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价格泡沫研究
中国股票市场的泡沫研究

中国股票市场的泡沫研究近年来,中国股票市场一直备受关注,并且经历了多次波动。
这让人们开始思考,中国股票市场中是否存在泡沫,以及泡沫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泡沫进行研究,探讨其潜在风险和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泡沫的定义。
泡沫是指某种资产价格在没有充分支撑的情况下,由于市场炒作、投机行为或盲目追逐而出现的过热状态。
股票市场中的泡沫通常会在价格超过其真实价值时出现,并在市场意识到该问题后出现猛烈的调整。
中国股票市场的泡沫形成有多种原因。
首先,市场情绪对股票价格的影响不容小觑。
当投资者出现集体炒作或盲目追逐某只股票时,市场情绪会推动股票价格迅速攀升,超过其真实价值。
其次,流动性过剩也是泡沫形成的原因之一。
当银行信贷过度宽松时,大量资金进入股票市场,推动股票价格上涨。
此外,政策因素也对股票市场的泡沫形成起到了一定作用,例如政府的股市刺激措施可能会引导投资者进行短期投机,从而推高股票价格。
泡沫对中国股票市场以及整个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泡沫破裂可能导致股票价格的暴跌,投资者的信心受到重创。
这将导致市场恐慌,进一步加剧股票价格下跌的力度。
其次,泡沫破裂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一旦股价大幅下跌,很多投资者将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将面临巨大的坏账风险。
最后,泡沫破裂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由于中国股票市场的规模庞大,股市崩盘将引发信贷紧缩以及企业投资意愿的下降,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避免泡沫的出现及其潜在风险,中国政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规范股票市场。
首先,加强监管和法律制度建设是必要的。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督,严防市场操纵和违法违规行为。
此外,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也能够提高市场的有效性,减少投资者受市场情绪影响的可能性。
其次,加强投资者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课程,帮助投资者增强风险意识和理性投资能力。
最后,建设多层次和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也是规范股票市场的关键。
分析金融行业中的资产泡沫化问题

分析金融行业中的资产泡沫化问题一、引言近年来,全球金融市场波动不断,经济周期的波动性也有所增强。
在这种环境下,资产泡沫化问题成为了金融行业中的一个关键议题。
本文将分析金融行业中资产泡沫化问题的背景、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背景资产泡沫指的是某个或多个特定类别资产价格在短时间内快速上涨并偏离其合理价值范围,进而形成一种投机情绪和过度乐观心态。
然而,这种快速上涨往往没有真实基础支撑,并且存在着极高风险。
三、原因1. 低利率环境:低利率推动了货币供应量扩张和信贷条件宽松,使得投资者更倾向于追逐高回报领域,在寻找更高收益时常常会忽视风险。
2. 大量流动性:央行通过大规模购买债券来注入市场流动性,使得频繁交易、炒作成为可能,并导致了部分金融工具和产品价格虚高。
3. 投资者心理:投资者的决策往往受到情绪影响,当市场出现上涨趋势时,他们更容易陷入贪婪和盲目乐观,进而推动了资产价格的快速攀升。
四、可能的影响1. 经济不稳定性:当泡沫破裂时,投资者信心受挫,市场恐慌情绪蔓延,进而可能引发金融风险扩散。
这种连锁反应会对整个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造成严重损害。
2. 资本配置失衡:由于大量流动性注入特定领域或行业,在泡沫破灭后这些过度配置的资源将无法正常运作。
这会导致生产要素分配不均、社会财富差距拉大等问题。
3. 社会动荡:由于泡沫破灭带来的经济衰退或危机,可能引发失业率上升、社会福利减少等问题。
这些社会问题势必加剧社会不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格局。
五、对策展望1. 强化监管能力: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提高监管部门的专业能力和资源投入。
及时发现并遏制泡沫形成的迹象,防范系统性风险。
2. 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推动企业、金融机构等进行真实、完整地信息披露,提高市场参与者的知情权和决策能力。
3. 提高投资者教育水平:加大对公众、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普及程度,培养理性投资观念和风险意识。
4. 升级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应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流动性供给节奏,防止过分扩张引发泡沫化问题。
资产价格泡沫总结

资产价格泡沫总结引言资产价格泡沫是指某个或一组资产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出现快速上涨,超过其本身价值的情况。
泡沫的形成可能导致市场的不稳定和经济的崩溃,因此对于金融市场和投资者来说,了解和预测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和破裂的机制非常重要。
本文将总结资产价格泡沫的定义、形成原因、识别方法以及对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资产价格泡沫的定义资产价格泡沫是指在金融市场中,某种或多种资产的价格持续上涨,超过其基本价值的程度,形成虚高的价格。
泡沫破灭后,资产的价格会迅速下跌,带来严重的财务损失。
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原因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原因有多个方面的因素:1.预期理论:投资者预期资产价格会持续上涨,从而形成买入热情,推动价格上涨。
2.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对于资产的信息不完全一样,存在信息优势的人会利用这种优势推高资产价格,导致泡沫的形成。
3.杠杆效应:投资者利用借贷资金进行投资,通过放大收益的方式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
4.羊群效应:投资者看到他人购买某种资产,认为这是一个明智的决策,随后跟风购买,推动资产价格继续上涨。
5.低利率环境:央行实行的低利率政策会鼓励投资者借贷投资,进一步推动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
资产价格泡沫的识别方法识别资产价格泡沫对于投资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泡沫识别方法:1.基本面分析:通过对资产的基本面进行分析,包括公司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等,判断资产价格是否与其基本价值相符。
2.技术分析:使用图表和指标来分析资产的价格走势,寻找可能的泡沫迹象,例如过度买入或卖出的信号。
3.市场情绪指标:通过观察市场情绪指标,如投资者信心指数、杠杆比例等,来判断市场是否处于过度乐观的状态,可能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
4.供需分析:通过对市场供需状况的分析,判断资产价格是否受到真实需求的支撑。
资产价格泡沫对经济的影响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可能对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包括以下方面:1.财富效应:当资产价格破裂后,资产持有者的财富会受到明显减少,导致其消费能力下降,进而拖累整体经济的增长。
金融市场泡沫研究

金融市场泡沫研究金融市场泡沫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泡沫的形成和破裂对市场参与者和整个经济体系都有着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金融市场泡沫的定义、形成原因以及对经济的影响,并以历史上的一些案例作为论证。
一、泡沫的定义金融市场泡沫是指资产价格(如股票、房地产等)因市场投资者的过度乐观心理,导致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其内在价值的现象。
泡沫的形成往往是由市场投机者的投资行为引起的,他们根据市场预期,将高价格推高。
二、泡沫的形成原因1. 信息不对称: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是市场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有限信息被个别投资者认为是全面的,其投资行为往往是片面乐观的。
2. 群体心理:投资群体的心理状态会相互影响,当市场上的参与者普遍持乐观态度时,更多的投资者会加入买入的行列,形成投资的集群效应。
3. 杠杆融资:过度的杠杆融资是泡沫形成的助推因素。
投资者通过借款进行投资,使得资金规模大幅度扩大,推动了市场价格的上涨。
4. 政策因素:政府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干预也可以加剧泡沫的形成。
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刺激市场投资者借款进行投资。
三、泡沫破裂的影响1. 资产价格暴跌:泡沫破裂后,资产价格会迅速下跌,投资者往往会面临严重的亏损。
2. 经济衰退:泡沫破裂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经济的下行风险。
投资者的信心受到打击,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企业的经营困难。
3. 金融系统危机:金融市场泡沫破裂后,可能会引发金融系统的危机。
银行和金融机构承受巨大的压力,出现资金链断裂等问题。
四、历史案例1. 1929年美国股市暴跌:这次市场暴跌被认为是金融市场历史上最严重的泡沫破裂事件之一。
当时,美国股市经历了长达几年的上涨行情,最终在1929年10月崩溃,引发了大萧条。
2.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是由于东南亚几个国家的泡沫破裂导致的金融危机。
这些国家投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形成了巨大的泡沫,最终泡沫破裂引发了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经济逻辑分析

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经济逻辑分析资产价格泡沫一直是经济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它不仅影响着资产市场的走势,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整个经济的运行。
但是,资产价格泡沫为什么会形成并持续存在呢?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经济逻辑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资产价格的泡沫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因素导致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常见的资产价格泡沫形成因素:一、流动性流动性是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重要因素。
流动性过剩会导致投资者更愿意购买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从而推高其价格。
此外,流动性超过经济实体需求也会加剧一定时间内出现资产价格泡沫的可能性。
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本身并不是致使资产价格泡沫的原因,但是它在资产价格泡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金融创新,各种新的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从而使得投资者更容易找到高收益的资产。
同时,金融创新也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投资者参与市场的积极性。
三、低利率环境低利率环境是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重要因素。
低利率使得投资者更愿意购买高收益的资产,从而推高其价格。
此外,低利率还会催生大量的借贷需求,增加市场的流动性,进一步推高了资产价格。
四、投资者情绪投资者情绪也是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市场预期乐观时,投资者更愿意参与市场,从而推升资产价格。
没有理性的投资者和资本市场环境,通常会诱导投资者的情感逼近趋势的剧烈变化,这种情绪疯狂炒作的浪潮,就有可能形成资产价格泡沫。
上述因素作为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基础,但是它们并不代表资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全部原因。
泡沫形成还和资本市场的内在机制以及政策等有一定关系。
首先,资本市场本身的内在机制使得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变得更加容易。
具体来讲,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往往面临不同的激励机制。
例如,在短期内快速获取收益往往是重要的利益诉求目标。
这种利率诉求目标导致投资者往往忽略了很多本质因素,比如企业本身的财务状况、商业策略、行业环境等。
这加剧了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
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分析

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分析导语: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资产价格泡沫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定义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开始,深入分析其形成原因、表现特点以及对经济的影响,并探讨应对泡沫的策略。
一、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定义金融资产价格泡沫指的是在市场上某种金融资产的价格超过其实际价值的情况。
泡沫的形成通常源于价格的虚高,投资者过度乐观和市场的过度热炒等因素。
当市场价格远高于实际价值时,泡沫将逐渐膨胀,直到最终破裂。
二、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原因1. 预期推动:投资者过度乐观预期未来收益会持续增加,导致过度投资和高价买入资产,推动了价格的虚高。
2. 金融政策宽松:央行通过降息、扩大货币供应等手段刺激经济,提高市场活跃度,进而助长了资产泡沫的形成。
3. 资金过剩:大量流动性聚集,投资者往往把闲置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资产中,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
4. 非理性投资行为:投资者出于羊群效应或非理性炒作心理,盲目跟风投资,引发市场泡沫。
三、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表现特点1. 快速上涨:金融资产价格短期内呈指数级增长,远远超过基本面的预期。
2. 高波动性:资产价格波动幅度扩大,市场风险明显增加,日内价格剧烈波动。
3. 确认性错觉:投资者普遍认为资产价格会一直上涨,从而忽视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4. 难以预测的破裂:泡沫的破裂往往是难以准确预测的,投资者经常会因此遭受巨大的损失。
四、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经济影响1. 资产负债风险:泡沫破裂后,资产价格急剧下跌,借款人的杠杆比例也会急剧增加,导致金融机构面临风险。
2. 经济震荡:资产价格泡沫破裂会导致经济衰退,产业发展受挫,就业率下降,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
3. 财富再分配不均:泡沫破裂会造成富人的财富损失,同时加重中低收入人群的财富负担,增大社会贫富差距。
4. 消费压缩:泡沫破裂会引发投资者信心下降,消费力下降,进而影响国内经济增长。
五、应对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的策略1. 强化监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
关于资产价格泡沫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资产价格泡沫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资产价格泡沫是指在市场上资产价格出现明显高估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金融市场上是普遍存在的,其对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提高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资产价格泡沫理论成为金融学和经济学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梳理一些关于资产价格泡沫理论的文献,并总结其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
1. 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的《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1934)是关于资产价格泡沫的经典著作之一、他们指出,泡沫的形成是由于市场参与者对于未来收益过于乐观,导致资产的价格被高估。
他们提出了“价值投资”的理论,并强调基于公司基本面的分析是识别泡沫的关键。
2. 沃尔特·布雷丁研究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现象,在其著作《泡沫与崩塌》(Booms and Busts,1959)中提出了资产价格泡沫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布雷丁认为泡沫的形成是市场参与者对于未来房地产价格上涨的过度乐观,驱动了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资。
3. 尼古拉斯·凯利和厄尔·布雷登研究了资本市场的泡沫现象,在他们的文献《资本增长与分配》(Capital Growth and Distribution,1996)中提出了“股票市场泡沫理论”。
他们认为泡沫的形成是由于市场参与者对于未来股票价格上涨的预期过于乐观,并基于这种预期进行了过度买入,从而推高了股票价格。
4. 罗伯特·希勒和亨特·马斯基的研究关注泡沫的形成和破裂,并在《金融稳定与泡沫的消除》(Financial Stability and the Elimination of Bubbles,2024)一文中提出了“金融泡沫”的概念。
他们认为,泡沫的形成是由于市场参与者对于未来金融资产价格上涨的期望过于乐观,并基于这种期望进行了过度投资,最终导致了泡沫的破裂。
5. 杰瑞米·格兰瑟姆在《沉思录》(The Intelligent Investor,1973)中提到了“崩溃与泡沫”一章,他指出泡沫的形成是由于市场参与者对于未来资产收益的高估,并基于这种高估进行了过度投资。
资产价格泡沫的货币政策因素相关研究进展

及“ 金 融加 速器 ” 效应 理论 等 . 货 币 工具 变量 通过 影 响投资
来影 响债 券 等资 产价 格 . 进 而影 响 产 出和实 体 经济 随着 货 币供应 理论 及 货 币的 内生 性研 究 . 对 货 币政策 操作 即 中 央银 行控 制货 币 工具 对 资产 价格 更直 接 的影 响 , 成 为资产
对 策仍 缺乏 行之 有效 的预 测和 计量 手段 二、资产 价格 泡沫 的货 币政 策因 素相关 研 究进展
随着 资本 市场 的 发展 . 世 界 各 国 的 金 融 资 产 存 量 不 断
时. 一 些 学 者对 资产 价 格泡 沫 的形 成也 提 出一 些看 法 但 是直到 2 O世 纪 8 0年代 . 经 济学 家关 于 资产 价 格泡 沫 问题
价 格 与 货 币 政 策 关 系 研 究 的 热 点 研 究 表 明 . 在 2 0世 纪 8 ( )
资者 会引 发价 格 的迅速 下 降 . 最终 导致 泡沫 的破 灭 。
资产 价 格 泡 沫对 区域 的金 融 系统 乃 至 整 个 社会 金融
系统 都会 产生 破 坏性 的影 响 从最 早 的荷 兰郁金 香狂 热 到
析 的 理 论 基 础 与 统 计 工 具 的 不 足 造 成 的 在 市 场 有 效 性 假
的正式 研究 仍 然不 多 . 这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是 由 于 经 济 学 家 分 增 加 .麦 肯锡 研 究表 明 .到 2 0 0 6年底 全球 金 融资 产 达到
1 6 7万 亿 美 元 .约 为 全球 露 的数 据 . 美 国 目前全部 金融 资产 大约是 其
英 国 南 海 泡 沫 .再 到 美 国 1 9 2 9年 的 股 市 崩 盘 都 是 历 史 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泡沫
某种资产的市场价格水平相对于理论 价格的非平稳性向上偏移过程。 不符合经济现实的买卖行为导致的资 产价格高估 关心的是资产的市场价格水平和同期 资产理论价格水平之间的差异。 资产泡沫的出现则往往会使居民感到 财富增加的虚假感觉。
计量
效用
现实
泡沫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时,可能会发 通货膨胀如果不治理,具有不可逆 生自发的价格回调,有时是价格暴跌。 转性
理性泡沫特点
(1)理性泡沫具有连续性。以股票为例,人们对股票价格的估计偏差有时候为正,
有时候为负,但正的时候比负的时候多,这种单边误差的持续就形成了理性泡沫。 (2)理性泡沫具有连续的膨胀性。由于人们理性地认识到泡沫最终会爆裂,投资者 会把泡沫爆裂遭受损失的风险加入股票价格的形成要素中,风险越高,则希望得到 的收益也越高,这样就使股票的实际价格越来越偏离其基础价格,偏离程度随时间 延续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最终导致泡沫的崩溃。 (3)理性泡沫不可能出现负值。股票的实际价格增长可以分解成两部分:基础价值 的增长和理性泡沫的增长,基础价值的增长速度永远低于实际价格的增长速度。
3
日本与中国的
资产价格泡沫
4
如何避免与解
决
避免被稳定的物价所迷惑
央行在考虑是否升息的过程中也应 该尽量排除物价指数变动较小这一指标 的迷惑性。众所周知,通货膨胀率的出 现与否是一直以来衡量经济是否过热、 游资是否泛滥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 在日本当年出现资产泡沫时,日本的消 费者物价指数增长几乎是零。决策管理 层很难做出流动性过剩的判断,于是日 本央行推迟2年才决定升息,错失了化解 房地产泡沫的良机。
1
资产价格泡沫定
义
2
资产价格泡沫与通 货膨胀、经济周期 波动
3
日本与中国的
资产价格泡沫
4
如何避免与解
决
日本的资产泡沫
股价
1985年,日经平均股价还在1.2万日元上下浮动,但从1986年起就持续上升,1989年底 猛增至3.9万日元。4年间上涨了两倍。国民总资产的金融资产中,股票资产由1985年底的 242万亿日元增至1989年底的890万亿日元,增加了2.7倍。
•导致原因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与预期相关联的过度投机行为、幼稚投机者交 易行为、规范失灵、诈骗行为和道德风险等都可能成为导致泡沫现象的 原因。
•一般现象
一般来说,在投机性泡沫发生时,价格往往会出现突然攀升,价格 的攀升趋势可能会使市场产生进一步价格上升的预期,并且吸引新的买 主,形成自我实现的正反馈过程。当价格泡沫一旦被市场发现,就会产 生和原来相反的预期,出现使市场价格回归理论价格的市场力,价格可 能迅速而急剧地下降,导致泡沫的破灭。
房地产
国民总资产中的“土地及其他项目”(主要是土地)从1985年底的1049万亿日元增至1989 年底的2024万亿日元,约增长一倍。在日本约50%的人拥有土地,还有20%的人有土地继 承权,真正无土地者仅为30%左右。因此多数人感到,自己的财产在4年内增加了1~2倍。
日元
1985年9月,五国财长会议向日本施压,要求其重新确定日元的价值,压缩其巨大的贸易 顺差。日本被迫签订《广场协议》。协议签署时,美元兑日元汇率约为240:1,到了 1987年底,汇率升至120.9 : 1,日元升值了近一倍。
及时且合理的货币或财政政策
在我国,无论是资产泡沫还是其它行业的投资过热,归根结 底是由于游资泛滥。因此一旦资产价格增长过快,就必须抑 制过快的源头:过剩流动性
抑制过剩信贷增长、培养长期的股东社会文化、谨慎的政策 调控(行政命令或是以市场为基础且伤害较小的货币政策, 例如适当调高利利率)可能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宏观经济波动,
非理性泡沫
博傻理论——揭示的是投机行为背后的动机,投机行为的关键是判断“有没有比 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么自己就一定是赢家,只是赢 多赢少的问题。如果再没有一个愿意出更高价格的大笨蛋来做你的“下家”,那 么你就成了最大的笨蛋。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投机者信奉的无非是“最大的笨 蛋”理论。
——泡沫经济不是经济内部蕴藏的必然动力学特性。泡沫经济可以避免而 经济周期波动则无法避免。 ——经济周期波动具有规律性,而泡沫经济的爆发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往往是相对比较平滑的,而泡沫 经济的上升则一般比较平滑,而下降阶段则往往非常陡峭,可能会以破灭 的形式出现。 ——经济周期波动中的萧条期即使带来消极影响也不至于带来出现太大的 灾难;而泡沫经济则不同,泡沫经济破灭时期往往伴随着经融危机和经济 危机,并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
1义
资产价格泡沫定
2
资产价格泡沫 与通货膨胀、 经济周期波动
3
日本与中国的
资产价格泡沫
4
如何避免与解
决
资产价格泡沫
通货膨胀
经济周期波动
1
资产价格泡沫定
义
2
资产价格泡沫与通 货膨胀、经济周期 波动
3
日本与中国的
资产价格泡沫
4
如何避免与解
决
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
通货膨胀
定义 根源 一般物价水平的平持续上涨的过程 货币现象,是过多货币追逐较少的 商品的结果 关心的当期一般物价水平和前期一 般物价水平的差别 通货膨胀时期居民普遍感觉到财富 减少
并且有利于未来的市场发展。
THANKS!
联系我
日本的资产泡沫结果与原因
然而,脱离实际经济的资产价格不可能持久,势必要返回到正常水平。股价以 1989年为顶点转为大幅度地下降。地价在1990年继续上涨,同年底上升到2391万 日元,但1991年开始下降,尤其是六大城市地价下降15~25%。 同样汇率的升高 并没有减少日本的贸易顺差。 强劲的经济增长
导 致 原 因
过于宽松的金融环境
其他结构性因素:交叉持股及会计 信息失真
中日市场的相同点
1、经济增长 两国在经济腾飞时都呈现了高速且可持续增长,特别是在1958-1977年间,日本的名义GDP年 均复合增长率为15.7%;中国在1986-2005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4%。我们的经济学家 预计这一增长势头可能会维持下去。 2、货币 即市场对于货币升值的强劲预期。在“广场协议”签订后,受大量外汇储备和贸易盈余的影响, 日元/美元汇率扶摇直上,由于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目前也面临着相同 的境遇,人民币承受着巨大的升值压力。 3、金融环境 20世纪80年代货币的快速升值延缓了日本央行的调控措施,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通货紧缩。金 融环境宽松。在中国从历史水平来看,中国目前的金融环境同样较为宽松。
日本泡沫危机所带来的教训是惨痛的,而中国当前的经济 情况与日本80年代极其相似,表现为通货膨胀比较稳定,经济 持续稳定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由此带来流动性大量过 剩,使得资产泡沫越来越严重,我们应从日本泡沫经济危机中 吸取深刻教训,未雨绸缪,思考避免与解决的方法。
资产价格泡沫与通 货膨胀、经济周期 波动
关于资产价格泡沫的研究分析
1
资产价格泡沫定
义
2
资产价格泡沫与 通货膨胀、经济 周期波动
3
日本与中国的
资产价格泡沫
4
如何避免与解
决
泡沫—
泡沫是一种经济失衡现象,可以定义为某种价格水 平相对于经济基础条件决定的理论价格(一般均衡稳定 状态价格)的非平稳性向上偏移
资产价格泡沫—
没有显著基本面变化的情况下,资产价格却会持续 上升,从而产生资产泡沫现象。包括理性泡沫与非理性 泡沫 资产价格泡沫 与通货膨胀、 经济周期波动
1义
资产价格泡沫定
2
3
日本与中国的
资产价格泡沫
4
如何避免与解
决
理性泡沫
理性泡沫理论以市场有效性为前提,认为在理性行为和理性预期的 假定下,金融资产的实际价格除反映其市市场基础价值之外,还包含着 理性泡沫的成分,这种泡沫并不是错误定定价的结果,而是理性预期和 理性行为允许的资产价格对基础价值的偏离,即反映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