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梅毒结局临床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妊娠合并梅毒结局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临床特点、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方法:将63例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应用苄星青霉素,每周1次连续3周,孕晚期再用上述方案治疗1疗程。非治疗组22例,全程未用抗梅毒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早产1例,无死胎、死产现象,先天性梅毒患儿6例;非治疗组早产6例,死胎1例,先天性梅毒患儿9例,两组出生先天性梅毒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梅毒为主,及早发现并规范治疗,能改变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

【关键词】梅毒;妊娠;妊娠结局;先天性梅毒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引起具有高度传染的性传播疾病。妊娠合并梅毒是指孕妇在妊娠期间合并感染苍白密螺旋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梅毒还能通过胎盘将病原体传给胎儿引起早产死产或分娩出先天梅毒患儿,其危害性仅次于艾滋病梅毒。随着梅毒的广泛流行,妊娠合并梅毒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但是,如果在妊娠期间规范治疗,可以降低其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本文对63例妊娠合并梅毒临床特点、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进行分析,旨在降低先天性梅毒患儿的出生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3例病例均为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并根据产前是否接受抗梅

毒治疗,将其分为治疗组41例和非治疗组22例。

1.2检测方法所有孕妇均早上空腹抽血2ml,室温放置1h,离心分离血清,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 plasma reagin circle card,rpr)筛查,rpr阳性再行tppa检测,两种方法均为阳性即可确诊为梅毒感染。梅毒的临床分期参照妇产科学第六版教材。本文63例梅毒中ⅰ期1例,ⅱ期1例,其余均为潜伏期梅毒,病程少于2年的为19例,其余病程不详的。

1.3 治疗方法治疗组为41例孕妇,均确诊为妊娠合并梅毒的孕妇,立即给予苄星青霉素g,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注,1次/周,共3次驱梅治疗。孕晚期再用上述方案治疗1疗程。未治疗组孕期未行抗梅毒治疗或未进行全程治疗。此组患者多为孕晚期在外院体检时发现梅毒血清学阳性转至我院待产,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或者孕妇依从性差未遵医嘱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s),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63例妊娠合并梅毒中ⅰ期1例,ⅱ期1例,其余均为潜伏期梅毒,病程少于2年的为19例,其余病程不详。妊娠结局为:治疗组早产1例,无死胎、死产现象,先天性梅毒患儿6例;非治疗组早产6例,死胎1例,先天性梅毒患儿9例,治疗组早产和出生先天性梅毒患儿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治疗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产儿预后结果比较(n、%)

组别总例数早产死胎先天性梅毒患儿

例数(%)例数(%)例数(%)

治疗组 41 1(2.4) 0 6(14.6)

未治疗组22 6(27.3)1(4.5) 9(40.9)

3讨论

螺旋体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动物体内,种类繁多,引起人类致病的主要有钩端螺旋体、疏螺旋体和密螺旋体三个种属。梅毒螺旋体属于密螺旋体属苍白螺旋体的苍白亚种,是引起人类梅毒的病原体。梅毒作为一种性传播疾病,可通过性接触方式传播,也可通过胎盘经血液垂直传播而导致不良的妊娠结局,虽然各国之间梅毒流行的情况差别很大,但它依旧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和医学问题。近年来,大多数欧洲国家梅毒发病率显著下降,已小于2/10万,但发展中国家及落后国家却显著上升,即使在美国,在特定的种族人群中梅毒的发病率依然很高[1]。妊娠梅毒可经胎盘导致宫内传播,研究认为tp感染首先起源于母体的蜕膜细胞,然后经绒毛间隙侵袭相邻的绒毛组织,最终使胎儿受到感染,可引起早产、死胎、死产或先天性梅毒患儿。整个过程中绒毛间质内hofbauer细胞(hc)起到重要作用。hc被病毒感染后,由于受到趋化因子的作用,可以穿透绒毛进入胎儿血液循环[2]。zhu等[3]分析了中国汉族人群dc

sign基因多态性,结果表明dc sign基因与其基因多态性在各种病原菌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hc及其dc sign基因在先天性梅毒宫内垂直传播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自青霉素问世以来,在治疗梅毒方面发挥很大作用并积累丰富临床经验。但治疗要及时,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并且青霉素剂量要足,力争达到临床和血清学检查均治愈的标准。妊娠合并梅毒在妊娠早、中、晚各期螺旋体均可穿越胎盘进入脐带血感染胎儿,并广泛侵犯胎儿内脏、骨骼及皮肤粘膜使其受损,亦可造成胎盘绒毛炎性浸润、坏死及脐带血管病变,甚至胎死宫内。本资料结果表明,早期规范化治疗,能有效地减少早产、死胎、死产、流产的发生,减少先天梅毒的发生,大大改善围产儿的预后。目前,苄星青霉素和普鲁卡因青霉素被认为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本资料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臀部肌注,效果良好。文献普遍认为青霉素(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最理想药物[4]。总之,妊娠早期对母亲进行正规抗梅毒治疗,能有效预防胎传梅毒的发生,从优生优育的角度考虑,最好在孕前体检,若发现梅毒应在治愈后妊娠,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 斑娅秀,黄爱萍. 梅毒螺旋体宫内感染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6):2207-2209.

[2] 邱玉芳,沙莉,晏路标.梅毒螺旋体宫内传播与dc sign的关

系[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1):50-51.

[3] zhutf,fengtj,xiaox.global human genetics of hiv-1 infec-tion and china[j].cell res, 2005, 15 (11~12):833-842 [4] 李丽,刘敏,王芳,等.妊娠合并梅毒121例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4(29):4087-40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