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抗赤霉病研究进展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一种重要的小麦病害。
其主要病征是小麦穗部和麦须患黄病、银白霉斑,继而播种部或麦穗产生粉红或粉红至橙褐色霉病斑,严重时可整穗枯死。
赤霉病菌不仅致小麦病害,还产生一种强有毒的次生代谢物赤霉烯酮(DON),其积累会对小麦的安全和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在如今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背景下,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将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介绍一些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1. 赤霉病菌的存在:赤霉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病灶残余物上,可以通过风、水、土壤等途径传播入田。
一旦病菌进入小麦田,它们会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快速生长繁殖,导致病害的爆发。
2. 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主要在潮湿的环境下发生。
高湿度和高温度有利于病菌的生长,而长时间的降雨和多雾天气则为病害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冬季田间病菌越冬无论干湿程度均对菌量具有一定的影响。
3.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如连作、晚播、密度过大、肥料过量和过密摘穗等措施容易造成群体快速增殖,加重病害的发生。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1. 高效抗病品种的选育:选育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小麦品种是防治赤霉病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选择或育种出抗病性强、丰产稳定的品种,可以大大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2. 预防措施:加强土壤消毒处理,清除病残体和病灶残余物,采取适时适量的灌溉措施,避免长时间的高湿环境。
适当早播早收,切断了病原菌的接种源,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矿质肥料,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3. 化学防治:用药治疗小麦赤霉病是常用的防治手段之一。
病害早期,在病灶出现初期即可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洒。
常用的药剂有多菌灵、托布津、百菌清等。
但需注意合理使用药剂,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
4.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拮抗微生物等进行生物防治也是一种可行的策略。
比如引入能够分解赤霉烯酮的微生物,可以降低病菌产生的毒素含量。
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 2021年4月刊20科 研 试 验DOI:10.16815/ki.11-5436/s.2021.11.011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沈 雨(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农业综合服务站,安徽 蚌埠 233002)摘要:为试验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小麦田间药效试验,对几种药剂进行防效对比。
试验结果表明,30%丙硫菌唑OD,50%戊唑·百菌清SC,纳米农药,200 g/L 氟唑菌酰羟胺SC+250 g/L 丙环唑EC,15%丙唑·戊唑醇SC,48%氰烯·戊唑醇SC 等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防效。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效;田间试验沈 雨. 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J]. 农业工程技术,2021,41(11):20~21.近年来,随着小麦栽培方式的变化,如播种量增加造成高密度栽培、不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以及秸秆多年连续还田等,小麦赤霉病已由过去在长江流域流行逐渐向北扩展至淮北地区。
淮上区位于淮河北岸,小麦常年种植2万hm 2,小麦赤霉病已成为该区小麦生产危害最严重病害,不仅严重影响小麦产量,造成小麦不完善粒超标,且小麦赤霉病菌分泌产生的DON 毒素,对人畜都有较大危害[1]。
目前,在小麦抽穗扬花阶段使用化学农药开展预防仍是小麦赤霉病防控的重要措施。
因此对目前市场上登记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以期为当地小麦赤霉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200 g/L 氟唑菌酰羟胺SC,250 g/L 丙环唑EC(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30%丙硫菌唑OD(安徽久易农业股份有限公司);48%氰烯•戊唑醇SC(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50%戊唑•百菌清SC(江苏邦盛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15%丙唑•戊唑醇SC(贵州道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36%丙环•咪鲜胺SC(扬州市苏灵农药化工有限公司);纳米农药(南京善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接着分析了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防治措施引言:赤霉病是小麦种植栽培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而对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情况及防治对策进行研究分析,则能为小麦赤霉病防治提供依据,为小麦健康生长提供便利。
1小麦赤霉病症状及危害小麦赤霉病亦称烂穗病、红麦头、烂麦头,是多种镰刀真菌侵染麦头部位引发的疾病,导致整个麦头腐烂,赤霉病在小麦的各个生长阶段都可能发生,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疾病。
其主要的症状以苗枯、茎基腐、杆腐、穗腐为主。
苗腐烂是由于小麦种子自带病菌或者受到土壤中病菌的侵染,染了病的种子先是发芽呈褐色,根冠会腐烂,感染轻的麦苗黄而瘦,患病重会死亡,枯死的苗因其带有大量真菌还会产生大量粉红色霉状物,将菌类带去土壤中。
茎基腐的多发阶段是在幼苗时期,幼苗刚刚出土时麦株根部的组织感染后呈深褐色,导致整株死亡。
杆腐一般发生在麦穗的第一、二节点处,刚刚患病的叶鞘上会出现绿斑,随着病菌感染加重会呈淡褐色甚至红褐色不规定形斑,并向麦茎扩散,病情严重的直接导致整个叶鞘部分枯黄,气候潮湿时还会出现粉红色霉状物。
穗腐是小麦感染赤霉菌的常见症状,起初感染时,在麦穗与颖片处会产生点点浅褐色斑迹,随着感染加重逐渐扩散至整个麦穗,麦穗枯而黄,气候的湿度加大时,褐斑处会形成粉红色霉层,逐渐地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用手摸有凸起的感觉且不能轻易抹去,发病严重后会感染穗轴,逐渐使整个麦穗腐烂。
2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分析2.1.1选择抗病品种选择良种是小麦种植工作的基础环节,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能为小麦产量与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还能大大减少田间管理的工作量,是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要尽量挑选抗病、耐病性能较好的品种,选择适宜本地气候条件的品种,一般来说,穗型细长、扬花整齐集中的、耐湿性强的小麦种类对赤霉病的防御能力相对较高。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小麦赤霉病是由小麦秆螺旋体(Fusarium graminearum)等赤霉菌引起的一种重要病害。
该病害会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给小麦的种植业带来巨大损失。
以下是关于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的论述。
1. 影响小麦产量:小麦赤霉病会导致小麦植株延长时间、生长不良,减少麦穗数量和完善度,从而降低小麦的产量。
2. 损害小麦品质:小麦赤霉病会导致小麦籽粒感染,进而产生霉变物质如赤霉素和镰刀菌酮,严重影响小麦的食用和加工品质。
3. 增加食品安全风险:赤霉素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容易对人体造成健康伤害。
如果小麦和小麦制品被赤霉素污染,会对人们的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1. 选择优良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重要途径。
育种单位应该加强小麦的品种改良,研发出抗小麦赤霉病的新品种,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
2. 合理轮作与减少连作:实行合理的农田轮作制度,避免小麦连作,可以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改变种植结构,适时种植其他农作物,减少病害菌源的积累。
3. 施肥合理化:科学合理地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免疫力,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土壤和植物的需要,合理投放有机肥、磷酸盐肥等,提高小麦植株的抵抗力。
4. 注意管理水分:适当控制田间水分,合理管理节水灌溉,避免过度积水和过湿的环境,有助于减轻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合理的排水和通风措施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手段。
5. 加强病害监测和定期防治: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监测,及时发现和防控病害的早期发生,是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的前提。
定期对小麦田进行病害防治,使用有效的农药或生物控制剂,保证农田的健康生长。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小麦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采取上述的防控对策,可以有效地减少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保证小麦的安全种植和优质产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麦种植业的发展水平,科研单位、农业部门和农民需要加强合作,加大研究和推广力度,共同推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工作。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侵染所引起的小麦病害,属于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之一。
小麦赤霉病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具有严重的影响,因此防治小麦赤霉病对于保障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分为两方面:一是环境因素,二是内因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小麦生长环境中存在的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条件等。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能使小麦长势旺盛且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同时高温高湿容易引发氧化反应,使得小麦产生变质现象,从而易感染小麦赤霉病。
此外,小麦土壤缺乏微生物的情况下,流行病菌得以扩大范围。
内因因素是指小麦存在的固有因素,包括品种、生育期等。
由于小麦品种的不同,小麦受病菌侵染能力也会有所不同。
小麦生长期长,其生长过程会受到不同的灾害,畸形的株型、抗病性弱等因素,会增加小麦受到病害侵染的机率。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适宜的小麦品种。
有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可以选择种植。
同时选择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能够有效提升抵御赤霉病侵染的能力。
2.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选择适宜的播种期,利于小麦生长平稳,抗病性强,从而减少小麦受到赤霉病侵染的概率。
3.加强土壤管理。
适当施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同时注意进行翻耕和地膜覆盖,有效防止土壤温度和湿度异常波动,降低赤霉菌生长的条件。
4.进行科学的防治措施。
发现病害时,使用科学的防治手段进行治疗。
如使用有效的农药、进行保健、适时喷洒防治剂等方法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从而有效防止赤霉病的蔓延。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小麦产量受损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需要及时加强防治管理。
只有科学使用防治技术,提升小麦品质和产量,才能有效保障小麦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与防治措施

B i n g h a i f a n g z h i在我国,小麦是仅次于水稻、玉米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品质的保证对维护我国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纪以来,河南省作为主要的小麦产区,其小麦种植面积、产量一直都居于我国首位,获得“全国小麦看河南”的荣誉称号。
因此,巩固河南省的小麦生产,是促进河南省以及全国的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状况小麦赤霉病是困扰我国河南省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小麦一旦遭受赤霉病的侵害后,不仅会造成大面积的减产,还会影响小麦的食用价值以及小麦种的质量。
小麦受到赤霉病侵蚀,则会产生多种真菌毒素,人们食用了病麦后会引起眩晕、恶心、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对人体的生长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带菌的病麦在麦堆中容易造成继续感染和腐烂,造成产量的减少,病种使得种子的发芽率降低,影响日后出苗的质量。
此外,赤霉病使得小麦不能作为原料和食用,失去商品价值。
目前,河南省小麦赤霉病整体主要呈现中度发生,局部偏重的情况,主要危害于穗部,表现为枯穗率高、病田率高等现象。
近五年来,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出现发病面积大、爆发性强、损失大的特点,造成河南省的小麦大幅度减产以及小麦品质的降低,甚至导致部分田地绝收的情况。
二、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成因分析(一)小麦品种抗病性差目前,在河南省推广种植的小麦品种都不具有抗赤霉病的特点,而且许多品种已经多年连续的种植,感染病种大面积种植为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气候条件小麦赤霉病作为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其发生以及危害性大小主要受气候影响,只要一旦符合气候条件,就能造成大面积的病害流行。
病菌对环境的适应性十分强,其孢子菌丝的发育的最佳温度是!#度上下,在环境温度低于$度是也能存活。
空气中的湿度在#%&以上是病菌发育最佳时期,当湿度低于'%&就不能萌发。
如果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遭遇三天以上的阴雨天气,或田间湿度比较大,赤霉病则会大面积流行且危害性较大,如遇晴好天气,则赤霉病流行的概率就小、危害性就小。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赤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又称为小麦赤霉疫病。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抽穗期,常常导致小麦成穗、结实不良,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以下将介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主要发生在潮湿、高温的环境条件下。
一般情况下,小麦赤霉病从小麦抽穗期开始发病,到了成熟期逐渐减少。
赤霉病的发病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孢子萌发赤霉菌在适宜的气温、湿度和营养基质下,产生一定数量的孢子。
这些孢子被风或人工传播到小麦上,在小麦表面凝结形成一个稀薄的水膜。
此时,孢子萌发,形成管状吸管,从小麦的表皮直接侵入到麦茎。
2.菌丝生长当赤霉菌侵入小麦内部后,开始在茎部形成菌丝。
菌丝受到小麦茎的营养供应,迅速生长、形成。
菌丝的形成使小麦表现出一些典型病变症状,包括茎发红、变形、产生黑色斑点等。
3.分生孢子产生随着菌丝的生长,赤霉菌会逐渐分裂成许多孢子,这些孢子可以通过风力和人工传播到其它小麦上进行侵染。
此外,一些被侵染的小麦茎上的菌丝也会分泌许多分生孢子,从而进一步加重了赤霉病的传播。
4.遗传进化由于这种病害对小麦产生的影响较大,因此农业专家们在防治赤霉病的同时还在研发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
而赤霉菌也在不断进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生物型和生物类型,形成了复杂的抗性。
由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和传播与气候和地域等因素有关,因此农业专家们从各个方面入手研究该病害的防治方法。
1.加强管理小麦赤霉病在病区内传播非常迅速,因此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发现、处理病株,防止病害扩散。
同时,在田间一定要注意保持通风透气,及时排干土壤中的积水,减少赤霉菌在土壤中的繁殖。
2.选择耐病品种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时,选择一些耐病品种是很重要的。
这些品种可以有效抵抗赤霉菌的攻击,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3.化学防治在小麦赤霉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化学药物进行防治。
常见的防治药物有多菌灵、百菌清等。
但需要特别注意,使用化学防治药物要严格按照生产标准要求,不能越过应用剂量。
小麦赤霉病及其防治

zyBim小表赤霉病及其防治郑婷婷郑静华小麦赤霉病俗称“红头瘴”“烂头麦”等,是一种暴发 性、流行性、气候性病害。近年来,随着耕作栽培条件的改 变、抗锈矮杆良种的推广、化肥氮素水平及复种指数的提 高、灌区水浇面积的扩大以及全球变暖等异常变化加剧,赤 霉病为害区域逐渐扩大,过去很少发生或不发生的地区,如 苏北、皖北、陕西关中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 呈明显发展趋势,成为小麦主要病害。据资料显示,河南省 历史上仅在信阳、南阳等地区部分年份零星发生,上世纪 80年代后豫南、豫东和豫北灌区成为常发性病害。该病发 病迅速,点片发病,尤以水沟边以及氮肥多的高产地发病严 重。°麦类经过赤霉病为害后,一般发生年份可使小麦减产 1~2成,大流行年份减产5~6成,个别品种甚至绝收。从种 用价值看,不仅发病重的种子不能用来作种用,就是发病轻 的种子,其出苗质量和苗势也远不及健全的种子。据用感病 程度不同的麦穗上的籽粒进行发芽试验证明,一个穗上的 小穗少于50'感病时,籽粒发芽率为77%左右,大于50% 时就下降到66'以下;而健穗上的籽粒发芽率则为99%左 右。轻病种子在适播期播种情况下,其出苗率比健全种子大 大减少,产量也相应减低;在播种愈迟、气温愈低、麦苗出土 愈慢的情况下,所减低的比例也愈大。该病感染性强、危害 程度大,带菌的麦穗在潮湿的麦垛中,或带菌的种子在湿度 超过标准的仓库中,其所带的菌丝和孢子均能继续萌发侵 染而导致霉烂,造成损失。此外,病麦的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 低。尤其是病麦对人和禽畜都有毒害作用,一般食后10~30 分钟或1~2小时就可出现中毒症状。人中毒的表现以恶 心、呕吐、胃部不适及头晕最为常见,部分患者可出现腹胀、 腹痛、腹泻、肠鸣等症状。一般患者在呕吐后稍加休息即可 痊愈,严重者具有高烧和明显的胃肠不适等症状。动物当 中,以猪、马和狗对此种毒害较为敏感,特别是猪最容易引 起中毒,牛、羊和鸡抵抗力较强。家畜吃食病麦后,往往发生 肠胃病,引起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腹痛和腹泻等症状。一、 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小麦赤霉病是由真菌中的多种镰刀菌侵染所引起的,都是兼性寄生菌,从小麦苗期至抽穗后均可发生,先后形成 苗腐、基腐、杆腐和穗腐,以穗腐危害性最大,其次为杆腐, 苗腐发生不普遍。通常所说的赤霉病主要指穗腐而言。一般 在小麦抽穗后至成熟阶段在穗部呈现出症状。发病初期在 小穗颖壳基部及小花上产生水渍状病斑,为淡褐色,以后逐 步变为青枯状或黄褐色并扩展至整个小穗,在气候较为潮 湿时,病小穗的颖壳接缝处或基部着生出黏胶状霉层,即为 病菌的分生孢子子座或分生孢子团,为玫瑰红色或橘红色, 其可以通过风雨等途径传播,再次成为侵染源。在环境较为 干燥时,仅小穗表现枯黄。若病菌已人侵穗轴,可阻碍维管 束系统中营养物质及水分的运输,导致病部以上穗发生青 枯,而病部以下穗呈青绿,麦粒干枯干秕,对产量产生极大 影响。若穗颈节受到病菌的侵染,则表现为全穗枯黄,不结 实。赤霉病在发生后期,若遇温度适宜及多雨天气时,则在 产生分生孢子霉层的病部上会产生有光泽的蓝黑色颗粒或 颗粒堆,多时可集结在一起呈块状,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突 起,不能抹去,该突起即为赤霉菌子囊壳。二、 侵染循环小麦收获以后,病原菌除能在小麦颖壳和麦秆上附生 外,还可继续侵染玉米、高粱、棉花、水稻等多种秋作物,并 随着这些作物的收获在其残体上越冬。来年随着气温的升 高,逐渐形成子囊壳,一般在小麦扬花期子囊孢子成熟,在 一定的条件下从子囊壳中放射到空气中,从花药经花丝侵 人麦穗,也可直接穿透表皮或从自然孔口侵人,并逐渐蔓延 和侵染整个小穗和颖壳而导致发病。在适应的条件下,病菌 侵人两天后即可呈现症状,5~7天后病部便可呈现出粉红 色,即菌丝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可引起再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一类毒 素 是脱 氧雪 腐镰 刀菌 烯 醇 ( exnvlnlD N) doy i eo, O 。 a
如何 防止赤霉病及降低镰刀菌毒素对食 品与饲料 的污染 已受 到世界各 国广泛 的关注和重视 。本研究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与危害 、 性类 型 、 抗 抗源的鉴定和筛选 、 抗性遗 传和 Q L定 位 T
的粮食 由于 被单端 孢霉烯 族毒 素 (f htee e, tc o cn s单族 毒 素) i h 污染而影响小麦 品质和商用价值 , 危害人畜健康 , 中最主要 其
害造成产量损失 20万 ~ 0 0 3 0万 t , 中长江 中下游麦区是 其 小麦 赤 霉病 重发 区 , 通年 份赤 霉病 危 害造成 产 量损 失达 普 1 % 一1 % , 0 5 赤霉病大流行年份减产甚 至达 5 % J 0 。感 赤霉
界 温 暖潮 湿 和半 潮 湿 地 区 小 麦 的 重 要 病 害 之 一 , 我 国 主 要 在
在任何部位均可萌发 , 在寄主体表生长扩展后产生入侵菌丝 , 以直接入侵 的方式侵入寄主组织体 内, 这一发现也证 明, 病菌 可不经 由残 留花药而直接侵染小麦穗部 组织 引致病 害 。 中国是世界上小麦赤霉病 危害最 大的 国家 , 每年 受害 面
等又发 现另 外 3种 抗性 类 型 t c xnacm lt n 、 子 抗 性 (y e1 rs t I r ia et t i cu ua o ) 种 1 e sn oo i t p V,ei— s
生长到达麦芒和颖 片基部 ; 花药 内的菌丝通过花 丝“ 垂直 ” 向
少 , 去种用 和工业价值 ; 失 另外 人们更 为关注 的是病麦粒含有 多种真菌毒素 , D N可 引起 人、 急性 中毒 。可见小 麦赤 如 O 畜 霉病对小麦的产量 、 品质 和食 品安全等方面有多重的威胁 。
2 小 麦赤 霉病 抗 性 类型
小麦对赤霉病 抗性 有不 同 的表现 形式 。Shodr等最 cree 早将小麦赤霉病抗性 分为两类 : 第一类抗侵染(y e rs t t I, i— p e s ac vs n , net i ai ) 指的是通 过 自然发 病或在人 工接种 如喷 on o 雾接种 、 土表接种 的条 件下 , 麦表现发病率低 , 小 目前世 界上 还没有完全 抗侵 染的 品种 ; 第二 类抗 扩展 (y e I,eia c t I rs t e p sn t raig , os ed ) 指的是通过人工单 花滴注 接种病 菌后 , p n 小麦 表
( 江苏丘 陵地 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 , 江苏句容 22 0 ) 14 0
摘要 : 系统综述 了小麦赤 霉病的发生和危 害、 抗性类型 、 抗源 的筛选 和鉴定 、 性遗传 和 Q L定位 以及抗 病转基 抗 T
因等方 面的研 究进展 , 并对其 发展前景进行 了展望 , 以为小麦抗赤 霉病育种提供有益 的参考 。 可
及 抗 病 转 基 因 5个 方 面 进 行 了 综 述 , 对 其 发 展 前 景 进 行 展 并 望 , 期 为 小麦 抗 赤 霉 病 育种 提 供 新 的思 路 和策 略 。 以 1 赤 霉病 的发 生及 危 害
病 的麦 粒粗 蛋 白质 含量 降低 , 出粉率 低 , 面粉湿 面筋含 量减
下蔓延 , 到达子房 , 使其感病 , 并经 由花丝或子房 、 维管束蔓延 到小花梗 、 小穗轴和穗 轴 ; 由于颖片的 阻隔作用 , 菌一般不 病 会 很快从 一朵病小花横 向扩展到 邻近健 康小花 , 导致 垂直扩 展快于横向扩展 的状 况… 。康 振 生等采 用扫 描和 透射 电镜 技术 观察禾谷镰 刀菌在小 麦穗部 的侵染 过程证 实 , 生孢子 分
积 约 7 0万 h 占全 国小 麦 总 面 积 的 14 每 年 因 赤 霉 病 危 5 m, /,
发生在长江 中下游冬麦 区和东北 春麦 区, 近年 来随着 全球气 候变 暖、 灌溉条件的改善及耕作制度的变化 , 有进一步蔓延到
黄 淮 麦 区 的趋 势 。该 病 的 发 生 不 仅 降 低 作 物 产 量 , 且 收 获 而
小麦赤霉病又叫穗枯 病、 麦头 、 烂 麦穗枯 、 麦头 。该 病 红
能危害小麦 的各 个生育 阶段 , 引起穗 腐 、 腐、 茎 苗腐 、 秆腐 , 其
中以穗腐在我国带来的危害和损失最大。 引起赤霉病穗腐的初次侵染主要来 源于土表的带菌作 物 和植物残体上子囊壳产生 的子囊孢 子 , 少数为 分生孢子 。小 麦扬花期是赤霉病病 原菌最 易侵入 、 造成 经济损失 最大 的时
江苏农业科学
21 0 2年第 4 O卷第 8期
一 13一 1
温 明星 , 陈爱大 , 杨红福 , 等.小麦抗赤霉病研究进展[ ] 江 苏农 业科 学, 1 , ( ) 1 3 l5 J. 2 2 4 8 :1 一 1 0 0
小 麦 抗 赤 霉 病 研 究 进 展
温 明 星 ,陈 爱大 ,杨 红福 ,曲朝 喜
现病小穗率低 。以上 2种类型只是小麦对赤霉病菌的初侵染
与扩展做 出的 2种表 现形 式 , 随着研究 的进一 步深入 , ie M lr l
期 。徐雍皋等通过对 接种小穗 进行 石蜡切 片显 微观察 发现 ,
在适宜 的条 件下 , 孢子 萌发通 过颖 片缝 隙进 入花 器 , 侵染 花 药, 病花药 内的菌丝 “ 向” 横 侵染 颖 片的 内侧 壁 , 并在组 织 内
关 键 词 : 麦 ;赤 霉 病 ; 病 性 ; 种 小 抗 育 中 图 分 类 号 : 4 5 1 14 5 ¥ 3 .2 .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 3 2 2 1 )8— 13— 2 10 10 (0 2 0 0 1 0
小麦赤霉病 ( ha sa , uaim ha l h,HB 是世 w et cb F sr edb gtF ) u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