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气候特征
辽宁气候介于温带与亚热带之间

辽宁气候介于温带与亚热带之间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处辽宁半岛东南部及辽河中下游地带,东临渤海,与朝鲜半岛遥相对望,北濒大连湾,南界黄海。
辽宁地处东亚大陆的东北部,其气候类型介于温带与亚热带之间,受到季风气候的显著影响。
本文将对辽宁省的气候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辽宁省的气候可划分为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东南部属于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区,而西北部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辽宁省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且多雪。
在春季,辽宁省随着气温的升高,植被开始复苏,春意渐浓。
昼夜温差较大,白天气温逐渐回暖,夜晚仍然较冷。
春季雨水较多,降雨量较大,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
夏季是辽宁省气候最炎热的季节,气温较高且多雨。
夏季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尤其是在山区和沿海地区。
随着毛利风和季风的影响,台风频繁登陆,带来强降雨和大风天气。
夏季的高温多雨对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为辽宁省的旅游业带来了繁荣。
进入秋季,辽宁省的气温开始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增大。
秋季的天空湛蓝,气温适宜,降雨较少。
秋季是旅游的黄金季节,各景区的红叶、丰收等都成为了人们观赏的焦点。
此外,辽宁省的秋季还有良好的天气条件,适宜户外运动和旅游活动。
随着秋季的结束,辽宁省迎来了漫长的冬季。
冬季气温低且多雪,寒冷干燥。
西北部地区的冬天尤为严寒,而沿海地区则相对温暖,冬季降雪较大。
辽宁省的冬季是滑雪、温泉等冬季旅游的好时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总的来说,辽宁省的气候介于温带和亚热带之间,四季分明。
春季温暖多雨,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凉爽干燥,冬季寒冷且多雪。
辽宁省丰富多样的气候为其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挑战。
大连市自然资源

大连市自然资源
大连市位于中国辽宁省南部,东临黄海,是一座美丽的滨海城市。
大连市自然资源丰富多彩,包括陆地、海洋和气候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和海洋资源四个方面介绍大连市的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大连市地处辽宁半岛南端,东临渤海、黄海,西南濒临辽宁省境内的锦州市和丹东市。
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大连丰富的自然资源。
大连市地势起伏较大,山地、丘陵、平原和海岸线等地形交错分布。
地形地貌:大连市地形多样,主要包括大连山脉、大连丘陵、平原和海岸地带。
大连山脉绵延数百公里,为大连市提供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
大连丘陵起伏有致,适宜农业发展。
平原地带主要分布在市区周边,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海岸地带拥有优美的海滩和海岸景观,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气候特征:大连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凉爽,降水充沛。
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维护。
同时,大连的气候还为城市旅游业带来了独特的魅力。
海洋资源:大连市作为滨海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大连港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之一,为大连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大连市海域丰富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为渔业和海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总体来看,大连市自然资源的丰富多样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优质的生活和旅游体验。
辽宁气候类型介于热带与温带之间 强烈的大陆性特征

辽宁气候类型介于热带与温带之间强烈的大陆性特征辽宁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东经119°25'~125°46',北纬38°43'~43°26'之间。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辽宁的气候类型介于热带与温带之间,同时受到了强烈的大陆性特征的影响。
1. 气候特点辽宁的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雨量分布不均等特征。
辽宁的春季气温变化大,白天温暖而晚上较为寒冷。
夏季炎热潮湿,气温往往超过30摄氏度。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气候宜人。
冬季寒冷而干燥,气温往往低于零度,且常有降雪。
另外,辽宁的雨量分布不均匀,东部和南部地区相对较多,西部和北部则相对较少。
这种不均匀的降雨分布使得辽宁的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风险,需要合理调控水资源。
2. 大陆性特征辽宁的气候受到了强烈的大陆性特征的影响。
大陆性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季节性明显,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等。
在辽宁,冬季的大陆性特征最为明显。
由于辽宁地处内陆,与海洋远离,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较低且干燥,降雪也相对较多。
同时,由于大陆性气候的影响,辽宁的冬季风力较大,使得气温更加寒冷。
这对于农业和人民的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夏季的大陆性特征在辽宁表现为高温和潮湿。
由于受到西伯利亚的暖湿气流的影响,辽宁的夏季气温往往较高,且经常伴随着高湿度。
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日常作息都带来了不便。
3. 影响与应对辽宁的气候类型和大陆性特征对该地区的农业、水资源管理和人民的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是对农业的影响。
辽宁的农业生产在受到气候的不确定性和降水分布的不均匀时,面临较大的风险。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和农业科研机构需要采取措施,提供农业保险和培训,以帮助农民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其次是对水资源管理的影响。
由于雨量不均匀,辽宁地区存在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大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力度,提供水资源的科学分配和保护措施。
七年级地理 辽宁 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辽宁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辽宁省的地理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七年级辽宁地理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辽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总面积148,000平方千米。
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东与朝鲜(Korea)、俄罗斯接壤,南与吉林省、河北省相连。
该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省会沈阳市。
二、气候特点辽宁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虽然地处东北,气候多样,但总体来说,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气候转换很快。
辽宁地区年平均温度 5.3℃左右,最高气温约 30℃以上,最低气温约-30℃。
三、地形地貌辽宁地区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多样。
其中,盘锦低地、辽河平原分别由于海侵形成的海湾和河流流域平地。
锦州盆地、东平山地、长白山山地等则是拗陷、隆起、风蚀、冰蚀等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
另外,辽宁最引人瞩目的当属营口市民丰县的莲花山。
四、人口和民族截至2019年,辽宁人口约为4379万人,是我国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
汉族是辽宁省的主要民族,还有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
五、经济发展辽宁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先后获得了“七大工业基地”的殊荣。
辽宁的钢铁、汽车、船舶、石油化工等产业也均享誉国内外。
此外,农业、旅游业也正在快速发展。
当然,只有拥有全方位、高质量的教育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后盾。
六、教育状况辽宁的教育传统深厚,享有“工业大省、教育重镇”的美誉。
这里有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比如辽宁大学、东北大学、鞍山师范学院等。
同时,辽宁各地也设有众多优秀的中小学,其中不乏声名显赫的名校,如沈阳市“师大附中”、鞍山市“八中”等。
七、文化风情辽宁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这里孕育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文化和名人。
在辽宁,你可以在古帝王陵园、博物馆、文化名胜中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
大连、沈阳等城市也拥有丰富的文化娱乐资源,赶快来辽宁感受一下鲜明而独特的地域风情吧!八、总结以上就是七年级地理辽宁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2018全国导基 地方导基 第二章东北地区—

辽宁千山
本溪水洞
丹东
丹东鸭绿江
【特产与美食】
秋白梨、冻秋子梨、孤山杏梅、丹东柞蚕丝绸、天女木兰、榛子、板栗、朝阳大枣、营口辽南苹果、营口熊岳葡萄、油桃 、营口大闸蟹、丹东杜鹃、丹东黄蚬子、丹东草莓、丹东板栗、丹东面条鱼、大连贝雕画、软核杏、文蛤、鲍鱼、南果梨、 苹果梨、香水梨、北镇鸭梨、刺嫩芽、酸枣仁、大连湾魁蚶、香螺、梭子蟹、芦苇、御赐枕、羽毛画、绢花、彩石镶嵌画、
除此之外,辽宁省还拥有 多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海城高跷秧歌、海城喇叭 戏、抚顺地秧歌、医巫闾山 满族剪纸、复州皮影戏、辽
第二节
吉林省基本概况
【地理与气候】
1. 吉林省位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国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几何中心地带。东北亚几何中心。 2.邻省3个,黑龙江、辽宁、内蒙古;邻国,朝鲜和俄罗斯。 3.清康熙在松花江沿岸建吉林乌拉(满语),简称吉林。
【区划与人口】
1.黑龙江省下辖13个地级市行政辖区 2.面积46万平方千米,人口3811万
【交通与资源】
1.哈大高铁,贯穿东北三省,途径四个副省级城市等。 2.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是黑龙江省的枢纽机场,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是东南亚至北美航线的经停点,是中国东北 地区最繁忙的三大国际航空港之一。 3.齐齐哈尔三家子机场为国际口岸机场
长白山珍宴
【民俗风情】
1. 吉林省主要少数民族为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分别有着各自不同的民俗风情。
2.朝鲜族。朝鲜族人爱穿素白服,注重礼仪,尊老爱幼,能歌善舞。
3.满族。旗袍已成为中国传统女装。满族传统的礼俗、祭俗、婚俗、葬俗等, 现在还影响着很多地区。满族饮食独具特色,“满汉全席”闻名遐迩。
格局。
1.动植物资源 2.近海生物资源 3.矿产资源 菱镁矿质地优良,全国第一
辽宁高三地理知识点汇总

辽宁高三地理知识点汇总一、自然地理1. 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辽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东濒黄海和渤海,北界松花江、黑龙江,西连内蒙古自治区,南与河北接壤。
地形由北部大连山、玉龙山和辽东丘陵、中部沈阳平原以及南部锦州山地组成。
2. 气候特征辽宁气候呈大陆性气候,寒冷干燥的冬季和炎热多雨的夏季是其主要特征。
冬季常有寒潮,气温骤降,夏季高温多雨,适宜农作物生长。
3. 植被资源辽宁境内主要分布着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以樟子松、榛子树、大叶榆、白杨等为主;针叶林包括红松、落叶松等。
4. 水资源辽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有辽河、抚顺河、大凌河等,这些河流为辽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同时,辽宁还有蓄水量丰富的库区,如南芬库区、义县库区等。
5. 矿产资源辽宁盛产多种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铁矿石、铜、铝、钴、锌等。
辽宁的沈阳、鞍山、大连等地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二、人文地理1. 人口分布辽宁人口密度相对较高,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沈阳平原。
大连、沈阳、鞍山等城市为主要人口聚集区。
2. 经济发展辽宁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工业门类齐全,包括石化、冶金、机械、汽车等行业。
同时,辽宁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和能源基地。
3. 交通运输辽宁交通发达,拥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包括京哈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沈阳地铁等,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
4. 旅游资源辽宁拥有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包括大连的金石滩、辽东半岛的金滩、沈阳的故宫等。
这些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5. 文化特色辽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清朝建筑遗址、盛京遗址等。
此外,辽宁还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包括满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风俗和艺术表演。
总结:辽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其地形、气候、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为辽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努力奋斗,为辽宁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未来的发展中,辽宁将继续发挥优势,加强资源开发,推动经济转型,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而努力。
沈阳七上地理知识点

沈阳七上地理知识点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辽宁省的省会,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在地理教学中,沈阳的知识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地理位置: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辽宁省中部,地处辽河平原,东临鸭绿江,西接辽西走廊,南濒渤海,北靠松花江。
2. 地形地貌:沈阳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
沈阳周边有长白山脉的余脉,如棋盘山等。
3. 气候特征:沈阳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春秋两季较短,昼夜温差较大。
4. 自然资源:沈阳地区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以及丰富的森林和水资源。
5. 经济发展:沈阳是东北地区的工业基地,以重工业为主,包括机械制造、汽车制造、钢铁工业等。
近年来,沈阳也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6. 交通运输:沈阳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拥有发达的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网络。
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是东北地区重要的航空港。
7. 历史文化:沈阳历史悠久,曾是清朝的发祥地,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如沈阳故宫、北陵、东陵等。
8. 旅游资源:沈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除了历史文化遗产外,还有棋盘山风景区、沈阳植物园等自然景观,以及各种现代娱乐设施。
9. 生态环境:沈阳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如绿化城市、治理水污染等。
10. 城市规划:沈阳的城市规划注重可持续发展,合理布局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同时注重城市绿化和公共设施建设。
通过上述知识点的介绍,学生可以对沈阳的地理特征、经济状况、文化背景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辽宁主要气候特征

辽宁主要⽓候特征⼀、辽宁主要⽓候特征辽宁省地处欧亚⼤陆东岸,属于温带⼤陆性季风⽓候区。
由于地形、地貌较为复杂,省内各地⽓候不尽相同。
总的⽓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寒冷期长;⾬量集中,东湿西⼲;平原风⼤,⽇照丰富。
全省各地年平均⽓温(1971~2000年整编资料,下同)多在5~10℃之间,⾃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辽东半岛及沿海各地年平均⽓温均在9℃以上,⽽西丰⾄新宾⼀带以东地区在5℃以下(图1)。
最⾼⽓温历史极值:朝阳市2000年7⽉14⽇43.3℃,最低⽓温历史极值:铁岭市西丰县2001年1⽉13⽇-43.4℃。
⽓温年较差(最热⽉与最冷⽉平均温度之差)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内陆⼤于沿海,南部沿海地区在27~31℃之间,其余地区在31~38℃之间。
最低⽓温≤0℃⽇数,沿海地区为140~180天,其他地区在180~220天之间。
年平均降⽔量⼀般在500~1000毫⽶之间,由东向西逐渐减少。
东南部地区多达800~1050毫⽶,西北部地区在400~500毫⽶之间(图2)。
全年降⽔量主要集中在夏季,6~8⽉降⾬量约占全年降⽔量的60%~70%。
年⽇照时数多数地区为2300~2900⼩时, ⽇照时数⾃西北向东南减少(图3)。
⽆霜期除东部⼭区在140天以下,⼤连南端和长海在200天以上,其他地区⼀般在150~200天之间(图4)。
辽宁省主要遭受的灾害性天⽓为:⼤风、沙尘暴、暴⾬、洪涝、台风、低温冷害、⼤风雪、⼲旱、冰雹、霜冻、⼤雾等,其季节分布见图5。
春季(3~5⽉):主要⽓候特点是回暖较快,风⼤⼲旱。
进⼊春季后,虽有冷空⽓⼊侵我省,但降温强度已逐渐减弱,因此全省各地⽓温回升较快。
4⽉平均⽓温除辽东⼭区的西丰、清原、新宾⼀带不⾜8℃外,其他⼤部地区在8~10℃,西部地区及沈阳、鞍⼭、营⼝⼀带⾼达10℃以上,为我省春季回暖最早之地。
全省⼤部地区季降⽔量在70~140毫⽶之间,占全年降⽔量的13%~17%(图7)。
春季我省南、北⼤风交替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气候特征曲晓波、陈艳秋、赵春雨、戴廷仁、刘文明、赵连伟、李广霞辽宁省气象台气候特征概述一、年气候特征辽宁省全年平均气温,大部地区在6~10℃之间,自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温差可达6℃。
辽东半岛及沿海地区在9℃以上,而西丰至新宾一带不足6℃。
日平均气温小于0℃的寒冷期可达100~145天。
年降水量大部地区在500~900毫米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东南部的丹东、凤城、宽甸一带降水量最多,达926~1051毫米,是辽宁和东北地区的最大雨量中心;西北部边界附近降水量最少,仅为450~500毫米。
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75%。
年日照时数,大部地区在2300~3000小时之间。
沿海和平原大部地区,年平均大风(等于或大于8级)日数可达30~66天。
二、四季气候特征1、春季气候特征:春季回暖迅速,风大少雨。
入春以后,侵入辽宁的冷空气已逐渐减弱,各地气温回升较快。
春季各地气温在7~11℃之间。
4月中、下旬大部地区终霜先后结束。
5月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0℃以上,辽西地区已达35~40℃。
但个别年份有强寒潮入侵,极端最低气温除沿海地区外,仍可达0℃以下。
季降水量在60~150毫米之间,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17%。
降水量的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辽西地区具有“十春九旱”的气候特征,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常出现南北大风,平原和沿海大部地区大风日数可达10~24天,辽宁西北部地区有时可出现风沙或沙尘暴天气,年平均沙尘暴日数在1~3天。
2、夏季气候特征:夏季雨量充沛、高温潮湿。
入夏以后,东南季风盛行,从海上带来大量暖湿空气,辽宁常出现大片雨区,雨量集中,易出现暴雨洪涝灾害。
季雨量大部地区在300~600毫米之间。
夏季各地平均气温在21~25℃之间。
大部地区以7月平均气温最高,达22~25℃,8月次之。
极端最高气温除丹东地区和长海低于35℃之外,其余地区均超过35℃,辽西大部地区在40℃以上,朝阳最高达43.3℃,但高温持续时段较短,昼夜温差较大,一般并不酷热。
3、秋季气候特征:秋季降温迅速,雨量骤减。
入秋以后,西北季风开始增强,气温迅速下降,9月下旬至10月由北向南先后见初霜。
秋季各地气温在6~14℃之间,由沿海向内陆降低,东北部山区已降至6~7℃。
季降水量大部地区在70~160毫米之间,东南部达160~18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0%~17%。
但辽河平原以东地区9月仍可见暴雨天气。
4、冬季气候特征:冬季寒冷漫长,降水稀少。
入冬以后,西北季风势力很强,干冷空气不断侵入。
冬季各地气温在-2~-14℃之间,各地以1月平均气温最低,在-5~-17℃,气温随纬度和高度升高而明显降低,东北部山区达-16~-17℃,。
南北最大温差可达12℃。
季极端最低气温多在-26℃以下,东北部山区达-41℃。
此间大地江河封冻。
冬季多晴天,降水稀少,降水量多在30毫米以下,仅东南部的宽甸为3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以下。
但有时出现暴风雪,形成雪阻,影响交通。
气候特征一、气温1、平均气温:气温的分布趋势:沿海高于内陆,辽河平原南部和大凌河流域高于东、西部山区,全省年平均气温在5~11℃之间,自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减,南北温差可达6℃。
沿海地区及辽东半岛年平均气温在9~11℃,其中大连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最高可达11℃;辽东山区和辽北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在7℃以下,新宾年平均气温最低为5.2℃。
全省等温线分布较密,低温舌沿山脉脊线向西南突出;辽西山区位于向阳坡与西北气流下沉增温处,气温较高,等温线与山脉平行,向西北递减,越过努鲁儿虎山至建平县的北部为山之西北坡,面向冷空气的入侵,海拔又较高,是又一个低温中心,年平均气温在6℃以下,其余地区年平均气温多在7~9℃之间。
2、各季平均气温:春季:春季太阳高度逐渐增加,南北受热差异渐小,陆上增温迅速,海上变化迟缓,沿海地区及附近海上反而低于内陆。
春季全省平均气温在7~11℃之间。
辽西丘陵山地和鞍山、盖县、熊岳为10.0~10.6℃的高温区,羊山最高为10.6;辽东山区中、北部和建平县北部为7~8℃的低温区,新宾最低为6.7℃;其他地区气温在8~10℃之间。
夏季:全省平均气温在21~24℃之间。
气温分布受纬度影响不明显,南北温差不大,但受地势高低和海陆的影响较大,朝阳一带气温高于锦州沿海地区。
大小凌河流域、辽河平原中、南部以及千山西部,大连以北地区气温较高,为23~24℃之间,辽东山脊附近、黄海沿岸及建平县北部稍低,在21~22℃,其他地区在22~23℃之间。
秋季:气温分布趋势已接近冬季,等温线较冬季稀疏。
黄海、渤海已由夏季的冷源变为秋季的热源。
全省平均气温在6~14℃之间,各地温差增大,南北最大温差达7℃多。
辽宁东部山区、辽北和辽西北部较低在9℃以下,其中辽东北部和建平县北部在7℃以下,新宾最低为5.9℃;辽东半岛南部及黄海沿岸的部分地区在11℃以上,长海最高达13.6℃,其他大部地区气温在9~11℃之间。
冬季:全省平均气温在-2~-14℃之间,气温随纬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较明显,南北最大温差可达-11.7℃。
在同纬度上,气温随高度的升高降低的比较明显。
辽北和辽东山区的北部以及建平县的北部气温较低,在-10℃以下,其中西丰气温最低,达-13.8℃;沿海大部地区气温较高在-6℃以上,辽东半岛南端在-4℃以上,旅顺气温最高为-2.1℃;其他地区在-6~-10℃之间。
二、降水1、年降水量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439~1051毫米之间,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辽宁省的东南部地区降水量较多,在800毫米以上,最大降水中心在鸭绿江下游地区,降水量在900毫米以上,宽甸达1051.3毫米;辽宁省的西部地区降水量较少,在600毫米以下,其中建平县北部最少为439.2毫米;其他地区降水在600~800毫米之间。
2、各季降水量春季降水量:全省在69~144毫米之间。
辽河流域以东地区在100毫米以上,宽甸最多,降水量达144毫米;辽西地区在69~80毫米之间,其他地区在80~100毫米之间。
夏季降水量:全省在289~689毫米之间,分布趋势与年降水量基本一致。
东南部地区降水量较多在500毫米以上,其中宽甸降水量最多,达689毫米;辽河以西及辽东半岛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少,在400毫米以下,建平县最少仅289毫米,其他地区在400~500毫米之间。
秋季降水量:全省在67~182毫米之间,其分布趋势仍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丹东地区和本溪南部较多,在160毫米以上,其中宽甸最多达182毫米;辽西大部地区降水量较少,在100毫米以下,建平县最少为67毫米,其他地区在100~160毫米之间。
冬季降水量:全省都在40毫米以下。
朝阳、锦州、阜新地区降水量很少,仅6~10毫米,辽河流域以东地区在20~38毫米之间,宽甸最多为38毫米;其他地区在10~20毫米之间。
三、风速辽宁风速的分布,辽东山区和辽西山区是两个较小的风速区;平原北部、平原南部至辽东湾沿岸以及辽东半岛南端是3个较大的风速区。
年和各季平均风速的分布基本一样。
1、年平均风速:全省年平均风速分布在1.2~4.8米/秒之间,辽东山区和辽西大部山区风速较小,在3米/秒以下,其中新宾、宽甸最小,仅为1.2米/秒;辽东半岛南部风速较大,在4米/秒以上,其中大连、长海最大达4.8米/秒,其他地区在3~4米/秒之间。
2、各季平均风速:春季:全省春季平均风速分布在1.7~5.3米/秒之间,辽东山区、朝阳西部风速较小,在3米/秒以下,其中新宾、宽甸最小为1.7米/秒;辽河平原、辽东半岛及锦州地区风速较大,在4米/秒以上,其中大连最大达5.3米/秒,其他地区在3~4米/秒之间。
夏季:全省夏季平均风速分布在1.1~4.2米/秒之间,辽东山区大部和叶柏寿风速较小,在2米/秒以下,其中新宾最小仅为1.1米/秒;辽河平原、辽东半岛及辽东湾沿岸风速较大,在3米/秒以上,其中大连最大达4.2米/秒,其他地区在2~3米/秒之间。
秋季:全省秋季平均风速分布在1.1~4.7米/秒之间,辽东山区和辽西山区风速较小,在2米/秒以下,其中新宾最小仅为1.1米/秒;辽河平原北部、辽东半岛及辽东湾沿岸风速较大,在3米/秒以上,其中大连最大达4.7米/秒,其他地区在2~3米/秒之间。
冬季:全省冬季平均风速分布在1.0~5.1米/秒之间,辽东山区和辽西山区风速较小,在2米/秒以下,其中新宾最小仅为1.0米/秒;辽河平原北部、辽东半岛及辽东湾沿岸风速较大,在3米/秒以上,其中大连最大达5.1米/秒,其他地区在2~3米/秒之间。
四、日照时数1、年日照时数:全省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趋势是西多东少,在2139~2938小时之间。
辽西山区和昌图、康平、法库以及辽东半岛西岸较多在2700小时以上,其中建平北部最多达2938小时;辽东山区大部较少,在2400小时以下,草河口最少仅为2139小时,其他地区在2400~2700小时之间。
2、各季日照时数:春季:辽东山区大部地区在600~700小时之间,其他地区在700~800小时之间,草河口最少为631小时,建平最多为798小时。
夏季:辽东山区大部地区在600小时以下,草河口最少为455小时,朝阳、阜新、沈阳北部、铁岭北部在700~800小时之间,建平最多为796小时。
其他地区在600~700小时之间。
秋季:辽东山区大部地区在500~600小时之间,草河口最少为533小时,其他地区在600~700小时之间,建平最多为712小时。
冬季:抚顺东部地区在500小时以下,新宾最少为486小时,朝阳、葫芦岛大部、锦州北部在600~700小时之间,葫芦岛最多为630小时,其他地区在500~600小时之间。
五、蒸发量1、年蒸发量:全省在1101~2018毫米之间,其分布趋势与降水量相反,即由东南向西北增加。
辽西大部山区蒸发量较大,在1800毫米以上,朝阳达2018毫米;辽东山区较小,多在1400毫米以下,其中东南部最小,多在1200毫米以下,宽甸仅1101毫米;其他地区在1400~1800毫米之间。
2、各季蒸发量:春季:全省在358~754毫米之间,其分布趋势与年蒸发量基本一致,自东南向西北增加,东南部在500毫米以下,新宾最少为358毫米,朝阳最多为754毫米,其他地区为500~700毫米。
夏季:全省在407~731毫米之间,其分布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增加,东南部在500毫米以下,宽甸最少为407毫米,朝阳最多为713毫米,其他地区为500~700毫米。
秋季:全省在210~416毫米之间,其分布趋势自东向西增加,东部在300毫米以下,新宾最少为210毫米,北宁最多为416毫米,其他地区为300~400毫米之间。
冬季:全省在50~193毫米之间,其分布趋势自东向西、向南增加,东部在100毫米以下,清原最少为50毫米,旅顺最多为193毫米,其他地区为100~200毫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