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心学资料PPT课件
合集下载
历史名人王阳明 ppt课件

8、总督两广
•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
王受造反。王阳明再度出山。
• 招抚王受和卢苏 • 思想教育 • 剿灭断藤峡和八寨盗贼
9、病逝归途
•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
乡。
•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
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 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 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 宁王造反是经过严密计划且有重兵扶持的,而王阳明却只
能在事发突然的情况下四处征集有限的兵马来加以应对, 实力悬殊由此可见。但这并没有妨碍王阳明在短短四十三 天之内平定叛乱并活捉朱宸濠。
• 总结起来,他成功的原因无非以下几点:
• 第一,知己知彼,善用心计。王阳明知道朱宸濠并没有什
么实战经验,遇到紧急情况一定会自乱阵脚。于是他屡出 险棋,让举棋不定的朱宸濠只能意气用事,作出错误决策。
3、步入仕途
• 二十岁时,王守仁在浙江乡试中金榜题名。然而,在随后
的京城 会试中却落榜了,而且落榜的悲剧一再重演。
•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
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 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 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 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 1504年,他和好友湛若水在京城倡导身心之学并开班讲
学,这算是他创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必不可少的前奏。
4、龙场悟道
•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被杖四十,谪贬至
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 驿丞。
阳明心学课程展示ppt课件

三、致良知归于知行合一:良性循环的方法论
知→行↑ ↓一←合
知→行:理论联系实际行→合: 沉浸式体验(事上炼)合→一:在知行中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致良知)一→知:带上新领悟,再出发。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王阳明)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时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传习录》第一八六则---圣人只是一个符号,最重要的是人心中的良知,找到自己的良知,让它成为人生价值的统帅。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庄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齐物论》庄子“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圣人,百世之师也”---《孟子·尽心下》“百战百胜者,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
其他学派哲学学派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被视为一种绝对的标准。②圣人境界往往不可能达到。③圣人境界的定义含糊,常道可意会不可言传。④圣人的说法都是被独家垄断的。⑤没有一套成圣的方法论(很显然,因为没有一个学说的掌门人成为他们口中的圣人)
阳明心学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是只一种标志,最重要的是心中的良知。②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③可以通过知行合一找到良知,良知可以回归知行合一。④良知是人的价值统帅。
知→行↑ ↓一←合
知→行:理论联系实际行→合: 沉浸式体验(事上炼)合→一:在知行中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致良知)一→知:带上新领悟,再出发。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在虔与于中、谦之同侍。先生(王阳明)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先生曰:‘此时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于中又曰:‘不敢’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 于中乃笑受。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传习录》第一八六则---圣人只是一个符号,最重要的是人心中的良知,找到自己的良知,让它成为人生价值的统帅。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庄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齐物论》庄子“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圣人,百世之师也”---《孟子·尽心下》“百战百胜者,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四、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心学的超越之处
其他学派哲学学派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被视为一种绝对的标准。②圣人境界往往不可能达到。③圣人境界的定义含糊,常道可意会不可言传。④圣人的说法都是被独家垄断的。⑤没有一套成圣的方法论(很显然,因为没有一个学说的掌门人成为他们口中的圣人)
阳明心学对圣人的认知:①圣人是只一种标志,最重要的是心中的良知。②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③可以通过知行合一找到良知,良知可以回归知行合一。④良知是人的价值统帅。
王阳明心学及其智慧.ppt

❖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 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 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 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 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 是。”
(二)知行合一
❖ (徐)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 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 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 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 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 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 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 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再见
做最具服务能力的集成商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一
❖ 以上三点,主要围绕道德立论——
“心即理”之“理”,是一个有道德的天理良心的 “理”;
“知行合一”之“知”与“行”,是道德的良知和行 为的良行;
“良知”也是道德的一种表述。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二
❖ 王阳明认为天理(道德)本来就固化在人心之中,所以 说“心即理”;认为良知与良行天生就是人的本能,如 同好食好色,所以说“知行合一”;他认为人们在现实 生活中被贪欲污染,天理被遮掩了,良知良行迷失了, 所以要经过修养,重新回到天理和良知,所以说“致良 知”。
❖ 二是有了思考参悟的重要体验
二、王阳明其学
(二)知行合一
❖ (徐)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 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 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 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 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 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 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 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再见
做最具服务能力的集成商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一
❖ 以上三点,主要围绕道德立论——
“心即理”之“理”,是一个有道德的天理良心的 “理”;
“知行合一”之“知”与“行”,是道德的良知和行 为的良行;
“良知”也是道德的一种表述。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二
❖ 王阳明认为天理(道德)本来就固化在人心之中,所以 说“心即理”;认为良知与良行天生就是人的本能,如 同好食好色,所以说“知行合一”;他认为人们在现实 生活中被贪欲污染,天理被遮掩了,良知良行迷失了, 所以要经过修养,重新回到天理和良知,所以说“致良 知”。
❖ 二是有了思考参悟的重要体验
二、王阳明其学
阳明心学PPT课件

Thinking In Other People‘S Speeches,Growing Up In Your Own Story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什么是心学
• 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 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 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子,下文王阳 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 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 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因此心学 又被称为阳明心学
王守仁简介
心学的核心思想
• 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 ,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 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 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 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 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 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 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 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 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 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 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 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 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 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 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 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 良知构成“致良知”命题的本体。在阳明学中,良知的含义是很丰富 的,它包括了人的所有道德观念,包括了道德和道德情感原则(良知 即是天理),是非判断(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以及感性的情感诉求 (乐是良知的本体)等,在这个本体构造中,理性和感性相互交叉使 用,理智与情感相互融合,从而使“良知”成为了一个包含多层含义 的有机体。而“致”字有两种意思,一个对内的明觉良知,这里的“ 致”更可以理解为“及”,或穷尽的意思。另一种意思则是对外的“ 发用流行”,而且是“无有物欲牵蔽”的良知应用,这里的“致”则 可以理解成“行”。这两种注释我将它归纳起来便是,“致”字即是 对“良知”的自然明觉,自然发用,不为“物欲”,不为“私念”所 累,自然地“循此良知”,这便是“致”。
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什么是心学
• 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 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 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子,下文王阳 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 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 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因此心学 又被称为阳明心学
王守仁简介
心学的核心思想
• 知行合一:“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 ,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 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 括以下两层意思。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 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 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 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 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 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 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 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 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 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 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 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 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 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 良知构成“致良知”命题的本体。在阳明学中,良知的含义是很丰富 的,它包括了人的所有道德观念,包括了道德和道德情感原则(良知 即是天理),是非判断(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以及感性的情感诉求 (乐是良知的本体)等,在这个本体构造中,理性和感性相互交叉使 用,理智与情感相互融合,从而使“良知”成为了一个包含多层含义 的有机体。而“致”字有两种意思,一个对内的明觉良知,这里的“ 致”更可以理解为“及”,或穷尽的意思。另一种意思则是对外的“ 发用流行”,而且是“无有物欲牵蔽”的良知应用,这里的“致”则 可以理解成“行”。这两种注释我将它归纳起来便是,“致”字即是 对“良知”的自然明觉,自然发用,不为“物欲”,不为“私念”所 累,自然地“循此良知”,这便是“致”。
历史名人王阳明 ppt课件

•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
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说。
•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
• 当年明月: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 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 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 益匪浅。
• 如何致良知?
• 王阳明回答:“你的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
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 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只要你不去欺骗 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着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 如此就能除恶。此处是何等的稳当快乐!这些就是格 物的真正秘诀,致知的实在功夫。若不仰仗这些真机, 如何去格物?关于这点,我也是近年才领悟得如此清 楚明白的。一开始,我还怀疑仅凭良知肯定会有不足, 但经过仔细体会,自然会感觉到没有一丝缺陷。”
• 第二,当机立断,绝不纵容。战场上士兵们的畏战情绪是
胜利的第一大敌,深谙此理的王阳明采取极端手段振奋士 气,例如借杀俘虏的机会声称杀掉的是不听指挥的士兵, 这样便巩固了自己的领导权,也振奋了人心。
• 第三,沉着冷静,泰然自若。就在士兵在前方作战时,王
阳明仍然有空闲时间给弟子传授心学。有人问:用兵是不 是有特定技巧?哪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 心不动。平时就要在良知上用全功,才能逐渐培养起自制 力。
(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2017.1.
王守仁(1472-1529)简介
• 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
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 明·浙江绍兴余姚人。 • 代表作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 •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
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说。
•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
• 当年明月: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 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 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 益匪浅。
• 如何致良知?
• 王阳明回答:“你的那点良知,正是你自己的行为准
则。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 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只要你不去欺骗 良知,真真切切地依循着良知去做,如此就能存善, 如此就能除恶。此处是何等的稳当快乐!这些就是格 物的真正秘诀,致知的实在功夫。若不仰仗这些真机, 如何去格物?关于这点,我也是近年才领悟得如此清 楚明白的。一开始,我还怀疑仅凭良知肯定会有不足, 但经过仔细体会,自然会感觉到没有一丝缺陷。”
• 第二,当机立断,绝不纵容。战场上士兵们的畏战情绪是
胜利的第一大敌,深谙此理的王阳明采取极端手段振奋士 气,例如借杀俘虏的机会声称杀掉的是不听指挥的士兵, 这样便巩固了自己的领导权,也振奋了人心。
• 第三,沉着冷静,泰然自若。就在士兵在前方作战时,王
阳明仍然有空闲时间给弟子传授心学。有人问:用兵是不 是有特定技巧?哪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 心不动。平时就要在良知上用全功,才能逐渐培养起自制 力。
(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2017.1.
王守仁(1472-1529)简介
• 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
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 明·浙江绍兴余姚人。 • 代表作品:《王阳明全集》《传习录》《大学问》。 • 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
王阳明心学及其智慧 ppt课件

王阳明心学
主要内容
❖ 一、王阳明其人 ❖ 二、王阳明其学 ❖ 三、心学的智慧
一、王阳明其人
(一)处于何世
❖ 明代伦理道德的特点: 1. 追求享受,崇尚奢华;2. 拜金主义盛行;3. 士人投靠权贵,结党营私;4.贪污成风
❖ 王阳明的批判: “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
习以成性,几千年矣!”
❖ 二是有了思考参悟的重要体验
二、王阳明其学
心学的要点
❖ 一、心即理 ❖ 二、知行合一 ❖ 三、致良知
(一) “心即理”
❖ (徐)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 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二)知行合一
❖ (徐)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 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 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 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 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 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 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 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一
❖ 以上三点,主要围绕道德立论——
“心即理”之“理”,是一个有道德的天理良心的 “理”;
“知行合一”之“知”与“行”,是道德的良知和行 为的良行;
“良知”也是道德的一种表述。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二
主要内容
❖ 一、王阳明其人 ❖ 二、王阳明其学 ❖ 三、心学的智慧
一、王阳明其人
(一)处于何世
❖ 明代伦理道德的特点: 1. 追求享受,崇尚奢华;2. 拜金主义盛行;3. 士人投靠权贵,结党营私;4.贪污成风
❖ 王阳明的批判: “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
习以成性,几千年矣!”
❖ 二是有了思考参悟的重要体验
二、王阳明其学
心学的要点
❖ 一、心即理 ❖ 二、知行合一 ❖ 三、致良知
(一) “心即理”
❖ (徐)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 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二)知行合一
❖ (徐)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 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 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 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 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 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 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 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 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一
❖ 以上三点,主要围绕道德立论——
“心即理”之“理”,是一个有道德的天理良心的 “理”;
“知行合一”之“知”与“行”,是道德的良知和行 为的良行;
“良知”也是道德的一种表述。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二
古风插画传习录王阳明心学思想PPT

击后,夹卧,驻中闻 广
断连据击鼓于南;明
藤连险。驰是宁又军
峡攻结叛马防,听檄
。破寨军抵备故闻湖
油。大达弛以卢广
榨官败,缓为苏土
、军,与。王、兵
石攀于明至守王抵
壁木是军此仁受达
、缘退一,以归,
作者简介
(玖)病逝归途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 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
心 学 集 大
。集子成
物 概 述 】
大(者
成儒)
者学与
)集孔
并大子
作者简介
(
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
壹
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 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
生
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
作者简介
被 贬 悟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 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
道
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被 贬 悟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 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
当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头头, 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遥相呼应,攻占、剽掠 各处府县。而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抚文森托病去职。谢志山联 合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战死。守仁到任后,知道官府中 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 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 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讨伐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 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阳明心学PPT课件

什么是心学
• 心学,是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 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 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子,下文王阳 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 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 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因此心学 又被称为阳明心学
王守仁简介
• 良知构成“致良知”命题的本体。在阳明学中,良知的含义是很丰富 的,它包括了人的所有道德观念,包括了道德和道德情感原则(良知 即是天理),是非判断(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以及感性的情感诉求 (乐是良知的本体)等,在这个本体构造中,理性和感性相互交叉使 用,理智与情感相互融合,从而使“良知”成为了一个包含多层含义 的有机体。而“致”字有两种意思,一个对内的明觉良知,这里的“ 致”更可以理解为“及”,或穷尽的意思。另一种意思则是对外的“ 发用流行”,而且是“无有物欲牵蔽”的良知应用,这里的“致”则 可以理解成“行”。这两种注释我将它归纳起来便是,“致”字即是 对“良知”的自然明觉,自然发用,不为“物欲”,不为“私念”所 累,自然地“循此良知”,这便是“致”。
阳明传奇
• 能武:王阳明练过武术,《明史》记载他 好言兵,且善射。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 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 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 ,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 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 驿栈驿丞。路上被刘谨派人追杀,他独身 一人就摆脱了多名杀手的追杀
王守仁(1472年 —1529年),字 伯安,别号阳明 子。浙江宁波余 姚人,明代著名 的思想家、文学 家、哲学家和军 事家。主要著作 有《传习录》、 《大学问》
王阳明--儒家人物的典范
• 能文能武,治国安邦
• 能文:二十八岁中进士,《古文观止》中 收录有王阳明的名篇《瘗旅文》、 《教条 示龙场诸生》、《象祠记》。其中《教条 示龙场诸生》又入选香港中小学课本。此 外,王阳明在书法上亦可称为明代大家。 作品以行草为主。王阳明将心学融入书法 ,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的心学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
1.2源自王阳明像.3
圣贤像赞·崇祯版
.
4
一、王守仁心学界定
1、王守仁的心学是明代儒学的主流,也是宋 明理学中与朱熹并立的一个高峰。
2、他能在朱学的统治下登高一呼,天下向风, 是因为他的学说体现了宋明儒学将天理向 人伦日用落实的指向。
3、他之所以背弃朱学,敢于不以孔子之是非 为是非,主要是以其凡事“求之于心”的 道德实践为支持。
• ⑤普遍之理只有与吾心结合起来,转化为 内在的道德意识,才能规范主体的行为。
.
10
• 总结:正统理学着重于向个体颁布外在的 普遍道德律令。
• 王阳明则试图将这种道德律令与个体的内 在道德意识融合为一体。
• (二)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折射
• 1、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萌芽。
• 2、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对整个社会生活及 其意识形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制约作用。
• 王阳明读朱熹上宋光宗疏里面的一段话: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 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于是,调 整自己的读书之法,但是结果却是“物理 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不能融合为一。” 旧疾复发
• 两次思索朱熹的学说,都不得其解而致病, 于是决心和程朱理学分道扬镳。
.
19
• 3、出入佛老,归本孔孟。
.
15
三、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形成
• (一)前三变而至于道
•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
• 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 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 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 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 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 吾性具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 其门。
.
5
二、王学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 (一)天理的困窘
1、1449年土木之变后,明王朝由盛而衰,各 种潜伏的社会问题逐渐显露。
(1)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郡多士大夫,士 大夫有多田产,民有田产者无几耳。”
(2)农民的地租、赋税日益严重。“有今完 租,而明乞货者。”
(3)远离家园,形成流民。社会矛盾激化
.
6
.
14
• 阳明后学,泰州学派的罗近溪曰
• 不肖幼学时,与族兄问一亲长疾,此亲长 亦有些志况,颇饶富,逮问疾时,疾已亟。 见予弟兄,数叹气。予归途,谓族兄曰: 某俱如意,胡为数叹气?兄试谓我兄弟读 书而及第,仕宦而作相,临终时还有气叹 否?族兄曰:诚恐不免。予曰:如此,我 辈须寻个不叹气的事做。予于斯时,便立 定志了。
• (4)农民起义爆发,“重开混沌之天。” • (5)程朱理学面临严重挑战。以天理作为
外在的强制,只能招致强烈的反感。 • (6)宦官专政是明代的突出问题。王振、
王直、刘谨相继干政。 • ①宦官当权,朝政乌烟瘴气 • ②内阁制的确立,官僚之间倾轧严重 • ③皇室与藩王之间的冲突加剧。
.
7
• 凡此种种,与正统理学的规范是格格不入 的,但是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彼此倾轧 的统治阶级成员,在形式上几乎都是程朱 理学的信奉者。
• (1)信仰动摇,沉郁、纠结,空虚,“偶 闻道士谈养生,遂有遗世如山之意。”转 求于佛老之学。
• (2)游九华山,内心很矛盾,想出世 世外烟霞亦许时 至今风致后人思
却怀刘项当年事 不及山中一着棋 (3)1503年,移居钱塘西湖养病。有强烈 的入世愿望,渐悟佛老之非。
.
20
• 时有禅僧坐关,三年 不语不视,王喝道, 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 什么,终日眼睁睁看 什么?”僧惊起,即 开视对语。问其家, 对曰:“有母在。” 问:“起念否?”对 曰:“不能不起。” 王阳明:“爱亲本性 谕之,僧泣涕谢。弃 钵经,回奉母。
• (4)1488年7月,王阳明奉父之命,去江 西与表妹结婚。婚后数月,住在岳父家练 习书法,强调心在书法中的作用。
• 2 笃信朱学,循序格物
• (1)精心格竹,忧劳成疾。这种认理的途 径走不通,这种圣贤做不得,对朱熹的 “格物”说产生怀疑,又“随世就词章之 学”
.
18
• (2)1498年,27岁,“自念辞章艺能不足 以通道,求师友于天下,又不数遇,心持 惶惑。”
.
16
• 1泛滥词章,溺习骑射 • (1)初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 • (2)年少时就表现出了诗赋词章方面的天
才。 •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 • 醉倚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 《蔽月山房》 •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月小山更阔。
.
17
• (3)1484年,王生母去世,悲痛欲绝,感 觉到人生苦乐无常,萌生修道学佛的念头。
• (7)深刻的社会危机与程朱理学在挽救危 机上的无力,迫使封建思想家在天理之外 另辟蹊径。
.
8
• ①王阳明对于这种社会危机,产生了一种 深重的历史失落感
• “今天下波颓风糜,为日已久,何异于病 革临绝之时,”(《王文成公全书》)
• 夫今天下之不治,由于士风之衰薄,而士 风之衰薄由于学术之不明。”《全书》
.
12
• ①如何破功利之见?以封建规范为内容的 天理,就存在于主体之中,主体一旦自觉 到先天良知,则非外在的功利所能动。
• ②如何破功利之见,就在于如何达到先天 良知。
• “使天下人皆知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 去其自私自利之弊。”(《传习录》)
.
13
• (三)为第一等事,做第一等人
• 年谱记云:先生于十一岁时,尝问塾师曰: 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 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 学圣贤耳。”
• ②学术不明:没有在理论上解决普遍之理 与个体意识的关系。
• ③社会危机的产生,与人的行为与天理相 脱节有关。
.
9
• ④天理之所以未能成为制约人们的实际规 范,并不在于天理本身不合理,而在于它 没有与吾心融为一体。
• 案例:拟立法惩罚见死不救的行为?
• 案例:法律对官员饮食的规定。
• 案例:八荣八耻。
.
11
• (1)顾炎武:“逮至正德末,嘉靖初则稍 异矣,商贾既多,操资交接,起落不常。 能者方成,拙者乃毁,东家已富,西家自 贫,高下失均,锱铢共竞,互相凌夺,各 自皇张。于是诈伪萌矣,纷华染矣,靡汰 臻矣。(《天下郡国利病书》)
• (2)王阳明比较敏锐的注意到了上述现象, 深感不安。
• “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
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
.
1.2源自王阳明像.3
圣贤像赞·崇祯版
.
4
一、王守仁心学界定
1、王守仁的心学是明代儒学的主流,也是宋 明理学中与朱熹并立的一个高峰。
2、他能在朱学的统治下登高一呼,天下向风, 是因为他的学说体现了宋明儒学将天理向 人伦日用落实的指向。
3、他之所以背弃朱学,敢于不以孔子之是非 为是非,主要是以其凡事“求之于心”的 道德实践为支持。
• ⑤普遍之理只有与吾心结合起来,转化为 内在的道德意识,才能规范主体的行为。
.
10
• 总结:正统理学着重于向个体颁布外在的 普遍道德律令。
• 王阳明则试图将这种道德律令与个体的内 在道德意识融合为一体。
• (二)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折射
• 1、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萌芽。
• 2、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对整个社会生活及 其意识形态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制约作用。
• 王阳明读朱熹上宋光宗疏里面的一段话: “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 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于是,调 整自己的读书之法,但是结果却是“物理 吾心,终若判而为二,不能融合为一。” 旧疾复发
• 两次思索朱熹的学说,都不得其解而致病, 于是决心和程朱理学分道扬镳。
.
19
• 3、出入佛老,归本孔孟。
.
15
三、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形成
• (一)前三变而至于道
•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
• 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 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 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 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 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 吾性具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 其门。
.
5
二、王学形成的主客观因素
• (一)天理的困窘
1、1449年土木之变后,明王朝由盛而衰,各 种潜伏的社会问题逐渐显露。
(1)土地兼并日趋严重。“郡多士大夫,士 大夫有多田产,民有田产者无几耳。”
(2)农民的地租、赋税日益严重。“有今完 租,而明乞货者。”
(3)远离家园,形成流民。社会矛盾激化
.
6
.
14
• 阳明后学,泰州学派的罗近溪曰
• 不肖幼学时,与族兄问一亲长疾,此亲长 亦有些志况,颇饶富,逮问疾时,疾已亟。 见予弟兄,数叹气。予归途,谓族兄曰: 某俱如意,胡为数叹气?兄试谓我兄弟读 书而及第,仕宦而作相,临终时还有气叹 否?族兄曰:诚恐不免。予曰:如此,我 辈须寻个不叹气的事做。予于斯时,便立 定志了。
• (4)农民起义爆发,“重开混沌之天。” • (5)程朱理学面临严重挑战。以天理作为
外在的强制,只能招致强烈的反感。 • (6)宦官专政是明代的突出问题。王振、
王直、刘谨相继干政。 • ①宦官当权,朝政乌烟瘴气 • ②内阁制的确立,官僚之间倾轧严重 • ③皇室与藩王之间的冲突加剧。
.
7
• 凡此种种,与正统理学的规范是格格不入 的,但是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彼此倾轧 的统治阶级成员,在形式上几乎都是程朱 理学的信奉者。
• (1)信仰动摇,沉郁、纠结,空虚,“偶 闻道士谈养生,遂有遗世如山之意。”转 求于佛老之学。
• (2)游九华山,内心很矛盾,想出世 世外烟霞亦许时 至今风致后人思
却怀刘项当年事 不及山中一着棋 (3)1503年,移居钱塘西湖养病。有强烈 的入世愿望,渐悟佛老之非。
.
20
• 时有禅僧坐关,三年 不语不视,王喝道, 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 什么,终日眼睁睁看 什么?”僧惊起,即 开视对语。问其家, 对曰:“有母在。” 问:“起念否?”对 曰:“不能不起。” 王阳明:“爱亲本性 谕之,僧泣涕谢。弃 钵经,回奉母。
• (4)1488年7月,王阳明奉父之命,去江 西与表妹结婚。婚后数月,住在岳父家练 习书法,强调心在书法中的作用。
• 2 笃信朱学,循序格物
• (1)精心格竹,忧劳成疾。这种认理的途 径走不通,这种圣贤做不得,对朱熹的 “格物”说产生怀疑,又“随世就词章之 学”
.
18
• (2)1498年,27岁,“自念辞章艺能不足 以通道,求师友于天下,又不数遇,心持 惶惑。”
.
16
• 1泛滥词章,溺习骑射 • (1)初学,经史子集无不涉猎 • (2)年少时就表现出了诗赋词章方面的天
才。 •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 • 醉倚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 《蔽月山房》 •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月小山更阔。
.
17
• (3)1484年,王生母去世,悲痛欲绝,感 觉到人生苦乐无常,萌生修道学佛的念头。
• (7)深刻的社会危机与程朱理学在挽救危 机上的无力,迫使封建思想家在天理之外 另辟蹊径。
.
8
• ①王阳明对于这种社会危机,产生了一种 深重的历史失落感
• “今天下波颓风糜,为日已久,何异于病 革临绝之时,”(《王文成公全书》)
• 夫今天下之不治,由于士风之衰薄,而士 风之衰薄由于学术之不明。”《全书》
.
12
• ①如何破功利之见?以封建规范为内容的 天理,就存在于主体之中,主体一旦自觉 到先天良知,则非外在的功利所能动。
• ②如何破功利之见,就在于如何达到先天 良知。
• “使天下人皆知致其良知,以相安相养, 去其自私自利之弊。”(《传习录》)
.
13
• (三)为第一等事,做第一等人
• 年谱记云:先生于十一岁时,尝问塾师曰: 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 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 学圣贤耳。”
• ②学术不明:没有在理论上解决普遍之理 与个体意识的关系。
• ③社会危机的产生,与人的行为与天理相 脱节有关。
.
9
• ④天理之所以未能成为制约人们的实际规 范,并不在于天理本身不合理,而在于它 没有与吾心融为一体。
• 案例:拟立法惩罚见死不救的行为?
• 案例:法律对官员饮食的规定。
• 案例:八荣八耻。
.
11
• (1)顾炎武:“逮至正德末,嘉靖初则稍 异矣,商贾既多,操资交接,起落不常。 能者方成,拙者乃毁,东家已富,西家自 贫,高下失均,锱铢共竞,互相凌夺,各 自皇张。于是诈伪萌矣,纷华染矣,靡汰 臻矣。(《天下郡国利病书》)
• (2)王阳明比较敏锐的注意到了上述现象, 深感不安。
• “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