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选修课论)
历史选修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摩洛哥菲斯古城
古城墙和城门
01
菲斯古城的城墙和城门是其重要的历史遗迹,展示了摩洛哥古
代城市的防御体系。
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维因大学
02
位于菲斯古城的卡拉维因大学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之一,对摩
洛哥和伊斯兰世界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菲斯皇宫
03
作为摩洛哥历史上的重要皇宫之一,菲斯皇宫展示了摩洛哥古
代建筑和艺术的精华。
埃塞俄比亚拉利贝拉岩石教堂
历史意义
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的象征,表达了美国人民争取民主、自 由的崇高理想。
墨西哥玛雅遗址
地理位置
玛雅遗址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是玛雅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遗址特点
玛雅遗址包括众多金字塔、宫殿、神庙等建筑,以及精美的石雕、 壁画等艺术品。这些建筑和艺术品展现了玛雅文化的辉煌成就。
历史意义
玛雅遗址是研究玛雅文化的重要场所,对于了解古代美洲文明具有重 要意义。
挑战
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如 城市化进程加速、旅游业快速发展、自 然灾害频发等。这些挑战对文化遗产的 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跨国合作,共同保护人类宝贵遗产
合作机制
各国应加强跨国合作,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同应对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例如,可以加强国际组织的作 用,推动各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
03
文化价值
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建筑的代表,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军事、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长城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
征之一,代表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日本法隆寺
建造历史
法隆寺位于日本奈良县,是日本佛教圣地之一。据传始建于公元607年,是日本最古老的 木结构建筑之一。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课后反思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课后反思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课后反思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成功地保护和展示了众多世界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天坛等等。
本文将对这些遗产进行课后反思,探讨其在当今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长城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代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兵马俑是中国著名的古代军事遗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战争兵马俑遗址之一。
天坛是中国古代的祭天祀神之地,被誉为“东方神器”,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祭天祀神建筑群之一。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长城、故宫、兵马俑和天坛等建筑和遗址都代表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历史,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的历史见证,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长城是世界著名的历史遗迹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是中国最著名的宫殿建筑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兵马俑和天坛等遗址也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遗产。
然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些古建筑和遗址受到了破坏和盗窃,使得这些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意义。
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和了解,使得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精选5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精选5篇)第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论文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认识—谈谈湘西苗族鼓舞旅游管理与工程学院2009420106809级信管二班:李颖来到湘西,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湘西苗族鼓舞了。
它是在鼓中舞,舞中伴鼓。
形式之多样,内容之精巧。
鼓声响起,我也禁不住起舞了!通过查资料,我了解到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是湘西苗族独具魅力的重要文化形式。
它不但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还表达男女爱之情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湘西苗族鼓舞的丰富,神秘极大了引起了我对湘西兴趣。
湘西苗族鼓舞是一个了解并认识湘西苗族的重要窗口,我觉得它在湘西的民族旅游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来到湘西,我们不仅仅想看看湘西奇特的自然景观,我们也想融入湘西的民族风情。
鼓舞观赏性强,互动性高,花样多。
这自然吸引了大量游客。
而鼓舞在湘西地区也俨然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品牌,这对大湘西的旅游业也产生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它成功的使民俗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所以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很好的与旅游联系起来的。
同样成功的例子还有大湘西的苗族银饰锻造技术,桑植民歌等。
更多地区应大力宣传非遗项目,这样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也能使民俗文化得以更好地宣扬,传承。
所以我们应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联系,使独特的民俗文化更加源远流长!第二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受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历史。
它见证了人类思想的进步,是人类用双手创造出来的作品。
它土色土香,展示的是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属于活态的传承,不只是要物质实体的传承,更需要手艺,确切的说是需要人去传承。
没有了人这个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无法传承。
在调研的这一路上,我见到了许多民间艺人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十分精美,但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费时耗力而且没有对等的经济价值——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真正原因。
敦煌石窟论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生姓名:李钰城学号:********学院:理专业年级:测绘工程2012级3班课程:华夏文明之旅设计(论文)题目:我最感兴趣的洞窟--敦煌莫高窟指导教师:**2013年12月中文摘要通过为期八周的选修课的学习,我了解了许多中国古文化,包括佛教文化,雕塑文化,彩塑文化以及舞蹈文化。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敦煌莫高窟。
它留给我的除了震撼还是震撼,从那里我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了各个朝代的文化。
它真是我国乃至是世界文化的宝库,令我不由升起了崇敬之情。
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最喜欢的洞窟—敦煌莫高窟。
关键词壁画,雕塑,建筑1.敦煌莫高窟简介莫高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近代以来又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并衍生出了一门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但莫高窟在近代以来受到许多人为的损伤,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严重破坏。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南北长1680米,高50米。
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上,下最多有五层。
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僔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
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

传统文化论文1500字篇一:选修课论文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1500字一直以来就对中国文化传统充满了兴趣,然而在我读大学之前根本很少在课堂上接触这些东西。
如今很高兴自己可以在大学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因为作为一名工科学生,平时少有机会能接触的这些东西。
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
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的了解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因此,我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角度来完成这篇论文。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离我们很遥远,和我们生活不相干,我不这么认为,其实,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联。
要想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1988年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他们在宣言中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由此可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
那我们怎样去看待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比如古人对于“言”和“行”有过精辟的论述,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漫步》课程标准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漫步》课程标准编者:酒店管理教研室审核人:满姝、阎文实、马芙课程负责人:何欣竹系主任:满姝编制单位:旅游管理系编制日期: 2013.12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漫步》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漫步》是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从旅游角度出发探讨旅游中最常涉及到的世界遗产,选取与旅游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广泛的文化遗产,向学生系统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
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遗产,中国文化,扩大知识面,提高欣赏水平,提高自己的旅游文化素质。
是《旅游文化》、《旅游地理》等的后续课。
二、课时应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致,为28学时。
三、课程学分应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致,为2学分。
四、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直观感受旅游资源面临毁坏与消失的危险,明确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掌握世界遗产的分类与价值。
掌握世界自然遗产的分布,掌握世界文化遗产在中国的分布,(2)能力目标:能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及综合分析,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体验文化遗产的价值,能够欣赏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艺术与历史价值,能够理顺世界遗产4项价值间的关系,能够运用我国世界遗产的分布,完善自己的导游词创作,与带团技能,开阔眼界增长见闻,识别他国世界文化遗产与我国文化的异同等(3)素质目标:激发环保意识,培养地理思维,形成小组合作意识,获得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五、课程内容及要求序号课程内容(模块/任务/项目)目标考核要点参考课时1 项目一:引导阶段1、展示不同类型的风景风光图片2、用谈话的方式和学生共同讨论“为什么要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探究世界遗产的条件。
感受、理解、体验文化遗产的价值42 项目二:发展阶段介绍长城与泰山、故宫等所有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掌握世界遗产评价标准与价值审美境界的提升与文化价值取向的异同203 项目三:总结阶段世界遗产的保护,每一处世界遗产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选修课世界文化遗产

武汉轻工大学中国世界遗产鉴赏姓名鲁涛学号 *********班级网工二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指导教师张国超2013年11月20日黄山黄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中国5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属中国南岭山脉的部分,全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
黄山山系中段,是黄山的精华部分,也就我们要游览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
它在黄山市境内,南邻歙县、徽州区、休宁县和黟县,北连黄山区;这五个县、区也都属于黄山市管辖。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
后因传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唐玄宗信奉道教,故于天宝六年改为“黄山”。
明朝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临黄山,赞叹”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被后人引申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1990年12月黄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一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2月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黄山在中国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样子,因为山上岩石多青黑青黑的,古人就给它起这样一名字。
传说咱们中华族的先祖轩辕黄帝在完成中原统一在业、开创中华文明之后,来到这里采药炼丹,在温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
唐朝著名的皇帝明皇李隆基非常相信这个说法,就在天宝六年下了一道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
意思是,这座山是黄帝的山。
从那以后,黄山这个名字就一直到现在。
黄山是绝美绝美的,可说天第奇山,能够登临它,亲眼看看它,确实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在很久很久前,在漫长地质历史代,大自然的无穷力,塑造了黄山那绝美的风采和种种奇特的景观,令人倾倒,令人心醉。
黄山的美,首先就美在它的奇峰。
这里竞秀,峰峰称奇,各有特色,各具神韵。
黄山奇峰到底有多少,还没有一个确切数字。
历史上先后命名的有36大峰、36小峰,近年又有10座名峰入选《黄山志》。
这80多座山峰的高绝大多数都在海拔千米以上,其中莲花峰最高(1864米),光明顶次之(1841米),天都峰排行老三(1829.5米),这三大峰和风姿独秀始信峰(1683米),去黄山的朋友,哪怕登上这四座奇峰中的一个,也算不虚此行了。
中国世界遗产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世界遗产》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黄幼珍审核人:XXX编撰日期:2008年11月一、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本课程通过介绍世界遗产诞生、发展的总体状况、主要类型以及评选标准,系统解读中国旅游资源中最精华的部分——世界遗产的主要特征、历史与现状,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世界遗产的专业基础知识,正确认识中国世界遗产的重要意义,在受到自然与人文精神熏陶和感染的同时,树立珍惜和保护祖国宝贵遗产,共创美好家园的情操和意识,积极组织和参加保护世界遗产的各项社会活动,为今后从事旅游文化的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是为旅游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沿展课),A类性质,34学时。
二、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本课程以介绍世界遗产公约的由来、理念、分类及其评选标准为先导,以解读和分析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中国世界遗产为主要内容,不仅对每一名录遗产进行类型、特征和价值的概括,而且对其当前的旅游保护、管理和开发的成功或失败进行评述,由此构成本课程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特色。
理论讲授部分共有五章:绪论第1章中国文化遗产1.1 历史城市:一、澳门;二、平遥;三、丽江1.2乡村聚落:一、福建土楼;二、西递宏村;三、开平碉楼和村落1.3皇宫和王宫:一、北京和沈阳明清故宫;二、布达拉宫;1.4园林:一、颐和园;二、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三、苏州古典园林1.5 皇家陵园和墓地:一、秦始皇陵;二、明清皇家陵寝1.6防御工程:长城1.7古人类遗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8考古遗址:一、莫高窟;二、殷墟1.9水利工程:青城山和都江堰2.0历史建筑:一、武当山古建筑群;二、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三、天坛2.1其他:一、大足石刻;二、龙门石窟;三、云岗石窟第2章中国自然遗产2.1 地球演化:一、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二、中国南方喀斯特2.2 自然景观:一、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二、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三、黄龙风景名胜区2.3 生物保护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第3章中国文化与自然双遗产3.1泰山3.2黄山3.3 峨眉山和乐山大佛3.4 武夷山第4章中国文化景观遗产:庐山第5章中国非物资文化遗产5.1昆曲5.2古琴音乐5.3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5.4 蒙古族长调民歌三、教学方法根据课程性质,本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具体如下:1、在课堂教学方式上,通过教师讲授、提问、讨论、作业评讲、观看图片、影视等活动,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荆楚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及荆楚文化的精神特质陈昕炜(武汉轻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1108 110107808)荆楚文化是指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
古代的“荆楚”概念,其地域范围大致以今天的湖北省行政区划为主,故湖北人往往将本省称为“荆楚大地”。
所谓荆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态,从断代的静态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当今湖北地区为主体的古代荆楚历史文化;从发展的动态角度看,它不仅包括古代的历史文化,还包括从古到今乃至未来湖北地区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因此,“荆楚文化”也可以理解为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文化。
楚国历史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之一,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
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秦汉三国文化秦汉时期的湖北地区是当时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云梦古泽、睡虎地和龙岗秦简、张家山汉简、汉明妃王昭君、汉光武帝刘秀、文学家王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湖北境内还是魏、蜀、吴三国犬牙交错、激烈争夺的“四战之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联合与斗争波谲云诡,惊心动魄,古隆中、赤壁、乌林、长坂坡等著名文化景区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楚,也称荆楚,春秋时代的这个国家为什么叫做“楚国”呢。
“楚”本是一种灌木的名称,也叫做“荆”,在南方江汉流域的山林中极为常见,可用作薪柴等多种用途,人日常离不了。
于是远自商代时,北方中原人就以荆楚来称呼江汉流域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比如《诗经·商颂》中说的“维女荆楚居国南方”。
但是,构成楚民族主体的,却并不是江汉流域的土著,而是原居北方的祝融部落的一支(楚人奉祝融为始祖),这支部族迁移到江汉流域,不断地与周围的土著民族(九黎、三苗的后裔)相互融合,发展成为一支强盛的荆楚大族。
荆楚部族在与北方商王朝的对峙中也吸收了先进的商文化,为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周朝初年,转投周王的荆楚族得到了中原王朝的支持,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国家。
从春秋开始,楚国迅速强盛起来,尤其是到了楚庄王时,楚吞并了周边的许多小国,成为一方大国。
楚地是一个历史的地域概念,大体上以今湖北全境和湖南北部为中心,向周边扩展到一定的范围。
当北方有炎、黄部落在创造中原文明的时候,南方江汉流域也兴起了九黎部落,并创造出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等早期楚文化。
然而这之后,随着九黎部落被炎、黄部落击败,以及后期的三苗部落被更强大的中原部落所征伐,楚地文化逐渐消沉了。
楚地文化落后与中原的另一个原因是江汉流域多山林水泽,各氏族部落不能像中原地区的氏族部落那样较快地由采集和渔猎转入农耕和畜牧,这种生产力的缓慢发展相应地限制了文化的发展速度。
因此,当北方已经出现了夏、商等奴隶制国家后,南方楚地仍停留在原始的父系氏族社会阶段,散居的各氏族部落屡遭中原势力的压迫和征伐。
但就是在这种持续千年的蛮荒背景下,逐渐孕育发展出楚民族以及其后的楚国家,并成为当时中国南方各部族融合的中心。
楚人借天时、地利融汇了中原文化和南方土著文化,开创了独具异采的楚文化。
文化主源楚文化是东周时期长江中游(涉及长江、汉江、淮河流域)地区楚人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征的一种文化。
商周时期中原民族把长江中游的南方民族称为荆蛮、楚蛮或荆楚,荆楚民族在商代已相当强大,《诗经》曾提到“挞彼殷武,奋伐荆楚”。
周武王分封荆楚民族一支的首领熊绎于荆山丹阳,为楚子,标志着楚国历史的开始。
起初楚国在诸候国中等级较低,控制地域也非常小。
西周后期,楚国逐渐强大,通过不断的战争,逐渐控制了长江中游地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考古工作者在荆楚地区发现了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遗址、墓葬等春秋时期的文化遗存,说明至迟到春秋时期,以荆楚民族为主体、以楚国为中心的楚文化体系已经形成。
至战国时代,楚国继续扩张,占有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并控制了今河南、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域,成为“战国七雄”中疆土最广阔的政权。
随着楚国和荆楚民族由弱小走向强大,楚文化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传播以及与与新征服地域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
“楚辞”这一名称起于西汉。
它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体名,指战国后期由屈原等楚国诗人以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为基础创造的一种诗歌载体;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由西汉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后人模拟的作品,名为《楚辞》。
由于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他的作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最有代表性的。
后人提及楚辞无不言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并常以“骚”或“离骚”作为楚辞的代称。
楚辞的产生离不开楚地特有的民间习俗。
江汉水乡,民间巫风盛行,土俗尚祠祀歌舞,而且这一带很早就流传着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地民歌,这些因素都是楚辞得以产生的基础。
虽然在《诗经》这样一部广泛采录周初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四方各国民歌的总集中,几乎没有收录楚地民歌(原因大概在于楚一向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楚地方言也难以被中原人接受等),但仅从各方典籍保存下来为数极少的楚歌来看,其内涵丰富,叙事抒情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楚辞的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
楚辞被喻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于其后产生的汉赋更有直接的影响。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楚辞,与其他楚文化精华一起,构筑起瑰丽奇异的楚地文明。
荆楚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巨大的经济文化开发价值。
楚文化、荆楚文化同属一个概念,均指楚人、楚国创造而长期沉淀的文化实体和形态。
我们这里说的它们是同属一个概念,是因为历史上荆、楚不分,荆、楚或荆楚、楚荆作为一种特定的称谓,已沿袭三千多年了。
如《诗·商颂·殷武》说:“维女荆楚,居国南乡。
”这里是“荆楚”联称,荆在前,楚在后。
《竹书纪年》说:“昭王十六年,伐楚荆。
”这里是“楚荆”联称,楚在前,荆在后。
另据《春秋》记载,鲁庄公(前693—前661)之前称荆,但自鲁僖公(前659—前627)元年后,就改称为楚了。
这样看来,荆或楚,荆楚或楚荆联称,其意思是一致的,似无多大区别。
时至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
”释楚:“丛木也,一名荆也。
”这样就把荆山、荆楚木、荆州、荆楚国,统一了起来,形成为系统完整的概念,故至唐宋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
”沈括《梦溪笔谈》也说:“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
”至此,荆楚约定俗成,成为一个专称楚族、楚国和荆楚地域的一个特有的称谓。
当然,历史上也还有其他各种说法,如《诗·商颂》毛传说:“荆楚,荆州之楚国也。
”又如《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秦庄襄王名楚,故改讳荆。
”但不论何种说法,荆和楚早已溶合为一体了,绝不能截然分割开来。
作为楚人族所创造的文化,并在荆楚大地得以长期沿袭下来,当然也就称之为楚文化或荆楚文化了。
那种认为楚文化是专指为楚国时期的文化,荆楚文化则为荆楚地域自古至今的文化,即指楚文化,又指此地的一切时空文化,显然是不科学的。
文化是传承性的,源流嬗变,涓涓不息,楚国虽亡,文化不灭。
我们今天溯其源,观其流,又察其流,探其源,从时空的角度,研究荆楚文化,着力为建设现代文明服务,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的,但不能说这就是荆楚文化本身。
楚文化或荆楚文化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有它本身的内涵和属性,有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科学体系,不能把荆楚地域内任何时期的文化、都称之为楚文化或荆楚文化。
关于楚文化或荆楚文化的内涵,从大家比较习惯接受的角度概括,可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和民俗文化。
这种概括,只是罗列荆楚文化所大致涵盖的内容,绝非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研究荆楚文化的本质性蕴涵。
并为自己创造了‘第二自然’”高尔基语。
“第二自然”,就是楚人在长期的奋斗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既见于文献记载资料,更直接见于考古发掘实证资料。
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楚地出土文物众多,令人目不暇接,故有学者提出“考古意义上的楚文化”,“以体现在考古遗物上的为限,主要是物质文化”,张正明主编《楚文化志》的概念。
其实,文物是文化活动过程的结晶,它既反映了楚人物质文化的成就,也体现了楚人精神文化的面貌,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价值通常认为,文化有两种现象,一是“物化”现象,即文化方面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一是“人化”现象,即人的精神及其产品。
其实,第一种现象也是“人化”现象,因为物质产品都是人创造的,是人的力量的对象化。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对文化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共生关系的认识与把握,是审视文化价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现代视角。
最能体现荆楚文化特点、表现其艰苦创业的“筚路蓝缕”,正是这种文化与人的关系的真实写照。
楚国历经数代国君与国民的奋力开拓,成就了“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霸业,然其最初,只是周王朝在歧视政策下封于蛮荒之地的一个蕞尔小邦。
熊绎的部众在睢山、荆山之间的穷乡僻壤耕垦,过着古朴的生活,而灿烂的楚文化的起点,也就在这狭小的天地之中。
“筚路蓝缕”的精神不仅为楚国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它所带来的“文治教化”方面的财富也是巨大的。
在文化经验和智力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文化心理和素质也在不断提升,而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始终是人及其精神。
在“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精神影响下,君臣一德、上下一心,先人们劳动的艰险和技巧的神奇常常令后人惊叹,它所带来的文化心理和素质的沉淀和积聚,生生不息而又日渐更新,形成了任何力量都摧不垮的民族文化精神。
对“筚路蓝缕”的进一步研究,如果从人的精神视角、包括文化心理和素质的意义上去考察,不仅会加深对“以人为本”的文化价值论的自觉,而且会更好地推动荆楚文化放出新的光彩。
在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沃土上,区域文化犹如群芳斗艳,文化传统的发掘和张扬遍及各个省区。
现代文化价值论呼唤和追求文化个性特征和独特品格。
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国文化的精神可以用“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两句话来概括。
这两点,荆楚文化都有突出的表现,其代表人物就是屈原。
“自强不息”一般体现在开国创业时,随着政权的巩固与发展,尤其是物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时,懈怠的情绪就会产生,国家就会走向衰亡。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说的就是一般情况。
而荆楚文化的独特性就在于不仅在开国时“自强不息”,在亡国时,这种精神在楚国先民身上不仅没有泯灭,反而更加旺盛。
屈原年轻时受到楚怀王的高度信任,后来虽为奸人所害,即使在流亡时,面对已经无望的国家,终不能离开故土,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
屈原死后无数楚国先民也正因具备这种独特的精神文化气质,使得“秦灭六国,四方怨恨,而楚尤发愤,势虽三户必亡秦,于是江湖激昂之士,遂以楚声为尚”(鲁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