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辛亥革命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8张PPT)

秋瑾因起义消息泄漏被捕, 被捕后,她拒不写自供状, 只写下了七个字“秋风秋雨 愁煞人”,表达了当时革命 志士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担忧。
广西起义(镇南关起义)
时间:1907年 地点:广西 人物:孙中山、黄兴 结果:失败
清末重要革命 团体和革命活 动,多为两人谋 划组织。常以 “孙黄”并称。
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C.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当堂检测
3.“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是女革命家秋瑾的豪迈诗句。
她为策应哪一革命运动而被捕遇难( )
A.安庆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萍浏醴起义 D.广西起义
4. 在甲午战争的民族灾难中成立的兴中会和强学会,一个以革命为 宗旨,一个以改良为依归;一个要把皇帝拉下马,一个向皇帝上书请 愿。它们揭出了革命与改良的两面大旗,都想为衰落的中国寻找新的 出路,“把皇帝拉下马”和“向皇帝上书请愿”分指什么事件 ()
10月10日,夺军械库,占领武昌 10月11日,建军政府,黎任都督
结果: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 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湖北军政府旧址
P47知识拓展
同盟会重要领导人都不 在武昌,其他革命党人 自认为“资望”不足, 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 统黎元洪出任,结果遭 到拒绝,情急之下,只 好用手枪逼迫其就位。
鬼......亦以天下人为念,
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
国人民的斗志。
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二十世纪最伟大情书
革命志士的奋斗
起义名称 时间 结果 影响
萍浏醴起义
1906年
促进了广大民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课件第9课《辛亥革命》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课件第9课《辛亥革命》一、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第9课《辛亥革命》。
详细内容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重点学习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临时约法》的颁布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掌握其主要过程及结果。
2.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其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影响以及与其他历史事件的联系。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临时约法》的颁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历史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2. 讲解新课:(1)辛亥革命的背景:介绍清政府的腐败、民族危机、民主思想传播等背景。
(2)武昌起义:讲解起义的经过、意义。
(3)中华民国的成立:《临时约法》的颁布,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4)辛亥革命的结果及历史意义:分析辛亥革命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体验辛亥革命的过程。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辛亥革命背景清政府腐败民族危机民主思想传播2. 武昌起义起义经过意义3. 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颁布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4. 辛亥革命结果及历史意义政治影响经济影响文化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辛亥革命的背景。
(2)武昌起义的经过及意义。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 答案:(1)辛亥革命的背景:清政府腐败、民族危机、民主思想传播等。
(2)武昌起义的经过:1911年10月10日,新军发动起义,攻占武汉三镇。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 (共14张PPT)-课件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镇南关
都二
能分
运浇
用灌
好,
“八
二分
八等
定待
律;
”二
,分
我管
们教
一,
起八
,分
静放
待手
花;
开二
。分
成
➢ Pure of heart, life is full of sweet and joy!
绩 ,
八
分
方
法
。
愿
全
天
下
所
有
父
母
我们,还在路上……
4、黄花岗起义 (二)武昌起义 时间、地点、人物、结果、意义
1、领导黄花岗起义的革命者是( D )
A.秋瑾
B.徐锡麟
C.邹容
D.黄兴
2.武昌起义的主力是( C
A.工人
C.湖北新军
) B.学生 D.农民
3.下列对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的评价,不正确
的是( C )
A.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B.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 探索中的“量变”,而辛亥革命则是一次“巨变”。
第9课 辛亥革命
• 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到了这一天,许 多人都会种下各种树苗,也会说着同样的 一句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国为什 么要把植树节定在这一天呢?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课件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通过上面这段话,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起义促进了民主革命浪潮的进一步高涨,也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徐锡麟(1873年12月17日—1907年7月7日),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府山阴东浦镇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
秋瑾(1875-1907),女,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时间:1907年领导人:孙中山、黄兴地点:广西经过:袭取镇南关,奋战七昼夜结果:失败
1911年中国爆发的民主革命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局势
思考:当时中国的境况如何?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沦为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时间:1906年冬领导人: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地点: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结果:失败地位: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影响:同盟会声望由此大振
胡绳在《中国共产党七十年》评价辛亥革命是“一朵没有果实的花”,说说你的理解。
局限性:虽然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非封建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但是它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思考:革命党人早期武装起义的意义及失败原因。
第9课 辛亥革命(解析版)

第9课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1906年,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一批资产阶级革命精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曰知会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
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A.萍浏醴起义B.浙皖起义C.镇南关起义D.黄花岗起义【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三万余人参加,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刘道一等在长沙遇害,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A正确;浙皖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都发生在萍浏醴起义之后,排除BCD。
故选A。
2.孙中山在评价某历史事件时说,“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此历史事件指的是A.萍浏醴起义B.安庆起义C.黄花岗起义D.广西起义【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出自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大意是:这次战役的价值,简直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
它将同武昌革命的战役一样永垂不朽。
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这次起义又名黄花岗起义。
故C符合题意;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排除A;安庆起义失败后,徐锡麟遇难。
排除B;1907年,孙中山、黄兴筹划领导广西起义,起义军奋战七昼夜,最终失败。
排除D。
故选C。
3.有一座城市,在推翻清王朝的过程中,被孙中山赞“有首义之功”;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战争中,它成为主战场,被赞无愧于“英雄之城”。
它是A.北京B.南京C.重庆D.武汉【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武汉作为首义之城,这里曾打响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第一枪,奏响了推翻延续200多年的清王朝和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胜利,故D符合题意;北京是清朝的都城所在地,故A不符合题意;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故B不符合题意;重庆与辛亥革命没有之间联系,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课件

《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
具体内容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历史意义。
重点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推翻清朝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历史意义,掌握相关史实。
2. 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历史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对封建帝制的终结和民主共和观念的推广。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挂图、黑板。
学具: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讲解新课(1)辛亥革命的背景a. 介绍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民族危机加深。
b. 阐述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2)辛亥革命的过程a. 介绍武昌起义。
b. 阐述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如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南北议和等。
(3)辛亥革命的结果及历史意义a. 介绍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b. 阐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如结束封建帝制、推广民主共和观念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 例题讲解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为题,进行例题讲解。
5. 随堂练习a. 辛亥革命的背景是什么?b. 辛亥革命的过程是怎样的?c. 辛亥革命的结果及历史意义是什么?六、板书设计1. 辛亥革命的背景2. 辛亥革命的过程3. 辛亥革命的结果及历史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民族复兴奠定基础。
2.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初中历史八上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19张PPT)

➢结果:
林觉民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阅读材料思考:黄花岗起义有什么意义?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 之人心,乃大兴奋,怨奋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 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 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 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 “它”是指( )
A. 戊戌变法 B. 新文化运动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课堂练习四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九十年以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
革命志士 的奋斗
广西
都以失败告终
时间
1911年
武昌起义
过程
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汉三镇 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
11月下旬,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推动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课堂练习三
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
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
——引自中共中央前总书记江泽民2001年10月9日的一次重要讲话
(1)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指什么? “先生”是指谁?
辛亥革命
孙中山
(2)“先生”领导这场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意义:起义虽遭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 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 (共27张PPT)

材料二: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
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 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 12 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改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给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分别产生了 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剪辫子
劝禁缠足
服饰变革
第9课 辛亥革命
萍浏醴起义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 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 南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结果: 奋战一个多月后失败。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 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 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 因寡不敌众而失败。 • 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 袭取镇南关,因弹药缺乏,最终失败。
C
)
4.“ 壮哉!武昌首义,一枪打翻封建帝制;伟哉!天下响应,
万众擎起民主共和。”这副对联中的“武昌首义”发生在 (
A.1898年 B.1911年 C.1919年 D.1927年
B
)
5 .武汉市的“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
等地名会让我们联想到(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B
)
C.义和团运动 D.公车上书
黄花岗起义
• 1910年,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 广州举行起义。1911年,由于情况发生变 化,黄兴临时决定提前举事。结果众寡悬 殊,起义失败,很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 后来将收殓到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 于广州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 士”,历史上也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 义。
二、武昌起义:
1.推翻清朝反动统治
2.宣告君主专制制度 终结
3.开创完全意义上的 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4.推动中华民族的思 想解放 5.打开中国进步潮流 的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