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基本概念与名词解释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基本概念与名词解释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基本概念与名词解释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基本概念与名词解释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

1. 计算机系统发展历程: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2. 电子计算机时代开始的标志:以美国1945年生产、1946年2月交付使用的ENIAC计算机为标志。

3. 电子计算机分类:以规模分类可以分为大型机、超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

4.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通常所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5.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其中运算器和控制器构成中央处理器CPU。

6. CPU的作用:取得、解释和执行指令。

7. CPU的指标:字长(指CPU中数据总线的宽度,即一次可并行传递二进制数据的位数)、速度(指CPU中振荡器的主振频率,即主频。)指令处理能力(即每秒处理百万条指令数,以MIPS表示)。

8. 总线的分类:总线可以分为传输数据的数据总线、传输控制信息的控制总线和连接各个芯片地址的地址总线。

9. 内存储器的分类:存储器可以分为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又可以分为ROM、PROM、EPROM、E2PROM等。注:ROM 即Read Only Memory

10. 随机存储器:指计算机运行期间,可以随时向其写入数据、也可以随时从其中读出数据的存储器。在微型计算机中,内存储器也叫主存储器。

11. 高速缓冲存储器:为解决CPU与主存储器间速度差而在内存储器和CPU之间增加的一种存取速度远高于普通内存的特殊存储器。

12. 运算器的功能:运行器是计算机中完成数学运行和逻辑运算的部件。

13. 常见的数据总线为ISA、EISA、VESA、PCI等。

14. 中断:指当出现需要时,CPU暂时停止当前程序的执行转而执行处理新情况的程序和执行过程。即在程序运行过程中,系统出现了一个必须由CPU立即处理的情况,此时,CPU 暂时中止程序的执行转而处理这个新的情况的过程就叫做中断。

15. 中断的处理过程为:关中断(在此中断处理完成前,不处理其它中断)、保护现场、执行中断服务程序、恢复现场、开中断。

16. 堆栈:是一种后进先出的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处理中断时,使用这个数据结构保护现场。

17. 中断的类型:按引起中断的原因划分:输入、输出中断;计算机故障中断;实时时钟中断;软件中断;数据通道中断。按中断处理类型划分:不可屏蔽中断、可屏蔽中断。

18. 中断优先级:指各种中断源根据其重要性不同所划分的优先级别,高级别的中断源提出的中断请求可以使低级别的中断服务程序中断,转而执行出级别的中断服务。

19. 媒体:指信息的载体,即计算机输入输出所采用的信息形式。

20. 多媒体技术:指对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应用的有机总和。它包括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两大类。

21. 超文本技术:是指把文本和菜单结合在一起的技术。

22. 超媒体技术:指将超文本技术应用于多媒体。

23. 多媒体的关键技术包括:压缩/解压缩技术、专用硬件芯片技术和多媒体软件技术。

24. 计算机软件系统是由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应用软件构成的。

25. 操作系统包括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等功能。

26. 计算机信息处理经历了电子数据处理、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自动化三个阶段

27.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功能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存储、信息转换、信息更新、信息维护、信息输出、信息传输、信息查询等。

28. 计算机控制包括:单节点控制、多节点控制、集散控制系统等。

29. 系统模拟技术包括:概率模拟、确定性模拟、形象模拟、功能模拟等。

30. 计算机辅助工程包括:CAD(辅助设计)、CAM(辅助制造)、CAI(辅助教学)、CAT (辅助测试)

31. 工程仿真包括:半物理仿真、全物理仿真和数字仿真。

二、操作系统基础部分

32. 操作系统是一个系统软件,它的任务是统一和有效地管理计算机各种资源,控制和组织和谐的执行。

33. 认识计算机操作系统有两个观点:资源管理观点和用户观点。

34. 操作系统的特点是并发性和共享性。

35.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有:进程管理(也称处理机管理),其任务是合理、有效地对进程进行调度,使得系统高效、安全地运行;存储管理,主要是指对内存的管理;设备管理,其任务是为各种设备提供良好的用户接口,使用各种调度策略以用缓冲和虚拟设备等技术,协调系统中各部分的工作,提高设备效率和利用率;文件管理,主要是对计算机系统中由软件和数据资源构成的文件进行管理,包括文件的存储、检索、修改、共享、保密和保护,并为用户使用这些文件实现按名存取和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作业管理,是操作系统为用户使用计算机系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友好的界面,作业管理包括作业控制和作业调度。

36. 操作系统的分类:按对进程不同的处理方式可分为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系统和实时系统;按用户数目可分为单用户系统(单用户单任务、单用户多任务)、多用户操作系统;按处理机数目可分为单处理机操作系统和多处理机操作系统;按拓扑结构可以分为单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

37. 批处理操作系统是将用户群的程序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统一交给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计算机系统自动地从输入设备中把各个作业按照某促规则组织执行,执行完毕后将程序运行结果通过输出设备交给用户的操作系统。它能够充分地利用处理机的高速度,比较好地协调了高速处理机和慢速输入输出设备之间的矛盾,提高了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效率。

38. 分时系统是以分时(时间片)方式向多个用户进程提供服务的一个操作系统;它的特点是既可以支持人机交互、又使得计算机系统可以高效地使用处理机以保证计算机系统高效率。

39. 实时系统就是计算机系统可以立即对用户程序要求或者外部信号作出反应的系统,它可以分为硬实时系统和软实时系统。

40. 网络操作系统是服务于计算机网络,按照网络体系结构的各种协议来完成网络的通信、资源共享、网络管理和安全管理的系统软件。

41. 分布式操作系统是建立在网络操作系统之上,对用户屏蔽了系统资源的分布而形成的一个逻辑整体系统的操作系统。

42. 进程是程序(或一部分程序)、相关的数据处理在处理机上的一次运行,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基本单位,它具有运动特性、并行特性、独立特性、异步特性、结构特性等五大特性。进程由操作系统依据程序创建而产生,因调度而执行、因运行条件不满足而暂时停止,因任务完成而撤销。

43. 程序中指令的集合,是静态的;处理是为完成某一任务而按规定的程序执行的操作过程,是动态的。

44. 进程的三种基本状态:运行态(是进程正在占用处理机时所处的状态),在单CPU系统,最多只能有一个进程处于运行状态);就绪态(如果一个进程经过等待以后已经具备了运行

的条件或者一个进程在运行过程中用完了自己的时间片,都要进入就绪状态,进程调度程序根据系统运行情况,按照调度策略,可以使某个进程从就绪状态进入到运行状态);等待态(进程由于某种原因不具备运行条件时,就进入到等待状态。当某个事件发生使得该进程的运行条件具备时,进程就转入就绪状态)

45. 任何一个时刻,没有结束的进程均处于运行、等待、就绪三种状态之一,在以上的三种状态中,运行状态和就绪状态可以互相转化,运行状态也可以转化为等待状态,但等待状态只能转化为就绪状态。

46. 进程控制块(Press Control Block):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它描述进程的基本情况,是系统调度进程的依据。它包括进程标识、优先级、状态、队列指针、资源清单、运行现场信息等项目。

47. 根据进行的三种不同的状态,操作系统设置了三个队列,它们分别是运行队列、就绪队列、等待队列,每一个队列都有一个队列指针,指向该队列的首进程PCB,队列中的每一个PCB指针,指向下一个PCB。

48. 信号量:表明资源可以提供给进程使用的量,它是一个整型值。

49. 对信号量的操作可以分为P(减)操作和V(加)操作,我们把这些操作叫做原语。原语是不可再分的操作,在对信号量的操作中,与每个信号量相对应的是一个队列,队列中存储的是排队等待使用这个资源的进程。

50. 引入信号量、队列以及P、V操作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进程间互斥和同步问题。

51. 并发的进程之间在运行时可能需要交换信息,这些信息的交换就构成了进程间的通信。进程间的通信使用通信原语来完成。

52. 对进程的控制包括使用创建原语创建一个进程、使用撤销原语撤销完成任务的进程、使用阻塞原语使一个因得不到资源的进程由运行状态转入等待状态,使用唤醒原语使一个进程由等待状态转入就绪状态。

53. 对进程的调度主要是控制和协调各个进程对处理器的竞争,通过某种算法使得适合的进程由就绪状态转入运行状态。

54. 执行进程调度通常是发生某个正在运行的进程或者已经运行完毕、或者因某种原因进入了等待队列时,CPU可以为下一个进程提供服务,另外,有较高优先级的进程进入了就绪状态,也可能剥夺正在运行的进程的运行权力,使得高优先级进行进入运行状态,这种方式称为可剥夺方式。

55. 进程的调度算法包括:FIFO(First Input First Output 先进先出法)、RR(时间片轮转算法)、(HPF)最高优先级算法。

56. 死锁是指在一组进程中的各个进程均占有不会释放的资源,但因互相申请被其它进程所

占用不会释放的资源而处于的一种永久等待状态。

57. 死锁产生的四个必要条件为:互斥条件、不可剥夺条件、部分分配、循环等待。应注意,这四个条件不是充分条件,即使这四个条件同时存在,系统也不一定发生死锁,但系统一旦发生死锁,这四个条件一定是满足的。

58. 死锁的处理包括死锁的预防、避免和解除。

59. 死锁的预防是指破坏死锁的四个条件之一,具体方法为:资源静态分配策略(资源有序分配法),死锁预防的方法使得系统资源的利用率降低。

60. 死锁避免是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避免死锁的最终发生,死锁避免方法就是使系统总是处于安全状态,死销避免采用银行家算法,就是当需要给进程分配资源时,如果分配以后系统是安全的则给予分配,否则不予以分配,死锁避免方法使系统开销增大。

61. 死锁的解除:由于死锁的预防和避免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而死锁并不一定发生,所以,为了提高系统效率,可以采取死锁解除的方法;一旦发生死锁,就利用资源剥夺法或进程撤销法解除死锁,实现死锁解除的关键是死锁的检测,检测方法包括定时检测、效率低时检测、进程等待时检测等。

62. 存储管理主要是指内存的管理,计算机内存空间包括系统区和用户区,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主要是对用户区的管理,它包括内存空间的分配和回收、存储保护两大方面的内容。

63. 分区存储管理主要包括固定分区管理和可变分区管理两大类。

64. 页式存储管理:页式存储管理使用静态定长划分内存的方法,所有页面统一编号,称为页号,也叫逻辑页号;每个页面内的内存单元也统一编号,称为页内地址。所以,在页式存储管理中,物理地址=页面大小×页号+页内地址。

65. 页表:是在页式存储管理中记录页面使用情况的表,它包括用户表和空闲表。其中用户表中记录了每一个用户进程所使用的页面及其对应的物理地址,而空闲表记录了空闲页面。在实际使用中,首先从页表起始地址寄存器中查出进程所在的页表的物理起始地址,进而由这个页表中的逻辑页号查出该页面的物理起始地址,再加上页面内地址则成为所需的实际物理地址。

66. 越界是指程序的逻辑页号大于进程在页表长度寄存器中保存的页表长度值。

67. 段式存储管理是对内存的每一个逻辑块使用不同大小的方式,也就是不定长的可变分区,每个逻辑段在内存中有一个起始地址,叫段首址,另外还需要一个段长度来描述这个逻辑段的范围。

68. 段页式存储管理:指将内存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大小相等的页面,对用户程序依照段式存储的方法划分成若干个逻辑段,每个逻辑段包含若干个页面。其物理地址由逻辑段号、逻辑页面号和页内地址构成。

69. 内碎片是指在页面内部没有被使用的存储区域,在页式存储方式中,会出现内碎片。处碎片是指没有得到分配权的存储区域,在段式存储方式中,会产生外碎片。

70. 虚拟存储技术:利用实际内存空间和相对大得多的外部存储器存储空间相结合,构成一个远远大于实际内存空间的虚拟存储空间,程序可以运行在这个虚拟存储空间中。

71. 能够实现虚拟存储依据是程序的局部性原理,即程序的时间局部性和空间局部性。

72. 虚拟存储管理把一个程序所需要的存储空间分成若干页或段,程序运行用到的页就放在内存里,暂时不用的页就放在外存中。当系统需要用到外存中的段或页时,再把它们调入内存,反之则送到外存中,装入内存中的段或页可以分散存放。

73. 虚拟页式存储管理与一般页式存储管理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各进程页表中要增加指明每

个页面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这个页面是在内存中还是在外存中的具体物理地址。

74. 页面淘汰算法包括:最佳淘汰算法OPT(这是一个理想的但是不可能实现的算法,它可以做为评价其它算法的标准)、先进先出淘汰算法FIFO(淘汰调入内存时间最久的页面)、最近最久未使用淘汰法LRU(记录各个页面最后一次被使用的时间,查看和当前时间的距离,淘汰时间距离最长的页面)、最近最少使用淘汰法LFU(记录各个页面在最近一段时间内被使用的次数,淘汰使用次数最少的页面。

75. 抖动是指页面在内存和外存之间频繁地调入调出,以至于占用了过多的系统时间,导致系统效率急剧下降的现象。它是由进程发生的缺页率过高而引起的。

76. 文件是具有标识的一组有完整逻辑意义的信息的集合。

77. 文件系统是由被管理的文件、操作系统中管理文件的软件和相应的数据结构组成的一个系统。

78. 文件系统的功能包括:管理和调度文件的存储空间,提供文件的逻辑结构、物理结构和存储方法;实现文件从标识到实际地址的映射(即按名存取),实现文件的控制操作和存取操作(包括文件的建立、撤销、打开、关闭,对文件的读、写、修改、复制、转储等),实现文件信息的共享并提供可靠的文件保密和保护措施,提供文件的安全措施(文件的转储和恢复能力)。

79. 文件的逻辑结构是依照文件的内容的逻辑关系组织文件结构。文件的逻辑结构可以分为流式文件和记录式文件。

80. 流式文件:文件中的数据是一串字符流,没有结构。

81. 记录文件:由若干逻辑记录组成,每条记录又由相同的数据项组成,数据项的长度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不确定的。

82. 文件的存储设备和相应的存取方式:顺序存取方式,典型设备为磁带。直接存取方式,典型设备为磁盘。

83. 文件的组织包括顺序结构、链接结构、索引结构、Hash结构、索引顺序结构等。

84. 顺序结构文件:文件中的数据依次存放在连续的存储空间中。

85. 链接结构文件:一个文件在逻辑中连续的数据分别存在不同的存储块中。每一个存储块有一个指向下一个存储块首地址的指针,在最后一个存储块的指针中保存着文件结束标识。

86. 索引结构文件,也称索引文件或随机文件:在这种文件结构中,系统为每一个文件建立一张索引表。每个文件所用的各个存储块都有逻辑块号,在索引表上记录着逻辑块号对应的存储块物理地址。系统在使用文件时首先查找索引表,根据索引表中逻辑块号所对应的存储块的物理地址找到该存储块进行文件操作。

87. Hash结构:在数据库系统这样的数据管理系统中,数据存取的单位是有固定长度的记录,存取的依据是该记录的键值,对于这类文件可以采用Hash函数为每一个键值计算出一个对应于逻辑位置的数值,再把这个逻辑位置值对应成相应的物理空间位置。

88. 索引顺序结构:在这种索引结构中按块进行索引,每个存储块内部仍然是顺序结构。

89. 文件的顺序存取方式和直接存取方式是针对外存而言,侧重于砘取方式,考虑的是数据在存储介质上的分布情况以及相对应的存取方法。

90. 文件的组织主要是针对文件的逻辑结构,文件的逻辑结构影响到用户的程序结构,也涉及文件的存储。

91. 文件的存储既可以是在外存中,也可以在内存中。

92. 文件目录:操作系统要求对文件能够实现“按名存取”,这就需要把文件名到文件的物理地址的映射关系存在于文件目录中。为此,系统为每一个文件设置了一个文件控制块(FCB File Control Block)。文件目录就是这些FCB的有效集合。

93. 目录文件结构:一般情况下,操作系统以树形结构方式管理目录文件。

94. 文件的共享:如果一个文件可以被多个用户使用,则称这个文件是可以共享的。要达到文件的共享,主要是解决用户文件和共享文件的连接问题。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允许对单个普通文件进行联接,一个普通文件可以有几个了同的别名,连接到不同的用户文件上。

95. 文件的保护是防止误操作对文件造成破坏以及未经授权用户对文件的写入和更新。可以通过设置文件的性质来对文件进行保护。

96. 文件的保密是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对文件进入操作访问。可以通过设置文件的访问权限来对文件实施保密。

97. 设备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用户提供方便的用户接口和尽可能地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98. 设备管理的功能包括设备的分配和回收、缓冲区管理、控制设备的I/O操作、外部设备中断处理、虚拟设备及其实现。

99. 设备的分配和回收:在多个进程竞争夺取同一类或同一台设备时,设备管理程序按照设备类型及分配调度策略为进程分配设备及相关资源,当进程使用结束后将设备使用权回收以供其它设备使用。

100. 缓冲区管理:缓冲区是为了协调处理机的高速度和外部设备的低速度之间的区大差距而在内存中开辟的一个区域。

101. 控制设备I/O操作:每种外部设备都有它相应的驱动程序,设备管理程序调用设备驱动程序和设备中断处理程序控制具体的设备进行I/O操作。

102. 外部设备的中断处理:分为查询方式和中断响应控制方式。查询方式下CPU的利用率较低。

103. DMA方式:是对存储器直接存取,在DMA硬件控制下,数据直接在内存和外部设备之间进行传输,不再占用CPU时间,提高了CPU利用率,这种方式适合于成批数据的传输,功能较为简单,但不适合于复杂的I/O操作。

104. 通道方式:通道是一个统一管理、专门负责数据输入输出设备控制的硬件设备,其任务是通过通道程序控制内存和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使得CPU和外部设备并行地工作。105. 通道分类:字节多路通道、选择通道和成组多路通道。

106. 缓冲技术:缓冲技术是为了协调吞吐速度相差很大的设备之间数据传送的工作,在这两种设备之间不直接进行数据传递,而是在内存中专门开辟的一个存储区域作为中间环节,这种技术叫做缓冲技术。

107. 作业:指用户为程序在计算机上的执行而要求计算机系统所做的工作的总称。如果认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硬件和用户间的接口,作业管理则是操作系统和用户间的接口。108. 操作系统和用户之间的接口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脱机接口,二是联接接口。

109. 作业由程序、数据和作业说明书三部分组成。操作系统根据作业说明书为每一个作业建立一个作业控制块JCB(Job Control Block)。

110. 作业的调度算法包括:先来先服务法、短作业优先法、最高响应比作业优先法。其中:响应比R=(作业等待时间+作业估计运行时间)/作业估计运行时间。

111. 在分时方式下,作业的管理可以分为命令方式、菜单驱动方式、命令文件方式三类。

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12.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分布在不同地点、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互连起来,通过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计算机网络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构成。

113. 通信子网:由通信节点和通信链路组成,承担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交换、加工和变换等通信处理工作。网络节点由通信设备或具有通信功能的计算机组成,通信链路由一段一段的通信线路构成。

114. 资源子网:由计算机网络中提供资源的终端(称为主机)和申请资源的终端共同构成。

115.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面向终端的单级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对计算机网络和开放式标准化计算机网络三个阶段。

116. 计算机网络协议:是有关计算机网络通信的一整套规则,或者说是为完成计算机网络通信而制订的规则、约定和标准。网络协议由语法、语义和时序三大要素组成。

117.信语法:通数据和控制信息的结构与格式;语义:对具体事件应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应答。时序: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118. 在计算机网络中,同层通信采用协议,相邻层通信使用接口,通常把同层的通信协议和相邻层接口称做网络体系结构。

119.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指由构成计算机网络的通信线路和节点计算机所表现出的几何关系。它反映出计算机网络中各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

120.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包括:星型、树型、网状型、环型、总线型和无线型等。

121. 计算机网络根据地理范围分类可以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根据网络传输技术划分,可以分为广播式网络、点到点网络。

122. 数据:在计算机系统中,各种字母、数字符号的组合、语音、图形、图像等统称为数据,数据经过加工后就成为信息。

123. 报文(Message):一次通信所要传输的所有数据叫报文。

124. 报文分组(Packet):把一个报文按照一定的要求划分成若干个报文,并组这些报文加上报文分组号后即形成报文分组。

125.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之间传输二进制代码比特序列的过程。

126. 数字通信与模拟通信: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叫数字通信,传输模拟信号的通信叫模拟通信。

127. 信源、信宿和信道:发送最初的信号的站点称做信源、最终接收信号的站点称为信宿、信号所经过的通路称作信道。

128. 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在数据通信过程中,按每一个二进制位传输数据的通信叫串行通信,一次传输多个二进制位的通信叫并行通信。相应的,这些二进制数据就称为串行数据或并行数据。

129. 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通信:在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只有一方可以发送信息、另一方只能接收信息的通信叫单工通信;双方都可以发送和接收数据,但在某一时刻只能由一方发送、另一方接收叫做半双工通信;如果双方都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信息,则叫做全双工通信。

130. 数据传输速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为一秒)传输的比特数。单位为bit/s或b/s。数目较大时可以使用kb/s或mb/s、gb/s。

131. 调制速率: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每秒可以传递的信号波形的个数。一般情况下,调制速率等于数据传输速率。

132. 信号的波谱:一个信号经过分解得到的直流成份幅度、交流成份频率、幅度和起始相位的总称。

133. 信号的带宽:一个信号所占有的从最低的频率到最高的频率之差称和它的带宽。134. 基带信号:如果一个信号包含了频率达到无穷大的交流成份和可能的直流成份,则这个信号就是基带信号。

135. 如果一个信号只包含了一种频率的交流成份或者有限几种频率的交流成份,我们就称这种信号叫做频带信号。

136. 传输基带信号的通信叫基带传输、传输频带信号的通信叫频带传输。

137. 传输介质的基本类型:传输介质分为有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两大类,有线传输介质又可以分为电信号传输介质和光信号传输介质两大类。

138. 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介质包括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电波和微波。

139. 数字编码技术:计算机在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要求依据一定的方式将数据表示成某种编码的技术。

140. 利用数字信号传递数字数据叫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利用模拟信号传递数字数据叫做数字数据的调制编码。

141. 模拟数据数字信号编码技术:包括采样、量化和编码等过程。

142. 采样:由于一个模拟信号在时间上是连续的,而数字信号要求在时间上是离散的,这就要求系统每经过一个固定的时间间隔对模拟信号进行测量。这种测量就叫做采样。这个时间周期就叫做采样周期。

143. 量化:对采样得到的测量值进行数字化转换的过程。一般使用A/D转换器。

144. 编码:将取得的量化数值转换为二进制数数据的过程。

145. 采样定理:对于一个模拟信号,如果能够满足采样频率大于或等于模拟信号中最高频率分量的两倍,那么依据采样后得到的离散序列就能够没有失真地恢复出复来的模拟信号。146.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使用数字信号来表示数字数据就是把二进制数字用两个电平来表示,两个电平所构成的波型是矩形脉冲信号。

147. 全宽单极码:它以高电平表示数据1,用低电平表示数据0。由于这个编码不使用负电平(单极)且一个信号波形在一个码的全部时间内发出(全宽),所以称为全宽单极码。148. 全宽双极码:以正电平表示数据1,以负电平表示数据0,并且在一个码元的全部时间内发出信号电平。该编码方式的优点是有正负信号可以互相抵消其直流成份。

149. 全宽单极码和全宽双极码都属于不归零码,它们的共同缺点是不容易区分码元之间的界限。

150. 归零码:信号电平在一个码元之内都要恢复到零的编码方式,它包括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两种编码方式。

151. 曼彻斯特编码:这种编码方式在一个码元之内既有高电平,也有低电平,在一个码元的中间位置发生跳变。可以以码元的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来表示信号的值。

152.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该编码方式与曼彻斯特编码方式类似,只不过是以一个码元开始时不否发生相对于前一个码元的跳变来确定数据的值,例如:以没有发生跳变表示1,以发生跳变表示0等。

153. 调制:改变模拟信号的某些参数来代表二进制数据的方法叫做调制。在通信线路中传输的模拟信号是经过调制的正弦波,它满足以下表达式:

u(t)=Um*sin(ωt+Ф0)其中,u(t)为对应于任意确定时刻的正弦波的幅度值,Um是正弦波的最大幅度值,ω为正弦波的频率值,单位是弧度/秒,t为时间,单位是秒。Ф0是当t=0时,正弦波所处的相位,也叫初相位角,单位是弧度/秒。

154. 一个正弦波有三个参量可调,它们是幅度、频率和相位,所以可以得出三种数字数据的调制编码方式。

155. 振幅键控方式(ASK)这种调制方式是根据信号的不同,调节正弦波的幅度。

156. 移频键控方式(FSK)这种调制方式是根据信号的不同,调节正弦波的频率。

157. 移相键控方式(PSK)这种调制方式是根据信号的不同,调节正弦波的相位。

158. 移相键控包括绝对调相和相对调相两种。同时,移相键控还可以实现多相相移键控,例如,将相位移动单位从180度变为90度,就可以出现0、90、180、270四种情况,用数字表示就可以表示为00、01、10、11等。

159. 信号衰减分贝数的计算:信号衰减分贝数(db)=10×lg(通过信道后的信号功率/原有信号功率)。

160. 信号通频特性曲线可以分为低通信道通频特性曲线、高通信道通频特性曲线和带通信

道通频特性曲线三类。

161. 计算机内部并行总线上的信号全部都是基带信号,由于基带信号中交流分量极其丰富,所以不适合长距离传输。

162. 信道干扰:指由于分子热运动、环境电压、电流波动、大气雷电磁场的强烈变化对通信信道产生的影响。

163. 信噪比:指信号和噪气的功率之比。信噪比(db)=10×lg(信号功率/噪气功率)。164. 信号的传输速率:在模拟信号中,如果在一秒钟内,载波调制信号的调制状态改变的数值有一次变化,就称为一个波特(baud),模拟信号中的信号传输速率称为调制速率,也称为波特率。在数字信道中,每传输一位二进制信号,就称为一个比特,所以在数字信道中的数字传输速率是比特/秒,写成b/s。

165. 数据传输速率与调制速率间的关系为:s=B*log2K其中:s表示数据传输速率,B表示调制速率,K表示多相调制的项数。

166. 奈奎斯特准则(最高数据传输速率准则):在一个理想的(即没有噪声的环境)具有低通矩形特性的信道中,如果信号的带宽是B,则数据的最高传输速率(即接收方能够可靠地收到信号的最大速率)为Rmax=2B 单位为b/s。

167. 香农定理:信号在有噪声的信道中传输时,数据的最高传输速率为:

Rmax=B×log2(s/n+1)

其中:B为信道带宽,S为信号功率,n为噪声功率。如果提供的条件是信噪比的分贝数,则应将其转换为无量纲的功率比。例如:信噪比为30的无量纲的功率比为:

根据:信噪比=10×lgS/N,得出lgS/N=30/10=3。则S/N=103=1000。

168. 在一条物理通信线路上建立多条逻辑通信信道,同时传输若干路信号的技术叫做多路复用技术。

169. 频分多路复用:是一个利用载波频率的取得、信号对载波的调制、调制信号的接收、滤波和解调等手段,实现多路复用的技术。

170. 波分多路复用:在一条光纤信道上,按照光波的波长不同划分成若干个子信道,每个信道传输一路信号。

171. 时分多路复用:把一个物理信道划分成若干个时间片,每一路信号使用一个时间片。各路信号轮流使用这个物理信道。

172. 同步时分多路复用:是时分多路复用技术的一个分支,在这种技术中,每路信号都有一个相同大小的时间片,它的优点是控制简单,较容易实现。缺点是在各路信号传输请求不均衡的情况下,设备利用率较低。

173. 异步时分多路复用:也叫统计时分多路复用,它是根据用户对时间片的需要来分配时间片,没有数据传输的用户不分配时间片,同时,对每一个时间片加上用户标识,以区别该时间片属于哪一个用户。由于一个用户的数据并不按固定的时间间隔来发送,所以称为异步。这种模式常被用于高速远程通信过程中,例如:A TM。

174. 广域网中的数据链路:在广域网上,数据由信源端发出,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结点到达信宿,信源点、中间结点、通信线路和信宿结点就构成了数据链路。

175. 数据传送类型:在广域网中,数据传送分为两种类型,即线路交换方式和存储转发交换方式。

176. 线路交换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各中间节点的作用仅限于连通物理线路,对于线路中的数据不做任何软件处理,这种工作方式包括线路建立、通信和线路释放三个阶段。177. 存储转发工作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各中间节点对线路中的数据进行收、存、验、算、发操作,即接收、保存、校验、计算发送路由、发送等。存储转发工作方式包括数据报方式和虚电路方式两种。

178. 数据报方式:在数据报方式下,网络传递的是报文分组。报文分组所需经过的站点并不事先确定,在数据链路上的每一个站点都要执行收、存、验、算、发等5项任务。它的特点为:同一报文的不同分组可以经由不同的路径到达信宿;由于经过的路径不同,可能形成分组到达顺序乱序、重复或丢失;由于每个站点都要执行5项任务,所以花费的时间较长,通信效率较低。数据报方式适合于突发性的通信要求,不适合长报文和会话式通信。179. 虚电路方式:虚电路方式是在通信之间由信源向信宿发出呼叫,这个呼叫信号是一个以无连接方式发出的特殊分组,途经的站点根据这个呼叫进行路由计算,同时为这组报文建立一个路由表,信宿端在收到呼叫分组后发回应答分组,完成虚电路的建立。虚电路建立后即可以开始通信了。虚电路方式有以下特点:先在收发双方之间建立逻辑信道;同一报文的分组不必自带信宿地址和信源地址,中间节点依据已建立的路由表通过查看报文号确定转发路由,节点只对报文分组进行差错检验;由于各个分组有同一条通道传输,所以不会出现分组丢失、乱序和重复的现象;由于一个节点建立了一张路由表,表中注明了通过这个节点的不同报文的下一个节点的路由,所以在每一个节点上可以与其它节点建立多条虚电路连接。180. 数据通信的同步:通信双方的计算机要正确地传递数据就必须把由于时钟期不同所引起的误差控制在不影响正确性的范围之内,我们称这种技术为同步技术。

181. 位同步和字符同步:接收方计算机能够取得发送方计算机的时钟信号,并依据接收到的时钟周期来判读接收到的数据,我们称取得发送方时钟信号来调整接收方计算机的时钟信号的技术叫位同步技术。

182. 字符同步就是每次传送一组字符,在同时开始发送――接收时,双方时钟是不存在误差的,在发送字符的这段时间内,误差的积累值不影响信号传输的准确性,这种同步技术就叫做字符同步。同符同步技术可以分为同步式字符同步和异步式字符同步。

183. 同步式字符同步:发送方计算机在每组字符之前发送一串特定格式的字符,接收方计算机利用这些信号来调整自己的时钟尽可能地接近发送时钟。这组信号叫做同步控制符SYN。这保证字符组的正确性,这组字符有特定的结构。

184. 异步式字符同步:发送方每发送一个字符,字符之间的间隔不确定,为了正确判别每个字符的到来,线路不时保持高电来,一旦出现了一位低电平,就表示要开始数据传输了,因此这一位称为起始位,一个字符传输完毕后,再加上1、1.5或2位高电平,称为终止位。185. 内同步:时钟信号是从接收的数据中提取的,如曼彻斯特编码或差分曼彻斯特编码。186. 外同步:时钟信号是从另一条线路中传送过来的,称为外同步。

187. 传输差错:信号通过信道后受噪声影响而使得接收的数据和发送的数据不相同的现象称为传输差错。

188. 差错控制:有效在检测出存在于数据中的差错并进行纠正的过程。

189. 纠错码和检错码:纠错码利用附加的信息在接收端能够检测和校正所有的差错,如海明码;检错码:检错码利用附加的信息在接收端能够检测出所有的或者是绝大部分的差错。190. 重传机制:一旦检测出接收到的数据有错误,就要求发送方重新发送相关的数据。191. 检错码的两大类别:奇偶校验编码和循环冗余编码。

192. 奇偶校验码的基本思路是:发送方在发送数据时,首先将数据中1的个数进行统计,确定是单数还是双数,(对于奇校验,当1的个数为偶数时,校验位为1,当1的个数为奇数时,校验为为0。)并将统计结果发送到接收方,接收方根据校验位的值和所接收到的数据中1的个数判断接收数据是否正确。

193. 奇偶校验可以分为水平校验、垂直奇偶校验和混合奇偶校验三种。

194. 循环冗余编码:工作原理如下:

收发双方依所协议的规定使用一个CRC生成多项式G(x)。常用的多项式有:

CRC-12:G(x)=x12+x11+x3+x2+x+1

CRC-16:G(x)=x16+x15+x2+1

CRC-CCITT:G(x)=x16+x12+x5+1

CRC-32:G(x)=x32+x26+x22+x16+x12+x11+x10+x8+x7+x5+x4+x2+x+1

计算方法为:最高次方决定二进制数字序列,凡有x的位置为1,其它位置为0。

根据二进行制数字序列的位数n,在要发送的数据后面补n-1个0;

将得到的新的数据除以二进制数字序列(使用异或算法,不借位),得到一个n-1位数的余数m

将原来要发送的数据序列与余数m构成一个新的数字序列进行发送。

接收方接到发送方发来的数据后,将收到的数据依然用规定的二进制序列来除,如果得到的余数为0,则数据正确,否则重发。

195. 差错控制的机制:自动请求重发(ARQ)、向前纠错(FEC)、反馈检验。

196. 自动请求重发:发现错误后,要求对方重发的一种差错控制机制;

197. 向前纠错:发送端使用纠错码,接收端可以自动纠错。

198. 反馈检验:接收端在接收的同时,不断把接收到的数据发回数据发送端,发送端检验收到的回馈数据,有错即重发。

199. 计算机网络的网络体系结构:从计算机网络通信所需的功能来描述计算机网络的结构。200. 网络体系结构的分层原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采取了分层的方法,一个层次完成一项相对独立的功能,在层次之间设置了通信接口。这样设置的优点是由于每一个层次的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所需完成这项功能的软件就可以独立设计、独立调试。如果其中一个层次的功能有所变化,或者一个软件要采用新技术,都不会对其它层次产生影响,利于每一个层次的标准化。

201. 计算机网络协议的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

202. 语法:用户数据的控制信息结构及格式。

203. 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以及完成的动作及作出的响应。

204. 时序:对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205. 接口:同一个节点内不同层次间交换信息的连接。

206. 体系结构:由分层协议和不同层次的接口构成的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次协议的集合。

207. ISO/OSI RM: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 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ISO在1978年提出,1983年正式成为国际标准ISO7498。

208. OSI划分七个层次的主要原则:

a.这是一种将异构系统互连的分层结构,划分层次要根据理论上需要的不同等级划分,各个节点具有相同的层次。

b.不同系统上的相同层次的实体称为同等层实体,具有相同的功能。

c.每一层完成所定义的功能,修改本层次的功能并不影响其它层次。

d.每一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向上层提供服务。

e.层次之间通过相邻层次的接口进行通信。

209. 计算机网络上传递的数据信息的构成:计算机网络上传递的数据信息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是正文部分和附加信息。各种信息的结构都由网络的协议规定。

210. OSI各层的功能:

(1)、物理层:物理层的功能在于提供DTE和DCE之间二进制数据传输的条件。其功能包括通信线路的建立、保持和断开物理连接三过过程,它包括以下四个特性:

a.机械特性:定义了DCE与DTE设备间接口的插接件连接方式,如几何尽寸、引线排列、

锁定装置等。如RS232D标准(ISO2110)。

b.电气特性:定义了DTE与DCE之间接口线的电气连接方式,如CCITT制订的V系列标准(V.25、V.28、V.35)等。

c.功能特性:定义了DTE和DCE间每一条接口线的功能,包括接口线功能的规定方法、接口线的分类(数据线、控制线、时钟线、接地线)等。

d.规程特性:定义了如何使用这些接口线,主要涉及与接口静止状态有关的特性,描述了接口静止状态之间相互转移的关系。

(2)、数据链路层:在物理信道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一定的信息传输格式和传输控制功能,保证数据块从数据链路的一端准确地传输到另一端的一个层次。它的功能是利用物理层提供的服务,在通信实体间传输以“数据链路服务数据单元”(OSI参考模型)或“帧”(X.25)为单位的数据包,并采用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方法建立可靠的数据传输链路。该层协议分为面向字符的传输规程(如基本型传输控制规程)和面向比特的传输控制规程(如高级数据链路规程HDLC)。……关于高级数据链路规程的有关特性,将在下文中列出。

(3)、网络层:即通信子网层,它的功能是在信源和信宿之间建立逻辑链路,为报文或报文分组的传输选择合适的路由以实现网络的互连,并针对网络情况实现拥塞控制。其主要功能为:

a.负责将上层(传输层)送到本层的报文转换成报文分组,并将分组在发信节点和收信节点间进行传送,负责将收到的报文分组装配还原成报文,并交付给传送层。(报文转换)

b.报文分组需要在发信节点和收信节点间立起的连接上进行传送,这种网络连接是穿过通信子网建立的逻辑信道(虚电路)。网络层负责逻辑信道的建立以及从源到目的的路由选择。(建立逻辑信道、路由选择)

c.规定了网络节点和虚电路的一种标准接口,完成虚电路(网络连接)的建立、拆除和通信管理,包括路径控制、流量控制、差错控制等。

d.网络层提供面向连接的和无连接的两大类服务。

(4)、传输层:是计算机-计算机层,其功能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端服务。它负责从会话层接收数据传递给网络层、从网络层接收数据传递给会话层(实现报文的透明传输),建立、管理和拆除传送连接并向会话层提供服务。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传输层是处于分层结构高层和低层之间的一层,它使用传输控制协议,实现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之间、不同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之间信息的可靠传输。从物理层到传输层,它们都是面各数据的,而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则是面向用户的。

(5)、会话层:负责用户进程之间逻辑信道的建立、结束和对话控制,确保会话过程的连续性以及管理数据交换等。其服务过程可以分为会话连接的建立、数据传送、会话连接的释放。(6)、表示层:表示层的功能是处理OSI系统之间用户信息的表示问题。包括数据的语义和语法,根据需要进行语法转换(如代码转换、字符集转换、数据格式的修改等)和传送语法的选择,数据加密和解密、数据压缩和恢复等。

(7)、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最高层,为应用进程提供信息交换和远程操作。用户的应用进程对用户的表现是应用软件,它包括虚拟终端(VT)、文件传送(FTP)、访问与管理等。

211. 高级数据链路规程(HDLC),是位于数据链路层的协议之一,其工作方式可以支持半双工、全双工传送,支持点到点、多点结构,支持交换型、非交换型信道,它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透明性:为实现透明传输,HDLC定义了一个特殊标志,这个标志是一个8位的比特序列,(01111110),用它来指明帧的开始和结束。同时,为保证标志的唯一性,在数据传送时,除标志位外,采取了0比特插入法,以区别标志符,即发送端监视比特流,每当发送了连续

5个1时,就插入一个附加的0,接收站同样按此方法监视接收的比特流,当发现连续5个1时而第六位为0时,即删除这位0。

b.帧格式:HDLC帧格式包括地址域、控制域、信息域和帧校验序列。

c.规程种类:HDLC支持的规程种类包括异步响应方式下的不平衡操作、正常响应方式下的不平衡操作、异步响应方式下的平衡操作。

212. 逻辑链路:指链路在事实上已经连接好,信息通过所选择的链路集合,是选定的信息通道。逻辑链路也称为路由。

213. 一般情况下,我们把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称为七层协议的基础层次。其中物理层是针对传输介质的,数据链路层是针对数据的依据点对点的比特传输,网络层是依据路由选择,针对网络。

214. TCP/IP参考模型:TCP/IP参考模型只有四层,它们是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其中网络接口层相当于七层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所以,TCP/IP参考模型实际上具有七层协议中的五层。

215. 局域网操作系统:能够提供基本的网络服务功能,面向多种类型的局域网,能够支持用户的各种需求的操作系统。也称为通用型网络操作系统。

216. 局域网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提供网络通信服务和信息服务;管理文件;分布式服务;internet/intranet服务;网络管理和安全服务。

217. 常用的局域网操作系统:NetWare、Unix、WindowsNT、Linux。

四、局域网基本工作原理

218. 局域网的技术特点:第一、通常为一个单门所有,覆盖比较小的地理范围(1km~10km),以处理内部信息为主要多余目标,易于建立、维护和扩展;第二、数据传输率高、误码率低;第三、主要技术要素是网络拓扑结构、传输介质和介质防问控制方法。

219.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总线型、环型、星型、树型等。主要使用的拓扑结构是总线型、星型和环型。

220. 以太网工作原理:以太网是一种采用了带有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控制方法(CSMA/CD)且具有总线型拓扑结构的局域网。其具体的工作方法为:每个要发送信息数据的节点先接收总线上的信号,如果总线上有信号,则说明有别的节点在发送数据(总线忙),要等别的节点发送完毕后,本节点才能开始发送数据;如果总线上没有信号,则要发送数据的节点先发出一串信号,在发送的同时也接收总线上的信号,如果接收的信号与发送的信号完全一致,说明没有和其它站点发生冲突,可以继续发送信号。如果接收的信号和发送信号不一致,说明总线上信号产生了“叠加”,表明此时其它节点也开始发送信号,产生了冲突。则暂时停止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随机的),再进行下一次试探。

221. 令牌总线网的工作原理:令牌总线网是一种采用了令牌介质访问控制方法(Token)且具有总线型拓扑结构的局域网。它的工作原理为:具有发送信息要求的节点必须持有令牌,(令牌是一个特殊结构的帧),当令牌传到某一个节点后,如果该节点没有要发送的信息,就把令牌按顺序传到下一个节点,如果该节点需要发送信息,可以在令牌持有的最大时间内发送自己的一个帧或多个数据帧,信息发送完毕或者到达持有令牌最大时间时,节点都必须交出令牌,把令牌传送到下一个节点。令牌总线网在物理拓扑上是总线型的,在令牌传递上是环型的。在令牌总线网中,每个节点都要有本节点的地址(TS),以便接收其它站点传来的令牌,同时,每个节点必须知道它的上一个节点(PS)和下一个节点的地址(NS),以便令牌的传递能够形成一个逻辑环型。

222. 令牌环网:令牌环网在拓扑结构上是环型的,在令牌传递逻辑上也是环型的,在网络正常工作时,令牌按某一方向沿着环路经过环路中的各个节点单方向传递。握有令牌的站点具有发送数据的权力,当它发送完所有数据或者持有令牌到达最大时间时,就要交就令牌。

223. IEEE802参考模型:IEEE802参考模型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在1980年2月制订的,称为IEEE802标准,这个标准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但它的数据链路层又划分为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和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

224. IEEE802协议包括了如下标准:

a.802.1标准:包含了局域网的体系结构、网络管理、性能测试、网络互连以及接口原语等。

b.802.2标准:定义了逻辑链路控制协议(LLC)协议的功能及其服务。

c.802.3标准:定义了CSMA/CD总线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物理层规范,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目前该标准不引伸出了802.3u标准,主要适用于100Base-T(快速以太网)。

d.802.4标准:定义了令牌总线(Token Bus)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的规范。

e.802.5标准:定义了令牌环(Token Ring)介质访问控制子层与物理层的规范。

225. 局域网组网所需的传输介质:组成一个局域网的传输介质可以是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微波或无线电波。

226. 局域网组网时所需的设备包括:网卡、集线器、中继器、局域网交换机等。

227. 同轴电缆的组网方法之一,10Base-5标准:该标准使用波阻抗为50Ω的宽带同轴电缆组成标准的以太网,其中10表示数据传输速度、Base表示基带传输、5表示一个网段的最大长度为500米。如果要扩大网络规模,则可以使用中继器,但中继器的个数不能超过四个。因此,10Base-5的最大传输距离应为2.5km。粗缆所用的连接器是AUI接口。

228. 同轴电缆的组网方法之二,10Base-2标准:该标准使用波阻抗为50Ω的细同轴电缆组成标准的以太网,其中10表示数据传输速度、Base表示基带传输、2表示一个网段的最大长度为185米。细缆所用的连接器为BNC接口。

229. 双绞线组网方法:符合IEEE802.3 10MB/s基带双绞线的标准局域网称为10BASE-T,T 表示传输介质类型为双绞线。在这种联网方式中,最大的特点是以集线器为连接核心,计算机通过安装具有RJ45插座的以太网卡与集线器连接,联网的双绞线长度(计算机到集线器、集线器到集线器)不能大于100米。

230. 交换式局域网组网:与集线器方法基本类似,但网络连接中心是交换机而不再是集线器。

231. 智能大厦(5A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OAS、通信自动化CAS、楼宇自动化BAS、消防自动化FAS和信息自动化MAS。

232. 网络互连的分类:网络互联可以分为局域网间互联、广域网间互联、局域网对广域网互联、局域网通过广域网与局域网互联等。从通信协议角度划分,可以分为物理层互联、数据链路层互联、网络层互联、传输层及以上高层协议互联等。

233. 网络互联设备:包括中继器、网桥、路由器、网关等。

234. 中继器:用于连接两个物理层协议相同的局域网网络,中继器起到了扩大广播范围的作用,但不能隔离局域网。

235. 网桥:网桥是在数据链路层实现局域网互联的设备,它用于使用不同的物理层协议的局域网互联。根据网络连接地域的不同,可以分为本地网桥和远程网桥;根据运行设备是否独立划分,可以分为内部网桥和外部网桥;根据路由选择方式不同,可能分为源选路径网桥和透明网桥。使用网桥可以实现信息的控制传输,也就是说,网桥可以实现网段隔离。236. 路由器:是在网络层实现局域网网络互联的设备。当数据包要在不同协议、不同体系结构的网络之间进行传输时,路由器负责路由选择和进行数据包格式的转换。

237. 网关:当高层协议不相同(指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的局域网要求实现互联时需要使用的互联设备。它可以完成报文格式转换、地址映射、协议转换和原语连接转换等。

238. 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指以建立局域网为施工工程基础,综合考虑单位对于网络信息系

统的需要,建立一个综合利用各种网络功能和以数据库为信息中心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

239. 集成系统的模式可以分为:客户/服务器模式、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分布式计算模式、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等。

240. 提高局域网用户平均带宽的几种方式:局域网分隔法(将局域网按功能划分为若干子网,子网间用网桥联接)、提高硬件性能法(采用能够提供更大带宽的硬件设备)、交换局域网法(采用交换机构成交换式局域网)。

241.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是种利用光纤构成的双环型局域网络,网络中光信号采用ASK方式进行调制,其数据传输速率可达100mb/s。网络线路总长度可达100km。242. 快速以太网:采用IEEE802.3u标准组建的,符合100BASE-T协议的总线型局域网。243. 千兆位以太网:一种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000mb/s的以太网。

244. 交换式局域网:采用了以局域网交换机为中心的拓扑结构,每一个站点都与交换机相连,站点间可以并行地实现一对一通信的局域网。由于交换式局域网中的节点在进行通信时,数据信息是点对点传递的,这些数据并不向其它站点进行广播,所以网络的安全性较高,同时各节点可以独享带宽。

245. 虚拟局域网VLAN:通过相应的硬件支持而在逻辑上将属于同一工作性质的节点划分成若干个工作组,以实现工作组内资源共享和工作组间互相通信的网络。由于这种网络在物理了并没有隔离,所以称为虚拟局域网。

五、InterNet基础

246. InterNet的体系结构:InterNet由四个层次组成,由下向上分别为网络接口层、无连接分组传送层、可靠的传送服务层和应用服务层。

247. InterNet的结构模式:InterNet采用一种层次结构,它由InterNet主干网、国家或地区主干网、地区网或局域网以及主机组成。

248. InterNet具体的组成部分:客户机、服务器、信息资源、通信线路、局域网或区域网、路由器等。

249. InterNet的服务包括:电子邮件服务、WWW服务、远程登录服务、文件传送服务、电子公告牌、网络新闻组、检索和信息服务。

250. InterNet的地址结构:InterNet地址也称IP地址,它由两部分构成。即网络标识(NetID)和主机标识(HostID)。网络标识确定了该台主机所在的物理网络,主机地址标识确定了在某一物理网络上的一台主机。

251. IP地址编址方案:IP地址编址方案将IP地址空间划分为A、B、C、D、E五类,其中A、B、C是基本类,D、E类作为多播和保留使用。

252. 地址掩码和子网:地址掩码的作用是将IP地址划分为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两大部分,掩码是与IP地址相对应的32位数字,一般将前几位设置为1,掩码与IP地址按位进行与运算,得出的结果即是网络标识。换句话说,与掩码1相对应的IP地址是网络地址,其余是主机地址。

253. 域名系统:域名系统是一个分布的数据库,由它来提供IP地址和主机名之间的映射信息。它的作用是使IP地址和主机名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254. 域名的格式:主机名.机构名.网络名.最高层域名

255. TCP/IP的设计目的:是独立于机器所在的某个网络,提供机器之间的通用互连。256. TCP/IP的分层:TCP/IP共分为四层,它们是网络接口层、网际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其中网络接口层对应OSI协议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257. 应用层:应用层是TCP/IP中的最高层,用户调用应用程序来访问互联网提供的服务,这些服务在OSI中由独立的三层实现。应用程序负责发送和接收数据。应用程序将数据按

要求的格式传递给传输层(传送层)。这些服务包括:SMTP(简单邮件发送协议)、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DNS(域名服务系统)等。

258. 传送层:传送层的基本任务是提供应用层之间的通信,即端到端的通信。传送层管理信息流,提供可靠的传送服务,以确保数据无差错的、按序地到达。它包括面向连接的传输控制协议(TCP)和无连接的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259. TCP协议:TCP协议是传输控制协议,它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协议,这个协议基于IP协议。基于TCP协议的软件在每一个站点上把要发送的TCP消息封装在IP数据报中进行发送。

260. UDP协议:指用户数据报协议,它也是基于IP的一个协议,但它是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传输协议。

261. 网际层:网际层也称IP层,负责处理机器之间的通信。它接收来自传送层的请求,将带有目的地址的分组发送出去,将分组封装到IP数据报中,并填入报头,使用路由算法以决定是直接将数据报传送到目的地还是传送给路由器,然后报数据报送至相应的网络接口来传送,IP层还要处理接收到的数据报,检验其正确性,并决定是由本地接收还是路由至相应的目的站。它包括以下协议:ICMP(网络控制报文协议)、IP、ARP(地址解析协议)、R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

262. InterNet的接入方法:通过局域网连接、通过局域网间接连接、通过电话拨号连接以及使用DDN、ISDN、XDSL等方式。

263. IP协议:定义了在TCP/IP互联网上数据传送的基本单元,规定了互联网上传送的数据格式,完成路由选择,选择数据传送的路径;包含一组不可靠的分组传送机制,指明了分组处理、差错信息发生以及分组丢弃等机制。

IP协议的任务是通过互联网传递数据报,各个IP数据报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264. IP数据报格式:IP数据报是IP的基本处理单元。传送层的数据交给IP后,IP要在数据的前面加上一个IP数据报头,也就是说,IP数据报是由所头和数据两部分构成的。IP数据报头包括了20个字节的固定部分和变长的选项部分。

265. 网络接口层:网络接口层也称数据链路层,是TCP/IP协议的最底层。该层负责网络的连接并提供网络上的报文输入输出。它包括Ethernet、APPANET、TokenRing等。

六、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技术

266. 计算机系统安全内容:安全理论与策略、计算机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评价、安全产品以及计算机犯罪与侦查、计算机安全法律、安全监察等。

267. DoD(TCSEC)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标准:是美国国防部在1985年正式颁布的,它将计算机安全等级划分为四类七级,这七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D、C1、C2、C3、B1、B2、B3、A1。

268. 计算机系统安全问题分类:计算机系统安全问题共分为三类,它们是技术安全、管理安全和政策法律安全。

269. 技术安全:指通过技术手段(硬件的和软件的)可以实现的对于计算机系统及其数据的安全保护,要求做到系统受到攻击以后,硬件、软件不受到破坏,系统正常工作,数据不泄漏、丢失和更改。

270. 管理安全:指和管理有关的安全保障,如使得软硬件不被物理破坏,非法人员进入、机密泄露等。

271. 政策法律安全是指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所制订的法律、法规、制度等。

272. 信息安全的构成:信息安全包括计算机安全和通信安全两部分。

273. 信息安全的目标:维护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审查性。

274. 保密性:使系统只向授权用户提供信息,对于未被授权使用者,这些信息是不可获取或不可理解的。

275. 完整性:使系统只允许授权的用户修改信息,以保证所提供给用户的信息是完整无缺的。

276. 可用性:使被授权的用户能够从系统中获得所需的信息资源服务。

277. 可审查性:使系统内所发生的与安全有关的动作均有说明性记录可查。

278. 安全威胁:是指某个人、物、事件或概念对某一信息资源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或合法使用所造成的危险。基本的安全威胁包括:信息泄露、完整性破坏、业务拒绝和非法使用。

279. 安全威胁的表现形式:包括信息泄露、媒体废弃、人员不慎、授权侵犯、非授权访问、旁路控制、假冒、窃听、电磁/射频截获、完整性侵犯、截获/修改、物理侵入、重放、业务否认、业务拒绝、资源耗尽、业务欺骗、业务流分析、特洛伊木马、陷门等。

280. 安全攻击:所谓安全攻击,就是某种安全威胁的具体实现。它包括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两大部分。

281. 被动攻击:是对信息的保密性进行攻击,即通过窃听网络上传输的信息并加以分析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情报,但它并不修改信息的内容。它的目标是获得正在传送的信息,其特点是偷听或监视信息的传递。它包括信息内容泄露和业务流分析两大类。

282. 主动攻击:主动攻击是攻击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信息传输的完整性和系统服务的可用性。主动攻击一般包括中断、伪造、更改等。

283. 防护措施:一个计算机信息系统要对抗各种攻击。避免受到安全威胁,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包括:密码技术、物理安全、人员安全、管理安全、媒体安全、辐射安全和生命周期控制。

284.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包括安全特性、系统单元和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结构层次三大部分。

285. GB-17858-1999计算机系统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的基本准则,规定计算机系统的安全保护能力划分为5个等级,最高等级为5级。

286. 网络安全:指分布式计算机环境中对信息传输、存储、访问等处理提供安全保护,以防止信息被窃取、篡改和非法操作,而且对合法用户不发生拒绝服务,网络安全系统应提供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三个基本服务,在分布网络环境下还应提供认证、访问控制和抗抵赖等安全服务。完整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应包括保护、检测、响应、恢复等四个方面。287. 网络安全策略:就是有关管理、保护和发布敏感信息的法律、规定和细则,是指在某个安全区域中,用于所有与安全活动相关的一套规则。这些规则上由此安全区域中设立的一个安全权力机构建立,并由安全控制机构来描述、实施和实现。

288. 安全策略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策略目标、机构安全策略、系统安全策略三个等级。289. 安全策略目标:指某个机构对所要保护的特定资源要达到的目的所进行的描述。290. 机构安全策略:指一套法律、规则及实际操作方法,用于规范某个机构如何来管理、保护和分配资源以达到安全策略的既定目标。

291. 系统安全策略:描述如何将某个特定的信息技术系统付诸工程实现,以支持此机构的安全策略要求。

292. 安全策略的基本组成部分:安全策略的基本组成包括授权、访问控制策略、责任。293. 安全策略的具体内容:网络管理员的责任、网络用户的安全策略、网络资源的使用授权、检测到安全问题时的策略。

294. 安全策略的作用:定义该安全计划的目的和安全目标、把任务分配给具体部门人员、明确违反政策的行为及处理措施。受到安全策略制约的任何个体在执行任务时,需要对他们

的行动负责任。

295. 安全服务:是指提高一个组织的数据处理系统和信息传递安全性的服务,这些服务的目的是对抗安全攻击,它们一般使用一种或多种安全机制来实现。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规定了5种标准的安全服务,它们是:认证服务、访问控制服务、数据保密服务、数据完整性服务、防抵赖服务。

296. 安全机制:指用来检测、预防或从安全攻击中恢复的机制。它分为两大类,一是与安全服务有关,二是与管理有关。它包括: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机制、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鉴别交换机制、防业务流分析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公证机制等8种。

297. IP层安全协议:指在TCP/IP协议集的网络层上的安全服务,用于提供透明的加密信道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它的优点在于对应用程序和终端用户是透明的,即上层的软件,包括应用程序不会受到影响,用户的日常办公模式也不用改变。典型的网络层安全协议是IPSec 协议。

298. IP安全协议,即IPSec是一个用于保证通过IP网络安全通信的开放式标准框架。它保证了通过公共IP网络的数据通信的保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299. IPSec标准包括4个与算法无关的基本规范,它们是:体系结构、认证头、封装安全有效载荷、InterNet安全关联和密钥管理协议。

300. 认证头协议(AH):为IP数据报提供了三种服务,对整个数据报的认证、负责数据的完整性、防止任何针对数据报的重放。

301. 封装安全有效载荷协议(ESP):ESP协议为通过不可信网络传输的IP数据提供了机密性服务,包括数据内容的机密性和有限的业务流保护。

302. 安全关联(SA):指两个或多个实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这些实体进行安全通信的所有信息的组合,包括使用的密钥、使用的保护类型以及该SA的有效期等。

303. TCP层安全协议(SSL安全套接字协议):工作在传送层,被设计成使用TCP来提供一种可靠的端到端的安全服务,它在两实体之间建立了一个安全通道,当数据在通道中时是认证过的和保密的。SSL对于应用层协议和程序是透明的,因此,它可以为HTTP、NNTP、SMTP和FTP等应用层协议提供安全性。

304. SSL提供的服务可以规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用户和服务器的合法认证、通过对被加密的数据进行加密来提供数据的机密性服务、维护数据的完整性。

305. 应用层安全协议:应用层安全协议都是为特定的应用提供安全性服务,著名的安全协议包括S/MIME和SET。

306. 安全/通用因特网邮件扩充服务(S.MIME):是一个用于保护电子邮件的规范,它基于流行的MIME标准,描述了一个通过对经数字签名和加密的对象进行MIME封装的方式来提供安全服务的协议。它包括:数据加密、数据签名、纯数据签名、数据签名并且加密。307. 电子安全交易(SET):是一个开放的、用于保护InterNet电子商务中信用卡交易的加密和安全规范。它提供在电子交易涉及的各方之间提供安全的通信信道服务和通过使用X.509v3数字证书为交易中的各参与者提供信任关系。

308. 由密码算法对数据进行变换,得到隐藏数据的信息内容的过程,称为“加密”。一个相应的加密过程的逆过程,称为解密。

309. 明文与密文:未加密的信息称为明文,已加密的信息称为密文。

310. 密钥:控制密码变换操作的符号称为密钥。加密和解密算法的操作一般都是在一组密钥的控制下进行的。

311. 恺撒密码:以数字0~25表示字母a~z,用C表求密文字母,用M表示明文字母,则两者间的关系为:C=M+k (MOD 26),M=C+(26-k)(MOD 26);当k=0时,M=C;312. 密码体制:根据密码算法所使用的密钥数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

密码体制;根据明文的处理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分组密码体制和序列密码体制。

313. 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对称密码体制是指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这种密码体制也称为单密钥密码体制或私钥密码体制;若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不同,从一个密钥难以推出另一个密钥,则称为非对称的密码体制,也称为双密钥密码体制或公钥密码体制。314. 分组密码体制和序列密码体制:分组密码是在密钥的控制下,一次变换一个分组的密码体制,它每次处理上块元素的输入,对每个输入块产生一个输出块。序列密码是对数字数据流一次加密一个比特或一个字节的密码体制。

315. 加密模块的位置:加密模块的位置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链路加密和端到端的加密。316. 链路加密:采用链路加密时,需要对每个通信链路的两端都装备一个加密装置,因此,通过这些链路的信息是安全的,但它有以下缺点:首先,中间的每个通信链路的两端都需安装加密设备,实施费用较高;其次,其享一条链路的每对节点,应共享唯一的密钥,而每段链路应使用不同的密钥,造成密钥的管理和分发困难。第三,需要在每台分组交换机中进行解密,以独得路由信息,此时,最易受到攻击。

317. 端到端加密:使用端到端加密时,加密解密过程只在两个端系统上完成,相对而言,实施较为方便,但主机只能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而分组首部以未加密的方式传输,因此,易受业务流分析类的被动攻击。

318. 对称密码技术:指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中使用的密钥是发送者和接收者共享的密钥。其加密模型为:C=Ek(M),解密模型为:M=Dk(C);其中,M表示明文,C表示密文、K为密钥。

319. 对称密码技术的安全性:对称密码技术的安全性取决于密钥的安全性,而不是算法的安全性。

320. 数据加密标准DES:DES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加密方法。DES使用一种分组乘积密码,在DES中,数据以64比特分组进行加密,密钥长度为56比特(总长64比特,8比特为奇偶校验码)。加密算法经过一系列的步骤将64比特明文输入变换为64比特的密文输出。除DES外,对称加密算法还包括托管加密标准(EES)、高级加密标准AES等。

321. 非对称加密技术:非对称加密,也叫公钥加密。是建立在数学函数基础上的一种加密方法,它不同于以往加密中使用的替代和置换方法,它使用两个密钥,在保密通信、密钥分配和鉴别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2. 公钥加密系统的模型:一个公钥加密方案由明文、加密算法、公开密钥和私有密钥对、密文、解密算法组成。一个实体的非对称密钥对中只由该实体使用的密钥称私有密钥,私有密钥是保密的;一个实体的非对称密钥对中能够被公开的密钥称为公开密钥。这两个密钥相关但不相同。

323. 在公开密钥算法中,用公开的密钥进行加密,用私有密钥进行解密的过程,称为加密。而用私有密钥进行加密,用公开密钥进行解密的过程系为认证。

324. 公钥密码系统的用途一般包括:加密/解密、数字鉴名、密钥交换。

325. 数字信封:使用对称密钥密码加密大量数据,然后使用公钥算法加密会话密钥的过程称为数字信封,关于数字信封的具体情况,请参考下文(电子商务)。

326. RAS公钥密码算法:RAS算法是建立地大数分解和素数检测的理论基础上的,是一种分组密码体制。它的思路是:两个大素数相乘在计算上是容易实现的,但将它们的乘积分解为两个大素数的因子的计算时却相当巨大,甚至在计算机上也是不可实现的。所谓素数检测,是指判断给定的一个整数是否为素数。RAS的安全性基于数论中大整数的素因子分解的困难性。

327. RAS密钥的产生过程:

a.独立地选取两个互异的大素数p和q(保密)。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大全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大全 以字母次序排列的网络术语和缩写字 名词解释 10 Base T : 双绞线以太网技术名 2- 3 Swap : 指对一端用来发送,与之连接的另一端用来接收或相反的电线。 数字2和3指的是DB-25接线器的发送和接收插脚。 2B+ D Service : ISDN服务,因其包含二个标准电话连接加上一个数据连接。 3- Way han dshake Tcp三次握手:TCP和其它传输协议中使用的一种技术,用来可靠地开始或完美地结束通信。 3-Wire Circuit 三线电路:经常采用的在一对计算机之间异步串口连接 的接线方案。第一根接线用来从一台计算机到另一台计算机传输数据,第二根接线用来反方向传输数据,第三根线是公共接地线。 4 —Wire Circuit 四线电路:是经常采用的在一对计算机之间异步串口连接 的接线方案。一对接线用来在一个方向传输数据,另一对接线用来相反方向传输数据。四线电路通常用于比三线电路更长的距离。 7—Layer refere nee model 七层参考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早期 概念模型,给出了与提供的通信服务协同工作的一系列协议。七层协议不包含互联网协议层。 802.2 : IEEE逻辑链接控制标准。见LLC和SNAp 802.3 : IEEE以太网标准。 802.5 : IEEE令牌环标准。 access delay 访问延迟:网络接口在它能访问共享网络前的等待时间。

ackno wledgeme nt 应答:一个简短的返回消息,它通知发送者:数据已经到 达它所希望的目的地。 active docume nt 活动文档:WW文档是一段计算机程序,下载一个活动文 档后,测览器在用户计算机上运行该程序。活动文档能连续地改变显示。参阅动态文档,静态文档和URL ad aptive retra nsmisio n 适应性重复:适应性重发传输协议的一种能力, 为适应各种不同的互联网延迟不断地改变重发计时器。TCP是众所周知的使用 适应性重发的协议。 address mask 地址掩码:一个32位二进制的值,每一位对应一网络和子网络相应的IP地址。未被屏蔽的覆盖的地址位对应部分,也称为子网掩码。 address resolution 地址解析:从一个地址到一个地址的匹配,通常是从 高层地址(如IP地址)到低层地址(如以大网地址)的匹配。 anonymous FTP匿名文件传输协议(FTP : 使用登录入名anonymons和四个字guest访问FTP访问器。不是所有的FTP服务器都允许匿名FTP。 API ( Applicatio n program in terface ) |应用程序接口:计算机程序能够调 用的过程集,用来访问指定的服务。程序用来访问网络协议的过程集统称为网络API。 Applet :构成活动WW文档的计算机程序,APPlet是由诸如Java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 AppleTalk :由Apple计算机公司开发和销售的一组网络协议。 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 地址解析协议:计算机用以匹配IP地 址到硬件地址的协议。计算机调用ARP广播一个请求,目标计算机对该请求应答。 ASCII(America n Sta ndard Code for In fomatio n In tercha nge ) 美国信息交 换标准码:赋以128个字符唯一值的标准,包括上、下档的字母,数字,标点 符号。 ASN 1 ( Abstract Syn tax Notatio n.1 ) 抽象语法表示1 : 表示数据的标准。SNM协、议使用ASN.1表示对象名。

民航基本概念和名词解释

附录二 基本概念和名词解释 1.飞行班次:指航空运输飞行次数。一个飞行班次指航线从始发点到终点的一次飞行,以航班号为准,只要是同一航班号,无论其经停点多少,只统计为一个班次。一条航线的去程和回程分别为两个航班号,各按一个班次统计。 2.飞行小时:包括飞机地面滑行时间和空中飞行时间。一个航班的飞行时间,等于该航班各航段飞行小时的总合。 3.飞行里程:指运输飞行自起点至终点的飞行公里数,为航线中各航段距离的和,以收费距离计算。计算公式: 4.旅客运输量:指运输飞行所载运的旅客人数。 5.货物运输量:指运输飞行所载运的货物重量。 6.旅客周转量:是反映航空运输企业旅客运输工作量的综合性指标,指运输飞行所载运的全体旅客空中飞行距离的综合。计算单位为人(客)公里或吨公里。计算公式: 旅客周转量(人公里)=∑{航段旅客运输量(人)×航段距离(公里)} 旅客周转量(吨公里)=∑(航段旅客运输量×旅客重量×航段距离) 航段距离指飞机在两机场之间按规定航行路线,直达飞行的空中距离。 从2001年起成人旅客重量按90公斤计算,不再计算行李重量。 10000 ∑=?班次航线里程(公里)飞行里程(万公里)

7.货物周转量:是反映货物在空中实现位移的综合性生产指标,体现航空运输企业所完成的货物运输工作量。计算公式: 货物周转量(吨公里)=∑{航段货物运输量(吨)×航段距离(公里)} 8.运输总周转量:是反映运输量和运输距离即旅客、货物、邮件在空中实现位移的综合性生产指标,体现航空运输总的工作量。计算公式: 运输总周转量=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邮件周转量 9.提供座位数:指可供销售的最大(或最多)座位的数量。 10.可提供客公里:指可提供座位与飞行里程的乘积,是反映运输飞行运载能力的指标。计算公式: 可提供客公里=∑{可提供座位数×航段距离(公里)} 11.客座利用率:是指实际完成的旅客客公里与可提供客公里之比,反映运输飞行中的座位利用程度。计算公式: 对直达航班,也可以按以下计算公式: 12.可提供业载:指飞机每次运输飞行时,按照有关参数计算出的飞机在该航段上所允许装载的最大商务载量。 13.可提供吨公里:指可提供业载与航段距离的乘积,反映里) 可提供客公里(万人公)旅客周转量(万人公里∑=?%100客座利用率(%) 航班可提供座位 航班载客人数 %100?=客座利用率(%)

电大公共行政学小抄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在这里公共组织主要是指政府,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2.公共行政环境:公共行政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3.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组织文化在政府也可以称之为公共行政组织文化,在企业则称之为企业文化。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 4.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5.市场失效: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是指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8.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9.完整制: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0.分离制: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11.首长制: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公共组织类型。 12.层级制: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13.机能制: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14.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15.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6.考任制: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7.行政领导权力: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18..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9.人事行政:人事行政是指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治化管理。20.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它可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两部分。 21.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2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23.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做出决定的过程。 24.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25.行政执行: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26.行政控制: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27.行政协调: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28.法制监督: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地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29.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 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30.行政立法: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 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31.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32.标杆管理: 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 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 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33.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 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34.行政效率: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 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35.行政改革: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36.政府再造: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 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大全附简答计算

ACK 确认 ADSL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ANSI 先进的加密标准 AP 接入点/应用程序 API 应用编程接口 ARP 地址解析协议 ARPA 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规划局(高级研究计划署)ARQ 自动重传请求 AS 自治系统/鉴别服务器 ATU 接入端接单元 ATM 异步传递方式 BGP 边界网关协议 CCITT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 CDMA 码分多址 CHAP 口令握手鉴别协议 CIDR 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 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SMA/CD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检测 CSMA/CA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避免 DDOS 分布式拒绝服务 DES 数据加密标准

DHCP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DNS 域名服务 EGP 外部网关协议 EIA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FCS 帧检验序列 FDDI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FDM 频分复用 FTP 文件传送协议 FIFO 先进先出 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 体制HDLC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HFC 光纤同轴混合(网) 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 HTTP 超文本传送协议 ICMP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IEEE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GMP 网际组管理协议 IGP 内部网关协议 IMAP 网际报文存取协议 IP 网际协议 ISDN 综合业务数字网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ITU 国际电信联盟 LAN 局域网 MAN 城域网 MPEG 活动图像专家组 MTU 最大传送单元 OSI/Rm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PF 开放最短通路优先 PCM 脉码调制 PDA 个人数字助理 PKI 公钥基础结构 PPP 点对点协议 RIP 路由信息协议 SMTP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SSID 服务集标识符 SSL 安全插口层,或安全套接层(协议)STDM 统计时分复用 STP 屏蔽双绞线 TCP 传输控制协议 TDM 时分复用 TIA 电信行业协会 TLD 顶级域名 TPDU 运输协议数据单元

生理学基本概念的中英文名词解释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 The time interval during which a cell is incapable of initiating a second action potential.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n action potential is a rapid change in the membrane potential. Each action potential begins with a sudden change from the normal resting negative potential to a positive membrane potential (depolarization) and then ends with an almost equally rapid change back to the negative potential (repolarization).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The movement of substances across the membrane occurs against the electrochemical gradient with the necessity of consumption of metabolic energy 后负荷afterload Afterload is the load that is given to the muscle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e contraction. 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In certain cases, a tissue or organ can respond directly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depending neither on nervous nor on humoral control. This form of regulation is called auto-regulation. 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 When the frequency of stimulation reaches a critical level, the successive contractions are so rapid that they literally fused together, and the contraction appears to be completely smooth and continuous. This is called completely tetanus. 去极化depolarization The change in membrane potential away from the resting potential and toward the sodium equilibrium. 入胞endocytosis Very large particles enter the cell by a specialized function of the cell membrane called endocytosis. The principle forms of endocytosis are pinocytosis and phagocytosis. 平衡电位equilibrium potential Electrochemical equilibrium is a steady state, as in the 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 of a cell ,in which an electrical potential and chemical potential gradient are in balance and no net movement of charged particles occurs. 兴奋性excitability Excitability is the ability of certain kinds of cells (excitable cell) to generate active changes in their membrane potential. Excitability is a fundamental property common to all tissues and cells. 兴奋excitation Excitation signifies and increases in activity, such as contraction of a muscle, acceleration of the heart beat. 出胞exocytosis A stimulus to secrete causes the intracellular vesicles to fuse with the plasma membrane and to release the vesicles contents is called exocytosis.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2019年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本概念与名词解释: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技术

2019年计算机三级网络技术基本概念与名词解释:网 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技术 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技术 266. 计算机系统安全内容:安全理论与策略、计算机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安全评价、安全产品以及计算机犯罪与侦查、计算机安全 法律、安全监察等。 267. DoD(TCSEC)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标准:是美国国防部在 1985年正式颁布的,它将计算机安全等级划分为四类七级,这七个等 级从低到高依次为:D、C1、C2、C3、B1、B2、B3、A1。 268. 计算机系统安全问题分类:计算机系统安全问题共分为三类,它们是技术安全、管理安全和政策法律安全。 269. 技术安全:指通过技术手段(硬件的和软件的)能够实现的 对于计算机系统及其数据的安全保护,要求做到系统受到攻击以后, 硬件、软件不受到破坏,系统正常工作,数据不泄漏、丢失和更改。 270. 管理安全:指和管理相关的安全保障,如使得软硬件不被 物理破坏,非法人员进入、机密泄露等。 271. 政策法律安全是指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所制订的法律、法规、制度等。 272. 信息安全的构成:信息安全包括计算机安全和通信安全两 部分。 273. 信息安全的目标:维护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 可审查性。 274. 保密性:使系统只向授权用户提供信息,对于未被授权使 用者,这些信息是不可获取或不可理解的。

275. 完整性:使系统只允许授权的用户修改信息,以保证所提 供给用户的信息是完整无缺的。 276. 可用性:使被授权的用户能够从系统中获得所需的信息资 源服务。 277. 可审查性:使系统内所发生的与安全相关的动作均有说明 性记录可查。 278. 安全威胁:是指某个人、物、事件或概念对某一信息资源 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或合法使用所造成的危险。基本的安全威 胁包括:信息泄露、完整性破坏、业务拒绝和非法使用。 279. 安全威胁的表现形式:包括信息泄露、媒体废弃、人员不慎、授权侵犯、非授权访问、旁路控制、假冒、窃听、电磁/射频截获、完整性侵犯、截获/修改、物理侵入、重放、业务否认、业务拒绝、资 源耗尽、业务欺骗、业务流分析、特洛伊木马、陷门等。 280. 安全攻击:所谓安全攻击,就是某种安全威胁的具体实现。它包括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两绝大部分。 281. 被动攻击:是对信息的保密性实行攻击,即通过窃听网络 上传输的信息并加以分析从而获得有价值的情报,但它并不修改信息 的内容。它的目标是获得正在传送的信息,其特点是偷听或监视信息 的传递。它包括信息内容泄露和业务流分析两大类。 282. 主动攻击:主动攻击是攻击信息来源的真实性、信息传输 的完整性和系统服务的可用性。主动攻击一般包括中断、伪造、更改等。 283. 防护措施:一个计算机信息系统要对抗各种攻击。避免受 到安全威胁,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包括:密码技术、物理安全、人员安全、管理安全、媒体安全、辐射安全和生命周期控制。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电大专科《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02) 盗传必究 一、名词解释 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 2.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3.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4.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5.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6.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7.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8.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9. 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10.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对决策提出意见或建议的活动。 11.电子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12. 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13. 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14. 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结果必须冒一定风险。 15.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16.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 1. 广域网:覆盖范围从几十千米到几千千米,可以将一个国家、地区或横跨几个洲的网络互联起来。 2. 城域网:可以满足几十千米范围内的的大量企业、机关、公司的多个局域网互联的需求,并能实现大量用户与数据、语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传输的网络。 3. 局域网:用于有限地理范围(如一栋大楼),将各种计算机、外设互联起来的网络。 4. 通信子网:由各种通信控制处理机、通信线路与其他通信线路组成,负责全网的通信处理任务。 5. 资源子网:由各种主机、外设、软件与信息资源组成,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业务,并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与网络服务。 6. 计算机网络: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互连起来的自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7. 分布式系统: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资源的网络操作系统,由它来自动调用完成用户任务所需要的资源,整个网络系统对用户来说就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 8. 公用数据网:由邮电部门或通信公司统一组建与管理,向社会用户提供数据通信服务的网络。 9. 面向终端的远程联机系统: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联机系统。 10. 宽带骨干网:是指传输速率达到2Gbps的骨干网。 11. 全光网:以光结点取代现有网络的电结点,并用光纤将光结点互联成网络。 12. 网络拓扑:主要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构型。 13. 基带传输:在数字通信信道上直接传输基带信好的方法。 14. 频带传输:利用模拟通信信道传输数字信号的方法。 15. 线路交换:两台计算机进行通信前,首先要在资源子网中建立实际的物理线路连接的方法。 16. 数据报:同一报文中的分组可以由不同的传输路径通过通信子网的方法。 17. 虚电路:同一报文中的所有分组可以通过预先在通信子网中建立的传输路径来传输的方法。 18. 单工通信:在一条通信线路中信号只能向一个方向传输的方法。19. 半双工通信:在一条通信线路中信号可以双向传送,但一个时间只能向一个方向传送的方法。 20. 全双工通信;在一条通信线路中可以同时双向传输数据的方法。 21. 数据通信:是指在不同计算机之间传送表示字母、数字、符号的二进制代码0、1比特序列的过程。 22. 媒体:一是指用以存储信息的实体,如磁盘、光盘、磁带与半导体存储器;二是指信息的载体,如数字、文字、语音、图像与图形。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是指后者。 23.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电信号的表示形式。 24. 模拟信号:电话线上传送的按照声音的强弱幅度连续变化的电信号称为模拟信号。 25. 数字信号:计算机所产生的电信号是用两种不同的电平去表示0、1比特序列的电压脉冲信号,这种电信号称为数字信号。 26. 调制解调器:在数据通信中,用来完成调制解调功能的设备称为调制解调器。 27. 调制解调:如果通信信道不允许直接传输计算机所产生的数字信号,则需要在发送端将数字信号变换成模拟信号,在接收端再将模拟信号还原成数字信号,这个过程被称为调制解调。 28. 串行通信:是指将代传送的每个字符的8位二进制代码按由低位到高位的顺序依次发送的通信方式。 29. 并行通信:是指将表示一个字符的8位二进制代码同时通过8条并行的通信信道发送的通信方式。 30. 同步:是指要求通信双方在时间基准上保持一致。 31. 位同步:要求接收端根据发送端发送数据的起止时间和时钟频率,来校正自己时间基准与时钟频率,这个过程称为位同步。 32. 字符同步:是指保证收发双方正确收发字符的过程。 33. 同步传输:是

材料科学基础基本概念和名词解释

晶体缺陷 单晶体:是指在整个晶体内部原子都按照周期性的规则排列。 多晶体:是指在晶体内每个局部区域里原子按周期性的规则排列,但不同局部区域之间原子的排列方向并不相同,因此多晶体也可看成由许多取向不同的小单晶体(晶粒)组成 点缺陷(Point defects):最简单的晶体缺陷,在结点上或邻近的微观区域内偏离晶体结构的正常排列。在空间三维方向上的尺寸都很小,约为一个、几个原子间距,又称零维缺陷。包括空位vacancies、间隙原子interstitial atoms、杂质impurities、溶质原子solutes等。 线缺陷(Linear defects):在一个方向上的缺陷扩展很大,其它两个方向上尺寸很小,也称为一维缺陷。主要为位错dislocations。 面缺陷(Planar defects):在两个方向上的缺陷扩展很大,其它一个方向上尺寸很小,也称为二维缺陷。包括晶界grain boundaries、相界phase boundaries、孪晶界twin boundaries、堆垛层错stacking faults等。 晶体中点阵结点上的原子以其平衡位置为中心作热振动,当振动能足够大时,将克服周围原子的制约,跳离原来的位置,使得点阵中形成空结点,称为空位vacancies 肖脱基(Schottky)空位:迁移到晶体表面或内表面的正常结点位置,使晶体内部留下空位。弗兰克尔(Frenkel)缺陷:挤入间隙位置,在晶体中形成数目相等的空位和间隙原子。 晶格畸变:点缺陷破坏了原子的平衡状态,使晶格发生扭曲,称晶格畸变。从而使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电阻升高,密度减小等。 热平衡缺陷:由于热起伏促使原子脱离点阵位置而形成的点缺陷称为热平衡缺陷(thermal equilibrium defects),这是晶体内原子的热运动的内部条件决定的。 过饱和的点缺陷:通过改变外部条件形成点缺陷,包括高温淬火、冷变形加工、高能粒子辐照等,这时的点缺陷浓度超过了平衡浓度,称为过饱和的点缺陷(supersaturated point defects) 。 位错:当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发生局部滑移时,滑移面上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交界线称作位错 刃型位错:当一个完整晶体某晶面以上的某处多出半个原子面,该晶面象刀刃一样切入晶体,这个多余原子面的边缘就是刃型位错。 刃型位错线可以理解为已滑移区和未滑移区的分界线,它不一定是直线 螺型位错:位错附近的原子是按螺旋形排列的。螺型位错的位错线与滑移矢量平行,因此一定是直线 混合位错:一种更为普遍的位错形式,其滑移矢量既不平行也不垂直于位错线,而与位错线相交成任意角度。可看作是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的混合形式。 柏氏矢量b: 用于表征不同类型位错的特征的一个物理参量,是决定晶格偏离方向与大小的向量,可揭示位错的本质。 位错的滑移(守恒运动):在外加切应力作用下,位错中心附近的原子沿柏氏矢量b方向在滑移面上不断作少量位移(小于一个原子间距)而逐步实现。 交滑移:由于螺型位错可有多个滑移面,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上运动受阻时,可转移到与之相交的另一个滑移面上继续滑移。如果交滑移后的位错再转回到和原滑移面平行的滑移面上继续运动,则称为双交滑移。 位错滑移的特点 1) 刃型位错滑移的切应力方向与位错线垂直,而螺型位错滑移的切应力方向与位错线平行; 2) 无论刃型位错还是螺型位错,位错的运动方向总是与位错线垂直的;(伯氏矢量方向代表

公共行政学名词解释

1.委员会制 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人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 2.层级制 层级制又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3.机能制 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4.战略管理 公共组织的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5.政府再造的含义 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政府再造就是用企业化体制取代官僚体制,即创造具有创新习惯和持续改进质量能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而不必靠外力驱使。 企业家政府是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企业家政府是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行政管理者,用企业的管理方式,以低成本高产出为目标,敢于冒风险、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僵化官僚体制,取得高绩效的政府。

企业家政府重视政府的成本效益,重视创新与改革,强调利用市场机制和竞争,强调对执行者授权,主张顾客导向,主张放松规制。 6.目标管理的涵义和特点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的特点是以人、工作和成果为中心的现代管理方法。 7.行政规章的含义 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行政规章简称规章。 8.事前监督; 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9.行政评估的含义 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行政评估主要是指行政执行效果评估。 10.行政领导权力的概念 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11.完整制 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大全

一英文名词 ACK 确认 ADSL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 ANSI 先进的加密标准 AP 接入点/应用程序 API 应用编程接口 ARP 地址解析协议 ARPA 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规划局(高级研究计划署)ARQ 自动重传请求 AS 自治系统/鉴别服务器 ATU 接入端接单元 ATM 异步传递方式 BGP 边界网关协议 CCITT 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 CDMA 码分多址 CHAP 口令握手鉴别协议 CIDR 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 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SMA/CD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检测 CSMA/CA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避免 DDOS 分布式拒绝服务 DES 数据加密标准

DHCP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DNS 域名服务 EGP 外部网关协议 EIA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 FCS 帧检验序列 FDDI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FDM 频分复用 FTP 文件传送协议 FIFO 先进先出 G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体制HDLC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HFC 光纤同轴混合(网) HTML 超文本标记语言 HTTP 超文本传送协议 ICMP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 IEEE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GMP 网际组管理协议 IGP 内部网关协议 IMAP 网际报文存取协议 IP 网际协议 ISDN 综合业务数字网 ISO 国际标准化组织

ITU 国际电信联盟 LAN 局域网 MAN 城域网 MPEG 活动图像专家组 MTU 最大传送单元 OSI/Rm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PF 开放最短通路优先 PCM 脉码调制 PDA 个人数字助理 PKI 公钥基础结构 PPP 点对点协议 RIP 路由信息协议 SMTP 简单邮件传送协议 SSID 服务集标识符 SSL 安全插口层,或安全套接层(协议)STDM 统计时分复用 STP 屏蔽双绞线 TCP 传输控制协议 TDM 时分复用 TIA 电信行业协会 TLD 顶级域名 TPDU 运输协议数据单元

护理学基础名词解释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体验 生存质量的概念:(WTO定义)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背景下,由生存的标准、理想、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其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和满意程度。它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也称生活质量或生命质量。 健康促进的概念: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其自身的过程,是协调人类和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患病的概念: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失与抗损伤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 需要:是个体、群体、结构对其生存、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成长(growth):又称生长,指由于细胞增殖而产生的生理方面的改变,表现为各器官、系统的体积和形态改变,是量的变化,可用量化的指标来测量。 发展(development):又称发育,指生命中有顺序的可预期的功能改变,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和机体能力的演进,如行为改变、技能增强等。 发展任务:是个体在生命的各特定时期出现的、并依据社会规范需要完成的任务或实现的发展目标,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 成熟:广义的成熟是成长和发展的结果,包括心理社会的发展;狭义的成熟指生理上的生长发育。成熟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压力:是个体对作用于自身的内外环境刺激做出认知评价后引起的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和心理紧张性反应状态的过程。 压力源:(又称应激源或紧张源)指任何能使个体产生压力反应的内外环境的刺激。 压力反应(stress response):个体对压力源所产生的一系列身心反应。 适应(adaptation):生物体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一种生存能力及过程。 工作压力:又称职业压力,是指当个人的能力与需求不能与工作环境相匹配时所引起的从业人员的身心压力状态。 人际关系:(狭义)指在社会实践中,个体为了满足个体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交往媒介与他人建立与发展起来、以心理关系为主的一种显在的社会关系。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指交往主体对自身、他人以及自身与他人关系的认知,是个体推测与判断他人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及意向的过程,包括感知、判断、评价和推测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

热力学概念名词解释

热力学概念名词解释

传热学名词解释 一、绪论 1.热流量: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2.热流密度: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 3.导热: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能传递,称为导热。 4.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传递过程,就是热对流和导热联合用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简称对流传热。5.辐射传热:物体间通过热辐射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称辐射传热。6.总传热过程: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称为总传热过程,简称传热过程。 7.对流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对流传热量,单位为W/(m2·K)。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对流传热能力的大小。 8.辐射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辐射传热量,单位为W/(m2·K)。辐射传热系数表示辐射传热能力的大小。 9.复合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复合传热量,单位为W/(m2·K)。复合传热系数表示复合传热能力的大小。 10.总传热系数:总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能力的大小。数值 上表示传热温差为1K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传 热量。

二、热传导 1.温度场:某一瞬间物体内各点温度分布的总称。一般来说,它是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的函数。 2.等温面(线):由物体内温度相同的点所连成的面(或线)。3.温度梯度:在等温面法线方向上最大温度变化率。 4.热导率:物性参数,热流密度矢量与温度降度的比值,数值上等于1 K/m的温度梯度作用下产生的热流密度。热导率是材料固有的热物理性质,表示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 5.导温系数:材料传播温度变化能力大小的指标。 6.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7.非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8.傅里叶定律:在各向同性均质的导热物体中,通过某导热面积的热流密度正比于该导热面法向温度变化率。 9.保温(隔热)材料:λ≤0.12W/(m·K)(平均温度不高于350℃时)的材料。10.肋效率:肋片实际散热量与肋片最大可能散热量之比。 11.接触热阻:材料表面由于存在一定的粗糙度使相接触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给导热过程带来额外热阻。 12.定解条件(单值性条件):使微分方程获得适合某一特定 问题解的附加条件,包括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三、对流传热 1.速度边界层:在流场中壁面附近流速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2.温度边界层:在流体温度场中壁面附近温度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公共行政学作业3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监察管辖: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2、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订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3、标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瞄准一个比其绩效更高的组织进行比较,以便取得更好的绩效。 4、行政诉讼:所谓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二、单项选择题 1.整个行政执行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最为关键的阶段是( C )。 A.协调阶段 B.总结阶段 C.实施阶段 D.准备阶段 2.对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案件,需要给予处分的,由( D )给予处分。

A.检察机关 B.行政监察机关 C.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D.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 3.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 )。 A.中央预算 B.县级预算 C.省级预算 D.市级预算 4.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和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 B )天内报有关部门备案。 A.15 B.30 C.45 D.60 5.批准是一种约束力较强的( A )监督方式。其内容包括:要求监督对象报送审批材料、审查和批准(含不批准)三个基本步骤。 A.事先 B.事中 C.事后 D.全面 6.从20世纪( C )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进行行政改革,然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实行市场化也进行不同程度的行政改革。 A.50 B.60 C.70 D.80 7.为了解决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出现的而一时又难以查清原因的问题的决策方案,称为( D )。 A.积极方案 B.追踪方案 C.应变方案 D.临时方案 8.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 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