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化学方程式及盖斯定律

热化学方程式及盖斯定律
热化学方程式及盖斯定律

课题:热化学方程式及盖斯定律(9)

☆★☆★☆★☆★☆★☆★☆★☆★☆★☆★☆★☆★☆★☆★☆★☆★☆★☆★☆★

1.书写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⑴在标准状况下11.2升甲烷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放出444.8KJ热,其热化学方程式

为( )

⑵3克红热的炭和水蒸汽充分反应,生成CO2和H2。吸收32.8KJ热,热化学方程式为

( )

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2H2 (g) +O2 (g) =2H2O(L); △H1=-571.6KJ/mol,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

2H2O(L)=2H2(g)+O2(g),△H2=?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数

B 该反应 H2大于零

C 该反应的 H2=-571.6KJ/mol

D 该反应可表示36克水分解时的热效应

3.0.096Kg炭完全燃烧,可放出313

4.4KJ热量,以下热化学方程式的表示中正确的是( )

A C(s)+ O2 (g)=CO2 (g); △H=-392.9KJ/mol

B C(s)+ O2 (g)=CO2 (g); △H=-391.8KJ/mol

C C(s)+ 1/2O2 (g)=CO2 (g); △H=-196.5KJ/mol

D C(s)+ O2 (g)=CO2 (g); △H=-392.9KJ/mol

4.以NA代表阿佛加德罗常数,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C2H2(g) +5/2O2(g)=2CO2 (g)+H2O(L); △

H=-1300KJ/mol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有10NA个电子转移时,该反应放出1300KJ能量

B、有NA个水分子生成目为液体,吸收1300KJ热量

C、有2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KJ热量

D、有8N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300KJ热量

5.实验室测得4mol SO2参加下列反应:2SO2 (g)+ O2 (g) = 2SO3(g),△H = -19

6.64KJ/mol

当放出314.3KJ热量时,SO2转化率最接近于 ( )

A 40%

B 50%

C 80 %

D 90%

6.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Zn(s)+1/2O2=ZnO(s),△H=-351.1KJ/mol,Hg(L)+1/2O2

(g)=HgO(s), △H=-90.7KJ/mol 由此可知反应Zn(s)+HgO(s) =ZnO(s)+Hg(L)的△H为()

A -1441.8KJ/mol

B 260.4KJ/mol

C +441KJ/mol

D -260.4KJ/mol

1、1克H2(g)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9KJ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为( )

A、2H2 (g)+O2 (g)= 2H2O(L); △H=-142.9KJ/mol

B、2H2 (g)+O2 (g)= 2H2O(L); △H=-571.6KJ/mol

C、2H2 +O2 = 2H2O; △H=-571.6KJ/mol

D、H2 (g)+1/2O2 (g)= H2O(L); △H=-285.8KJ/mol

2、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Q2>Q1的是 ( )

A、2H2(g)+O2(g)= 2H2O(g); △H=-Q1 2H2 (g)+O2 (g)= 2H2O(l); △H=-Q2

B、C(s)+1/2O2(g)=CO(g); △H=-Q1 C(s) + O2 (g)=CO(g); △H=-Q2

C、S(s)+O2(g)=SO2(g); △H=-Q1 S(s) + O2 (g)=SO2 (g); △H=-Q2

D、H2(g)+Cl2(g)=2HCl(g);△H=-Q1 1/2H2 (g)+ 1/2Cl2(g)=HCl(g);△H=-Q2

3。甲硅烷(SiH4)是一种无色气体,遇到空气中能发生爆炸性自然,生成SiO2和水,已知室温下1克甲硅烷自燃放出44.6KJ 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3克液态有机物和一定量的氧气混合点燃恰好完全燃烧,生成2.7克水和2.24升CO2(标况),并放出68.35KJ热量, 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2H4)和强氧化剂液态双氧水,当它们混合反应时,即产生大量氮气和水蒸汽,并放出大量热,已知0.4mol液态肼与足量的液态双氧水反应,生

成氮气和水蒸汽,放出256.652KJ热

a 反应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又已知H2O(L)=H2O(g); △H=+44KJ/mol则16克液态肼与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液态水

时放出的热量为 KJ

6、已知C2H5OH(g)+3O2=2CO2(g)+3H2O(g); △H1 H2O(g)=H2O(l); △H2 C2H5OH(g)=C2H5OH(L);

△H3 ,若使23克液态乙醇完全燃烧生成H2O(l),

则放出的热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Zn(s)+1/2O2;H=-351.1KJ/mol,Hg(L)+1/2O2

(g)=HgO(S); H=-90.7KJ/mol,由此可得反应Zn(s)+HgO(s)=ZnO(s)+Hg(L)的△H为( )

A -1441.8KJ/mol

B +260.4KJ/mol

C +441.8KJ/mol

D -260.4KJ/mol

8、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C(s 金刚石)+O2 (g)=CO2 (g); △H=-397.3KJ/mol;

C(s 石墨) + O2 (g)=CO2 (g); △H=-395.41KJ/mol,

则金刚石转化为石墨的热化学方程式 ,

由热化学方程式看,两者的稳定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相同温度下,已知2H2 (g)+O2 (g)=2H2O(g);△H1,2H2 (g)+O2 (g)=2H2O(L);△H2

H2 (g)+1/2O2 (g)=H2O(L); △H3 ,△H则△H1, △H2, △H3大小关系为 ( )

A △H1=△H2=△H3

B 2△H3=△H2>△H1

C △H3>△H2>△H1

D 2△H3=△H2<△H1

2、13gC2H2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L)放出650K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3、含Ba(OH)2 1mol稀溶液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114.6KJ热,表示该反应中和热的化学方

程式正确的是 ( )

A Ba(OH) 2 (aq)+2HCl(aq) =BaCl2 (aq) +2H2O (L) ΔH=-114.6KJ/mol

B Ba(OH) 2 (aq)+2HCl(aq) =BaCl2 (aq) +2H2O (L) ΔH=+114.6KJ/mol

C 1/2Ba(OH) 2 (aq)+HCl(aq) =1/2BaCl2 (aq) +H2O (L) ΔH=-57.3KJ/mol

D 1/2Ba(OH) 2 (aq)+HCl(aq) =1/2BaCl2 (aq) +H2O (L) ΔH=+57.3KJ/mol

4、现有 CO,H2,CO2组成的混合气体116.6升(标况),经完全燃烧后放出的总热量为867.9KJ,

并生成18克H2O(L),已知2H2 (g)+O2 (g)=2H2O(L);△H=-571.6KJ/mol ,CO(g)+1/2O2=CO2

(g); △H=-282.8KJ/mol,则燃烧前混合气体中CO的体积分数最接近于 ( )

A 80%

B 60%

C 40%

D 20%

5、已知N2 (L)+2O2 (L)=2NO2 (L); △H=67.7KJ/mol,N2H4(L)+O2 (L)=N2(L)+2H2O(L);

△H=-534KJ/mol,计算1mol气体肼和NO2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KJ, 肼与NO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6、燃烧a克乙醇(液态)生成CO2气体和液态水放出热量为QKJ,经测定a克乙醇与足量Na

反应能生成H2 5.6升(标况),则乙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C2H5OH(L) +3O2 (g) =2CO2 (g) +3H2O(L) ; △H=-Q KJ/mol

B C2H5OH(L) +3O2 (g) =2CO2 (g) +3H2O(L) ;△H=-1/2Q KJ/mol

C 1/2C2H5OH(L) +3/2O2 (g) =2CO2 (g) +3/2H2O(L) ; △ H=-Q KJ/mol

D C2H5OH(L) +3O2 (g) =2CO2 (g) +3H2O(L) ; △H=-2Q KJ/mol

7、已知P4(s,白磷)+5O2(g)=P4O10(s); △H1=-2983.2KJ/mol,P(s, 红磷)+5/4O2

(g)=1/4P4O10(s); △H2=-738.5KJ/mol试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

8、根据热化学方程式(101 KPa) S(s) +O2 (g)=SO2 (g); △H=-297.23KJ/mol分析下列说

法不正确的 ( )

A S的燃烧热为297.23KJ/mol

B S(g) +O2 (g)=SO2 (g) 放出的热量大于297.23KJ

C S(g) +O2 (g)=SO2 (g) 放出的热量小于297.23KJ

D 形成1mol SO2化学键所释放总能量大于断裂1mol S(s)和1mol O2 (g)的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

9、已知1mol CO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放出283KJ热量,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6KJ热量,1mol CH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液态水放出890KJ热

⑴写出H2完全燃烧热化学方程式

⑵若1mol CH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水蒸汽,放出热量 890KJ(填“=”、

“>””<”)

⑶若将a mol CH4,CO,H2混合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水蒸汽,则放出热量(Q)

的取值范围是()

⑷若将a mol CH4,CO,H2混合气体完全燃烧,生成CO2气体和水蒸汽,且CO2和H2O物质的

量相等,则放出热量(Q)的取值范围是

高中化学定律公式

高中化学定律和公式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它的符号是n 。 我们把含有×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 物质的量(n )、粒子个数(N )和阿伏加德罗常数(A N )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符号表示:n= A N N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M 。 物质的量(n )、物质的质量(m)和摩尔质量(M )三者间的关系: 3.物质的量(mol )= 1()()g g mol 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符号表示:n=M m 在相同条件下(同温、同压)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0 ℃、101 kPa)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L 。 1.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气体摩尔体积。符号为m V m V V n (V 为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n 为气体的物质的量) 单位:L/mol 或(L·mol -1) m 3/mol 或(m 3·mol -1)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B C 表示,单位mol·L -1(或mol/L )。表达式:B B n C V =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1、 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是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核外电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 )==近似原子量 X A Z ——元素符号 质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表示原子组成的一种方法 a ——代表质量数; b ——代表质子数既核 电荷数; c ——代表离子的所带电荷数; d ——代表化合价 e ——代表原子个数 请看下列表示 a b +d X c+e 3、 阳离子 aW m+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 阴离子 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

高考化学复习盖斯定律专题训练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盖斯定律专题训练 1.已知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反应物的初始状态和 生成物的最终状态有关,例如图(1)所示:ΔH 1 =ΔH 2+ΔH 3。根据上述原理和图(2)所示,判断 对应的各反应热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A F :ΔH =-ΔH 6 B .A D :ΔH =ΔH 1+ΔH 2+ΔH 3 C .ΔH 1+ΔH 2+ΔH 3+ΔH 4+ΔH 5+ΔH 6=0 D .ΔH 1+ΔH 6=ΔH 2+ΔH 3+ΔH 4+ΔH 5 2.已知:①2CO(g)+O 2(g) 2CO 2(g) △H=-566 kJ·mol -1 ②N 2(g)+O 2(g)2NO(g) △H = +180 kJ·mol -1,则2CO(g)+2NO(g) N 2(g)+2CO 2(g)的△H 是 A .-386 kJ·mol -1 B .+386 kJ·mol -1 C .+746 kJ·mol -1 D .-746 kJ·mol -1 3.已知:CH 3CH 2CH 2CH 3(g)+132 O 2(g)4CO 2(g)+5H 2O(l) ?H =-2878 kJ (CH 3)2CHCH 3(g)+132 O 2(g)4CO 2(g)+5H 2O(l) ?H =-2869 kJ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正丁烷分子储存的能量大于异丁烷分子 B .正丁烷的稳定性大于异丁烷 C .异丁烷转化为正丁烷的过程是一个放热过程 D .异丁烷分子中的碳氢键比正丁烷的多 4.在常温常压下,已知:4Fe(s)+3O 2(g)===2Fe 2O 3(s) ΔH 1 4Al(s)+3O 2(g)===2Al 2O 3(s) ΔH 2 2Al(s)+Fe 2O 3(s)===Al 2O 3(s)+2Fe(s) ΔH 3。则ΔH 3与ΔH 1和ΔH 2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 .ΔH 3=12 (ΔH 1+ΔH 2) B .ΔH 3=ΔH 2-ΔH 1 C .ΔH 3=2(ΔH 2+ΔH 1) D .ΔH 3=12 (ΔH 2-ΔH 1) 5.已知25℃、101kPa 条件下:①4Al(s)+3O 2(g)===2Al 2O 3(s) ΔH =-2834.9kJ/mol ②4Al(s)+2O 3(g)===2Al 2O 3(s) ΔH =-3119.1kJ/mol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等质量的O 2比O 3的能量低,由O 2变O 3为放热反应 B .等质量的O 2比O 3的能量低,由O 2变O 3为吸热反应

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盖斯定律》【创新教案】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核心素养: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定性地了解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感受到了反应热,并且了解了物质发生反应产生能量变化与物质的质量的关系,以及燃烧热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节介绍了盖斯定律,并从定量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的热效应。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盖斯定律。教科书以登山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浅显地对特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进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盖斯定律。然后再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反证来论证盖斯定律的正确性。最后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盖斯定律的应用,并以此说明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利用反应热的概念、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通过三道不同类型的例题加以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应用定律、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本节引言部分用几句简短的话说明了学习盖斯定律的缘由以及盖斯定律的应用,本节内容中,盖斯定律是个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科书以测山高为例,并用能量守恒定律来论证。最后用CO的摩尔生成焓的计算这个实例来加强学生对于盖斯定律的理解。学生在掌握了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的基础上,利用燃烧热的数据,就可以进行简单的热化学计算。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让学生掌握一种着眼于运用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2、课标分析 3、本节在本章及本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章通过化学能与热能转化规律的研究帮助学生认识热化学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实际意义。 在必修化学2中,学生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与提高。引入了焓变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而能量的多少则是以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为基础。把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解决了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的问题。在这一节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以热效应表现时的“质”“能”关系,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重点,因为热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反应热的计算对于燃料燃烧和反应条件的控制、热工和化工设备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反应途径与反应体系 2. 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3.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途径角度、能量守恒角度分析和论证盖斯定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养成深入细致的思考习惯。 2.通过加强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教学重点

重点高中化学定律公式

高中化学定律和公式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它的符号是 n 23 我们把含有 6.02 ×10 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 量为 物质的量( n )、粒子个数( N )和阿伏加德罗常数( N A )三者之间的关系 用符号表示: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 M 物质的量( n )、物质的质量 (m )和摩尔质量( M )三者间的关系 : 在相同条件下 (同温、同压)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 (0 ℃、101kPa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22.4L 。 1. 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气体摩尔体积。符号为 V m V m V (V 为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 n -1 3 3 -1 n 为气体的物质的量 )单位: L/mol 或(L ·mol -1)m 3/mol 或(m 3· mol -1) 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 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 B 的 物质 的量浓度。用符号 C B 表示,单位 mol · L -1(或 mol/L )。C B n B 1 摩尔,摩尔简称摩,符号 mol N n= N A 3.物质的量( mol )= 摩尔物质质量 的质(g 量·m (g ol )-1)符号表示 n= m

c(浓溶液)· 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1、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是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核外电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 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1 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核电荷数(Z)==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 m+ 3、阳离子a W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m n- 阴离子b Y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n 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性 二、电子式 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如Na、Mg、

5盖斯定律的应用

(五)盖斯定律专题 1.在25 ℃、101 kPa条件下,C(s)、H2(g)、CH3COOH(l)的燃烧热ΔH分别为-393.5 kJ·mol-1、-285.8 kJ·mol-1、-870.3 kJ·mol-1,则2C(s)+2H2(g)+O2(g)===CH3COOH(l)的反应热为() A.-488.3kJ·mol-1 B.+488.3 kJ·mol-1 C.-191 kJ·mol-1D.+191 kJ·mol-1 2.天然气燃烧不完全会产生有毒气体CO,又知CO和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CO(g)+O2(g)===2CO2(g) ΔH=-566kJ·mol-1 CH4(g)+2O2(g)===CO2(g)+2H2O(l) ΔH=-890kJ·mol-1 又知由1 mol H2与O2反应生成液态H2O比生成气态H2O多放出44 kJ的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2CH4(g)+错误!O2(g)===CO2(g)+CO(g)+4H2O(l)ΔH=-1214kJ·mol-1 B.2CH4(g)+错误!O2(g)===CO2(g)+CO(g)+4H2O(g)ΔH=-1 038 kJ·mol-1 C.3CH4(g)+5O2(g)===CO2(g)+2CO(g)+6H2O(l) ΔH=-1 538 kJ·mol-1 D.3CH4(g)+5O2(g)===CO2(g)+2CO(g)+6H2O(g) ΔH=-1 840kJ·mol-13.已知: ①CH3OH(g)+\f(3,2)O2(g)===CO2(g)+2H2O(g) ΔH=-a kJ·mol-1 ②CH4(g)+2O2(g)===CO2(g)+2H2O(g) ΔH=-b kJ·mol-1 ③CH4(g)+2O2(g)===CO2(g)+2H2O(l) ΔH=-c kJ·mol-1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上述热化学方程式可知b>c B.甲烷的燃烧热为b kJ·mol-1

2021高中化学一轮复习盖斯定律及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2021届一轮复习训练十八盖斯定律及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1.以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C2H2(g)+5 2O2(g)===2CO2(g)+H2O(l)ΔH=-1 300.0 kJ·mol-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有10N A个电子转移时,该反应就放出1 300 kJ的能量 B.当有N A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态时,吸收1 300 kJ的能量 C.当有22.4 L C2H2(g)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时,该反应就放出1 300 kJ的能量 D.当有8N 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该反应就吸收1 300 kJ的能量 答案:A 解析:反应中每有1 mol C2H2参加反应,转移10 mol电子,放出1 300 kJ能量,故A正确;当有N A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态时,放出1 300 kJ的能量,故B错误;22.4 L C2H2(g),不一定是标准状况,故C错误; 1 mol CO2分子含有4 mol碳氧共用电子对,反应中有8N A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放出1 300 kJ的能量,故D错误。 2.[2019·辽宁丹东五校联考]已知:25 ℃、101 kPa时: ①4Al(s)+3O2(g)===2Al2O3(s) ΔH=-2 835 kJ·mol-1 ②4Al(s)+2O3(g)===2Al2O3(s) ΔH=-3 119 kJ·mol-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O3比O2稳定,由O2转化为O3是吸热反应 B.O2比O3稳定,由O2转化为O3是放热反应 C.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高,由O2转化为O3是放热反应 D.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转化为O3是吸热反应 答案:D 解析:根据盖斯定律,由①-②可得3O2(g)===2O3(g),则有ΔH=(-2 835 kJ·mol-1)-(-3 119 kJ·mol-1)=+284 kJ·mol-1,故O2转化为O3的反应是吸热反应;据此推知,等质量的O2具有的能量比O3具有的能量低,故O2比O3更稳定。 3.[2019·江苏启东中学月考]通过以下反应可获得新型能源二甲醚(CH3OCH3)。 ①C(s)+H2O(g)===CO(g)+H2(g) ΔH1=a kJ·mol-1 ②CO(g)+H2O(g)===CO2(g)+H2(g) ΔH2=b kJ·mol-1 ③CO2(g)+3H2(g)===CH3OH(g)+H2O(g) ΔH3=c kJ·mol-1 ④2CH3OH(g)===CH3OCH3(g)+H2O(g) ΔH4=d kJ·mol-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②为反应③提供原料气 B.反应③也是CO2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

高中化学定律公式

高中化学定律公式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高中化学定律和公式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它的符号是n 。 我们把含有×1023 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 物质的量(n )、粒子个数(N )和阿伏加德罗常数(A N )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符号表示:n= A N N (1)定义: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M 。 物质的量(n )、物质的质量(m)和摩尔质量(M )三者间的关系: 3.物质的量(mol )= 1 ()()g g mol 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 符号表示:n=M m 在相同条件下(同温、同压)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具有相同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0 ℃、101 kPa)1 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 L 。 1.气体摩尔体积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气体摩尔体积。符号为m V m V V n = (V 为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n 为气体的物质的量) 单位:L/mol 或(L·mol -1 ) m 3 /mol 或(m 3 ·mol -1 ) 定义: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 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符号B C 表示,单位mol·L -1(或mol/L )。表达式:B B n C =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1、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是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核外电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 3、阳离子a W m+: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Y n-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n

高中化学常用计算公式

1. 有关物质的量(mol )的计算公式 (1)物质的量(mol 即n= M m ;M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 (2)物质的量(mol )= )(个微粒数(个)mol /1002.623 ? 即n=A N N N A 为常数6.02×1023,应谨记 (3)气体物质的量(mol 即n= m g V V 标, V m 为常数22.4L ·mol -1,应谨记 (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 )=物质的量浓度(mol/L )×溶液体积(L )即n B =C B V aq (5)物质的量(mol )=)反应热的绝对值()量(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mol KJ KJ / 即n=H Q ? 2. 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 (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即ρ = aq V m 液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g g ?+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 ) g g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0% 即w= 100%?液质m m =剂质质m m m +×100% 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 即C B=aq B V n (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100%(g/mL) 1000(mL)(g/mol) 1(L)(mol/L)????= 溶液密度溶质的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 即C B = B M ρω 1000 ρ单位:g/ml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原则:稀释或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不变! ①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即浓m 稀稀浓ωωm =

盖斯定律计算例题

高二化学 选修四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例题(盖斯定律) 【知识要点】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已知石墨的燃烧热:△H =-393.5kJ/mol 1)写出石墨的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2)二氧化碳转化为石墨和氧气的热化学方程式 【结论】正逆反应的反应热效应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强调】“+”不能省去。 【思考1】为什么在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中通常可不表明反应条件? 原因:热化学方程式还可以表示理论可进行实际难进行的化学反应 【思考2】如何测定如下反应:C(s)+1/2O 2(g)=CO(g)的反应热△H 1 ①能直接测定吗?如何测?不能。因无法控制不生成CO 2 ②若不能直接测,怎么办?可通过计算 【新课】 1、盖斯定律的内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 反应热 相同。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 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 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2、盖斯定律直观化 △H 1、△H 2、△H 3 三种之间的关系如何? 〖例题1 C(s)+21O 2 (g)=CO(g)的反应焓变? 反应3 C(s)+ O 2 (g)=CO 2(g) △H 1=-393.5 kJ·mol -1 反应1 CO(g)+ 21O 2 (g)=CO 2(g) △H 2=-283.0 kJ·mol -1 反应2

方法1:以盖斯定律原理求解, 以给出的反应为基准 (1)找起点C(s), (2)终点是CO 2(g), (3)总共经历了两个反应 C→CO 2 ;C→CO→CO 2。 (4)也就说C→CO 2的焓变为C→CO ; CO→CO 2之和。 则△H 1=△H 3+△H 2 方法2:以盖斯定律原理求解, 以要求的反应为基准 (1) 找起点C(s), (2) 终点是CO(g), (3) 总共经历了两个反应 C→CO 2→CO 。 (4) 也就说C→CO 的焓变为C→CO 2; CO 2→CO 之和。 注意:CO→CO 2 焓变就是△H 2 那 CO 2→CO 焓变就是 —△H 2 方法3:利用方程组求解 (1) 找出头尾 同上 (2) 找出中间产物 CO 2 (3) 利用方程组消去中间产物 反应1 + (-反应2)= 反应3 (4) 列式: △H 1—△H 2 = △H 3 ∴△H 3=△H 1 -△H 2=-393.5 kJ/mol -(-283.0 kJ/mol)=-110.5 kJ/mol 〖例题2〗根据下列热化学方程式分析,C(s)的燃烧热△H 等于 ( D ) C(s) + H 2O(l) === CO(g) + H 2(g) △H 1 =+175.3kJ·mol —1 2CO(g) + O 2(g) == 2CO 2(g) △H 2=—566.0 kJ·mol —1 2H 2(g) + O 2(g) == 2H 2O(l) △H 3=—571.6 kJ·mol —1 A. △H 1 + △H 2 —△H 3 B.2△H 1 + △H 2 + △H 3 C. △H 1 + △H 2/2 + △H 3 D. △H 1 + △H 2/2 + △H 3/2 〖练习1〗已知氟化氢气体中有平衡关系: 2H 3F 33H 2F 2 △H 1= a kJ·mol —1 H 2F 2 2HF △H 2= b kJ·mol —1 已知a 、b 均大于0;则可推测反应:H 3F 33HF 的△H 3为( D ) A.(a + b ) kJ·mol —1 B.(a — b )kJ·mol —1 C.(a + 3b )kJ·mol —1 D.(0.5a + 1.5b )kJ·mol —1 〖练习2〗由金红石(TiO 2)制取单质Ti ,涉及到的步骤为: TiO 2TiCl 4?? ??→?Ar C /800/0镁Ti 已知:① C (s )+O 2(g )=CO 2(g ) ?H 1 =-393.5 kJ·mol -1 ② 2CO (g )+O 2(g )=2CO 2(g ) ?H 2 =-566 kJ·mol -1 ③ TiO 2(s )+2Cl 2(g )=TiCl 4(s )+O 2(g ) ?H 3 =+141 kJ·mol -1 则TiO 2(s )+2Cl 2(g )+2C (s )=TiCl 4(s )+2CO (g )的?H = -80 kJ·mol -1 。 【解析】③+①×2-②就可得TiO 2(s )+2Cl 2(g )+2C (s )=TiCl 4(s )+2CO (g ), 则ΔΗ=ΔΗ3+ΔΗ1×2-ΔΗ2=-80 kJ·mol -1。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盖斯定律理解

高中化学复习知识点:盖斯定律理解 一、单选题 1.我国科学家使用双功能催化剂(能吸附不同粒子)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CO (g )+H 2O (g )═CO 2(g )+H 2(g )△H <0.在低温下获得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反应过程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示显示:起始时的 2 个H 2O 最终都参与了反应 B .使用催化剂降低了水煤气变换反应的△H C .过程Ⅰ、过程Ⅱ均为放热过程 D .过程Ⅲ只生成了极性共价键 2.灰锡(以粉末状存在)和白锡是锡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已知: ①Sn (s ,白)+2HCl (aq )=SnCl 2(aq )+H 2(g ) △H 1 ②Sn (s ,灰)+2HCl (aq )=SnCl 2(aq )+H 2(g ) △H 2 ③Sn (s ,灰)Sn (s ,白) △H 3=+2.1kJ?mol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H 1>△H 2 B .锡在常温下以灰锡状态存在 C .灰锡转为白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 .锡制器皿长期处在低于13.2℃的环境中,会自行毁坏 3.根据2Ca(OH)/CaO 体系的能量循环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5ΔH >0 B .12ΔH ΔH 0+= C .342ΔH ΔH ΔH =+ D .12345ΔH ΔH ΔH ΔH ΔH 0++++=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式为C 2H 6O 的有机化合物性质相同 B .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碳按a 、b 两种途径完全转化,途径a 比途径b 放出更多热能 途径a :C 2H O ???→高温CO+H 22O ???→燃烧CO 2+H 2O 途径b :C 2O ???→燃烧CO 2 C .食物中可加入适量的食品添加剂,如香肠中可以加少量的亚硝酸钠以保持肉质新鲜 D .生石灰、铁粉、硅胶是食品包装中常用的干燥剂 5.氢卤酸的能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已知HF 气体溶于水放热,则HF 的△H 1<0 B .相同条件下,HCl 的△H 2比HBr 的小 C .相同条件下,HCl 的△H 3+△H 4比HI 的大 D .一定条件下,气态原子生成1molH-X 键放出akJ 能量,则该条件下△H 2=+akJ/mol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C(石墨)=C(金刚石) ΔH= +1.9kJ·mol -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B .500℃、30M Pa 下,将0.5 mol N 2和1.5 mol H 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 3(g), 放热19.3 kJ ,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 2(g)+3H 2(g) 垐?噲? 2NH 3(g) ΔH = -38.6kJ· mol -1 C .在稀溶液中:H +(aq)+OH -(aq)=H 2O(l) ΔH= -57.3kJ·mol -1,若将含1mol CH 3COOH 与含1mol NaOH 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小于57.3kJ D .X(g)+Y(g)垐?噲?Z(g) ΔH >0,恒温恒容条件下达到平衡后加入X ,上述反应ΔH 增 大 7.已知:①Sn(s 、白)+2HCl(aq)=SnCl 2(aq)+H 2(g) ΔH 1 ②Sn(s 、灰)+2HCl(aq)=SnCl 2(aq)+H 2(g) ΔH 2 ③Sn(s 、灰)Sn(s 、白) ΔH 3=+2.1kJ/mol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灰锡与白锡互为同素异形体 B .锡在常温下以白锡状态存在 C .白锡转化为灰锡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高中化学公式大全

高中化学常用公式总结 1. 有关物质的量(mol )的计算公式 (1)物质的量(mol )()= 物质的质量物质的摩尔质量() g g mol / (2)物质的量(mol )() = ?微粒数(个) 个6021023 ./mol (3)气体物质的量(mol )= 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 .(/) L L mol 224 (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 )=物质的量浓度(mol/L )×溶液体积(L ) 2. 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 (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 溶液质量溶液体积()() g mL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g g ) () 100% 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 )= 溶质物质的量溶液体积() () mol L (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 ????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摩尔质量溶液密度(mol /L)1(L)(g /mol) 1000(mL)(g /mL) 100% ②物质的量浓度= ???1000(mL)(g /mL)(g /mol)1(L) 溶液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摩尔质量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①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不变) ②浓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体积×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即c (浓)·V (浓)=c (稀)·V (稀)] (4)任何一种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即整个溶液呈电中性) 3. 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质为不含结晶水的固体) (1)基本公式: ① 溶解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质量(g)100(g) (g) (g) =

重点高中化学定律公式

高中化学定律和公式 一、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物质的量实际上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它的符号是n 。 我们把含有6.02×1023 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 。 物质的量(n )、粒子个数(N )和阿伏加德罗常数(A N )三者之间的关系用符号表示:n= A N N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1、 原子核的构成 原子是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核外电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在元素符号的周围用小黑点(或×)来表示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如Na 、Mg 、Cl 、O 的电子式我们可分别表示为: 1、表示原子 ‥ ‥ ∶ ‥

Na××Mg×?Cl?O? 习惯上,写的时候要求对称。 电子式同样可以用来表示阴阳离子,例如 2、表示简单离子: 阳离子:Na+Mg2+Al3+ 阴离子:[∶S∶]2-[∶Cl∶]-[∶O∶]2- ①.电子式最外层电子数用?(或×)表示; ②. . 4、. 吸放热与能量关系 一、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正极:铜片上:2H + +2e-=H2↑(还原反应) 负极:锌片上:Zn-2e-=Zn 2+ (氧化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Zn+2H + =Zn 2+ +H2↑该电极反应就是Zn+2H + =Zn 2+ +H2↑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 ‥ ‥‥ ‥ ‥ ‥‥ ‥

1、定义: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浓度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单位:mol/L·smol/L·min 3、表达式:v(A)==t A c ??)( △c(A)表示物质A 浓度的变化,△t 表示时间 (2)对于反应mA(g)+nB(g) pC(g)+qD(g)来说,则有q V p V n V m V D C B A === 烷烃燃烧的通式 2分馏--- 裂化---1- 4。 5、△H (3)△H=中和热的定义是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 2O 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实验】实验2-3:在50mL 烧杯中加入0.50mol/L 的盐酸,测其温度。另用量筒量取 50mL0.55mol/LNaOH 溶液,测其温度,并缓缓地倾入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反应中溶 液温度的变化过程,并作好记录。

高中化学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在25 ℃、101 kPa时,已知: 2H2O(g)===O2(g)+2H2(g) ΔH1 Cl2(g)+H2(g)===2HCl(g) ΔH2 2Cl2(g)+2H2O(g)===4HCl(g)+O2(g) ΔH3 则ΔH3与ΔH1和ΔH2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ΔH3=ΔH1+2ΔH2 B.ΔH3=ΔH1+ΔH2 C.ΔH3=ΔH1?2ΔH2 D.ΔH3=ΔH1?ΔH2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第三个方程式可由第二个方程式乘以2与第一个方程式相加得到,由盖斯定律可知ΔH3=ΔH1+2ΔH2。 解题必备 1.在化学科学研究中,常常需要通过实验测定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但是某些反应的反应热,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直接测得,只能通过化学计算的方式间接地获得。通过大量实验证明,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就是盖斯定律。2.从能量守恒定律理解盖斯定律

从S→L,ΔH1<0,体系放出热量; 从L→S,ΔH2>0,体系吸收热量。 根据能量守恒,ΔH1+ΔH2=0。 3.盖斯定律的应用方法 (1)“虚拟路径”法 若反应物A变为生成物D,可以有两个途径 ①由A直接变成D,反应热为ΔH; ②由A经过B变成C,再由C变成D,每步的反应热分别为ΔH1、ΔH2、ΔH3。 如图所示: 则有ΔH=ΔH1+ΔH2+ΔH3。 (2)“加合”法 运用所给热化学方程式通过加减乘除的方法得到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 先确定待求的反应方程式?找出待求方程式中各物质在已知方程式中的位置?根据待求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和位置对已知方程式进行处理,得到变形后的新方程式? 将新得到的方程式进行加减反应热也需要相应加减?写出待求的热化学方程式4.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的3个关键 (1)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加倍,ΔH也相应加倍。 (2)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同种物质之间可加减,反应热也相应加减。 (3)将热化学方程式颠倒时,ΔH的正负必须随之改变。 学霸推荐 1.已知25 ℃、101 kPa条件下: ①4Al(s)+3O2(g)===2Al2O3(s) ΔH=?2 834.9 kJ·mol?1 ②4Al(s)+2O3(g)===2Al2O3(s) ΔH=?3 119.1 kJ·mol?1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低,由O2变O3为吸热反应 B.等质量的O2比O3能量高,由O2变O3为放热反应

5.盖斯定律的应用

(五)盖斯定律专题 1.在25 ℃、101 kPa 条件下,C(s)、H 2(g)、CH 3COOH(l)的燃烧热ΔH 分别为-393.5 kJ·mol -1 、-285.8 kJ·mol -1、-870.3 kJ·mol -1 ,则 2C(s)+2H 2(g)+O 2(g)===CH 3COOH(l)的反 应热为( ) A .-488.3 kJ·mol -1 B .+488.3 kJ·mol -1 C .-191 kJ·mol -1 D .+191 kJ·mol -1 2.天然气燃烧不完全会产生有毒气体CO ,又知CO 和CH 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CO(g)+O 2(g)===2CO 2(g) ΔH =-566 kJ·mol -1 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890 kJ·mol -1 又知由1 mol H 2与O 2反应生成液态H 2O 比生成气态H 2O 多放出44 kJ 的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CH 4(g)+72O 2(g)===CO 2(g)+CO(g)+4H 2O(l)ΔH =-1 214 kJ·mol -1 B .2CH 4(g)+72O 2(g)===CO 2(g)+CO(g)+4H 2O(g)ΔH =-1 038 kJ·mol -1 C .3CH 4(g)+5O 2(g)===CO 2(g)+2CO(g)+6H 2O(l)ΔH =-1 538 kJ·mol -1 D .3CH 4(g)+5O 2(g)===CO 2(g)+2CO(g)+6H 2O(g)ΔH =-1 840 kJ·mol -1 3.已知: ①CH 3OH(g)+32O 2(g)===CO 2(g)+2H 2O(g) ΔH =-a kJ·mol -1 ②CH 4(g)+2O 2(g)===CO 2(g)+2H 2O(g) ΔH =-b kJ·mol -1 ③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c kJ·mol -1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上述热化学方程式可知b >c B .甲烷的燃烧热为b kJ·mol -1 C .2CH 3OH(g)===2CH 4(g)+O 2(g)ΔH =2(b -a )kJ·mol -1 D .当甲醇和甲烷物质的量之比为1∶2时,其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l)时,放出的热量为 Q kJ ,则该混合物中甲醇的物质的量为Q a +2b mol 5.已知:2H 2(g)+O 2(g) 2H 2O(l) ΔH =?571.6 kJ/mol ,CO(g)+1 2 O 2(g) CO 2(g) ΔH =?282.8 kJ/mol ,现有CO 、H 2、N 2的混合气体67.2 L(标准状况),完全燃烧后放出总热量为710.0 kJ ,并生成18 g 液态水,则燃烧前混合气体中CO 的体积分数为

高中化学每日一题盖斯定律新人教版

盖斯定律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肼(N2H4)是火箭发动机的一种燃料,反应时N2O4为氧化剂,生成N2和水蒸气。已知:①N2(g)+2O2(g)===N2O4(g) ΔH=+8.7 kJ·mol-1 ②N2H4(g)+O2(g)===N2(g)+2H2O(g) ΔH=-534.0 kJ·mol-1 下列表示肼与N2O4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2N2H4(g)+N2O4(g)===3N2(g)+4H2O(g) ΔH=-542.7 kJ·mol-1 B.2N2H4(g)+N2O4(g)===3N2(g)+4H2O(g) ΔH=-1 059.3 kJ·mol-1 C.N2H4(g)+1 2 N2O4(g)=== 3 2 N2(g)+2H2O(g) ΔH=-1 076.7 kJ·mol-1 D.2N2H4(g)+N2O4(g)===3N2(g)+4H2O(g) ΔH=-1 076.7 kJ·mol-1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根据盖斯定律,由②×2-①得2N2H4(g)+N2O4(g)===3N2(g)+4H2O(g) ΔH=-1076.7 kJ·mol?1,故选D。 解题必备 1.内容 不论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相同。 2.能量守恒定律 从S→L,ΔH1<0,体系放热; 从L→S,ΔH2>0,体系吸热; 结论:(1)ΔH1+ΔH2=0;

(2)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始态、终态有关,与途径无关。 3.意义 利用盖斯定律,可以间接计算难以直接测定的反应热。 学霸推荐 1.已知:CH3OH(l)的燃烧热为726.6 kJ·mol-1,HCHO(g)的燃烧热为563.6 kJ·mol-1。 反应CH3OH(l)+1 2 O2(g)===HCHO(g)+H2O(l)的反应热为ΔH。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0<ΔH<+563.6 kJ·mol-1 B.+726.6 kJ·mol-1>ΔH>+536.6 kJ·mol-1 C.ΔH>0 D.ΔH=-163 kJ·mol-1 2.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1)CH3COOH(l)+2O2(g) 2CO2(g)+2H2O(l) ΔH1=-870.3 kJ·mol-1 (2)C(s)+O2(g) CO2(g) ΔH2=?393.5 kJ·mol-1 (3)H2(g)+1/2O2(g) H2O(l) ΔH3=?285.8 kJ·mol-1 则反应2C(s)+2H2(g)+ O2(g)CH3COOH(l)的反应热为 A.ΔH=+488.3 kJ·mol-1 B.ΔH=?244.15 kJ·mol-1 C.ΔH=?977.6 kJ·mol-1 D.ΔH=?488.3 kJ·mol-1 3.已知:①H2O(g)H2O(l) ΔH1=﹣a kJ?mol?1 ②C2H5OH(g)C2H5OH(l) ΔH2=﹣b kJ?mol?1 ③C2H5OH(g)+3O2(g)2CO2(g)+3H2O(g) ΔH3=﹣c 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判断:若使46 g液态无水酒精完全燃烧,最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A.(b﹣a﹣c) kJ B.(3a﹣b +c) kJ C.(a﹣3b+c) kJ D.(b﹣3a﹣c) kJ 4.在1200℃时,天然气脱硫工艺中会发生下列反应: H2S(g)+3 2 O2(g)SO2(g)+H2O(g) ΔH1 2H2S(g)+SO2(g)3 2 S2(g)+2H2O(g) ΔH2 H2S(g)+1 2 O2(g)S(g)+H2O(g) ΔH3

高中化学公式定理定律概念大全

高中化学公式定理定律概念大全 第一章实验部分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三、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热K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1.盖斯定律的内容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都一样,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2.盖斯定律的应用 A ΔH 1ΔH 2 B 2 ①C(s)+O 2(g)===CO 2(g) ΔH 1 ②C(s)+1 2O 2(g)===CO(g) ΔH 2 由①-②可得: CO(g)+1 2 O 2(g)===CO 2(g) ΔH =ΔH 1-ΔH 2 3.运用盖斯定律的三个注意事项 (1)热化学方程式乘以某一个数时,反应热的数值必须也乘上该数。 (2)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时,物质之间相加减,反应热也必须相加减。 (3)将一个热化学方程式颠倒时,ΔH 的“+”“-”随之改变,但数值不变。 [细练过关] 题点(一) 根据盖斯定律确定反应热的关系 1.已知:2H 2(g)+O 2(g)===2H 2O(g) ΔH 1 3H 2(g)+Fe 2O 3(s)===2Fe(s)+3H 2O(g) ΔH 2 2Fe(s)+3 2O 2(g)===Fe 2O 3(s) ΔH 3 2Al(s)+3 2 O 2(g)===Al 2O 3(s) ΔH 4 2Al(s)+Fe 2O 3(s)===Al 2O 3(s)+2Fe(s) ΔH 5 下列关于上述反应焓变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ΔH 1<0,ΔH 3>0 B .ΔH 5<0,ΔH 4<ΔH 3 C .ΔH 1=ΔH 2+ΔH 3 D .ΔH 3=ΔH 4+ΔH 5 解析:选B 大多数化合反应为放热反应,而放热反应的反应热(ΔH )均为负值,故A 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