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王阳明《知行合一》ppt课件

王阳明《知行合一》ppt课件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
▪ 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 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 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 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 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贱行。王守仁提倡知行 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主题班会: 知行合一
;.
1
知:知道,知识,认识 行:做到,做好,实践
何为知行合一?
;.
3
• 王守仁(1472~1529),中国明代哲学家,心学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字 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
• 知行合一: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王,守不仁仅要认识(“知”),尤其 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 说的再多不行动都是空谈, 重在同学们将此付诸实践,我希望同学们不 把这次主题班会仅仅看作是个形式,能借此机会真真的用心改正曾经那些 不良的习惯。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 少走错路,能顺顺利 利的走向成功…… 谢谢大家!!
知行合一
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 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就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中国古代哲 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 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 “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王阳明的致良知PPT课件

王阳明的致良知PPT课件

“心外无物”的意义就是要人在心上做格 物功夫。至于如何面对通常意义上的 “物”,他回避了正面的回答,只是从意 向作用与意向对象的不可分离来说明问题。 所以并不是在说个体意识之外什么都不存 在,至少对于一个儒家学者,决不可能认 为父母在逻辑上后于我的意识而存在,也 不可能人我的“意之所在”不在父母时父 母便不存在。这一命题的形式本身超出了 阳明应用这一命题的特殊意旨,他本来不 是面对这一问题的。
王阳明认为,礼所代表的行为的具体方式 和规定,其意义本来是使伦理精神的表现 规范化,而如果这些仪节本身被异化为目 的,忘了它首先必须是真实的道德情感的 表现方式,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他认为, 人们只要能真正保有真实的道德意识和情 感,他们就自然能选择对应具体情况的适 宜的行为方式,因此仪节应当是道德本心 的作用和表现。从而在根源上,仪节构成 的礼也是来自人心的。仪节的周全并非至 善的完成,动机(心)的善才是真正的善。
“理”的问题不仅涉及到道德法则,也联系着礼 仪规范,在儒家传统中一直认为礼是理的观念的 基本意义之一。礼即社会生活中具体的礼仪规定 与节文准则。由于其更少先验性,更多地依赖于 社会和人为,所以把它说成是心的产物,就难免 遇到困难。
《传习录》:“爱问:闻先生如此说,爱已决有 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晓然者,如事 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须讲 求否?先生曰:如何不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 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此心若无人欲, 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 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 父母的热,便要去求个清的道理。”
意之所在即为物,并不是意识在外部时空中构造 一个物质世界,而是通过心体的外化(意向活 动),赋予存在以某种意义,并由此建构主体的 意义世界;而所谓心外无物,亦非指本然之物 (自在之物)不能离开心体而存在,而是指意义 世界作为进入意识之域的存在,总是相对于主体 才具有现实意义。不难发现,这种意义世界不同 于形而上的本题世界:它不是超验的存在,而是 首先形成并展开于主体的意识活动之中,并与人 自身的存在息息相关。王阳明将存在的考察限定 于意义世界,与程朱从宇宙论的角度及理气的逻 辑关系上对存在作思辩的构造,确乎表现了不同 的思路: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本体论 的转向。

《王阳明心学口诀》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王阳明心学口诀》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01
35
05
03
39
37
02
04
06
42
44
46
01
41
05
03
45
43
第四章 知行合一
02
04
06
49
51
53
01
48
05
03
52
50
02
04
06
55
57
59
01
54
05
03
58
56
1
60
2
61
3
62
4
63
5
64
第五章 事上磨炼
02
04
06
66
68
70
01
65
05
03
69
67
02
04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王阳明心学口诀》
思维导图PPT模板
01 第一章 立志
目录
02 第二章 格物
03 第三章 心即理
04 第四章 知行合一
05 第五章 事上磨炼
06 第六章 致良知
本书由百万册畅销书《知行合一王阳明》作者度阴山,从浩如烟海的心学著作中精心挑选出99句至理箴言, 并对每一句进行了精辟的解读,将晦涩难懂的阳明心学浓缩成了一本通俗易懂、可以每天习练的随身读物。让你 在轻松阅读中,渐渐获得“知行合一”的无边智慧和无穷力量!立志、格物、心即理、知行合一、事上练、致良 知,阳明心学6大主题全收录!句句大白话!句句是重点!让你迅速掌握阳明心学的核心智慧!
第一章 立志
02
04
06
02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7. 顺其天而行
第六章 王阳明的兵法谋略
1. 避实击 1

2. 兵贵
2
“拙速”
3 3. 善于造
势与顺势
4 4. 不战而
屈人之兵
5 5. 此心不
动,随机而行
第七章 常葆快乐的生命境界
1. 人生要 1
保持快乐
2. 快乐是 2
可以掌握的
3 3. 多一点
理想,少一点 欲求
4 4. 明理才
能常乐
5 5. 活在当
4.不要 让负面情 绪折磨自 己
05
5.认识 你自己
06
6.释放 怒气的方 法
第三章 王阳明的为人处世之 道
1.对朋友不要太 苛责
2. 为人不可有 傲气
3. 以柔克刚的 奥秘
4. 有时候退让 一步才是最好的 选择
6. 做正确的事
5. 接受现实才 有出路
7. 不要过多在 意闲话
第四章 领导力修炼法则
1. 王阳明的权 力观
2. 有德方能服 人
3. 掌握好人脉 资源
4. 有担当才能 成长
6. 多谋善断的 奥秘
5. 以身作则的 重要性
7. 以坦荡的心 境为官
第五章 知行合一的智慧
1. 什么是知行 合一
2. 循序渐进是 必要的
3. 事上磨练
4. 关键要先行 动起来
6. 笃行才能出 现奇迹
5. 知行合一的 奥秘
09 附录
08
第七章 常葆快乐的生 命境界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顶峰。阳明心学集儒、 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神奇智慧。本书是国内知名心 学专家罗智先生沉淀3年的王阳明心学智慧大作。罗智先生的前两本王阳明心学书籍销量均过30万册,是国内真 正把阳明心学智慧看懂、写透的心学专家。本书深入浅出地阐释了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 领悟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满的人生。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生活PPT共40页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生活PPT共40页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王阳明心学与大学生活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王阳明与心学

王阳明与心学
王阳明与心学
高逸飞
王守仁(1472~1529),字伯 安,世称阳明先生,宁波余姚人 ,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政治家 、教育家和军事家。其精通儒家 、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军事 才能和精深的文学艺术造诣。官 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谥 文成。
一、王阳明的生平简介
二、时代背景、思想渊源 三、王阳明的理论 四、影响
一、王阳明的生平简介
(一)童年生活
(二)贵州龙场悟道
(三)平定江西
(四)擒获宁王
(一)童年生活
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 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 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 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又让他做一首赋 《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 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表现出非凡的想象能力 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说 ‚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 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 十五岁边关考察。
(五)天泉正道 嘉定六年,王阳明要离开绍兴去广西的前夕,一天晚 上,阳明宴请学生吃饭,饭后弟子们渐次离去,王畿和钱德洪 就拿四句教去请教阳明先生,先生很高兴,他们三人就走到了 阳明宅院里的一座小桥之上开始谈论关于四句教的问题,因为 这座小桥叫天泉桥,所以这次事件被称为‚天泉证道‛。
去世后被谥文成,后又追封为新建 侯,万历十二年从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渊源
(一)时代背景 正值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危 机、衰败的转变时期。从英宗到武 宗的几十年间,农民阶级同地主阶 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农民 起义彼伏此起,规模越来越大,地 主阶级内部也矛盾重重,整个社会 处在动荡之中。 与此同时,中国封建社会的商 品经济进一步兴起,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开始萌芽,因而是商品经济的 发展破坏自然经济的时期,王阳明 的家乡江浙一带尤为突出。王阳明 的学术思想正是在封建社会开始解 体,商品经济初步发展的情况下逐 步形成的。

神奇圣人王阳明 ppt课件

神奇圣人王阳明 ppt课件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
王阳明在竹子面前守了七天七 夜,没有得到“理”,却大病 一场。在病中,他第一次产生 了疑问:朱圣人的话是对的吗?
他逐渐感到,朱圣人所说的那 些对他似乎并不起作用,他今 天“格”一物,明天又“格” 一物,“格”得自己狼狈不堪, 却毫无收获。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粉丝”的徘徊
表达了王阳明超出常识束缚对真理的洞察。《蔽月山 房》,是王阳明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
走近阳明 ——传奇少年:我的梦,圣贤梦
到北京后,父亲王华给他开始找先生。在学校里,顽皮, 想法古怪。
12岁时,深思熟虑的他忽然向老师发问,对话如下:
明:“先生,世上什么是第一等重要的事?”
师脱口而出:“自然是像你老子那样读书登第了。”
明:“我看登第恐怕未必是第一等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重要的,应该 是读书成圣贤吧!”
师讶然无对:“……”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离家出走
15岁时有一天突然离开,家 里到处找没人。一个月过去了 ,他一副侠客打扮回来了。去 了哪里?一个人去考察边关要 塞了。背景:明朝虽灭了元朝 ,但是这时蒙古在北方势力依 然存在。元朝一人物达延汗渐 渐强大起来,边境战争不断, 攻入甘州,明将战死。对王阳 明来说,总觉得怎么会这样? 他相信圣人应该能保境安民。 所以他应该去了解。
走近阳明之 ——另类青年:离家出走
这一个月里,他纵览山川地形,和关外的人骑马 射箭。探询达延汗消息,策划和寻访对付“胡人” 入侵的计策,在边关的考察活动,更激起了他尚武 的爱国之心。不久之后的一天,王阳明一反常态, 庄重地走到王华面前,严肃地对他爹说:“你把这 个交给皇上,这是王阳明结合自己的考察和已有的 军事知识给皇帝写的上书”。他父亲狠狠的给他教 训了一顿。

历史人物介绍.王阳明ppt课件

历史人物介绍.王阳明ppt课件


,并崇拜王阳明。
7
谢谢 大家
8
4
思想成就:
1、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 集大成者。
2、创立 行合一。
,提出知
5
王阳明心学:
• 阳明心学有三大命题:




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他认为,理全在人心,应该向内去求。“天下又有心
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决定的。你认为你是快
乐的,再苦再累你也感觉幸福。你认为自己是痛苦的,锦衣玉食你也不满足。你的心,就
• 由于明末的朱舜水远渡日本,把阳明学传到了日本,现在日 本的水户市,还存有朱舜水的雕像。
• 阳明学在日本,直接成为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传统思想抵 制全盘西化的基础,所以现在的日本,传统保留得比中国好很多。
• 蒋介石在日本期间,看到电车上很多日本人都在看王阳明的
,看一会,闭目沉思一会。他大为震惊,于是开始阅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3
政治主张:
• 1.明赏罚:主张明“赏罚”以提高统治效力,行德治礼教以预防 “犯罪”。
• 2.量情法:强调执法要“情法交申”,区别对待他反对“贪功 妄杀,玉石不分”。
• 3.重纲纪:求重视“纲纪”,整肃执法之吏,杜绝“法外之诛” 他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历史人物介绍
知行合一 ——王阳明
1
引入:
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 有的天才将领,他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 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 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心学
• 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 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 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子,下文王阳 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 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 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因此心学 又被称为阳明心学
王守仁简介
• 良知构成“致良知”命题的本体。在阳明学中,良知的含义是很丰富 的,它包括了人的所有道德观念,包括了道德和道德情感原则(良知 即是天理),是非判断(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以及感性的情感诉求 (乐是良知的本体)等,在这个本体构造中,理性和感性相互交叉使 用,理智与情感相互融合,从而使“良知”成为了一个包含多层含义 的有机体。而“致”字有两种意思,一个对内的明觉良知,这里的“ 致”更可以理解为“及”,或穷尽的意思。另一种意思则是对外的“ 发用流行”,而且是“无有物欲牵蔽”的良知应用,这里的“致”则 可以理解成“行”。这两种注释我将它归纳起来便是,“致”字即是 对“良知”的自然明觉,自然发用,不为“物欲”,不为“私念”所 累,自然地“循此良知”,这便是“致”。
阳明传奇
• 能武:王阳明练过武术,《明史》记载他 好言兵,且善射。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 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 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 ,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 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 驿栈驿丞。路上被刘谨派人追杀,他独身 一人就摆脱了多名杀手的追杀
王守仁(1472年 —1529年),字 伯安,别号阳明 子。浙江宁波余 姚人,明代著名 的思想家、文学 家、哲学家和军 事家。主要著作 有《传习录》、 《大学问》
王阳明--儒家人物的典范
• 能文能武,治国安邦
• 能文:二十八岁中进士,《古文观止》中 收录有王阳明的名篇《瘗旅文》、 《教条 示龙场诸生》、《象祠记》。其中《教条 示龙场诸生》又入选香港中小学课本。此 外,王阳明在书法上亦可称为明代大家。 作品以行草为主。王阳明将心学融入书法 ,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中国哲学之阳明心学
哲学定义
哲学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 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 、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哲学与 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批判的方 式、通常是系统化的方法,并且以理 性论证为基础。在日常用语中,“哲 学”一词可以引申为个人或团体最基 本的信仰、概念和态度
中国古代哲学
心学的核心思想
• 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 ,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 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 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 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 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 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 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 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 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 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 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 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 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 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 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 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心学释义
• “心”是指人的良知,人的品性。在当时还包括 儒家的伦理道德
• “心无外理”:即身、心、意、知、物是浑然一 体的,不可以相互独立的存在。身的主要功能为 视、听、言、动;心的主要功能为映照;身是心 感知物的媒介;意就是心通过身对物的感应;感 应到灵明之处便是知;物就是能够被身心感应的 事物。王阳明认为,人对外物的认知是一种本能 ,心的本体就是“至善”。将这种本能发挥到极 致就能够心如明镜,映照万物,此时的心便是天 理。
•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 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心学的核心思想
• 致良知:一代儒学大师王阳明在他离开人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便是 :“吾心光明,亦复何言。”吾心,良知也。光明,已致良知也。从 整个阳明学的体系中看,致良知无疑是重中之重,核心中的核心,它 代表了整个阳明学的在理论上的高度成熟,也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巨 大的飞跃。“自东越揭良知”,“如暗室一炬”,在先生提出“致良 知”后,所有的学者们都发现了这个中国哲学的新中心,这个可以改 变个体与社会的新命题。
• 中国原本是没有哲学这个词的,“哲学” 是近代从西方引入的词汇。
• 中国古代哲学应该称呼为思想比较恰当, 因为中国古代缺乏逻辑辩证思维,春秋百 家到阳明心学都没有严格的逻辑论证。
中西古代哲学对比
• 西方哲学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本内容,以逻辑分 析为主要方法,带有科学精神和改造意愿,充满理性 色彩,它的主旨是求真求知。西方哲学较我国传统 哲学来说更具有理性方研究注 重以人生哲学为核心,以道德和艺术为精神,以直觉 和领悟为方法,充满诗意境界,突出致善致美的价值 功能,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科学的探究,缺乏 缜密的逻辑论证。这并不是说我国的传统哲学一 无是处,我认为,我国的传统哲学在人性的塑造 方面要比西方国家成功很多。
心学释义
•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 ,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 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 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 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 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 ,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 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 治国安邦:
• 1、教化百姓。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 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 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
• 2、平定宁王之乱。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 朱宸濠发动叛乱。王阳明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 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假装传 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 。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 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 宸濠。此时,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 濠大疑,按兵不动。过了十多天,勤王兵未至,宸 濠发觉被骗,带兵攻下九江、南康。宸濠攻打安庆 受挫,此时守仁大军已集结完毕。宸濠精锐都前往 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 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 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时35天后宣 告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