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城苹果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运城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 5 %。 陕西果业面积 4 0 X 1 0 4 h m 2产值 3 6 0 亿元 , 而运城市
果业面积 2 0 X 1 0 4 h m , 产值 9 0 亿, 仅是陕西 的 1 / 4 。如果 运城能够使优质果率再提高几个百分点 , 将会增收几亿元 的收入 。 政府应注重果业、 加大投入 、 坚持不懈地抓品种改 良和提高优质果率。
定合理 的利润 , 才能保证产业链条的健康延伸。 近年来 , 运
城市在 培育龙 头企业 , 建立优质果品基地 , 产品绿 色认证
等果业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 的成绩 , 果业产业化 已具雏
形, 但仍存在不少制约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 的问题。
1 运城果业存在 的问题
1 . 1 运费猛涨使运输成本加大
晚熟 Hale Waihona Puke 例 1 0: 2 5: 6 5 。
为依托 , 靠龙 头企业拉动而把果品生产 、 贮藏 、 加工、 销售 连结在一起 的利益链 。 这个链条的每个环节必需获得其稳
套 袋 能大 幅度 提 高优 质果 率 , 2 0 1 2年 全市 共套 袋 1 6 0亿个 , 其 中纸 袋 9 0亿个 , 仍 有 很多 果农 套 塑膜袋 。 万荣县一果农道出了其 中的缘 由, 由于经 常停 电 , 不 能及 时浇水 , 纸袋果 容易脱水 , 或 因长时间干旱猛浇水 而产生 裂纹 , 果 品商品率低 , 不如套膜袋保险。 运城 市 的优 质果 率是 3 5 %,而陕西 优质 果率 达到
口, 而山东是直接装上船从海上运走 。查超载超限对山东 苹果出 口没有任何影响 ,而运城由于果品运输成本加大 ,
窖贮 1 . 5 个月 , 恒温库贮 3 个月 , 苹 果硬度指标就 降到 出
中国苹果产业可持续高效发展问题探讨与思考

但制约我国果树产业持续高效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是 良种,而是土壤管理制度,是土壤有机质与地力培肥!
苗
良法
良民
良策
一(、一良)田清问耕题除草,问题多多
以清耕除草为主的土壤管理制度,可能存在 如下问题:
1、生产成本增加,每年除草6~8次,山东每 亩苹果每年4000余元的投入,套袋除草用工是主 要组成部分;省力高效
1998-2009年平均,山东省苹果种植每亩化肥折纯用量和化肥 施用效率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6个主要苹果生产省份的曲线 以山东省为交点,呈剪刀状,由此不难看出,苹果种植每亩化肥 折纯用量越大,化肥施用效率越低;反之,苹果种植每亩化肥折 纯用量越小,化肥施用效率越高。
总而言之: 清耕除草, 化肥为主; 低效利用,费工费钱; 面源污染,土壤酸化; 有机不足,土质下降!
2、雨季的卫生果园,难免土肥水流失;
3、被除掉的幼嫩小草,虽然也烂在地里,但 有机质含量很低,对培肥地力几乎没作用。
(一二)、化良肥田为问主题,有机肥投入不足,土壤质量下降
表1 每亩苹果化肥折纯用量(三年序时平均法修匀值) 单位:公斤/亩
期间 1998-2000 2001-2003 2004-2006 2007-2009
(一)果园自然生草与地力培肥
在目前我国苹果主产区有机肥源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尽快实 现地力的有机培肥,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位苹果产业人应 积极思考的问题!
应遵循自然规律,借助“老天爷”的力量,积极推广果园自
然生草地力培肥技术,“给小草一点阳光,苹果就灿烂!”
但为什么果园生草喊了30余年了在中国推不开? 1、传统观念,穷要面子,活受罪 2、技术层面的问题,生草与果树争肥争水实际上,生草可 以缓解水肥矛盾: (1)在春旱时节,生草可有效减少水分蒸发,涵养 水源; (2)生草可以把空气中多余的CO2转化为有机质 固定在土 壤中而培肥地力,是现代果业的低碳 经济。 3、生草加剧某些病虫害,实际上是技术不配套
基于政府支持视角下苹果产业发展研究———以运城市为例

基于政府支持视角下苹果产业发展研究———以运城市为例作者:吴楠王广斌武贵秀来源:《山西农经》 2017年第17期摘要:在我国农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苹果种植业以其特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
毫无疑问,政府在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以政府支持下苹果产业发展情况为视角进行研究,从运城市苹果产业实际发展情况入手,分析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政府行为;运城苹果;产业发展文章编号:1004-7026(2017)17-0014-06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A苹果产业在运城的发展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大多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种植,发展历史悠久,但从总体上来看,苹果产业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还远不如预期。
近年来,运城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将苹果产业作为重点工程,并出台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使苹果产业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1 运城苹果产业发展条件1.1 地理区位优势(1)运城市地势平坦,地处黄土高原地区,黄土是主要的土壤类型,土质疏松,透气性较好,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相较于我国典型的南方丘陵地区的酸性红土壤和西北部大面积的贫瘠戈壁荒滩,更有利于果树生长,产出优质果实[1]。
(2)运城市位于北纬35°的自然地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无霜期长达212d,在果树生长期受霜冻害影响小。
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d 350h 左右,海拔相对较高,昼夜温差比较大,有利于苹果成熟过程中糖分的积累。
(3)运城市位于黄河流域,灌溉水源较丰富。
在苹果生长时期,果树对水的需求量较大,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果实的产量与质量,因此充足的水资源是高质量苹果生产的保障。
优越的自然生长环境是运城市苹果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在与各大苹果产区适宜苹果生长指标的比较中,运城市的自然环境是最符合苹果生长所需要的七项指标(表1)。
山西省苹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山西省苹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山西省苹果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摘要:从品种结构、区域化布局、产业化格局等方面分析了山西省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发挥山西特有苹果生产自然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打造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山西苹果产业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山西;苹果产业;发展思路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苹果产业发展将如何瞄准世界苹果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全面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苹果产业转型跨越发展,成为世界苹果生产核心区和先进地区之一。
1山西省苹果产业现状1.1主要成就1.1.1苹果产业全面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省苹果总面积为34万hm2,总产量为468万t。
苹果贮藏能力达170万t,苹果鲜果出口达20万t,苹果浓缩汁年加工能力达32万t,2010年出口苹果浓缩汁25万t,分别占我国苹果浓缩汁总出口量和世界苹果浓缩汁贸易总量的22.69%和13.61%。
苹果鲜果及加工品均为我省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品种。
1.1.2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截止2010年底,富士系苹果面积18.6万hm2,占54.5l%;元帅系苹果面积3.4万hm2,占9.96%;嘎拉系面积2.3万hm2,占6.82%;华冠面积1.2万hm2,占3.53%;藤牧1号、美国8号、红王将、乔纳金等早、中熟品种面积1.9万hm2,占5.73%;其他品种面积6.6万hm2,占19.45%。
世界苹果主要栽培品种在我省都具有了规模生产能力。
我省苹果果品优果率已达到60%,较全国平均优果率高5个百分点。
1.1.3区域化布局初步实现“十一五”期间,依据自然资源、产业规模、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等资源状况,我省苹果生产经过了调整、提高的发展阶段,已初步实现区域化布局。
着色系富士苹果主要分布在运城、临汾和晋城三市的芮城、平陆、临猗、盐湖区、闻喜、万荣、襄汾、吉县等30个县(市),总面积15.6万hm2;元帅系苹果集中分布在吉县、榆次区、祁县、太谷等15个县(市、区),总面积2.84万hm2;皇家嘎拉、华冠、美国8号等早、中熟苹果优良品种主要分布在运城、临汾、晋城、晋中等地,其总面积己达5.2万hm2。
运城市苹果园管理状况调查及应对措施

运城市苹果园管理状况调查及应对措施作者:庾琴来源:《山西果树》2011年第04期运城市属于国家农业部规划的温带半干旱苹果优势产区,境内13个县区均有苹果栽培,主要栽培区域为临猗县、万荣县、芮城县、平陆县和盐湖区等地,栽种面积达15.4万hm2,占全省苹果种植面积的一半,产量达到300万t,占全省苹果总产量的70%以上,苹果生产已成为运城市农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管理技术不到位,当前苹果生产中出现较多问题,严重影响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而,了解目前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善管理水平是当务之急。
1.苹果生产中主要问题1.1施肥不平衡,盲目施肥现象严重2010年9—10月我们在运城市临猗县、万荣县和盐湖区3个县区选择有代表性的70个苹果园,对果园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及速效氮、磷、钾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运城市3个区域果园中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有机质含量高于1%的果园不足26%,甚至有10%的苹果园的有机质含量不足0.5%,全氮含量介于0.03%~0.11%之间,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分别在0.1~30 mg/kg和40~300 mg/kg范围内,含量差异很大。
果农不能根据自己果树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施肥,造成土壤营养成分的不平衡,使苹果生长受到较大的影响。
同时施肥中还存在施肥时间、次数及施肥种类盲目等问题,运城市苹果品种主要以晚熟红富士为主,追施基肥的时间一般要求在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但在实际生产中,从8月下旬至次年春季萌芽前后,均有追施基肥现象。
在肥料种类选择上主要依靠当地经销商的推荐,基本以复合肥、单一化肥及氨基酸、生物菌肥、腐植酸等种类为主,使用农家肥的果园不足40%,且每667 m2平均施入量不足500 kg,同时有些化学合成的有机肥使用量较大,有些果农氨基酸的使用次数甚至达到5~6次。
1.2树体结构不合理运城市的多数果园是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建园的,基本以乔化、密植栽培方式为主,多数果园667 m2栽植株数达100株以上。
关于苹果种植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

关于苹果种植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作者:李锴王柱来源:《新农业》2021年第11期摘要:种植业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产业之一,伴随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种植业的生产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苹果种植产业已经从原来的个体销售模式,转变为现在的产业化的销售模式,想要使其持续发展,需要对果树的种植、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管理,才可以保障果农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苹果:种植;持续发展策略1 苹果种植的发展思路首先,需要将苹果树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作为基础,有效利用自身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资源,积极引入新型的种植技术,吸取新型的种植理念,促使当地果农的经济效益有所保障。
把提升当地果农的经济效益作为发展前提,将增强苹果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作为发展目标,把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作为发展方向,继而对自身的生产格局进行有效的调整,不断增强苹果种植产业的地区优势,创建一体化的智能销售模式。
通过扩建苹果生产加工的主要产地,不断完善市场的信息系统等措施,发展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推动苹果企业的发展速度,促使苹果企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得到发展,促使苹果企业向国外出口的速度增快,开发相关的贸易产业。
2 苹果种植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在苹果种植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政策的支持、资金的运转、灾害的防控等,继而对苹果种植行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需要更好地了解苹果种植特点,继而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2.1 政策支持我国对种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当地的政府部门会为果树种植行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有助于建立苹果的优势产地。
政府部门会针对发展前景良好、具有较高信用度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或是设立专项的发展资金。
苹果种植企业在外贸体制方面,需要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针对苹果和苹果加工产品的出口贸易进行大力的支持。
除此之外,针对引进的外部苹果,需要进行严格检验,提升检疫防疫标准,防止其携带病菌,影响当地的果树发展。
运城市提高苹果生产效益的“六化”措施

山西省 运城 市果 业发展 中心
运 城市 位 于 山西 省 的 西南 端 , 处
郝 淑英
黄 雪娜
5 0 0以上 的地 区 , 应 着 重 发 展 中秋 节 和 国庆 节前 上市 的 品种 , 以早 熟 富士 ( 如新 红 将 军 、 弘 前 富士 ) 为 主 与 凉香
内涵就是要在果 园变 清耕制为生草 制, 提高果园水 、 肥、 气、 热、 综合肥力
高品质和减少生理病害 ;大改形 , 是 结合运城市果园郁 闭的实际 , 搞好果
5 0鼬 拗黼
水平, 同时可减少锄草 用工 ; 用 草 养 猪( 羊、 鸡) ; 建沼气池 , 用 猪( 羊、 鸡)
于北纬 3 5 。 的地理带 , 属黄土高原区, 区内土层深厚 , 雨量适中 , 光照充足 , 海拔高 , 温差大 , 是世界上公认 的最 佳 苹果生产带。2 0 1 2 年全 市苹果 面
程 ;要 在 果 园 大 力 推 广 节 水 灌 溉 技 术, 水 资 源缺 乏 是 制 约运 城 市 水果 产
等品种搭配栽培; 在发展甜苹果的同 时, 要发展加工专用型苹果 。浓缩果
汁 产业 是 朝 阳产 业 , 我 国浓 缩 苹 果 汁 年产量从 1 9 9 5 年的 2 万t 迅 速 增 加 到2 0 1 0 年的 9 O 万t ,成 为 世 界 浓 缩
积和产量分别达 到 1 5 万h m 。 和3 4 5 万t , 苹 果 出 口量 已达 到 3 万t 。果 业 已成 为农 民增 收 致 富奔 小 康 的 主 导 产 业 。如 何 提 高苹 果 生 产效 益 , 增 加
粪发酵制沼液 、 沼气 、 沼渣 , 沼液可作 为 叶面肥 , 沼渣 可作为有机肥 , 沼气 可做饭点灯 , 是一项有机生态 富民工
山西省运城市苹果产业发展要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藏系 列, 目前全市 有千吨 以上 的大型现代化恒温 、 气调 果库 lO 1 多座 , 总贮量 为 4 5万 t 加 上土 窑洞简 易果库 的 3 , 5万 t 量, 贮
全市贮藏保鲜能 力达到 7 O万 t 。第二是以汇源果汁等为主 的果
Gnuoge as ny58 N
维普资讯
上) 具有牛产优 质苹果得天独厚的立地条件 , , 气候条件与美 国、
带, 苹果产业是当地的优势产业之一。作者通过实地调研, 研究
了山西省 运城 市苹 果产业 的发展 现状 , 进行 了 SO 分析 , WT 并提
出了发展 与建议 。
新西兰、 国等 国家 的著名苹果产 区相近 , 法 完全具 备优 质苹果 的 牛产条件, 是最佳苹 果生产带, 具有参与世界苹 果生产 和竞争 的 良好生态基 础,所生产 出的苹果无论在色泽上和 口感 上均优于 河南、 辽宁及渤海湾 老果区。二是 品种资源优势 。山西 省运城市 苹果栽培历史悠久 , 全市苹果主产区的 良种 比例普遍较 高 , 红富 士 、 帅系 、 元 金冠 、 拉、 嘎 华冠等优 良品种 面积平均达到苹果 总面 积的 6 . % 2 5 。尤其是在 国家 、 市多次果 品鉴评 中, 城红富士 省、 运 获金牌 3 O多个 , 生产优势十分 明显 。 是价格及成本优势 。 三 苹果 生产是 劳动密集 型产业 , 国际、 与 国内发达地 区相比 , 市劳动 我 力价格较低 , 这就导致 了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 。据统计 , 界苹 世
外 全市现有苹果栽培 面积 1 . 4 6万 h 2占全国苹果种植面积的 m, 58 , . % 占世界苹果总种植 面积 的 2 8 : 果年产 最 2 0万 t 占 .% 苹 5 , 全 国苹果 年总产龟 的 1% 占世界苹果年 总产量的 4 3 , 2, .% 面积 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运城苹果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按:目前,我市苹果种植面积249万亩,总产量28亿公斤,总产值43亿元,苹果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0%以上,苹果种植面积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成为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如何实现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进一步提高苹果产业的竞争力,是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着力解决的课题之一。
运达果品贸易公司董事长吕留运同志,经过深入调研,系统思考,撰写的《对运城苹果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一文,从调整品种结构,创新栽培模式,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独特见解,对促进全市苹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按照市委、市政府领导安排的破解苹果产业前沿课题,引领苹果产业发展,推动运城苹果产业的革命性升级,为全市农村经济建设和百万农民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的艰巨任务,两年多来我们调查研究了陕西农业部建设的专家大院纺锤形苹果示范园、北京农业局建设的中日友好小冠开心形苹果示范园、山东蓬莱市的曲受彭、李志良倒伞形苹果示范园、山东沂源县王春贞垂柳形苹果示范园和河北农大马宝昆教授建设的主杆形苹果示范园等一批全国知名的苹果示范园,走访了束怀瑞院士、罗新书教授、汪景彦、马宝昆、李瑰等一大批我国苹果栽培的顶级专家。
对我市的苹果产业进行了充分探讨和论证,初步形成了全市苹果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调整品种结构是我市苹果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一)红富士苹果的栽培引进历史及其在运城的生产概况我市的苹果栽培是80年代末运城地委、行署为调整运城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从山东烟台一带引进的。
到90年代初苹果生产已发展到250万亩,80%左右是晚熟红富士品种。
成熟期在10月20日至11月初。
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回顾我国苹果栽培,特别是红富士苹果的生产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美国的传教师从美国带来的“早苹果、红端阳、秋苹果、秋花皮”等十几个品种,在烟台市郊的毓璜顶丘陵山上建园栽植,从此开创了中国引种西洋苹果的先河。
以后在烟台市福山县的绍瑞口村,西沙旺开始栽培发展,并陆续引进了元帅等品种;第二阶段是上世纪初,日俄战争后日本占领大连(1910—1928年)从日本引种了红魁、国光、祝光、旭等品种开始正式建果园;第三阶段是1982年,根据我国苹果品种老化,结构不合理,由农业部专家杨忱霞教授带队、邱毓斌等专家组成的考察团去日本考察,根据我国的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及贮藏落后等实际情况,选择了个头大、高产、质脆、香甜的晚熟着色系富士苹果。
由于着色系富士又分为一系为片红、二系为条红等特征,同时为了分辨方便,经中国园艺学会统一定为红富士苹果。
后来日本及其它国家也都变为统称红富士苹果。
农业部确定了适合苗木繁育生态环境的胶东半岛的烟台市、莱州市小草沟村,蓬莱市的蓬莱园艺场和诸城园艺场等地进行苗木繁育,由山东省农业厅的李瑰教授负责此项工作,在以上三个地方育苗7000亩。
1984年以后山东胶东半岛开始大量的栽植红富士苹果。
80年代末,河北、河南、山西、陕西、辽宁、甘肃等省均大量地从山东开始引进红富士苹果。
至90年代初,全国红富士苹果栽植面积达4000多万亩,我市的红富士苹果面积达250万亩,占所有品种的80%左右。
(二)调整品种结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议实施“100万亩中熟品种苹果园区”由于红富士苹果是晚熟品种,在10月20日至11月初成熟,全国4000多万亩苹果集中上市,市场上供大于求,质量好的苹果卖不上价,质量差的更是出现“卖果难”问题。
每年的中秋节(阳历9月份)、国庆节期间,是我国苹果消费量最大的时段,市场没有好的中熟品种,且量又很少,销售市场价格每斤高达5元以上,产地价每斤3元左右,晚熟品种产地价只有1.5—1.8元,价格比晚熟品种高1倍多。
目前陕西省从日本引进的弘前富士经培育后取名玉华早富;山东省胶南市从日本引进的明月苹果;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从日本引进的凉香苹果,后又变异的新凉香苹果;河南陕县从日本引进的红将军苹果均是8月底9月初成熟,正好赶上中秋和国庆两节,产地卖价每斤3.5元左右,销地卖价每斤5元以上,这四大品种目前在我国的种植面积总共不超过800亩,占市场的份额甚小,根本进不到市场上就抢购一空。
根据市场测算,中熟品种在市场上占的比例在35%左右,比较合理,那么我国4000多万亩苹果,中熟品种的栽植面积在1300—1600万亩比较合理,那么现在的面积800亩只占需求量的二十分之一,所以,我市苹果生产结构以市场为导向,迅速调整苹果品种结构,率先占领市场,是提高苹果经济效益最佳选择,建议首先在全市新建及老果园改造“100万亩优质、高产、高效有机中熟苹果园区”。
(三)适宜我市的四大中熟品种为了解决苹果成熟期晚、上市滞后、竞争优势不强的问题,我们应该选择在8月底9月初成熟的品种大力推广,以适应中秋节和国庆节两大节日的供求,经考察论证适合我市优质、高产、高效的主要有四大中熟品种:一是凉香、新凉香。
凉香苹果是日本山形县南阳市在富士和红星混栽园中选育出的中熟优良品种。
1997年通过日本农林水产省登记注册,2000年引入山西果树研究所,高接了25株。
新凉香苹果是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2002年8月在高接的25株凉香苹果树,发现其中1株树上的一个甩放枝条结果4个,果实呈明显的条红色,而其它结果树的果实均为标准的片红果实。
2003年,高接树全部结果,除此株外,其它均为片红果实,从2003年起,对条红芽变植株进行了扩大繁育试验,到目前为止,表现变异性状稳定,条红特征明显,果个明显增大,果肉可溶性固形物比原品种增加1%左右,综合性状明显提高。
2007年9月通过山西省果树品种审定委员会田间考察,定名为“新凉香”。
二是明月。
是日本山梨县果树场用赤城与富士杂交育成的中熟绿色品种, 90年代引进山东胶南市大珠山镇扭杭村振山果园。
三是玉华早富。
是中熟红富士品种,1994年日本长野县原果树试验场小林佑造先生,赠送给陕西省铜川市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中心,进行高接试验,1996年秋,发现该品种有早熟易着色特点,至1999年观察在铜川,8月20日摘袋,8月底9月初果实完全成熟。
2000年春开始在铜川多个乡镇高接与母本树跟踪调查,结果性状均表现为品种稳定、抗性强,适应地域广泛等特点,2004年9月通过陕西省果树品种审定委员会现场初审,并于2005年5月正式通过终审,正式定名为玉华早富。
四是红将军。
该品种系日本在早生富士树上发现的着色系芽变,1996年引入我国。
二、三大栽培模式是苹果优质高产的前提传统苹果栽培模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不能高产,苹果高产的最关键环节是成花,没有花就没有果,就更谈不上高产,成花的最基本条件是在地下无机营养保证的前提下,果园温度在二十至二十五度时,有效光照必须达到75%—80%。
传统的栽培模式,首先成花生产的枝条,营养80%以上流向枝条的顶部发新芽,和回流到主枝和树体,供应了主枝和树体生长。
成花的枝条没有足够的成花营养。
其次果园温度达到二十至二十五度成花条件时,果园郁闭,光照达不到75%—80%,所以首先是成花量不够,所以不能高产,一般果园成花量达不到结果的30%;二是由于果园郁闭,营养不能有效的供应果实生长,按照营养流向的基本规律,营养基本上都流向了发新梢,和回流到主枝和树体上。
所以,果实生长营养不足,出现了果实小、产量低、品质差现象;三是由于以上的原因,导致果园效益不高,农民的投入积极不高,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使果农放弃管理或砍树改种其它。
为此,我们经过充分地考察论证,优中选优,最后筛选出3种适合我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先进栽培模式。
一是倒伞形。
这一树形是山东省蓬莱国营园艺场原技术科长曲受朋退休后在自家果园进行技术探索而培养的,该树形果园连续十四年亩年达2万斤以上,从而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庄农户果园的管理,绝大多数亩产达15000—20000斤优质高产、高效益的水平。
伞把朝天,定干1米,在剪口下3、4、5、6四个芽进行刻伤促使冒条,对中干形成卡脖状态,然后将其拉成四大主枝平行90度的角度并50度的基角向四个方向及向上延伸,形成一个像倒放着的“伞形”,故称“倒伞形”。
二是垂柳形。
垂柳式整枝技术是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果农王春祯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一套全新技术,在乔砧株行4×6的大冠树形条件下实施该树形栽培的苹果,连续5年亩产到20000斤以上,最高亩产达27600斤,(2007年)创全国纪录,该技术已通过省级鉴定获得了国家专利。
三是主杆形。
这一树形是一种高密度栽培技术,一般用矮化砧或矮化中间砧每亩220株,树高2.5米,干高40—60厘米,树冠小于1.3米,在树干上直接着生40—60厘米横向枝组,直接结果,这种树形在欧洲普及推广,成花容易,产量高,品质好。
优质果园亩产也可达到2万斤左右。
通过实践和考察可以看出,以上三种先进的栽培模式,能使成花的枝条有了足够的成花营养,而且,果园温度达到二十至二十五度时,有效光照达到75%—80%以上,具备了大量成花的条件,在不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前提下,有了足够的高产花量,也就是具备了高产的先决条件。
这样,在水肥充足、各种管理措施到位的情况下,亩产达到2万——3万斤,优质苹果是没有问题的。
三、现代化的田间管理是生产优质苹果,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的发展趋势一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果园管理人员也将会逐渐减少,从目前由每人管理8—10亩发展到80—800亩,所以实现果园管理现代化是大势所趋的必经之路。
二是达到生产优质果的基本条件,及时的水肥供应,及时的病虫害防治,及时的采摘入库等等,均是生产优质苹果的基本条件。
如果不能及时供应水肥,是影响果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如果不能及时防治病虫害,苹果质量也无从谈起;如果不能及时采摘入库冷藏;果品质量也会受到影响,所以现代化的田间管理是苹果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是传统的田间管理多半是锄、镰、铣的人工操作,不但给果农增加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恶劣的工作环境,更重要的是效率低下,工作质量难以保证,果品质量难以提高。
从上面情况看,现代化的田间管理是实现苹果优质高产高效益的根本保证,也是解脱农民繁重劳动的最佳选择。
四、施用苹果专用有机肥和苹果专用生物农药是生产优质、高产、高效有机苹果的基本保证充足的营养供应更是植物健壮生长的基础,有机苹果专用肥是适合生产有机苹果而研制的一种新型肥料。
所以,通过对果园土壤进行化验分析,按照苹果生长需求,实施有机苹果专用肥,是保证生产优质高产的基础。
苹果专用有机肥不但有全面的营养成份,更重要的是价格便宜,果农不但用的起,而且果树在高产的情况下,具有大量投入的能力。
有大投入才能有大产出,所以苹果有机专用肥必须要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保证果农有高产投入的能力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