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部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如果光线较暗时,可用凹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时,可用平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小的光圈。(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

透镜大小镜头长短视野亮度物像大小细胞数量

低倍镜小短亮小多

高倍镜大长暗大少

3、污点位置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目镜、物镜、所观察的材料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只要分别转动镜头或移动玻片标本,看污物是否随之而动,就可做出正确判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这种试剂要现配现用。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与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均匀混合生成蓝色Cu(OH)2,Cu(OH)2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淀粉、蔗糖等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实验过程:

选材(应选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浅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研磨过滤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摇匀

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反应(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苏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橘黄色

苏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红色

2、实验过程

选材(选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较好)浸泡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转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滴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浮色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子叶最薄处,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调整细焦螺旋观察,可见已着色的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Cu2+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

2、实验过程

选材(豆浆或鸡蛋蛋白)取组织样液加入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观察,出现紫色。

(四)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淀粉遇碘变蓝。

2

、实验过程:选用富含淀粉的植物组织(如马铃薯) 将组织样液注入试管 滴加碘液 观察颜色反应。

实验三 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1、实验原理: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 染成绿色,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 染成红色,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 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 与染色剂结合。 2、实验过程: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盐酸水解 冲洗涂片 染色 观察(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

3、实验结果:真核的DNA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DNA 分布。RNA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实验四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

生物膜(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即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小分子和离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玻璃纸(或鸡肠衣、鸡蛋卵壳膜、透析膜)是一种半透膜。

扩散:某种物质的分子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移动的过程。 (二)材料用具

质量分数为15%的硫酸铜溶液,质量分数为30%的蔗糖溶液,蒸馏水,红墨水;250mL 烧杯,长颈漏斗,铁架台,玻璃纸(或鸡肠衣、鸡蛋东卵壳膜、透析膜),棉线。 (三)方法步骤

1、取两个长颈漏斗,分别在漏斗口处封上一层玻璃纸;

2、在A 漏斗中注入硫酸铜溶液;B 漏斗中注入蔗糖溶液,并加入少许红墨水,使其略呈红色;

3、将两个漏斗分别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在两漏斗的液面处做标记;

4、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烧杯中蒸馏水颜色的变化及长颈漏斗的液面变化,并将观察结果填入下表。

如果将玻璃纸换成塑料膜,装置A 、B 中的蒸馏水的颜色将都不发生变化。原因是因为

塑料膜不是半透膜。

实验五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实验原理

高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叶片中。叶绿体一般是绿色的椭球或球形,它的形态和分布不需要染色就可以用高倍镜观察。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可用高倍镜观察。

2、实验过程

(1)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或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低倍显微镜到高倍显微镜),注意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绘图。

(2)观察线粒体: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找到观察的对象后移到视野中央,再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蓝绿色小颗粒即是线粒体,观察其形态和分布。

实验六: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略)

实验七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一、实验原理

当细胞液的浓度低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外界溶液中,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即发生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液泡中,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常用的化学试剂:0.3g/mL蔗糖溶液。(试剂浓度越高,发生现象就越明显。但如果试剂浓度过高,则细胞会因为过度失水而死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二、实验过程

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液泡的大小和原生质层的位置

滴入蔗糖溶液显微镜观察(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滴入清水显微镜观察(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实验八: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一、教学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酶的催化效率的方法。

2.探索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

二、教学建议

在本实验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可以将本实验与“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实验合为1课时进行。

2.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探索,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例如,上实验课之前,教师应当布置学生提前认真预习实验指导并思考以下问题:无机催化剂氯化铁溶液中的Fe3+和过氧化氢酶都可以使过氧化氢分解为水和氧,那么,在同样的条件下,与Fe3+相比,过氧化氢酶催化作用的特点是什么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当分别向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已知数目的Fe3+和过氧化氢酶分子后,哪个试管产生的气泡多?哪个试管能使快要熄灭的卫生香猛烈地复燃?并请学生分析一下,试管中产生的各是什么气体?哪个试管内的反应进行得比较快?原因是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结论──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特点。

3.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加入实验材料后,应立即观察实验现象,并将观察到的结果及时填写在《实验报告册》中。

(2)向试管中插入快要熄灭的卫生香时,动作要快,但不要插到气泡中,以免使卫生香因潮湿而

熄灭。

(3)试管最好使用20×200 mm的,这是因为如果试管过小,整个试管就会因充满了稠密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复燃。

(4)过氧化氢溶液有一定的腐蚀作用。应提醒学生注意,在滴加过氧化氢溶液时切勿溅到皮肤上。如果皮肤滴溅上过氧化氢溶液,一定要用清水及时冲洗掉。

三、参考资料

实验材料的准备新鲜的鸡、蟾蜍的肝脏或鱼的肝胰脏,实验效果也很好,但需要查阅资料,进而换算出每滴质量分数为 3.5%的氯化铁溶液中的Fe3+数,大约是每滴上述肝脏或肝胰脏研磨液中过氧化氢酶分子数的多少倍。

实验九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一、实验原理

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络合物。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这两种物质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但是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二、实验过程

三、结论: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的影响。

实验十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一、实验原理

酵母菌属于真核单细胞生物,在有氧、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可用于探究细胞呼吸的不同方式。

通过控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可以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的呼吸产物。

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因此可用这两种溶液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CO2产生情况。

橙色的重铬酸钾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可用来检测乙醇的产生情况。

二、实验过程

1、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目的是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正常生活。

两份:10g新鲜食用酵母菌+240mL质量分数为5%的葡萄糖液。

2、检测CO2的产生

安装好实验装置:如下图

甲乙

甲图用于检测有氧条件下CO2的产生;乙图用于检测无氧条件下CO2的产生。

装置甲设置左边第一个锥形瓶的目的是吸收通入空气中的CO2。

装置乙的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之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这样做的目的是是空气中残余的O2消耗尽。

甲、乙装置石灰水都变混浊,装置甲混浊快且程度高。

得出结论: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CO2比无氧条件下产生的CO2多。

3、检测酒精的产生

A试管中的酵母菌培养液滤液+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混合均匀):颜色不变。

B试管中的酵母菌培养液滤液+溶有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混合均匀):颜色变灰绿色。

得出结论: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不产生酒精,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

实验十一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原理

剪碎叶片并加入二氧化硅研磨,目的是破坏叶表皮、细胞壁、细胞膜、液泡膜,使研磨充分。

叶绿体中的色素都能够溶解于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加入碳酸钙可以防止色素被破坏。

绿叶中的各种色素都能溶解于层析液中,但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这样,各种色素会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因扩散速度不同而分离开。

二、实验步骤

①提取绿色叶片中的色素(研磨绿叶,同时加入二氧化硅、碳酸钙和无水乙醇,过滤得到色

素滤液);②制备滤纸条;③画滤液细线;④利用层析液分离色素;⑤观察实验结果。

三、实验成功的关键:

①叶片要新鲜,颜色要深绿。②研磨要迅速、充分。③滤液收集后,要及时用棉塞将试管塞紧,以免滤液挥发。④滤液细线不仅细、直,而目含有比较多的色素(可以画二三次)。⑤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不能浸入层析液,否则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

四、实验结果

滤纸条上色素带有四条,分别是(由上到下)

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

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绿素b。

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统称为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绿素a和叶绿素b通常为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说明: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多的是③叶绿素a,色素带最宽的也是③叶绿素a;含量最少(色素带最窄)的是①胡萝卜素,扩散速度最快的也是①胡萝卜素;扩散速度最慢的是④叶绿素b;相邻两条色素带之间距离最远的是①胡萝卜素和②叶黄素,最近的是③叶绿素a和④叶绿素b。

实验十二:环境因素对光和作用的影响

探究性实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这个探究活动的教学,既要注重探究性的学习,又要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

教学中可尝试了以下组织形式:

学习讨论,明确原理→制定方案,开展探究→汇报分析,发现问题→修订方案,继续探究→交流评价,拓展探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目标

①设计探究方案,尝试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②记录实验结果,运用坐标图表示实验结果.

③阐明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2、教学过程

①通过师生讨论,明确实验变量,方法和原理

教师提出以下三个问题:环境中有哪些因素影响光合作用强度,这些因素与光合作用强度有何关系?试画出这些因素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坐标图;②光合作用强度如何测定?③如何设置对照试验探究各种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通过师生共同思考和讨论,明确了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光的成分、水分、矿质元素等,学生也能够绘出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光的成分的变化而变化的坐标图。

实验原理:取叶圆片用真空渗入法,排除叶内细胞间隙的空气,充以水分使叶片下沉。植物照光后,由于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而积累于细胞间隙,叶圆片即由下沉转为上浮。根据上浮所需时间,即能比较光合作用的强弱。

②生物小组同学进行试验设计并在老师指导下做预实验

实验步骤按课本进行并分析实验结果

③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选4位生物小组同学担任组长。分别探究光照强度、光的成分、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第一组: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第二组:光的成分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第三组: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第四组:温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具体实验记录表格省略)

④四个小组交流试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操作,得到实验结果后进行分析、评价。

实验十三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一、实验原理

在相同时间内,物质扩散进细胞的体积与细胞的总体积之比可以反映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用含酚酞的不同大小的琼脂块模拟不同大小的细胞,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以紫红色出现的深度,模拟物质扩散进细胞的快慢。

二、方法步骤

将琼脂块切成三种正方形——用NaOH浸泡10min——观察各块切面上NaOH的深度。

三、实验结论

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少;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少。

四、相关知识

制约细胞体积的因素有三个方面:一是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是两者成反比,细胞体积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的能力越大。二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一个细胞中二者体积之比一般为1/3,细胞核所含遗传信息有一定限度,对细胞活动的控制能力有一定限度。三是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受细胞体积制约,细胞体积过大,会影响物质流动速度,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就不能灵敏地控制和缓冲。

实验十四: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

(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 解离: 药液: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 : 1混合液).

时间: 3~5min .目的: 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 漂洗: 用清水漂洗约3min. 目的: 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 染色: 用质量浓度为0.01g / mL或0.02g / 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 5min

目的: 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 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

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 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

目的: 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晋中市高中生物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晋中市高中生物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某一时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核DNA分子三者的数量比是1:2:2,此时细胞内最可能发生着() A.细胞膜向内凹陷B.着丝点一分为二 C.核仁逐渐解体D.DNA正在进行复制 2.肠腺细胞能够分泌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脂肪酶的分泌与高尔基体有关 B.合成和分泌脂肪酶的过程不消耗能量 C.肠腺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脂肪 D.脂肪酶能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3.下列实例中,能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是() ①流感患者打喷嚏时,会有大量流感病毒随飞沫散布于空气中 ②手触碰到盛有沸水的电水壶会迅速缩回 ③体操运动员完成单杠动作离不开肌肉细胞的收缩和舒张 ④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不断地进行分裂增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糖类和脂质是细胞中两种重要的有机物,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胆固醇可参与构成动物细胞膜 B.糖类中的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完全由葡萄糖缩合而成 C.淀粉和脂肪水解的终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D.质量相同的糖类和脂肪被彻底氧化分解时,糖类耗氧少 5.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下列参与暗反应必须的物质是() A.H2O、CO2、ADP B.H2O、CO2、ATP C.CO2、[H]、ATP D.[H]、H2O、ADP 6.在某腺体的细胞中,提取出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放入含有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的培养液中。连续取样,测定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各细胞器中的情况,结果如图。则曲线a、b、c依次表示:() A.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B.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 C.核糖体、高尔基体、内质网 D.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 7.下图为核苷酸链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高中生物实验汇总

高中生物实验汇总 1. 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 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0.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 12.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4.调查常见人类遗传病 15.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6.模拟尿糖的检测 1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8.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9.探究水族箱(或鱼缸)种群落的演替 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 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 +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 + 苏丹III 橘黄色 脂肪 + 苏丹IV 红色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 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2 )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 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 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归纳

蛋白质鉴定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豆浆、稀蛋清 先加A液,后加 B液,摇匀使用 尿糖检测葡萄糖葡萄糖试纸有色水、葡萄糖溶液、三份模拟“尿样” 无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四种色素 提取液:无水 乙醇;分离 液:层析液 画滤液细线 细、直、干燥 后重复画 胡萝卜素: 橙黄色;叶 黄素:黄色; 叶绿素a: 蓝绿色;叶 绿素b:黄 绿色 新鲜的绿叶 (如菠菜叶) 层析液不能 没及滤液细 线(防止色素 溶解) 加入二氧化硅: 研磨充分;碳酸 钙:防止研磨中 色素被破坏 酒精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橙色)灰绿色 CO2澄清石灰水石灰水混浊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学习、研究性课题调查对象统计方法计算公式 调查人群中遗传病人类某种 遗传病 汇总法发病率= 患病人数 被调查人数 ×100% 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的单基因遗传病 发病率广大人群进行调查 遗传方式患者家系 种群密度调查要随机取样活动强动 物 标志重捕法 初次捕获个体数 总数N = 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重捕个体数 植物、活 动弱动物 样方法 所取各样方的种群密度和所 取样方数(取平均值)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土壤中的 小动物 取样器取样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酵母菌抽样检测法血球计数板显微计数

(1)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构建物理模型法。血糖调节的模型—构建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法;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构建数学模型。 (2) 分离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证明DNA半保留复制——密度梯度离心法。 (3)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纸层析法。观察线粒体——活体染色法;观察叶绿体——活体观察法(无需染色)。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死体染色法。 (4)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进行相互对照)和产物检测法。 (5) 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渗透作用)吸水涨破法。取材: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不能用禽类和两栖类动物的红细胞,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6) 恩格尔曼水绵实验——通过好氧细菌确定释放氧气的部位在叶绿体(自变量:光照和黑暗;因变量:好氧菌聚集部位) (7) 假说—演绎法:①孟德尔发现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②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③证明DNA的复制方法是半保留复制 (8) 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法 (9) 同位素标记法:①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②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O全部来自于H2O(自变量:标记物H218O和C18O2,因变量:O2的反射性) ③卡尔文追踪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卡尔文循环)④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⑤DNA半保留复制 (10)提纯,鉴定—艾弗里的实验;离心技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半保留复制。 (1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材料——淀粉和淀粉酶,不能使用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稳定,受温度影响易分解)。检测试剂不能用斐林试剂宜用碘液。

高一生物实验报告大全

高一生物实验报告大全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 绿色,RNA 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 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 苏丹III 橘黄色 脂肪+ 苏丹IV红色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

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步骤: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 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沪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测试题附答案

沪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测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3cm的鲜萝卜条均分为四组,分别置于三种浓度相同的溶液(实验组)和清水(对照组)中,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萝卜细胞膜上运载甘油的转运蛋白比运载葡萄糖的转运蛋白的数量多 B.对照组中萝卜条长度增加较少的原因是细胞壁的伸缩性相对较小 C.蔗糖溶液中的萝卜条不能恢复原长度是因为细胞不吸收蔗糖分子 D.实验结束后,蔗糖溶液组中的萝卜条的细胞液浓度比实验前大 2.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中,某同学在视野中看到生活着的洋葱表皮细胞正处于如图所示的状态。a、b表示该部位的溶液浓度,由此推测正确的是() A.a<b,且细胞正在发生质壁分离 B.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该细胞有水分子的进出 C.将该细胞浸润在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细胞会略微膨胀 D.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小 3.如图表示某同学利用紫色洋葱鳞片叶作为实验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基本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违反了对照原则,应另外设置对照组 B.蔗糖溶液浓度越高,越能更快地观察到质壁分离与复原的现象 C.本实验主要观察原生质层的体积及其与细胞壁之间的位置关系 D.该实验也可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4.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分析,正确的是() A.协助扩散需要耗能(ATP)

B.只有主动运输才能逆浓度运输物质 C.大分子物质可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细胞 D.果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与主动运输有关 5.细胞中的酶与代谢密切相关。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在一只U型管底部中央放置了不允许二糖通过的半透膜(对单糖的通透性未知);将U形管左侧和右侧分别倒入等量的质量分数相等的蔗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在U形管的两侧同时滴入等量的麦芽糖酶溶液;观察右侧液面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液面的变化情况取决于半透膜的通透性B.液面可能会一直升高至一定高度后停止C.液面可能先下降后再上升至一定高度停止 D.该实验可用来验证酶的专一性 6.下图A中有两个相同的渗透装置,装置1中盛有溶液a,装置2中盛有溶液b,溶液a、b都为蔗糖溶液(蔗糖无法通过半透膜),且a溶液浓度<b溶液浓度,c为清水,图B 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植物表皮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A中装置2的液面一段时间后会高于装置1的液面 B.图B中的5、4、6相当于图A中的2 C.图B中的7与图A中的2通透性不同 D.若图B所示为某农作物根毛细胞,此时应及时灌溉 7.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选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该细胞具有() A.结构完整的细胞核B.功能完善的细胞膜 C.能够流动的细胞质D.易于观察的大液泡 8.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内 B.大分子有机物要通过载体蛋白的转运才能进入细胞内,并且要消耗能量 C.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既不需要消耗能量,也不需要膜上的转运蛋白 D.主动运输发生在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物质时,既要消耗细胞的能量,也需要依靠膜上的载体蛋白 9.下图是一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1 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 1.1明确实验目的;1.2分析实验原理;1.3选择材料用具;1.4设计实验步骤; 1.5预测实验结果;1.6观察收集数据;1.7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2 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 ⑴单一变量原则 ①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而因变量是指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结果,二者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和解释前因与后果。 例:关于“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实验中,“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 (沸水)就是实验变量,而这些变量引起的实验变化结果就是反应变量。该实验旨在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自变量)与酶的活性(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就叫额外变量。它们之间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但它们的存在对实验与反应变量的获得起干扰作用。 例如:“唾液淀粉酶实验”中,除实验变量(温度)外,试管的洁净程度、唾液的新鲜程度、淀粉浓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就属于无关变量。实验变量,或称自变量,指实验假设中涉及的给定的研究因素。反应变量,或称因变量,指实验变量所引起产生的结果或结论。而其他对反应变量有影响的因素称之为无关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强调: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 ⑵对照性原则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 ①空白对照 空白对照是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如,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实验组滴加了唾液淀粉酶液,而对照组只加了等量的蒸馏水,起空白对照。 ②条件对照 条件对照是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或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即虽给对照组施以部分实验因素,但不是所研究的实验处理因素; 这种对照方法是指不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的对象都作不同条件的处理,目的是通过得出两种相对立的结论,以验证实验结论的正确性。 例,“动物激素饲喂小动物”实验,其实验设计方案是:甲组:饲喂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乙组:饲喂甲状腺抑制剂(条件对照组);丙组:不饲喂药剂(空白对照组)。显然,乙组为条件对照。该实验既设置了条件对照,又设置了空白对照, 通过比较、对照,更能充分说明实验变量甲状腺激素能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 ③自身对照 自身对照是指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则是典型的自身对照。自身对照,方法简便,关键是要看清楚实验处理前后现象变化的差异,实验处理前的对象状况为对照组,实验处理后的对象变化则为实验组。 ④相互对照 相互对照是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几个实验组相互对比对照。如“植物激素与向光性向重力性实验”和“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所采用的都是相互对照,较好地平衡和抵消了无关变量的影响,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⑶等量原则 对照实验设置的正确与否,关键就在于如何尽量去保证“其它条件的完全相等”。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方面: 1所用生物材料要相同即所用生物材料的数量、质量、长度、体积、来源和生理状况等方面特点要尽量相同或至少大致相同。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一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使用显微镜 1、方法:先对光:一转转换器;二转聚光器;三转反光镜再观察:一放标本孔中央;二降物镜片上方;三升镜筒 仔细看 2、注意:(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 倍数越大“物镜—玻片标本”越短,放大倍数越大(3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镜→大光圈,凹面镜→细准焦螺旋(5污点位置的判断:移动或转动法 二、细胞的类型 1、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如细菌、蓝藻类、衣原体、支原体、放线菌、乳酸菌等原核生

物的细胞。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明显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细胞。 3、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发明显微镜的科学家是荷兰的列文?虎克; 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英国的胡克; 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施旺、施莱登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称为大量元素。有些含量较少,如Fe、Mn、Zn、 Cu、B、Mo等,被称为微量元素。1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 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缺铁性贫血

高中生物必修一测试题附答案

高一生物必修1第一章测试题(一) 1、除病毒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是() A.细胞B.组织C.器官D.系统 2、从生物圈到细胞,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 A.细胞B.种群C.生态系统D.生物圈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森林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生物圈 4、某水库中属于同一种群的生物是() A.全部生物个体的总和B.全部动物个体的总和 C.全部鱼类个体的总和D.全部鲫鱼个体的总和 5、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实例的是()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6、生物学家认为病毒是生物,其主要理由是() A.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B.能够侵染其他生物 .能够在寄主体内复制产生后代D.具有细胞结构 7、某学者正在研究某种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的研究对象对应于哪一生命层次:() A.个体B.种群C.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 8、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 A.酵母菌B.SARS病毒C.蓝藻D.大肠杆菌 9、细菌、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主要依据是() A.单细胞B.无核膜C.二分裂繁殖D.对抗生素敏感 10、在将显微镜的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并寻找物像的过程中,不应出现的操作过程() A.转动细准焦螺旋B.转动粗准焦螺旋 C.转动转换器D.调节反光镜和光圈 11、最先观察和记载植物细胞结构的学者是() A.英国植物学家布朗B.英国自然科学家虎克 C.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D.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 12、细胞学说主要阐明() A.细胞的结构B.细胞的种类C.细胞的统一性D.细胞的多样性 13、“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是谁的名言() A.施莱登B.施旺C.达尔文D.魏尔肖 14、下列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结构不同于其它三种的是() A.蓝藻B.衣藻C.苔藓D.玉米 15、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繁殖季节里,长出蓬松而分披的长饰羽,决定这种性状的出现是由于生物体具 有() A.应激性 B.适应一定的环境 C.生殖作用 D.遗传的特性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ARS病毒能够单独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B、细菌本身不能够单独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C、多细胞生物中单个细胞能单独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D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7、下列四组生物中,细胞结构最相似的是()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全!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如果光线较暗时,可用凹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时,可用平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小的光圈。(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 透镜大小镜头长短视野亮度物像大小细胞数量 低倍镜小短亮小多 高倍镜大长暗大少 3、污点位置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目镜、物镜、所观察的材料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只要分别转动镜头或移动玻片标本,看污物是否随之而动,就可做出正确判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这种试剂要现配现用。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与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均匀混合生成蓝色Cu(OH)2,Cu(OH)2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淀粉、蔗糖等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实验过程: 选材(应选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浅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研磨过滤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摇匀 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反应(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苏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橘黄色 苏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红色 2、实验过程 选材(选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较好)浸泡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转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滴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浮色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子叶最薄处,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调整细焦螺旋观察,可见已着色的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Cu2+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 2、实验过程 选材(豆浆或鸡蛋蛋白)取组织样液加入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观察,出现紫色。 (四)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淀粉遇碘变蓝。

2018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全面)

2018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全面) 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实验原理 (1)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3)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可以将细胞放大,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区别不同的细胞。 2.操作步骤 [深度思考] (1)如何区分目镜与物镜,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提示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提示低倍镜下视野范围大,而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小,如果直接用高倍物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3)如何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提示物像在视野中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简称“偏哪移哪”。 (4)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前者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后者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 (5)若所观察视野中有“污物”,应如何判断“污物”位置? 提示 [方法技巧] 1.关注显微镜使用的“4”个易错点 (1)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 (2)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高中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知识点实验总结

&第一册分子与细胞 1.1细胞的分子组成 1、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大约占细胞干重的50%,是由C H O N(少数含有S)化学元素组成。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酶大部分是蛋白质,胰岛素和生长激素都是蛋白质) 1)氨基酸的结构与脱水缩合(理解) ﹡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以肽键的形式相连形成多肽链,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用“—CO—NH—”表示) 结论: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氨基数=肽链数+R上含有的氨基数羧基数=肽链数+R上含有的羧基数 2)蛋白质的结构(理解)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构成的肽链不同;同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导致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多样性。 3)蛋白质的功能(理解)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②催化作用如:酶;③有些蛋白质有运输的作用如血红蛋白;④调节作用,很多激素都是蛋白质;⑤免疫作用,比如抗体。 2、核酸的结构与功能(了解) ﹡核酸的分类是根据五碳糖的不同来区分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 T RNA(核糖核酸):核糖 U ﹡结构: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8种),碱基(5种) ﹡核苷酸:磷酸、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 含氮碱基(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胸腺嘧啶T或尿嘧啶U) ﹡功能:遗传信息的载体;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糖类的种类与作用(理解) ﹡种类:单糖/双糖/多糖(单糖不需要水解,葡萄糖是最常见的单糖) 植物中的多糖有:淀粉(植物中储存能量的物质)和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基本组成成分) 动物中的多糖有:糖元(动物中储存能量的物质) ﹡作用:由C H O 化学元素组成。是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 4、脂质的种类与作用(了解)

高中生物必修一测试题及答案

《必修1》复习检测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细胞学说揭示了() A.人们对细胞的认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B.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C.细胞为什么要产生新细胞 D. 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2.下列属于大量元素的一组是() A.N、S、O、Mg B.H、O、K、B C.P、N、C、Mo D.Ca、C、O、Mn 3.右图表示由3个圆所构成的类别关系关系图,其中Ⅰ为大圆,Ⅱ和Ⅲ分别为大圆之内的小圆。符合这种类别关系的是( ) A.Ⅰ脱氧核糖核酸、Ⅱ核糖核酸、Ⅲ核酸 B.Ⅰ细胞膜、Ⅱ蛋白质、Ⅲ脂肪 C.Ⅰ固醇、Ⅱ胆固醇、Ⅲ维生素D D.Ⅰ原核生物、Ⅱ绿藻、Ⅲ蓝藻 4.图中①~④表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器.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一定是高倍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 B.此细胞不可能是植物细胞,只能是动物细胞 C.结构①不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结构①②③④中都含有大量磷脂 5.细胞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 A.膜的选择透过性 B.细胞保持完整性 C.核内有遗传物质 D.线粒体供能 6.下列哪一项不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 A.细胞膜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 B.精子和卵细胞相互接触完成受精作用 C.胰岛细胞形成的胰岛素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于组织细胞 D.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 7.谷氨酸的R基为C3H5O2,1分子谷氨酸含有的C、H、O、N原子数依次是() A.5、9、4、1 B.4、8、5、1 C.5、8、4、1 D.4、9、4、1 8.下列关于显微镜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标本染色较深,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 B.将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向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C.若转换高倍镜观察,需要先升高镜筒以免损坏镜头 D.转换高倍镜之前,应将所观察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9.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 ...的是() A. 细胞膜的糖被在细胞间具有识别作用 B. 细胞膜对膜两侧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 C. 细胞膜内外两侧结合的蛋白质种类有差异 D. 载体蛋白是镶在细胞膜外表面的蛋白质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方案专题 知识归纳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专题 一、高考生物实验考试大纲 (1)能独立完成所列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备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二、生物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分析 实验能力是“教案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就是能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此能力要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二是能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分析。 实验能力也是高考“考试说明”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此能力要求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独立实验的能力(大纲规定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即理解实验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掌握实验的步骤、控制实验条件、使用有关仪器、安全问题处理;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常规实验非常规做法。二是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用理、化、生三科实验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实验所占比分为30%(基本不变,也可能在25%左右)。 实验设计是较高的能力要求,除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所设计的实验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还应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必须改变过去“背实验”的方法,亲自动手做实验,熟悉实验的操作步骤,弄清实验的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以此来验证或探究某一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实验能力的提高,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才能真正对实验的知识、内容进行举一反三。 1.实验设计的基本内容 1.1 实验名称是关于一个什么内容的实验。 1.2 实验目的要探究或者验证的某一事实。 1.3 实验原理进行实验依据的科学道理。 1.4 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的主要对象。 1.5 实验条件根据实验原理确定仪器和设备;要细心思考实验的全过程。 1.6 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必需(最佳)操作程序。每一步骤都必须是科学的;能急时对仪器、步骤进行有效矫正。 1.7 实验测量与记录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应有科学的测量手段与准确客观的记录。 1.8 实验结果预测及分析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导致的原因。 1.9 实验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描述并给出一个科学的结论。 2.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 所谓科学性,是指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设计思路和实验方法的确定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总结 一、常用仪器、试剂或药品的用途 1、NaOH: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 2、Ca(OH)2:鉴定CO2 3、CaCl2:提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4、HCl:解离(15%)或改变溶液的pH 5、NaHCO3:提供CO2、作为酸碱缓冲剂 6、酸碱缓冲剂(Na2CO3/NaHCO3,Na2HPO4/NaH2PO4):用于调节溶液pH 7、NaCl:配制生理盐水(0.9%)或用于提取DNA(0.14M或2M) 8、琼脂:激素或其他物质的载体或培养基,用于激素的转移或培养基 9、酒精:用于消毒(75%)、提纯DNA(95%)、叶片脱色、配制解离液(95%的冷酒精)及洗去浮色(50%) 10、蔗糖:配制蔗糖溶液,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1、二苯胺:用于DNA的鉴定(沸水浴,蓝色) 12、甲基绿:检测DNA,呈绿色 13、吡罗红:检测RNA,呈红色 14、 15、斐林试剂(甲液0.1g/mL NaOH、乙液0.05g/mLCuSO4)/班氏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沸水浴,砖红色沉淀) 16、双缩脲试剂:用于蛋白质的鉴定(紫色) 17、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和苏丹Ⅳ染液(红色):用于脂肪鉴定 18、碘液:用于鉴定淀粉(变蓝色) 19、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时,前者呈深蓝色,后者呈红色 20、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检测染色体,红色 21、健那绿B:检测线粒体,专一性让线粒体染色呈蓝绿色 22、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呈灰绿色 23、溴麝香酚蓝水溶液:检测CO2,由蓝变绿再变黄 24、吲哚酚试剂:用于维生素C的鉴定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总结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总结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必修一P7)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4、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答:(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5、总结:四个比例关系 a.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正好与之相反。 b.物镜头放大倍数与玻片距离:倍数越大(镜头长)距离越近。 c.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d.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一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二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三、实验注意事项 1、可溶性糖的鉴定 a.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b.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 ( OH ) 2生成。 2、蛋白质的鉴定 a. 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液;先加NaOH溶液,为Cu2+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变成Cu ( OH ) 2沉淀,而失效。b、CuSO4溶液不能多加;否则CuSO4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 c. 蛋清要先稀释;如果稀释不够,在实验中蛋清粘在试管壁,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会粘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容易彻底,并且试管也不易洗干净。 3、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区别: 试剂成分斐林试剂0.1g/mlNaOH溶液0.05g/mlCuSO4溶液 双缩脲试剂0.1g/mlNaOH溶液(双缩脲试剂A)0.01g/mlCuSO4溶液(双缩脲试剂B) 是否混合? 斐林试剂:混合后再滴加 双缩脲试剂:先加双缩脲试剂A后加双缩脲试剂B 是否加热?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双缩脲试剂不加热 实验三: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 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实验四: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必修一P40) 实验材料: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用这样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就只有细胞膜一种膜结构。 实验五: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必修一P47) 一实验原理: 1.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2.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二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 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三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 答:不是。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答: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实验六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必修一P61“探究”) 一实验原理: 1.质壁分离的原理: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而失水,细胞液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测试题与答案

高一年级生物学科《分子与细胞》第一章 试题检测参赛试卷 学校卧龙寺中学姓名刘社莲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除病毒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是() A.细胞B.组织C.器官D.系统 2.SARS病毒致人死亡主要是感染了人体的( ) A.肝部细胞B.肺部细胞C.淋巴细胞D.血细胞3.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病毒和其他生物一样,也具有细胞结构B.一种病毒一般可以同时感染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C.病毒的繁殖只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D.在人工配置的培养基上就能培养病毒 4. 人感染艾滋病后,被艾滋病病毒逐步破坏的人体功能是() A. 神经调节功能 B. 血液循环功能 C. 内分泌功能 D. 免疫功能 5. 由细胞形成组织必须经过() A. 细胞分裂 B. 细胞分化 C. 细胞进化 D. 细胞生长 6. 脑中有很多神经组织,心脏中的肌肉主要为心肌,这一事实说明了() A. 器官都是由一种以上基本组织构成 B. 器官都是由四种基本组织构成 C. 器官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D. 器官的结构与其功能相互影响 7.当我们进行剧烈运动时,呼吸随之加深,心跳也随之加快,这一事实说明( ) A.人体的各个系统是相互密切配合的B.人体的各个系统是协调活动的

C.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D.以上三项都是 8.鸟类学家正在研究某种鸟在生命系统中的层次,他们研究的是( ) 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19.某水库中属于同一种群的生物是() A.全部生物个体的总和B.全部动物个体的总和 C.全部鱼类个体的总和D.全部鲫鱼个体的总和 10.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实例的是()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11.下列有关群落概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物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整体B.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C.一定区域内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D.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1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陆地生态系统B.海洋生态系统C.草原生态系统D.生物圈 13. 下列哪项是生态系统() A. 一个湖泊 B. 一个湖泊中的所有植物 C. 一个湖泊中的所有动物 D. 一个湖泊中的所有鱼 14.蓝藻是原核生物,过去也把它作为一类植物,这是因为它具有()A.蛋白质B.核酸C.糖类D.光合作用色素 15.细菌、放线菌属于原核生物主要依据是() A.单细胞B.无核膜C.二分裂繁殖D.对抗生素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