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创新是民族进步,科技振兴的灵魂。通过学习,使我了解到了创新素质的内涵和内容,创新素质培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策略,以及有效的方法。

总之,我认为,学生不是无情物,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可以调整转变的,我们应该敞开心扉努力说教,满腔热情感化他们。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的创新素质与创新人格,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工作,是提高民族素质必须突破的难点,因此任重而道远。

让人头疼的是那群学困、德差的学生,无论什么样的教师,用什么方法去疏导,都是无济于事,我行我素。对此,我呼吁所有教育战线上的广大同仁一起努力,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积大智慧办教育。

观点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

观点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6年11月18-19日,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举办了全市教研和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来自各区县教研中心、市直中小学(中职学校)教科研及教学管理人员近200人参加了本次培训。培训班主要围绕落实核心素养,深化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等内容展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处处长付宜红博士作了题为《落实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的报告,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室主任夏雪梅博士作了题为《素养何以在课堂中生长》的报告。听完两个高水平的专家报告,“核心素养”这几个字对大家的冲击力是最强的,笔者也感同身受。从事职业学校教学研究工作多年,笔者比较关心职业学校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应该如何培养? 之前,只是知道“核心素养”是热词,在普通中小学阶段反响很大,中职学校也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没有花时间去认真思考,只知道素养跟素质差不多。经过培训后,有一些认识了,但只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完全搞懂。 听报告的时候就在思考,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培养?于是在本子上就记下了这么一行字:素养——核心素养——中职生核心素养,我称之为认识中职生核心素养的路径。也就是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素养及核心素养,才能进一步研究什么是中职生的核心素养。 什么是素养?

查了一下,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的生理上生来具有的特点。第二,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第三,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研究学生核心素养中,采用第三个定义,即研究从事学术科研活动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础和能力。知道什么是素养,是理解核心素养的基础。 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缺失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被公认的较为重要的素养特征。教育工作者比较关心学生的核心素养。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创新素养培养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素养培养心得体会 XXX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让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孩子脱颖而出。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如以游戏激趣、以悬念激趣、以活动激趣、以导语激趣、以多媒体激趣等常用方法做为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兴趣的“导火线”,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它能使课堂变得丰富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自主学习价值。由此,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利用孩子的无意注意,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小游戏,如:“找朋友”、“开火车”、“你写我猜”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教学《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引题我就给学生设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波斯猫找不到快乐呢?”学生就抢着答,有的说“波斯猫和朋友吵架了”,有的说“波斯猫看不起人,朋友不喜欢它”,有的说“波斯猫失去了最爱它的亲人,心里痛苦”……于是,我又接着说:“你们说的都有可能,可你们想知道课文里的答案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样一来,悬念就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同时也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幻想的空间,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为培养创新思维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在教学《春天在哪里》课文后,我把课文内容扩展延伸,让学生留意

最新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 中央教科所对我国的许多企事业单位调查研究后证实,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时看中的不只是学生拥有的证书,他们更看重其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三大方面。即较高的职业素养,企业对这三大方面的具体要求是,在个人基本素质方面,企业希望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在基本职业技能方面,企业认为学生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职业精神方面,用人单位尤其希望学生具有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以德为本、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无畏、敢冒风险的奉献精神;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学习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座落于“世界船王”包玉刚故乡(镇海庄市)的宁波华通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著名的民营企业,与我校有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该公司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了精心打造“人文华通”,“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理念,为了全面提高全体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业务素质,培养爱岗敬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公司开展了“四职”教育活动,即: 职业意识:你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上,都要有强烈的职业意识。企业职工爱岗敬业,保质保量,出色完成本职工作是每位员工必须具备的职业意识。只有具备职业意识,才会有工人阶级的产业意识。这是四个职业教育的核心。 职业技术:每个员工都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技术,没有知识。 职业纪律:企业的纪律是员工凝聚力和企业正常运行的有利保证。 职业道德:道德是人品的体现,是做人的规范。职业道德是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相互制约,是把公司利益高于一切崇高思想和行动的基础。 事实上,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能否有生机活力,就在于我们是不是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来谋求职教的发展,是不是围绕地方经济的人才需求来确定职教的办学目标,这应该已成为我们广大职教工作者的一个明确的共识。因此,在现阶段中,我们职业中学的教育工作者应把培养中职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工作目标

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行动计划(1)

玉华中学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行动计划 (2016-2020年) 一、指导思想 学校以《普陀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0年)》、《普陀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指针,结合《玉华中学三年规划(2011—2013年)》,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努力促进每一位学生多元化而有个性发展;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提升课程品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二、行动目标 1、科学发掘国家课程的创新教育内涵。 2、探索开发符合校情的创新教育校本课程,规划校本课程的系列化可持续发展。 3、筹备建设创新实验室。 4、培养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教育专长的教师队伍。 5、推进提高校园网络平台的利用。 三、主要任务 (一)、充分挖掘国家课程资源,转变课堂教学形态 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许可教学内容中实施创新教育的丰富资源,坚持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参与性、实践探究性、知识与能力统一,整体性发展与个性发扬统一等教育原则,引导和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养成善于钻研、勇于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在教导处和科研室的配合下,整体提升学科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加强学科教学中创新素养培养的研究,探索规律,提炼经验,示范辐射,形成具有学校特点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二)、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构建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框架 进一步总结和完善现有的教育教学拓展型、探究型课程,努力探索校本课程的系列化可持续发展框架的构建。学校要研发和运用创新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使其成为课程计划的有机组成。 学校围绕办学特色,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有哪些-职业素养学习培养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有哪些|职业素养学习培养 职业素养作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关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 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态度 高职院校学生首先要调整好自身的就业心态,避免在就业区域、就业单位选择上脱离实际。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知识竞赛和就业咨询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普通劳动者的思想,以教育大众化的观念和思维寻找工作机遇。目前基层单位人才匮乏,蕴藏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强劲的“就业增长点”,高职学生在基层的就业前景极其广阔。高职院校要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教育,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就业现状和趋势,引导学生树立从小事、基层做起的思想。 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是大学生对职业的基本评价和基本看法,是大学生价值观在就业问题上的投影,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就业价值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科学地规划自己的就业目标和职业追求,保证高职学生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自身素质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与未来的就业方向保持高度一致。大学生还要结合自身的综合条件和专业特点,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功能,将职业价值观教育融入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就业价值观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在就业意向、就业标准、就业目标、就业报价、就业信誉、敬业精神等方面进行培养。激励大学生树立端正的职业苦乐观,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的品质。 加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指“职业人”在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是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在从业者的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是相对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高职教育具有市场明确、面向行业、对口上岗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使职业日常行为规范与实习、实验、实训相结合;将职业道德与“乐业、勤业、敬业”相结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相结合。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等形式,营造良好职业道德教育的舆论氛围。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活动,让大学生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感受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意识等职业行为,逐渐把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法 教书育人 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教育教学是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主要渠道,要将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变为素质教育。首先,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课引导学生,灌输知识、培养意识、磨炼意志,并且注重实效,树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观。其次,通过人文选修课和职业素养课程,在日常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职业角色意识,加深对职业目标、工作岗位、工作态度等的理解,为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打下基础,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最后,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绝不单单是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的职责,专业课教师更应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实践育人

创新素养培育项目申请报告控江中学

《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课程方案 上海市控江中学 实验班的课程体系将学校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与发展性课程与社会实践性课程。其中,基础性课程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性课程将聚焦学生志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适应自身发展要求的各类课程。社会实践性课程为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在整合学科课程的前提下,压缩必修课学习课时,将必修课时压缩到总课时的一半以下,增加选修课课时,提供丰富的的选修课程,提高课程的综合性、多样性、选择性。 课程结构如下图: 课程结构 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 必修课限定性选修自主性选修自主性活动 数学类自 然 科 学 类 人 文 科 学 类 研 究 类 社 团 活 动 创 意 实 验 专 家 讲 座 微 型 课 程 社会实践课程 国家课程 英 语 听 说 体 育 选 项 语 文 阅 读 基 础 数 学 基础类拓展类 社 会 实 践 自 主 设 计 行 为 规 范 文 化 艺 术 扶 贫 考 察 志 愿 服 务

1、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由必修课和限定性选修两部分组成,以统一授课制为教学组织方式,紧紧围绕“夯实学科基础、拓展通识性知识、提升学习能力、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 ①必修课程设置:将依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课程计划,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对学习时段进行调整。将必修课总课时由27(高一)、26(高二)课时减少为平均每周18课时,其中,语、数、外三门学科各减少1课时,地理学科由 3课时减少为2课时;历史学科减少1课时;生物学科减少1课时;体育学科减少2课时;将劳技学科课时改变为集中学习。 对实验班,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上,实施单元式或主题式教学,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国家必修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如下: ②限定性选修课课程设置:限定性选修课课程是在完成国家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创新素养培养所需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结合学科特点,适当增加教学内容,拓展知识,夯实基础。 每周平均8课时,具体如下: 《体育选项课》: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参与课程。学校体育组可以提供的课程有:篮球、足球、羽毛球、健美操、瑜伽、乒乓球。 《语文阅读》,校本教材。内容:古今中外经典文章阅读赏析,在突出语文阅读分析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基础上,尤其关注学生励志、关注人格等方面的渗透和陶冶。 《基础数学》,校本教材。内容:在全面审视新教材的基础上,增加微积分等现代数学基础知识,增加思维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研究打下知识基础。 《英语听说》,校本教材。内容:选择时代感强烈、符合学生志趣的材料,

中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中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几点思考 衢州中等专业学校刘小军 关键词:理念素养实践 面对未来的挑战,今天的学生要培养哪些核心素养?才能使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传统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语言能力、数学素养、学会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现代的基本素养指标包括沟通与交流、团队合作、国际视野、信息素养、创新与创造力、社会参与贡献、自我规划与管理等。接下来,我根据自己所学所看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理念转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不是某一个素养指标,也不等同于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情境时发挥的合力。,因此在实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时候一定要时刻保持全面的思考,不能只看见部分而忽略了整体。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是指中职学生应具备的适应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

关键能力,是其获得全面培养、成功就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中职学生核心素养问题关系到中职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中职学校办学方向的关键所在。培养和发展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也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中职学生的科学发展,培养出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成功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借助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我们应具体研究学生,探究他们的政治角色、社会责任、人性品格、素养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成长的潜质和可能性,注重理想信念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价值,突出终身发展的理念,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当前的学校教育就如有人所说:“老师,对不起!我把您教的都还给您了。”不能不引起大家的思考与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二、教师综合素养提升 学生核心素养备受关注时,我们不能不关注一个问题,即教师的素养。因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与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互联网时代,对教师自身综合素养要求更高了,因为学生除了在课堂获取知识,还

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效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提升研究》结题报告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容乐观,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需要在学校期间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因此,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与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的探讨数不胜数,古人曾以“立业成家”作为人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可以看到,职业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同时需要认识到,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因此,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系统的研究,促进大家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为指导,以现代社会对劳动者职业素养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中职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形式,优化教育实践,完善教育评价等活动,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构建一套切实可行,又高效能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与管理模式。(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课题研究思路 通过开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等的调查研究,充分认识提升劳动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本校实际和中职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六项子课题分类研究,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形成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都较强的基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中职育人模式。 2.课题研究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3.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了解企业中人才素养的现状和对人才素养的期待,了解当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和培养方式,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做到在行动中研究。 (3)个案研究法。以学校各专业为例,把研究点分解到相关班级、学生和相关企业。 (4)经验总结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成功实例进行系统分析,使研究成果上升为系统、科学的经验和理论。 二、研究内容 (一)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德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寓德育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寓德育于规范的常规训练之中,寓德育于各项实践活动之中。通过课堂教学(职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等)、常规训练(3q7s管理活动、道德实践周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思想意识、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行为习惯。

观点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

观点如何培养中职学生 的核心素养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观点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6年11月18-19日,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举办了全市教研和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来自各区县教研中心、市直中小学(中职学校)教科研及教学管理人员近200人参加了本次培训。培训班主要围绕落实核心素养,深化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等内容展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处处长付宜红博士作了题为《落实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的报告,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室主任夏雪梅博士作了题为《素养何以在课堂中生长》的报告。听完两个高水平的专家报告,“核心素养”这几个字对大家的冲击力是最强的,笔者也感同身受。从事职业学校教学研究工作多年,笔者比较关心职业学校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应该如何培养 之前,只是知道“核心素养”是热词,在普通中小学阶段反响很大,中职学校也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没有花时间去认真思考,只知道素养跟素质差不多。经过培训后,有一些认识了,但只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完全搞懂。 听报告的时候就在思考,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培养于是在本子上就记下了这么一行字:素养——核心素养——中职生核心素养,我称之为认识中职生核心素养的路径。也就是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素养及核心素养,才能进一步研究什么是中职生的核心素养。 什么是素养

查了一下,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的生理上生来具有的特点。第二,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第三,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研究学生核心素养中,采用第三个定义,即研究从事学术科研活动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础和能力。知道什么是素养,是理解核心素养的基础。 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缺失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被公认的较为重要的素养特征。教育工作者比较关心学生的核心素养。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

小创新素养教育方案tword文档

石嘴山市第六小学创新素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自治区教育厅开展创新素养教育试点工作,探索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素养,结合石嘴山市第六小学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创新教育教学思路,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共享创新资源和优质课程,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课程品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促进创新人才成长。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领、整体推进,鼓励差异发展,分层指导、分类推进、分布实施,形成特色。 3.坚持大胆实验,积极探索,攻坚克难,务求实效。 三、目标任务 1.小学低段(1—3年级)。在创新人格方面,应以启发保护儿童的好奇心为主。教师要多表扬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悉心呵护和耐心引导。在创新思维方面,教师要创设情境,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能从生活实践中提炼总结出一些规律,培养学

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能力方面,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为主,根据学生的不同“症状”,把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学具的能力,通过一些动手操作,化易为难。 2.小学高段(4—6年级)。在创新人格方面,要注重保护和激励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其良好的智力品质和学习兴趣,树立求知欲和勤奋学习的精神,建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在创新思维方面,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他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心理得到健康发展。在实践能力方面,学校要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尽可能的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 四.实施步骤 1.制定方案,确定试点(2016年10月一2018年7月) 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确定试点学科。首批确定石嘴山市第六小学数学学科(一——六年级)作为试点学科,由学校教科室牵头、数学名师工作室组织实施。组织教师参加区教研室开展的培训学习,指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组织学习创新素养理论成果,理解创新的内涵及意义;开展“创新素养教育”专题培训;开展“创新素养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开展“创新素养教育”论文评比;总结试点工作经验。 2.全面推行(2018年9月一2019年6月)

创新五常管理模式-培育良好职业素养

创新“五常管理”模式培育良好职业素养 烟台工贸技师学院杨建新 论文摘要:“五常管理法”源自企业管理,后经不断发展成为职业院校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结合我院推行的新五常管理模式,阐述了其本质内涵、可行性分析、具体措施、成果展示和存在问题及建议等内容,对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五常管理职业素养 现代企业在招聘人才时越来越注重职业素养的高低,因为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员工,企业认同感强,组织纪律性好,发展潜力大,愿意与企业共同成长,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院在借鉴企业“五常管理法”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新五常管理模式,达到了“规范学生行为习惯、促进校企文化融合、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在校期间顺利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下面,本人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下对五常管理模式的认识。 一、五常管理法的起源与内涵 五常管理法,起源于日本(17世纪初—19世纪中),成形于香港(香港人何广明教授在1994创立),自2000年起我国大陆地区的餐饮业开始引进,并逐步在其他行业广泛实施,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倡导员工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关注细节和质量,养成事事“讲究”的习惯。其基本内涵包括:常清理:明确区分工作场所内所有物品的位置和功能,坚决清理掉无用的物品。 常整顿:保持工作场所内所有物品井然有序,杜绝乱堆乱

放、用品混淆的现象。 常清洁:保持工作环境和工作设备等整洁如新,没有垃圾和污染。 常维持:养成长久保持的良好习惯,贯彻落实前面的三项活动,辅助必要的监督检查措施。 常自律:树立讲文明、讲奉献、顾大局的意识,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自我约束力。 二、职业教育引入五常管理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立足市场需求、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让学生在校期间身临其境感受到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流程和先进工艺等内容,而源自企业管理模式的“五常管理法”,就是最好的切入点之一。通过五常管理法,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掌握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工作流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充分保障就业后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同时,由于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自信心弱,年龄多在15—18周岁之间,正处于独立意识逐渐加强,但又缺乏前进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外在表现为不服从家长、老师管教,缺少自我约束力;想彰显个性,但常演变成自以为是、自由散漫,以自我为中心,导致责任心和集体观淡漠。在这样的生源基础上,要想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创新管理模式,加大管理力度,而五常管理法就是最好的选择。 自2007年起,我院较早引入“五常管理法”,并结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不断赋予新的内涵,逐步形成“工作常组织,天天常整顿,环境常清洁,事物常规范,人人常自律”新五常管理模式,在注重习惯养成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热爱集体、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从而培养出一大批业务素质过硬、职业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 三、新五常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一)工作常组织。创新德育活动载体,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构建常态化、长效化活动机制。从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方案

专业技能等职业核心素养的外化得到充分强化,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队员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养成效果明显。许多人变得开朗乐观、自信,学会了珍惜、感恩,愿意互相帮助,喜欢参与班级的活动,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并逐步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念,认识到与未来职业匹配,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职业中学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机制与模式研究”(2014YQJK101)研究成果。 在近日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2016中国教育明德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数千名教育学者、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核心素养建设内涵和实施办法,强调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但如何落实仍面临挑战。 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将其称之为“21世纪技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其称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其为“综合能力”。尽管表述各异,但都表达了不同组织、国家和地区对于未来公民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此前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育DNA”,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3个层面対学生发展的要求,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与深化。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中国教育、育人理念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表现,标志着国内教育方向从对知识、技能的关注转移到对‘人本’的关注。”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说。“当前社会对教育的变革需求最强烈,但难度最大、见效较慢。”一些地方的教育出现了能力学分化、人格证书化、道德标签化等现象。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教育改革方向必须以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为导向,形成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特别强调核心素养的实践指向。有研究指出,决定孩子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于父母学校能否帮其培养一系列性格特质,如“毅力、自我控制力、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美国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已将类似认识纳入学校课程与教学实践。但我国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行动实施。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核心素养为纲,从整体推动教育环节深层次改革。

创新素质总结

创新素养阶段总结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重点,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主要内容。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其实质就是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灵魂。对于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而言,就应该努力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适应时代要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许多教师非常重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然而,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存在诸多问题。我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也经历过不同时期,多次教改,发现现在有很多教师的教育教学,脱离实践,或者措施不力,缺乏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那么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教师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又怎样去指导学生的实践呢? (一)目前一些教师存在的问题。 1.思想保守。 很多教师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思想非常保守,他们唯恐学生不会学,学不会,对学生不放心,放不下,怕耽误学生学习时间,把学生困在课堂中,校园内。很多知识、道德、情感都全部在课堂灌输,老师缺乏创新意识。尤其是毕业班老师,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面对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开放时代,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仅仅把知识传授,看作是教学的全部,这种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 2.教学目标单一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重视认知目标,而时代发展所要求的三维目标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落实,时代发展所要求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他们非常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与训练,极端的强调认知性学习,忽视实践这一重要的方式。这种单一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学生探索精神萎缩,剥夺了学生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 3.远离生活、脱离实践。 在新课改形势下,教育教学应在不断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而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远离生活,脱离实践。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把学校看作鸟笼子,学生的成长经历被局限在学校的围墙之内,只是在课堂中进行应试教育。这种强烈的书本化倾向,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动手操作能力。目前的高分低能,低分更低能,甚至一些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就是更好的说明。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早已启动,其目标体系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开展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创新素质贵在实践。

上海市复旦中学“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方案

上海市复旦中学“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方案 传承人文高中特色探索创新素养培育 复旦中学“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方案,将以文化主题轴博雅综合课程为核心,以博雅教育理论为依据,以通才教育为目标,注重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培育相结合,学科知识培养与课题研究能力提升相结合,形成复旦中学文化主题轴博雅综合课程序列,传承复旦中学“文科见长,文理相融”的个性,探索特色高中发展之路。 一、培养目标 作为一所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结合学校和学生特点,培养目标在全面奠基的基础上,重在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重在良好思维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1、创新意识 (1)培育探索与发现的志趣和不断进取的精神,锻造并形成学生自主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形成探究与发现的思维、行为习惯; (2)能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开展文化与人生、文化与社会、文化与国家等诸多方面的小课题研究;实现“小课题、大作用”,为培育人文素养研究能力奠基。 2、人文素养 (1)培育良好的身心素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人的内在品质; (2)开拓文化视野,在人文素养方面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探索能力积淀。 二、实验主体 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实验主体分为三个层次: 1、所有面上学生都参加文化主题轴博雅综合课程的学习; 2、组建“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课程班,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申报,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笔试与面试,通过选拨的学生参加该实验班学

习,选拨的标准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而是愿望、意识和综合素养; 3、由教授团队通过项目探索或社会实践等形式,选拔在创新素养方面有特长的个体学生,大学教授一对一指导,实施专门培养。 三、指导思想 本项目以“博雅”教育理论为核心指导思想,其理由有三(三个“一致”): 1、“博雅”理念已经是世界较为成熟的教育理论,其核心思想与我们的项目追求相一致。“博雅”的拉丁文原意是“适合自由人”,古希腊所谓的自由人指的是社会及政治精英。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博雅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培养一种身心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人格,或者说发展一种丰富的健康的人性,其所成就的不是没有灵魂的专门家,而是成为有文化的人。本项目培育具有创新素养、广博知识、优雅气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复旦中学作为历史名校的时代担当,这和复旦一百年来“文科见长”的学校特质是一致的。 2、“博雅”教育理论与百年复旦文化也是相一致的。在我校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有“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现代教育理念的确立,有“注重文艺”的优良传统,有“开示门径,启学者自由研究之风”的开放式教学观,有以“文学”、“质学”为骨架的的课程体系的探索,今天,我们又有“文化立校,自强育人”办学思想的倡导,而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正是这一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因此,本项目的确立和实施,正是对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为核心的复旦文化的很好传承,又是在此基础上的时代发展。 3、本项目是在复旦大学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实施的,本项目的教育方向与复旦大学正在推进的“通识教育”是对接的,这和“博雅”教育理论也是一致的,和复旦一百年来的教学追求也是一致的。复旦自建校以来就倡导“通识教育”,倡导实行“完人”教育,本项目的探索,不仅是在传承,还是在发展,项目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注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创新素养,培育人文学科研究能力,这在理论和实践都是对传统的突破与发展。 四、项目实验内容 本项目主要策略简要地讲,即“课程”与“践行”。也就是在完成国家规定的基础型课程教育的基础上,以复旦“文化主题轴博雅综合课程”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和以“博雅通识课程”、“复旦学子讲堂”和“走进文博践行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项目为载体,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

中职生的职业素养

中职生的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的界定 职业素养是个宽泛的概念。从广义上看是指社会人在从事某一具体活动中应具有的素质和修养。从企业要求方面看,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规范、职业形象、职业技能、职业心态、职业道德五个方面。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必须与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要求相匹配,因此中职生职业素养定位可以在两个范畴:一是“德”,即行为习惯、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二是“才”,即语言表达、专业知识、思维能力、专业能力。前四个方面构成职业意识,后四个方面构成职业技能。崇高的职业理念是职业素养的精髓,高尚的职业精神是职业素养的根本,高超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基础,优良的职业作风是职业素养的体现。 二、现代企业的用人标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求职路上,只有了解自己,了解企业,特别是了解企业的用工标准或要求,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就业目标,选择自己适合的工作岗位。 企业的用人理念:“有德有才,破格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坚决不用。”我们的学生恰好在这方面表现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注重薪水和待遇,寻找捷径求得跳跃式发展 2、不愿意接受企业制度的束缚 3、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4、错误判断新就业单位的实际情况 5、个人利益至上 6、眼高手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7、缺乏诚实、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 8、对综合素质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9、缺乏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10、与上级关系处理不好 由此产生了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及努力方向:“规范自我行为,养成文明习惯,认同企业文化,融入公司环境,积极主动学习,培养敬业精神,树立正确目标,坚定服务决心,冲刺美好梦想,追求绚丽人生。” 三、中职生的基本素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是竞争性市场,中职生就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以增强就业的砝码,加大就业的机会。 中职生必须具备四个意识、五种能力。 四个意识: 1、法制意识 未来的社会是法制的社会,法制意识淡薄的人,是寸步难行的。对于偷窃、群殴等违法行为,轻者被公司开除,重者要受到法律裁决,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不可讲江湖义气,也不要为一点钱财走向自毁之路。

最新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方案

中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养方案 摘要:在正常教学中引入团队训练式教学法作为辅助,将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贯穿于在日常教学中,实线培养具备良好的核心素养、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能够顺利走向职场、立足社会的中职生的目标。 关键词: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拓展;团队训练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合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大部分职校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面临着工作、学习、生活的问题,如何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是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当前形势下核心素养的内涵职业教育要从面向未来社会变化的趋势去构建学生适应社会变迁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含核心思维、核心行为、核心能力、核心精神,这四个方面构成一个走向职场的人立足于社会的核心素养因此,培养职校生的选择性思维、合作性思维、可持续发展思维、自我管控思维是基础。同时在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教学环节等方面都要强化使学生具备接受新事物、更新新理念的能力的教学理念,更进一步是培养学生从事新工作和掌握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学生追求技术提升的愿望和不断追求的行动过程比技术本身更重要。良好的心态和求索的意识则是职业核心素养养成的内在动力二、树立培育理念和养成机制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要明确培养具备什么素养的学生。我校结合本校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培养和树立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职业核心素养理念。包括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也是实现通过3年的中职学习,要掌握大致相

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之重点研究项目

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之重点研究项目 《特需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实施》研究任务项目方案 上海市实验学校 2011年4月

一、研究目的与目标 我校“基于弹性学制的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的实验是以促进学生心智和谐发展和增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探索并设计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个性化学程,针对学生多元潜能、优势潜能和个性化需求进行特需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途径研究,学校确定本重点研究项目的基本目标如下: 1.为潜能发展多元的学生提供因需而设的课程; 2.为潜能发展节奏差异的学生提供弹性灵活的学制; 3.为潜能具有优势的学生提供适性的学习环境; 4.为所有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资源。 本项目的研究是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潜能为前提,通过因需而设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希望每一位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发现与尊重、保护与帮助、提高与增强,为他们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期待他们的优势潜能在未来持续发展中发挥卓越优异的创造力。 二、研究内容与计划 (一)特需课程的设计、开发 学生潜能的多元化、对课程需求的特别化是课程设计者考虑的核心,设计特需课程是学校满足学生多元潜能发展的特别需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课程实践。 根据学生潜能发展的节奏差异、潜能呈现的多元复杂,学校特需

课程在弹性学制的基础上设计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形态、多项课程内容和与之匹配的课程形式,提供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挑战性学习经验和课程充实的机会,以实现学校“展能成志”的办学目标。 特需课程 缩短学程类课程延长学程类课程常态学程类课程

(二)特需课程的申报与评价 1.特需课程对象的确定 (1)研究和选用多元潜能测量工具 客观工具:认知测量、性向测量、成就测量、创造力测量 主观工具:观察报告(小学、初中段常态记录)、成果作品、面谈答辩、其他。 (2)建立申报与推荐相结合的程序 1)个人申请。 2)学科教师推荐。 3)部门审核,备案存档,校内公布。 2.拟定个性化实施方案 (1)确定特需类型(缩短、延长、常态) (2)拟定因人而异的实施方案(如特需课表、创意工作室或海外交流等) 3.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实施 (1)成果鉴定(学科成绩、成果作品、实验报告等) (2)过程评定(教师观察记录、学生学习成长记录) (三)特需课程已实施案例 1.缩短学程特需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