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五中高三历史《隋唐的的制度创新及社会经济繁荣》保温练习7

隋唐的的制度创新及社会经济繁荣

一、选择题

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差异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则材料说明

A.政事堂不掌握实际的权力

B.皇帝权力被严格限制

C.机构设置重叠,官员冗滥

D.宰相权力被分散削弱

2.唐初,突厥贵族对内地不断侵扰。假如你是当时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作战计划,接下来你会 A.交皇帝裁定 B.交门下省审议

C.交兵部出兵

D.交内阁处理

3.(10·郑州模拟)史学家钱穆评价科举制时说“乃一种直接的民权,乃一种由社会直接参加政府之权。”这说明科举制创立的意义在于

A.削弱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D.使“学而优则仕”由理想变为现实

4.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之所以说这一变化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因为( )

A.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B.中央政府掌握了选任官员的权力

C.科举制不再按门第选官

D.地方世家大族势力受到沉重打击

5.(2009·湖北百校联考)据吐鲁番、敦煌出土文书,武周时出现了“括户逃使”和“括户采访使”等新职衔,其职责是调查登记逃离本土的农户情况。这说明下列哪些制度已受到破坏①均田制②租庸调制③两税法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7.据史书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这段材料反映出①唐朝前期开辟出大量荒田②促进唐朝经济发展的主力是人民③唐朝生产工具有较大发展④唐朝社会经济十分繁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唐朝的手工业技艺水平高超,下列成就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冶铸业中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B.双色套印技术得到推广,出现了彩色印刷品

C.造船业能制造出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战舰

D.唐三彩的制造为后代彩瓷产生开辟了道路

9.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 )

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10.(2010·保定模拟)“君到姑苏(苏州)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我们不能从这首唐诗中提取的信息是 ( )

A.唐朝时苏州已有了夜市

B.唐朝时苏州已成为繁华的城市

C.唐朝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D.苏州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景象在唐朝时已出现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唐初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2: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3: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1)依据材料1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2)材料2所反映的政治现象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3)材料3所反映的故事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其结局说明了什么?

(4)通过上述材料,请说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因素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上述事情的认识?

答案:(1)包括了皇帝和三省宰相的综合意见。 (2)取决于皇帝的个人品质和唐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 (3)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据上风。 (4)唐初君主权力受到大臣们和法律的制约。

认识: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体制,皇权至上,但在唐朝时期皇权有时并非是绝对的权威。这与明朝时期的情况有较大的差异。

12.在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业的繁荣又与城市的繁荣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其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这种传习,主要由于手工业市场的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

了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的自卫措施,手工业成品也往往因此而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这种世代传习显然是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2:六朝古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原是一个“市厘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的大都会,唐代成为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县。正如诗人所说:“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昔时地险,实为建业之雄都;今日太平,即是江宁之小邑。”连一个州的治所也不是。全国的统一,使金陵失去了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枢纽作用,运河的开通,使金陵失去咽喉控带的地理位置,缺乏经济依托的金陵地位一落千丈。而扬、润、苏、常、杭等州由于本身经济的发展和运河流经其地而成为重要的都会。

—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材料3: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汉书·食货志》

材料4: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原因。手工业世代传习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2指出隋唐时期金陵、扬州、苏州、润州、常州、杭州等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3和材料4是如何看待商业以及农业与商业的关系的?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此题答案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末尾去找)

(DBCBA//缺DB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