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大师王阳明
【清朝历史】王阳明

【清朝历史】王阳明王阳明(1472-1529),汉族,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学习,今贵阳市修文县。
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
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最重要的大师。
弘治十二年,举进士,第二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主事。
弘治十八年(1505年),先生“专志授徒讲学”,和湛甘泉结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正德元年(1506年),一度被权宦刘瑾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
三年,到龙场。
正德五年(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
正德七年(1512年),从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升授南京太仆寺少卿。
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卢珂、大庾陈日龙、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头池仲容等匪徒暴乱。
正德十四年六月,率部镇压福建地方叛乱,于丰城途中获悉宁王反,即返吉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平叛擒宸濠。
九月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许泰、张忠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太监张永设法得以免祸,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
正德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完成"心学"体系。
六月升南京部尚书,九月归姚,会74弟子于龙泉山中山阁,指示"良知"之说,十二月被封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但不予铁券,岁禄亦不给。
此后6年多,丁父忧,服满亦不召用,专事讲学。
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余姚中天阁讲学,门人300余,并作《中天阁勉诸生》文书于壁。
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叛乱,翌年秋平定。
时肺病剧发,十月上疏告退。
十一月二十九(1528年12月29日,戊子年甲子月戊子日)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享年56岁,著有《王文成公全书》行世。
隆庆二年,皇帝再诏赠为“新建侯”,谥“文成”,颁铁券。
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观点

王阳明心学的内容和观点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心学方面。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即世界的本原和真理都存在于人心之中。
这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传统的儒家思想认为理存在于外部的天地之间,而王阳明则强调理在内心之中。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理就是人的本性。
因此,人们应该通过反省内心,发现真理,而不是一味地向外寻求。
2.知行合一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应该相互结合,而不是分离的。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学习到的,而且还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得。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含义和价值。
因此,他强调人们应该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来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
3.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致良知"是实现心即理的关键。
良知是指人心中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是人性的本质。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反省内心,去掉心中的杂念和欲望,发现良知并遵循良知的指引去行事。
这样就可以实现心即理的目标,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4.无善无恶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是人的本性。
他主张人们不要被外界的评判和道德标准所束缚,而是要遵循内心的本性去行事。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善良的本质,但是外界的评判和道德标准往往会干扰人们内心的本性。
因此,他强调人们应该摆脱这些束缚,发现内心的本性并遵循它去行事。
5.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是实现心即理的途径之一。
格物是指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致知则是指通过格物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认为,人们应该通过格物致知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从而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综上所述,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无善无恶以及格物致知等方面。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心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哲学学派,而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倡导以心为主体,实施实践和自省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修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从心学的起源、核心思想和对当代价值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心学的起源心学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始祖为朱熹。
朱熹倡导了心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邪恶,只是因受外界影响而转变。
王阳明在朱熹的基础上发展了心学思想,并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念,即知识与实践要相互结合,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层面。
二、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1. 心即理:王阳明强调人的心即是人的理,是认识事物、判断是非的根本依据。
他认为人的内心有着与宇宙和谐统一的能力,只有通过对内心的觉察和探索,人才能真正把握和理解世界的真理。
2. 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中的核心概念,意指人的内心拥有清晰判断善恶的能力。
他认为人的内心本身就具备了正义、道德、善行的本能,只需通过实践和自省,发现并引导内心中的良知,实现自我修养和道德提升。
3. 实践与自省:王阳明提倡通过实践与自省来实现心学的目标。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不断的反思,才能真正改变自己,不断修正错误,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三、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在个人层面上,心学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控自己的内心。
人们常常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和诱惑,容易迷失自我。
通过心学的实践,人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
其次,在社会层面上,心学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理念要求人们在实际行动中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这种实践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也关涉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通过心学的实践,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心理,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最后,在教育层面上,心学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很大的启发。
古代王阳明简介

古代王阳明简介王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化名人,生于1472年,逝世于1529年。
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阳明心学”,以“致良知”为核心,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早年经历王阳明,字仲荣,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一个书香世家。
少年时期便显露出天赋异禀、聪明机智的才华,父亲对他的教育也格外重视。
十七岁考取了进士,并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务。
二、思想成长1.学习心学王阳明出生于一个儒家家庭,年少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
后来他开始研究心学,受到了朱熹、陈宏治等先贤的影响。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有一种自然的道德感,这个道德感被称为“良知”。
2.“致良知”王阳明在研究心学的过程中,提出了“致良知”的概念。
他认为,人的心灵中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可以引导人们正确思考,指引人们走向真理和正义。
只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提升,人们就能够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并且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三、政治生涯1.地方政治和军事活动王阳明曾在江西和福建等地担任地方官员,他的政绩备受称赞。
同时,他还担任过抗击倭寇的军事指挥官,参加过多次战斗。
2.官场沉浮然而,因为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与当时的政治官僚体制不太相符,几度被贬谪。
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对于传统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对于社会的贡献,继续努力在学术上取得成就。
四、思想遗产1.弘扬“致良知”的思想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上发扬光大,成为了知识分子们追求真理和秉持正义的旗帜。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王阳明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文化名人。
他撰写过大量的散文、诗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作品受到了当时的文化名流和后来人的各种赞誉。
王阳明在思想、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致良知”思想,对于后来的人们依然有着启迪和指引的作用。
他的一生不仅是儒家思想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闪耀的一页。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王阳明(1472-1529),明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将领,被誉为“心学”创始人。
他的“心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提出了“心即理”、“致良知”等重要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介绍王阳明心学的精髓及其解释。
一、“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即理”思想是他心学理论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人的心灵本质上是清明自知的,所以人的心就是理。
他说:“心即理,理即心,两者本是一体。
”他认为,人的心灵是与宇宙万物相通的,心灵的运动就是宇宙的运动,所以人可以通过心灵来认识宇宙。
“心即理”的核心思想是要把握住人的心灵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这种智慧不是通过外在的知识和经验获得的,而是通过内在的自觉和体验获得的。
这种智慧是一种超越常识和经验的智慧,是一种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智慧。
二、“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核心概念。
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道德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就是良知。
良知是人的内在本性,是清明自知的本质表现。
他说:“良知即心之本体,心之本体即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只有在不断发掘和培养自己的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他说:“人心有恶,人能自知之;人心有善,人亦能自知之。
”他认为,良知是人的内在道德标准,只有通过不断发掘和培养良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三、“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和道德境界。
他说:“知行相通,无有间隔。
”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
他说:“知之者不如行之者,行之者不如自行之者。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完善自己,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四、“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王阳明心学的又一重要概念。
他认为,通过观察事物,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知识。
他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王阳明认为,人的心灵可以通过观察事物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正的智慧。
关于王阳明的心学

关于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创立。
它强调了个人内心的力量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王阳明的心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观点:
1.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良知,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
通过反省和自我觉察,个体可以发现并遵循自己的良知,实现道德的自觉和行为的修正。
2. “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即知识和实践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体验。
3.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是宇宙的本体,而理则是心的体现。
他主张通过个体内心的修养和调整,来达到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理解和应对。
王阳明的心学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个体的主体性和内心的力量,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来实现自我完善和成长。
同时,它也对后来的儒家思想和东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王阳明的心学,不同的学者和学派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如果你对王阳明的心学感兴趣,我建议你进一步阅读相关的学术著作、研究论文或参加专业的讨论,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探讨这个话题。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

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心学是一门深奥的学说,而王阳明的心学被誉为最神奇的心学之一。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其心学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源于他对自我觉醒和道德修养的探索。
他认为人的心灵是无穷的,内含着天地万物的法则和智慧。
然而,人们由于种种外在因素的束缚,常常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因此,王阳明提倡“致良知”,即通过觉醒自我内心的良知来找寻真正的道德原则。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自觉和自省。
在王阳明看来,心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体系,更是一种实践方法。
他主张通过实际行动来达到内在的清明和自我觉醒。
王阳明与传统儒家思想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强调实际行动的力量,而不仅仅满足于理论上的探究。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为来追求道德的完善,才能真正体验到心学的奥妙。
在王阳明的心学中,更加强调内外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与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通过觉醒自己的内心良知,人们能够与外界产生更加深入的联系。
他认为,人的心像一个镜子,只有通过自省和修养,才能反映出真正的自我的形象。
因此,他鼓励人们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以达到内外合一的境界。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强调自我觉醒和道德的实践,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进步具有指导意义。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被广泛传播,并且对后来的儒家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为后来的思想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框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王阳明的心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神奇的心学之一。
通过觉醒自己的内心良知,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道德的自觉和自省,王阳明的心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修养方法。
他的心学理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后来的儒家学者和思想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通过研究和理解王阳明的心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的内心,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王守仁资料

人物年代: 明代
安葬地: 浙江绍兴府山阴县
字号: 字伯安,号阳明
谥号: 文成
目录
人物简介
生平概述
阳明生平 童年生活
贵州龙场悟道
归途
政治主张 明赏罚
量情法
重纲纪
个人成就
思想主张 心外无理
知行合一
王守仁画像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农历九月三十日亥时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据《年谱》记载,他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王阳明刚好出生,祖父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高僧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这个故事有点神话色彩,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他幼年时并未显示出聪慧和才华。 他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意思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看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 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尽管如此,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如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他学习并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军事游戏。年轻时他出游边关,练习骑马射箭,博览各种兵法秘笈,遇到宾客常用果核摆列阵法作为游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场悟道
• 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 人,观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宁伯王越,回朝上疏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事,随 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 部主事。 • 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 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 龙场驿栈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 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伪造跳水自尽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 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 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 苗、僚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 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 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 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 。
平定叛乱
• 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据说,消息传到北京后,朝中大臣震惊不已,只有王琼 却十分自信地说:“王伯安在江西,肯定会擒获叛贼。” • 王守仁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 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以及湖广、两广的部队,号称 十六万,准备进攻宁王的老巢南昌。为争取时间集结军队,又写蜡书让朱宸濠 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又故意泄露给宸濠。此时,李、 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大疑,按兵不动。 • 宸濠精锐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 南昌。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被俘,宁王叛乱历 时35天后宣告结束。 • 平叛大功却没有得到武宗的认同。武宗身边的佞幸之臣,平时与宁王交往密切, 心态极端复杂。一些佞幸之臣希望王守仁将朱宸濠释放,然后再让已经南巡的 武宗亲自“擒获”朱宸濠,以满足武宗的虚荣心。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势,王守 仁急流勇退。他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称病,以避免卷 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所以,终武宗一朝,王守仁平叛之功没有得到朝廷的封 赏。直到世宗即位以后,王守仁才加官晋爵。
•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 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 月二十九日卯时(1529年1月9日8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 青龙港(今江西省大余县境内)舟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 遗言,他说: 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 穿着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 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 个人功绩 •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 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 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 乱和断藤峡盗贼。 名将东乡平八郎曾说:“一生俯首拜阳明。”
心学大师王阳明
波澜起伏的一生
高一十班 刘晨欣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 世称阳明先生,宁波余姚人,我国古代著名 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其精通 儒家、道家、佛教,且具非凡的军事才能和 精深的文学艺术造诣。官至南京兵部尚书, 封新建伯,谥文成。他一生仕途坎坷,然治 学不倦,成就卓著。他创立的“心学”思想 体系,积极追求个性解放,冲破了 “理学” 的传统观念,在封建社会后期产生过重要影 响,堪称学界巨擘。他的教育思想,敢于反 对旧道学的禁锢,有着浓烈的创新精神。他 不仅文韬武略,还是一位治世能臣。清代名 士王士祯称赞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 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
• 立院讲学 • 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 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 。 • 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于 是下诏让守仁以原先的官职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黄绾 借此机会上书争辩守仁的功绩,请赐给他铁券和岁禄,并叙录平 定宁王叛乱功臣,世宗都答应。十二月,守仁军至思恩,卢苏、 王受早就听闻了守仁平定盗贼和叛乱,十分害怕,投降了守仁。 • 当时,叛军听闻明军檄湖广土兵抵达,均逃匿深险之中;又听闻 卢苏、王受归降,王守仁进驻南宁,故以为王守仁以散遣诸兵布 阵,于是防备弛缓。至此,湖广兵皆偃旗卧鼓驰马抵达,与明军 一同突进,四面夹击。叛军大败,于是退守保仙女大山,据险结 寨。官军攀木缘崖仰攻,并随后连连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 直击断藤峡。叛军退守永安力山,仍然被王守仁围困的大军打败, 溃军为副将沈希仪斩杀。至此,断藤峡叛军几乎全尽。
• 梁启超:①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 有很大的勋业。②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 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 章太炎:①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 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 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②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 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 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 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 焉。 • 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 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 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 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 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平定江西
•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书王琼对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赏识,在王琼 的推荐下,王守仁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 (州)、漳(州)等地。 • 当时,南中地带盗贼蜂拥四起。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 头头,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等遥相呼应, 攻占、剽掠各处府县。而福建大帽山的盗贼詹师富等又起兵。前任巡抚文森托 病去职。谢志山联合乐昌的盗贼夺取大庾,进攻南康、赣州,赣县主簿战死。 守仁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责问年老而狡黠的仆役, 仆役浑身哆嗦不敢隐瞒,如实坦白。守仁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侦探叛军 的情报,守仁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随后他传檄福建、广东会兵一处,首先 讨伐大帽山的盗贼。王守仁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亲自率领精锐在上杭屯兵,假装撤退,出 敌不意进攻,连破四十余寨,斩杀、俘获七千多人。他向朝廷上疏称,权力太 小,无法命令将士。王琼上奏,给了王守仁旗牌,可以便宜从事。七月,进兵 大庾。十月,克左溪、横水,破巢八十四,斩杀、俘获六千多人。战毕,在横 水设置崇义县。随后师还赣州,讨伐利头的盗贼,斩杀两千多人。王守仁率领 书生和偏裨,荡平为患数十年的盗贼,附近的人都惊呼守仁是神。
• 三岛毅: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 仰见良知千古光。 •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
• 高濑武次郎: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 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 冈田武彦: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 地…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 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 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