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寄生虫病-禽原虫病组织滴虫

合集下载

禽病学课件

禽病学课件

禽病学禽病(de)病因分类一、传染病1 病毒病:新城疫(ND)、禽流感(AI)、传染性喉气管炎(ILT)、传染性支气管炎(IB)、禽传染性脑脊髓炎(AE)、减蛋综合征-1976(EDS-76)、鸡痘、鸭瘟(DP,DVE)、鸭病毒性肝炎、雏鸭细小病毒病.2.支原体病(慢性呼吸道病,CRD):鸡败支原体感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传染性滑膜炎(M. synoviae,MS)、火鸡支原体病(M. meleagridis,MM).3.衣原体:鹦鹉热,鸟疫:非鹦鹉禽类引起(de)人类感染.4.螺旋体病:疏螺旋体、密螺旋体.5.细菌病:沙门氏菌病-白痢、伤寒、副伤寒,禽大肠杆菌,霍乱(多杀性巴氏杆菌病),鸭疫巴氏杆菌病,传染性鼻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病,结核杆菌病,伪结核,李氏杆菌,绿脓杆菌.6.真菌:曲霉菌,鸭对黄曲霉特别敏感;念珠菌病,冠癣.二、寄生虫病:1.原虫病:球虫病,鸡、火鸡、鸭、鹅、鸽;白细胞原虫病:卡氏病,沙氏;毛滴虫病:上消化道粘膜溃疡、坏死;组织滴虫:黑头病,盲肠肝炎.2.蠕虫病:吸虫病、绦虫病、线虫病.蜘蛛昆虫:禽羽虱、螨病、软蜱病.三、家禽肿瘤性疾病1. 马立克氏病(MD):幼禽特有.2. 禽白血病(ALV):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般是老年鸡.3. 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RE):反转录病毒引起.4. 其它肿瘤性疾病:食管癌、原发性肝癌、肾癌、小肠癌、卵巢癌、皮肤癌等等.四、家禽普通病:(一)营养疾病1. 营养及代谢障碍:饥饿、缺水.2. 蛋白质与氨基酸缺乏.3. 维生素缺乏.4. 矿物质缺乏:各种微量元素缺乏.5. 其它代谢疾病:痛风、脂肪肝综合症、腹水.(二)中毒病农药:有机磷;氟中毒,砷,汞.药物:磺胺、喹乙醇、痢菌净.呋喃唑酮2~4/万;喹乙醇:促生长剂:禽25~35ppm,猪50ppm;速丹:3 ppm预防鸡环虫,对鸭非常敏感.食盐:家禽对钠、氯比较敏感.CO中毒:与血红蛋白结合率比O2大300倍,表现:尸僵不良,血液不凝固.霉菌毒素:引起免疫抑制,黄曲霉共有16种,B1最毒:陈米、花生油.肉毒梭菌毒素中毒:软颈病.其它普通病:啄癖、肛门淋、嗉囊阻塞、肌胃腐蚀、气肿、龙骨囊肿等.五、遗传性疾病:基因及染色体突变引起(de)疾病.六、应激反应:冷、热、噪音、震动、运输等.七、外科病:创伤、挫伤、骨折、脱肛等.禽病(de)诊断一、病情及病史(de)了解: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不可迷信.1.禽群(de)基本情况:种类、品种、数量、日龄、饲养(de)方式、密度、通风、保温等.一般是土种鸡抗感染能力强,但有些情况特殊:外来鸡对鸡白痢感染率反而低.2.发病(de)经过:发病日龄、病程、发病率、死亡率.3.症状:特别是一些特殊(de)症状.4.诊断史:5.治疗史:用什么药、用量、服法、疗程.6.免疫接种情况:接种了何种疫苗、日龄、剂量、途径等.鸭出败保护期只有2-3个月,鸭瘟(de)保护期至少有半年.饲料、饮水、季节:喂何种饲料,发病前后有否换料.二、临床检查1. 禽群(de)动态:在安静状态下观察其身体状况,要多了解正常情况下禽群(de)表现.2. 个体禽只(de)检查:动态情况下寻求个别特殊(de)禽只,检查外观、羽毛、可视粘膜(天然孔附近)、皮肤、关节、眼鼻、泄殖腔、呼吸音等.三、病理学(de)诊断1. 大体解剖:肉眼诊断在临床上特别重要,往往可以发现诊断依据.2. 显微或组织切片检查:例如大肠杆菌病、禽出败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较为特征性(de)细菌;脑脊髓炎大体看来很少病变,但通过组织切片检查可观察到脑传导细胞形成包涵体.3. 试验动物(de)接种:同种易感动物.4. 血清学(de)检查:琼脂扩散试验、平板(试管)凝聚、荧光抗体、HA、HI、ELISA、病毒中和(SN)试验等.〖纸条法〗特点:微量、准确、快速、自动化.四、其它诊断方法1. 物理化学分析:饲料成份检查,钙、磷、氟、怀疑毒物分析.2. PCR、RT-PCR、核酸探针(杂交)、基因芯片等分子生物学手段.五、人工发病试验:柯克(Koch)氏四条件:病原-培养基上培养-用分离到(de)病原是否能复制出与临床病例相同(de)症状-人工发病动物又可分离到微生物.六、综合分析判断禽病(de)防制一、综合性(de)防制措施:1.预防为主,防重于治.2.领导重视,明确岗位责任制(各级人员岗位责任制).3.饲养管理人员和兽医员工素质(de)提高.4.禽场场址选择及布局已定(de)情况下,依靠完善(de)防疫措施,健全各种防疫制度.5.重视环境(de)消毒工作,定期杀虫、灭鼠.6.有条件(de)场地进行带鸡消毒,正常情况下2次/周.7.药物(de)预防.8.全进全出(AI/AO).9. 免疫程序(de)合理编制和执行.10. 抗体监测.传染病(de)防制传染病流行(de)三个互连接(de)必备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一、平时(de)预防措施1.饲养管理:全价营养、全进全出,育雏期(de)密度、保温、通风.2. 防疫制度:3. 免疫程序制定参观访问控制.二、发生传染病时(de)紧急措施1.隔离消毒和封锁:少数禽只发病,抓走病鸡;大禽场,设立隔立舍;大部分发病,把健康鸡隔离.烈性传染病:封锁疫区,例如:HPAI(H5N1、H5N4、H7N3) . 2.病死禽(de)妥善处理:深埋、焚烧、煮熟喂鱼、喂猪.3.紧急接种:鸭瘟可以进行紧急接种(弱毒疫苗);出败:正常免疫可用弱毒和灭活疫苗,但紧急接种只能用灭活疫苗.ND用IV系;ILT点眼、滴鼻(饮水、注射效果不好);IBD一般用饮水法.紧急接种原则:(1)先注射健康群;(2)一般用两倍量(de)疫苗;(3)多换针头(原则上一只禽一个针头);(4)预防继发或并发感染细菌病.禽痘(Fowl pox)禽痘是家禽和鸟类(de)一种缓慢扩散、接触性传染病.特征是在无毛或少毛(de)皮肤上有痘疹,或在口腔、咽喉部粘膜上形成白色结节.一、病原学:禽痘病毒(Avipoxvirus)属于痘病毒科(Poxviridae)禽痘病毒属(Avipoxvirus).成熟(de)病毒呈砖形或卵圆形,大小250×354nm.其基因组为线状(de)双股DNA,分子量约2×108道尔顿.病毒可在感染细胞(de)胞浆中增殖并形成包涵体(Bollinger氏体),此包涵体内有无数更小(de)颗粒,称为原质小体,每个原质小体都具有致病性.1.用鸡胚绒毛尿囊膜复制病毒,在接种痘病毒后(de)第6天,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形成一种致密(de)局灶性或弥漫性(de)痘斑,灰白色,坚实,厚约5mm,中央为一灰死区.2.鸡痘病毒能在10~12胚龄(de)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繁殖,并产生特异性病变,细胞先变圆,继之变性和坏死.抵抗力:病毒大量存在于病禽(de)皮肤和粘膜病灶中,病毒对外界自然因素抵抗力相当强,上皮细胞屑片和痘结节中(de)病毒可抗干燥数年之久.病毒对乙醚有抵抗力.在腐败环境中,病毒很快死亡.二、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鸡和火鸡、鸽有时也可发生,鸭、鹅(de)易感性低.各种年龄、性别和品种(de)鸡都能感染,但以雏鸡和中雏最常发病,雏鸡死亡多.本病一年四季中都能发生,秋冬两季最易流行,病鸡脱落和破散(de)痘痂,是散布病毒(de)主要形式.它主要通过皮肤或粘膜(de)伤口感染,不能经健康皮肤感染,亦不能经口感染.三、临床症状1.皮肤型:皮肤型鸡痘(de)特征是在身体无或毛稀少(de)部分,特别是在鸡冠、肉髯、眼睑和喙角,亦可出现于泄殖腔(de)周围、翼下、腹部及腿等处,产生一种灰白色(de)小结节,渐次成为带红色(de)小丘疹,很快增大如绿豆大痘疹,呈黄色或灰黄色,凹凸不平,呈干硬结节,有时和邻近(de)痘疹互相融合,形成干燥、粗糙呈棕褐色(de)大(de)疣状结节,突出皮肤表面.皮肤型鸡痘一般比较轻微,没有全身性(de)症状.产蛋鸡则产蛋量显著减少或完全停产.2.粘膜型(白喉型):此型鸡痘(de)病变主要在口腔、咽喉和眼等粘膜表面,气管粘膜出现痘斑.初为鼻炎症状,后在粘膜上生成一种黄白色(de)小结节,以后小结节逐渐增大并互相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层黄白色干酪样(de)假膜,覆盖在粘膜上面.这层假膜是由坏死(de)粘膜组织和炎性渗出物质凝固而形成,很象人(de)“白喉”,故称白喉型鸡痘或鸡白喉.随着病(de)发展,假膜逐渐扩大和增厚,阻塞在口腔和咽喉部位,使病鸡尤以幼雏鸡呼吸和吞咽障碍,严重时嘴无法闭合,病鸡往往作张口呼吸,发出“嗄嗄”(de)声音.3.混合型:本型是指皮肤和口腔粘膜同时发生病变,病情严重,死亡率高.4.败血型:在发病鸡群中,个别鸡无明显(de)痘疹,只是表现为下痢、消瘦、精神沉郁,逐渐衰竭而死,病禽有时也表现为急性死亡.四、病理变化皮肤型鸡痘(de)特征性病变是局灶性表皮和其下层(de)毛囊上皮增生,形成结节.结节起初表现湿润,后变为干燥,外观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皮肤变得粗糙,呈灰色或暗棕色.粘膜型禽痘病变出现在口腔、鼻、咽、喉、眼或气管粘膜上.败血型鸡痘,其剖检变化表现为内脏器官萎缩,肠粘膜脱落,若继发引起网状内皮细胞增殖症病毒感染,则可见腺胃肿大,肌胃角质膜糜烂、增厚.五、诊断根据发病情况,病鸡(de)冠、肉髯和其它无毛部分(de)结痂病灶,以及口腔和咽喉部(de)白喉样假膜就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有赖于实验室检查.1.接种鸡胚脲囊膜或鸡胚成纤维细胞.2.制备病变组织(de)涂片,作瑞氏染色,进行包涵体检查.3.血清学试验:被动血凝试验和荧光抗体技术七、防制预防:(1)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2)鸡痘蛋白筋胶弱毒疫苗(鸡痘原):(3)鸡痘蛋白筋胶弱毒疫苗(鸽痘原):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用对症疗法,以减轻病鸡(de)症状和防止并发症.传染性贫血(Avian Infectious Anaemia)鸡传染性贫血病(CAA)是一个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器官萎缩,造成免疫抑制为主要特征(de)病毒性传染病,又称出血综合征、贫血、出血性贫血综合征、出血性再生不良性贫血综合征、泛骨髓痨、贫血皮炎和蓝翅病等.一、病原学鸡传染性贫血因子属细小病毒或环状病毒属.为球形或六角形颗粒状、单链DNA病毒.可在鸡胚中繁殖,但不致死鸡胚.也能在部分淋巴瘤细胞系培养物中增殖.不同毒株(de)毒力有差异,但抗原性相同.二、流行病学几乎广泛存在于世界是所有主要(de)养禽国家,某些国家该病在鸡群中(de)污染率相当高.鸡是其唯一(de)自然宿主,各种年龄(de)鸡均可感染.几乎所有(de)鸡群都会受到感染,但多呈隐性感染.CAA可垂直感染,发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可通过污染(de)饮水、饮料、工具和设备等发生水平(de)间接接触性传播.通过孵化蛋而发生(de)介卵垂直传播可能是其最重要(de)传播途径.三、临床症状其特征性症状是严重(de)免疫抑制和贫血,其它可见发育不全,精神不振,鸡体苍白,软弱无力,死亡率增加等.死亡高峰发生在出现临床症状后(de)5~6d,其后逐渐下降,5~6天后恢复正常.有(de)可能有腹泻,全身性出血或头颈皮下出血、水肿.血稀如水,血凝时间长,颜色变浅,血细胞比容值下降,红细胞、白细胞数显著减少.四、病理变化特征性(de)病变是骨髓萎缩,呈脂肪色、淡黄色或淡红色,常见有胸腺萎缩,甚至完全退化,呈深红褐色.法氏蠹萎缩,体积缩小,外观呈半透明状.肝、脾、肾肿大,褪色.心脏变圆,心肌、真皮和皮下出血.骨胳和腺胃固有层粘膜出血,严重(de)出现肌胃粘膜糜烂和溃疡.有(de)鸡有肺实质性变化.五、诊断根据临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其特征是病理组织学变化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器官萎缩,肝脏是分离CAA(de)最佳材料,可接种到MDCC-MSB1细胞进行.血清学方法有病毒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法和间接ELISA法等,均可用于检测鸡血清或卵黄中(de)抗体.六、防制本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通常采用抗生素控制继发性(de)细菌感染,但没有明显(de)治疗效果.对肉鸡(de)威胁很大,可降低饲料转化率和体重,所造成(de)损失相当大.如与其它免疫抑制性传染病相互作用所造成(de)损失更大,所以对该病(de)防制具有双重意义.该病(de)商品疫苗已经在国外市场上销售使用.鸭瘟(Duck Plague)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us Enteritis,简称DVE)是鸭、鹅和其他雁形目禽类(de)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特点是肿头、流泪,脚软,排绿色稀粪,体温升高.病变特征为食道有假膜性坏死性炎症,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水肿和坏死,肝有大小不等(de)出血点和坏死灶.一、病原学鸭瘟(de)病原是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双股线性DNA.鸭瘟病毒无血凝活性和血细胞吸附作用.不同DVE分离株(de)免疫原性基本相同.不同DVE分离株(de)致病性有差异.在病鸭在肝、肺、脑含毒量最高.毒株间在毒力上有差异,但免疫原性相似.病毒能在9~12胚龄(de)鸭胚绒毛尿囊上生长.能适应于鹅胚.不能直接适应于鸡胚 .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二、流行病学1.:雁形目禽类(如鸭、鹅、天鹅)2.传播途径:水平传播——鸭瘟可通过病禽与易感禽(de)接触而直接传染,也可通过与污染环境(de)接触而间接传染.3.易发时间: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秋季流行较为严重.三、临床症状病初体温升高达43℃以上,高热稽留.病鸭表现两脚麻痹无力,病鸭不愿下水.病鸭食欲明显下降,甚至停食,渴欲增加.病鸭(de)特征性症状:1.流泪和眼睑水肿,眼有分泌物,初为浆液性,后变为脓性,常造成眼睑粘连. 2.病鸭鼻中流出稀薄或粘稠(de)分泌物,呼吸困难.3.病鸭发生泻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4.部分病鸭可见头和颈部发生不同程度(de)肿胀,俗称“大头瘟”.四、病理变化1.出现急性败血症,全身小血管受损,尤其和形成假膜或溃疡,淋巴组织和实质器官出血,坏死.2.具有特征性.3..肠粘膜充血、出血.4.上有大小不等(de)灰黄色或灰白色(de)坏死点.5.胆囊肿大.6.心外膜和心内膜上有出血斑点.7.病鸭(de)皮下组织发生不同程度(de)炎性水肿.8. 鹅感染鸭瘟病毒后(de)病变与鸭相似.五、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一般即可做出诊断.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血清学试验以及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加以确诊.鉴别诊断:主要注意与鸭巴氏杆菌病相区别.1.鸭出败一般发病急,病程短,鸭瘟自然感染时仅造成鸭,鹅发病.2.鸭出败不会造成头颈肿胀,食道和泄殖腔粘膜上也不形成假膜,肝脏上(de)坏死点仅针尖大,且大小一致.3.染色镜检,可见两极着色(de)小杆菌.4.应用抗生素治疗有较好疗效.六、防制对鸭瘟目前尚无有效(de)治疗药物.在受威胁地区,所有鸭、鹅均应接种鸭瘟弱毒疫苗.对经济价值较高(de)鸭,可在病初肌注鸭高免血清只,也可用聚肌胞肌肉注射1mg/只,三日一次,连用2~3次,可收到良好疗效.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V)引起(de)雏鸭(de)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和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剖检见肝脏肿大和大量(de)出血性斑点,是危害养鸭业(de)主要疾病之一,无公共卫生意义.一、病原学病原为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病毒大小约20~40nm,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有3个血清型,即Ⅰ、Ⅱ、Ⅲ型.三个血清型见无抗原相关性,没有交叉保护和交叉中和作用.此病毒不能与人和犬(de)病毒性肝炎(de)康复血清发生中和反应,与鸭乙型肝炎病毒也没有亲缘关系.病毒能在9日龄鸡胚尿囊腔中繁殖.鸭胚肝或肾原代细胞可用来培养该病毒.不凝集禽和哺乳动物(de)红细胞.二、流行病学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下雏鸭,成年鸭可感染而不发病,但可通过粪便排毒,污染环境而感染易感小鸭.本病(de)传播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在野外和舍饲条件下,本病具具有极强(de)传染性.野生水禽可能成为带毒者病愈鸭仍可通过粪便排毒1~2个月.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三、临床症状雏鸭都为突然发病.开始时病鸭表现精神萎靡,共济失调.发病半日到一日,而发生全身性抽搐,约十几分钟死亡.头向后背,呈角弓反张姿态故俗称“背脖病”. 端和爪尖瘀血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亡前排黄白色和绿色稀粪.本病(de)死亡率因年龄而有较大差异,1周龄内雏鸭(de)病死率可达95%,2~3周(de)雏鸭病死率不到30%~70%,4周龄以上(de)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四、病理变化1.常常体况良好,绒毛外观亦较好,喙端和爪尖淤血而呈暗紫色.主要剖检病变见于肝脏,表现为肿大、质脆、色暗淡或发黄,表面有大小不等(de)出血斑点. 2.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内充满胆汁,胆汁呈褐色、淡茶色或淡绿色胆汁.3.脾脏有时肿大呈斑驳状4.多数病例肾肿胀、灰暗色,血管充血,呈暗紫色(de)树枝状.病理组织学变化特征是肝组织(de)炎症变化,急性病例肝细胞坏死,其间有大量红细胞.慢性病变为广泛性胆管增生,不同程度(de)炎性细胞反应和出血.脾组织呈退行性变性坏死.五、诊断根据本病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3周龄内死亡率高,成年鸭不发病;明显(de)神经症状;肝脏(de)变性和出血,可作出初步诊断.1.可用病毒分离物接种1~7日龄(de)敏感雏鸭.2.将病料接种9日龄鸡胚.3.利用直接荧光抗体技术4.SN,AGP,对流免疫电泳试验及ELISA.鉴别诊断:1.鸭瘟病例肝脏虽变有出血病变和坏死灶,但主要在食道、肠道出血,有伪膜或溃疡.2.鸭出败病例具有特征性(de)肝肿大,散布针尖大小(de)坏死点和心外膜出血、十二指肠出血等变化,镜检可见两极染色(de)巴氏杆菌.3.球虫病亦可使小鸭急死,症状也见有角弓反张,肝脏无出血变化,肠内容物涂片镜检,可见有大量裂殖体和裂殖子存在.六、防制1、可用严格隔离(de)方法预防,4周龄以下(de)雏鸭对DHV易感,故对4周龄以内(de)雏鸭隔离饲养.实行严格(de)消毒是预防本病(de)一项重要措施,在每批鸭苗进入鸭舍前,用5%氢氧化钠水溶液等喷洒消毒.2、疫苗免疫1)弱毒疫苗种鸭免疫:雏鸭免疫:2)灭活疫苗目前生产实践中,一般情况下广泛使用(de)是弱毒疫苗,而灭活疫苗由于价格贵和产生免疫力所需时间长而很少使用.3、特异性抗体使用对于没有母源抗体保护(de)雏鸭,可于1-2日龄每只鸭皮下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可有效预防DVH(de)发生.DVH暴发初期,每只鸭皮下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蛋黄液,可有效地控制DVH(de)蔓延.球虫病(Coccidiosis )鸡球虫病是鸡常见且危害十分严重(de)寄生虫病,它造成(de)经济损失是惊人(de)(美国20 亿$,广东3亿¥) .雏鸡(de)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病愈(de)雏鸡生长受阻,增重缓慢;成年鸡多为带虫者,但增重和产蛋能力降低.1.病原学病原为原虫中(de)艾美耳科艾美耳属(de)球虫.世界各国已经记载(de)鸡球虫种类共有13种之多,我国已发现9个种..柔嫩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哈氏艾美耳球虫、早熟艾美耳球虫、布氏艾美耳球虫、变位艾美耳球虫、.:无性阶段、有性生殖阶段、孢子生殖阶段.鸡球虫(de)感染过程2.流行病学各个品种(de)鸡均有易感性,15~50日龄(de)鸡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较高.病鸡是主要传染源.鸡感染球虫(de)途径主要是吃了感染性卵囊.饲养管理条件不良,鸡舍潮湿、拥挤,卫生条件恶劣时,最易发病.在潮湿多雨、气温较高(de)梅雨季节易爆发球虫病.球虫虫卵(de)抵抗力较强,在外界环境中一般(de)消毒剂不易破坏,在土壤中可保持生活力达4~9个月,在有树荫(de)地方可达15~18个月.3.临床症状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松,头卷缩,食欲减退,嗉囊内充满液体,鸡冠和可视粘膜贫血、苍白,逐渐消瘦,病鸡常排红色葫萝卜样粪便,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开始时粪便为咖啡色,以后变为完全(de)血粪,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致死率可达50%以上.4.病理变化病鸡消瘦,鸡冠与粘膜苍白,毒害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中段:、巨型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中段堆型艾美耳球虫多在上皮表层发育哈氏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前段多种球虫混合感染5.诊断,或死后取肠粘膜触片或刮取肠粘膜涂片查到裂殖体、裂殖子或配子体,均可确诊为球虫感染,但由于鸡(de)带虫现象极为普遍,因此,是不是由球虫引起(de)发病和死亡,应根据临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病理剖检情况和病原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6.防制成鸡与雏鸡分开喂养,以免带虫(de)成年鸡散播病原导致雏鸡爆发球虫病.加强饲养管理免疫预防:疫苗(肉4种7),免疫调节剂,微生态制剂药物防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毛滴虫病又称鸡毛滴虫病,病、鸽口腔溃疡病.寄生于鸽、火鸡和鸡(de)上消化道,该病严重侵袭鸽,可引起口腔粘膜溃疡、坏死、呼吸困难、衰竭而死亡,给养鸽业造成巨大(de)经济损失.成年鸽通过嗉囊中(de)鸽乳直接将虫体传染给雏鸽,鸡和火鸡(de)感染是由于吞食被污染(de)饲料和饮水.在我国,约有60%(de)鸽感染过该病.火鸡(de)易年龄在16-30周.鸽(de)潜伏期约为7-12天..病初在粘膜表面见针尖大小干酪样病灶,病灶周围出血.. 肝脏也常受侵害,偶尔会侵害腺胃.诊断:虫体镜检.治疗:1,2-二甲基-5-硝基咪唑;灭滴灵;痢特灵.溃疡面:可涂10%碘甘油或金霉素;%高锰酸钾;1%新洁尔灭.。

火鸡几种常见病的特点及防控

火鸡几种常见病的特点及防控

2018年第10期火鸡,又名七面鸟或吐绶鸡,属于鸟纲、鹑鸡目、火鸡科,原产于北美洲东部和中美洲,与鸡有着远亲关系。

因其个大、生长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肉质好,营养丰富,抗病力强,我国已将火鸡列入“国家星火”开发致富项目。

近些年我省已建有规模养殖场,饲养技术较为成熟,经济收益相对普通鸡高,但也常遇到一些疾病。

特别是散养下的火鸡,经常发生各种疾病,而且传播速度较快。

为达到健康养殖模式,要做好火鸡以下主要疾病的防控。

1火鸡新城疫病原是新城疫病毒,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病程稍长者伴有神经紊乱。

各年龄的火鸡均易感。

发病初期出现最急性型,突然发病,不见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病程很短,接着出现急性型或亚急性型临床症状,病火鸡表现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至废绝,咳嗽,流鼻液,呼吸困难,下痢,后期有神经症状。

病理变化主要在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整个肠道至泄殖腔粘膜和浆膜均出血、坏死。

腺胃、肌胃粘膜出血。

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

鼻腔、喉头、气管等均有炎症变化。

火鸡新城疫要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并制定免疫计划。

有条件者根据新城疫免疫抗体的监测水平进行疫苗接种。

没有条件者一般采用7~10日龄进行首免,常用新-支二联苗滴鼻点眼,5周龄时进行二免,2月龄进行新城疫Ⅰ系注射。

种鸡以后每年春秋各一次加强免疫。

2火鸡出血性肠炎本病是幼龄火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疾病。

特征是突然发病、血便,血液从泄殖腔流出,可以粪便中见到新鲜血液或黑便。

病原为禽腺病毒Ⅱ群,有多种毒株,毒力各不相同,但各毒株的抗原性是一致的。

本病主要发生在6~14周龄,以7~9周龄火鸡发病最常见。

死亡率不定,通常为高死亡率。

常因毒株不同,引起的临床症状有很大差别,致死率也不同,从1%~60%不等。

一般毒力的毒株感染火鸡后,可能引起少数火鸡突然死亡;中等毒力或强毒株感染后,可引起火鸡急性发病,出现血便,发病的雏火鸡常在几小时内突然死亡,或完全康复。

肛门周围附有深褐色血便。

本病的特征性病变为肠道广泛性出血和脾脏肿大。

孔雀场组织滴虫病的控制

孔雀场组织滴虫病的控制
收 稿 日期 :07 81 2 0 - —4 0
4 诊 断
根 据该 场 发 病孔 雀 的临 床症 状 , 特征 性 的病 理
变化 , 以及显 微 镜 检 查 出原 虫 虫 体 , 诊 为 组 织 滴 确
虫病 。
维普资讯
第1 6卷第 1
命根兴等 : 孔雀场t t 滴虫病 的控 制 [) tJ ,
方 敌菌净 、 三字球 虫 粉 , 没 有 明显 效 果 , 7月 共 但 至 死 亡小 孔 雀 8 0多 羽 。8月初 , 昆 山 市 和苏 州 市 畜 经
牧兽 医站诊断为组织滴虫病 , 于是采取防治措施 , 治
愈 了部分 孔 雀 , 制 了疫 情 。20 控 0 3年再 次 自孵 自养
小孔 雀没 有发病 。至 2 0 0 6年 上半年 , 已有 4年保 持 不 发病 。该 场几 年 来 已 出售 种 用孔 雀 10多 羽 , 0 肉
用孔 雀 3 0多 羽 , 0 销往 上 海 、 京 、 津 、 沙 、 徽 北 天 长 安
等地 。 目前 圈存种 孔 雀 10多 羽 , 0 肉用 孔 雀 20多 0
羽。
防治 措施 , 制 了该 病 发 生 , 目前 已有 4年 不 发 控 至 病 。现就 该场 孔雀组 织滴 虫病 如何 控制 的情 况报 道
有血 液 。在典 型 的病 例 , 可见 盲肠 肿大 , 壁肥厚 坚 肠 实 , 香肠 样 。剖开 肠腔 可见 内容 物干 燥坚 实 , 一 似 有 段 干 酪样凝 固肠芯 。肠 芯横 切 面呈 同心 圆 轮层 状 。
雀 均 为正常 。但 办场 初期 , 有养 鸭专 业户 , 鸭群 数 将 次 放牧 到孔 雀 场周 围 的麦 田 、 田。孔 雀 场 南 面 不 稻 远 的地 方又 有 1个 肉鸡 场 , 以建 场 环 境 不算 十 分 所

兽医学习寄生虫口决

兽医学习寄生虫口决

1,粪便检查方法:线条(绦)球、比重小、飘在水里滚着跑;吸棘头、比重大、此类要用沉淀法;网尾幼虫用贝尔,日本血吸要孵化。

2,吸虫病:人畜共患吸虫:日本血吸虫病,华枝睾吸虫病猪吸虫:姜片吸虫病牛羊吸虫:片形吸虫病,阔盘吸虫病,歧腔吸虫病,东毕吸虫病禽吸虫:前殖吸虫病,后睾吸虫病3,人畜共患病--日本血吸虫病:南方江水滚滚流(牛),雌雄异体抱雌沟。

钉尾钻皮肝肿大,门静肠静吡喹疗。

牛:牛易感钉:钉螺尾:尾蚴感染阶段皮:皮肤感染4,人畜共患病--华枝睾吸虫病:人猪犬猫华枝睾,肝胆相照醉鱼飘。

肝胆相照:寄生部位醉鱼:第二中间宿主5,猪的吸虫病--姜片吸虫病:姜片猪肉炖小肠,扁螺菱角凑菜肴。

猪:易感动物小肠:寄生部位扁螺菱角:中间宿主为扁卷螺,猪吃了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而感染。

6,牛羊吸虫:片形吸虫病,歧腔吸虫病,阔盘吸虫病,东毕吸虫病:片形歧腔肝胆照,阔太姨(胰)太东日游。

片形吸虫,歧腔吸虫:寄生于胆管与胆囊内阔盘吸虫:寄生于胰脏胰管内东毕吸虫:同日本血吸虫7,禽吸虫:前殖吸虫病,后睾吸虫病前殖鸡生殖,后睾鸭肝里。

前殖吸虫:寄生于法氏囊、输卵管、泄殖腔、直肠后睾吸虫:禽的肝脏胆管胆囊。

主要侵害鸭。

8,绦虫病:人畜共患绦虫病--猪囊尾蚴病,棘球蚴病牛羊绦虫病--脑多头蚴病,牛羊绦虫马绦虫病--马绦虫鸡绦虫病--鸡绦虫鸭绦虫病--矛形剑带绦虫犬猫绦虫病--犬复孔绦虫病9,猪囊尾蚴病,棘球蚴病,脑多头蚴病:猪囊蚴米猪肉,狮子哑铃秀。

棘球蚴肝肺泡,多头转圈跑。

三病终末都小肠,1人跑,后面跟着2条狗。

猪囊尾蚴:终末宿主人小肠棘球蚴:终末宿主犬、野生犬科动物和猫小肠脑多头蚴:终末宿主犬科动物小肠10,牛羊绦虫病--牛羊绦虫马绦虫病--马绦虫鸡绦虫病--鸡绦虫鸭绦虫病--矛形剑带绦虫犬猫绦虫病--犬复孔绦虫病马牛羊绦地螨跑,鸡绦棘沟结核灶,鸭绦中间剑水蚤,犬复瓜子各种蚤。

12,多种动物共患线虫病--类圆线虫病多种动物共患--毛尾线虫病猪寄生虫病--食道口线虫病猪寄生虫病--猪肾虫病类圆丘疹十二刀,毛鞭盲肠腰鼓抽。

花尾榛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报告

花尾榛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报告

花尾榛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报告
张慧卿;李沐森;薛会明
【期刊名称】《兽医导刊》
【年(卷),期】2015(000)006
【摘 要】鸡组织滴虫病又称盲肠肝炎或黑头病,是由组织滴虫属的火鸡组织滴虫寄
生于禽类盲肠和肝脏引起的一种急性原虫病.本病常发生于火鸡,易感禽类还有孔雀、
珍珠鸡、鹧鸪以及家禽等.本文详述了2014年7月10日磐石市某珍禽养殖场遇到
的一例花尾榛鸡感染组织滴虫病例.

【总页数】2页(P140-141)
【作 者】张慧卿;李沐森;薛会明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吉林 13210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吉林
13210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吉林吉林 132101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一例鸭组织滴虫病的诊治报告 [J], 符友祥;王子学
2.一例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报告 [J], 李红
3.一例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报告 [J], 刘春红
4.一起小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报告 [J], 黄果麦
5.一例山地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报告 [J], 李桂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火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报告

火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报告

火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报告
周丽荣;李春华
【期刊名称】《中国畜禽种业》
【年(卷),期】2009(005)004
【摘要】组织滴虫病是由组织滴虫所引起的原虫性寄生虫病,该病的主要特点是侵害盲肠和肝脏,又称火鸡盲肠肝炎。

由于患病后血液循环障碍,病禽头部呈暗黑色,所以又称黑头病,是火鸡育雏过程中的主要疾病,传染性很强.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总页数】1页(P119)
【作者】周丽荣;李春华
【作者单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15009;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15009【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
【相关文献】
1.一例火鸡组织滴虫病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J], 刘凤香;
2.一起火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报告 [J], 覃小柳
3.一例火鸡组织滴虫病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J], 刘凤香
4.一起火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及防控措施 [J], 郑朝住
5.一例火鸡组织滴虫病的诊治 [J], 孙燕芳;刘友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病理学诊断

孔雀组织滴虫病的病理学诊断

组 织 滴 虫 病 ( itmo is ) 由 火 鸡 组 织 滴 虫 hso nai 是 s
为 暗红 色 的血凝 块 , 周是 淡 黄 色 干酪 样 的渗 出物 外 和坏 死 物 ; 肠 黏 膜 出 血 、 死 并 有 溃 疡 形 成 。( ) 盲 坏 2 肝脏 : 肿 大 、 脆 , 被 膜 表 面 可 见 圆形 和 形 态不 稍 质 肝 规则 的黄 白色 坏 死 灶 , 死 灶 的 大 小 不 一 , 的散 坏 有 在 , 的 相 互 融合 形 成 大 的 坏死 灶 , 径 可 达 5 有 直 mm, 中央 稍 凹陷 、 缘 稍隆 起 。 ( )胰 脏 : 观可 其 边 3 眼 见 表 面散 在灰 白色 的坏 死 灶 , 由小 米粒 大 到 黄豆 粒 大不 等 , 突 出 于被膜 表 面 , 面也 可 与红 褐色 背景 稍 切 上 见 到灰 白色 的形 状不 规 则 的结 节状坏 死 灶 。其他
如下 。
2 2 病原 学 检查 结果 光 镜 下 可见 多量 带 鞭 毛 的 . 虫 体 , 作节 律性 钟 摆样 运 动 。姬姆 萨染 色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体 且 被 染成 蓝 色 , 见 明 显 的 胞 核 , 核 淡 红 色 , 见 明 可 胞 可 显 的蓝 色核 仁 ( 中插 彩版 图 3 。 见 )
变 化 ( 中 插 彩 版 图 4 6 。 ( ) 脏 : 死 灶 中 心 见 ~ ) 2肝 坏
1 3 组 织学 观察 .
将 有 明显 眼观病 变 的肝 脏 、 盲肠
部 肝细 胞坏 死崩 解 , 围 区域 的肝细 胞索 排列 紊乱 , 外 并 显示 变性 坏死 和 崩 解 , 问可 见 组 织 滴 虫 和 巨 噬 其 细胞 及 淋 巴细胞 浸 润 , 分 肝 脏 固有 结 构 被 破坏 消 部 失, 被坏 死 组 织 和 各 种 炎性 细 胞 取 代 ( 中插 彩 版 见 图 7 。( ) 脏 : ) 3胰 坏死 灶 部 的胰腺 结 构被 严 重 破 坏 , 难 以辨认 , 留的胰 腺 细 胞 与 各 种 炎 性 细胞 混 在 一 残

鸡病鉴别诊断(三)

鸡病鉴别诊断(三)

在养鸡生产中,经常会遇到以腹泻等典型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鸡病,引起发病的既有病毒性疾病,也有细菌性疾病,还有寄生虫疾病,这些鸡病都表现有肠炎、腹泻的症状,容易造成误诊,本文简述这些疾病鉴别诊断方法要点.希望能对广大养鸡户和基层兽医者在疫病防控中提供一些帮助。

1 从感染病原和临床特征上进行鉴别鸡新城疫:是由鸡新城捩病毒(NDV,属副粘病毒) 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高度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以引起呼吸困难、下痢、神经机能紊乱、黏膜浆膜Ⅲ血为特征。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双股RNA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以法氏囊肿大、肾脏损害为特征。

鸡霍乱(巴氏杆菌病) :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多种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病急、下痢、败血症、病死率高、出血性肠炎和全肝有弥漫性针尖大的灰白色坏死点为特征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细菌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呈败血性表现,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炎、肠炎等为特征。

鸡伤寒:由鸡伤寒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体温升高(43~44℃) 、企鹅式站立、下痢、呼吸困难和肝呈绿棕色或古铜色为特征。

鸡白痢: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重要传染病,临床上以雏鸡发病急、病死率高和急性呈败血性变化为特征鸡链球菌病:由禽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或慢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昏睡、持续下痢、跛行、瘫痪为特征。

绿脓杆菌病:由鸡绿脓杆菌引起雏鸡的一种败血症疾病,临床上以严重腹泻、皮下水肿为特征。

鸡结核病:由禽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体内各种器官形成结核结节、坏死、钙化、慢性进行性消瘦为特征。

坏死性肠炎:又称肠毒血症,由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病鸡排出黑色或混有血液的粪便、小肠后段黏膜坏死为特征。

鸡溃疡性肠炎:由肠道梭菌引起的多种幼禽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肝脾坏死、肠道出血、溃疡为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一般夏季多发。 (4)如果有异刺线虫和蚯蚓的参与,使鸡感染的机会增多。
(虫体可进入同时在宿主体内寄生的异刺线虫体内,并可在 其卵巢中繁殖,进入其卵内,因而在外界可得到虫卵的保护, 而且虫卵及发育成的幼虫还可被蚯蚓吞食,鸡吃入这样的蚯 蚓后,仍能构成感染。)
3. 症状 潜伏期15~21天 最短5天 症状一般见于雏鸡雏火鸡
7. 预防
500毫克/升水,混饮,连用6、7天。
鸡与火鸡分开饲养,雏鸡与成鸡分开饲养,在常发鸡场进行预 防性驱虫(包括异刺线虫),可用二甲硝咪唑,火鸡雏按 0.0125~0.015%混料,鸡雏按0.0075%混料,连用5、6天。
动物寄生虫病学
医学蠕虫学
Medical helminthology
王娟
组织滴虫病
根鞭毛目 鞭毛阿米巴科 组织滴虫属
雏火鸡和雏鸡等家禽 盲肠
1. 病原体
为多形性虫体 大小不一 近似圆形和变形虫形 伪足钝圆
在盲肠腔中的虫体直径5~30微米 常有一根鞭毛
病初精神和食欲变差 怕冷 下痢
严重者可见血粪甚至血痢 有的病例在末期因血液循环障碍 鸡冠呈暗黑色
4. 病理变化
(1)盲肠
一般仅一侧发生病变,有时为两侧。外观异常膨大,肠壁增 厚,肠腔充满干酪样渗出物或崩解产物。有时盲肠穿孔引起 腹膜炎。
(2)肝脏
表面出现散在的或密集的黄色或黄绿色的环状病灶,大小 不等,中央凹陷,边缘突起。
5. 诊断 根据症状和病理变化基本上可做出判断 确诊要寻找病原,从盲肠粘膜处挑取粘液,加生理盐水 (400C)做悬液镜检。
6. 治疗
(1)二甲硝咪唑 按0.05%混料,连用5、6天。 (不超过10天,蛋鸡不用,宰前3天停用)。
(2)呋喃唑酮(痢特灵) 按0.04%混料连用7~10天。
(3)甲硝咪唑(甲硝哒唑、甲硝唑、灭滴灵)
电镜下 可见有一轴柱贯穿虫体 副基体呈倒V状 紧靠细 胞核 倒V的尖端还有一盾状物 核近似圆形
在组织中的虫体无鞭毛 但仍有动基体

2. 生活史和流行病学
(1)虫体进行二分裂法繁殖,通过污染的饲料、水源等经 口感染新宿主。 (2) 3~12周龄的火鸡雏和鸡雏最易感,死亡率也较高,还 可感染野鸡、孔雀、珠鸡和鹌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