿立方米。

吉林林区作为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东部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我省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在整个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

吉林省生态可恢复性和保护程度较好。

已建有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9个,面积22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1.9%。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2个。

共建立省级以上森林公园46个,经营面积20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9个,省级森林公园17个。

吉林省有发育良好的生物种群。

已查明野生植物种类3890种,占我国植物种类的13%。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有11种。

吉林省于1996年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实施野生动物的全面禁猎。

现有陆生野生动物445种,约占我国陆生野生动物种类的17.5%,其中鸟类占全国的30%。

吉林省共有湿地面积193.8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131.5万公顷,分别占全省总幅员面积的10.3%和7.0%。

全省林业系统共有在册职工15.7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1.7万人;设有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70个,林业工作站783个,国有林业局18个,森林经营局4个;省厅派驻各地森林资源监督机构13个,324人;县级以上林业公安局89个,林业检察院、法院各29个,共有干警6130人;各级科研单位9个,县级以上科技推广机构52个,各类科技人员达4.5万人,占林业职工总数的28.6%。

全省林业产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以木材生产、林产品加工、野生动植物人工驯养(栽培)加工、林下多种资源开发、森林旅游等六大产业为主体的林业经济发展格局。

截止目前,全省各类林业企业及业户已发展到23.6万户,省内规模以上涉林企业1649户,其中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有250个,已通过认定的龙头企业有33个,产业基地15个。

对东北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思考

对东北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思考

L i n y e g u o s h u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最主要的组成之一,是推动各个行业发展的保障。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林业用地面积占据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

按照我国第九次清查森林资源可以了解到:吉林省森林面积7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1.49%,提高(与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相比,下同)1.11个百分点。

活立木总蓄积105368万立方米,森林蓄积101296万立方米,增加9038万立方米。

天然林面积609万公顷,天然林蓄积89574万立方米;人工林面积17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1722万立方米。

都排在世界的前列,当中,大部分都集中在东北地区。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社会对于林业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目前林业发展,最明显的就是林业发展开始追逐速度,多年生树木逐渐被速生树木大量代替、生态效益逐渐被经济效益代替,而且森林面积在持续大幅度的缩小。

在1992年世界环境大会上提出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备4个目标特点,主要是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

所以,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进吉林蛟河地区林业管理工作当中,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吉林蛟河地区的林业发展。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林业可持续发展制度是不仅仅需要满足目前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生产的要求,还需要满足子孙后代的发展,对于子孙后期的发展不会产生威胁。

在实际实行的过程中,主要指的是生态方面、经济方面以及社会方面。

统一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环境的发展过程中,还要求经济建设、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和自然承载力互相结合。

要求把森林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开发,与林业的生产、消费、再循环和森林生活最终处置有关一切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安排;对森林产品的数量、质量、效益和环境综合加以考虑,在满足当代利用、不损害后代利用的前提下,实现森林效益的供需平衡与生态平衡。

所以,必须要发展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也要注重建设林业,注重保护人类生命的环境。

吉林省省情

吉林省省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1932年3月,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以溥仪为执政,年号“大同”。将长春改为“新京”,定为伪满洲国“首都”。1934年,日本改“满洲国”为“满洲帝国”,改“执政”为“皇帝”,改年号“大同”为“康德”。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8日,溥仪在通化宣布退位,伪满洲国灭亡。
吉林省是中国的重要林业基地,森林覆盖率高达42.5%。现有活立木总蓄量86089万立方米,列全国第6位。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有红松、柞树、水曲柳、黄菠萝等,种类繁多。“长白松”为长白山特有的珍稀树种,因其树干挺拔、树皮鲜艳、树形娇美而被称作“美人松”,并列入1999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东部珲春市处于东北亚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距日本海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公里。省会长春市位于东北亚十字交通线的交汇点上。
二、地理气候
吉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地貌类型种类主要由火山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冲洪积地貌和冲积平原地貌构成。主要山脉有大黑山、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老岭、牡丹岭等。主要平原以松辽分水岭为界,以北为松嫩平原,以南为辽河平原。吉林省地貌形成的外应力以冰川、流水、风和其他气候气象因素的作用为主。第四纪冰川在长白山的冰川剥蚀遗迹至今仍然可见。现代流水侵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很广泛,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盆地、谷地多受侵蚀、剥蚀、堆积、冲积等综合作用,形成了各种流水地貌,如河漫滩、冲积洪积平原、冲沟等。火山地貌占吉林省总面积的8.6%,流水地貌占83.5%,湖成地貌占2.6%,风沙地貌约占5.2% 。

吉林概况

吉林概况

吉林概况吉林省简称“吉”,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从公元1653年(清顺治十年)清政府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之始,吉林省建置历经362年。

吉林省在全国的位置主要体现为三个大约2%: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95%;人口2751.28万人,占全国的2.03%;2014年GDP达到13803.81亿元,占全国的2.16%。

现辖1个副省级市、7个地级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白山管委会,60个县(市、区)。

全省城镇化率54.2%。

省会长春市。

吉林省地处由中国东北地区、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和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构成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积极支持的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中居于重要地位,具有发展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优越区位条件。

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

吉林省加工制造业比较发达,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为三大支柱产业,医药、光电子信息为优势产业。

吉林省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是著名的“黑土地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

多年来,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人均肉类占有量居全国第1位。

吉林省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和重要资源具有相对优势。

全省每万人中拥有科学家、工程师和在校大学生人数均居全国前列。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

吉林省拥有自然保护区44个,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2.96%。

吉林省森林覆盖率达43.8%,东部地区达到70%以上,是国家生态建设试点省。

吉林省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油页岩、硅灰石、火山渣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开发潜力巨大。

地理位置优越吉林省位于东北亚地理中心,中国东北地区腹地。

东西长769.62公里,南北宽606.57公里。

南邻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与黑龙江省相连;东与俄罗斯联邦接壤,东南部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

吉林省地处边境近海,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其中,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

最东端的珲春市最近处距日本海仅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公里。

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一、吉林省森林资源概况吉林省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森林类型多样。

根据吉林省林业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吉林省森林总面积达到了818.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5.5%,居全国第三位。

森林类型主要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红松林等,森林资源种类丰富,生态环境优美。

吉林省森林资源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如东北虎、东北豹、朝鲜梅花鹿等珍稀野生动物,以及各种名贵的药材和林木资源,为森林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吉林省的森林资源不仅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也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现状目前,吉林省已经建成了一批以森林资源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和森林公园,如长白山、亚布力、临江柳毛湿地等,这些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生态度假。

特别是长白山风景区,作为吉林省重点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之一,已成为吉林省最具知名度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

吉林省还开展了一系列森林生态旅游活动,如森林徒步、森林露营、森林滑雪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

这些活动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也激发了游客对森林生态的保护意识,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三、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尽管吉林省的森林生态旅游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些景区的开发建设存在急功近利,破坏了生态环境,如乱搞商业开发、过度开发资源等;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中还存在保护意识不强、管理不到位等问题;旅游产业链条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游客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也制约了吉林省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加强景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开发规模,避免过度开发。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确保景区生态环境持续稳定。

2.合理规划旅游资源对吉林省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利用规划,合理布局旅游资源,避免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冲突,达到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

吉林省林业发展现状分析

吉林省林业发展现状分析
吉林省林业经济管理体 制不健全 ,林业制度 持吉林省林业经济 的可持续增长 。 首 先 ,加强 林 区基 础 教 育 。基 础教 育是 提 建设不完善 ,特别是 国有林 区经营管理体制上存
在的诸 多问题 ,也在很 大程 度上影响吉林省林业 高林 区劳动力素质 的主要 渠道 。继续加强林 区基 经济增 长。由于受历史 原因影响 ,公益型 的、管 础教育 ,建立健全多元 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 ,
当代 生态农业
2 1年第3 期 00 、4
吉 林省 林 业发 展 现 状 分 析
叶新 华 孙 燕
( 吉林 省辉 南县 青顶 子林 场 吉林 辉 南 15 0 ) 3 10
摘 要 :本 文立 足 于吉 林省 林 业 ,结合 吉林 省情 和林 情 , 系统研 究林 业 经济 增 长 问题 ,揭 示林 业经 济增 长各 影 响 因素对 林 业经 济增 长 总量 的影响程 度 ,提 出促 进 地 区林 业 经济增 长的政 策建议 。 关键 词 :吉林省 森 林 资源 林 业 经 营体 制

6 . 7
当代生态农业
2 1 年第3 期 00 、4
属粗放型 ,具体表现为 :一是资源质量下 降和结 道 ,利用好加入WT 后外 资银行逐步进入中国市 O 构不合理造成林业资源供给能力不 足 ,营林 、木 场的机遇 ,并 建立相应 的林业建设基金或林业专
材采运和林产加工业三者不尽协调 ;二是工业 利 项基金 ;另外 通过发行农林债券 、林业发 展债券 用方 向、布局和结构未能适应森林资源结构 的变 等方式 ,集 中一部分社会 闲散资金用 于改善林业 化 ,资源培育与利用相脱节 ;三是非林非木产业 生产条件 ,支持林业经济发展 。
林业作 为国 民经济 的重要基础产业 ,对人类

吉林省省情概况

吉林省省情概况

吉林省概况【地理位臵】吉林省简称“吉”,省会长春市。

省辖1个自治州、8个地级市、57个县(市、区)、3个自治县。

吉林省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地处北温带,在东经121°38~131°19、北纬40°52~46°18之间。

全境东西最长约750公里,南北最宽约600公里,总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居全国第14位。

吉林省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边境线总长1438.7公里。

其中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

南连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邻黑龙江省。

【生态环境】优越的生态环境。

吉林省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

从东到西自然形成东部长白山地原始森林、东中部低山丘陵次生植被、中部松辽平原、西部草原湿地4个生态区。

生态环境呈多样、系统性和可恢复性特点,且保护较好。

全省建立29个自然保护区,其中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总国土面积的10.3%。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2.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

省内大小河流200多条,分属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绥芬河水系。

松花江、辽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78.6%。

【自然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

吉林省是“黑土地之乡”。

耕地面积400.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1%。

人均耕地0.15公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部松辽平原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素有“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之称,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吉林省是中国重要的林业基地。

有林地面积804.5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2.3%,居全国前列。

现有活立木总蓄量85012万立方米,列全国第6位。

非金属矿藏丰富。

已探明储量矿产资源83种,油母页岩、硅藻土、硅灰石、镁、钼以及石油等储量均居国内前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林业概况(新)吉林省林业厅 2009-07-31 14:15 来源:省林业厅字体显示:吉林省是全国重点林业省份之一。

全省林业用地面积928.8万公顷,有林地面积为820.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3.4%,活立木总蓄积8.9亿立方米。

吉林林区作为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东部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我省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大水系的发源地,在整个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

吉林省生态可恢复性和保护程度较好。

已建有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9个,面积22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1.9%。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2个。

共建立省级以上森林公园46个,经营面积206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9个,省级森林公园17个。

吉林省有发育良好的生物种群。

已查明野生植物种类3890种,占我国植物种类的13%。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的有11种。

吉林省于1996年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实施野生动物的全面禁猎。

现有陆生野生动物445种,约占我国陆生野生动物种类的17.5%,其中鸟类占全国的30%。

吉林省共有湿地面积193.8万公顷,其中天然湿地131.5万公顷,分别占全省总幅员面积的10.3%和7.0%。

全省林业系统共有在册职工15.7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1.7万人;设有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70个,林业工作站783个,国有林业局18个,森林经营局4个;省厅派驻各地森林资源监督机构13个,324人;县级以上林业公安局89个,林业检察院、法院各29个,共有干警6130人;各级科研单位9个,县级以上科技推广机构52个,各类科技人员达4.5万人,占林业职工总数的28.6%。

全省林业产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以木材生产、林产品加工、野生动植物人工驯养(栽培)加工、林下多种资源开发、森林旅游等六大产业为主体的林业经济发展格局。

截止目前,全省各类林业企业及业户已发展到23.6万户,省内规模以上涉林企业1649户,其中产值超千万元的企业有250个,已通过认定的龙头企业有33个,产业基地15个。

2008年全省林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

建国以来,吉林林区作为全国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商品材产量始终位居全国第二位,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期,吉林林业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决定,紧紧围绕林业强省和现代林业建设总目标,扎实工作,不懈创新,是建国以来发展较快、变化较大、成果较为显著的历史时期,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林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林业建设,2003年中央9号文件明确提出: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尤其近十几年,持续对林业实行较大投入。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到2008年11年间,全省林业累计投入各类财政建设资金162.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45.9亿元;2008年全省投入各类林业建设资金2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22.7亿元,是1998年的8.5倍,全省连续5年实现国家年度投资20亿元以上。

全社会更加关心重视林业建设和发展,省委、省政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做出了建设林业经济强省的战略部署,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就林业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多项林业重点工作纳入省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制,有力地推动了林业生态体系与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林业在保障生态良好,推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程中地位更加重要,作用更加突出。

(二)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快国土绿化的总体要求,吉林省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三北”地区率先完成了大型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80年代全面开展了十年绿化吉林大地活动,到1995年底提前2年完成规划目标,基本消灭荒山荒地,成为北方灭荒第一省。

在此基础上,2000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活动,实施八年来全省共完成造林种草122.4万公顷,完成十年总规划的240.6%。

今年,我省在中部4个地区、20个县(市、区)启动开展了“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行动,全省今年春季绿化村屯3145个,绿化面积8334公顷,投入资金1.39亿元,平均每个自然屯投入资金5.2万元,村屯绿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按照大工程带动大发展的建设思路,全面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天保工程十年完成国家投资78.7亿元,累计调减木材产量1543万立方米,工程区活立木蓄积净增长3470万立方米;共分流安置富余职工17.9万人;职工年人均收入达到1.2万元,比实施工程前的1997年增加了6958元,增长139%。

三北四期工程共完成工程建设任务17万公顷。

退耕还林工程覆盖全省61个县(市、区),共完成退耕地造林23.7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58.7万公顷,封山育林9万公顷,国家累计投资38.6亿元,超过22万农户在工程中受益。

在西部荒漠化较为严重的13个县(市)共完成生态草建设680万亩。

农田防护林改造已累计完成更新改造15.8万亩,新增防护林面积1万多亩,获林木总收入10.6亿元,初步实现了生态改善与增收致富双赢目标。

十年禁猎成果进一步扩大,省内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均呈增长趋势,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损害人身财产补偿工作,全省累计发放补偿金1064.2万元,有力推动了保护事业的发展。

(三)林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吉林省林业经济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

1978年全省林业总产值仅为50亿元,2000年突破200亿元,2005年达到300亿元,2008年达到538亿元。

林业经济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仅2008年省政府就先后两次召开了全省林业产业大会和全省林业经济现场会,制定出台了加快林业经济强省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各地区林业经济竞相发展。

2008年在全省农民年人均收入4933元中,东部地区农民来源于林业的收入达17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5%。

(四)林业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近几年,林业改革主要在两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个是国有森工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005年,吉林森工集团抓住全省改革攻坚的重要契机,对木材加工业全部实施股份制改造,辅业全部转为民营,社会职能全部移交政府,职工全部转换劳动关系,实现了“四全部一改造”目标。

通过改革,近200户企业退出了国有,实现了产权多元化,有近5万人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50余所中小学校全部实现移交,较好地解决了管理体制僵化、产权不明晰、企业办社会、冗员负担过重等重大难题,为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

再一个就是启动实施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从2007年11月开始,到去年底,我省首批10个县(市、区)的集体林权主体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签订各类林改合同49.1万份,落实集体林“两权”面积为1016.3万亩,占参改面积的87.2%。

已核发林权证36768本,涉及农户34616户,面积98.9万亩。

调处林权纠纷4660件,清收被蚕食林地45万亩。

在通化县和梨树县进行了林业要素市场建设试点,现已投入使用。

在首批改革的基础上,今年开始全面推开,先后启动了延边、白山和松原等三个市(州)的林改工作,预计到2010年底完成全省主体改革任务。

通过改革,一是激活了生态保护的内在动力。

林改后,实现了山有其主,家家是护林站,人人是护林员,造林护林已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

2008年首批改革的10个县(市、区)共造林18.7万亩,其中农民造林16.3万亩,占87%。

林政案件发案率下降15%。

二是农民林业收入大幅度增长。

通过林改,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无偿落实给农民,让农民得到了真正实惠。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通化市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1800元。

三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基础进一步巩固。

由于在林改过程中妥善处理了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矛盾,森林资源权属清晰了、经营主体明确了,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林区社会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五)林业棚户区改造取得重大突破。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计划利用三年时间,投资96亿元,解决14万户重点国有林区和地方国有林场职工群众住房问题,被列为国家拉动内需、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

到去年底,和龙、天桥岭、八家子、松江河等4家棚户区改造试点单位开工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

今年,国家给我省下达林业棚户区改造任务200万平方米,改造职工住房4万户。

截止到5月底,全省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下达到建设单位投资2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的6.45亿元全部到位;省级配套到位3.4亿元,占计划的79%;林业局自筹到位1.86亿元,占计划的51.5%;职工自筹到位1.87亿元,占计划的29%。

18个国有林业局棚改工程已全部开工,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

(六)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之前,我省曾一度是森林火灾多发省。

从1980年开始彻底摘掉了森林防火落后省的帽子,到2009年春季防火期结束,胜利实现了连续28年半无重大森林火灾,明年有望实现连续30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目标,为维护生态安全和森林资源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批示,要求在全国推广吉林经验。

尽管吉林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林业、林区建设和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些重大的林业发展问题还需要从全局的、宏观的层面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

一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建国以来,林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在走以木材生产为主、消耗林业资源为代价的林业发展之路。

尽管近些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积极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不断调整林业建设指导思想,通过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四期工程等措施,调减木材产量,增加生态建设总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森林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但资源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发生逆转,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

特别是我省属不发达省份,经济社会发展对森林资源依存度高,加上各级地方财力紧张,对林业投入严重不足,一些重点工程地方配套资金欠账较多,制约了林业的发展。

二是国家对林业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够。

中央下发《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决定》后,从国家到地方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重视生态建设,忽视产业发展的倾向,国家林业局取消了产业司,林业产业发展完全交由市场来调节。

由于林业经营周期长、利润率水平低,是个弱质产业,历史上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业长期透支,导致林业企业先天不足,加之受现行体制和僵化的林业各种政策法规约束,林业企业和经营者很难一下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因而大大降低了社会各界投资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致使林业经济发展缓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