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节选练习题及标准答案
名著导读《长征》阅读练习及答案

名著导读《长征》阅读练习及答案1.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8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
2.1934年,有一群共产党人为了追寻理想与信仰,为了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带领着一支队伍,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穿越千难万险,用血肉之躯走出了一条光辉之路,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这支队伍名叫中国工农红军,叫这条光辉之路名叫长征。
长征从瑞金(地名)出发,到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结束,总里程约为两万五千余里,历时两年零五天。
3.按长征时的行政区划和习惯称谓,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为11个:江西(赣)、福建(闽)、广东(粤)、湖南(湘)、广西(桂)、贵州(贵或黔)、云南(云或滇)、陕西(陕或秦)、四川(川或蜀)、西康、甘肃。
4.长征翻过的山有20多座,主要有:五岭山地的越城岭,云贵高原的苗岭、大娄山、乌蒙山,横断山脉东部的岷山(大雪山)、夹金山、邛崃山,以及六盘山等。
5.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30多条,主要有江西的章水、贡水、信丰水,湖南的潇水、湘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滑水等。
6.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7.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对共产主义坚定信仰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无私奉献精神;是顾全大局、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8.1934~1935年间,中国红军长征的路上,因为遵义会议,使毛主席重新回到了中国红军的领导层,重新获得了军事指挥权,从而改变了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命运。
9.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东北的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实现大会师,红军长征宣告结束。
10.红军翻越的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是夹金山。
11.红军长征途中,有几次重要的会师,懋功会师是长征途中重大事件之一,红军先头部队于1935年6月14日到达懋功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练习题(含答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练习一、选择题1、在“弘扬长征精神”宣传活动中,小武模拟“重走长征路”,正确的行程是()①遵义②瑞金③吴起镇④泸定桥A.②①④③ B.②①③④ C.①④②③ D.①②④③【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离开瑞金(②),向湘西前进,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人员损失过半;后改向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夺取遵义(①),召开遵义会议。
此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④),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③)胜利会师;1936年10月,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因此②①④③符合题意,故选A。
2.红色战士志气昂,好比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猛如虎,冲锋陷阵,无坚不摧谁敢挡。
”这是红军长征期间出现的一首战斗歌曲。
以下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湘江战役②巧渡金沙江③吴起镇会师④飞夺泸定桥⑤甘肃会师⑥爬雪山,过草地A.①②④⑥③⑤B.①②⑤③④⑥C.②①④⑥⑤③D.①③④②⑥⑤【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路线的相关知识。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从瑞金出发,经过湘江血战后,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1935年,红军在毛泽东正确军事指挥下,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河,爬过雪山,越过草地,最后在甘肃会宁地区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按时间顺序排列是①②④⑥③⑤,本题选A。
3.“……历时12个月,天上数架飞机轰炸,地下数万大军堵截,愣是用一双脚纵横万里,跨越11个省,踏出了一番天地……”文中描述的历史场景是(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血战台儿庄 D.解放南京【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用一双脚纵横万里,跨越11个省”可知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红军两万五千里的长征。
苏教版八年级(上)《第4课 《长征》节选》同步练习卷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4课《长征》节选》同步练习卷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
泥nìnɡcù然哽yè万lài俱寂。
2.辨字组词。
劝盘硬痛裂边般便通列。
3.下面的句子,每一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然后在横线上改正。
(1)西阳西下,如血的晚霞染红了无边无迹的草地。
(2)篝火渐渐化作一轮火红的朝阳,夜慕中的草地又迎来了彩霞玄丽的一天。
4.选择合适的词语。
武断果断(1)妈妈夸小莉办事很。
教训教育(2)老师耐心地我们。
梦想理想(3)我们要有远大的。
5.修改病句。
(1)春天的景色我觉得十分美丽。
(2)老师要求同学们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
二、课内阅读.6.夜幕笼罩着无边无际的草地,簇簇篝火映着一群又一群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
万籁俱寂的草地夜空,突然飞来用法语演唱的《马赛曲》的歌声。
循着歌声,只见蔡畅面对夜空纵情歌唱《马赛曲》。
围坐在篝火旁边的,有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成仿吾、冯雪峰、邓颖超、贺子珍、李伯钊等数十名男女红军。
徐特立、成仿吾等受到《马赛曲》的感染,情不由己地站起,用法语放声歌唱,渐渐地草地上回荡着混声合唱《马赛曲》。
董必武、邓颖超、贺子珍等不会用法语演唱,但都深深地被这歌声所激励,一扫满面的疲惫之色。
毛泽东循着歌声走到近前,他驻步静静地倾听。
《马赛曲》的歌声终止了,但草地的夜空依然余音不绝。
毛泽东边说:“好!唱得好!”边带头鼓掌。
“主席!”众人异口同声地喊。
毛泽东激动地:“同志们!我从你们的歌声中不仅感到了力量,忘记了饥饿,而且还看到了中国革命最美好的希望!我想,董老是会同意我的话的。
”董必武:“主席说得对啊!我是前清的秀才,民国初期的同盟会员,也是与主席一道发起组织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做梦也不曾想到会在千里草地上听《马赛曲》,而且是由蔡畅同志用法语领唱的。
这不禁令我想起了中国妇女解放的先驱秋瑾!”毛泽东:“和你们坐在一起的还有大文学家成仿吾、冯雪峰、李一氓等同志。
《长征》考试题及答案

《长征》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长征》一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下一句是()。
A. 万水千山只等闲B. 五岭逶迤腾细浪C. 乌蒙磅礴走泥丸D. 金沙水拍云崖暖答案:A2. 《长征》一诗中,描述红军翻越五岭山脉的诗句是()。
A. 五岭逶迤腾细浪B. 乌蒙磅礴走泥丸C. 金沙水拍云崖暖D. 大渡桥横铁索寒答案:A3. 《长征》一诗中,“更喜岷山千里雪”的下一句是()。
A. 三军过后尽开颜B. 万水千山只等闲C. 乌蒙磅礴走泥丸D. 金沙水拍云崖暖答案:A4. 《长征》一诗中,描述红军渡过金沙江的诗句是()。
A. 金沙水拍云崖暖B. 大渡桥横铁索寒C. 五岭逶迤腾细浪D. 乌蒙磅礴走泥丸答案:A5. 《长征》一诗中,描述红军跨越大渡河的诗句是()。
A. 大渡桥横铁索寒B. 金沙水拍云崖暖C. 五岭逶迤腾细浪D. 乌蒙磅礴走泥丸答案:A6. 《长征》一诗中,描述红军翻越岷山的诗句是()。
A. 五岭逶迤腾细浪B. 乌蒙磅礴走泥丸C. 金沙水拍云崖暖D. 更喜岷山千里雪答案:D7. 《长征》一诗中,描述红军三军会师的诗句是()。
A. 三军过后尽开颜B. 万水千山只等闲C. 乌蒙磅礴走泥丸D. 金沙水拍云崖暖答案:A8. 《长征》一诗中,描述红军不畏艰难险阻的诗句是()。
A. 红军不怕远征难B. 万水千山只等闲C. 乌蒙磅礴走泥丸D. 大渡桥横铁索寒答案:A9. 《长征》一诗中,描述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自然障碍的诗句是()。
A. 五岭逶迤腾细浪B. 乌蒙磅礴走泥丸C. 金沙水拍云崖暖D. 大渡桥横铁索寒答案:ABCD10. 《长征》一诗中,描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的困难的诗句是()。
A. 红军不怕远征难B. 万水千山只等闲C. 乌蒙磅礴走泥丸D. 三军过后尽开颜答案:ABC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1. 《长征》一诗中,“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下一句是“________”。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 长征之歌四 《长征》节选苏教版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五十七

2019年精选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长征之歌四《长征》节选苏教版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五十七第1题【单选题】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猝然(cuì)咴咴(huī)牦牛(máo)B、篝火(ɡōu)疲惫(bèi)惨然(cǎn)C、翩翩(piān)哽咽(yān)愕然(è)D、刨地(páo)慕地(mò)万籁(lài)【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彭德怀:“你冤枉他了。
”B、刘少奇:“我和彭军团长的炒面呢?”C、循着歌声,只见蔡畅面对夜空纵情歌唱“马赛曲”。
D、“主席!”众人异口同声地喊。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面这段文字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网络谣言,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
B、事实表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和滋生,会扰乱许多人,使其成为受害者。
C、开展“绿色网络”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B、班主任一走进教室,原先人声鼎沸的教室里立刻万籁俱寂。
C、北部湾以它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投资者前来投资开发。
D、诗人匠心独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绚丽犹豫哀鸣翩翩起舞B、笼罩有倾凝视万籁俱寂C、缰绳漫长道歉马赛曲D、疲惫颤抖旋即灰心丧气【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台今天中午将播出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就煤矿安全生产问题的电视讲话。
B、他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员,他妈妈就在他的母校向阳中学任教,这次千里迢迢地作为校方代表也赶到北京来了。
《长征》考试题及答案

《长征》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长征的起点是哪里?A. 上海B. 南京C. 瑞金D. 北京答案:C2. 长征期间,红军经历了几次重要的会议?A. 1次B. 2次C. 3次D. 4次答案:C3. 长征中,红军翻越的最高山峰是哪座?A. 珠穆朗玛峰B. 秦岭C. 岷山D. 太行山答案:C4. 长征结束时,红军到达的地点是哪里?A. 延安B. 西安C. 贵阳D. 重庆5. 长征历时多少年?A. 1年B. 2年C. 3年D. 4年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而进行的一次_______。
答案:战略转移2. 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_______次重要的战役。
答案:四次反“围剿”3. 长征期间,红军跨越了_______条大河。
答案:244. 长征中,红军在_______地区进行了著名的“四渡赤水”。
答案:贵州5. 长征结束后,红军在_______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答案:陕北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长征的历史意义。
答案: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它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锻炼和壮大了红军,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2. 描述长征中红军面临的主要困难。
答案:长征中红军面临的主要困难包括自然环境的极端恶劣,如雪山、草地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物资极度匮乏,如食物、衣物和药品的短缺;以及内部的思想分歧和斗争。
这些困难考验了红军的意志和战斗力,最终红军以顽强的毅力和智慧克服了这些困难,完成了长征。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名著《长征》导读材料和专项练习题(有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名著《长征》导读材料和专项练习题(有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名著《长征》导读材料和专项练习题(附答案)(其中包括四部分:作品导读、试题集训和参考答案)第一部分:作品导读作者简介王树增 1952年2月生于北京。
当代著名的军旅作家。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长征》《远东朝鲜战争》《解放战争》《抗日战争》,长篇历史随笔《1901》《1911》等。
他的作品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等。
背景知识《长征》创作于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
2000年底,王树增看到了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的一本书——《人类1000年》。
该书由西方各个领域的专家评选出公元1000年到2000年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件大事,其中一件是1934年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他认为,对于发生在70多年前的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国的青少年对它认识得还远远不够。
于是,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当代的中国人眼中的长征和西方人眼中的长征到底有多大差异。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近些年来,有不少外国青年重走长征路。
这些物质条件非常优越的青年在这条路上寻找什么呢?他说:“我相信这些外国青年走在红军长征的路上,是在朝拜和寻找某种精神。
西方专家把它列入100件大事,我觉得根本的理由是,它前所未有地体现出了人类还有如此坚韧的精神、如此为了信仰的实现而前仆后继的精神,在其规模上人类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迁徙,在其精神上体现了人类能够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的最为可贵的精神基础,那就是永不言败、勇往直前、前仆后继。
”王树增为写《长征》,差不多翻阅了数千万字的资料,仅笔记就做了二百多万字,写作时参阅的长征地图几乎都被“时间”磨破了。
对于一个严肃的写作者来说,这是一次漫长而艰苦的精神之旅。
王树增创作了两大系列的历史文学作品:一是中国革命史系列,包括《远东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还有一个是中国近代史系列,包括《1901》《1911》和(1921》。
《长征》节选综合能力测试题

《长征》节选综合能力测试题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艰难曲折的长征途中,完成了漫长而艰苦的征程,书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史诗。
本文为《长征》的节选综合能力测试题,通过对《长征》的考察,帮助读者加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和掌握。
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著名的长征?A. 中央苏区的失败B. 西路军的覆灭C. 延安长征的发起D. 南昌起义的胜利2. 长征的起点是哪里?A. 井冈山B. 瓦窑堡C. 中央苏区D. 陕北3. 长征的终点是哪里?A. 西柏坡B. 井冈山C. 陕北D. 延安4. 长征的主要领导人是?A. 毛泽东B. 周恩来C. 朱德D. 林彪5. 长征的完成标志着中国革命取得了哪个重大胜利?A. 四渡赤水B. 西路军成功会师C. 到达陕北D. 到达瑞金二、填空题1. 长征的总路程约为_________________。
2. 穿过的最高山口是_________________。
3. 进入黄河北岸的较量是_______________。
4. 主力部队从湘、粤入赣、闽的较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1.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避免四分五裂而进行的战略撤退。
()2.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转移作战阵地而进行的战略行动。
()3. 长征是中国红军进行的战略决胜之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四、简答题1. 长征对中国革命的意义是什么?2. 请简要描述一下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和顽强斗争精神。
3. 请说明长征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远影响。
五、综合题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对长征这段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自由发挥。
通过以上的综合能力测试题,相信读者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长征》,并对这段历史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希望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长征》节选测试卷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猝.然(cù)泥泞.(nìng)缰.绳(jiāng)溢.出(yì)
B、蓦.地(mù)哽咽.(yè)扳.机(bān)刨.地(páo)
C、愕.然(è)急骤.(zhòu)牦.牛(máo)掠.过(lüè)
D、篝.火(gōu)先驱.(qū)哀鸣.(míng)绚.丽(xuàn)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绚丽 犹豫 哀鸣 翩翩起舞
B、笼罩 有倾 凝视 万籁俱寂
C、缰绳 漫长 道歉 马赛曲
D、疲惫 颤抖 旋即 灰心丧气
3、给下列句子填上合适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刘少奇走到担架前,( )地停在了脚步,自语地:“担架上的人呢?”
②警卫员低声哭泣:“首长,粮食……”彭德怀( )地抬起头,
望着战马。
③周团长……沉吟片刻,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
前,( )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A、下意识 慢慢 毅然 B、不自觉 缓缓 坚决
C、下意识 缓缓 坚决 D、下意识 缓缓 毅然
4、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
家:邓稼先。
B、班主任一走进教室,原先人声鼎沸的教室里立刻万籁俱寂....。
C、北部湾以它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投资者前来投资开
发。
D、诗人匠心独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5、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改正。
①网络谣言,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②事实表
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和滋生,会扰乱许多人,使其成为受害者。③开
展“绿色网络”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彭德怀:“你冤枉他了。”
B、刘少奇:“我和彭军团长的炒面呢?”
C、循着歌声,只见蔡畅面对夜空纵情歌唱“马赛曲”。
D、“主席!”众人异口同声地喊。
7、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请仿照这个句子以“课堂”为本体写一组比喻句。
课堂是
课堂是
课堂是
8、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体裁是电视剧本,文章再现了红军长征中的一些情景。
B、本文运用了有详有略的写法,主要刻画了彭德怀、周团长等人的
形象。
C、本文歌颂了红军将士不畏艰苦、献身革命、严守法纪的精神。
D、特写是影视艺术的一种手法,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之特别
放大(多为人的面部表情)。
9、文章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红军战士在传奇般的长征中可歌可泣的精
神品质,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完整下联。
上联:周团长舍己赴死,崇高气节比山高。
下联:
10、警卫员急忙以身护马,伸出双手大声喊:“不!不!……”之后,
电视镜头上是“长时间的静寂”。请你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讨论,此时,
刘少奇同志、彭德怀同志、警卫员同志各在想些什么?然后再互相评
定一下,看谁的答案最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也最符合剧情的发展。
刘少奇同志:
彭德怀同志:
警卫员同志:
11、“特写”是影视艺术的一种手法,目的是为了突出某个人物、某
个细节。请你分析下面两句“特写”的作用。
(1)草地上倒下各种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的红军烈士。
答:
(2)刘少奇怀中的战士拿着那袋所剩不多炒面的手渐渐松开,啪
的一声,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掉在了草地上。
答:
12、《长征》节选中草地之夜这个场景与前三个场景所渲染的气氛
有何不同?
答:
13、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这句话的意
思是什么?你有类似的体验吗?举例说说。
第五课《长征》节选测试卷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猝.然(cù) 泥泞.(nìng) 缰.绳(jiāng) 溢.出(yì)
B、蓦.地(mù) 哽咽.(yè) 扳.机(bān) 刨.地(páo)
C、愕.然(è) 急骤.(zhòu) 牦.牛(máo) 掠.过(lüè)
D、篝.火(gōu)先驱.(qū) 哀鸣.(míng) 绚.丽(xuàn)
2、下列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绚丽 犹豫 哀鸣 翩翩起舞
B、笼罩 有倾 凝视 万籁俱寂
C、缰绳 漫长 道歉 马赛曲
D、疲惫 颤抖 旋即 灰心丧气
3、给下列句子填上合适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①刘少奇走到担架前,( )地停在了脚步,自语地:“担架上的人呢?”
②警卫员低声哭泣:“首长,粮食……”彭德怀( )地抬起头,
望着战马。
③周团长……沉吟片刻,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
前,( )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A、下意识 慢慢 毅然 B、不自觉 缓缓 坚决
C、下意识 缓缓 坚决 D、下意识 缓缓 毅然
4、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B )
A、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
家:邓稼先。
B、班主任一走进教室,原先人声鼎沸的教室里立刻万籁俱寂....。
C、北部湾以它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投资者前来投资开
发。
D、诗人匠心独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山水画。
5、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改正。
①网络谣言,不仅损害了公民权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秩序。②事实表
明,网络谣言的泛滥和滋生,会扰乱许多人,使其成为受害者。③开
展“绿色网络”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
②把“泛滥”与“滋生”调换顺序。
③在“校园”后加“活动。”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C )
A、彭德怀:“你冤枉他了。”
B、刘少奇:“我和彭军团长的炒面呢?”
C、循着歌声,只见蔡畅面对夜空纵情歌唱“马赛曲”。
D、“主席!”众人异口同声地喊。
7、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宣传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请仿照这个句子以“课堂”为本体写一组比喻句。
课堂是轻松的游戏。
课堂是快乐的舞台。
课堂是美味的佳肴。
8、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本文的体裁是电视剧本,文章再现了红军长征中的一些情景。
B、本文运用了有详有略的写法,主要刻画了彭德怀、周团长等人的
形象。
C、本文歌颂了红军将士不畏艰苦、献身革命、严守法纪的精神。
D、特写是影视艺术的一种手法,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之特别
放大(多为人的面部表情)。
9、文章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红军战士在传奇般的长征中可歌可泣的精
神品质,请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完整下联。
上联:周团长舍己赴死,崇高气节比山高。
下联:彭德怀割爱杀马,热爱战友比海深。
10、警卫员急忙以身护马,伸出双手大声喊:“不!不!……”之后,
电视镜头上是“长时间的静寂”。请你和班上的同学讨论讨论,此时,
刘少奇同志、彭德怀同志、警卫员同志各在想些什么?然后再互相评
定一下,看谁的答案最符合人物各自的性格,也最符合剧情的发展。
刘少奇同志:彭德怀军团长为了战友不再倒下竟然忍痛割爱要杀掉
爱马,可见其对战友、对革命事业的深情。
彭德怀同志:事到如今,最重要的是保全战士们的生命,虽然心痛,
但是也只有如此才能渡过难关。
警卫员同志:这匹马跟着彭军团长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我不能
让它就这么死了。
11、“特写”是影视艺术的一种手法,目的是为了突出某个人物、某
个细节。请你分析下面两句“特写”的作用。
(1)草地上倒下各种头向着北、拼命挣扎前进的红军烈士。
答:表明红军战士北上抗日的大无畏的坚定信念。
(2)刘少奇怀中的战士拿着那袋所剩不多炒面的手渐渐松开,啪
的一声,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掉在了草地上。
答:
刘少奇怀中的战士已经因饥饿昏倒过,他手拿着的那袋炒面一
直保存着,舍不得自己吃一口。从这些同志身上,我们看到了红军战
士关心他人、关心革命的共产主义精神。这位战士牺牲了,但是他的
这种伟大精神却极大地感染了读者。
12、《长征》节选中草地之夜这个场景与前三个场景所渲染的气氛
有何不同?
答:前三个场景着重反映红军过草地的艰难,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壮
的气氛;草地之夜突出红军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洋溢着乐观、
喜悦的气氛。
13、在物质条件奇缺的情况下,那就用精神来填补它!这句话的意
思是什么?你有类似的体验吗?举例说说。
答:精神的力量可以战胜物质生活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