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性技术_组织创新与产业成长预测
17-170. 企业如何应对破坏性技术的挑战

企业如何应对破坏性技术的挑战企业如何应对破坏性技术的挑战对于领先企业而言,它并不需要担心沿着原有的路径日益精进,因为它所熟悉的领域,技术上炉火纯青,管理上得心应手,市场上独占鳌头。
但是它最担心的却是有人在技术上另起炉灶,在管理上另辟蹊径,在市场上新拓疆土。
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教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管理良好的企业会遭遇失败?他的结论是,管理良好的企业之所以经常遭遇失败,是因为推动它们发展为行业龙头企业的管理方法,同时也严重阻碍了它们发展破坏性技术,而这些破坏性技术则最终吞噬了它们的市场。
管理良好的企业都善于发展延续性技术,也就是说善于以客户所认可的方式来提高产品的性能。
但破坏性技术与延续性技术存在显著的差别:1.破坏性技术刚开始出现时,它的产品性能一般低于原有技术。
2.破坏性技术拥有某些边缘客户(通常也是新客户)所看重的其他属性,例如价格更低、体积更小、结构更简单,更加便于使用等,从而可以找到新市场。
3.随着破坏性技术的持续发展、产品性能的提高,该技术最终将占领原来的市场。
书中阐述了破坏性技术取代原有技术的过程,以及管理良好的企业内部所蕴含的强大力量是如何阻碍它们开发破坏性技术的,并构建了一个破坏性技术原则的框架,即企业的资源分布取决于客户和投资者;小市场并不能解决大企业的增长需求;无法对并不存在的市场进行分析;技术供给可能并不等同于市场需求,以此解释为什么在开发成熟技术时最为有效的管理方法,反而会阻碍对破坏性技术的开发。
接着下来,的营销顾问带大家去理解那些帮助企业应对破坏性技术挑战的核心概念和观点:一、延续性创新与破坏性创新尽管成熟企业在引领延续性创新方面(包括从最简单到最具突破性的延续性创新)拥有技术上的优势,但在开发和应用破坏性技术方面,引领行业潮流的却总是行业新兴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破坏性创新并不意味着技术的先进,可能只是现有成熟技术的重新组合。
甚至可以与技术进步关系不大,只涉及到细分市场的被忽视需求或者创新的需求实现模式。
主导性高技术产业成长动力的系统研究及其灵敏度分析

进 一 步加 大研 究开 发 和 职 业技 术 工人 教 育 培 训 投入 力度 。
【 关键 词 】主导性 高技 术产 业 产业成 长 动 力 系统
一
高校利用信贷 资金关键要适 度 , 适度 ” 而“ 要建立在 合理测算 系统 动 力 学 灵敏 度 分 析 贷款规模的基础之上 ,这是控制高校的举债规模和风险防范的关 引 言
、
键所在。各校要在实践中探索符合本校实情的适用方法来测算 自
主导 洼高技术 产业是指 本身成长性 好 、 率高 、 创新 产业
身的适度贷款规模和还款能力 ,分析出学校贷款的偿还能 力和风 关联性强 、 对经 济增 长有突破带 动作 用的高技 术产业 ( 玉 赵 险 隋况 , 有效 地控制贷款 风险 , 使学校的财务一直处于 良好的运行 林 ,0 7 。 2 2 0 ) 自 0世纪 9 0年代 以来 , 中国高技术产业始终保持
中 国 电 子 及 通 信 设 备 制 造
业 为例
运 用上 述 主 导性 高 技
术 产业 成 长 的 系统动 力学 模式 , 我国现阶段主 导性 对 高 技 术产 业 部 门之 一 的 电 子 及通 信 设 备制 造业 的成 长进行 实证分析 , 验模 以检
型 的正确性 , 并探索模 型的 应用 。
7 O D 《 当代经济>o1 > l 年3月( 2 下)
理 论 探 索
■■● ■■■●■■■■■ ●●●■■■ ■●●●●■■●■■ ■■一
CO N TEM PO RA RYEeo N
术因素、 经济因素、 政策因素等; 向吉英(05从市场需求、 20 ) 技术 创新 、 产业竞争 、 、 资等方面分析了产业成长 的动 力因素 ; 政策 投
破坏性技术的名词解释

破坏性技术的名词解释破坏性技术是近年来在科技领域中广泛讨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指的是那些具有迅速而广泛影响的技术,能够对现有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冲击,并引起不可逆转的变化。
这些技术通常具有颠覆性的特点,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利与弊。
本文将从技术背景、应用领域和影响等方面对破坏性技术进行探讨和解释。
破坏性技术的兴起源于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能源技术等领域的快速突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时代。
这些新技术以强大的推动力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商业模式和社会结构。
它们能够提供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也可能带来未知和风险。
破坏性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通信和信息技术方面,互联网的兴起彻底改变了我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
从传统媒体到社交媒体,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广泛且容易。
在生物技术领域,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医学研究、农业生产和生物工程带来了巨大的突破。
在人工智能领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应用使得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的智能,从而在自动驾驶、自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而在能源技术方面,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储存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提供了新的方案。
然而,破坏性技术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风险。
首先,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提出了一系列伦理和道德问题。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引发了关于生命伦理和人类改造的争议。
其次,破坏性技术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也不容忽视。
新技术可能代替人力劳动,导致大规模的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
另外,安全与隐私问题也常常伴随着破坏性技术的发展。
例如,互联网带来了网络安全的担忧,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引发了对隐私保护的争议。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引导破坏性技术的发展。
首先,科技领域需要加强自律,确保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相一致。
其次,政府应加强监管和立法,以确保新技术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此外,我们也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以适应破坏性技术带来的工作和职业变革。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当今世界,技术创新已然成为了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产业开始注重对技术创新的研发和投入。
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还能够推动产业的进步与成长。
本文将分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并探讨技术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技术创新对传统产业的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许多传统产业中,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生产领域。
以工业领域为例,工业制造业在过去主要采用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采用数字化制造技术,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也提升了产品品质和可靠性。
在传统的农业领域中,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引入新技术,如使用无人机进行农作物的喷洒和降温技术,这样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而且还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此外,农业种植业中的智慧农业技术,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各种天气情况和生产周期,从而优化农作物种植的技术方案。
二、技术创新对新兴产业的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
如当下非常火热的互联网行业,无论是App开发技术还是大数据的存储和分析技术,都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在这方面,拥有更好的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在竞争中具备更强的竞争优势,最终也能够在市场中取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表现。
以电动汽车为例,其发展离不开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电池技术、充电技术,是电动汽车发展的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创新研究,最终也促进了电动汽车产业的推介和发展。
三、技术创新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技术创新在提升企业和产业竞争力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此时,拥有更好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公司和企业能够更好地在市场上获得市场份额和口碑。
例如国外的谷歌、苹果等,都是通过技术创新遥遥领先同类产品,从而取得市场优势。
在国内的智能家居领域,阿里巴巴推出的“智能音响”产品,拥有智能语音助手等多项技术创新,从而获得更好的市场效应。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

基于破坏性创新的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摘要】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的在位企业却被拥有破坏性技术的新进企业打败,主要原因就是在位企业把技术优势锁定在现有主流消费市场。
破坏性创新分为低端市场破坏和新市场破坏。
低端市场破坏是新进企业从市场底部发起攻击,新市场破坏是与现有市场并行的,在第三个坐标轴上产生的新价值网络,通过建立全新的客户价值感知体系,将原来现有市场上潜在甚至不存在的消费群体吸引过去,扩大了市场容量,然后随着产品性能的改进,吸引主流消费者进入新市场。
本文通过分析破坏性创新的技术和市场特性,为企业管理破坏性技术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破坏性创新;技术;市场一、引言想必大家对动作识别与仿真技术并不陌生,我们合肥寰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是一家专业从事动作识别与仿真技术研究、动作识别芯片设计及软硬件系统开发的高新技术企业。
从08年一路走来,我们逐渐壮大,推动和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动作识别技术发展及产业应用。
下面我结合破坏性创新理论谈谈基于新市场的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从技术创新过程和结果的实现角度分析,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群体。
曼斯菲尔德和其他经济学家已经证明:成功的技术创新能够促使企业的发展。
破坏性创新近年来在技术创新研究中日益受到关注,哈佛大学克里斯滕森教授(Clayton M.Christensen)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提出“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这一概念,克里斯滕森教授认为破坏性创新是市场破坏而非技术突破,市场破坏分为低端市场破坏和新市场破坏。
低端市场破坏是新进企业从市场底部发起攻击,随着时间推移,破坏性创新的产品性能得到改善,从而吸引主流消费者来取代现有主流市场。
新市场破坏是与现有市场并行的,在第三个坐标轴上产生的新价值网络,新市场破坏是与“非消费者(non-consumer)”进行竞争,它的特点是:建立全新的客户价值感知体系,将原来现有市场上潜在甚至不存在的消费群体吸引过去,扩大了市场容量,然后随着产品性能的改进,吸引主流消费者进入新市场。
破坏性技术:逐浪之道

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
条件 重大创新 工艺创新 显性效益 组织文化创新
合作创新
企业全面创新管理的五角型
模型框架图
全时
组合创新
管理创新
全员
市场创新
战略创新
技术创新 核心能力/ 价值增加 技术创新
全流程
组织创新 组合创新
文化创新
全球化
制度创新
全价值链
Part One: Integrating Technology and Strategy
企业主管!
企业主管必须首先能够捕捉到似乎属于这一类的 技术。
其次,为了推广和开发这类新技术,管理人员必 须排除旨在服务于当前客户的流程及激励措施的 影响。
而保护这类技术的惟一途径是创建完全独立于主 流业务之外的组织。
我们有一种识别和开发破坏性技术 的方法
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 性能轨迹。性能轨迹是指某件产品的性能 随时间改进(包括已经改进和预计改进) 的速度。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Corporate structural and cultural context
Corporate strategic management capacity
McGraw-Hill/Irwin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并行工程并行工程独立创新独立创新联合创新联合创新突破式突破式渐进式渐进式需求拉动需求拉动市场推动市场推动产品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工艺创新功能创新功能创新形式创新形式创新服务创新服务创新功能强化型功能强化型成本节约型成本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环境保护型组织模式组织模式主体构成模式主体构成模式力度模式力度模式动力模式动力模式对象模式对象模式目标模式目标模式产品寿命周期的战略类型分布产品寿命周期的战略类型分布创新模式分布创新模式分布创新战略分布创新战略分布产品寿命周期图产品寿命周期图项目项目功能创新功能创新市场创新市场创新形式创新形式创新突破式创新突破式创新重大产品创新重大产品创新联合创新联合创新专利战略专利战略速度战略速度战略成功率战略成功率战略引入期引入期产品寿命周期的战略类型分布产品寿命周期的战略类型分布功能创新功能创新市场创新市场创新形式创新形式创新突破式创新突破式创新重大产品创新重大产品创新联合创新联合创新服务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工艺创新工艺创新渐进式创新渐进式创新独立创新独立创新服务创新服务创新形式创新形式创新重大工艺创新重大工艺创新专利战略专利战略速度战略速度战略成长率战略成长率战略精益战略精益战略守势战略守势战略速度战略速度战略攻势战略攻势战略衰退期衰退期饱和期饱和期成长期成长期销售规模时间
新形势下企业破坏式创新分析

新形势下企业破坏式创新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着一个新的形势。
在这个新形势下,企业需要进行破坏式创新来保持竞争力和持续发展。
破坏式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新的市场和价值网络,替代传统的市场和价值网络,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成功。
破坏式创新的特点是具有高风险、高回报、高创造性和高竞争度。
企业通过破坏性的创新来颠覆传统的行业和市场,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来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并且不断迭代创新,加速产品和服务的上市速度。
在新形势下,企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企业需要面对市场的竞争压力和技术的快速发展。
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够保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企业需要面对不确定性和风险。
在创新过程中,企业可能会遇到失败和挫折。
但是只有勇于面对挑战并且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能够获得成功。
企业需要面对组织文化的转变和管理的变化。
破坏性创新需要企业打破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建立一种适应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组织文化。
在新形势下,企业需要采取一些策略来进行破坏式创新。
企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科研投入。
通过技术创新,企业可以获得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
企业需要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
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可以获得新的技术和人才资源,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企业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
通过改变商业模式,企业可以开拓新的市场和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新形势下企业需要进行破坏式创新来保持竞争力和持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和机遇。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以及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企业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创新。
破坏式创新是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概述引言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创新已成为企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关键因素之一。
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一套广为引用的创新理论,为我们理解创新的本质和影响力提供了宝贵的洞察力。
本文将介绍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包括其核心概念和相关内容。
创新的定义熊彼特在他的创新理论中,将创新定义为“创造新的产品、方法、市场和组织形式的过程,能够显著地改变现有产品、方法、市场和组织的状态。
”从熊彼特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创新不仅限于产品,还包括方法、市场和组织形式的创新。
创新者的角色熊彼特提出了创新者的角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他将创新者划分为创业家和创新家两类。
创业家创业家是以创新方式组织生产资源,提供新产品或服务的个体或团体。
他们具有较高的风险承担能力,能够以前瞻性思维识别出商机并迅速把握。
创业家主要通过创业活动来实现破坏性创新。
创新家创新家则是在现有企业内部进行创新的个人或团队。
他们通过引入新的生产技术、市场策略和组织方法等方式来实现创新。
创新家通常具有更稳定的创新成就和更低的风险。
创新的类型在熊彼特的理论中,创新可以分为五种不同类型: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指的是通过引入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的形式来实现创新。
这种创新通常涉及技术、功能、外观等方面的改变,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提供新的价值。
方法创新方法创新是指通过改变生产过程或业务方法来实现创新。
这种创新通常涉及生产技术、流程改进、工具应用等方面的创新,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市场创新市场创新是指通过开拓新的市场或改变现有市场的形式来实现创新。
这种创新通常涉及市场定位、市场策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创新,能够创造新的需求和市场机会。
组织创新组织创新是指通过改变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来实现创新。
这种创新通常涉及组织文化、领导风格、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灵活性、适应性和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7) 证明, 面对破坏性创新的竞争对手, 那些大公司注定要失败, 因为它们不得不取悦于最有价 值的客户, 而且别无选择— ——它们受到重力一样的力量牵引走向末路。
二、数学模型与实证研究
1. Adner - Zemsky 模型( 2005)
Adner 和 Zemsky( 2005) 对提出 Christensen 的理论进行了模型化。假设仅有两种生产技术( !)
产量。
在古诺均衡下, 每个企业产量满足:
q* !,
k∈arg
max
q
q[p! ( θ*! -
q* !,
k+q,
θ*!)
-
c!
]
即:
θ*!=∑nk=! 1
q* !,
k
!=N, E; θ=1, ……n!
现对新产品需求进行分析。对次要市场的消费者而言, 要么选择购买新产品, 要么选择不买。买
新产品者 θV2- PN>0, 即 θ>PN / V2。假设主流市场消费者数量为 S1, 次要市场消费者数量为 S2, 则需要 新产品的数量为 max{S2 [1- PN / V2], 0}。
[收稿日期] 2006- 10- 10 [基金项目] 广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创业、创新与广东民营科技企业成长”( 批准号 2005B70101007) 。 [作者简介] 苏启林( 1971—) , 男, 安徽庐江人,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教授, 经济学博士。
117
夺战? Christensen( 1992) 指出技术 S 曲线仅在描述单个公司的经历中有用, 例如, 硬盘产业中的进攻 者取得战略优势的技术变革在本质上是构架上的, 主流公司觉得这些技术难以应用是因为构架配 置从一开始就不受重视, 技术 S 曲线无法预测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是因为仅从技术角度构架创新是 不可行的, 因为除了技术创新之外, 还要结合市场创新才能准确预测产业技术变迁轨迹。
2. Chr istensen 破坏性创新理论分析框架 Christensen( 1997) 将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成功地融合在一起, 提出了破坏性创新的理论分析框 架, 用于分析预测产业发展。以创新的环境为基础确定了两个明显不同的分类, 包括维持性创新 ( Sustaining Innovation) 和破坏性创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 。维持性创新是以处于主流市场的高端 消费者为目标, 这些消费者往往要求得到性能更好的产品。大部分维持性创新一般是渐进式的, 这 是所有在位者一直致力发展的目标, 有些维持性创新可能是突破式的, 产品功能被大幅提升。由于 创新过程中并不存在真正的技术障碍, 主流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总是在维持性技术竞争中获胜, 获取 先占优势。破坏性创新目标并不是向主流市场上的消费者提供功能更强大的产品, 而是通过引入与 现有产品相比尚不够好的产品和服务, 或者提供比较简单、更加便利与廉价的产品, 吸引处于次要 市场上不太挑剔的消费者, 甚至潜在消费者( 非消费者) 。 值得注意的是, 很少有一种技术或商业创意本质上具有维持性或破坏性。相反, 它们的破坏性 影响必须与战略决策相匹配, 也就是管理者将创意形成计划, 并且实施它。成功的破坏者知道( 无论 是凭直觉还是明确地) , 破坏性战略极大地增加了竞争成功的概率。一旦破坏性产品在新的或低端 市场上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改进循环就开始了。同时, 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超过了消费者使用技术 的能力, 因此以前尚不够好的技术最终得到充分改进, 并使之更符合更挑剔的消费者的需求, 在这 种情况下, 破坏者就变成新的市场在位者。虽然行业目前的领导者几乎总能获得在维持性创新方面 的竞争优势, 但是新进入企业更容易取得破坏性创新战略的领先优势。破坏性对行业领导企业( 在 位者) 具有毁灭性打击, 由于在位者资源配置是为了支持维持性创新, 因此, 它们无法做出回应。在 位者主要动机在于维持和提升在高端市场的市场份额( 在位者之间的激烈竞争) , 没有动力在破坏 者认为有吸引力的新的或低端市场上进行防卫( 动机不对称) 。 Christensen 的贡献在于, 发现了技术创新过程所具有的破坏性与非主流性, 并将这一发现表达 成两条平行线, 横轴为时间, 纵轴 为产品功能( 见图 1) 。图 1 中上 面的那条线是由在位者主导, 处 于受攻击地位的主流市场走势; 下面那条线则是由新进者主导, 属于攻击方的次要市场走势。要 寻 找 创 新 的 破 坏 点 , Christensen 认为可紧盯住非消费行为的市 场、永不满足的消费者以及质量 太好的产品或服务三个领域。要 想破坏在位者, 新进者必须利用 更便利、更便宜的破坏性技术作 为工具。破坏性创新的发展, 究竟 是在位者的主流市场被蚕食, 还 是次要市场被在位者吸纳, 并不 决定于一时的得失, 而是一个长 期 演 化 的 过 程 。 Christensen
现在再考虑主流市场对新产品的需求, 主流市场消费者有可能选择不买或购买现有产品
( θVE- PE) , 因此, 只有当 θV1- PN>max{θVE- PE, 0}才能导致主流市场消费者购买新产品, 因为 θV1- PN- max{θVE- PE, 0}中 θ增加到 PE / VE 时再下降。主流市场上新产品有正的需求当且仅当( PE / VE) V1-
119
PN>0 ! PN < V1PE / VE, 即只有 PN 远低于既有的价格 PE 时, 新产品价格在主流市场上有正的需求。 作出以下两个判定标准以判定新技术是否有破坏性( 证明从略) : 一是当 0<θE<S1( 既有产品的
数量低于主流市场消费者数量) ; θN>"θN( θE) >0( 新产品需求大于新产品均衡需求) ; 0<PE<VE( 既有产 品价格低于消费者认可的质量) ; PN <P"N( PE) ( 新产品价格远低于新产品均衡价格) , 同时满足以上 四个条件的新技术才具有破坏性。二是当新技术具有破坏性时, 必须是当 0<θ1<θ2≤1, 低端消费者 θ∈( θ1, θ2) , 购买新产品, 新技术才显示突破性。
仅存在于两个不同的市场( i) , 即主流市场( i=1) 和次要市场( i=2) , 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判断( v) 依
赖于他们对技术贡献的估计, 主流市场和次要市场分别具有不同的 v, θ为消费者愿意为该质量支
付的价格, θ~[0, 1]。
新技术首先进入次要市场, 当其成熟时再进入主流市场。判断新技术是否具有破坏性主要在于
2006 年 11 月 第 11 期 ( 总 224 期)
【案例研究】
中国工业经济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Nov., 2006 No.11
破坏性技术、组织创新与产业成长预测
苏启林
(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 本文对 Christensen 创立的破坏性创新理论进行了梳理, 对其理论背景、分 析框架、数学模型及实证研究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描述。破坏性创新作为目前世界主流管 理理论尽管在中国受到了不应有的忽略, 但相对于 Porter 的竞争理论, 更适合于中国国情 的研究。本文最后运用破坏性创新理论, 对“中国制造”的未来产业成长选择之路进行了 预测。
[关键词] 破坏性技术; 创新; 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480X( 2006) 11- 0117- 08
一、破坏性创新理论分析框架
1. 破坏性创新理论产生的背景分析 Waldman( 2001) 运用 SCP 框架分析了美国计算机业技术的发展, 1957 年 IBM 在晶体管技术上 获得的领先优势使得其销售收入首次突破 10 亿美元( 1946 年仅 1 亿多美元) , 随着系统 360 的成功 开发, 确立了 IBM 在计算机产业 20 年的领先优势。但是, IBM 并没有对大型计算机向小型个人电脑 转变的计算机产业破坏性技术( Disruptive Technology) 变化作出准确的预测, 导致了领导地位的丧 失。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已经确信计算机产业将走向大众, 并且当它爆炸时, 将会导致规模惊人 的技术革命, 微软从 MS- DOS 起步, 开始在计算机领域雄霸天下。 Foster( 1986) 提出了技术 S 曲线理论, 解释了破坏性技术为什么常常由产业的新进入企业开发 和引进, 而非老牌领先企业( Cooper, Schendel, 1976; Henderson, 1988) , 技术 S 曲线理论大多数在产 业层次上进行分析, 大部分以硬盘产业的技术进步( 硬盘技术的纪录密度) 为案例, 解释一些非主流 技术方案在替代现有主导技术的过程中取得成功或失败。1960—1990 年间硬盘产业有 7 种不同构 架技术的产品, 在元件层次( 磁头、磁盘、伺服装置、马达、控制器软件或固件) 上有无数次的技术进 步, 也有破坏性的技术创新。在这个技术进步的过程中, 包括 IBM 等在内的全世界 130 多家公司先 后进入硬盘产业, 但在定义为产品代的 7 次构架创新中有 5 次是由新进入公司领导的, 即在硬盘产 业中, 不是元件技术而是新构架技术的出现导致产业内领先企业的突然衰落, 14 英寸硬盘主导厂商 CDC 公司在 8 英寸构架推出后, 被 Micropolis 等新进入者超过, 而希捷等新进入者又淘汰了原领先 者, 主导了 5.25 构架, 相比较 5.25 构架, 昆腾在 3.5 英寸硬盘上获取了主流地位( Christensen, 1992) 。 为什么老牌硬盘制造商能够领导整个产业开发元件技术, 但输掉了关键层次上的构架技术争
存在, 一种是新技术( !=N) , 另外一种是既有技术( !=E) , 区分这两种技术的指标是相关产品的边际
生产成本( c) , 新产品为 CN, CN≥0, 既有技术为 CE, CE≥0。不同技术对产品的贡献随着技术的变迁而 改变, 且这种改进是沿着一条固定的技术轨迹推进的, 技术轨迹决定相关的贡献水平。消费者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