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与惯用语、歇后语辨略

合集下载

四字成语怎么分类

四字成语怎么分类

四字成语怎么分类雍伟英:成语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便增减字数,也不能随便换字或改变词序。

如“枯木朽株”不能说成“枯木臭株”,“三五成群”无法看成“三六成群”等。

王素敏:成语多为四字结构,还包括一些三个字和多个字的。

词语包含成语,也包括四字的非固定性的短语,如“快乐语文”、“英语课堂“等。

雍伟英:我真的约定俗成的紧固词语,四字词语,通常可以拆下。

这种概念很难认知,有时候我们自己分辨起来,也有困难。

王素敏:我真的,我们教学中,尽量不要严苛地回去“剪”概念——到底是不是成语,这样的话,可以减轻孩子们的经济负担。

小学阶段,主要就是认知体悟和累积词语,而不是在“概念上面做文章”。

当然,这可以牵涉至考试的问题。

我想要,我们在小学,还是必须“从宽掌控”。

这就是个人的观点。

雍伟英:你说道的“尽量不要严苛地回去“剪”概念”我很同意。

不必分割的那样确切。

因为语言存有模糊性,只要不影响精确抒发就是积极主动的自学方法。

另外真正不好区分的没几个。

对我们来说也不必紧绷,在教学中,我们碰到一个易混的四字词语时可以给学生直观的说道说道这不是成语,不必归类性的归纳。

王素敏:还有随着学生的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对普通的四字词语灵活的结合形式与成语相对稳定的形式特征是能够有所体验的,所以,学生慢慢就会更有能力区分它们。

1、无穷无尽:愁:回去。

没有止境,没有限度。

2、不可胜举:指无法一一枚举,极言其多。

3、眼花缭乱:番外篇:纷乱。

看著繁杂纷繁复杂的东西而深感癫狂。

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4、琳琅满目:琳琅:精美的玉石。

满眼都就是稀有的东西。

形容幸福的事物很多。

5、包罗万象:包罗:包括;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

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6、形形色色:形形:原指吐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吐出这种颜色。

指各式各样,种类很多。

7、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的意思。

8、不可枚举:枚:个。

不能一个个地列出。

形容数量、种类极多。

9、漫山遍野:漫:满;遍:到处。

8熟语

8熟语

名词充当状语: 日积月累 风驰电掣
口诛笔伐 道听途说
定语代替定中结构: 救死扶伤 送往迎来 宾语前置: 何去何从 时不我待
扶弱抑强 为人作嫁
惟命是听 一以当十
成语结构的凝固性
1、结构关系的稳定,不能随便改变次序。也有一小部分 成语,主要是联合式,客观存在着两种次序的成语形 式。例如: 正大光明—光明正大 背井离乡—离乡背井 得意洋洋—洋洋得意 一团漆黑—漆黑一团 2、成分也不能轻易改换,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实际上有 的成语由于原来个别字意义比较生僻,已经更改成了 比较容易理解的成分。例如: 揠苗助长—拔苗助长 覆车之辙—前车之辙
2.2 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语中形成的表达一种习惯
含义的固定短语。

吃鸭蛋、穿小鞋、磨洋工、挖墙角、单打 一、唱反调、戴高帽、敲竹杠、抱粗腿、 随大流儿、鬼画符、空架子… …


填写下列惯用语
智多星
领头羊 1把在团体中起主导作用的人比喻为( ) 2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 东道主 3.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 ) 4.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 ) 5.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 ) 6.把浑浑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 ) 7.把事故圆滑的人喻为( ) 8.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 ) )
阶下囚
铁公鸡
糊涂虫 笑面虎
二把刀
留学生惯用语偏误分析
1.我今天又迟到了,如果再这样的话,老师一定会炒 我的鱿鱼。 2.我们几个男同学是我们班的半边天,有活动都是 我们来组织。 3.今天晚上吃了晚饭就去电影院看电影,可是碰了 钉子。 4.快起床吧,否则我要给你敲警钟。 5.幸亏你提醒,我才没犯这样的错 误,你真是放了 马后炮。 6.老王这个人大大咧咧的,总是爱钻牛角尖。

歇后语

歇后语

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汉文明源远流长。

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

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

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

反映了中国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1基本概念歇后语是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

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

一部分是“俏皮话”,也可以看成是汉语的文字游戏。

最初的歇后语与现今我们看到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

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

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采用这种手法制作的联语就是“歇后语”。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它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有谚语的作用。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

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汉族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

”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句子—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课件复习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知识点:句子—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课件复习

课后作业
本课达标练习册第 2题、第3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 获呢?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 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感受,好 吗?
你是最棒的! 加油!
好好读书
俗语与谚语是整体与部分的 关系,谚语是俗语中的一个 组成部分,谚语也是俗语, 但俗语不一定是谚语。
将下列谚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晚霞行千里。
答案: 朝阳不出门
判断对错。 “泥菩萨过河——两头受气”是一个正确的歇后语。( ) A.错 B.对
答案:错误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 获呢?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 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感受,好 吗?
气象谚语: 久雨刮南风,天气将转晴。 农业谚语: 枣芽发,种棉花。 卫生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社会谚语 :泛指为人处世、接物待人、治家治国 等方面应注意的事。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学习谚语: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俗语就是惯用语,指广泛流行于某时某地的口语。 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 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俗语,也称常言,俗话, 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 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 等有关连。兵败如山倒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第四,故事类。 刘备借荆州 ——只借不还;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 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 过口头传下来的。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词汇整体中的一部
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 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名言是 名人说的话。
【知识精讲】歇后语、谚语、俗语、惯用语

四大名著歇后语及成语

四大名著歇后语及成语

四大名著歇后语及成语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名著歇后语篇,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名著歇后语篇11、失去金箍棒的孙悟空——没得耍了(西游记歇后语)2、潘金莲上庵堂——假正经;假装正经(水浒传歇后语)3、张飞舞刀——杀气腾腾(三国演义歇后语)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演义歇后语)5、孙悟空碰见如来佛——有法难使(西游记歇后语)6、刘备里江山——哭出来里(三国演义歇后语)7、猪八戒吃猪啼——自残骨肉(西游记歇后语)8、孙悟空当齐天大圣——自封为王(西游记歇后语)9、草船借箭——满载而归;巧用天时(三国演义歇后语)10、董卓进京——不怀好意(三国演义歇后语)11、诸葛亮坐西城——故弄玄虚(三国演义歇后语)12、白骨精给糖僧送饭——假心假意(西游记歇后语)13、贾宝玉见林妹妹——一见如故(红楼梦歇后语)14、孙悟空拿猪八戒——能人之上有能人(西游记歇后语)15、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红楼梦歇后语)16、张飞绣花——粗中有细(三国演义歇后语)17、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三国演义歇后语)18、关羽刮骨疗毒——无痛苦之色;全无痛苦之色(三国演义歇后语)19、孙悟空变小庙——一眼就被看破了(西游记歇后语)20、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红楼梦歇后语)21、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红楼梦歇后语)22、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三国演义歇后语)23、张飞拿虱子——粗中有细(三国演义歇后语)24、靶场上的老黄忠——百发百中(三国演义歇后语)25、猪八戒卖炒肝——这是哪道肺(西游记歇后语)26、孙猴子封了弼马温——不知官大官小(西游记歇后语)27、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鹅毛扇(三国演义歇后语)28、阿斗的江山——白送(三国演义歇后语)29、贾宝玉出家——看破红尘(红楼梦歇后语)30、孙悟空戴上紧箍——有法无用;无法可使(西游记歇后语)31、赵子龙出兵——回回胜(三国演义歇后语)32、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三国演义歇后语)33、孔明弹琴——玩的是空城计(三国演义歇后语)34、孔明借箭——有借无还(三国演义歇后语)35、李逵捉鱼——一条不得;一条得不到(水浒传歇后语)名著歇后语篇21、刘备的兄弟——红的红,黑的黑(三国演义歇后语)2、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三国演义歇后语)3、披麻救火——惹焰烧身(水浒传歇后语)4、武大郎卖蒺藜——还有点扎手货(水浒传歇后语)5、孙二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水浒传歇后语)6、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红楼梦歇后语)7、武大郎放风筝——出手不高(水浒传歇后语)8、董卓进京——来者不善(三国演义歇后语)9、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三国演义歇后语)10、猪八戒三十六变——没有一副好嘴脸(西游记歇后语)11、后主降魏——不知羞耻(三国演义歇后语)12、诸葛亮打瞌充——勿算(三国演义歇后语)13、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三国演义歇后语)14、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红楼梦歇后语)15、关公放屁——不知脸红(三国演义歇后语)16、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水浒传歇后语)17、孙悟空当齐天大圣——自封为王;自个儿称王(西游记歇后语)18、孙悟空保唐僧——忠心耿耿;降妖拿怪(西游记歇后语)19、孙悟空借芭蕉扇——一物降一物(西游记歇后语)20、孔明拜北斗——自知要死(三国演义歇后语)21、杨志卖刀——英雄末路(水浒传歇后语)22、孙猴子翻筋斗——相差十万八千里(西游记歇后语)23、白骨精骗唐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西游记歇后语)24、林冲误入白虎堂——祸从天降(水浒传歇后语)25、诸葛亮拜斗——自知要死(三国演义歇后语)26、贼去了关门——迟了(水浒传歇后语)27、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西游记歇后语)28、黑旋风李逵——有勇无谋(水浒传歇后语)29、李逵装新娘——人粗心细(水浒传歇后语)30、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三国演义歇后语)名著歇后语篇31、唐三藏过火焰山——凶多吉少2、土地爷管龙王——以上压下3、猪八戒逛公园——不够格4、花果山猴子——无法无天5、唐僧的心胸——慈悲为怀6、猪八戒耍把式——倒打一耙7、猪八戒做梦娶媳妇——想得美8、牛魔王的扇子——越扇火越大9、孙悟空到了花果山——称心如意10、猪八戒嚼沙锅——只顾自己嘎嘣脆11、唐僧的徒弟——只有三个12、猪八戒照镜子哩——里外不是人13、孙悟空拜唐僧——改邪归正14、孙悟空手里的金箍棒——随心所欲15、毛猴子说话——不知轻重16、猪八戒了天拜佛——掸心不稳17、孙悟空拍照——猴像18、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19、孙猴子封了弼马温——不知官大官小20、孙悟空放屁——猴里猴气。

形容糊涂的歇后语

形容糊涂的歇后语

形容糊涂的歇后语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形容糊涂的歇后语,欢迎阅读!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

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七斤面粉调三斤浆糊---糊里糊涂半夜里扯裹脚---想起一条是一条布袋里买猫---尽抓迷糊事出东门往西拐---糊涂东西米汤洗脸---糊糊涂涂米汤洗竽头---糊里糊涂买咸鱼放生---不知死活的家伙城隍老爷剃头---鬼摸脑壳面粉掉在肉锅里---荤(昏)了骑着驴找驴---昏头昏脑睁着眼睛打唿噜---昏了头了粥锅里煮蚯蚓---糊涂虫痴人说梦---胡言乱语【扩展:形容糊涂的成语】[昏昏噩噩] 形容糊涂、无知的样子。

[如梦初觉] 好像刚从梦景中醒来一样。

多比喻从糊涂、错误的认识中省悟过来。

[认影迷头] 佛家语。

形容非常糊涂。

[迷头认影] 佛家语。

形容非常糊涂。

[认奴作] 形容昏馈糊涂。

[浑浑噩噩] 浑浑:深厚的样子;噩噩:严肃的样子。

原意是浑厚而严正。

现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

[傻头傻脑] 形容思想糊涂,愚笨痴呆。

[晕头转向] 晕:头发昏;转向:辨不清方向。

头脑发晕,辨不清方向。

形容糊里糊涂或惊惶失措。

[启振聋] 比喻唤醒糊涂与麻木不仁者。

[如坐云雾] 象坐在云里雾里。

比喻头脑糊涂,不能辨析事理。

[浑然无知] 形容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

[没眉没眼] 眉目不清,形容一塌糊涂的样子。

也指没有脸面。

[昏聩无能] 昏:眼睛看不清楚;聩:耳朵听不清楚。

眼花耳聋,没有能力。

比喻头脑糊涂,没有能力,分不清是非。

[众醉独醒] 比喻众人沉迷糊涂,独自保持清醒。

[如梦方醒] 象刚从梦中醒来。

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如梦初醒] 象刚从梦中醒来。

第四节 熟语

第四节 熟语

(2)“惨淡经营”并不惨 误例:去年美国国内航班,平均每天有一万件行李丢失,航空 公司对此的解释是,惨淡经营,人手不足。 误因:
[自我核对]之所以造成误用,显然“惨淡”当萧条、不景 气讲了,错认为是经营艰难,生意清淡的意思。“惨淡经营” 原指作画前先苦心构思,安排好画面上各部分的位置。唐朝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诏谓将军拂素绢,意匠惨淡经 营中。”后引申指苦心谋划,从事诗文创作或经营某种事业 。
(3)歇后语跟成语的区别。歇后语是一种口头用语,由两部分 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后一部分常常不说出 来,让人猜想它的含义。写文章时,为了达到鲜明、形象、生 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像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狗拿耗子——多管闲事” 等,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3)成语一般都比较简练,使用得当,可以收到言简意赅之效。 但如果不注意有些成语和句中其他词语的语意相同或相近的 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意的重复。如“一项社 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 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一句中,“自 惭形秽”指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成语里已隐含有“ 感到”之意,故该句在语意上显得重复赘余,有叠床架屋之嫌 。 (4)不合逻辑是指所使用的成语与整个句子的意思不符甚至矛 盾。有时从意义上看,似乎没有错误,但从逻辑角度考虑则可 能于事理不通。如“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 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 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一句中,“偃旗息鼓”的意思是“ 放下军旗,停止击鼓,指停止战斗或停止行动”,而从本句表达 的意思看,“几家汽车大厂”实际上还没有开始采取行动(即 价格变化的“动作”),当然就谈不上“停止行动”了,故前后 表达矛盾,缺乏语意逻辑上的联系。

如何判断成语还是四字短语

如何判断成语还是四字短语

如何判断成语还是四字短语成语来chéngyǔ------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

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名著作,或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意思精辟,源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2113体性。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5261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

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

四字词语-----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4102组及整个词汇。

区别: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不1653变的,而四字词语的结构可以改变,顺序有时也可以改变。

这里简要介绍一下,不依靠成语词典和搜索引擎,怎样大概判断一个四字词语是不是成语?1、记住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形象具体、语势有力、文气较足。

凡是符合上述特点的四字词有可能是成语。

例如:紫气东来。

2、相反,词语平淡、文气很差、念起来拗口甚至不通顺的四字词语很有可能不是成语。

例如:不能战胜。

3、很新的典故组合的四字词组,还没有收录进成语词典呢,肯定不是成语,成语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和时间。

但是今后极有可能是一个成语。

例如:正龙拍虎。

4、对于像“与时俱进”这样的词组,虽然还可能没有收录进成语词典,但是由于它符合第1条的特点,加上影响巨大广泛,可以肯定的说,与时俱进就是个成语了。

当然以上不是绝对的,例如五颜六色,看起来平平淡淡,但是成语词典收录了它。

不过,这个五颜六色的确太平淡了,可以淘汰掉,不把它当成语用。

什么是成语?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

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完整、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整体运用的定型短语。

汉语词汇中,相当于词的“预制构件”的熟语中,除了成语之外,还有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而成语是熟语的主要部分。

那么,如何确定成语的范围呢?这就需要找出成语与其他熟语的区别。

成语与谚语(群众中间流传的简单通俗而含义深刻的语句,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不同较为明显,而且《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中已经有所阐述,本文不再述赘。

这里着重探讨一下成语同惯用语、歇后语之间的差别问题。

一、成语与惯用语惯用语是人们口头上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作为一个语言单位来使用。

例如:打埋伏钻空子开夜车碰钉子扣帽子灌米汤背包袱剃光头捞稻草揭老底唱高调乌纱帽半瓶醋苦行僧过河卒天晓得眼皮子浅打落水狗三下五除二惯用语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换言之,它的意义不是几个组成部分的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字面意义的引申(主要是比喻)概括出一个新的意义。

如“挖墙脚”不是真的要把“墙脚”“挖”掉,而是比喻拆台;“一窝蜂”也决不是实指“一窝蜜蜂”什么的,而是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

再像“跑龙套”比喻在他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连轴转”比喻劳动或工作等夜以继日地不停止。

惯用语是一种定型的短语,不像一般短语那样可以自由组合。

例如:“敲竹杠”不能说成“敲木杠”;“打秋风”不能说成“打春风”;“放马后炮”不能说成“开马后炮”;“不管三七二十一”不能说成“不管四七二十八”。

惯用语与成语一样,都是一种定型短语,这是二者的共性。

但是在结构形式、来源以及表义的手段和色彩方面,它们毕竟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第一,从结构形式上考察,就有以下三点区别:其一,惯用语、成语的构成形式方面存在着差异。

惯用语的主要形式是三字格,例如“咬耳朵”、“开后门”、“乱弹琴”、“走过场”、“戴高帽”、“吹喇叭”、“放空炮”、“墙头草”等。

四字格的有一些,但不多,例如“打马虎眼”、“空心汤团”。

五个音节以上的更少见,如“铁将军把门”、“丁是丁,卯是卯”。

而汉语成语的主要形式是四字格。

笔者根据《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1年)作过如下统计,该词典共收录成语3559条,四字格成语就有3345条,是总数的94%,占绝对的优势。

其二,惯用语、成语在组合成分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上也不大一样。

以三字格为主体的惯用语,主要是述宾式结构,例如“嚼/舌头”、“和/稀泥”、“挤/牙膏”、“过/电影”、“拍/马屁”、“吹/牛皮”;其次是定中式结构,例如“万金/油”、“绊脚/石”、“铁/饭碗”;主谓式结构(像“鸟兽/散”)和联合式结构(像“假/大/空”)就微乎其微了。

而以四字格为主体的成语,语法结构关系几乎应有尽有,凡是汉语中的各种语法格局多多少少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例如主谓式的“叶公/好龙”、述宾式的“竭尽/全力”、述补式的“重/于泰山”、状中式的“豁然/开朗”、定中式的“锦绣/河山”、连动式的“顺藤·摸瓜”、兼语式的“令人·神往”、紧缩式的“人云·亦云”。

尤其要指出的是,在《汉语成语小词典》所收录的四字格成语中,联合式的就占了三分之一左右,例如:主谓联合式:柳暗花明石破天惊述宾联合式:藏龙卧虎荡气回肠状中联合式:精雕细刻潜移默化定中联合式:凤毛麟角浓墨重彩其三,惯用语、成语的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凝固程度有别。

惯用语和成语虽然都是一种定型短语,但惯用语的结构不如成语的结构来得凝固。

成语中的组成语素之间,除了特殊的修辞目的之外,一般来说是不能随意拆开来加进别的词语的。

而述宾式惯用语时常拆开来用,中间插入一些别的词语,例如:栽筋头——栽几个筋头;泼冷水——泼他几瓢冷水;拉后腿——拉起女人的后腿。

可见,惯用语的结构要比成语松散得多。

第二,从来源来看,成语大多数是有案可稽的,历史的习用性很强,不少还带有典故。

有人曾对《汉语成语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中注明语源的四千多条成语(该词典共收录成语五千五百条,另一千多条是来历不明或新创造的成语)作过统计,结果是:源自先秦的占63%,源自魏晋南北朝的占15%,源自隋唐的占9%,源自宋代的占6%,源自元明清的占2%(见肖竹声《四言成语的两项小统计》,载于《中国语文天地》1987年第5期)。

由此看来,成语大多数都具有久远的历史,而惯用语则大多数来自群众的口头创作,并不见之于“经传”。

试比较下列几组意义相近的成语与惯用语:/倒行逆施/随波逐流/坐而论道/趋炎附势\开倒车\随大溜\放空炮\抱粗腿上面四条惯用语都是口头创作,而四条成语都有悠久的历史了:“倒行逆施”、“随波逐流”源自《史记》,“坐而论道”源自《周礼》,“趋炎附势”源自宋代陈善《扪虱新话》。

当然,也有少许惯用语已有历史年头,有的还能找到它们的渊源,但并不多见,例如源于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的“破天荒”,源于《宋史·岳飞传》的“莫须有”。

另外,某些惯用语是直接从方言进入普通话词汇的仍旧保留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像来自吴方言的“拆烂污”、“吃豆腐”,来自北方方言的“闲磕牙”、“窝囊废”(北京地区)、“打饥荒”、“堵窟窿”(东北地区)、“打牙祭”、“摆龙门阵”(四川地区)等。

显然,由于方言的影响,它们的使用仍或多或少地带有地域的局限性。

在成语中,直接从方言中吸收进来的,常用的除了吴方言的“像煞有介事”(现多省作“煞有介事”)外,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了。

第三,从表义的手段及色彩来看,惯用语大多数是通过比喻概括出一个新的意义,并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而且这种色彩多数是贬义的。

例如用“踢皮球”比喻在工作上不负责任互相推委,用“抬轿子”、“吹喇叭”比喻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而成语的意义的构成有借助于比喻的,还有大量不借助于比喻的;感情色彩中的褒义、贬义与不褒不贬的都兼而有之。

此外,由于惯用语绝大部分来自群众的口头创作,而成语的大多数是从古代承继下来的,因此从语体风格看,前者大多是口语化的,后者却是带有书卷语体色彩的占相当大的比例。

二、成语与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温端政先生认为将它称作“引注语”更为准确:见温端政《歇后语》,商务印书馆,1985年)。

前一部分是描绘,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所作的说明,是歇后语的本意所在。

打个比方,歇后语与谜语相仿,谜面在前,谜底在后。

人们在引用歇后语时,也可以只说前一部分,略去后一部分,让别人自己去揣测。

于是,就把这种可以把“后”一部分“歇”去的熟语,叫做歇后语,歇后语从形式上划分有两种格式,一般称作喻义的歇后语和谐音的歇后语。

喻义的歇后语,前一部分往往用具体事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甚至是虚构的想象来比喻,后一部分作意义上的说明,两者之间必定有种形象上或逻辑上的内在联系。

例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姜太公的坐骑——四不像;大炮上刺刀——远近都行。

谐音的歇后语是在喻义的歇后语的基础上,增加一层同音(或语音相近)成分的换用,造成一语双关而形成的。

例如:老鼠啃碟子——口口是瓷(词);膝盖上挂掌——离了蹄(题);隔窗吹喇叭——鸣(名)声在外;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了解了歇后语的基本情况后,我们来剖析成语与歇后语的不同之处。

第一,从结构形式看,歇后语多是一种固定的语句,而成语则是一种定型的短语。

歇后语形式上是由前后两部分构成,但成语多是四字格的。

试比较下面四组意义相近的成语与歇后语,就一目了然了:/自取灭亡/针锋相对\ 蛤蟆撵鸭子——找死\针尖对麦芒——尖对尖/泼水难收/自作自受\一盆水泼地——再也收不起来了\搬起石头砸脚——自找倒霉第二,歇后语与成语的语体风格不同。

首先,歇后语大多是群众创造的口语,与带有较浓厚的书面语色彩的成语不一样。

像“一枕黄粱”与“竹篮打水——一场空”、“守口如瓶”与“二锅头的瓶子——嘴紧”、“九牛一毛”与“牯牛身上拔根毛——一点不觉得”、“得不偿失”与“一枪打死个苍蝇——不够火药钱”,各组语义相近,但语体色彩截然相反,这是因为成语大多数来源自古代书面语的缘故。

上述的四条成语,“一枕黄粱”由唐代沈既济《枕巾记》概括而成,“守口如瓶”径引自《维摩经》“防意如城,守口如瓶”,“九牛一毛”则源自《三国志·吴志·陆逊传》。

其次,歇后语大多诙谐,有幽默感,而成语一般较为庄重,典雅。

成语自身带有风趣或调侃意味的为数极少,常见的只有“梁上君子”、“溜之乎也”、“妙手空空”、“一命呜呼”等有限的几个。

第三,从意义表达的手段来看,歇后语绝大多数借助比喻构成。

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往往是喻体,后一部分往往是本体。

而成语意义的构成方式要复杂得多。

诚然,我们并不否认成语中凭借比喻的方式构成的也是大量的,例如:明喻式的:安如泰山行同狗彘洞若观火归心似箭暗喻式的:浑身是胆众志成城认贼作父以邻为壑借喻式的:瓜熟蒂落班门弄斧背道而驰龙潭虎穴但是,成语意义构成中还有不少非比喻性的:像形容性的成语“嘘寒问暖”、“闭目塞听”、“夜不闭户”、“衔尾相随”,像夸张性的成语“气吞山河”、“响遏行云”、“垂涎三尺”、“力透纸背”,像直陈性的成语“名副其实”、“因地制宜”、“见异思迁”、“似是而非”等,可以看出,成语意义构成的方式较歇后语要丰富得多。

第四,成语还可以作为歇后语的“构件”,但是歇后语不能充任成语的“构件”。

成语充当歇后语的“构件”,有以下三种情况。

其一,歇后语的后一部分,用成语来说明解释,点出歇后语的本意。

例如:快刀斩乱麻——一刀两断;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火车上演戏——载歌载舞;鸡毛炒韭菜——乱七八糟;卖肉的切豆腐——不在话下;刘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九曲桥上拖毛竹——转弯抹角;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

有的成语“构件”还同时采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例如: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咸菜烧肉——有盐(言)在先;大肚子踩钢丝——挺(铤)而走险;十冬腊月生的——冻(动)手冻(动)脚。

其二,歇后语的前一部分用成语充当,后一部分加以点题的。

例如:雨后送伞——空头人情;过河拆桥——不留后路;隔靴搔痒——抓不到实处;挖肉补疮——好了一个害了一个。

其三,还有个别的歇后语,干脆是由两条成语组合而成的。

例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瓮中捉鳖——十拿九稳;狂犬吠日——枉费心机;蚍蜉撼树——不自量力。

笔者曾经对《歇后语词典》(北京出版社,1984年)作过如下统计:该词典共收录歇后语2240条(其中主条1754条,附条486条),而带有成语“构件”的共有197条(其中主条125条,附条72条),这里边同时含谐音双关成分的是24条。

歇后语中含有成语“构件”的占该词典歇后语总数的9%,比例不算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