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止_于何处--浅析如何翻译《大学》中的三纲

合集下载

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

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

儒家经典《大学》原文、翻译与解析大学简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

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程颐的看法,《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

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目录三纲八目的追求弘扬光明的品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找准自己的位置凡事抓住根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要自欺欺人修身先正心齐家先修身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三纲八目的追求【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经)【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大学》经文章——三纲领、六要素、八条目

《大学》经文章——三纲领、六要素、八条目

《大学》经文章——三纲领、六要素、八条目原文赏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阐经释义——三纲领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纲领一开宗明义,抛出了大学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使动词——使……明显、使……光明;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光明的,清晰的。

'德'就是道德的“德”,这里的“德”是以“以道而得之德”。

“道可道,非常道”,道的意思博大精深,通俗的理解是自然规律。

纲领二“亲(xin)民”,不是亲近民众,而是使人民更新、革新的意思。

用当下比较“鸡血”的说法是——与民众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纲领三“止于至善”,止,表面意思是停止、止步的意思。

更深层次的理解应该是目标(古时候射箭的靶子,英语Target)。

这句话的意思是——以极致的善为目标。

三纲领讲了人与自然(明明德)、人与人(亲民)、人与自己(止于至善)的关系。

阐经释义——六要素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六要素——“止”、“定”、“静”、“安”、“虑”、“得”。

•止:目标,古代射箭用的靶子。

知止,意思是明确目标。

•定:除了身体上的定,更有心中确定的志向。

•静:安静,静下来。

这是解决复杂问题必备的环境基础。

•安:安心,心中无杂念。

•虑:思考,做谋略等。

•得:有所收获,这里不但指物质上的收获,更有心理上的收获,如智慧等。

《大学之道》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

《大学之道》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

《大学之道》文意理解与知识归纳一、课文再现礼记〔两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二、对照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三、课文简析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浅谈《大学》之三纲八目与现代教育

浅谈《大学》之三纲八目与现代教育

浅谈《大学》之三纲八目与现代教育作者:丁晓明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1期[摘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乃《大学》之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乃《大学》之八条目。

《大学》为诸多为政者治国平天下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治国之道,它也为现代大学教育的“四有”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可见,看似悠远的《大学》对当今社会大学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现代价值。

[关键词]大学四有现代价值作者简介:丁晓明,女,籍贯辽宁,回族,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大学》里,传统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是以三纲八目的直接模式表现出来的,而且分析得最为详尽、透彻。

《大学》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就是显明高尚的品德;“亲民”就是管理好臣民百姓;“在止于至善”就是达到完美的境界。

这是《大学》的三纲领,它言简意赅,揭示了大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完人”,培养圣贤,使他们把与生俱来的光明之德,发扬光大,然后把这种光明之德由我向外扩充,推己及人,运用这崇高的德性去教化臣民百姓,并革除其旧习,更新其品性,最后进入到普天下至善至美的境地。

《大学》中的三纲领是儒家提出的为政者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为政者的三个阶段。

如何实现这三个阶段呢?由此,《大学》又提出了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做法。

《大学》认为治国必先齐家,这里所说的“齐家”就是用宗法等级制度来齐家,然后再扩展开去到国家这个大家。

众所周知,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这个细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这个有机体的好坏。

如果一个个家风不正,社会风气也不会好。

因此,解决社会问题从一个个家庭入手的方法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浅析《大学》之三纲领

浅析《大学》之三纲领

浅析《大学》之三纲领
《大学》是一部思想名著,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著名的“四书五经”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大学》以“三纲领”为思想核心,提出了一套完备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

一、“学而第一”——要求学生坚持学习,追求卓越。

《大学》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诗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晚唯将学’,此之谓也。

”这里阐述了“学而第一”的理念,要求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追求卓越,用心去学习,以达到改进自己的目的。

二、“知而行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融会贯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大学》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中提出的“知而行之”的理念,强调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习有实际意义。

三、“仁而亲之”——要求学生以仁德为本,培养和谐人际关系。

《大学》说:“仁者爱人,不仁者,见人于非礼,爱人于不爱。

”这里所讲的“仁而亲之”的理念,强调要求学生以仁德为本,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大学中的三纲

大学中的三纲

《大学》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以为《大学》的精华大概就是此句了。

大学即大人之学,大学之道就是教人做人的学问。

在古代,学子八岁入小学,学习基本礼仪和文化知识;十五岁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伦理哲学政治等学问。

可见,学习做人,比学习做事更加重要。

儒家对此句有三纲领之说,本文根据个人理解,阐述我认知三纲要,展示我所理解的大学之道。

人类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这是经过漫长的演化而逐渐得来的,与其说是上天赐予的天性,不如说这是人所拥有的自然禀赋。

人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等自然禀赋就是明德,明德是人的本性。

《中庸》有言:率性之谓道。

统率人的自然禀赋就叫做道,是学问。

明,就是一种统率方法。

明的存在进一步肯定了人的自然禀赋所带给人的优势,同时明的过程也是一种不断发现,甚至发掘被忽略的、未被发现的自然禀赋,并不断加深对自身的理解。

明作为一种动态的过程,是明辨善恶,是分明好坏,是彰显,是发扬。

人只有认清自己,才能去教育别人,明人先明己,明己在明德。

孟子有性善论,荀子有性恶论,人的本性是两面的,明是提倡善性、抑制恶性的过程。

明明德就是修身,就是养性,不仅要依靠自身控制力,也要依靠外部正确的道德、法律的约束。

大学中写到汤之盘铭、康诰、诗中的内容,由此可以断定,此处“亲民”应为“新民”,“亲”为通假字。

新民在明明德之后,只有认清自身或者他人,以至于了解到国家社会存在怎样的缺点弊端,才能进行维新,进行革新、推陈出新。

人的一生不仅趋向善,而且也存在恶,通过“新”可以使自己无时无刻不保持在一种纯洁的状态。

心灵纯净就有赤子之心,在做学问上,在做人上,才会遵从自己本心的选择,随时随地都能做个“新”人。

新,不仅更新,更要打破常规,解放思想。

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曾说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可见思想的解放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联系。

唯有日新,才有月异。

唯有革新,才有发展。

新在思想,新在面貌,新在下一瞬的未来。

关于“止于至善”我有两种理解。

《大学》“三纲八目”的历史启示

《大学》“三纲八目”的历史启示

《大学》“三纲八目”的历史启示一《大学》“三纲”的历史语境《大学》的思想固然高深,但必须以细读为理解的前提。

细读是一种方法,即通过对具体文本,包括字、词、句、章等加以深刻了解,才能抵达思想的深处。

阅读经典不能囫囵吞枣,也不能望文生义,细读保证我们对经典的基本理解的可靠性。

(一)内在品格的自我彰显“大学之道”有三个纲领,也称“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仅从文字本身还不能透彻理解其内涵,因为文本的意义是镶嵌在思想史背景中的。

三纲中的“道”“德”“善”是中国思想的关键词。

要明白这些关键词背后的深刻精神,需要下一番思想史功夫。

第一个问题是“大学之道”的“道”指的是什么。

老子在《道德经》里经常提到“道”,道是道家的核心思想。

其实,道也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

“道”不仅有“道路”这种形而下的意思,还有形而上的意思,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的“道”,这个“道”已经从形而下的具体的道路升华为具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思想。

相比较而言,道家更强调道的形而上的意义。

此处“大学之道”的道主要指道理、宗旨、规律等。

在古代,YHB润滑齿轮泵大学是成人的仪式,15岁入大学,接受成人立业的教育。

大学的对象不仅包括大学生,还包括一切长大成人的人。

“大学之道”中的“道”指的是办大学的宗旨、方针,读大学的要求和成为大学生的一套自我行为规范。

“大学之道”第一条纲领是“在明明德”。

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形容词。

第一个“明”就是明白、彰显、弄清楚的意思。

第二个“明”是明亮的、光大的、高迈的意思。

这个“德”是指德性、品德和个人修养。

“在明明德”就是要去明白、弄清楚并且彰显人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

[2]儒家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的本性原来就像赤子之心一样,生下来不是恶的。

之所以长大了以后,有的变成了很好的青年,而YHB润滑齿轮泵有的却变成了罪犯恶人,呈现如此之大的差异,就在于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四书解读六卷之:《大学》止于至善

四书解读六卷之:《大学》止于至善

四书解读六卷之:《大学》止于至善作者:高振凱中国孔子网【原创】栏目《大学》之止于至善【原文】《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业。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译文】《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

”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儿子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

【解读】这节文章的核心思想是讲处世为人当遵守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人伦道德,力求做到安分守己,止于至善。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业]以《诗经》中如此所言来看,是赞称周文王伟大高尚。

周文王居于方圆百里弹丸之地,由于宅心仁厚,“以不忍人之心,施不仁人之政”获得天下仁人贤士诚心辅佐。

周文王当自己获得天下三分有其二的时候,为了天下统一大局,他还仍然臣服于无道的商纣王,被誉为以忠事主,以强服弱之圣贤,表现出他那超凡的光明磊落与伟大。

此节论述其实讲的就是《大学》施教之三纲中之一“止于至善”的原则,与处世为人之道。

“止于至善”中的“止于”是说人生在世人人都有自己的立足定位,或者说是个人在社会中的职责与身份。

“至善”其本义在于身处自己名副其实的工作岗位上,思不出其外的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与应尽的责任。

为人之君能做到止于至善,为人之臣能做到止于至善,为人之父能做到止于至善,为人之子能做到止于至善,对百姓能做到止于至善,社会才能井井有条,相安无事,和谐太平。

孟子说:“方圆,规短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讲的正是这个道理。

[为人之君止于仁,为人之臣止于敬,为人之子止于孝,为人之父止于慈,与国人交往止于信]以这段论述来看,正好契合了施教三纲之一的“止于至善”处世为人,安身立命之道。

这段论述当属德政礼制的基本伦礼框架。

如此的伦礼关系十分恰当的契合中庸之规则,君与臣,父与子的伦礼关系都是处于相互约束,不偏不倚,礼尚往来相互共享,无过无不及而恰到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止”于何处
——浅析如何翻译《大学》中的三纲
张金花 112200311
《大学》为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首,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程颐和程颢认为是“孔子之遗书”,并强调“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不论你能否意识到,也不论你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还是胸无点墨,目不识丁——《四书》这样的传统经典对你的思想道德及价值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其中《大学》则表述了儒家对于入世的基本哲学。

将修身治世的思想,涵养品性的方法,阐述的深刻而透彻。

但是如何用英语把中国的古典书籍准确而传神地表达出来,是每个译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而这样千人千样的著作,翻译起来自然莫衷一是。

下文试着在理解《大学》的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基础之上,对其二个译文作简要探讨。

首先,“道”字含义丰富有多种解释如:道路的道,“道者径路也”,也就是人走的路。

二是原理、原则,如盗亦有道,就是这个意思;三是某一个学术宗派的最高主旨,或是主义的代号和标志,例如“侠义道”;四是说话,如娓娓道来;本文中应是形而上哲学意义上的道,如《易经·系传》“形而上学者谓之道”。

其次,何为大学?古人从八岁入小学到二十束发而冠后,再要进修学问,那就要学大学了。

它所教授的或主要宗旨就是明你本身之所以为人的美德,就是教导你做一个人,完成一个人道、人伦的本分。

要想明白这个人伦是什么,那就要“明明德”,这种美德是“天之明命”与生俱来的。

第一个明字当动词用,第二个明字当形容词或名词用。

例如:父子,子子,亲亲等,都是这种用法。

职业职位有不同,但都须要做人,才是本分。

最后,“止”《说文解字》解释是足的象形字。

后来引申出很多含义如栖息、居住、停止、立定等。

宋代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由此可见,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最圆满的境界,还要能固守坚持于此之意。

从道出发,明德是基本,投身于世间就是新民。

明德是对已,而新民是对人,自立立人的最终结果就是要达到并保持在至善的境界。

了解这一句话的涵义,再来看它的译文,就对它们各自的精彩得失就有体会了。

Charles Muller对此句的译文为:The way of great learning consists in manifesting one's bright virtue, consists in loving the people, and consists in stopping in perfect goodness.
而James Legge则译成:What the Great Learning teaches is --- to illustrate
illustrious virtue; to renovate the people; and to rest in the highest excellence.
Muller将“道”译成“way”,似乎太狭义了,而principle, law或rule要贴切些。

Legge干脆把“大学之道”译成“What the Great Learning teaches”算是对原文的一种解释。

估计译者是想译得易懂一点,有利于读者把握。

但未能译出原文涵盖的全部思想,“达意”尚可,“传神”不足。

明德的是指与生俱来的美德,bright virtue和illustrious virtue都是照字面直译,天赋的美德应该为innate virtue。

新民不光有“loving the people”,在此还有在自己明明德的情况下,再推已及人使人人都能去污染而自新。

Purify或renovate都可以用来表述“新”的含义。

另外,“止”字如前文所述,在这里有达到并要固守之意。

所以,比译成stop,rest 或attain更贴合句意。

最后,南怀谨在《原本大学微言》中将“道”字提出来变成三纲之纲,但三纲之间的并列和层层递进关系并未受到影响。

Legge用了三个to不定式来表达它们的这种关系,仔细想想似乎也只能这样翻了。

总之,一句话的翻译尚且如此,更何况整个华夏文明。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是文字的, 更是文化上的翻译。

中华典籍思想深邃,言简意赅。

翻译至另一种语言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丢失掉本来涵盖的很多东西,注解注释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补充。

如何最大限度传达原文原貌,使读者能够把握其所指,体会其风貌,就要求我们不光学外语,更为根本的是立足汉语并深谙本民族文化,知所何“止”,才能稍显从容地行走于两者之间。

钱明俊. 白话四书. 湖南:岳麓书社,1983.
李照国. 熵化耗散重构.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南怀谨. 原本大学微言. 劝学网
James Legge. The Great Learnin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朱熹. 四书集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