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泡沫与通货膨胀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基础知识之通货膨胀(inflation)和通货紧缩(deflation)

宏观经济基础知识之通货膨胀(inflation)和通货紧缩(deflation)

宏观经济基础知识之通货膨胀(inflation)和通货紧缩(deflation)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是宏观经济中重要的经济现象,它们对经济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inflation)1.定义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中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和普遍上升。

这意味着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因为你需要更多的货币来购买同样的商品和服务。

2.原因通货膨胀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货币供应量增加、需求增长超过供给、生产成本上升(如工资上涨)、或是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结合。

3.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如每年2-3%)通常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正常现象,因为它可以激励企业投资和消费者消费。

然而,高通胀或失控的通胀(如两位数或三位数的年通胀率)可能导致经济过热、资产泡沫和生活成本的显著增加,对低收入、固定收入和债权人群体尤其不利。

二、通货紧缩(deflation)1.定义通货紧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中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和普遍下降。

这意味着货币的购买力上升,因为你可以用较少的货币购买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

2.原因通货紧缩可能由需求减少、生产过剩、技术进步、货币供应量减少、或是债务减少等因素引起。

3.影响消费者和企业推迟消费和投资:预期未来价格会更低,消费者和企业可能会推迟购买和投资,这会导致需求下降,进一步减少企业的盈利和收入,可能导致更多的破产和失业。

债务负担加重:由于货币的购买力上升,债务人需要用越来越贵的货币来偿还债务,这实际上增加了债务负担。

如果债务人无法偿还贷款,银行的不良贷款就会增加。

资产贬值:随着资产价格下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价值也会下降,这可能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影响其信贷能力和稳定性。

信贷收缩:银行为了减少风险,可能会收紧信贷标准,减少贷款,这会导致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减少,进一步加剧通货紧缩。

经济衰退:长期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甚至引发经济衰退。

在严重的通货紧缩中,经济可能会陷入长期的萧条。

8、中国长期通胀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8、中国长期通胀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中国长期通货膨胀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其实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就像火山、地震一样,看似来的很突然,除了上面的因素之外,实际上都是自然能量多年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爆发的规律性结果。

中国进入的不是通货膨胀周期那么简单,而是进入了通货膨胀经济时代。

通货就是钱的意思,通货膨胀就是钱多了,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我们一定要分清学术上的通货膨胀和现实中大家所讲的通货膨胀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大家平时所讲的通货膨胀是价格上涨的意思,其所根据的指标就是CPI,CPI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这个数据每月发布一次,数据出来之后,大家一看CPI上涨了,大家就高呼通货膨胀来了,平时我们所说的通货膨胀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以CPI上涨为标志的物价上涨与以货币超发为代表的通货膨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通货膨胀对应的是货币超发,但是物价上涨可以对应非常多的因素,比如有需求拉升的价格上涨,比如有成本上升带来的供给性价格上涨。

(课本,通货膨胀类型)总之因素很多。

提到通货膨胀,经济学家会告诉你货币超发了,而且那些大力挞伐货币超发的评论家们往往也能获得更多的掌声,因为货币超发是政府行为,反正坏事都是政府干的,这是一股主流的说法,并且大家都喜欢引用佛里德曼“通货膨胀本身就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说法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但是他们说的正确吗?需求拉升的价格上涨在中国是比较突出的,最典型的是1992年和2010年的通货膨胀,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思想进一步解放,在经济领域出现了投资热,全国各地都争建经济开发区,因此对各种商品的需求一时供应不上,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

中国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进行了四万亿的投资建设,也带来了大量的需求,因此也带来了第一的通货膨胀,这都是需求性的通货膨胀。

那什么是供给性的通货膨胀,供给是宏观经济学术语,供给性通货膨胀其实就是大家通常听到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就是商品生产成本升高了,其销售价格必然升高,中国现在很多生产资料都需要进口,石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都会推动中国物价的上升,这种通货膨胀也通常被称为“输入性通货膨胀”。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必修知识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必修知识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必修知识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高中政治必修知识点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详细介绍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概念、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首先,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常时期通货膨胀不可避免,但若通货膨胀过快、过高,就会对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货币供应。

需求拉动是指需求超过供给,导致商品价格上涨。

当消费者购买力增加,资金供应过多,企业生产无法满足需求时,商品价格将上涨。

成本推动是指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导致商品价格提高。

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都会同时推高商品价格。

货币供应是指中央银行长期印制货币,造成货币供应超过实际需要,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通货膨胀会削弱人民币的购买力,导致居民收入相对减少。

其次,通货膨胀会引发资产价格上涨,产生资产泡沫,增加金融风险。

再者,通货膨胀会引发居民投资理财行为的变化,部分居民可能投资于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加剧金融风险。

同时,通货膨胀还会加剧社会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

为了应对通货膨胀,应采取合理的经济政策。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稳定物价水平。

政府可以采取财政政策,加强监管,减少金融风险,保护居民的利益。

此外,加强市场监管,防止垄断行为和价格操纵,也是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的手段。

相反,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过少,物价整体下降的状态。

通货紧缩通常发生在经济衰退、需求不足和财政政策收紧时期。

通货紧缩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需求不足和货币供给不足。

需求不足导致企业产能过剩,商品价格下跌。

当消费者购买力不足,未能消费掉企业生产的商品,就会造成企业经营困难,商品价格上涨停滞甚至下降。

货币供给不足是指中央银行未能及时投放货币,导致市场缺乏流动性,从而造成物价下跌。

通货紧缩会对经济和社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浅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

浅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

浅析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摘要:当前通货膨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

由于受货币流动性过剩、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需求过度和人民币升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不断攀升,2011年我国价格消费指数上涨 5.4%,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给百姓生活、社会稳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为此,我国要进一步优化货币市场结构,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同时还要运用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多种政策手段对通货膨胀进行综合治理,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通货膨胀;价格消费指数;货币流动性通货膨胀是一个使用广泛的经济范畴。

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国内外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看法。

总体来说,在国际上,学术界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有两种不同的主流观点:一种是凯恩斯主义学说,代表人物是保罗-萨缪尔逊,他们利用菲利普斯曲线强调总体需求在通货膨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货币供给仅只是总体需求的决定性因素。

另一种是货币主义学说,代表人物是弗里德曼,他认为无论何时,通货膨胀都只是一种货币现象,它是由货币量增加的速度超过产量增加的速度造成的[1]。

而国内经济学家大多数是综合二者的观点,认为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这种经济现象就定义为通货膨胀。

2010年以来,我国各种商品价格纷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越来越大。

国际上通常将CPI(价格消费指数)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当CPI>5%的增幅时,把它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2011年,我国全年居民价格消费指数上涨5.4%,2011年7月CPI更是高达6.4%,创34个月以来的新高,说明我国已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现象。

二、我国通货膨胀形成原因在西方通货膨胀类型的理论中,有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供求混合推进型和结构性等[3]。

从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

从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

从通货紧缩到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非常常见的两个状态。

通货
紧缩指通货流通量相对减少,货币供应量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下降,经济活动减少,社会经济形势较为恶劣。

而通货膨胀则是通货流通
量相对增加,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经济活动过热,出现资产泡沫等情况。

通货紧缩通常发生在经济下行期或经济危机时期。

当经济不景
气时,消费不足,企业利润下降,导致投资信心下降,银行出现资
产不良率上升,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成为缩减通货供给的重要办法。

采取紧缩主要方法有: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停止或减少货币
印制等。

这样的紧缩政策属于抑制情绪和保持物价稳定,但也不可
避免地会带来消费下滑和投资不足等副作用,通货紧缩时期通常是
经济步入萧条期的前兆。

而通货膨胀则是相反的情况,通常出现在经济大幅增长、就业
率上升、供需矛盾加剧的时期。

通货膨胀时,一般政府会采取紧缩
政策,压缩货币供应,让物价趋于稳定,避免经济过热,遏制物价
的持续上涨,重点措施包括:提升储备金率、降低货币供给量、加
息等。

但通货膨胀也给政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财政收入增加、债务减轻、压缩通货流通,抑制若干投机活动等,但也会带来通货
流动性下降、民间借贷活动减弱、企业债务增加等问题。

在经济周期中,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是经济常态,政府的货币
政策决策应该根据当前经济形式合理选择。

保持通货稳定不仅是维
系金融稳定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

没有通货
膨胀或通货紧缩绝对的优劣之分,应根据国情、民生和市场需求在不断调整中维持稳定。

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是怎样的

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是怎样的

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是怎样的在经济学中,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

货币供应指的是经济中可用的货币量,通货膨胀则是指一段时间内货币购买力的下降。

本文将探讨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影响及原因。

1. 货币供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当货币供应量超过实际经济所需时,通常会引发通货膨胀。

这是因为货币供应的增加会导致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力的下降,进而导致物价上涨,拉动通货膨胀。

2. 货币供应对通货膨胀的原因货币供应过剩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有多个。

首先,央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

然而,当货币供应增加速度超过实际经济增长时,货币的稀缺性降低,购买力随之下降,通货膨胀产生。

其次,货币供应过剩还可能导致过度投资和资产泡沫的形成,加剧价格上涨的压力。

3.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政策应对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需要得到有效的管理和调控。

央行通常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应,以维持通货膨胀的稳定。

主要的货币政策手段包括调整利率、调控存贷款比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

通过这些手段,央行可以有效地调整货币供应,以防止通货膨胀过快或过慢。

4.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实际案例历史上有许多实际案例证明了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以德国20世纪20年代的“饥饿日记”为例,当时德国政府因经济危机不断印刷更多货币,导致货币供应激增,但实物商品供应并未相应增加。

结果,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甚至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和社会动荡。

5. 其他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除了货币供应之外,通货膨胀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需求方面的因素也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如消费者和企业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意愿。

同时,供给方面的因素,如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等也会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结论: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存在密切的关系,过剩的货币供应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有效调控,可以控制货币供应,以确保通货膨胀的稳定。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特点

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特点
三、 实证 分析
关键词 : 通货膨胀 经济增长 货 币供给 食 品价格 中图分类号: 2 , 文献标识码: 25 A 文 章 编 号 :0 4—4 1 (0 8 0 —0 9 2 10 9 42 0 }2 2 —0


引 言
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 , 凯恩斯 曾指出 , 再没有什 么比通过摧毁一 国 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 的基础更容易的 事情 了。这 个过 程涉及破坏经 济过程 的所有隐藏经济 法则的 力量 , 以绝 大多数无 法诊断 的方式进 并 行 。 02 , 2 0 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 究部负责人 总结 了几乎所有 经济学 家的观点 , 出:缺少控制 的通货膨胀抑制 了经济增长 , 害了人 民尤 指 “ 损 其是贫困人 民的利益。 ” 20 年 7 07 月我国物价指数同比上涨 5 6 自此拉晌 了我国新一轮 , %, 通货膨胀的警钟。1 月物价指数继续 攀升 , 0 同比上涨 6 5 . %。这使 我国 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进一 步加大 , 在今年的 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 上, 中央 决定明年实施“ 从紧货币政 策” 取代 已实施 十年之久 的“ 稳健 的货币政

● 博 士硕 士 论 坛
当 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特. 最
●赵 庆 徐 路
1 通货膨胀率 ( f ) GD . il 与 na P增长率 vg ) .a 之间的关系。当经济增 p 长速度过快时 , 一般容 易导致通货膨胀 。例 如,0 4年二季度 , 国经 20 我 济增长速度达到最 高点 , 随之在三季度 , 国通货膨胀率上升 近几年的 我 高点 5 6 , %。 2 通货膨胀 ( t ) , i l 与货币供 给之 间的关 系。从 2 0 na 0 2年起 M1 长 增 率和 M2增长率基本保持一致 , 但有时两者也可能出现偏离 , 20 在 0 7年 两者的走势就不同。通货膨胀率滞 后于货币供给增长率 。基础 货币的 投放过多 , 也对通货膨胀造成 很大压力 ,0 4年 3季 度, 20 基础货 币增 长 率达到 2 %, 0 随后出现了通货膨胀 ;0 7年 以来基础货 币增长率连创新 20 高, 通货膨胀压力也随之而来。

中国货币安全的隐患与风险

中国货币安全的隐患与风险

中国货币安全的隐患与风险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经济周期出现了新的变化,需求管理政策熨平了周期波动,使经济周期加长并相对不显著。

相反,金融市场的变化更为明显,资产价格经常超离基本面大幅波动,国际资本大规模跨境流动诱发债务危机、货币危机;在金融体系的运行中,结构、行为、监管等因素表现出顺周期特征,微小冲击被放大和加速,造成经济的剧烈波动。

金融因素对真实经济的影响力度越来越强且更具持续性,生产的不稳定性转向了金融方面,金融经济周期特征逐步凸显[1],任何影响金融稳定与安全的因素都可能造成对经济安全的威胁,金融安全成为经济安全的核心。

金融安全是一国在金融发展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主权不受侵害,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王元龙,2004)。

金融不稳定、金融风险或金融危机是金融非安全的主要表现。

20世纪初,Veblen(1904)的“金融体系不稳定”假说指出,经济发展内在地存在周期性动荡力量,这些力量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中。

Fisher(1933)提出“债务—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相关,尤其是与债务的清偿紧密相关,金融危机是由引发债务—通货紧缩的金融事件形成的。

随后,Minsky(1964)提出“金融脆弱性”假说,认为银行脆弱性、银行危机和经济周期变化的关系是内生的,金融不稳定性主要由非对称信息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引起,在外部冲击下产生货币危机,再由货币危机引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财务状况恶化,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Mishkin,1999)。

Bernanke等人(1983、1986、1996、1999)在总结如上思想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理论。

金融加速器理论主要研究外部冲击如何经由金融系统在经济体系中被延续和放大的问题,并以此说明金融因素对宏观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泡沫
资产泡沫(Asset bubble)
[编辑]
什么是泡沫
泡沫是一种经济失衡现象,可以定义为某种价格水平相对于经济基础条件决定的理论价格(一般均衡稳定稳态状态价格)的非平稳性向上偏移,这种偏移的数学期望可以作为泡沫的度量。

导致价格泡沫的原因是复杂的,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与预期相关联的过度投机行为、幼稚投机者交易行为、规范失灵,诈骗行为和道德风险等都可能成为导致泡沫现象的原因。

[编辑]
什么是资产泡沫
资产泡沫是指资产价格中不能被基本面(如现金流、折现率等)因素所解释的部分,其对现实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资产泡沫是金融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在现实的资产市场上,经常可以观察到的经验现象是,在没有显著基本面变化的情况下,资产价格却会持续上升,从而产生资产泡沫现象.
泡沫理论研究可以分为理性泡沫与非理性泡沫二大方向,理性泡沫研究具有系统且科学地理论基础,并且对资产泡沫形成机理有着合理地解释,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青睐,在资产泡沫研究中占主导地位。

[编辑]
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的区别
通货膨胀与资产泡沫的区别在于,通货膨胀为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过程;而资产泡沫则是某种资产的市场价格水平相对于理论价格的非平稳性向上偏移过程。

根源上看,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是过多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的结果;资产泡沫是由于不符合经济现实的买卖行为导致的资产价格高估。

[编辑]
日本资产泡沫危机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资产价格出现了持续大幅上涨的现象,全国呈现出一片房地产热、股市热,这使我们回想起日本80年代的资产泡沫危机。

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特别是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下跌,造成大量坏账,引起金融危机,重创了日本经济。

日本自泡沫经济破灭之后进入长期萧条期,10多年来经济增长始终徘徊在衰退与复苏的停滞状态之中。

为避免重走日本当年之路,我们有必要分析日本上个世纪那场资产泡沫形成的表现、原因以及泡沫破灭的影响,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与宏观调控。

一、日本房地产泡沫危机回顾。

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是和股市泡沫同时存在的,两者互相影响、互相推动,共同构成了资产泡沫,促成了日本19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的形成。

1985年,日经平均股价还在1.2万日元上下浮动,但从1986年起就持续上升,1989年底猛增至3.9万日元。

4年间上涨了两倍。

国民总资产的金融资产中,股票资产由1985年底的242万亿日元增至1989年底的890万亿日元,增加了2.7倍。

日本上市股价总额从1985年底的196万亿日元增加到1989年底的630万日元。

增加了3.2倍。

股票平均价格从1985年底的608日元涨至1989年底的1626日元,增加了2.7倍。

在80年代后半期经济繁荣的形势下,土地价格也就随之猛涨。

六大城市的商业区地价指数从1986年的200上升到1990年的600多,约增长两倍。

全国平均地价上涨幅度虽小一些,但增幅也在一倍以上。

国民总资产中的“土地及其他项目”(主要是土地)从1985年底的1049万亿日元增至1989年底的2024万亿日元,约增长一倍。

在日本约50%的人拥有土地,还有20%的人有土地继承权,真正无土地者仅为30%左右。

因此多数人感到,自己的财产在4年内增加了1~2倍。

然而,脱离实际经济的资产价格不可能持久,势必要返回到正常水平。

股价以1989年为顶点转为大幅度地下降,从1989年12月29日的38915日元降低到1992年8月18日的14309日元,基本上回到1985年的水平,虽然政府采取一些对策,但股价不振,到1993年一季度仍徘徊在1600~1700日元之间。

上市股份时价总额从1989年底的630万亿日元降到1992年的299万日元,3年内减少331万亿日元,地价在1990年继续上涨,同年底上升到2391万日元,但1991年开始下降,尤其是六大城市地价下降15~25%。

谈论日本的资产泡沫不能不谈日元升值。

1985年9月,五国财长会议(c5)向日本施压,要求其重新确定日元的价值,压缩其巨大的贸易顺差。

日本被迫签订《广场协议》。

协议签署时,美元兑日元汇率约为240:1,到了1987年底,汇率升至120.9:
1,日元升值了近—倍。

但是,协议签署后,日本的贸易顺差并没有减少。

相关数据显示,1985、1988和1992年,日本的贸易顺差分别达461.0亿、775.6亿和1066.3亿美元;同期的经常项目收支盈余分别为491.7亿美元、796.3亿美元和1 175.5亿美元。

日本政府为了防止日元升值带来经济萧条,提出了内需主导的政策。

当时的政策主要是央行降息和扩大财政支出。

这些政策为泡沫经济埋下了隐患。

日本央行的数据显示,1986年1月~1987年2月间,日本银行(央行)连续5次降息,将利率从5%降至2.5%,在当时为日本历史上最低。

与此同时,在美国认为纠正美元汇率过高的目标已经实现后,1987年2月,七国集
N(G7)3L缔结了旨在稳定七国间美元汇率的《卢浮官协议》。

此后,日本银行开始主动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积极买进美元,这进一步导致日元流动性过剩。

相关数据显示,1987~1990年间,日本货币供应量的年均增长率超过10%,远超出其名义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1987年4月,日本国内产业组织联合要求日本政府采取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

同年5月,日本政府即采取了一项6兆日元f相当于当时日本GNP的1.8%)的综合财政扩张计划。

日本政府同时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一种失误。

这两个方向一致的政策工具,不仅导致货币供应过量,还将私人投资也引向了金融、地产领域,这是引发泡沫的根源,但当时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

为了制止土地价格进一步暴涨,日本政府于199o年3月制定了《房地产融资总量规制》,同年12月又出台了《土地税制大纲》和《土地基本法》。

之前日本央行也在1989年5月、10月、12月分别3次连续宣布调高利率,采取金融紧缩政策。

1989圣诞节过后,日本的股票市场首先开始暴跌,股市由历史最高位的39000点跌至34000点。

翌年的1990年8月,日本央行宣布第5次调高利率,从15个月前的2.5%提高到6%,同年10月。

日本股市比年初降了48%,暴跌至21000点附近。

与此同时,土地价格也开始暴跌,直至今日,日本全国土地平均价格才出现止跌企稳的迹象,但已经下降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水平了。

日本的资产泡沫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是相当严重的,直到15年之后的2005年末,日本经济才开始走出低谷。

泡沫破灭造成大量房地产公司以及与其相关的大量金融机构倒闭,造成了大量不良资产,破坏了金融正常的运转机制,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银行出现严重的惜贷现象。

泡沫时期形成的大量过剩的房地产投资,使企业负债过度,成为1990年代的日本企业投资不振的一个主要原因。

同时资产价格持续下跌,日本平均储蓄率下降,生活质量无法提高。

部分在泡沫经济时期购买资产的日本人生活陷入窘境,甚至破产。

“银行不倒”、“地价只涨不跌”的神话破灭,企业和国民的心理状态跌入深渊,信心指数下降。

泡沫破灭使日本经济十几年长期萧条,被称为“失去的十年”。

二、日本资产泡沫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泡沫危机所带来的教训是惨痛的,中国当前的经济情况与日本80年代极其相似,表现为通货膨胀比较稳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由此带来流动性大量过剩,使
得资产泡沫越来越严重,我们应从日本泡沫经济危机中吸取深刻教训,未雨绸缪,探讨日本泡沫危机对我国所带来的启示。

从前面对日本泡沫经济危机的总结,我们可获以下启示。

(一)把握运用货币政策时机。

在我国,无论是资产泡沫还是其它行业的投资过热,归根结底是由于游资泛滥。

因此一旦资产价格增长过快,就必须抑制造成过快的源头:过剩流动性。

同中国相似的是,当年日本在签订“广场协议”之后,为了平衡日元升值过快,刺激内需,日本央行从1986年开始到1987年连续5次调整利率,使利率由5%降低到2.5%,造成银行资金过多,社会游资泛滥,大批企业和个人携带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形成巨大的资产泡沫。

幸运的是,在人民币窗体底端方面,中国并没有一步到位,正在有序地进行汇率的改革。

中国应该吸取日本当年为了刺激内需,不顾资产泡沫的不断膨胀,单纯固执地实施低利率政策的经验教训。

中国现阶段当务之急是适当调高利率,以收紧银根缓解房地产业的过热现象。

然而,当前的利息政策和汇率改革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动关系,甚至有时会相互制约。

如果单方面地调高利率,会缩减国内外利差,招致海外大量热钱的涌入,给稳定汇率造成压力。

如何在保持稳步汇率改革的前提下,恰当把握运用货币政策的时机、逐步提高利率是当前考验中国央行决策能力的关键所在。

(二)避免被稳定的物价所迷惑。

央行在考虑是否升息的过程中也应该尽量排除物价指数变动较小这一指标的迷惑性。

众所周知,通货膨胀率的出现与否是一直以来衡量经济是否过热、游资是否泛滥的一个重要指标。

但是,在日本当年出现资产泡沫时,日本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长几乎是零。

尽管当时日本的货币供给相对于年均GDP4%的增长率而言,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并且日本的固定资产价格增长也很快,但是当时的日本决策管理层很难做出流动性过剩的判断,日本央行推迟2年才决定升息,错失了化解房地产泡沫的良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