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术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中主动脉内膜脱套的腔内处理策略2024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中主动脉内膜脱套的腔内处理策略2024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发生率高、治疗难度大[1-2],且过去30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3],其中Stanford B型夹层约占33%[4].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 TEVAR)相比传统外科手术具有显著的微创优势和良好的安全性,已成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壁间血肿及穿透性溃疡等疾病的首选外科治疗手段[3,5-8]。
然而,受到手术器械、操作技巧、解剖条件等因素的限制,TE VAR仍存在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卒中、内漏和支架相关近远端夹层以及术中主动脉内膜脱套(aortic intimal intussusception, All) [9]等。
术中All是一种罕见但致命的术中并发症,补救处理难度大且易漏诊、误诊或误判,即便术中正确沪另归术中All I如何快速有效地治疗仍然是一大挑战。
目前关千术中All的报道多以个案或系列病例为主[9-18]仍缺乏指导临床操作的规范化处理原则和流程[5-7]。
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主动脉夹层患者TEVAR术中All的发生原因、分型、诊断评估要点、紧急腔内处置方法等做简要探讨。
1、All的定义、术中All的病因和分型11AII的定义All是指内膜层沿整个管腔的环形撕脱、顺动脉血流冲向远端,脱套内膜可漂浮于主动脉管腔或堵塞分支血管,导致严重的远端主动脉真腔狭窄甚至完全闭塞。
按发生原因可分为原发性All和继发性All。
前者约90%发生千A型主动脉夹层脱套部位多发生千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部,仅有1例报道[23]发生千慢性B型夹层;后者则多由创伤及医源性因素引起,其中术中All 就属千继发性All,多发生于主动脉夹层患者腔内手术过程中,脱套部位以降主动脉多见,内膜撕脱的严重程度从部分撕脱到环形撕脱均有可能,通常发生于导管操作、球囊扩张、支架移植物植入等操作过程中。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俞国军;伊力哈木江·克尤木;刘正;艾克热木·吐尔逊;朱涛;霍强;张为民【期刊名称】《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年(卷),期】2024(10)2【摘要】目的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经验。
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出院后均通过门诊或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8~102个月。
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随访结果。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死亡。
5例患者术后发生了主要并发症,包括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脑梗死2例,肾功能不全1例,切口感染1例。
2例患者于术后1、13个月死于急性脑出血,1例患者于术后4年发生脑梗死。
1例患者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1年发现胸腹主动脉瘤样扩张,患者拒绝手术,选择长期密切随访。
结论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ER术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总页数】4页(P161-164)【作者】俞国军;伊力哈木江·克尤木;刘正;艾克热木·吐尔逊;朱涛;霍强;张为民【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相关文献】1.“象鼻”支架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Ⅰ型内漏2.升主动脉瘤2例并文献分析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再发3.外科开放手术直视下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截瘫的临床研究4.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腹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5.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主动脉穿透性溃疡伴壁内血肿与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临床效果比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主动脉夹层文献

主动脉夹层,作为一种严重且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一直以来都备受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主动脉夹层的相关文献也日益丰富。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关于主动脉夹层的重要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综述,以期全面了解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一、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主动脉夹层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粥样斑块的破裂、溃疡形成以及内皮下基质的暴露,可激活凝血系统和炎症反应,导致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积和血管壁的损伤,进而诱发主动脉夹层的形成。
(二)遗传性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马凡综合征、Ehlers-Danlos 综合征等,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密切相关。
这些遗传性疾病导致主动脉壁结构异常,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的代谢紊乱,使得主动脉壁薄弱,易于发生夹层破裂。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最常见的诱发因素之一。
长期的高血压状态可使主动脉壁长期承受过高的压力,导致主动脉壁张力增加、弹性减退,易于发生夹层形成。
高血压还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促进炎症反应和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主动脉夹层的发展。
(四)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主动脉峡部发育不良、妊娠、主动脉创伤、主动脉炎等也可能与主动脉夹层的发生有关。
二、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方法(一)临床表现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多样,但典型的症状包括突发的剧烈胸痛,可向背部、腹部、腰部等部位放射,常伴有高血压、休克等症状。
然而,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或漏诊。
(二)影像学检查1. 主动脉增强 CT:是目前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能清晰显示主动脉的解剖结构、夹层的范围、破口位置以及真假腔的情况,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 磁共振成像(MRI):MRI 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能够无创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形态、范围、真假腔以及血流情况,尤其对于主动脉根部病变的诊断具有优势。
主动脉夹层诊疗流程

主动脉夹层诊疗流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治疗需要高度专业化和个体化的方案。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主动脉夹层的诊疗流程:1. 症状评估和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典型症状包括剧烈的胸痛、背部疼痛或腹痛,可能伴有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
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身体检查,同时安排相关的检查,如胸部X 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以初步判断病情。
2. 影像学检查:确诊主动脉夹层的关键是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主动脉CT 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
这些检查可以明确夹层的位置、范围和类型,为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3. 紧急治疗: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需要立即进行紧急治疗,包括控制血压、镇痛和降低心率等。
患者可能会被收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密切监测和治疗。
4. 手术治疗:根据夹层的类型和病情,医生会考虑手术治疗的方案。
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开放性手术(如主动脉置换术)和微创介入手术(如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手术的目的是修复夹层,防止主动脉破裂。
5. 药物治疗:除了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在主动脉夹层的管理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降压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抗血小板药物等,以控制血压、降低心率和预防血栓形成。
6. 长期监测和随访:主动脉夹层患者需要长期监测和随访,以确保病情稳定并及时发现并发症。
定期的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评估是必要的。
需要强调的是,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出现疑似主动脉夹层的症状,应立即就医并接受专业的诊疗。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诊疗流程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有所差异。
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主动脉夹层手术配合要点

主动脉夹层手术配合要点主动脉夹层是一种严重的主动脉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主动脉夹层手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需要医生在手术中注意一些要点,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
1.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主动脉夹层手术的第一步,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
术前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包括心电图、X线、CT扫描等,以确定夹层的位置和程度。
同时,医生还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和其他潜在疾病,以决定是否适合手术治疗。
2. 术中操作:主动脉夹层手术的关键是正确地处理夹层部分的主动脉。
手术过程中,医生首先会进行切口,然后进入胸腔,定位到主动脉。
接下来,医生会使用特殊的手术工具,将夹层分离并修复受损的主动脉。
具体的操作方法会根据夹层的位置和程度而有所不同,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决策。
3. 术后护理:主动脉夹层手术后,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并接受适当的护理。
术后,患者可能需要留在重症监护室进行观察和治疗。
医生会定期进行心电图和血液检查,以确保患者的心脏功能正常。
同时,患者还需要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以评估手术效果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 术后康复:主动脉夹层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和生活方式改变。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康复训练包括逐渐增加体力活动、改善饮食习惯、控制血压和血脂等。
患者还需要定期复查,以确保手术效果的稳定和持久。
5. 注意事项:在进行主动脉夹层手术时,医生需要注意一些重要的要点。
首先,手术团队应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其次,手术过程中应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医生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主动脉夹层手术是一项复杂的手术,需要医生在手术中注意一些要点,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
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医生需要细心照顾患者,并密切关注手术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并非主动脉壁的扩张,有别于主动脉瘤,过去此种情况被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现多改称为主动脉夹层血肿(aortic dissectin ghematoma),或主动脉夹层分离,简称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是较常见也是最复杂、最危险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为每年-100人/10万人群,随着人们生活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本病但多急剧发病,65%~75%病人在急性期(2周内)死于心脏压塞、心律失常等心脏合并症。
年龄高峰为50~70岁,男性发病率较女性为高,男女之比为2~3:1。
目录[隐藏]∙ 1 本病要点∙ 2 病因、发病机制∙ 3 病理变化∙ 4 主要分型∙ 5 临床表现o 5.1 疼痛o 5.2 高血压o 5.3 心血管症状o 5.4 其他压迫症状∙ 6 并发症∙7 诊断∙8 鉴别诊断∙9 治疗∙10 预防保健∙11 预后∙12 参看∙13 参考文献本病要点1. 高血压是引起主动脉夹层最常见的病因。
2. 突发剧烈疼痛时最常见而特征性的症状。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可确诊本病。
但应注意与急性心肌梗死、急腹症等鉴别。
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一旦误诊,后果不堪设想。
因为主动脉夹层应该防止出血,而急性心肌梗死应防止血栓,二者用药刚好相反。
3. 主动脉夹层的症状千变万化,容易误诊,所以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一旦出现胸背痛,都应该警惕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应尽早排查。
4. 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降压及降低心肌收缩力,通常首选β受体阻滞剂。
5. 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史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病因至今未明。
80%以上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有高血压,不少患者有囊性中层坏死。
高血压并非引起囊性中层坏死的原因,但可促进其发展。
临床与动物实验发现,不是血压的高度而是血压波动的幅度,与主动脉夹层分裂相关。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死亡原因分析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死亡原因分析王国权;翟水亭;李天晓;逯党辉;王博;张东宾;史帅涛;张志东;梁凯【摘要】目的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患者死亡及其原因.方法 2004年2月至2014年12月,462例复杂性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TEVAR术治疗,其中男387例,女75例,平均(53.3±13.5)岁(18~89岁).统计TEVAR术后患者死亡情况,并分析可能的致死原因.结果 TEVAR术后患者死亡7例(7/462,1.52%),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可能的致死原因:夹层破裂3例(3/462,0.65%),肠道缺血2例(2/462,0.43%),呼吸功能衰竭1例(1/462,0.22%),心源性猝死1例(1/462,0.22%).结论 TEVAR术治疗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术后住院病死率较低.夹层破裂和肠道缺血为主要致死原因,值得临床关注.【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5(024)011【总页数】4页(P950-953)【关键词】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围手术期;死亡原因【作者】王国权;翟水亭;李天晓;逯党辉;王博;张东宾;史帅涛;张志东;梁凯【作者单位】450003郑州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450003郑州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450003郑州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450003郑州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450003郑州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450003郑州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450003郑州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450003郑州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450003郑州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1主动脉夹层最常见死亡原因为夹层破裂[1]。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结果分析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结果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于治疗复杂性和非复杂性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根据临床研究的有关数据表明,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有着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结果数据分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于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是否具有相对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标签: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结果1 关于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简单介绍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
这种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较高,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手段。
而在通常的情况上来讲,B型主动脉夹层和A型主动脉夹层相比较。
A型主动脉夹层的情况,死亡率要更高一些。
近些年来,B型夹层(内膜瓣始于左锁骨下动脉或其远侧)的治疗发生了很大改变,其中的许多改变是随着腔内治疗的出现而发生的。
近几年血管和心血管外科最大进步之一就是使用了覆膜支架来治疗肾下腹主动脉瘤和胸主动脉瘤。
在许多医疗中心,这项技术要优于开胸手术。
我们目前已引进了该技术,且常用于治疗复杂B型夹层。
另外对于主动脉夹层我们最先需要定义的是,其急性、亚急性、慢性之间的差异,同时需要判断病者的夹层,是简单性的夹层,还是复杂性的夹层,这些相关的数据对于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 关于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对于治疗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结果(1)关于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简单介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 AR)是一种新型的、微创的血管腔内手术的方法,其方法主要是通过股动脉的切口,将覆膜支架经输送器送到胸主动脉的病变部位,可以做到保护病变血管,然后修复主动脉病变,从而避免了进行开刀手术治疗的方式,所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相对于一般的开刀手术治疗方法要更加安全。
同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 AR)与传统开放性手术相比较而言,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 AR)的围手术期死亡率和致残率较低,住院时间短,但两者中期疗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