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审稿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相关回归分析方法的误用分析

医学论文审稿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相关回归分析方法的误用分析
医学论文审稿中常见的统计学错误:相关回归分析方法的误用分析

统计学(回归分析)演示教学

统计学论文(回归分析)

◆统计小论文11财一金一凡 11060513 指数回归分析 ●摘要:指数,根据某些采样股票或债券的价格所设计并计算出来的统计数 据,用来衡量股票市场或债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情形。 ●经济学概念:从指数的定义上看,广义地讲,任何两个数值对 指数函数图像 比形成的相对数都可以称为指数;狭义地讲,指数是用于测定多个项目在不同场合下综合变动的一种特殊相对数。 指数的应用和理论不断发展,逐步扩展到工业生产、进出口贸易、铁路运输、工资、成本、生活费用、股票证券等各个方面。其中,有些指数,如零售商品价格指数、生活消费价格指数,同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有些指数,如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等,则直接影响人们的投资活动,成为社会经济的晴雨表。至今,指数不仅是分析社会经济的景气预测的

重要工具,而且被应用于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研究。 引言:在这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年代,企业的发展尤为突出,针对年度销售额进行的指数回归分析,能够有效的对企业进行监管和提高发展水平。通过对标准误差、残差、观测值等的回归分析,减少决策失误,使企业更好的发展。销售额是企业的命脉,也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参考指标,针对年度销售额的指数回归分析,切实保障了企业在当今竞争中的地位与经济形势。 一、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理论 首先是对线性回归模型基本指数介绍:随机变量y与一般变量x的理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表示如下: yt = b0 + b1 xt +ut(1)上式表示变量yt 和xt之间的真实关系。其中yt 称作被解释变量(或相依变量、因变量),xt称作解释变量(或独立变量、自变量),ut称作随机误差项,b0称作常数项(截距项),b1称作回归系数。 在模型 (1) 中,xt是影响yt变化的重要解释变量。b0和b1也称作回归参数。这两个量通常是未知的,需要估计。t表示序数。当t表示时间序数时,xt和yt称为时间序列数据。当t表示非时间序数时,xt和yt称为截面数据。ut则包括了除xt以外的影响yt变化的众多微小因素。ut的变化是不可控的。上述模型可以分为两部分。(1)b0 +b1 xt是非随机部分;(2)ut是随机部分。 二、回归模型初步建立与检验

医学统计学案例分析 (1)

---------------------------------------------------------------最新资料推荐------------------------------------------------------ 医学统计学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四格表确切概率法【例 1-5】为比较中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某医师将 27 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中药和西药治疗,结果见表 1-4。 经检验,得连续性校正 2 =3.13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认为中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基本相同。 表 1-4 两种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比较药物中药西药合计有效 12(9.33) 6(8.67)无效 2(4.67) 7(4.33)合计 14 13 27 有效率(%) 85.7 46.2 66.7 18 9 【问题 1-5】(1)这是什么资料?(2)该资料属于何种设计方案?(3)该医师统计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分析】 (1) 该资料是按中西药的治疗结果(有效、无效)分类的计数资料。 (2) 27 例患者随机分配到中药组和西药组,属于完全随机设计方案。 (3) 患者总例数 n=27<40,该医师用 2 检验是不正确的。 当 n<40 或 T<1时,不宜计算 2 值,需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exact probabilities in 22 table)直接计算概率案例分析-卡方检验(一)【例 1-1】某医师为比较中药和西药治疗胃炎的疗效,随机抽取 140 例胃炎患者分成中药组和西药组,结果中药组治疗 80 例,有效 64 例,西药组治疗 60例,有效 35 例。 1 / 5

统计学专业实习论文

题目:关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分析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6年12月28日

摘要 收入分配和消费结构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课题,而居民消费的主要来源又是居民收入。本文通过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收入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检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标准。本文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研究对象,选取可能影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个因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模型,先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方法建立回归方程,再对方程进行异方差,自相关和多重共线性诊断,再用前进法,后退法,逐步回归法消除多重共线性,又运用岭回归,主成分法,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回归方程。进而确定5个因素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程度,分析出影响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原因,并对模型联系实际进行分析,以供国家进行决策做参考。 关键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步回归岭回归偏最小二乘

目录 1.引言 (1) 2.数据来源及介绍 (2) 3.模型方法和介绍 (3) 3.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3) 3.1.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 (3) 3.1.2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定 (4) 4. SAS程序及输出结果 (6) 4.1 用普通最小二乘方法作多元线性回归 (6) 4.1.1相关分析 (6) 4.1.2普通最小二乘法作多元线性回归 (6) 4.2模型检验 (8) 4.2.1异方差模型检验 (8) 4.2.2 自相关检验 (9) 4.2.3 异常值检验 (10) 4.2.4多重共线性检验 (11) 4.3 模型修正 (12) 4.3.1前进法 (12) 4.3.2后退法 (13) 4.3.3逐步回归 (14) 4.3.4最优子集回归 (16) 4.3.5 岭回归 (17) 4.3.6主成分回归 (20) 4.3.7偏最小二乘回归 (21) 5.结论及建议 (22) 6.参考文献 (23) 7.附录 (24)

医学统计学试题与答案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习题 《医学统计学》第二版(五年制临床医学等本科生用)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察单位为研究中的( d )。 A.样本 B. 全部对象 C.影响因素 D. 个体 2.总体是由( c )。 A.个体组成 B. 研究对象组成 C.同质个体组成 D. 研究指标组成 3.抽样的目的是(b )。 A.研究样本统计量 B. 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C.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误差 D. 研究总体统计量 4.参数是指(b )。 A.参与个体数 B. 总体的统计指标 C.样本的统计指标 D. 样本的总和 5.关于随机抽样,下列那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a )。 A.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 C.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6.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 D.两者均改变 7.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 )。 A.变异系数 B.差 C.极差 D.标准差 8.以下指标中(d)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的离散程度。 A.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标准差 9.偏态分布宜用(c)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10.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后,(b)不变。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几何均数 D.中位数 11.( a )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对称 B.左偏态 C.右偏态 D.偏态 12.对数正态分布是一种( c )分布。

医学统计学案例分析(1)

案例分析—四格表确切概率法 【例1-5】为比较中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某医师将2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中药和西药治疗,结果见表1-4。经检验,得连续性校正χ2=3.13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认为中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基本相同。 表1-4 两种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比较 药物有效无效合计有效率(%)中药12(9.33)2(4.67)1485.7 西药 6(8.67)7(4.33)1346.2 合计1892766.7【问题1-5】 (1)这是什么资料? (2)该资料属于何种设计方案? (3)该医师统计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 (1) 该资料是按中西药的治疗结果(有效、无效)分类的计数资料。 (2) 27例患者随机分配到中药组和西药组,属于完全随机设计方案。 (3) 患者总例数n=27<40,该医师用χ2检验是不正确的。当n<40或T<1时,不宜计算χ2值,需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exact probabilities in 2×2 table)直接计算概率 案例分析-卡方检验(一) 【例1-1】某医师为比较中药和西药治疗胃炎的疗效,随机抽取140例胃炎患者分成中药组和西药组,结果中药组治疗80例,有效64例,西药组治疗60例,有效35例。该医师采用成组t检验(有效=1,无效=0)进行假设检验,结果t=2.848,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有效=1,无效=0)进行进行假设检验,结果t=2.848,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认为中西药治疗胃炎的疗效有差别,中药疗效高于西药。

【问题1-1】 (1)这是什么资料?(2)该资料属于何种设计方案? (3)该医师统计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4)该资料应该用何种统计方法?【分析】(1) 该资料是按中西药疗效(有效、无效)分类的二分类资料,即计数资料。(2) 随机抽取140例胃炎患者分成西药组和中药组,属于完全随机设计方案。(3) 该医师统计方法不正确。因为成组t检验用于推断两个总体均数有无差别,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不能用于计数资料的比较。(4) 该资料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两样本率来推断它们分别代表的两个总体率有无差别,应用四格表资料的 X2检验(chi-square test)。 【例1-2】 2003年某医院用中药和西药治疗非典病人40人,结果见表1-1。 表1-1 中药和西药治疗非典病人有效率的比较 药物有效无效合计有效率(%) 中药西药14(11.2) 2 (4.8) 14(16.8) 10 (7.2) 28 12 50.0 16.7 步骤如下: 1.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H 0:两药的有效率相等,即π 1 =π 2 H 1:两药的有效率不等,即π 1 ≠π 2 2.计算检验统计量值 (1) 计算理论频数根据公式计算理论频数,填入表7-2的括号内。 (2) 计算χ2值 具体计算略。

统计学论文范文

统计学论文范文 统计学论文范文 统计学课程是统计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财经类各专业学科的基础课和必修课,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市场对各种社会经济信息需求日益增加, 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相关信息的取得及相应的数量分析,这些都高度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和社会经济实践活动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何在统计学的教学中培养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统计学专业人才,必然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 一、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成在的主要问题及负面影响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人生的目标模糊,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大部分学生都带着原来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接受知识上比别的同学要慢一些,而且在课余时间,他们也不能自我加压。对于人生的长远打算更是缺乏认识,或者说有的同学是害怕思考,在回避或者逃避这个问题,缺乏青年人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 2、学生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高职专科这个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较差。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只要考生过了提

档线就可以录取,所以其文化课基础可想而知。 3、统计学课程的计算太复杂。 如组距数列的编制,其资料中的数据有几十至上百,要将其中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再分组,光凭眼睛观察是不行的,还有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指数曲线趋势模型、多元回归预测等等,这些计算都很复杂,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进行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 4、教师教学重理论,实践教学深广度不够。 有些教师上课时滔滔不绝,黑板写得满满的,学生不停地记笔记。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法带来很多弊病。教师讲得过多,他所能提供给学生独立掌握知识、主动训练能力的机会就越少,学生常处于被动位置,没有时间及时思考、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当然没法巩固。再有,讲得过多,重点不突出,学生掌握不了要领,课堂气氛也沉闷,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加上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太多,本来他们的基础就不是那么好,无法听懂这些理论知识。 还有在当前评估热潮的推动下,许多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前所未有的实践教学,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大多浮于表面,实践教学深度不够,还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统计学课程一般每周4~6节,总学时约60~70节,而实践课只占10%左右。这意味着该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从事的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践操作,课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技能的培养被忽视了。

医学期刊统计学错误思考

医学期刊统计学错误思考 本文作者:张巧莲郑玉建单位:新疆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在医学论文写作中,医学统计学方法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正确使用能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并使科研成果更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可靠性。反之,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误用,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质量,反而会使读者产生误解,甚至有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近年来,医学统计学方法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广大医学科研工作者的重视,统计分析结果表达已成为医学论文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统计学是评价医学科技论文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然而从近年发表的论文来看,有不少作者对统计方法的使用还不熟悉,实际应用中统计方法滥用、错用和误用的情况时有发生[1]。据国外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对不同医学期刊发表论文的调查,有统计学错误的论文比例最高者达66%,最低者也有20%[2-4]。国内有学者对5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著中统计学方法的应用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985年统计错误的论文比例为24%,1995年为36%[5]。这些调查研究均说明统计方法误用的严重性以及正确应用的紧迫性。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有针对医学论文的科研设计与统计方法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研究[6]。这种研究有助于及时了解医学科研论文中统计方法的应用质量,发现存在的问题,提高医学科研工作者应用统计方法的水平。笔者总结了近年来已发表的医学科技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希望能引起各位专家学者和临床医生

的共识与重视,促进我国医学期刊质量的提高。 1统计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 统计设计是整个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研究工作应遵循的依据。常见的统计设计问题有:忽视组间均衡性,样本缺乏代表性,样本例数不足,未设置对照组,未随机分组,未提出统计分析方法等。针对以上问题,在科研设计中一定要遵循实验设计的四大原则即“随机、对照、均衡、重复”的原则[6]。 1.1不遵循或不重视随机化原则 随机化是科研设计的重要原则,直接影响研究结果的可信度。随机化既要随机抽样,还要随机分组,并有足够的样本量作前提。然而,在医学论文中许多作者对此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论文中统计处理随机化不突出,随机化缺失情况比较常见,有的论文甚至将随机误解为随意、随便,不采用随机化处理方法,导致结果缺乏可靠性。还有些文章中没有提出“随机”抽样的设计与方法,没有排除标准,给人随意选择病例之感,且病例数少,因此没有代表性,所得出的结论不可靠。部分文章虽然注明了“随机”,但未提及采取什么方法进行随机化研究或两组间的例数相差甚远,不符合随机化的一般规律,没有临床参考价值[7]。 1.2缺少对照研究或对照组设计不合理 正确设立对照是临床或实验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设立对照的意义在于说明临床试验或实验研究中干预措施的效应,减少或防止偏倚和机遇产生的误差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目前,国内许多期刊发表的论

医学统计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四格表确切概率法 【例1-5】为比较中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某医师将27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中药和西药治疗,结果见表1-4。经检验,得连续性校正χ2=3.13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认为中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基本相同。 表1-4 两种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比较 药物有效无效合计有效率(%)中药12(9.33)2(4.67)1485.7 西药6(8.67)7(4.33)1346.2 合计1892766.7【问题1-5】 (1)这是什么资料? (2)该资料属于何种设计方案? (3) 该医师统计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 (1) 该资料是按中西药的治疗结果(有效、无效)分类的计数资料。 (2) 27例患者随机分配到中药组和西药组,属于完全随机设计方案。(3) 患者总例数n=27<40,该医师用χ2检验是不正确的。当n<40或T<1 时,不宜计算χ2值,需采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exact probabilities in 2×2 table)直接计算概率 案例分析-卡方检验(一) 【例1-1】某医师为比较中药和西药治疗胃炎的疗效,随机抽取140例胃炎患者分成中药组和西药组,结果中药组治疗80例,有效64例,西药组治疗60例,有效35例。该医师采用成组t检验(有效=1,无效=0)进行假设检验,结果t=2.848,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有效=1,无效=0)进行进行假设检验,结果t=2.848,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认为中西药治疗胃炎的疗效有差别,中药疗效高于西药。

【问题1-1】 (1)这是什么资料?(2)该资料属于何种设计方案? (3)该医师统计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4)该资料应该用何种统计方法? 【分析】(1) 该资料是按中西药疗效(有效、无效)分类的二分类资料,即计数资料。(2) 随机抽取140例胃炎患者分成西药组和中药组,属于完全随机设计方案。(3) 该医师统计方法不正确。因为成组t检验用于推断两个总体均数有无差别,适用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不能用于计数资料的比较。(4) 该资料的目的是通过比较两样本率来推断它们分别代表的两个总体率有无差别,应用四格表资料的检验(chi-square test)。 【例1-2】 2003年某医院用中药和西药治疗非典病人40人,结果见 表1-1。 表1-1 中药和西药治疗非典病人有效率的比较 药物有效无效合计有效率(%) 中药西药14(11.2) 2 (4.8) 14(16.8) 10(7.2) 28 12 50.0 16.7 步骤如下: 1.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 H 0:两药的有效率相等,即π 1 =π 2 H 1:两药的有效率不等,即π 1 ≠π 2 2.计算检验统计量值 (1) 计算理论频数根据公式计算理论频数,填入表7-2的括号内。 (2) 计算χ2值

教育统计学

0055《教育统计学》2016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一、考试说明 (一)说明 考试为开卷考试,考试题型为撰写论文,主要考察对四种分析方法的应用分析能力,考试时随机抽取一种方法考核,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时可携带相关资料。 (二)论文选题及内容要求 1、论文选题为教学课件讲授内容中的如下知识点: (1)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研究。(字数不限) 根据试卷中提供的数据和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差异与显著性差异的关系。 a. 讨论包括:本题所使用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的解释说明、结果分析和解释等2部分。 b. 解释为什么均值差异要分辨显著与不显著,为什么会出现有很大差异却不显著的现象。 (2)应用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研究。(2000字左右) 在问题提出部分需要说明协变量(至少要有1个)的选择理由,采用自己虚拟的数据来阐述研究方法和结论解释。 (3)应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研究。(字数不限) 期望分布1(%) 53 13 11 6 14 3 总计:100% 实际分布2(%) 44 11 15 5 16 9 总计:100% 根据试卷提供的数据,分析模拟结果,注重解释所研究问题为什么要选择卡方检验的研究方法,并对统计分析结果做解释和讨论。 (4)应用偏相关分析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研究(2000字左右) 在问题提出部分必须说明中介变量(或称为桥梁变量)的判定与选择理由,采用自己虚拟

的数据来阐述研究方法和结论解释。 2、论文结构包括:问题提出,研究意义,实验过程,使用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结论分析等5部分。 3、研究中使用的数据一律采用考生自己虚拟的数据,只注重研究问题的价值和意义,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和讨论。 4、考试采取随机抽题的方式,随机抽取其中的一个选题考试(即一套试卷),考试期间仅允许携带平时个人研究撰写(手写)的资料(不允许电子打印版及手写复印版)、教材(教育统计学和数据统计分析与实践SPSS for Windows),不允许带其他材料。 5、学生将研究论文写在学院的统一考试答题纸上,要求字迹工整。考试结束后现场密封答题随期末试卷一同寄回学院批改。 二、论文大纲 (一)问题提出 这部分首先需要阐述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其次是说明研究问题,以及具体研究的问题维度,最好是能结合自己工作的实践确定问题。 例如: (二)研究意义 研究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意义和研究价值,该部分主要描述通过这项研究,能获得什么样的价值,对什么有意义、有价值,研究的意义应当扎根于社会问题、教育问题或者是国民经济有关的问题。 (三)实验过程 这部分内容包括: 1. 被试的选取及样本的大小和特征; 2. 对被试采用的测试是:问卷、访谈、行为观察还是系统测试; 3. 在考题指定的研究方法中,相应的变量(如协变量、中介变量)是什么?有几个?对变

统计学

浙江 大 学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浙江 大学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浙 江大学 Z h e j i a n g U n i 2010级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统计学、保险精算学、金融数学、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金融学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门知识,文理并茂,全面发展。能熟练运用统计方法和计算机分析数据。毕业生除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外,还可到高校、科研机构、金融、证券、保险、医药、电信、国家机关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研发、应用和管理工作。 培养要求 主要学习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接受计算机和统计软件、数学建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本专业设有统计学、保险精算、金融数学和生物统计共四个专业方向,学生可任选其一修读课程。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分析、代数、几何及其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2.掌握计算机、统计软件及数学建模方面的基本训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3.了解统计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4.掌握统计学资料的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交流;具有数据处理 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和较强的更新知识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程 数学分析 高等代数 几何学 常微分方程 实变函数 概率论 科学计算 数理统计 回归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 随机过程 教学特色课程 外语教学课程: 随机分析 统计计算与软件 现代概率论 计量统计学 应用统计分析 金融数学 自学或讨论的课程:前沿数学专题讨论 研究型课程: 前沿数学专题讨论 计划学制 4年 最低毕业学分 160+5+4 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学科专业类别 数学类 所依托的主干学科 数学 说明 辅修专业:23学分,修读标注“*”的课程。 双学位: 61学分,修读全部专业课程(含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 47.5+5学分 见理学类培养方案中的通识课程。

医学论文常见统计学错误及期刊编辑应对策略分析

医学论文常见统计学错误及期刊编辑应对策略分析

总之,期刊学术影响力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年限其变化趋势或规律可能不同。在2003-2008年肝病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较高,高于CJCR期刊与医药卫生期刊,但仍存在基金论文比低、国际化程度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其中(WJG》、《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的学术影响力居领先地位,但《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的波动较大。学术影响力变化趋势有5种,其中震荡上升是主要的。医学论文常见统计学错误及期刊编辑应对策略分析罗明媚张叶萍高岩哈尔滨医药哈尔滨150076摘要将近年来医学期刊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分为统计学方法的误用、不注明统计方法或统计量、不注明所应用的统计分析软件、统计表格的不规范使用、率和比混淆等多个方面,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医学期刊论文的统计学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从医学期刊编辑的角度提出编审在今后工作中的应对策略和努力方向。医学统计学应用是医学科学研究中必需的手段,是医学论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胡良平等认为,一篇医学论文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专业、文字和统计学三个方面,但近年来医学期刊发表的论文中存在大量统计方法误用、统计描述不准确等现象,直接影响着科研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现对我国医学期刊刊载论文中存在的统计学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谈谈为避免这些统计学错误的出现,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在今后工作中的努力方向。1医学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1.1统计学方法的误用医学统计中常用的统计学推论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是根据实验的数据类型和实验目的来确定使用哪种统计方法。如,计量资料应用啦验或方差

分析,计数资料则应选用x谶秩和检验,这对于医学科研工作者是最为基本的统计学知识。1.1.1用槛验代替方差分析:处理因素不同,多个处理组均数比较采用凇验代替方差分析,使假阳性的概率增加,又使其检验效率减小,这是最为常见的统计学方法的误用。如某刊201lt〕Z第8期一文中,将90ff0需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A、B、C---组,观察不同剂量盐酸罗哌卡因对麻醉效果的影响,进行三组患者痛觉阻滞最高平面比较。应该使用方差分析,而不是用啦验。1.1.2等级资料误用x裣验:如某刊2011年第1期一文中,对6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丁苯酞治疗的临床观察,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将疗效分为5个等级: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和恶化。这篇文章用的是x畿验,结果丁苯酞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K0.01)。但该文的资料属于等级资料,应采用Ridit48分析或秩和检验。等级资料用x凇验代替秩和检验或Ridit分析,使等级资料丢失了等级信息,这是目前医学科技期刊的常见统计学错误。1.2只写脂而不注明所用的统计学方法或统计量:在目前的医学科技期刊中有相当一部分论文没有对统计量进行描述,有些甚至缺少对统计推论方法的介绍。这种低级错误的出现期刊编辑应负其责。缺少统计学方法及统计量描述的论文,其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也值得考量。如某t:1J2011年第3期一文中,将50例病人的治疗前、第一周末、第二周末及第三周末的BPR总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每一个时间点的BPR总分与前一个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但未提及所用统计方法,

医学统计学案例分析报告.doc

医学统计学案例分析评述 医学期刊论著:《口岸出入境人员预防接种统计分析》 【题目】口岸出入境人员预防接种统计分析 【研究目标】对口岸出入境人员的预防接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各种跨国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数据。 【研究人群】2010 年1 月--2012 年5 月口岸接受预防接种的出入境人员6870 位,其基本资料如下:男3678 人,女3021 人;年龄在3-79 岁之 间,平均年龄45.6 岁。经免疫前检查和询问,研究对象均无严重 的疾病,且无接种疫苗过敏史及禁忌症。 【资料类型】本资料是计数资料。 (1)原文:研究对象:选择我处2010 年1 月-2011 年4 月,2011 年5 月-2012 年5月两个时间段6870 位出入境人员,将其按公务人员、船员、劳 务人员、留学人员、旅游探亲及商务等进行分组。 (2)问题:①文献中未明确“我处”的具体含义,没有明确研究对象的来源。 ②文献中未提及“6870 位出入境人员”是如何产生的,即是普查, 还是抽样调查?如果是抽样调查,未明确抽样的方法,是如何应用 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这6870 位研究对象的? 【统计方法】 (1)本论著未明确使用了何种统计学方法,我们组认为:首先应对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若满足正态、方差齐,选择χ2检验,否则应选用秩和检验。 一篇论文结论的正确与否,需根据该篇论文所选用的检验方法和检验结果进行判断。如果没有检验方法或检验方法不合理,就无法知道检验结果是否出错,也就无法对结论进行准确判断。 (2)文献尽管在“1.4 统计学处理”中提及了“使用SPSSl5.2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注明所采用的统计软件,但方法中未注明统计推断方法,没有明确

论文撰写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及其处理

论文撰写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及其处理 据不完全统计,在难以发表的、已凝聚着作者心血并花费较长时间与较大财力撰写的研究论文中,约半数以上是由于统计错误致其结果与原文主要结论相违背。如一文采用某新药引产,96例足月孕妇的产后出血与新生儿低Apgar评分率均为2.1%(各2例),明显低于应用原药引产的19例,其产后出血与新生儿低Apgar评分发生率均为15.8%(各3例,χ2=7.164,P<0.001)。故认为采用新药引产是一更安全的措施。原药引产组例数偏少暂且不谈,该资料比较应采用精确法分析,结果是与原结果恰恰相反(P>0.05),这样上述的主要结论就欠可靠而难以发表,否则论文可起误导作用。类似问题文稿中还常有出现。现就文稿中常见的统计问题及其相应的处理方法简述如下。 一、常用的统计术语统计学中常用的概念有总体与样本、随机化与概率、计量与计数、等级资料及正态与偏态分布资料、标准差与标准误等。如某研究采用经会阴途径测定宫颈长度,以探讨不同宫颈长度与临产时间的关系。结果显示35例宫颈长度为25~34mm者与32例宫颈长为15~24mm者临产时间的均值±标准差(x±s)各为57.6±58.1与47.3±49.1小时。该计量资料,经t检验显示t=0.780,P>0.05,并未提示不同宫颈长度的临产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从标准差大于均值,显示各变量值离散程度大,呈偏态分布,故不能采用x±s这一算术均数法计算均数。经偏态转换成近似正态分布资料后结果是:35例与32例的临产时间各为34.5±4.1与26.7±4.1小时,(t=7.778,P<0.001),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可认为随着宫颈长度的缩短、临产时间也缩短。此外,当两组资料单位不同时,其S单位也不同;即使两组单位相同的变量值,若其均数差异较大,也都应以变异系数替代s来比较两组值的离散度的大小。 二、正常值范围及异常阈值的确定如何选择研究对象,至少需多少例,正确统计处理和参考一定数量的病例数据,是确定正常值范围及异常阈值的四个重要因素。1.研究对象:应为“完全健康者”,可包括患有不影响待测指标疾病的患者。如“正常妊娠”的条件:孕前月经周期规则、单胎、妊娠过程顺利、无产科并发症及其它有关合并症,分娩孕周为37~41周+6,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500~4000g和Apgar评分≥7分。2.观察数量:观察数量应尽可能多于100例;需分组者,各组人数也是如此(标本来源困难时酌情减少)。有些指标值如雌三醇(E3)、甲胎蛋白(AFP)出书论文发表球球2043944129胎盘泌乳素(HPL)等随孕周进展而变化,应按孕周分组;邻近孕周均数相近者,可合并几周计算。若为偏态分布,应以百分位数计算,则例数应≥120例。取各孕周对象时,应考虑到所取各孕周中的例数分布大致均衡。显然,文稿中往往以少量例数求得正常值是欠可靠的。3.统计处理:应根据所得数据分布特征采用不

最新医学论文常见统计学错误及期刊编辑应对策略分析资料

医学论文常见统计学错误及期刊编辑应对策略分析 总之,期刊学术影响力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年限其变化趋势或规律可能不同。在2003-2008年肝病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较高,高于CJCR期刊与医药卫生期刊,但仍存在基金论文比低、国际化程度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其中(WJG》、《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华肝脏病杂志》的学术影响力居领先地位,但《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的波动较大。学术影响力变化趋势有5种,其中震荡上升是主要的。医学论文常见统计学错误及期刊编辑应对策略分析罗明媚张叶萍高岩哈尔滨医药哈尔滨150076摘要将近年来医学期刊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分为统计学方法的误用、不注明统计方法或统计量、不注明所应用的统计分析软件、统计表格的不规范使用、率和比混淆等多个方面,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医学期刊论文的统计学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从医学期刊编辑的角度提出编审在今后工作中的应对策略和努力方向。医学统计学应用是医学科学研究中必需的手段,是医学论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胡良平等认为,一篇医学论文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专业、文字和统计学三个方面,但近年来医学期刊发表的论文中存在大量统计方法误用、统计描述不准确等现象,直接影响着科研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现对我国

医学期刊刊载论文中存在的统计学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谈谈为避免这些统计学错误的出现,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在今后工作中的努力方向。1医学论文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1.1统计学方法的误用医学统计中常用的统计学推论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是根据实验的数据类型和实验目的来确定使用哪种统计方法。如,计量资料应用啦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则应选用x谶秩和检验,这对于医学科研工作者是最为基本的统计学知识。1.1.1用槛验代替方差分析:处理因素不同,多个处理组均数比较采用凇验代替方差分析,使假阳性的概率增加,又使其检验效率减小,这是最为常见的统计学方法的误用。如某刊201lt〕Z第8期一文中,将90ff0需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A、B、C---组,观察不同剂量盐酸罗哌卡因对麻醉效果的影响,进行三组患者痛觉阻滞最高平面比较。应该使用方差分析,而不是用啦验。1.1.2等级资料误用x裣验:如某刊2011年第1期一文中,对6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丁苯酞治疗的临床观察,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将疗效分为5个等级:基本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和恶化。这篇文章用的是x畿验,结果丁苯酞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K0.01)。但该文的资料属于等级资料,应采用Ridit48分析或秩和检验。等级资料用x凇验代替秩和检验或Ridit分析,使等级资料丢失了等级信息,这是目前医学科技期刊的常见统计学错误。1.2只写脂而不注明所用的统计学方法或统计量:在目前的医学科技期刊中有相当一部分论文没有对统计量进行描述,有些甚至缺少对统计推论方法的介

医学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3.抽样的目的是(b )。 A.研究样本统计量 B. 由样本统计量推断总体参数 C.研究典型案例研究误差 D. 研究总体统计量 4.参数是指(b )。 A.参与个体数 B. 总体的统计指标 C.样本的统计指标 D. 样本的总和 5.关于随机抽样,下列那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a )。 A.抽样时应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抽取 B.研究者在抽样时应精心挑选个体,以使样本更能代表总体 C.随机抽样即随意抽取个体 D.为确保样本具有更好的代表性,样本量应越大越好 6.各观察值均加(或减)同一数后( b )。 A.均数不变,标准差改变 B.均数改变,标准差不变 C.两者均不变 D.两者均改变 7.比较身高和体重两组数据变异度大小宜采用( a )。 A.变异系数 B.差 C.极差 D.标准差 8.以下指标中(d)可用来描述计量资料的离散程度。 A.算术均数 B.几何均数 C.中位数 D.标准差 9.偏态分布宜用(c)描述其分布的集中趋势。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10.各观察值同乘以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后,(b)不变。 A.算术均数 B.标准差 C.几何均数 D.中位数 11.( a )分布的资料,均数等于中位数。 A.对称 B.左偏态 C.右偏态 D.偏态 12.对数正态分布是一种( c )分布。 A.正态 B.近似正态 C.左偏态 D.右偏态 13.最小组段无下限或最大组段无上限的频数分布资料,可用( c )描述其集中趋势。 A.均数 B.标准差 C.中位数 D.四分位数间距 14.( c )小,表示用该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的可靠性大。 A. 变异系数 B.标准差 C. 标准误 D.极差 15.血清学滴度资料最常用来表示其平均水平的指标是( c )。 A. 算术平均数 B.中位数 C.几何均数 D. 平均数

《统计学》相关与回归分析

第九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1.从某一行业中随机抽取12家企业,所得产量与其单位成本数据如下: 企业编号 产量(台) 单位成本(台/元) 企业编号 产量(台) 单位成本(台/元) 1 40 185 7 84 156 2 42 175 8 100 142 3 50 172 9 116 140 4 5 5 170 10 125 135 5 65 169 11 130 130 6 78 164 12 140 124 (1)绘制产量与单位成本的散点图,判断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态。 关系形态:线性负相关 (2)计算产量与单位成本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并对相关系数的显著性进行检验(05.0=α),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强度。 设产量为x 台,单位成本y 台/元,由Excel 的回归分析工具计算得 线性相关系数R=0.987244 检验统计量t=19.608669 t α/2(n-2)= 2.228138852 t> t α/2(n-2),说明相关系数是显著的。关系强度为高度线性相关。 (3)以产量为自变量,单位成本为因变量,拟合直线回归方程,并对方程和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 由Excel 的回归分析工具计算得 y = -0.5524x + 202.35 R2 = 0.9747 检验统计量t=19.608669 t α/2(n-2)= 2.228138852 t> t α/2(n-2),说明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是显著的。

2.下面是某年7个地区的人均GDP 和人均消费水平的统计数据: 地区 人均GDP (元)X 人均消费水平(元) Y 1 22460 7326 2 11226 4490 3 34547 11546 4 4851 2396 5 5444 2208 6 2662 1608 7 4549 2035 (1)画出相关图,并判断人均GDP 与人均消费水平之间对相关方向; 线性正相关 (2)计算相关系数,指出人均GDP 与人均消费水平之间的相关方向和相关程度; (3)以人均GDP 为自变量,人均消费水平作因变量,拟合直线回归方程; (4)计算估计标准误差 yx S ; (5)对回归系数进行检验(显著性水平取0.05); (6)在95%的概率保证下,求当人均GDP 为5000元时,人均消费水平的置信区间。

应用统计分析课程小论文 浙江万里学院

应用多元分析---分析方法 方法: ①多元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协方差分析,称为线性模型方法,用以研究确定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②判别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用以研究对事物的分类;③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和因素分析,研究如何用较少的综合因素代替为数较多的原始变量。 多元方差 是把总变异按照其来源(或实验设计)分为多个部分,从而检验各个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以及各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统计方法。例如,在分析 2×2析因设计资料时,总变异可分为分属两个因素的两个组间变异、两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及误差(即组内变异)等四部分,然后对组间变异和交互作用的显著性进行F检验。 优点 是可以在一次研究中同时检验具有多个水平的多个因素各自对因变量的影响以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其应用的限制条件是,各个因素每一水平的样本必须是独立的随机样本,其重复观测的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且各总体方差相等。 多元回归 用以评估和分析一个因变量与多个自变量之间线性函数关系的统计方法。一个因变量y与自变量x1、x2、…xm有线性回归关系是指:其中α、β1…βm是待估参数,ε是表示误差的随机变量。通过实验可获得 x1、x2…xm的若干组数据以及对应的y值,利用这些数据和最小二乘法就能对方程中的参数作出估计,它们称为偏回归系数。 优点 是可以定量地描述某一现象和某些因素间的线性函数关系。将各变量的已知值代入回归方程便可求得因变量的估计值(预测值),从而可以有效地预测某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它既可以用于连续变量,也可用于二分变量(0,1回归)。多元回归的应用有严格的限制。首先要用方差分

析法检验自变量y与m个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回归关系有无显著性,其次,如果y与m个自变量总的来说有线性关系,也并不意味着所有自变量都与因变量有线性关系,还需对每个自变量的偏回归系数进行t检验,以剔除在方程中不起作用的自变量。也可以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回归方程,逐步选取自变量,从而保证引入方程的自变量都是重要的。 判别函数 判定个体所属类别的统计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两个或多个已知类别的样本观测资料确定一个或几个线性判别函数和判别指标,然后用该判别函数依据判别指标来判定另一个个体属于哪一类。判别分析不仅用于连续变量,而且借助于数量化理论亦可用于定性资料。它有助于客观地确定归类标准。然而,判别分析仅可用于类别已确定的情况。当类别本身未定时,预用聚类分析先分出类别,然后再进行判别分析。 聚类 解决分类问题的一种统计方法。若给定n个观测对象,每个观察对象有p 个特征(变量),如何将它们聚成若干可定义的类?若对观测对象进行聚类,称为Q型分析;若对变量进行聚类,称为R型分析。聚类的基本原则是,使同类的内部差别较小,而类别间的差别较大。最常用的聚类方案有两种。一种是系统聚类方法。例如,要将n个对象分为k类,先将n个对象各自分成一类,共n类。然后计算两两之间的某种“距离”,找出距离最近的两个类、合并为一个新类。然后逐步重复这一过程,直到并为k类为止。另一种为逐步聚类或称动态聚类方法。当样本数很大时,先将n个样本大致分为k类,然后按照某种最优原则逐步修改,直到分类比较合理为止。 主成分 把原来多个指标化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方法。例如,用p个指标观测样本,如何从这p个指标的数据出发分析样本或总体的主要性质呢?如果p个指标互不相关,则可把问题化为p个单指标来处理。但大多时候p个指标之间存在着相关。此时可运用主成分分析寻求

文献统计学错误

文献统计学错误分析 班级:10预防一大班 姓名:* * * 学号:201004011 一、误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或t检验 原文题目“重组vMIP—II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为分析病毒巨噬细胞炎症蛋白vMIP—II对体外淋巴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实验共分四组:对照组、vMIP—II组、LSP(内毒素)和vMIP—II+LS组,观测不同时效对IL—12释放的影响结果见表2(表2为原表)。 统计错误分析:误用t检验处理重复测量数据或析因设计的定量资料。此外,统计表栏目设计不够符合规范。重复测量数据是研究生实验中经常遇到的,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处理重复测量数据是许多统计中常见的错误。本例的干预因素有两个(vMIP一II组和LSP 组,分别均有用与不用两水平),测量时间有三个水平。由于本例各实验单位彼此不独立,因此正确的统计方法应该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多因素、多水平进行处理,而不能简单采用配对t检验。假如各实验单位是彼此独立的,则本实验设计就属于析因设计了,实验分组包括vMIP —II(用与不用)和LSP(用与不用),加上另一个实验因素“时间”,就成了“三因素析因设计”了。 二、非平衡多因素组合实验中统计方法的误用 原文题目“益骨胶囊对去卵巢大鼠松质骨显微结构的影响及定量研究”。该治疗实验部分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模型加益骨胶囊低剂量治疗组(即

中药治疗低组)、模型加益骨胶囊高剂量治疗组(即中药治疗高组)、模型加强骨胶囊组(即阳性对照组),观测治疗作用对骨密度的影响,结果见表3 统计错误分析:在医学实验中经常会涉及建立动物模型的问题,对于上表的资料,有很多作者会将其视为单因素多水平设计的定量资料,在进行统计分析时或采用t检验反复比较,或只是简单把上述资料合并进行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方差分析。本例的动物建模实验中,“组别”所代表的因素属于“非平衡组合因素”_1J,表3中的“组别”并不是一种因素的多个水平,包含的内容既有是否建模,又有益骨胶囊的不同剂量,还有不同的药物(包括建模中的不服药,服益骨胶囊,服强骨胶囊)。在5个组中,并没有将上述诸多因素的各个水平的组合全部考虑进去。许多此类实验中,研究生都把建模加不同药物的各种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这是毫无意义的,也是不符合专业知识的。组间非实验因素的均衡性相差很大时,是无法进行比较的。试问这样比较后得出的差异性到底是来源于建模本身还是来源于药物的疗效呢?正确的方法是根据研究目的,采用拆分法分成若干组进行,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更加合理。上例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组合:①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的比较,属成组设计,可以反映建模“与否”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②模型组、中药治疗低组、阳性对照组的比较。③模型组、中药治疗高组、阳性对照组的比较。④模型组、中药治疗低组、中药治疗高组的比较。后三组属单因素3水平设计,可以分别反映建模基础上不加药物,加不同药物以及不加药物和加不同剂量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意义。统计分析上述各个组合时必须根据资料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统计处理:如果资料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上述第一个组合采用t检验,后三个组合可以采用方差分析处理。否则,应该使用非参数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