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案及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D危险因一素、和IF评D流估行:病学 1、导致IFD的常见因素 • (1)疾病因素:基础疾病MDS/AML、疾病初发、复
发或未缓解
• (2)治疗相关因素:接受aLLo-HSCT、接受治疗出 现ANC缺乏,ANC绝对计数(ANC) <0.5 ×109/L] 、重度粒缺ANC < 0.1×109 /L)和长时间粒缺(粒 缺时间持续>10d)、应用免疫抑制剂或移植后出现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
详见下表
因素
宿主因素
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标准
具体标准
1.近期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计数 < 0.5 ×109/L )并持续 10d 以上 2.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3.应用糖皮质激素超过 3周(0.3 mg/Kg -1 ·d -1以上, 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除外) 4.90d 内应用过 T 细胞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 A、肿瘤坏 死因子、某些单抗如 alemtuzumab) 或核苷类 似物 5.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 6.患者同时患有艾滋病或遗传性免疫缺陷(如慢性肉芽肿或 联合免疫缺陷病)
取得标本,培养出霉菌或黑色酵母 样菌(不包括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头颅窦腔、尿液)
无菌部位标本(包括24 h 内的 引流液) 培养出酵母菌,并与临床 及影像学符合
血液 抗原检测
血清/脑脊液
血培养(曲霉菌除外) 不适用
酵母菌或酵母样菌 隐球菌抗原阳性
(二)临床诊断IFD: 二、诊断标准
至少具有1 项宿主因素 1 项临床标准 1 项微生物学标准
• 2、血液恶性病化疗一IF、D相IF关D流行病学 独立危险因素:
• 男性
• 既往真菌感染病史
• 未缓解疾病接受诱导或再诱 导化疗、
• 中心静脉置管

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1 人体测量指标 : . 2 采用标准 汞柱式血压计测 量 S PD P B 、B , 坐位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 Biblioteka 2 结 果
见表 1 。
表 1 正常高值血压组与正常血压对照组一般情况 比较 ( ) ;
注: 与正常血压对照组 比较 a< . , O 5 P 0 1’ . 0 0
例 (%) 4 。
1 治疗 方法 : _ 3 均使用进 V伊 曲康唑 注射 液 , 1 剂量 为 : 每次
2 0mg 静脉滴注 , 1 1次 ; 2d后 , 0 , 每 2h 用 每次 2 0m , 0 g 每天 1 , 次 完成疗程 7d以上评价有效。 成者共 5 完 2例 , 疗程为 7 一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真 菌感 染的部位及实验室检查 :呼吸道感染 3 ; . 2 3例 呼 吸道合并肠道 感染 4例 ; 混合 性败血症 1 : 明原因发热 例 不
1 4例。病 原菌分别为 自色念珠菌 3 6例( 9 , 6 %)热带念珠 菌 7
1 一般 资料 :2例均 为 我院 血液 科 2 0 . 1 5 0 5年 1月 至 2 0 06 年1 月住院患者 , 男性 3 , 0例 女性 2 例 , 2 中位年龄 4 。其 2岁
中急性髓细胞 白血病 2 0例 ,急性淋 巴细胞 白血病 l . 5例 慢 性粒细胞 白血病 1 例 。 O 多发性骨髓瘤 4例. 骨髓增 生异常综
作者单位 :30 1 0 00 太原 ,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药剂科
例 (4 , 1%)毛霉菌 4例( %)平滑念珠菌 3例 (%)曲霉 菌 2 8 , 6 ,
舒张压 ( B ) 8 ~ 9m g, D P 为 0 8 mH 正常血压为 < 2 /0mm H 。 108 g 排除有原发性和继发性 的高血压 、 冠心病 、 心肌梗死 、 心力 衰

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De at n f I tr a He tlg ,t e Af l td h n s a P o l Ho ptl f Z o g h n p rme t o nen l maoo y h f i e Z o gh n e peS i a s i o h n s a Unv ri , Gu n d n a iest y ag o g
骨髓增 生 异 常综 合征 1 2例 , 多发 性 骨髓 瘤 l 。化 疗方 案 3例
依 据 疾 病 类 型 采 用 D MA、A、 D P、 DL 、 H P、 D A、 I V C V P C O VA
等 。化疗 后 中性 粒 细胞 计 数为 (~ . ) I Y 粒 细 胞 缺乏 持 0 05  ̄ O L,
Amo g t e 1 8 p t n s wi n e t n n i f n a r a me twa fe t e f r 7 ai n s n h 0 a i t t i f c i ,a t- u g l te t n s e f c i o 7 p t t,wi h o a fe t e r t f e h o v e t t e t t le f c i a e o h v 713 ,a d 31 p t n s d e ,wi h ra i a e o 8 7 .Co c u i n P t n s wi lg a t h mao a h o h s .% n a i t id e t t e mo lt r t f2 . % h t y n l so a i t t ma i n n o tp t y wh a e h
例 、 床诊 断 病例 和拟诊 病 例 。 临 临床 症状 和 体征 消失 , 菌 培 真 养 阴性 为治 愈 ; 床症状 和体 征改 善 , 菌 培养 阴 性为 好 转 ; 临 真 临 床症 状 和 体 征改 善 , 菌 培养 间 断 阳性 为有 效 ; 床 症状 真 临 和 体征 无改 善 , 标本 真 菌培 养仍 为 阳性 为无效 。 且

米卡芬净钠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米卡芬净钠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22 畏寒、 . 发热 5 例患者均在开始输注药物后 1 2h, ~ 出现 畏 寒 、 战 、 热 。处 理 措施 : 低输 寒 发 降 液速度 , 如仍有寒 战则暂停输 注, 给予保 暖, 调高 室内温度 , 给予盐酸异 丙嗪 2 g肌 肉注射 。 并 5m 发热期间嘱咐患者多饮温开水 , 及时擦干皮肤, 更 换汗湿衣服。同时 , 降低室内温度 , 要 予患者物理 降温( 大动脉 冰敷 等) 根据 医嘱使用解热镇痛药 ,
r hrlnrvnn et l a e r, c) i ea it eoscnr t t sHc 注人 药 p a a ch e
率、 血压的变化 , 必要时床前做心电图。输液时调
整好滴速 , 不宜过快 , 以免诱发心律失常。 2 6 神 经 系统 不 良反 应 2例 用 药 3 n左 右 . 0mi 出现头痛、 无力。给予止痛药物缓解 头痛症状。2 例患者均能稳定情绪 , 接受治疗。
用药物与临床 20 09年第 1 鲞多 2
堕 堕
婴塑 墨
坐壁 盟 : : 壁:Q


安全 用 药 ・
米 卡芬净 钠治 疗 恶 性 血液 病 合并 侵 袭性 曲霉 菌 病 的不 良反 应 及对 策
闻艳伟 。欧 ,
[ 摘

要] 通过 严格 掌握 输液速度 , 密观 察生命 体征 及 临床症状 , 严 并定期检 查心 、 肾等 重要 脏 器的功 肝、
能 , 讨 米 卡芬 净钠 治 疗 恶性 血 液 病合 并 侵 袭 性 曲霉 茵 病 的 不 良反 应 及 相 应 护 理 措 施 。 探
[ 关键词 ] 米卡 芬净钠 ; 良反应 不
近 年来 随
广泛应用 , 侵袭 性真 菌病 的发病率 呈上 升趋 势。 传 统 抗真 菌 药 氟 康 唑 对 克 柔 念 珠 菌 、 滑 念 珠 菌 光 和曲霉菌不敏感… 。米卡芬净钠 ( cf g , Mi u i 商 ann

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52例临床分析

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52例临床分析
12 II . F 的诊 断 参 照血 液 病/ 性 肿瘤 患 者 侵袭 恶 性真 菌感 染 的 诊 断标 准 与治 疗 原 则 ( 案 ) 。确 草 J 诊 6例 , 临床 诊 断 II 5例 , 诊 II2 F 2 拟 F 1例 。5 2例
体征无改善甚至恶化。 32 结 果 5 . 2例中, 愈 2 痊 5例 , 显效 1 , O例 无 效 1 例。痊愈 2 7 5例中, 至今仍存活 1 , 7例 生存期 6
血 液肿瘤 患 者接 受 大 剂 量化 疗 、 血 干 细胞 移 造
用两性霉 素。大 扶康 首 剂每 天 4 0 g 以后 每天 0m ,
20 。予两 性霉 素治疗 3 0mg O例 , 中 4例 因 出现 寒 其
植、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 使侵袭性真菌感染 (F) II 的
发生 率 明显增 加 。 由于 II 期 症 状 不 典 型 , 早 F早 使
维普资讯
逝 生耍匡垡金 查 7 年第 1卷第 8 7 期 Zea TWM(o 1 N. 07 hig IC in J V1 7 o820 . 作用 , 从而 改善微 循 环 , 防止 血 栓 形成 , 减轻 动 脉 壁 脂质浸 润及 斑块形 成 , 到 防治 动 脉 粥样 硬 化 的 目 达 的 引。
2 3 1 ( ) 222 3 0 ,0 3 :4 -4
收稿 日期 :0 病 并发 侵 袭性 真 菌感 染 5 2例临 床 分析
吴 文淼 关键词 血 液病 陆 滢 浙 江省宁 波市第 一 医院血 液科 宁波 3 5 1 100
真 茵感 染 临床 分析
学仍 阳性 ; 无效 : 药 7 用 2小 时真 菌感 染 的 临床 表 现
血病 2 例 , O 急性淋 巴细胞 白血病 ( L ) A L 7例, 急性 髓细胞 白血病 ( M ) A L 8例 , 多发性 骨髓瘤 ( M) M 9 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 ( H ) 例。诊 断参照张之南 N L8 主编的《 血液学诊断和疗效标准》 。 …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进展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进展

珠菌属中的非白色念珠菌所引起的深部真菌病 已 占念珠菌病的 5 %以上 , 0 需要 引起人们 的重视 。 3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的病死率高达 6 %, 0 并可波及
脏器 , 发 眼 内膜 炎 及 慢 性 播 散 性 念 珠 菌 病 ( 、 引 肝
感染致死亡的严重疾病 , 值得引起注意。
1 5 隐球 茵属 .
脾、 心内膜受累) 其特点为好发于念珠菌血症后 [ ,
数天至数周 内, 常 于 中性 粒 细胞 恢 复 后 发 生 , 并 可
隐球 菌在 自然界 中分布 广泛 , 鸽粪 中隐球 菌 的
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增 高[l 5。
作者单位 山西医科 大学第二 医院( 30 1 000)
病死率 可 达 6 % 。另 外 , 0 随着 血 液 科 医 生 对 真 菌
菌属感染病原体包括烟曲菌、 土曲菌 、 黄曲菌和黑
曲菌 。感 染往 往继发 于细 菌感 染之后 , 肺部 为受 累
器官 , 肺部症状 经抗 生素治疗一度好转后再次 恶
化 。肺部 x线检 查显 示新 的浸 润灶 者 应 考虑 真 菌 感染 的可 能性 。中性 粒 细胞 缺 乏 和 异 基 因造 血 干 细胞 移植 患者 , 发生 侵袭性 曲霉 菌感染 的病死率 达
大量存在使其成为重要 的感染来源 , 故隐球菌感染 多 为外源性 感染 。隐球 菌属 主要 感染 脑及肺 , 致病
菌主 要是 新型 隐球菌 。
* 在读研究生, 原单位长治医学院病理科 * 通讯作者( * E—ma :up 0 5ou cn) i S l2 0 sh .o l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第2 卷 第 5 1 期 20 0 7年 1 O月

伊曲康唑预防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

伊曲康唑预防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

伊曲康唑预防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目的研究伊曲康唑对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预防作用。

方法采用同期随机对照将高危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38例,进行伊曲康唑预防性治疗,对照组36例,未进行预防治疗。

结果真菌感染率分别为20.5%和38.9%,经χ2检验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伊曲康唑预防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安全可靠。

标签:伊曲康唑;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预防恶性血液病经过反复化疗、放疗、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易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由于病原学资料较难获得,故临床多数采取经验性治疗,但疗效不佳,费用很高,因此在感染发生之前进行预防性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伊曲康唑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病历选择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血液科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符合高危中患者75例,采取同期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高危患者标准为:(1)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38OC以上的发热,并持续48小时,或出现明显的感染症状,或真菌培养为阳性,两组均应用敏感抗真菌药或调整抗菌素的种类,同时实验组停用伊曲康唑。

1.4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按照“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修订版)”的标准诊断[1]。

2 结果2.2 不良反应实验组患者大多数能够耐受,出现恶心5例、呕吐2例、腹泻1例、皮肤瘙痒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症状缓解,无需停药。

3 结论感染是恶性血液病患者常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细菌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但真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由于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早期诊断困难、治疗费用高昂、死亡率高,按照“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修订版)”[1],在真菌感染高危的患者中,应预先应用抗真菌治疗。

伊曲康唑由于抗菌谱广、不良反应较轻,适合作为预防用药。

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13例临床观察

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13例临床观察

相仿。由于初次开展手术对达芬奇 系统不熟悉 , 准备 工作 占用 了很 多时 间 , 机器 的调整 、 如 安放 操
作臂及 置 人戳 卡等 。此外 医护 配合不 默契 以及 更
r b t s itn e o oi a ss c .Di C ln R c u , 0 0; 3:1 1 c a s oo e t m 2 1 5 61
a sse a a s o i ih n i mod c lco e o e s i d lp r c p c ̄ t a d sg i oe tmis fr b — t o s
n g ie s .Di C ln R c u , 0 2;4 in d s a e s oo e t m 2 0 5:1 8 69
换手术器械等也浪费 了部分时间, 实际上真正用 于手术 操作 的时间并 不 比腹 腔镜 手术 长 。因此 需 要逐步熟练提高达芬奇系统 的工作效率 。另外 ,
( 收稿 : 1_ 0 —o 修回 : 1 -0 _2 ) 2 1_ 7 6 0 2 l_ 7 2 0
伏立 康 唑 治疗 血 液病 合并 深 部 真 菌感 染 1 临床 观察 3例
4Ch iD ,Ki S o J m H,L eP ,e a.Sn l e J t 1 ige—sa ettU o tg o ̄ yr—
o i d se t o e t c n e u g r b t is ci n fr r ca a c r s r ey: tc n q e a d c o l e h iu n s o t e m u c me i 0 c n e u v ain s h r —tr o t o n 5 o s c t e p t t .Di C l n i e s oo Re t m , 0 9;5 cu 20 2:1 2 8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案及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8-07-13T16:34:49.460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0期作者:林玉华赵林海闫波吕富刚田旭刘旭鑫
[导读] 血液病的诱因很多,如;遗传、污染、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免疫力等众多因素所致
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
摘要:血液病的诱因很多,如;遗传、污染、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免疫力等众多因素所致。

这些诱因是现代化学工业的产物,促使血液病每年呈上升趋势,它是一种现代病。

以前,缺乏血液病方面的技术和临床经验少,被人们称之为“不治之症”。

可是随着我国医学研究的迅速发展,血液病的治疗技术和效果有了明显的变化。

强化化疗和造血干细泡移植等先进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很多类似疾病达到了很明显的治疗效果,技术水平世界领先。

然而,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病情相对严重,死亡率较高,是血液病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合并IFI的特点,应该是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合理应用药物,减少发病率,延长生命,是当前医学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方案;临床分析;
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包括急性白血病、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髓细胞缺乏症和骨髓移植受者。

随着大剂量联合化疗、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广泛应用以及老年人的增多,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真菌感染率也在不断增加。

恶性血液病患者是不典型的IFI症状,诊断困难,预后差。

真菌败血症的死亡率非常高,累积多脏器IFI的死亡率迅速增加。

因此,对恶性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合理控制IFI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治疗真菌感染的特点以及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一、治疗方案
1、骨髓移植
现代治疗血液病的药物大多应用激素、化学等方法,但副作用大,治愈率低,易复发。

骨髓移植是用来治疗白血病,使白血病从不治之症变成可治愈的疾病,治愈率有所提高,但骨髓移植的资源很短,而且大部分捐献的骨髓与患者的HLA不一致,即使移植成功,复发率很高。

中医药具有广泛的资源,利用中医治疗疾病,以促进造血再生激活骨髓造血功能。

它打破了传统理论认为该病治疗简单的传统观点,针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为中医药治疗血液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法。

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部分临床治疗效果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2、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
血液病治疗一般分为西医治疗与中医治疗,西医治疗通常用以激素,免疫
及骨髓移植治疗。

中医以中医药治疗原则一般以调节免疫为入手治疗。

中西医结合疗法。

通常中药发挥作用相对缓慢,而采用西药和西医支持治疗相对收效较快,经常性少量输血可明显提高中医药治疗的效果,而感染可明显使患者血红蛋白降低,及时发现感染和控制感染,客保持血红蛋白的稳定。

辩证、辨病组方遗药与西医治疗措施结合是制度血液病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应遵循:增效原则。

病情严重阶段,应以中西结合为主,可依据中医临床表现辩证施治,亦可根据病理特点辨病施治,以中西协助发挥作用。

减毒原则。

由于长期应用西药可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发生,而中医可针对西药的不良反应辩证治疗,可在服用激素、达那唑、康力龙、环孢素A的同时,利用祛邪扶正,清髓排毒类中药辩证施治能有效地预防或减轻上述药物的毒性和不良症状。

中医辨证施治。

中国在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方面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活血化瘀法:对一些无明显出血倾向,病程较长,有血瘀证象者加活血化瘀药,可提高疗效。

3、再生障碍性贫血
我国在中医药治疗障碍性贫血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60年代初率先提出再障肾虚的的治疗,用补肾法。

现已被认可。

补肾法:肾虚分为阴虚、阳虚和阴阳两虚三个症状,和随病情转化,亦和兼脾虚、血瘀等症。

肾阴虚;症状见头晕耳鸣、腰漆酸软、五心烦热、盗汗咽干、出血紫癜、舌红苔少或褐黑,治宜滋阴补肾。

肾阳虚;症状见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畏寒肢冷或便溏、出血少、舌淡齿痕苔白、治疗温阳补肾。

阴阳两虚;有阴虚阳虚症状,治宜阴阳双补。

常用药物:生熟地、山萸肉、女贞子、首乌、当归、枸杞、黄精、人参、党参、太子参、黄芪、阿胶、龟板胶、鹿角胶、鹿茸、补骨脂、仙灵脾、仙茅、肉桂、肉苁蓉、附片。

补脾肾法:对脾虚症状者,在补肾基础上酌用健脾药;重用黄芪、加茯苓、山药、白术、苍术、砂仁。

活血化瘀法:对那些未出现倾向,病程较长,有血瘀证象者在上述基础上加活血化瘀药,可以提高疗效。

常用药:鸡血藤、丹参、赤芍、川穹、郁金、牛膝等。

清热解毒凉血法:主要用于急性再障或慢性再障合并感染及肝炎再障。

中医辩证属于急劳,痴心妄行。

常有高热、烦躁、头痛、咽赤、口干、龈血、皮肤紫斑、口舌血泡、舌红苔黄。

常用药:紫草、旱莲、生地、玄参、麦冬、银花、连翘、黄连、栀子、板蓝根、知母、赤芍、丹皮、仙鹤草、侧柏叶、茜草、犀牛、水牛角。

对月经过多或淋漓不尽患者,用益气摄血、凉血止血方药可达到满意效果。

4、经牏介导调控生血疗法
中医血液科专家关于中医理论血液病,出血瘀斑等出血倾向,是由于气血两虚、脾肾不足、经血亏损、气不摄血、血不归经、血液妄行等所致。

可双向调节机体阴阳平衡、健脾益胃、补血养气、活血化瘀、止血消斑、恢复骨髓造血,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该方法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改善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弹性,能有效阻止皮肤及各器官出血的发生。

工作治疗过程中可以使激素用量逐渐递减为零,最终代替激素。

总之,急性发作期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尽快控制病情。

慢性期可以中医辩治为主,对减少溶血发作、改善贫血、预防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二、临床分析
恶性侵袭性血液病IFI分辨率逐年上升,调查后结果惊人。

接受化疗的白血病、淋巴肿瘤等恶性血液病患者IFI的发病率为12%,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达10%——30%。

IFI确诊病例总体病死率明显提高,在化疗病例中达30%—60%,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病例中高达50%—
90%,累计中区神经系统的IFI病死率超过90%。

侵袭性曲霉病未能及早诊断和治疗者病死率高达90%—100%。

恶性血液病IFI临床特征,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症状、体征不典型,发热可能是血液疾病合并真菌感染唯一症状。

往往恶性血液病本身也会引起发热,以致真菌感染混淆掩盖。

在有些应用上大剂量激素治疗患者中,潜在真菌感染灶引起的发热也会被激素治疗所掩盖。

呼吸道症状,如呼吸困难是血液病合并真菌感染常见表现之一。

尤其是在曲霉菌感染的情况下,可影响呼吸道。

血液中各种逐渐测定方法是通过核酸染交和扩增广手识别真菌特异性DNA\PCR患者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污染、缺乏标准化临床诊断,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结语
因免疫功能缺陷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恶性血液病患者会出血侵袭性真菌感染。

由于侵袭性真菌感染进展快,病死率高,因此,快速诊断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很重要。

我们应该重视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预防和治疗,有条件的医院应急时开展真菌病原学及药敏实验的实验研究。

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真菌感染死亡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张大林.不同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10):135-137.
[2]努尔阿米娜·依明尼亚孜,维尼拉·吐尔洪.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案及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01):562-5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