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长征》知识点

21  《长征》知识点
21  《长征》知识点

21《七律长征》

一、字音。

远征难(nán nàn)更(gēng gang)喜岷(mín míng)山尽(jǐn jìn)开颜

五岭逶(wēi wěi)迤(yí yǐ) mēng(蒙人、蒙骗) m?ng(乌蒙、蒙蔽)二、重点解释:

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小浪花。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险峻。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大渡:指大渡河。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五岭:指五座山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这五座山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指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三、填空:

1、《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共四联,记载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包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2、这首诗重点写了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诗句中概括介绍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诗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全诗展现了五幅“征难图”:山势逶迤的五岭图、群峰叠嶂的乌蒙图、水拍云崖的金沙图、桥横铁索的大渡图、千里雪盖的岷山图。“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概括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3、这首诗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头作为总起,其中“远征难”一词概括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而“不怕、只等闲”两个词则写出了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全诗中能够表现出这种乐观向上态度的词语还有腾细浪、走泥丸、更喜、尽开颜。

4、我们从诗句中的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尽开颜等词语可以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体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其中“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连绵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眼里不过像轻轻翻腾的微波细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犹如小小的泥丸”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5、这首诗中包含了两个战斗故事,分别是__巧渡金沙江_和__飞夺泸定桥

6、诗意: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的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享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让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7、课后第2题:有人这么理解:从“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这样理解对不对?为什么?(答:这样理解不对.因为"暖"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8、课后第3题: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答:从这些诗句能表现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其中"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 更喜"" 尽开颜"等词语能反映出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豪迈无畏的英雄气概。“更喜”写出了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即将取得长征胜利的无比喜悦之情,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10、扩展: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长征》节选练习题与答案

第五课《长征》节选测试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猝.然(cù)泥泞.(nìng)缰.绳(jiān g)溢.出(yì) B、蓦.地(mù)哽咽.(ya)扳.机(bān)刨.地(páo) C、愕.然(a)急骤.(zh?u)牦.牛(máo)掠.过(lüa) D、篝.火(gōu)先驱.(qū)哀鸣.(míng)绚.丽(xuàn)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绚丽犹豫哀鸣翩翩起舞 B、笼罩有倾凝视万籁俱寂 C、缰绳漫长道歉马赛曲 D、疲惫颤抖旋即灰心丧气 3、给下列句子填上合适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刘少奇走到担架前,()地停在了脚步,自语地:“担架上的人呢?” ②警卫员低声哭泣:“首长,粮食,,”彭德怀()地抬起头, 望着战马。 ③周团长,,沉吟片刻,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A、下意识慢慢毅然 B、不自觉缓缓坚决 C、下意识缓缓坚决 D、下意识缓缓毅然 4、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B、班主任一走进教室,原先人声鼎沸的教室里立刻万籁.俱.寂..。 C、北部湾以它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投资者前来投资开 发。 D、诗人匠.心.独.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5、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改正。 ①网络谣言,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②事实表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和滋生,会扰乱许多人,使其成为受害者。③开 展“绿色网络”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彭德怀:“你冤枉他了。” B、刘少奇:“我和彭军团长的炒面呢?” C、循着歌声,只见蔡畅面对夜空纵情歌唱“马赛曲”。 D、“主席!”众人异口同声地喊。 7、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请仿照这个句子以“课堂”为本体写一组比喻句。 课堂是 课堂是 课堂是 8、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体裁是电视剧本,文章再现了红军长征中的一些情景。

部编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上册5 七律·长征 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5 七律·长征 课时1 一、读拼音,写词语。 wǔ lǐnɡ ní wán pánɡbóyǘn yátiě suǒ ()()()()()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诗句。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四联,其中第二联,第三联对仗(对偶)。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中的“腾细浪”写水,“走泥丸”写山,都采用夸张手法。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联写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D.《长征》写于1935年10月,作者是毛泽东。 四、给下列诗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填空。 1.《长征》是一首律诗,作者是,写于1935年10月,即。 2.作者不仅是一位家、家,还是一位伟大的。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 在途中战胜的过程,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的 精神。 3.“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三军古代指:后来通常用“三军”指。 4.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的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分别有。 六、写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4.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时2 一、课文理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金沙水拍,大渡桥横。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 1.先将诗句补充完整。 2.诗句中用“细浪”来比喻;用“泥丸”来比喻。这两个比喻句歌颂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3.诗句中“暖”和“寒”是一对反义词。“暖”字表达了红军“寒”字表现了。 4.诗句中告诉我们红军长征取得胜利前的最后一个难关是:;“”一词表达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时的喜悦之情。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在12个月中,每日天上有几十架飞机在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大军在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1.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长征是,长征是。 2.我们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余里,纵横个省。 3.红军长征大约经历了1年的时间。 4.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5.找出文中的一个排比句。并且仿照写一句话。 三、将《七律·长征》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小记叙文。 参考答案 课时1 一、读拼音,写词语。 wǔ lǐnɡ ní wán pánɡbóyǘn yátiě suǒ (五岭)(泥丸)(磅礴)(云崖)(铁索)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诗句。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三、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 A.《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八句、四联,其中第二联,第三联对仗(对偶)。

《长征》节选练习题及答案

第五课 《长征》节选 测试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猝.然(cù)泥泞.(nìng)缰.绳(jiāng)溢.出(yì) B、蓦.地(mù) 哽咽.(yè)扳.机(bān)刨.地(páo) C、愕.然(è)急骤.(zhòu) 牦.牛(máo) 掠.过(lüè) D、篝.火(gōu)先驱.(qū) 哀鸣.(míng)绚.丽(xuàn)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绚丽犹豫哀鸣翩翩起舞 B、笼罩有倾凝视万籁俱寂 C、缰绳漫长道歉马赛曲 D、疲惫颤抖旋即灰心丧气 3、给下列句子填上合适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刘少奇走到担架前,( )地停在了脚步,自语地:“担架上的人呢?” ②警卫员低声哭泣:“首长,粮食……”彭德怀()地抬起头,望着战马。 ③周团长……沉吟片刻,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 )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A、下意识慢慢毅然 B、不自觉缓缓坚决 C、下意识缓缓坚决D、下意识缓缓毅然 4、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的科学家:邓稼先。

B、班主任一走进教室,原先人声鼎沸的教室里立刻万籁俱寂 ....。 C、北部湾以它得天独厚 ....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投资者前来投资开发。 D、诗人匠心独运 ....,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山水画。5、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改正。 ①网络谣言,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②事实表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和滋生,会扰乱许多人,使其成为受害者。③开展“绿色网络”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彭德怀:“你冤枉他了。” B、刘少奇:“我和彭军团长的炒面呢?” C、循着歌声,只见蔡畅面对夜空纵情歌唱“马赛曲”。 D、“主席!”众人异口同声地喊。 7、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请仿照这个句子以“课堂”为本体写一组比喻句。 课堂是 课堂是 课堂是 8、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体裁是电视剧本,文章再现了红军长征中的一些情景。

《一辈子的“长征”》阅读题及答案

《一辈子的“长征”》阅读题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4-6题。(12分) 一辈子的“长征”翟俊杰,这个名字总是与“八一”“军旅”紧密相连,表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电影壮歌《血战台儿庄》,展现三大战役的系列史诗《大决战》,特别是那部有血有肉的恢宏之作《长征》,均出自其手。 三十年来,翟俊杰如同一名虔诚的朝圣者,沿着百年中国的足迹步步探寻,也书写出属于他自己的“长征”诗篇。 1941年,翟俊杰出生在河南开封一户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翟俊杰幼时记忆最深的,就是祖父屋里浓郁的书香味。“我到现在依然清晰记得,祖父教我学《岳阳楼记》的情景,他念一句,我背一句,然后逐句讲解,直到如今我仍倒背如流。” 翟俊杰出生之际,父亲因宣传抗日被日本宪兵抓进监狱,遭遇严刑拷打。 从小发酵的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让翟俊杰充满了军人的血性。而传统文化与淳朴民情的濡染,则为他日后毅然从军,立志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 17岁时他参军成了一名文艺兵。其间他先后经历了两场战争,即1959年的平叛战役和1962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每逢战事,文艺兵们必然挺身而出,赶赴前线,鼓舞士气。 亲历战争,让翟俊杰对对战争题材有独到的理解。从与杨光远联合执导电影《血战台儿庄》开始,先后导演的《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决战》等作品都深受好评,但最为人称道的,则是翟俊杰“三拍长征”。每一次拍摄,于他而言,都意味着一次朝圣,而每一次回归历史,他都能以创新求突破,为长征的影像建构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1994年上映的《金沙水拍》,是翟俊杰的第一部长征之作。该片中翟俊杰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将悬念片的元素融入其中,诸多细节的处理让整部影片萦绕着传奇色彩和悲壮氛围。 同时他将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置于创作核心。影片中毛泽东形象“有血有肉”。在爱人面前,他真情流露,不加遮掩;面对亲人的遭遇,他忧愁满怀,却顾全大局。不同于主流叙事中的器宇轩昂、指点江山,翟俊杰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头发蓬乱、身形瘦削的毛泽东,尤其在红军陷入险境之际,其眼神更透露出诗人一般的忧郁。在翟俊杰看来,这才是那个时代伟人最真实的写照。 对长征时期毛泽东的形象把握,延续到了翟俊杰的第二部同题材影片《长征》之中。 “长征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过程,它是异常悲壮的。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不被采纳,而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了红军损失惨重、节节败退,这才有了长征。” 于是,在电影《长征》里,党的内部斗争之严苛,被他前所未有地推向了前台。 影片中,长期受到打压和被边缘化的毛泽东,形容憔悴,愤懑忧郁,烟一支接一支地抽,但始终不退让、不妥协,作为革命家的风范由此凸显。 此外,翟俊杰还对电影进行了诗意化的处理,比如在音乐运用上,便首次采用了“声画对立”的手法,以凄美的《十送红军》曲调反衬出惨烈的厮杀场面。 独具匠心的呈现,让“长征”二字的意蕴显得深沉、悲怆。 十年之后的2006年,翟俊杰第三次执导长征题材影片《我的长征》,却不再是以领袖人物为主角的宏大叙事,而是以一位十几岁的红军小战士王瑞来贯穿电影始终。透过王瑞的个人成长史,谱写了一曲普通战士温情与信念兼具的长征之歌。 作为“长征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我的长征》成为凸显翟俊杰个人电影观的最鲜明一笔。 (摘编自《光明日报》)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翟俊杰回忆跟祖父学习《岳阳楼记》的内容,是为了表明传统文化对他的

《长征》节选练习题及答案

第五课 《长征》节选 测试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猝.然(cù)泥泞.(nìng)缰.绳(jiāng)溢.出(yì) B、蓦.地(mù)哽咽.(ya)扳.机(bān)刨.地(páo) C、愕.然(a)急骤.(zh?u)牦.牛(máo)掠.过(lüa) D、篝.火(gōu)先驱.(qū)哀鸣.(míng)绚.丽(xuàn)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绚丽犹豫哀鸣翩翩起舞 B、笼罩有倾凝视万籁俱寂 C、缰绳漫长道歉马赛曲 D、疲惫颤抖旋即灰心丧气 3、给下列句子填上合适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D) ①刘少奇走到担架前,()地停在了脚步,自语地:“担架上的人呢?” ②警卫员低声哭泣:“首长,粮食……”彭德怀()地抬起头,望着战马。 ③周团长……沉吟片刻,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A、下意识慢慢毅然 B、不自觉缓缓坚决 C、下意识缓缓坚决 D、下意识缓缓毅然 4、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的科学家:邓稼先。 B、班主任一走进教室,原先人声鼎沸的教室里立刻万籁俱寂 ....。 C、北部湾以它得天独厚 ....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投资者前来投资开发。 D、诗人匠心独运 ....,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5、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改正。 ①网络谣言,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②事实表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和滋生,会扰乱许多人,使其成为受害者。③开展“绿色网络”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②把“泛滥”与“滋生”调换顺序。 ③在“校园”后加“活动。”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当的一项是(C) A、彭德怀:“你冤枉他了。” B、刘少奇:“我和彭军团长的炒面呢?” C、循着歌声,只见蔡畅面对夜空纵情歌唱“马赛曲”。 D、“主席!”众人异口同声地喊。 7、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请仿照这个句子以“课堂”为本体写一组比喻句。 课堂是轻松的游戏。 课堂是快乐的舞台。 课堂是美味的佳肴。 8、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的体裁是电视剧本,文章再现了红军长征中的一些情景。

精梳版名著导读《长征》阅读练习及答案.docx

名著导读《长征》阅读练习及答案 1.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从人类文 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8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2.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 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叫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长征从瑞金(地名)出发,到红一、 二、四方面军会师结束,总里程约为两万五千余里,历时两年零五天。 3.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1个:江西(赣)、 福建(闽)、广东(粤)、湖南(湘)、广西(桂)、贵州(贵或黔)、云南(云或滇)、陕西(陕或秦)、四川(川或蜀)、西康、甘肃。 4.长征翻过的山有20多座,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 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岷山(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以及六盘山等。 5.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30多条,主要有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水,湖南的潇水、湘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滑水等。 6.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7.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对共产主义坚定信仰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私奉献精神;是顾全大

局、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8.1934~1935年间,中国红军长征的路上,因为遵义会议,使毛主席重新 回到了中国红军的领导层,重新获得了军事指挥权,从而改变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 9.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东北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 军会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大会师,红军长征宣告结束。 10.红军翻越的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是夹金山。 11.红军长征途中,有几次重要的会师,懋功会师是长征途中重大事件之一, 红军先头部队于1935年6月14日到达懋功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 12.《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词作者是毛泽东。 13.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 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14.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是采用了大兵团伏击歼敌的战术。 15.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在渡过金沙江(事件)。 16请说出红军长征途中有哪些重要的会议。 通道会议、改变战略方向的黎平会议、跨年度的猴场会议、遵义会议、巩固和发展遵义会议成果的扎西会议、争论最激烈的苟坝会议、毛泽东严厉批评林彪的会理会议,此后的两河口会议、沙窝会议、芦花会议、俄界会议、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等。 17.请说出几个中央红军长征中的主要事件。 ①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对党和军队的领导权;②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③巧渡金沙江,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④强渡

题库长征含答案)

选择题: C1.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A.吴起镇 B.直罗镇 C.会宁 B 2.(),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从而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长征。 A.1934年10月 B.1936年10月 C.1938年10月 A 3.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仗,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A.直罗镇 B.太原 C.徐州 A 4.由于中国共产党内的(),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 A.“左”倾错误 B.“右”倾错误 C.整风运动 B 5.()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 A.瓦窑堡会议 B.遵义会议 C.娄山关会议 A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三大主力是() A中央红军,红二,四方面军B.红一,二,三方面军 C.红二十五,二十七军和红十五军团 D.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 D7,红军长征的原因() A.日本的入侵 B.北上抗日 C.伪满洲国的建立 D.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B8,红军长征跳出敌人的包围是在()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D9.《八一宣言》最早刊载于1935年10月1日中共在哪个城市出版的中文《救国报》第十期上?() A.纽约 B.伦敦 C.莫斯科 D.巴黎 A10,红军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A.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 B.陕北会师 C.红军攻克遵义 D.懋功会师 D11,长征途中,中共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的转折意义的大会是() A.两河口会议 B.巴西会议 C.俄界会议 D.遵义会议 D12,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强渡大渡河 B.四渡赤水 C.渡过金沙江 D.遵义会议的召开

七律长征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第1课七律长征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 ..()()磅礴.()岷.山()云崖.()2.律诗中总有两联诗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这两联诗句是() A.首联和颔联 B.颔联和颈联 C.首联和尾联 D.颈联和尾联 3.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请你以对联的形式结合《七律长征》写出如下对联的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 下联: 4.夸张的巧用,是这首诗显著特点之一。“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诗人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胸怀、英雄的气魄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请你选出下面以“山”为描写对象,夸张正确的一句() A.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 B.这山好像比那山高 C.这山要把天刺破了 D.这山像个大葫芦 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 二.阅读理解及分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6.在《七律长征》上用“/”划分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朗读重音。 7.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逶迤——

磅礴——开颜—— 8.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9.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动宾短语概括),你最欣赏哪一幅图画,说说理由。 10.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_诗。1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峻岭。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诗的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三、阅读探究、写作 12.将你了解的有关知识填写在提示语后的横线上。 关于毛泽东: 关于长征: 13.“山”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显得高峻雄奇,抒写的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壮志。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说说这首诗中作者是怎样写山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14.毛泽东的这首诗洋溢着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无不体现这种精神,“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他们的眼里,弯曲绵延的五岭像小河里的鳞波细浪,在他们的脚下,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像滚动的泥丸。 发挥你的想象,写一个片断描写,表现红军战士趟细浪、走泥丸时的精神风貌。 .

长征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长征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长征》节选?同步训练(寄景于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是常用的写法,注意结合起来理解。)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刘少奇俯首一看,下意识地大叫一声:“小同志!”遂轻轻地把他放在了草地上,旋即也取下了军帽致哀。旁边的战马通人性地伸动前腿刨地警卫员低声哭泣:“首长,粮食……” 彭德怀缓缓地抬起头,望着战马刘少奇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 警卫员:“这点儿炒面太少了……” 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随着撕裂人心的枪声,战马缓缓地倒在草地上警卫员疯了似的扑向战马,双手抱着战马的头大哭彭德怀紧闭的双眼渐渐溢出串串泪水刘少奇震 惊地:“老彭、老彭……” 彭德怀哽咽地:“把马肉分给战士们。”遂大步向前走去夕阳西下、如血的晚霞染红了无边无际的草地 1.分析划线句的含义。 2.想一想,最后一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3.谈谈你对彭德怀的认识。(十五)(淮安中考题)生死攸关的烛光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瑙德夫人,她丈夫被德国人俘虏了,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雅克和10岁的杰奎琳。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每周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管内装有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她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当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名德国军官,其中一名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名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放在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

初二历史长征练习题附答案

初二历史长征练习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红军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是 ( ) A.毛泽东的正确指挥 B.采用了大兵团伏击歼敌的战 术 C.采取了避敌主力,诱敌深入的方针 D.采取了打运动战的方针 2.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 A.吴起镇 B.会宁 C.甘孜 D.懋功 3.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应是( )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 ③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④强渡乌江 ⑤渡过金沙江⑥飞夺泸定桥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③⑤⑥① C.③④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4.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在( )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5.1936年10月会师于甘肃会宁的红军三大主力是( )

A.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 B.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C.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D.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6.按时间顺序排列以下事件( ) 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 ②新军阀之间的中原大战 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④南昌起义 A.④②①③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①②③④ 7.1933年秋,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五次“围剿”的重点是( ) A.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B.闽浙赣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中央革命根据地 8.在长征路上毛泽东提出红军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建议,其主要目的是( ) A.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B.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C.摆脱敌人前堵后截的危急 D.使部队得以休整 9.红军在前四次反“围剿”斗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是( ) A.“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

最新《长征》节选练习题及答案

第五课《长征》节选测试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猝然 (cù) 泥泞 (nìng) 缰绳 ( ji āng) 溢出(yì) B 、蓦地 (mù)哽咽( yè) 扳机 (bān)刨地(páo) C 、愕然(è) 急骤 (zhòu) 牦牛 (máo) 掠过(l üè) D 、篝火 (gōu) 先驱(qū)哀鸣 ( míng)绚丽 (xuàn)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 、绚丽犹豫哀鸣翩翩起 舞 B 、笼罩有倾凝视 万籁俱 寂 C 、缰绳漫长道歉马赛曲 D 、疲惫颤抖旋即灰心丧 气 3、给下列句子填上合适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刘少奇走到担架前,()地停在了脚步,自语地:“担架上的人呢?②警卫员低声哭泣:“首长,粮食??”彭德怀()地抬起头,望着战马。 ③周团长??沉吟片刻,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A、下意识慢慢毅然B 、不自觉缓缓坚决 C、下意识缓缓坚决D 、下意识缓缓毅然 4、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B、班主任一走进教室,原先人声鼎沸的教室里立刻万籁俱寂。 C、北部湾以它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投资者前来投资开发。 D、诗人匠心独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5、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改正。 ①网络谣言,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②事实表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和滋生,会扰乱许多人,使其成为受害者。③开展“绿色网络”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彭德怀:“你冤枉他了。” B、刘少奇:“我和彭军团长的炒面呢?” C、循着歌声,只见蔡畅面对夜空纵情歌唱“马赛曲” 。 D、“主席!”众人异口同声地喊。 7、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 机” ,请仿照这个句子以“课堂”为本体写一组比喻句。 课堂是 课堂是 课堂是 8、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长征》(节选)语段阅读训练附答案

《长征》(节选)语段阅读训练附答案 《长征》(节选)语段阅读训练附答案 《长征》(节选)语段训练 阅读《长征》节选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草地上的担架: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力地:“小同志,你吃一口吧?” 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 周团长自语地:“他可能睡着了。”他吃力地转过身,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战士:“小同志,你把它吃了吧?” 这个战士无力地说:“周团长……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地……” 周团长生气地:“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 这个战士:“不!不……” 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他们都是因为我呀……”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沉吟片时,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毅然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

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1.选文中哪些词语表明周团长选择了死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2.处于极度饥饿中的周团长和战士互相推让炒面,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 3.作为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没有勇往直前,却爬进水塘赴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4.从该部分的几段文字看,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A.电视文学剧本主要抓住人物活动来表现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B.电视文学剧本一般不需要借助景物来表现人物或中心意思。 C.电视文学剧本要有情节。 D.电视文学剧本一般没有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描写。 5.红军长征七十多年后,崔永元带着21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再次踏上长征路,他们沿着70多年前红军长征主要路线徒步走向终点,并完成各类体验活动、采访活动及若干公益任务。对此很多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材料选自“新浪网”,假如请你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发表自己对这一行动的看法,你将如何说? 材料一:长征不仅是中国的壮举,更是世界的奇迹,我们有理由来发扬这种精神,我建议把它发展成一项体育运动,定期组织活动,让全世界人民都来参加这项比马拉松还厉害得多的运动,以纪念为国捐躯

《长征》节选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第五课 《长征》节选 测试卷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猝.然(cù)泥泞.(nìng)缰.绳(jiāng)溢.出(yì) B、蓦.地(mù)哽咽.(yè)扳.机(bān)刨.地(páo) C、愕.然(è)急骤.(zhòu)牦.牛(máo)掠.过(lüè) D、篝.火(gōu)先驱.(qū)哀鸣.(míng)绚.丽(xuàn)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绚丽犹豫哀鸣翩翩起舞 B、笼罩有倾凝视万籁俱寂 C、缰绳漫长道歉马赛曲 D、疲惫颤抖旋即灰心丧气 3、给下列句子填上合适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刘少奇走到担架前,()地停在了脚步,自语地:“担架上的人呢?” ②警卫员低声哭泣:“首长,粮食……”彭德怀()地抬起头,望着战马。 ③周团长……沉吟片刻,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A、下意识慢慢毅然 B、不自觉缓缓坚决 C、下意识缓缓坚决 D、下意识缓缓毅然 4、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的科学家:邓稼先。

B、班主任一走进教室,原先人声鼎沸的教室里立刻万籁俱寂 ....。 C、北部湾以它得天独厚 ....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投资者前来投资开发。 D、诗人匠心独运 ....,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5、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改正。 ①网络谣言,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②事实表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和滋生,会扰乱许多人,使其成为受害者。③开展“绿色网络”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A、彭德怀:“你冤枉他了。” B、刘少奇:“我和彭军团长的炒面呢?” C、循着歌声,只见蔡畅面对夜空纵情歌唱“马赛曲”。 D、“主席!”众人异口同声地喊。 7、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请仿照这个句子以“课堂”为本体写一组比喻句。 课堂是 课堂是 课堂是 8、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体裁是电视剧本,文章再现了红军长征中的一些情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练习题【word版】无答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单选 1.红军长征经过下列地方的先后顺序是() ①渡过金沙江②强渡大渡河③四渡赤水④飞夺泸定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廖承志在1982年致蒋经国先生信中说: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下列不属于国共两次合作成果是() A.建立黄埔军校B.进行北伐战争 C.红军长征D.抗日战争 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声势震动全国 B.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兵力歼敌 C.把革命火种撒到西部,扩大根据地 D.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战略转移 4.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生死攸关转折意义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中共一大C.中共八大D.中共十八大 5.红军被迫长征的直接原因是() A.中共中央临时政府的错误指挥 B.蒋介石的多次围剿 C.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D.党中央要建立新的根据地 6.“直到开了遵义会议,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才结束了错误路线的领导。”遵义会议的历 史地位是() A.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B.中共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中国革命开天辟地的大事 7.红军长征,摆脱了蒋介石军队围追堵截的是() A.四渡赤水后B.巧渡金沙江后 C.强渡大渡河后D.翻越夹金山后

8.下列图示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奋斗,领导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其中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事件是() A.北伐战争B.红军长征C.百团大战D.重庆谈判 9.这是一组大型声乐套曲:“健儿巧渡金沙江……铁索桥上显威风……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此曲所咏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北伐战争B.五四运动C.红军长征D.南昌起义 10.红色旅游是当前旅游的热点。假如你想考察中国共农红军出发点,应该去()A.上海B.瑞金C.井冈山D.广州 11.“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的伟大传奇。”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B.巧渡金沙江 C.吴起镇会师D.四渡赤水河 12.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小明同学和父母一起参加了“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团。到达陕北后,妈妈问了小明四个问题,小明回答错误的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长征开始的主要原因 B.红军四渡赤水,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C.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3. 1934年11月6日的晚上,三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村的徐解秀家,四个人盖着她床上的一块烂棉絮和一条女红军自带的棉被。第二天红军要开拔了,三位女红军把她们仅有的一条棉被剪了一半给徐解秀……这感人的故事发生在() A.北伐战争时期B.长征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4.如果以“转”字串起红军长征的历史,图中“重大转折”指的是() A.井冈山会师B.长征开始C.遵义会议D.长征结束

六年级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六年级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毛泽东对长征的总结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①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都没有。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②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他的领导机关,他的干部,他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1)我知道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________②________ (2)我能试着给短文分层,用“‖”标出来。 【答案】(1)反问;设问 (2)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都没有。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他的领导机关,他的干部,他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解析】【分析】(1)①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也就是明知故问,是反问句。②为了引起别人注意,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叫做设问句。 (2)考查给短文分段的能力。解答时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知,语段按总分总的结构划分为三部分。 故答案为:(1)①反问②设问

七律长征的阅读答案

[标签:标题] 篇一:七律长征阅读精选(含答案)2014、11、28 【译诗】 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 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 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 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 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 最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 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一、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1.wēi yí________ 2.páng bó________ 三、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七律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磅礴——逶迤——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6.默写一首毛泽东描绘长征的其他诗词。 1、看拼音,写词语。 wēi yípáng bóníwán wūméng(逶迤)(磅礴)(泥丸)(乌蒙)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只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云崖暖: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铁索寒: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十三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3、诗人在诗中以点带面,写出了红军长征经历的“万水千山”,“万水”是以金沙江和大渡河为代表,而“千山”则是以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 4、在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件大事(请用短语概括):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字表现了红军的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整句诗表现了红军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 17 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练习题及答案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并能理解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自主预习 1. ,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2. ,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3. ,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4.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三、合作探究 1.材料展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依据诗词内容,说明共产党人对待长征的态度。 (2)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反映了哪些具体的事件? 四、随堂演练 1.在长征路上毛泽东提出红军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建议,其主要目的是( ) A.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B.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C.摆脱敌人前堵后截的危急 D.使部队得以休整

2.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 A.吴起镇 B.会宁 C.甘孜 D.懋功 3.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应是( )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③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④强渡乌江⑤渡过金沙江 ⑥飞夺泸定桥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③⑤⑥① C.③④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4.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在( )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5.1936年10月会师于甘肃会宁的红军三大主力是( ) A.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 B.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C.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D.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6.1933年秋,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五次“围剿”的重点是( ) A.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B.闽浙赣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中央革命根据地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1933年秋 2.1934年10月 3.1935年10月 4.甘肃会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