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化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摘要: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德育教育理论被逐步重新认识和分析,在新的教学时期发展出了更多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德育教育和知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教学理念,学生需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德育教学理念做到同步学习和了解,使自身的综合素养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在实践教学中,生活化教育理念逐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本文将对小学德育教育的生活化转变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转向;教学分析;策略讨论;传统德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渗透儒家教育和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
在德育观念指导教育中也采取了灌输教育的策略,使德育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有着巨大差别,如果说学生对知识学习有“迫不得已”的成分,对德育理念学习则有更深层次的排斥性。
德育教育需要教学者保持“教行一致”,给予学生更具体的指导,才能得到学生的信服,并积极地做出行动尝试。
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未能做到言行合一,教学内内容以理论为主,都使学生不能有效地接受教师的教学指引。
对此在新的教学时期,教师需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德育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的解释,促使学生对德育理念保持更深层次的认同。
一、小学德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带来的巨大优势(一)生活化教学增加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在传统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德育课程本身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灌输教学的意味,教学内容偏向理论化内容,未能和学生进行坦诚的交流,都导致学生对德育课堂学习缺乏兴趣。
部分教师甚至在课堂教学中甚至有“以势压人”的态度,认为学生需要无条件接受自己的指导,并在课后对相关内容进行背诵和记忆。
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反弹,甚至会形成两种德育理念,即一方面对自己朴素的善良价值观保持认同,另一方面却对教师的说辞嗤之以鼻。
对此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从实际生活角度出发和学生进行坦诚的交流,以此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保持积极的接受态度。
德育生活化品格言行化

德育生活化品格言行化德育,是指对于个体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系到一个人的品格和道德准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德育应该如何生活化、品格言行化呢?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德育生活化品格言行化的内容,并阐明其重要性。
德育要生活化,就要贯彻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场所,而德育也应该贯穿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在家庭中,家长应该成为孩子品德修养的榜样,从平时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中展现出道德的典范,让孩子能够接受到身教的熏陶。
在学校中,老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德育教育不再是一堂堂枯燥的教育课程,而是贯穿于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德育的熏陶。
在社会中,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都能够感受到德育的力量。
德育要生活化,就要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品格。
个体的道德品格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系到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和处世态度。
培养个体的道德品格,就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注重培养个体的诚实守信、自律自爱、守法守纪等基本的道德素养。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加强对个体的德育教育,让每个人都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塑造良好的品格。
只有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格,才能使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品德高尚。
德育要生活化,就要让德育走进人心,成为每个人内心的信念和追求。
德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使人能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秉持正确的道德观念。
要让德育走进人心,就需要通过教育和文化的熏陶,让人们在心灵深处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只有让德育走进人心,让每个人都深刻地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品格言行一致,使德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每个人的内在追求。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德育生活化品格言行化

德育生活化品格言行化德育生活化,品格言行化,是指把德育融入日常生活中,通过言行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德育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开始,让学生们明白做一个有品德的人是值得追求的目标,需要从细微的事情做起,从言行上做起。
只有让学生们懂得德育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品行就会随之产生改变。
关于德育生活化品格言行化,我们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美好,善良,真诚,助人为乐等积极情感,以情感驱动行为。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爱心公益活动,组织义工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到给予和关爱的快乐和幸福,培养学生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德育主题的班会、讲座、主题班会、家长会等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德育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注重道德操守,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这些活动中,学校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给学生们做德育主题的讲座,让学生们在生动的案例和故事中认识到美好品格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和责任感。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德育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让学生们亲身感受到德育的力量,通过亲身实践去体验做一个有品德的人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们内化这种感受,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德育教育,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老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和关怀,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联系。
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有理想的人。
在德育生活化品格言行化的过程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可以与家庭、社会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
学校也可以加强与社区、家长、社会团体等的协作,动员社会各方面的资源,为学生的品德养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值得强调的是,德育生活化品格言行化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
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在课程标准中,对品德课程进性质作 了 明 确 而 清 晰 的 规 定:品德与生活课程 是 一 门 活 动 型 综 合 课 程,以 儿 童 实 际 生 活背景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良 好 的 行 为 习 惯 为 目 标.新课程标准下,对 于 品 德 生 活 化 的 要 求 越 来 越 高,而 把 品德பைடு நூலகம்入 生 活 的 意 识,也 渐 渐 在 广 大 教 师 的 心 中 植 根. 但 是,何为“生活”? 到底回归成人的 生 活 还 是 儿 童 的 生 活? 是 “生活化”还是“为生活化”等等的问题,又 摆 在 了 一 线 教 师 的 面前. 一 、课 堂 气 氛 宽 松 化 ——— 让 师 生 亲 近 生 活
平时常说的:“说 就 无 所 不 能,做 就 无 能 为 力.”其 实,学 生 与 小动物的故事场景 在 生 活 中 常 有 发 生,如 路 边 买 卖 的 青 蛙, 我们可以利用情境 再 现,通 过 讨 论 后 让 学 生 明 了,没 有 买 卖 就没有杀害.又如每到小鸡出生的季 节,就 有 大 批 量 的 小 鸡 出售,很多孩子都以自己爱小动物为 名,要 求 妈 妈 购 买,到 最 后因为缺乏必要的 养 护 知 识,让 小 鸡 早 早 夭 折,这 样 的 情 境 设计,可以让孩子们 在 思 辨 过 程 中,懂 得 怎 样 才 是 真 正 的 爱 护 小 动 物 . 情 境 就 在 生 活 中 ,只 需 留 心 ,即 可 随 手 拈 来 . 三 、品 德 目 标 切 实 化 ——— 让 学 生 回 归 生 活
让 品 德 从 生 活 中 来 、到 生 活 中 去
陈璐旖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对于品德生活化 的 要 求 越 来 越 高,而 把 品 德 融 入 生 活 的 意 识,也 渐 渐 在 广 大 教 师 的 心 中 植 根. 但 是,何为“生活”? 到底回归成人的生活还是儿童的生活? 是“生 活 化”还 是 “为 生 活 化”等 等 的 问 题,又 摆 在 了 一 线 教 师 的 面 前, 此 文 ,从 品 德 课 堂 、教 学 情 境 和 品 德 目 标 这 三 方 面 ,对 于 品 德 生 活 化 的 论 题 做 了 初 探 .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摘要:德育教学是小学阶段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对塑造小学生思想品格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观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变,从以往的知识化、政治化的德育课程逐渐转变成生活化的的德育课程,让小学生在德育课程学习过程中,生活经验不断得到丰富,道德品质不断得到提升,本文将对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加以探讨,希望能够促进小学德育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德语课程;观念;变革1.小学德育课程在道德观的转变传统的小学德育课程切断了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准确的说,以往的德育是一种道德知识的灌输,德育教育者不仅在教学中将德育内容当做知识看待,让学生对文本加以分析、理解和记忆,学生更是将德育课程作为提升自己学习成绩的途径,这种课程观源于西方的道德知识论,而到了改革开放前期和初期,德育课程中大部分内容成为维护国家政治的工具,课程内容大多以政治思想作为纲领,在课程中随处可以看到在政治方面先进人物的事迹。
毋庸置疑,这种政治化的道德让许多小学生对国家的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但是从课程设置的形式来看,这种政治化的德育课程不免存在过于空洞的弊端,脱离了学生的客观认知,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的特点。
新课改后,这种知识化和政治化的德育课程内容存在的弊端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德育课程的设置从知识化和政治化的误区中解脱出来,让德育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从而形成生活化的德育课程。
生活化的德育理论还原了道德的本质,生活是道德形成的基础和本源,道德的形成与人类的长期社会活动息息相关,是在长期的生存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所需具备的生活方式,道德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和人文精神,体现出人类的向善性心理特征。
小学德育课程在道德观方面的转变,增进了道德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开始逐渐意识到道德在生活每个细节中的存在,将生活看作是道德的载体,而道德则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维度,道德需要依存于生活。
初中德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探究

初中德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探究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将德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生活化成为了当前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究初中德育生活化的实现途径,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生活习惯学生的生活习惯对其德育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
而初中德育生活化的实现,就需要从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入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等,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综合素养。
二、打造和谐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初中德育生活化的实现,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积极向上、阳光向往的校园氛围,营造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教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初中德育生活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社区服务、文明礼仪教育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德育的力量,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还可以利用校园文化节、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德育主题活动,让德育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四、建立健全的德育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的德育评价体系是实现初中德育生活化的重要保障。
通过科学、全面、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德育表现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价和反馈,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德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促使他们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尊重师长、友爱团结,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五、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德育师资队伍是初中德育生活化的关键支撑。
加强德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德育教育专业化、水平高、责任心强的队伍,是实现初中德育生活化的基础。
只有通过提升德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水平,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其全面发展,实现德育教育的生活化。
学校德育生活化的

德育生活化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创新能力。通过自主实践和创造性 思考,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 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
发展和变化。
德育生活化可以促进学校与社会的衔 接。通过将德育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 合,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 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 教育计划,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心理辅导 。
04 德育生活化的意 义与影响
德育生活化的意义日常生活,使学生们在 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道 德素养。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生活化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全面推进的德育教育模 式,有助于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推 动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德育生活化
2023-11-05
contents
目录
• 德育生活化的定义与重要性 • 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 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 德育生活化的意义与影响 • 德育生活化的未来展望与建议 • 结语
01 德育生活化的定 义与重要性
德育生活化的定义
德育生活化是指将德育教育融 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生活 中的点滴实践来实现德育教育
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德育生活化能够将德育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们在 亲身参与中感受到德育的实际意义,增强德育教育的实 效性和针对性。
德育生活化的影响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通过德育生活化,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德育生活化不仅关注学生的道德素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
德育评价体系完善
让德育工作生活化

让德育工作生活化一、学校德育的重要地位。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没有文化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品德不好是危险品。
由此可见,德育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对于一个国家尤其重要。
学校德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告诉我们,德育始终是学校的首要工作。
我以为德育更是21世纪我国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传统德育存在的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惯有的品德教育流于说教,使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存在着很多弊端。
其主要表现在:1、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
德育是五育之首,而且也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然而实际工作中往往以智育为重。
现有的学校德育也大多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如思品课就是如此,学生学到的道德知识,是否真正能学以致用,用它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还要打个问号。
2、德育评价方法、途径单一,缺乏灵活性。
一直以来,思品课的考试都以书面为主,评价学生的品德时主要参照该学生在校的表现,根本不考虑学生在家庭中、在社会上的真实反映,根本不考虑学生德育能力的成长。
3、德育内容有些已与社会生活脱节。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几千年来封建主义的教育已经铸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部分内容也有着传统文化的烙印,与时代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急待改进。
三、德育生活化是时代的要求。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现实社会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变革,原有的学校德育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提出的新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立足于课堂,满足于道德知识的传授,无视学生道德能力的生成,德育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能说会道,讲起道理来口若悬河,可是在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有的更是言行相悖。
我们常常为自己的教育如此苍白无力而困惑。
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德育与学生的生活脱节,因此,德育生活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一)德育目标贴近学生生活。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情操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OURNAL OF QINGHAI NATIoNALITIES UNⅣERSITY (Education Science Edition) 2011年第4期 No4.2011
文章编号:1674—9235(2011)04—0027—03 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化
林宁 (开封大学发展规划高教研究室,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现行学校德育低效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知性德育模式的盛行。改善此境况的有力途径是实现从知性德育到生 活德育的转化:德育理念的转化、德育形式的转化与德育内容的转化等。 关键词:学校德育;知性德育;生活德育
School Moral Education:from Knowledge Moral Education to Life Moral Education LIN N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Office,Kaifeng University,Kaifeng Henna 475oo4,China)
Abstract:The maior caUSe of the inefficiency of the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s the prevalence of intellectual moral mode1.A Dowerful way to improve this situation is transformation:from Knowledge Moral Education to life moral education.It includes the con‘ version of moral concepts,moral forms and moral contents. Key words:school moral education;Knowledge Moral Education;life mor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B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低效性问题是一个不可否 认的事实,虽然有很多教育工作者为了改善这种消 极状况而做了不少的努力,但结果仍是不容乐观的。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 于学校德育仍是一种模仿知识的教育,是“传 递——接受”式的“知性”德育,而没有转化为符合 德育本质的“生活德育”模式。 一、
知性德育
知性德育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过分强调道德知 识、品德知识的传授,它多以课堂讲授形式进行,是 把德育简化为德育知识而模仿知识教育的一种异化 形式。知性德育的显著特征就是对受教育者系统进 行主流价值观和伦理观的传授与强化。其基本程序 是:感知理解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评价学习效果,基本等同于智育知识教学流程。并 且,在后两个阶段,不是在实践中进行的道德行为、 道德情感的生活化运行,而主要是通过书面、口头练 习和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运用”与“评价”。 从一定角度看,知性德育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和优点的。德育过程本是培养学生的品德过程,而 学生的品德有四个基本成分组成:道德认知、道德情 感 成 的 是 习 育 生
收稿日期:2010—12—10 作者简介:林宁(1977一),女,河南沈丘人,开封大学发展规划高教
口遁德仃力。具甲,追倨认识是人11 J彤 品德的基础,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 必要条件,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水平总 修养水平。…因此,对道德知识的学 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的。采用课堂教 得道德知识的一条捷径,它能够使学 问内系统地掌握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和
主要从事教育研究方法方面的研究。 ・27・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认知和道德知识体系,并且对师 资和教学条件要求较低,便于大多数教师采用。但 道德认知不是道德教育的全部,不能以点带面,道德 教育更重要的是转化为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内化 到学生的生活中。 “知性德育”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忽略了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区别,过 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忽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 利于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分析处理道德问题的培 养,易造成学生知行脱节的倾向。 其次,由于知性德育主要是课堂教学模式,因 此,常常以灌输、死记硬背的形式让受教育者接受, 其结果轻者导致德育只是到“道德认知”,无力渗透 到“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重者致使受教育者对 德育强烈反感,产生负作用。 再次,道德知识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概括、抽象与 总结,虽然是来源于生活过程之中,却具有了规定性 和抽象性。因此,道德知识的意义并不在于知识本 身,而在于它们所代表的生动而丰富的道德意蕴 以传授道德知识为特征的德育舍本逐末,将道德规 定代替道德意义成为教育的目标,热衷于对这些道 德规定的记诵和逻辑演绎,远离其产生、运行的现实 生活。在这种德育过程中,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 的生活智慧,而是枯萎的道德语青符号和知识汽 泡 德育本来应是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因此, 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与理论层面,而应 扎扎实实回归到学校德育的实践操作层面,德育应 该是“生活德育式”的。 二、生活德育 生活德育中的“德育”主要指道德教育,以人的 品德发展为主要价值追求,是“让学生在热爱生活、 了解生活、亲自在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学会过一 种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的另外一个 世界里去培养人的道德。” 本来道 是一体的,是生活的一个构成性因素,: 是道德学习的过程,这里的生活包括 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基于这科 过程也就是过“有道德的生活”的过程 德知识的课堂学习为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教 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_j 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 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 ・28・ 生活才是德育的基础,是德育之源,德育本质是}1l生 活所规定的。本质上讲,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 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当前,谋求德 育向生活的回归,实现生活与德育的融合已成为一 种重要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发展趋势。 (一)生活是人的德性发展的动力源泉 道德活动的条件和环境随着社会生活不断丰富 与提高而改变,道德活动的领域也不断扩大、随着 人们参与社会生活实践程度的不断加深,社会生活 对人的道德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 人 们目前的道德水平之间形成一种暂时的不平衡状 态,由此产生了不同于历史的当代生活道德需求 生活德育教育方式正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真 实的道德情景和道德冲突,对学生展示现实的人际 交往过程,把抽象的道德规范用现实的具体的方式 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真正的道德行为一这 样,不仅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知,培养学生xlj‘道德情 景的自主判断能力,而且还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 体验和外在的道德行为展示,完成了道德教育的 “知、情、意、行”转化。这样,当以后学q三红实际 活中遇到相似的道德情景时,受到类似情感的触发, 使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品性,从 引起道 德行为动机。 (二)生活能够促进学生德性的整体性发展 学校的德育课程常常以一种尽可能全面的道德 认知图式提供给学生, fi 学生 脑巾的也住往址 知识的形态,而不是直接能影响学生的行为 这种 道德知识对个体在具体道德情景巾的行为影响 ){}{ 弱,只有当个体价值观念单一、不能或无需做f}I独 的道德判断和选择的情景时,它们才会成为行动的 线索。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和正处于价值观念还 未定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仅有道德知识这一行为 线索并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道德行为。脱离,{: 的道德和品德教育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 客体化,脱离r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 培养因为失去厂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_m『流丁 实、形式、无效。 道德的学习不是在事不关己的讨论r}1、冷眼旁 观中进行,德育主体必须在过“有道德的生活”过程 中,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广大I此,德育必须实现从 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化 、 三、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化 要完成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化,需要做 到至少三方面的转化:德育理念的转化、德育彤式的 转化与德育思维的转化等 、 林宁: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化 (一)德育理念的转化 首先,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化要在宏观理 念层面上完成德育目的的转化一从培养“伦理学者” 到生成“有道德的人“的转化。 知性德育的明显缺陷 就是将德育等同于科学知识教育,按照科学知识学习 的逻辑来组织内容和设定目的,将压缩过的伦理学、道 德哲学的知识体系直接移植到学校教育中,虽明言是 为了学生的品德发展,但其隐含的目的却是使学生成 为研究伦理和道德的“伦理学者”。这种教育形式本身 走的就是培养专业学者的路线,暗含的教育目的就是 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伦理专家,至于能否实现则不去 理会,反正向这个方向努力。而生活德育的目的则是 培养生活中有“道德的人”,这就意味着德育在目的上 向自我本性回归,德育就是让学生在热爱生活、了解生 活、亲自在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德性,学会过一种道德的 生活,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的另外一个世界里去培 养人的道德。生成有道德的人是德育向自我的回归。 “找回失落的自我是现代德育的一个迫切任务,在目的 和价值取向上的回归是一切迫切任务中的迫切任 务。’’ 其次,德育的理念转化还表现在从“专门”到 “整体”观的转化。专门化的德育一个最明显的特 征就是德育拥有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德育人员,比 如学校的德育处、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等。学校的德 育工作往往让这些专门人员实施,德育工作是他们 的专职,别的教职工没有权利与义务负责学生的德 育。从运行机制看似达到了“专业化”水平,并使其 他教职工能专心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是“高效能” 的一项措施,其实则不然,并且恰恰是这样违背了道 德与每个人的内在联系的本性,也违背了“教学永 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生活德育主张要用整体的 德育观点代替专门的德育方式。它要运用学校教育 的所有方面和因素,如教师的榜样作用、学校纪律、 学术活动、教学过程、学习评价、学校环境、学校管理 等。所有教职员工都必须参与道德教育,用自己的 模范行为体现学校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利用一切机 会影响与自己有接触的学生。 (二)德育形式的转化——实践课程的设立 要完成德育从“知性”到“生活”的转化,另一个 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德育实践课程的设立。学校德育 要从以课堂讲授式为主的教育转向以实践活动为主 要形式的生活德育。德育实践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 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 自主体验,展现对道德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德育课 程。是以个体和集体的各种具体活动和行为逐一展 开的,实践过程本身就是各种道德行为与能力的运 用和学习过程,因而德育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加深 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且也适合 于学生道德行为能力的锻炼和强化。学校德育要走 出课堂讲授,在生活过程中,去认识社会、体验生活, 培育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意志,形成道德行为,生活 德育就应该是生活过程之中的道德实践活动。 对生活德育的实践课程的重视,在“新课改”中 已有体现。教育部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的德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开设实践德育课程的生活德 育思想,即在品德教育方面的基本理念是一种生活 德育的理念。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的《品德 与生活》(小学一年级上册)为例,在这本教材中,全 课程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课程从课堂扩 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并以儿童要 经历的时间纬度为背景,开设了以“我背上了新书 包”、“新朋友新伙伴”、……“我们的国庆节”、“我 的一天”、……“过新年”等为主题的具有鲜明实践 性质的课程,_7 这类性质课程的设立是十分有利于 教师从单一的课堂教授转向儿童的实践活动的。 (三)德育内容的转化 学校德育要完成从“知性”到“德性”的转化,还 必须有德育内容的更新。德育内容要脱离那种政治 意识、阶级思想、一元价值观、主流道德伦理等宏大 叙述,而转向生活德育内容。生活是德育的源泉,生 活德育的内容蕴藏于儿童生活之中,但源于生活而 又会高于生活,这样才体现着对儿童生活的价值引 导。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导致生活德育 内容的复杂性、动态性,但概括的讲,儿童生活包括 这样两个层面:一是自然的、自发的生活,表现为学 生内在冲动、童真与童趣的活动,非强制性和组织化 的生活;二是教育情境中的生活,表现为教育者自觉 创设的情境与活动,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受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 明 D 生活德育” /\ 架图: / \ 安全地生活 / \ 俞快地生活B/ \C 、有爱心地/ E、F、G \ A 地生活 活 生霾暮畜痉裹兽素 活 :活 (下转第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