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论便秘

合集下载

张景岳古方八阵81-100

张景岳古方八阵81-100

编号81 (《医林》辰砂化痰丸八一)方剂组成辰砂另研, 明矾另研, 各五钱. 南星制, 一两. 半夏曲, 三两主治功效治风化痰, 安神定志, 止嗽除坚作者见解右为细末, 姜汁糊丸, 绿豆大, 朱砂为衣. 每服三十丸, 食后姜汤下编号82 (《三因》控涎丹八二)方剂组成真白芥子, 紫大戟去皮, 甘遂面裹煨, 各等分主治功效凡人忽患胸背手足腰胯疼痛, 牵引钓动, 时时走易不定, 不可忍者, 或手足冷痹, 气脉不通, 是皆痰涎在心膈上下, 故为此证作者见解右为末, 糊丸, 桐子大. 临卧淡姜汤或温水下五, 七丸至十丸. 痰甚者, 量加之编号83 (《医林》乌巴丸八三)方剂组成乌梅肉, 二两. 巴霜, 五粒, 去油主治功效治胸膈久为顽痰所害, 面色青白浮肿, 不思饮食, 遍身疼痛, 夜间气壅不得睡, 往来寒热, 手足冷痛, 不得转侧, 屡用痰药坠之不下, 取之不出, 此是顽痰坚滞, 宜此药利下之则愈, 未利再服作者见解右用水二碗, 砂锅内将乌梅肉煮烂, 候火稍干, 入巴豆, 将竹片搅如稠糊, 取出捣为丸, 桐子大. 每服七丸, 九丸, 十丸, 十一丸, 或十五丸, 姜汤下, 不拘时编号84 (《御药》吐痰方八四)方剂组成用白矾一两, 水二升, 煮一升, 入蜜一合, 更煮少时主治功效治中有痰瘀癖者作者见解温服. 须臾即吐, 如未吐, 再饮热水一盏, 吐痰为效编号85 (人参利膈丸八五)方剂组成方在和阵一六六主治功效治痰逆嗝噎圣药作者见解编号86 (《和剂》青木香丸八六)方剂组成黑丑炒香取头末, 十二两. 破故炒, 荜拨, 各四两. 木香, 二两. 槟榔用酸粟米饭裹, 湿纸包, 火煨令纸焦, 去饭, 四两主治功效治胸膈噎塞, 气滞不行, 肠中水声, 呕哕痰逆, 不思饮食, 宽中和膈作者见解右为末, 滴水为丸, 绿豆大. 每服三四十丸, 茶汤,热水任下编号87(消痞核桃八七)方剂组成莪朮酒洗, 当归酒洗, 白芥子, 急性子, 各四两, 俱捣碎. 皮硝, 海粉, 各八两. 大核桃, 百枚主治功效作者见解右先以群药入砂锅内, 宽水煮一二沸, 后入大核桃重五钱者百枚, 同煮一日夜, 以重一两为度, 取起晾干. 先用好膏药一个, 掺阿魏一钱, 麝香半分, 量痞大小贴任, 以热手磨擦. 每空心服前桃一个, 三日后二个, 以至三个. 服完后, 须四须汤之类, 数贴即愈编号88 (熨痞方八八)方剂组成一层用麝香二, 三分肉上. 二层阿魏一, 二钱. 三层芒硝一, 二两铺盖于上主治功效作者见解右先用荞麦面和成条, 量痞大小围住, 铺药于内, 以青布盖之, 随烧热砖四, 五块, 轮流布上熨之, 觉腹中气行宽快, 即是痞消之兆. 以手烘热摩之亦妙. 内须服调养气血之药编号89 (开结导饮丸八九)方剂组成方在和阵二七八主治功效治饮食不消, 心下痞闷, 腿脚肿痛作者见解编号90 (《局方》犀角丸九十)方剂组成黄连去须, 犀角镑, 各十两. 人参, 二十两. 大黄, 八十两. 黑丑炒捣取头末, 六十两主治功效除三焦热邪, 及痰涎壅滞, 肠胃燥涩, 大小便难作者见解右为细末, 炼蜜丸, 梧子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 临卧汤下, 更量虚实加减编号91 (《河间》犀角丸九一)方剂组成犀角末, 半两. 赤石脂, 三两. 朴硝, 二两. 白殭蚕, 薄荷, 各一两主治功效治癫痫发作有时, 扬手掷足, 口吐痰涎, 不省人事, 暗倒屈伸作者见解为末, 面糊丸, 梧子大. 每服二三十丸, 温水下, 日三服, 不拘时. 如觉痰多, 即减其数. 忌油腻炙编号92 (麻仁丸九二)方剂组成芝麻, 四两, 研取汁. 杏仁, 四两, 去皮尖, 研如泥. 大黄, 五两. 山栀, 十两主治功效治大便秘结, 胃实能食, 小便热赤者作者见解右为末, 炼蜜入麻汁和丸, 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食前白汤下编号93 (《局方》脾约丸九三)方剂组成大黄蒸, 杏仁去皮尖炒, 厚朴, 麻仁, 各四两. 枳实, 二两主治功效此即仲景麻人丸. 仲景曰: 趺阳脉浮而涩, 浮则胃气强, 浮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 大便则难, 其脾为约, 麻人丸主之. 亦名润肠丸. 治脏腑不和, 津液偏渗于膀胱, 以致小便利, 大便秘结者作者见解炼蜜丸, 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白滚汤下, 日三服, 渐加, 以和为度编号94 (《局方》七宣丸九四)方剂组成柴胡, 枳实, 诃子肉, 木香, 各五两. 炙甘草, 四两. 桃仁炒, 去皮尖, 六两. 大黄蒸, 十五两主治功效治风气结聚, 宿食不消, 心腹胀满, 胸膈否塞, 风毒肿气连及头面, 大便秘涩, 小便时数, 脾胃气壅, 不能饮食. 东垣云: 治在脉则涩, 在时则秋作者见解右为末, 炼蜜丸, 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 食远米饮下, 渐加至四五十丸, 以利为度. 觉病退, 止服编号95 (《局方》七圣丸九五)方剂组成木香, 槟榔, 川芎, 肉桂, 羌活, 各五钱. 郁李仁炮去皮, 大黄半生半熟, 各一两主治功效治风气壅盛, 痰热结搏, 心烦面赤, 咽干口燥, 肩背拘急, 胸膈胀满, 腹胁否闷, 腰膝沉重, 大便闭结, 小便赤涩. 东垣曰: 治在脉则弦, 在时则春作者见解右为末, 炼蜜丸, 小豆大. 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 食后临卧白汤下编号96 (《三因》红丸子九六)方剂组成胡椒, 一两. 阿魏, 一钱, 醋化. 青皮, 炒, 三两. 莪朮, 三棱醋煮一伏时, 各二两主治功效消食疟作者见解右为末, 另用陈仓米末同阿魏醋煮糊丸, 桐子大. 炒土朱为衣. 每服七十丸, 姜汤下编号97(追虫丸九七)方剂组成莪黑丑头末, 槟榔各八钱. 雷丸醋炙, 南木香, 各二钱. 右为末, 用茵陈二两, 大皂角, 苦楝皮各一两, 煎浓汁丸, 绿豆大主治功效取一切虫积作者见解壮大人每服四钱, 小人弱人或一钱五分, 量人虚实, 于五更时用砂糖水吞下, 待追去恶毒虫积二, 三次, 方以粥补之编号98 (《医林》化虫散九八)方剂组成雷丸, 二粒. 槟榔, 二枚. 鹤虱, 一钱. 使君子, 七枚, 轻粉, 少许主治功效作者见解右为末, 分二服. 候晚欬以精猪肉一两切成片, 用皂角浆泡一宿, 至五更慢火炙熟, 乃以香油拭肉上, 候温, 取前药一服擦肉上, 略烘过食之. 至巳时虫下了, 乃进饮食编号99 (万应丸九九)方剂组成槟榔, 五两. 大黄, 半斤. 黑丑头末, 四两. 皂角不蛀者, 十条. 苦楝根皮, 一升主治功效下诸虫作者见解右先将苦楝皮, 皂角二味, 用水二大碗熬成膏子, 搜和前三味为丸, 桐子大, 以沉香, 雷丸, 木香各一两为衣, 先用沉香衣, 后用雷丸, 木香衣. 每服三钱, 四更时用砂糖水送下编号100 (妙应丸百)方剂组成大黄, 牵牛头末, 槟榔, 各三两. 雷丸, 钖灰, 各五钱. 大戟, 三钱. 鹤虱, 使君子煨, 茴香, 贯众, 各二钱半. 轻粉, 少许. 苦楝根, 一两主治功效一名剪红丸. 杀诸虫作者见解右为细末, 用皂角煎膏丸服. 每服五六十丸, 随弱强加减, 五更初茶清下. 如未通, 再吃温茶助之. 下虫积尽了, 白粥补之。

张景岳与右归丸的医案

张景岳与右归丸的医案

张景岳与右归丸的医案
张景岳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医家,他所创立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右归丸是张景岳创立的一种治疗脱肛的中药方剂。

下面是张景岳与右归丸相关的一则医案。

医案名称:治疗脱肛的右归丸
案例:
病人李某,男性,年龄30岁。

自幼体质较弱,常感到大便不爽,多次出现便前及排便时肛门下坠感觉。

最近一年左右,他出现了明显的脱肛症状,每次排便后无法将肛门完全回缩,导致排便后肛门外凸,严重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

李某在寻求医治的过程中,经过朋友的推荐,前来找到了张景岳。

张景岳详细询问了李某的症状和病史,并进行了肛门检查。

他发现李某的病情属于脱肛的初期,还没有形成完全脱垂。

根据病人的体质和病情,张景岳为他开出了一副右归丸的中药方剂。

方剂组成为:茯苓、牵牛子、莪术、苁蓉、白鲜皮、排骨、焦壳、川楝子、青皮、郁李仁、姜汁煎丸。

李某按照张景岳的指示,每天早晚各服一丸,并配合饮食调理和适量运动。

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后,李某的症状明显缓解,脱肛症状大大减轻。

他继续按照医嘱进行服药和调理,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后,他的脱肛完全消失,肛门恢复正常功能。

通过这个医案,我们可以看到张景岳使用右归丸治疗脱肛的效果显著。

张景岳的治疗方法重视整体调理,不仅仅依赖于药物,而且注重患者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改善,综合治疗的效果更好。

浅析从三焦论治便秘

浅析从三焦论治便秘

南 昌3 3 0 0 0 6 ; 2 .江 西 中医学院 附属医 院 南
关键词 : 便秘 ; 三 焦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5 6 . 3 5
文献 标 识 码 : B
便秘 , 《 内经 》 称之为“ 大便难 ” 、 “ 后不利” , 认 为其发 病与 脾 胃受 寒 、 肠 中积热 有 关 ; 《 伤寒论》 称 便 秘为 “ 不 大便 ” 、 “ 大便硬” 、 “ 阳结 ” 、 “ 阴结 ” 、 “ 不 更衣” 、 “ 谷气 不行” 等, 而 历 代 医家 亦 多 从 气 、 血、 阴、 阳及脏腑论 治, 病 因 多分 为 腑 实 内结 ( 胃肠 积 热) 、 肠 道气 滞 、 ( 气 血 阴阳津 液 ) 亏虚 型便 秘 及 阴寒 凝 滞等 几方 面 。然 临床 中亦 尚有 上 述诸 情 之 外 , 亦 非寒 热虚 实可辨 之便 秘 证 型 , 笔 者试 就 从 三焦 辨 治 此型便 秘论 述如 下 , 以飨 同道 。
五脏六腑 、 荣卫 、经络、 内外 、 左右 、 上 下 之 气也 。 ” 充
病。 ” 《 素问 ・ 六 微 旨大 论 》日 : “ 升 降 出入 , 无 器 不
有 。非 出入 , 则无 以生 长壮 老 已 ; 非升降, 则 无 以 生
分 说 明三 焦是 气 机 升 降 出 入 的通 道 。人 体 一 身 之 气, 亦经 三焦输 布 五脏六腑 , 充 沛全 身 , 布达 环周 , 发 挥 功能 。针 对 三 焦 具 体 所 指 , 《 灵 枢 ・营卫 生 会 》
1 对 三焦 的认识
中, 成糟 粕 , 而俱下 于大肠 而成下 焦 。渗 而俱下 。济
泌别 汁 , 循下 焦而 渗入 膀 胱焉 。 ” 指 出上焦 宣 五 谷之 味, 若 雾 露之 溉 ; 中焦 如 沤 , 腐熟运化, 升清 降 浊 ; 下

4种中药被名医张景岳认为最重要灵芝牛黄麝香都不在其列

4种中药被名医张景岳认为最重要灵芝牛黄麝香都不在其列

4种中药被名医张景岳认为最重要灵芝牛黄麝香都不在其列管子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指的是治国的准则纲纪。

明代名医张景岳则把4种中药称之为“药中四维”,“病而至于可畏,势非庸庸所济者,非此四物不可”。

认为它们是危急关头的“救命药”。

张景岳字介宾,故世人又称之为张介宾,因善用熟地而又称为“张熟地”。

他是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其医著《景岳全书》对后世影响颇大。

其推崇这4味中药,固然是一家一派之言,但它们的重要性也由此可见一斑。

下面我们逐一介绍。

附子附子是回阳救逆的要药,可治亡阳证,但是有大毒。

我的一个朋友为了试验附子的毒性到底有多强,就舀了一小勺生附子粉吃了,结果出现头晕、头皮发麻、恶心、呕吐等症状,最后意识都有点儿模糊了。

临床上分为生附子和制附子,制附子毒性较生附子小。

如果炮制不当或煎药方法不当、用量过大,都会造成附子中毒。

所以大家一定要遵医嘱正确煎药、服药,切勿莽撞。

熟地熟地是补血滋阴药中的一员大将,可填精益髓,用于血虚精亏、肝肾阴虚导致的病证。

如在经典的补血方剂“四物汤”中,熟地就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最佳炮制方法是九蒸九晒,也就是蒸制的次数要九次,过程中再加入黄酒等佐料,如此方法炮制出的熟地质量上乘,更有利于发挥药效。

大黄大黄可以泻火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治疗范围广泛,如实热便秘、积滞腹痛、瘀血经闭、火毒疮疡等病证。

大黄药力迅猛,古人称为“将军”。

大黄有多种炮制品。

加黄酒炒之者为酒大黄。

用黄酒拌匀、隔水蒸透者为熟大黄。

加醋炒之者为醋大黄。

大黄炒焦则为大黄炭。

不同炮制品皆有妙用。

比如大黄炭几乎没有泻下作用,但收敛、吸附功能增强,反而可以止血、止泻。

人参人参历来被视为“百草之王”,可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治疗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很多人都觉得韩国高丽参比中国人参好,高丽参价格甚至高出中国人参十多倍。

其实优质的中国东北的人参从品种到质量和高丽参没什么差别。

但由于品牌营销、质量管控等方面的因素,导致我国的人参产业落后了。

中医关于“便秘”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便秘”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便秘”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便秘便秘是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虽频有便意,但排便不畅为主症的疾病。

西医学中的功能性便秘属本病范围,肠易激综合征、药物性便秘以及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等过程中以便秘为主症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便秘”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 《黄帝内经》称本病为“后不利”“大便难”,指出便秘与脾胃、小肠、肾有关。

如《素问·厥论》曰:“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

”《素问·举痛论》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痒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2.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脾约”“阴结”“阳结”等之病名。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曰:“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认为寒、热、虚、实均可导致大便不通,并记载了蜜煎“以内谷道中”、猪胆汁和醋“以灌谷道内”等特色疗法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大便难候》曰:“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

”“邪在肾亦令大便难。

”“渴利之家,大便亦难。

”指出便秘与五脏不调、阴阳虚实寒热有关。

4.宋代《圣济总录·大便秘涩》云:“大便秘涩,盖非一证,皆荣卫不调,阴阳之气相持也。

若风气壅滞,肠胃涩,是谓风秘;胃蕴客热,口糜体黄,是谓热秘;下焦虚冷,窘迫后重,是谓冷秘。

或肾虚小水过多,大肠枯竭,渴而多秘者,亡津液也。

或胃燥结,时作寒热者,中有宿食也。

”将本病概括为寒、热、虚、实四类。

5.金元医家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张洁古《医学启源》均提出便秘应分虚实而论治,至今仍被沿用。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燥结》认为便秘是因血少,或肠胃受风,涸燥秘涩所致。

6.明清时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秘结》曰:“此证之当辨者唯二,则曰阴结、阳结而尽之矣。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

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辨证论治封若雨;朱新宇;葛少钦【摘要】文章通过查阅研究典籍文献中关于便秘名称的由来和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结合当代医家对老年性便秘治疗的进一步理解及不同辨证体系的分型论治的相互融合,并针对老年人多以虚症为主的特殊体质且兼夹携带瘀血、痰浊、寒湿、虚热等病理证候特点来探讨并简单归纳总结中医对老年性便秘的论治.【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9(040)007【总页数】3页(P931-933)【关键词】老年性便秘;中医;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本虚标实【作者】封若雨;朱新宇;葛少钦【作者单位】河北大学中医学院保定 071000;河北大学中医学院保定 071000;河北大学中医学院保定 07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5便秘是指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者粪质干结;或者排便艰难;又或者便出不畅的一种病证[1]。

是胃肠道疾病中最常见症状和疾病,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其对患者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生活质量上,更多的是引发器质性、代谢性、神经性等多系统脏器的改变,甚至可危及生命。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老年性便秘医疗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其分型证治又十分复杂,再加上老年人的体质特点,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病证不单一,辨证困难,显得较为棘手。

中医学作为我国瑰宝,从古至今对便秘的论治颇多,就近几年的中医药对老年性便秘的研究结合参考查阅典籍文献对其探讨如下。

1 老年性便秘的追根溯源1.1 便秘名称“便秘”之名,首见于清代《杂病源流犀烛》中。

而便秘这一症状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其中记载便秘为“不便”、“后不利”、“大便难”等,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也被提及并论述,称为“脾约”、“阴结”、“阳结”。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总结提出:“秘结一证……之当辨者惟二,则曰阴结、阳结而尽之矣。

”1.2 便秘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不外乎内因、外因两大类。

便秘的中医辨证

便秘的中医辨证

便 秘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症状。

本篇所讨论的是经常发作的习惯性便秘;至于并见于其他疾患过程中的便秘,则为一时性的现象,这里不予叙述。

【病因】1. 辛辣炙食品,进食过多,燥热内盛,热移于下,致令肠间干燥,宿垢滞留,发生便秘。

2. 忧思郁结,气机失于疏畅,以致津液不行,肠失传导之职,形成便秘。

3. 气血亏虚,气虚则传送无力,血虚则肠失濡润,而治便秘。

一般多见于老年体弱,或产后失血过多,或大病之后气血未复的患者。

4. 肾阳不足,蒸化无能,肠失温润,以致浊阴凝结,引起便秘。

正如张景岳所说:“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阴凝于下。

”【辨证施治】便秘的一般症状,是大便燥结,排出困难,三、五日或六、七日大便一次。

有些患者除便秘外,并无其它兼证,但长期便秘患者,往往因粪便的燥结,引起痔核或肛门造裂;或有腹胀嗳气,头晕纳减等现象。

兹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分述如下:1. 燥热内结:口有热臭味,腑胀溲赤,苔薄黄腻,脉滑实有力,治宜清润通便,用麻子仁丸①或更衣丸②。

2. 气滞不行,腹胀或痛,嗳气胸痞,苔薄腻,脉象多弦。

治宜顺气行滞,用六磨汤③加减。

3. 气血亏虚:气虚的,便后乏力,气短汗出,舌薄腻,脉虚软,治宜益气润肠,用黄芪汤④加味;血虚的,形瘦唇白,头晕目眩,咽干口燥,舌多中剥,质淡红,脉细小,治宜滋阴润燥,用五仁丸⑤加生熟地、当归、鲜首乌之类。

4. 浊阴凝结:一般多见于老人,很少伴有其它兼症,或有轻度腹痛,按之则舒,得温则减,口和舌淡,脉多沉迟,治宜温肾通便,用半硫丸⑥或苁蓉润肠丸⑦,随症选用。

【附方】①麻子仁丸(《伤寒论》):麻仁,杏仁,芍药,大黄,川朴,枳实。

②更衣完(录自《时方妙用》):芦荟,朱砂。

③六磨汤《证治准绳》:沉香,槟榔,木香,乌药,大黄,枳实。

④黄芪汤(《金匮翼》):黄芪,陈皮,麻仁。

⑤五仁丸(《世医得效方》):桃仁,杏仁,松子仁,伯子仁,郁李仁。

⑥半硫丸(《局方》):半夏,硫磺。

中医内科学-便秘

中医内科学-便秘
1、热秘
症状:大便干结,腹胀腹痛,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九。
方中大黄、枳实、厚朴(小承气汤)通腑泻热,火麻
仁、杏仁、白蜜润肠通便,芍药养阴和营。
加减:若津液已伤,可加生地、玄参、麦冬以滋阴生津; 若肺热气逆,咳喘便秘者,加瓜蒌、苏子、黄芩清肺降
气以通便;
若热势较甚,痞满燥实坚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李、柏、松)润滑肠道。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分。
辨证论治--证治分类:
4.3 阴虚秘
症状: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通便。 方药:增液汤。
方中玄参、麦冬、生地滋阴生津。可加芍药、
玉竹、石斛助养阴之力,加火麻仁、柏子仁、
瓜蒌仁增润肠之效。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分。
二、沿 革
• 《内经》“大肠者,传导之官也”。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分。
• 张仲景
二、沿 革
寒:大黄附子汤温里泻下
热:承气汤苦寒泻下
虚:麻子仁丸养阴润下
实:厚朴三物汤理气通下
阳结(有火):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
实,名曰阳结
阴结(无火):脉沉而迟,不能食,大便反硬,名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分。
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 实证:去邪,泻热、温散、消导。 通
- 虚证:扶正,滋阴养血、益气温阳。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三点 分。
辨证论治--治疗原则
忌滥用泻(通)下 《景岳全书。便秘》“秘结者,凡属老人、虚人、阴脏
人及产后、病后、多汗后,或小水过多,或亡血失血、 大吐大泻之后,多有病燥结者,盖此非气血亏虚,即津 液之耗。凡此之类,不可轻用芒硝、大黄、巴豆、牵牛、 大戟等药,及承气等剂。虽近日得畅快,而重虚其虚, 以致根本日竭,则明日之结,必将更甚,愈无可用之 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 博
吴忠,7 10 ; 5 10 )
中图分类 号:R 5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7.8 0( 0 0 50 1 .1 证型:GD 2 63 6 476 2 1 )1.130 I 【 摘 要 】 便秘 常由于排便规律改 变所致,患者描 述排便 次数减 少,是 临床常见征状 ,可见于各种 年龄 。此是 由于大肠传 导
dfct n ii c m ncii l y tms fu di 1a e.tsa oo o d ci i res l dt osi t n d fct nc c eeao ,ts o mo l c mpo ,on a g sI i sC lncn u t nds dr,e c nt ai , eea o y l i n as n l o o a o p o i e
e t nson. xe i
[ y r s C n t a o ; l i lC ce Ke wo d ] o s p t n C i c ; y l i i n a
便秘常 由于排便规律改变所致,患者描述排便次数减少 , 是临床常见征状 ,可见于各种年龄。此是由于大肠传导失常 , 导致大便秘结, 排便周期延长 ; 或诉说要异常用 力才完成排便 , 此为粪质 干结,排 出艰难 ;或粪质不硬 ,虽有便意 ,但便 而不
失常,导致 大便秘结,排便 周期延长 。
【 关键词 】 便 秘 ; 临床 ; 周 期
[ b ta t C n t ai f n wa a sd b h n e h w a o l d sr t n o a e t ferd c e f q e c f A sr c ] o s p t n o e s cu e y c a g si te l sb we, eci i f t nsi u et r u n y o i o t n a po p i r e h e
明・ 张介 宾 《 景岳全书・ 秘结》 日:“ 凡下焦阳虚则阳气不 行, 阳气不行则不能传送而 阴凝于下 , 此阳虚而阴结也[a 《 2 ” 伤 】
寒 论 ・ 脉 法 》 分 为 阳结 与 阴结 二 类 :“ 脉 浮 而数 ,能 食 ,不 辨 其
参考文献 :
【 黄 帝 内经 素 问嗍 . : 民卫生 出版社 , 6 : 1 】 北京 人 1 31 9 【】 2张介 宾( . 明) 景岳全 书【 . : M】 上海 上海科 学技 术 出版社,991 15:
称为 “ 秘 ” 便 ,延 用 至 今 成 为 现 代 临床 公认 的病 名 。古 籍 中对 便秘 的称 谓 繁 多 ,有 的 篇 名 与 书 中 的论 述 称 谓 也 不 相 同 ,称 谓 虽异 ,终 指 便 秘 。
能致精血枯燥 ,精血枯燥则精液不到而脏腑干槁 ,此 阴虚阳结
也 。临床 常见大便 并不干结 ,但排 出困难 ,腹中冷痛 ,得热痛 减 ,腰膝 冷痛 ,四肢不温 ,面色 咣白,小便清长,舌质淡 ,苔
孙 思邀 《 急 千 金 要 方 》中 除提 到 “ 便 难 ”以外 ,又 有 “ 备 大 大
便不通”之称 ,两种提法是为区别便秘轻重程度不 同。宋 ・ 朱 肱 《 活人书》载有 “ 大便秘 ” ,此名即与现代中医界习惯上所 称的 “ 便秘 ”很接近 。《 丹溪心法》有 “ 燥结 ”之称 ,虞传 《 医 学正传 》称为 “ 大便燥结 ” 。清 ・ 金鳌 《 沈 杂病源流犀烛 》最早
问 》称 “ 不利 ”和 “ 便 难 ”[,即 是指 此 病 而 言 。汉 ・ 仲 后 大 1 l 张 景 《 寒 论 》称 “ 大便 ” 金 医 要 略 》有 “ 约 ”之 名 。唐 伤 不 ,《 脾

此类 ,切 不可性急 ,欲速 以自取其败而致悔无及也 。 ” 《 景岳全书 ・ 结》云:“ 秘 凡下焦阳虚 ,则阳气不行,阳气 不行 ,则不能传送 ,而阴凝 于下,此 阳虚 阴结也。 ”下焦阴虚
则 日阴结阳结而尽之矣。盖阳结者 ,邪有余 ,宜攻宜泻者也;
阴结者 ,正气不足 ,宜补宜滋者也。知斯二者 ,即知秘结之纲
领矣。 ”并提出:“ 有火者便是 阳结 ,无火者便是阴结。 ”以此
编号 :E .0 5 6 72 ( A 10 18 6 修回 :2 1.80 ) 0 00 。9
C C 中医I JM 床研究 2 1 年 第 2 第 1 期 00 卷 5
. 1. 13
张 景 岳 论 便 秘
Zh n i g・u ic si n o ec n t ain a g Jn — ed s u so n t o si t y h p o
范建国
( 吴忠市卫生局 ,宁夏
但 以 养 阴 等剂 ,渐 加 调 理 ,则 无 有 不 润 ,故病 家 、医 家 ,凡 遇
病,然与其它脏腑 、气血津液关系密切 ,或 因燥热 内结,或 因 气滞不行 ,或因气虚传送无力 ,血虚肠道干涩,以及 阴寒凝结 等,凡是影响大肠的传导功能,或 引起糟粕传化失常的因素 , 皆能导致各种不同性质 的便秘 。 便秘 ,在 中医历代文献中有诸 多不 同称谓 。《 帝内经 ・ 黄 素
大便者,此为实 ,名日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 能食 ,身体重 , 大便反硬 ,名 日阴结也。 ”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十分推崇这一 分类方法 ,《 景岳全书・ 秘结》指出:“ 不知此证之当辨者惟二,
作者简介 :
范建 国 (9 6) 男,宁夏 人 吴忠 市卫 生局 ,主治 医师 15.,
老年 体 弱 者 ,久 病 气 阴俱 伤 的病 人 ,喜 食 辛 辣 ,胃火 炽 盛 者 ,好 发 便 秘 ,无 明显 季 节 性 。其 病 位 主 要 位 于 大 肠 ,虽 为腑
及产后 、病后、多汗后 ,或小水过多 ,或亡血 失血 ,大吐大泻 之后 ,多有病 为燥 结者 ,盖此非气血之亏 ,即津液之耗 。凡此 之类 ,皆须详 察虚 实,不可轻用芒硝 、大黄、 巴豆 、牵牛、芫 花、大戟等药及承气 、神芎等剂 ,虽今 日暂得通快 ,而重虚其 虚 ,以致根本 日竭 ,则 明日之结必将更甚 ,愈无可用之药矣。 况虚弱之辈,幸得后门坚固,最是寿征,虽有涩滞,亦须缓治,
畅 的 病症 。
作为区别阴结、阳结之要点,把阴结、阳结作为便秘辨证 的纲 领。尽管张景岳对此详加论述 ,但阴结、阳结的分类法后世并 未完全采用 。 古代医家对于便秘的治疗是十分理性 明智的,对于攻下的 适应证和禁忌证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 景岳全书・ 秘结》对便
秘 禁 忌 的论 述 更 为 详 尽 :“ 结证 ,凡 属 老 人 、虚 人 、 阴脏 人 , 秘
白 ,脉沉 迟无 力 。 当属 肾 阳 虚弱 ,阴 寒 内生 ,气 化 失 常 , 不 能 温 润 肠 道 ,大 肠 传 导 无 力 , 治法 予 温 阳通 便 ,方 选 济 川 煎 ,药
用 肉苁蓉温 肾益精润肠 ,当归养血润肠 ,牛膝补 肾而下行,泽 泻甘淡泻 浊,升麻升清 阳以降浊 ,枳壳宽肠下气 。肾阳虚甚加 肉桂温 阳化气 ,加核桃仁温 阳润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