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探究
基于济南泉水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3.3… 营建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滨水空间 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成为济南城市建设的重点,水 生态建设更是重中之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泉水 文化作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主题,要利用目前已存在的景 点,如城市风貌发展轴中环城水系、趵突泉、大明湖等重 点特色景点。济南市的城市河流相对孤立,河流本身并 未发挥其景观性作用,如西泺河作为城市泄洪道,在其泄 洪功能消逝后并未对其进行景观整治。济南的众多城市 河流也未形成相互间的联系,城市整体的文化主线也不 够清晰,泉文化仅仅围绕主城区附近的泉群。景观景点 的设置、滨水空间的营造应像城市设计一样成为统一的 整体,不能只关注泉水主题,从而形成单一功能和单一景 观效果的城市空间。基于整体才能融合地域文化特色, 设计出具有泉城特色文化特征的滨水空间。 4… 结语 第一,打造既有生态美又有活力的滨水景观,塑造城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1.2… 泉水文化景观设计的空间特征 1.2.1 自然山水性 济南的泉群历久弥新,设计者与管理者对其的改造 大都是在原有景观基础上对空间序列的更新。泉水的外 观与景致得到提升,局部改造并未改变其纯天然的本质 属性,如大明湖公园的湖水是四大泉群与环城水系汇流 而成的天然湖泊,周围环绕各种文化古迹、文人故居,如 超然楼、明湖居等[6]。大明湖公园将泉水文化容纳其中, 以虽由人作但宛自天开的艺术手法进行景观营造,形成 独特自然的山水空间,充分印证了其自然山水的属性。 1.2.2 布局脉络性 由于泉水文化影响附属的活动场所与景观空间,泉 水周围的景观都被赋予文化属性,泉水文化与周围景观 脉络相连,这就是布局脉络性。济南的整体泉群景观的 空间分布脉络严整,如泉眼保护时侧重自然,减少人工干 预;景观营造时采用协调统一的文化元素等。济南的泉 群与泉水景观的空间布局独具魅力,最精妙之处在于其 既大同小异,又有空间差异,而这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结果,即对象风格不同,但在文化气息上协调统一。 1.2.3 文化特殊性 在泉水文化的衍生与发展历史进程中,经由不同的 人进行改造与景观营造,不断吸纳文人所赋予的文化价 值,最终积淀形成济南的特色与独特风格。由于其历史 发展阶段个性迥异,泉水景观的个性也有所不同,在景观 设计中呈现出多层次的泉城文化识别体系。泉水文化不 仅在公园、景区里,更是融于日常生活中,“家家泉水,户 户垂杨”,儿童嬉戏于清泉石上,老人们清泉泡茶话家常, 泉水已经成为济南人生活的一部分。泉水直饮分布街头, 得到外来游客的好评,先观后饮的泉水入户也指日可待, 泉水滋养了一座城市,也孕育了特有的城市文化,让济南 这座唯一的泉水之城更具辨识度和特色(图2)。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设施分析及优化——以郑州市东风渠为例

城市滨水景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景观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滨水景观不仅可以为动植物提供天然的“住所”,河岸两旁的绿化带也可以净化水质,降噪隔音,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热岛效应,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舒适度。
此外,东风渠还是郑州主要的泄洪河道,承担着城市防洪、防涝的功能。
根据郑州市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结合生态城市以及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相关要求,依据郑州河流滨河景观实际情况,进行提升改造。
一、研究对象概况(一)研究区概况郑州处于华北平原以南方向,北临黄河,西依嵩山;年平均气温12℃~15℃,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夏季从热带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植被种类多样,以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与华北地区相似。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郑州就是重要的内陆商埠;如今的郑州是中国中部地区的特大型都会和主要经济中心之一、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长江以北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
(二)研究河段概述东风渠是郑州市区由南向北最主要的河流,同时也是黄河和郑东新区水域的连接线,如图1所示。
东风渠-金水东路段河流滨水景观带是郑州重要的滨水景观带,植被群落构成较为丰富,景观配置方式以草-灌-乔为主,由于植物较多,所以夏季较为舒适,遮阴效果好。
本文在东风渠河段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河段,进行生态调查和分析,具体采用现场调研结合GIS 地图来获取数据和实地资料,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滨水空间氛围营造、景观功能、滨水设施质量、植物配置的合理性等。
二、东风渠河流景观空间及设施分析(一)滨水空间植物群落是构成滨水空间的重要元素,通过不同地形、植物的季相变化以及植物群落的围合,可以布置出不同的植物空间序列。
东风渠植物围合空间的现状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1.植物搭配层次感缺失在进行绿化带设计时,树种搭配要考虑速生和慢生相结合、常绿和阔叶相结合,以使在不同时节的更替变换中不会产生绿化空白期,空间围合效果不会减弱,能够维持较为稳定的观赏作用。
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本文对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设计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然而在当前的设计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城市滨水区设计中问题1、设计理念摒弃了传统的延续目前,我国许多滨水景观设计项目走入了城市美化运动的误区,单纯追求现代化,毫无地方特色和可识别性。
Www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忽视地方特色。
我国有些城市的滨水区开发项目,是在“广场热、绿地热、滨水区开发热”的社会大潮中仓促上马,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整体观念不强,设计主题不明确,决策者往往采取国内外成功的滨水区开发模式,而忽略了当地特色,单纯追求所谓的现代化,结果是手法单一,面貌千篇一律,将现代化和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对立起来,而忽视了当地特色的体现,缺少空间的可识别性。
2、忽视地域的历史背景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之间有一种相对应的关系。
滨水区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物古迹,但是,当前许多滨水区开发项目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在设计中的运用,或不能将规划设计与传统文化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城市滨水区形态缺乏自身的特色。
有的开发项目对原有的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建筑物、历史遗迹等一律拆除而非修复,破坏和损毁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更多的是对现存的古建筑或景点不加考虑,任意在其附近大规模、大体量的开发,不能融合地区特征,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滨水特色和轮廓,人为地割裂城市的空间形态。
3、公共空间狭窄许多城市滨水区开放空间并未向城市全面敞开,对形成优良的城市景观与观景休憩公共绿地造成极大障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滨水空间存在着严重的圈地现象,滨水地块的开发商总是想尽办法把水岸纳入到自己的私有领域内,造成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割断,市民不能自由进入; 二是和城市其他公共空间缺乏合理的衔接和过渡,缺乏足够的开敞面,许多板式大体量的高层建筑和围墙阻碍了公众到达水边,而且建筑与高大的实心围墙也阻碍了人们的视线,在心理上造成与滨水区的分离;三是缺乏连贯而便捷的公共步行道与滨水区直接相联,公众的步行路线往往被机动车行道路截断。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案例分析2

案例二:北京朝阳公园滨水空间景观设计
总结词
生态与功能的结合
详细描述
北京朝阳公园滨水空间景观设计注重生态保护和功能完善。设计通过植被恢复、湿地保护和生态驳岸等手段,提 升了滨水空间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还设置了休闲设施、运动场地和亲水平台,满足了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案例三:广州珠江滨水空间景观设计
总结词
创新设计理念
强化生态修复
促进绿色出行
加强区域合作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应不断创新景观设计理念和 方法。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 合本土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未 来城市发展的滨水空间景观设 计模式。
针对当前城市滨水区普遍存在 的生态退化问题,应加大生态 修复力度。通过植被恢复、湿 地保护等措施,提高滨水区的 生态环境质量,为市民提供更 加宜居的环境。
感谢观看
人文化设计趋势
历史文化的传承
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将更加注重 对当地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 通过景观元素、公共艺术等方式, 展现城市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特色。
人性化空间设计
以满足市民需求为导向,创造舒 适、安全、便捷的滨水空间,提
供多样化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社区参与与互动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滨水空间的规 划、设计和管理,增强景观与市
民之间的互动性和归属感。
多元化设计趋势
01
02
03
多维度设计
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将融 合自然、文化、艺术等多 个维度,呈现出更加丰富 和多元的景观面貌。
创新性设计
鼓励设计师发挥创意,探 索新颖的设计理念和手法, 打造具有独特魅力和吸引 力的滨水空间。
适应性设计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和环境 变化,灵活调整和优化景 观设计方案,保持滨水空 间的活力和生命力。
城市滨水绿地论文景观设计论文

城市滨水绿地论文景观设计论文【摘要】考虑林冠线起伏变化,开敞和密闭度的变化,考虑季相变化增加色彩和时空变化的感受以及植物在水中的倒影效果。
植物对周边的建筑有映衬和遮挡的作用,在滨水沿线建筑界面上,种植植物要注意适当遮挡不良景观,注意留出效果较好的透景面,使建筑与水体景观互相渗透。
城市滨水绿地是城市中重要的典型生态交错空间,是构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滨水绿地景观作为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品位、城市文脉的关键窗口,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与土地开发的重要区域,成为拉动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重要增长点,滨水空间是一座城市宝贵的生态景观资源。
由此,滨水景观设计也成为当今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研究热点,现在参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一些对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的体会。
1.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应从城市水系总体规划格局出发,根据水体特性为区域滨水景观做出功能和景观定位城市水系总体规划包含了水系综合利用、保护及保证利用和保护的工程体系三个方面。
在综合利用规划中确定了水体功能、岸线的分配以及滨水城市功能区的功能等。
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应在城市水系总体规划的框架下,针对不同片区、地段分重点做出功能和景观定位。
城市滨水空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湖滨、水库、江滨、海滨等,绿地景观设计需要根据不同水体的特点,确定功能设置和景观空间布局。
例如在桂林的环城水系“两江四湖”生态景观工程中,漓江、桃花江、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各滨水区绿地景观既融汇贯通,共同体现着桂林的山水文化、城市历史文脉特色,而各个景观区又独具特点,体现了不同段落水域的功能和环境空间特色。
漓江青峰夹岸,空间开阔,结合山水景点布置航运码头;桃花江迂回曲折,清幽恬静;榕湖上北斗桥、古榕双桥、水晶桥、榕树景观趣味盎然;杉湖中的日月双塔精美典雅;桂湖贯穿多座风格各异的桥梁,沿线荟萃名花异木,风光旖旎;木龙湖建筑错落,展现宋城历史文化风情。
各景区充满丰富的景观层次,空间变化,打造了一个个精致细腻、亮点突出、给人印象深刻的区域滨水绿地景观,可谓优秀的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典范。
滨水景观设计理念

滨水景观设计理念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核心目标是为人们创造一个美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滨水环境。
在滨水地区,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将自然景观与城市建筑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锻炼的场所,也能够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首先,滨水景观设计理念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在设计滨水景观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特点,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
通过精心布置植被,增加绿化面积,让人们在滨水地区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美景。
同时,在滨水地区设置人文景点,如咖啡馆、餐厅、文化广场等,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也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其次,滨水景观设计理念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滨水地区时,要充分考虑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可以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减少城市排水压力,同时增加公共绿地和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
此外,在滨水景观中加入可再生能源设施,如太阳能板和风力发电装置,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再次,滨水景观设计理念注重城市居民的健康与安全。
在滨水地区中,可以建设健身区、步行道和自行车道,为市民提供一个锻炼和休闲的场所。
同时,要注重景观的安全性,设置围栏、护栏等设施,确保市民的安全。
在夜间,设置照明设备,增加夜间景观的美感和安全性。
最后,滨水景观设计理念强调公共参与和交流。
在滨水地区的规划和设计中,要充分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市民参与决策和管理过程。
可以通过开展公众活动和展览,提供一个交流交流的平台,增加市民对滨水地区的归属感,也能够加强市民对滨水景观的保护和管理。
综上所述,滨水景观设计理念是为了创造一个美丽、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滨水环境。
通过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经济发展。
在设计中注重环境保护、人们健康与安全,并强调公共参与和交流,让市民充分享受到滨水地区的美好。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需要设计师与城市居民共同努力,共创美好未来。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探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摘要:复兴河位于丰县东西方向中部,是连贯古城和新城的过渡水带,同时贯穿城市的南北方向,是展现丰县历史的独特场地,该流域的滨河用地是城市商业、居住活动、应急避难的重要场所。
因此方案的设计致力于体现对复兴河生态流域环境,社会形态以及当地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将其营造成载有文化内涵的一个极具生态价值及经济价值的河岸生态绿色走廊。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生态设计空间营造文化意象在该滨河景观的设计中,有三个核心性的要素:生态---作为永久的主体,是景观规划设计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景观---通过人工手法的营造与干预,营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风景。
文化---将景观绿地作为文脉的主要载体,提升地块的文化内涵。
1、现状分析本次设计范围为复新河解放路至南环路段东岸,长约2185米,宽约150米,总面积约30公顷。
道路以西的现有滨河绿地面积15公顷。
此次东岸设计的需在视线上与西岸的现状滨河绿地做以呼应,同时需弥补西岸现状从功能和景观及文化传承上的不足。
现状绿地评价如下:植物层次缺乏,植物层次不够理想,乔、灌、草未形成稳定群落空间;驳岸处理单调,平直的驳岸是早期水利工程裁弯取直的结果;功能设施不足,周边沿线密集居住区,须引进满足日常活动需要的功能设施;地域文脉欠缺作为历史悠久的古都,应在文脉传承上更多的体现一些文化地域性。
2、生态滨水景观的本土化表达水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美好的水环境体现了人与水的和谐共存。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注重滨水的自然美,营造优雅的滨水空间。
水对人类有着一种内在的、与生俱来的吸引力,利用优雅的滨水空间,引人驻足欣赏,供人沿河漫步、垂钓河畔,使人在波光林影中洗去尘嚣,还都市人一份清静自然的心境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目标。
在确保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对河涌堤岸整治采取生态型的工程和生物措施,实现河涌的综合功能,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形成自然生态景观型城市滨水。
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指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将城市与水体相结合,以创造具有观赏性、休闲性和生态性的功能空间。
滨水景观设计旨在将城市的生活空间与水体融合,提供人们与自然互动的场所。
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滨水区域往往是城市中心或重要节点,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
滨水景观设计通过合理规划和保护水体资源,营造出独特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它与城市设计相互配合,形成综合的发展模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滨水景观设计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有效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滨水公共空间。
这些空间可以提供各种休闲娱乐活动,如散步、垂钓、游泳等,增强人们与自然的联系。
同样重要的是,滨水景观设计还要考虑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保持水体的水质和生态平衡。
在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对滨水区域的自然条件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
包括水体的水质、湿地的生态特征、水生生物的保护等方面。
这些信息可以为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确保设计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需要充分考虑市民需求和社会功能。
滨水区域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市民的需求,提供适合各种人群的活动场所。
还可以考虑将滨水区域作为文化交流和社区活动的场所,提高城市社会功能。
滨水景观设计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设计要充分考虑保护水体资源和水生生物,营造出生态平衡的滨水景观。
在设计中,可以采用生态植被、湿地过滤等手段,净化水体,保护生态系统。
滨水景观设计需要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相互配合。
设计师需要与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实现滨水景观与城市其他空间的有机衔接,形成统一的城市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探究
发表时间:
2019-05-31T11:19:03.12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3期 作者: 陈荣飞
[导读] 做好滨水景观设计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论述了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定义,分析了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可供参
考!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在进行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总是与水道之间保持较多的联系。滨水区是城市发展与建设的重要起点,同时也是城市公共开放
区域的重点,但滨水区也是生态环境中较为敏感与脆弱的地区,因此,做好滨水景观设计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论述了城市
滨水景观设计的定义,分析了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可供参考!
关键词:滨水景观设计;景观空间
一、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概念
滨水区主要是指与水体相邻的土地。城市滨水区是城市的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与河流、湖泊、海洋比邻的土地或建筑,亦即城镇临
近水体的部分。城市滨水区对于城市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首先,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比如防洪排涝、休闲娱乐和交通运输等。其
次,还具有文化功能、景观功能、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同时城市滨水景观具有双重性、敏感性、人文性、多样性、开放性、亲水性和经
济性等特点。
二、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
1
功能复合设计
滨水区域的结构比较复杂,且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有必要就滨水区域实施功能复合设计,依托滨水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在结合
用户的真实需要的前提下,在生态环境允许的区域中创建企业或者休闲产业。同时,建立休息空间或者文化广场,从而彰显出滨水区的复
合功能性特征。
2
城市滨水景观的营造
营造景观的方式有很多种,基本上对区域中的所有景观要素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实现情境、物镜以及意境的相互融合。
(1)建设自然景观
在开展自然景观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要矢志不渝地坚持生态优先的行为准则,充分考虑当地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植物
类型,做好绿地景观营造工作。实际上,滨水景观营造的资源主要源于水体、植物、阳光以及山石等。在具体地规划设计滨水景观的过程
中,水是无法替代的、魅力四射的景观元素,是滨水区域景观营造和其他类型绿地有所区别的点,同时又是建立自然生态、恢复城市生态
环境的重要条件。在规划设计滨水景观区的过程中,要重视
“水”元素的利用。尤其要强调的是,目前城市正在积极实施“海绵城市”建设,
通过
“水”的科学规划设计,给滨水绿地营造水景创造无限可能。
①地形改造
在营造景观的过程中,多半会采取填、挖的方式。首先要改造地形,平整土地。在对地形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确保土方
平衡。实际上,营造的地形的类型不同,其能满足的景观需求也会存在差异,创造的景观效益亦会不同。比方说,和高尔夫微地形相似的
碗状的或者规则的凹状场地,往往会在此上建立聚合式交往活动空间与公共活动空间,提高人气;在地形较高的地带,景观的视野好,较
为开阔,让人不禁觉得很安全、很舒心,可以给游客营造休憩的活动空间,所以往往会建设具有典型性的景观建筑抑或是构建亭廊等观赏
设施;在景观建设方面,台地与阶梯的设置具有诸多功能,其往往被视成景观和活动空间使用的进一步延伸,当然亦可在其上设置节能设
施,比如阶梯式雨水花园、净水梯田等等;而地形往往能起到围合空间、空间分割的效果。
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一方面,要不断增加植物观赏价值,提高植物类型的多样性,科学搭配植物,从而营造出优质的城市滨水环境的景观。另一方面,要
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状况,优化配置种植植物,采用多种植物类型,如花卉植物、乔木、地被类植物等,使人形成一种深入大自然的感
受。如果条件允许,可考虑加大力度建设广场、石材等硬质景观,创设多元化的景观环境,改善人的景观体验,提高人对景观的满意度。
在湘湖三期湖堤湖岸北线景观绿化工程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山体林相改造在靠近道路和重要景观面,设计在现有植被的基础上,插
种女贞、香樟、谏树、木荷、擦木等乔木,加强植物群落的稳定性,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同时搭配色叶树枫香、银杏、无患子、朴树、三
角枫、栋树,丰富景观变化。在作为绿化背景的区域,设计间植栗树、香樟、湿地松、栗树、麻栋等,逐渐形成建群树种,抚育其它树
种,尽快形成结构稳定的森林群落。
图1植物景观
(2)人文景观构建
首先,人文景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产物,是人类艺术和文明发展的凝结体,其具有艺术思想的沉淀、时性、反映审美标
准、刻印着历史环境等特征。从形式上看,人文景观大致涵盖了民俗特色和文化、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名胜古迹、城市建设特点、
艺术作品和历史文化等诸多内容。在开展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营造景观,竭尽所能
为场地增添文化气息。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考虑采取设计景墙与浮雕、设计构筑物和特色雕塑小品、进行景观构图和特色铺装、建设文化
长廊等方式。此外,要强化力度保护并利用区域范围中的古树名木以及名胜古迹,强化教育科普力度。
(3)景观空间营造
一般而言,景观空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且类型比较多,复杂程度高,既无详细的空间形状,又无确切的界限范畴,具有透明性、
层次性、开放性、模糊性特征。为了使景观空间更具有多元性和层次性,在设计过程中往往会采取透景、夹景、添景以及框景等诸多风景
园林造景方式。此外,要令游客使用和景观建设之间建立起相互制约、影响的关系。在营造景观空间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人的体验感知
与使用感受,科学设计并管控空间尺度,竭尽所能给游客营造出趣味性强、科学、闲适的景观体验空间。
3
以人为本的设计策略
以人为本的设计策略,即人性化的景观规划设计,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核心,是人类在城市建设与生活发展中的永恒追求,是任何一项
规划设计中的更深层探索与目的。通常,人们的景观需求通常包括基本需求和心理需求。
人的基本需求就是行为需求,具体到景观活动中,指的是人的参与、欣赏、交往需求。人性化设计的景观指的是一种既能够提高人的
行为活动的便捷性,又能促进景观环境和人类行为实现和谐发展的一种景观形式。一般而言,人对景观的使用偏好会受到职业、年龄、文
化背景灯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开展景观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建立起有序的、多元化的景观空间结合。总体而
言,人的行为需求是相关设计师规划设计滨水景观的一个重要凭证。
简单而言,人的心理需求是人感知人性化的景观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体验感受。在体验景观的过程中,人们会对景观形成一种直觉空
间感受,比如说充满趣味性、紧张、平静、放松等。通过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可以让人不由自主地睹物思人、寄情于景,把景观感受上
升至精神层面的享受,使人的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通过科学的设置节能措施、营造景观以及采用多元化的材质,为人类营造出更闲适的景观活动空间,从而有效提高人们对景观的满意
度,增加人类居住生活的舒适度与便利性。所以,在进行以人为本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节能设施的效用。
三、总结
滨水景观作为现代城市重要的生态、娱乐、休闲的空间,其设计以及建造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功能的发挥以及市民生活需求的满
足,因此,滨水景观的设计对城市建设的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要综合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同时将
生态环境的功能及滨水文化的氛围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进而实现滨水景观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方婉玉.关于滨水景观设计中植物运用的探讨[J].西部皮革.2018(06)
[2]
李国瑞,王青,崔苗.滨水景观植物配置研究[J].乡村科技.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