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莲都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丽水莲都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丽水莲都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丽水市莲都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莲都区人民政府

二OO八年五月

第一部分莲都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文本

莲都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性质

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类型、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将区域划分为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小区规划,明确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的环境保护基本要求、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的过程。

第二条规划目标

根据莲都区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生态环境要素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全区划分为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功能区,设置区域建设开发活动的环保准入门槛,明确各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以控制和改善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行为,为政府开展区域性开发建设活动提供环境决策基础,为环保部门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审批提供基本依据。

第三条规划范围与期限

本规划以莲都区整个行政区域为规划范围,总面积1502.1平方公里。

规划基准年:2005年;

近期:2006-2010年;

中远期:2011-2020年。第四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

《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

《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5);

《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2004);

《浙江省县(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技术导则》(试行)(2006);

《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浙江省第三次应用遥感技术普查水土流失成果报告》;

《浙江省丽水市十一五规划汇编》;

《丽水市莲都区土地利用规划》

《丽水市水土保持规划》(2001-2050年);

《丽水市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2005-2010年);

《丽水市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

《2005年丽水市水资源公报》;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丽水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2006-2015年);

《丽水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2005年丽水市环境状况公报》;

《丽水市莲都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报告》;

《莲都区统计年鉴》(2006年);

《丽水市莲都区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丽水市莲都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5年莲都区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莲都区生态区建设工作总结》;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成果报告》;

《丽水市莲都区“十一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成果汇编》;

《丽水市莲都区生态区建设规划》;

《丽水市2005年开发区(园区)发展报告》;

《瓯江干流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规划》;(2006—2020)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专项规划等。

第五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和承载力空间分布为基础,根据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承载力利用强度的不同,从环境准入的角度将莲都区划分为优化准入、重点准入、限制准入和禁止准入四类生态环境功能区,明确各类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和建设开发活动的环保准入条件等,实现对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第六条规划原则

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加快对受破坏地区的治理和恢复。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要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确保“治旧控新”目标的实现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统筹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和自然和谐为主线,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着眼于区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区域实际出发,根据其资源与生态环境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合理规划,提出符合当地实际的总量控制目标和产业环保准入条件。

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区级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是国家级、省级规划的细化与落实,应突出可操作、易实践的特点,满足环境管理方式转变需要,为制定差别化的分区管理政策提供依据。同时,区域发展的内部区位结构今后一个时期仍将变迁,功能区划要分析这种变迁趋势,体现前瞻性。

与其它规划相协调、衔接的原则。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在注重与上一级规划相协调的同时,做好与其它相关规划尤其是生态市建设规划的衔接工作,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七条规划成果

《莲都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文本》

《莲都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说明》

《莲都区生态环境功能区登记表》

《莲都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图集》

第二章生态环境功能分区

第八条命名方法

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命名: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名称由“地名+生态服务功能特点(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生态环境功能小区”构成。

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编码及含义: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编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直接采用省生态功能区划的一、二、三级区的编码;第二部分为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编码,共7位,前4位为设区市、县(市区)行政区编码,第5位为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类别编码,其中A代表禁止准入区,B代表限制准入区,C代表重点准入区,D代表优化准入区。最后2位为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编号。

第九条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归类原则

所有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划分完毕后,将其归为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优化准入区四类生态环境功能区。

禁止准入区包括各级自然保护区(含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含一、二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绝对(核心)保护区以及其他有特殊保护价值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这些区域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

限制准入区主要包括绝大部分农业、林业用地,以及在城镇体系规划与工业布局规划中非重点进行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的乡镇。这些区域以生态保护、农业生产为主,严格限制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规模,禁止新上高污染工业项目。

重点准入区主要为在城镇体系和工业布局规划中需要进行大规模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人口集聚),且现状污染物排放量不大、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该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达到功能区要求,且有较强的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

优化准入区主要为现状开发密度较高,生态环境承载力正在减弱,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环境质量现状未达到功能区要求的区域。该区是工业开发和城镇建设的重点区域,其与重点准入区的主要区别是需要进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

第十条区划方案

莲都区划分为26个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其中禁止准入区11个、限制准入区6个、重点准入区7个和优化准入区2个。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四类生态环境功能区的面积分别为163.43、1203.65、89.14和45.88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0.88%、80.13%、5.93%和3.05%。

第十一条生态环境功能分区(详见表2-1)

第三章污染物总量控制

第十二条莲都区生态环境功能小区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

2005年,莲都区污染物点源COD排放总量为5213吨,氨氮排放总量为663.7吨。根据上级文件,到2010年,莲都区主要污染物控制指为全区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较2005年各削减15%。各重点生态环境功能小区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目标见表3-1,境内水环境质量要求确保达到功能区要求。

在全区26个生态环境功能小区中,禁止准入区的点源允许排放量为零,不分配总量控制指标。限制准入区、优化准入区、重点准入区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根据其排污特征进行削减量的分配,各小区主要污染物排放现状及控制目标见表3-1。

从表3-1可以看出,经过限制准入区、优化区准入区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的污染物削减,到2010年,莲都区主要污染物COD排放量可以控制在4420.1吨,比2005年排放量5213吨削减了15.2%,氨氮控制在541吨,比2005年排放量663.7吨削减了18.5%。

到2010年,限制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各小区COD和氨氮排放量不得超过表3-1中规定的水平,重点准入区在不突破全区排放总量和不破坏当地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从其它小区调用污染物排放总量。表3-1 莲都区生态环境功能小区主要污染物削减表

第四章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区分区规划

第一节禁止准入区

第十三条禁止准入区的总体要求

禁止准入区主要是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风景旅游核心区生态环境功能小区。主要分布在黄村乡、峰源乡、雅溪镇、高溪乡、白云街道、碧湖镇、大港头镇等乡镇街道,禁止准入区的11个生态环境功能小区总面积为163.43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0.88%。该区域内的重要生态敏感点和敏感区域的类型有:莲都区重要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玉溪水库、严溪及黄村水库),大溪沿江两岸湿地保护带。

禁止准入区是莲都区重要生态环境功能区,属于严格禁止准入区域,要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全面维护生态安全。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尝试构建包括生态环境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和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在内的生态补偿标准评价体系。

饮用水地表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必须分别遵守下列规定:

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规定。

一级保护区内:

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拆除;不得设置与供水需无关的码头,禁止停靠船舶;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禁止设置油库;禁止从事种植、放养禽畜,严格控制网箱养殖活动;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

二级保护区:

不准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必须削减污染物排放量;原有排污口必须削减污水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满足规定的水质标准;禁止设立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

准保护区内:

直接或间接向水域排放废水,必须符合国家及地方规定的废水排放标准。当排放总量不能保证保护区内水质满足规定的标准时,必须削减排污负荷。

风景旅游类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必须严格遵守以下规定:

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例。

划定的风景旅游类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共6个,包括2个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生态环境功能小区、4个省级森林公园核心区生态环境功能小区。这些

区域是风景名胜区范围内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最集中、最具观赏价值、最需要保护的区域,是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应进行强制性保护。

主要问题:部分景区遭到人为破坏,影响到景观的欣赏效果:南明山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村民在观音崖上乱放制作粗劣的泥像及碑刻,破坏了观音崖的景观特色;风景区内植被覆盖率高,但是存在着“成熟林少,中幼林多,混交林少,单纯林多;林龄结构失调、林内卫生状况较差”的结构性缺陷;风景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包括资金不到位,措施不落实,政策不完善,部分地区风景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过程。

保护要求:核心景区内的各级景点,除必要的保护和附属设施外,不得建设其他工程设施。核心景区内各级景点所增加的设施以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满足风景旅游的合理需要为前提。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当中,要注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据环境容量,有效控制游客人数,防止由于游客过多而导致生态破坏。

第十四条小安溪饮用水源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A01)

该小区位于小安溪上及两条支流上,水域起始断面为武义莲都交界处,终止断面为雅溪镇水厂下游0.1km,陆域为以沿岸纵深1000米为界。总面积73.86 km2。该区是雅溪镇部分村镇的饮用水源地,西溪水厂和洪渡水厂取水口设在该小区上。1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

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为水源涵养极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境保护为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为水污染极敏感。

环境保护目标:功能小区的水质控制目标为Ⅱ类,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浙江省人民政

府关于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规定。

加强饮用水源水域的水质监控,在原有监测频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次数,优化监测点位;防止保护区外的地区及上游地区旅游活动对控

制水域的污染;饮用水源上游地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生物治虫

防病技术,鼓励使用农家有机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结合生态公益林规

划,切实开展水源涵养林建设;严格控制保护区内村镇规模和人口机械增

长;落实对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和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

工作。禁止饮用水源上游1000m以内至取水口下游100m以内以及横向流域

50m以内的小流域内畜禽养殖;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保护区内

采矿、挖砂、取土;着力开展保护区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设保

护区内乡村生活污水收集系统,进行集中处理。

第十五条严溪饮用水源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A02)

该区域包括莲都区区域内的严溪和方溪流域。水域为方溪段从莲都缙云交界处至黄村水库大坝,严溪段从莲都缙云交界处至黄村水库大坝;陆

域为正常水位线两岸延伸1000米范围及严溪、方溪和莲都缙云交界包围的

范围。总面积22.72km2。该小区是严鸟水厂、严溪中心村饮用水源地,丽

水市区饮用水源地。

1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

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为水源涵养极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境保护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为水污染极敏感。

环境保护目标:功能小区的水质控制断面目标为Ⅱ类,水质达标率达

8

到100%。

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规定。

加强饮用水源水域的水质监控,在原有监测频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次数,优化监测点位;防止保护区外的地区及上游地区旅游活动对控制水域的污染;禁止饮用水源上游1000m以内至取水口下游100m以内以及横向流域100m以内的小流域内畜禽养殖;饮用水源上游地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生物治虫防病技术,鼓励使用农家有机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结合生态公益林规划,切实开展水源涵养林建设;严格控制保护区内村镇规模和人口机械增长;落实对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和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工作。

第十六条高溪水库饮用水源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A03)该区位于高溪乡,水域为高溪水库,陆域为沿岸纵深1000米范围,总面积2.55 km2。小区是高溪乡饮用水源地,现状水质为Ⅱ类,达到水域功能区的要求。

1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

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敏感性:水源涵养极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为水污染极敏感。

环境保护目标:水质控制断面目标近期为Ⅱ类,远期为Ⅱ类。

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规定。

加强饮用水源水域的水质监控,在原有监测频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次数,优化监测点位;防止保护区外的地区及上游地区旅游活动对控

制水域的污染;饮用水源上游地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生物治虫

防病技术,鼓励使用农家有机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结合生态公益林规

划,切实开展水源涵养林建设;落实对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和山洪、山体

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工作。禁止饮用水源上游1000m以内至取水口

下游100m以内以及横向流域100m以内的小流域内畜禽养殖;未经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保护区内采矿、挖砂、取土;落实对流域内水土流

失治理和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工作;着力开展保护区污

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设保护区内乡村生活污水收集系统,进行集

中处理。

第十七条大溪饮用水源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A04)

起始断面十八都原糠醛厂,终止断面为采桑村,陆域:一侧以53省道为界,另一侧陆域沿岸纵深1000米范围。总面积3.15km2。该功能小区现

状水质常出现超标现象,达不到水域功能区的要求。主要是畜禽养殖污水、

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的影响。

1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

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为水源涵养极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境保护极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为水污染极敏

感。

环境保护目标:水质控制断面目标近期为Ⅱ类,远期为Ⅱ类。

2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9

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规定。

加强饮用水源水域的水质监控,在原有监测频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次数,优化监测点位;防止保护区外的地区及上游地区旅游活动对控制水域的污染;饮用水源上游地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生物治虫防病技术,鼓励使用农家有机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结合生态公益林规划,切实开展水源涵养林建设;严格控制保护区内村镇规模和人口机械增长;落实对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和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工作。

第十八条玉溪水库饮用水源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A05)本区位于53省道北侧,区域范围为玉溪水库坝址至莲都云和行政区界间的水域,陆域为沿岸纵深200米范围。总面积1.73 km2。小区是丽水市区重要饮用水源地,根据相关规划碧湖水厂、水阁水厂均规划在玉溪水库取水。影响功能区水环境的主要村庄有均溪、黄田(部分)、上庄(部分)、山回、张山、石桥。现状水质达到水域功能区的要求。

1 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

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敏感性:水源涵养极重要;生态环境敏感类型为水污染极敏感。

环境保护目标:水质控制断面目标近期为Ⅱ类,远期为Ⅱ类。

2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5』4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的相关规定。

加强饮用水源水域的水质监控,在原有监测频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次数,优化监测点位,并定期向有关部门报告饮用水源水质变化状况;防止保护区外的地区及上游地区旅游活动对控制水域的污染;饮用水源上游地区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广生物治虫防病技术,鼓励使用农家有机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结合生态公益林规划,切实开展水源涵养林建设;严格控制保护区内村镇规模和人口机械增长;防止保护区外的地区及上游地区旅游活动对控制水域的污染;禁止饮用水源上游1000m以内至取水口下游100m以内以及横向流域50m以内的小流域内畜禽养殖;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保护区内采矿、挖砂、取土,落实对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和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工作;着力开展保护区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设保护区内乡村生活污水收集系统,进行集中处理。

加强对上游地区石塘、紧水滩水库网箱养鱼的控制,编制相应规划,科学合理布局,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倾向,避免玉溪水库水源水质安全受到影响。

第十九条白云森林公园水源涵养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A06)本区位于丽水市北郊,属白云街道。包括白云森林公园核心保护区,不包括三级保护区、公园入口处及森林别墅区(详见白云山森林公园规划)总面积16.29 km2。区域内森林面积4万亩,森林蓄积量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7.2%,植被类型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植被区。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毛竹林等。现状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要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Ⅰ类标准要求。

1 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

10

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境维持极重要;生态环境敏感性为酸雨敏感性轻度。

环境保护目标:水质控制断面目标近期为Ⅱ类标准,远期为Ⅱ类标准。空气质量控制目标近期为Ⅰ类标准,远期为Ⅰ类标准。

2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在做好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按照《白云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禁止擅自捕杀野生动物;重点保护珍稀树种,禁止砍伐、损伤古树名木,对现有生态公益林不得进行生产性的经营和采伐;加强林相改造,对林相单一和针叶树为主的林分进行阔叶化改造;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建设生物防火林带;禁止破坏文物。

第二十条大山峰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A07)该功能小区位于大山峰森林公园内,在森林公园的西北部,由大山峰、源头岭、小井3个林区组成,均为国有林,总面积5.88 km2。功能区生物环境和植被条件良好,是维持森林公园生态平衡的基础。小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类),其中一级保护的有黑麂、云豹、金钱豹、黄腹角雉等4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第4号令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4种,其中一级保护的有中华水韭、钟萼木、南方红豆杉等3种,二级保护的有华东黄杉、榧树、长叶榧、香樟、香果树、野荞麦、野大豆、鹅掌楸、凹叶厚朴、花榈木等11种。森林覆盖率95%。现状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要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Ⅰ类标准要求。

1 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

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境保护重要;生态环境敏感性为酸雨敏感性高度敏感。

环境保护目标:近期、远期目标:水质控制断面目标为Ⅱ类标准,空气质量控制目标为Ⅰ类标准,保护区内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100%。

2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严格执行《风景区管理条例》、《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浙江省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办法》、《浙江省森林管理条例》、《浙江省生态公益林规划纲要》等相关法规与管理条例。

禁止擅自捕杀野生动物;重点保护珍贵树种,禁止砍伐、损伤古树名木,对现有生态公益林不得进行生产性的经营和采伐活动;加强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较脆弱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政策;设置生物防火林带,防止森林火灾。

第二十一条钟山绿海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A08)该功能小区位于大山峰森林公园西南部,由夏庄、木寮、水牛坪等林区及部分集体林区组成,国有林9.92 km2,集体林8.76 km2,总面积20.26 km2。功能区生物环境和植被条件良好,是维持森林公园生态平衡的基础。小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类),其中一级保护的有黑麂、云豹、金钱豹、黄腹角雉等4种;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第4号令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4种,其中一级保护的有中华水韭、钟萼木、南方红豆杉等3种,二级保护的有华东黄杉、榧树、长叶榧、香樟、香果树、野荞麦、野大豆、鹅掌楸、凹叶厚朴、花榈木等11种。森林覆盖率95%。现状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要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Ⅰ类标准要求。

11

1 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

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敏感性: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境保护极重要;生态环境敏感性为酸雨敏感性极敏感。

环境保护目标:近期、远期目标:水质控制断面目标为Ⅱ类,空气质量控制目标为Ⅰ类,保护区内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100%。

2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禁止擅自捕杀野生动物;重点保护珍贵树种,禁止砍伐、损伤古树名木,对现有生态公益林不得进行生产性的经营和采伐;加强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较脆弱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政策;设置生物防火林带,防止森林火灾。

第二十二条猕猴峡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A09)位于大山峰森林公园内,由葑洋、岭头洋等林区及部分集体林区组成,其中国有林3.76 km2,集体林7.64 km2,总面积14.9k m2。功能区是森林公园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重要区域。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猕猴、黑鹿、穿山甲、狐狸等许多国家保护动物。现状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要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Ⅰ类标准要求。

1 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

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为水源涵养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生境保护重要;生态环境敏感性为地质灾害敏感性中度敏感。

环境保护目标:近期、远期目标:水质控制断面目标为Ⅱ类,空气质量控制目标为Ⅰ类,保护区内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100%。

2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严格执行:《风景区管理条例》;《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浙江省重点生态

公益林管理办法》;《浙江省森林管理条例》;《浙江省生态公益林规划纲要》

等相关法规与管理条例。

禁止擅自捕杀野生动物;重点保护珍贵树种,禁止砍伐、损伤古树名木,对现有生态公益林不得进行生产性的经营和采伐;加强植树造林,对

生态环境较脆弱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政策;设置生物防火林带,防止森林

火灾。

第二十三条东西岩风景名胜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A10)

该功能小区包括东西岩风景名胜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地处瓯江支流虎溪畔,位于莲都西北老竹畲族镇,代表性景点有清风峡、十字峡、

将军岩、穿身洞、东岩、七星岩、剑劈石等。总面积0.61km2。现状水质稳

定达到Ⅱ类标准要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Ⅰ类标准要求。

1 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

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为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境保护中等重要;生态环境敏感性土壤侵蚀为高度敏感和中度敏感。

环境保护目标:近期、远期目标:水质控制断面目标为Ⅱ类;空气质量控制目标近期为Ⅰ类;远期为Ⅰ类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100%。

2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重点保护景区的地形、地貌,严禁随意围、填、堵、塞山川、河流。

核心保护区内严禁开采砂、石。

禁止擅自捕杀野生动物;重点保护珍贵树种,禁止砍伐、损伤古树名木,对现有生态公益林不得进行生产性的经营和采伐;加强植树造林,对

生态环境较脆弱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禁止损坏文物。

12

在景区内引水、蓄水、排水,不得破坏风景名胜资源和景区自然环境。严禁过度利用水体或进行其他破坏水资源的活动。

根据环境容量,有效控制游客人数,防止由于游客过多而导致生态破坏。

第二十四条南明山风景名胜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A11)该小区位于丽水莲都区城南2公里处,包括南明山风景名胜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总面积1.48km2。以人文景观著称,以摩崖石刻闻名;植被覆盖率高,在丽水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将起到“城市绿肺”的功能。现状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要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Ⅰ类标准要求。

1 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

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为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境保护中等重要,生态系统产品提供极重要;生态环境敏感性为地质灾害中度敏感,土壤侵蚀轻度、中度敏感。

环境保护目标:近期水质控制断面目标为Ⅱ类,空气质量控制目标近期为

Ⅰ类;远期为Ⅰ类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100%。

2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注重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景区内景点、管理服务及基础设施等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景区山幽、林静、水清、崖陡的自然景观优势,逐步完善各项旅游服务设施都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切实贯彻景区建设“自然”与“独特”的原则。制止和拆除当地村民的违章建筑;根据环境容量,有效控制游客人数,防止由于游客过多而导致生态破坏。

第二节限制准入区

第二十六条限制准入区总体要求

主要包括重要水源涵养地带、水土保持地带、生态农业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对于维持区域生态安全起到重要作用的功能小区。根据莲

都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属于限制准入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共6个,分

别为:北部水源涵养和生态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B01)、西部

水源涵养和生态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B02)、东部水源涵养和

生态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B03)、中部水源涵养和城市生态农

业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B04)、碧湖-高溪农业基地保护生态环境

功能小区(Ⅳ2-43000B05)、南部水源涵养和生态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

2-43000B06)。这些区域是莲都区重要生态服务功能区,具有高度生态环境

敏感性,在维持区域、流域生态系统平衡、保护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发

展生态农业、保护风景名胜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该区域是莲都区及其周

边地区的生态屏障,也是农业和林业产品的重要产出区。该区域在维持生

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引导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的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限制工

业发展,禁止重污染企业进入。限制准入区布及全区各乡镇街道的全部或

部分地区,限制准入区的6个生态环境功能小区总面积为1202.54 平方公

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0.06%。该区域森林覆盖率相对较高,人口密度相

对较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第二十七条北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态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

2-43000B01)

该小区包括雅溪镇除禁止区、重点区的所有地区,仙渡乡所有地区,总面积共155.72km2。该功能小区人口密度146人/km2,2005年农民人均收

入3360元。自然特征以中低山丘陵为主,生态环境比较优越,交通相对便

利,有机茶和食用菌产业基础较好:有大姆山有机茶基地300亩,横岗绿

13

色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2000亩,还有碰柑、九坑桃、高山蔬菜、食用笋等绿色食品;森林覆盖率高,达到了80%以上。区内有规模化养殖场12家。环境质量较好,符合环境功能区标准。

环境污染:面源污染主要为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染CODcr 209.4 t/a,NH3-N 14.1t/a,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CODcr 321.5t/a,NH3-N 54t/a。点源污染以规模化养殖为主:CODcr 7.3t/a,NH3-N 0.5 t/a。

1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

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和生态环境敏感性:水源涵养为重要、中等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生境保护重要、中等重要。酸雨敏感性为极敏感、高度敏感、轻度敏感。地质灾害为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土壤侵蚀敏感性轻度敏感为主。

环境保护目标:至2010年,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农业生产引起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村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达到Ⅰ类标准。至202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达到80%,农业生产引起的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控制。村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总量控制目标:到2010年,点源COD排放量控制在4t/a,SO2实现零排放,NH3-N控制在0.3t/a。

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推进有机食品产业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污染控制:限制污染工业项目发展;加强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与建设: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进行综合治理;推广生物治虫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强度,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开发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同时加强对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以封山育林,自然修复为主,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严禁在25°以上和面向水库20°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禁开坡度以下的坡耕地实行坡面整治;加强对现有梯田、河滩造田和水土保持设施的养护和管理;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农村小河道整治力度,沿河两岸做好堤岸保护;旅游开发项目必须与旅游区的污水治理,餐饮业油烟废气治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以及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措施“三同时”;景区内限制个体小规模餐饮业的发展,以减少餐饮业污染物排放对景区的环境污染。

第二十八条西部水源涵养和生态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B02)该小区包括丽新乡、老竹镇、太平乡、联城镇除重点发展之外的地区,共359.31km2。该功能小区人口密度163人/km2,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3334元。自然特征以低山间盆地为主,生态环境比较优越,交通相对便利,基础优势比较明显;森林覆盖率80%以上。旅游资源丰富,有畲族民情风情村,三岩寺风景区等。区域内有电力、热能生产企业7家,规模化养殖场35家。

环境污染:面源污染主要为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其中农村生活污染排放量为CODcr 398t/a,NH3-N 26.8t/a,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为CODcr 1335.5t/a,NH3-N 235 t/a。点源污染以规模化养殖为主,排放量为CODcr 39.2t/a,NH3-N 2.6 t/a。

1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

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和生态环境敏感性:水源涵养为重要、中等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生境保护为极重要、重要、中等重要。地质灾害高度敏

14

感,酸雨敏感性为高度敏感、中度敏感,土壤侵蚀敏感性轻度敏感、中度敏感。

环境保护目标:至2010年,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农业生产引起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村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Ⅰ类标准。至202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达到80%,农业生产引起的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控制。村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总量控制目标:到2010年,点源COD排放量控制在20t/a,SO2实现零排放,NH3-N控制在1.3t/a。

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推进有机食品产业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丽新适宜区块(详见功能区规划图中虚线部分)适度发展无污染、低污染、且污染可控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产品加工业。

污染控制:限制污染性工业项目发展,对现有重点工业污染源进行监督管理,进行限期改造;加强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与建设: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进行综合治理;推广生物治虫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开发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同时加强对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以封山育林,自然修复为主,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严禁在25°以上和面向水库20°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禁开坡度以下的坡耕地实行坡面整治;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农村小河道整治力度,沿河两岸做好堤岸保护。旅游开发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旅游区的污水治理措施、餐饮业油烟废气治理措施、生活垃圾处理措施必须与旅游项目同时进行;加强对农家乐等小规模餐饮业的环境管理。

第二十九条东部水源涵养和生态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B03)该小区包括黄村乡除禁止区的所有地区,双黄乡所有地区,总面积共126.62 km2。小区人口密度132人/km2,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2831元。自然特征以中低山丘陵为主,生态环境比较优越,基本无工业,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绿色食品产业有食用笋、碰柑、食用菌,有规模化养殖场62家。森林植被以次生林为主,且以人工林为主,森林覆盖率为80%以上。现状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

环境污染:面源污染主要为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染排放量为CODcr119.2 t/a,NH3-N 8 t/a,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为CODcr 367.3 t/a,NH3-N 57.7 t/a。点源污染以规模化养殖为主,排放量为CODcr 20t/a,NH3-N 1.2t/a。

1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

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环境功能为水源涵养为极重要、重要、中等重要;生物多样性重要、中等重要。生态环境敏感性为地质灾害中度敏感,轻度敏感;酸雨敏感性为高度敏感、中度敏感,土壤侵蚀敏感性高度敏感。

环境保护目标:至2010年,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农业生产引起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村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Ⅰ类标准。至202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0%,农业生产引起的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控制。村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总量控制目标:到2010年,点源COD排放量控制在10t/a,SO2实现零

15

排放,NH3-N控制在0.6t/a。

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推进有机食品产业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双黄黄畈区块(详见功能区规划图中虚线部分)适度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产品加工业及无污染、低污染且污染可控的五金加工业(电镀项目除外)。

污染控制:限制污染性工业项目的发展,加强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与建设: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进行综合治理;推广生物治虫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继续加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严禁在25°以上和面向水库20°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禁开坡度以下的坡耕地实行坡面整治;加强对现有梯田、河滩造田和水土保持设施的养护和管理;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农村小河道整治力度,沿河两岸做好堤岸保护。

第三十条中部水源涵养和城市生态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B04)该小区包括白云街道、岩泉街道、紫金街道、富岭街道、水阁街道、碧湖镇大溪以西、大港头镇大溪以西除禁止区、重点区、优化区之外的区域,共270.99km2。该小区是莲都区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人口密度在400人/km2左右,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约5000元;以农业特色为种植业和养殖业,有省级千亩柑桔优化栽培示范基地。区域内有规模化养殖场238家。

环境污染:面源污染主要为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其中农村生活污染排放量为CODcr 528.6t/a,NH3-N 35.9 t/a,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为CODcr 1815.6 t/a,NH3-N 333.9 t/a。点源污染以规模化养殖为主,排放量为CODcr 512 t/a,NH3-N 31 t/a。

1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

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环境功能为水源涵养为重要、中等重要;生物多样性重要、中等重要。生态环境敏感性为水土流失强度中度;酸雨敏感性高度敏感,中度敏感;土壤侵蚀敏感性为中度敏感,轻度敏感;

环境保护目标:至2010年,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农业生产引起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村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类标准。至202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0%,农业生产引起的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控制。村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总量控制目标:到2010年,点源COD排放量控制在154t/a,SO2实现零排放,NH3-N控制在15.5t/a。

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依托城市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发展农业渔业休闲业,发展市郊型农业经济、庭院农业经济等。

污染控制:限制工业项目发展;加强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与建设: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进行综合治理,推广生物治虫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开发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同时加强对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以封山育林,自然修复为主;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严禁在25°以上和面向水库20°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禁开坡度以下的坡耕地

16

实行坡面整治;加强对现有梯田、河滩造田和水土保持设施的养护和管理;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农村小河道整治力度,沿河两岸做好堤岸保护;旅游开发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旅游区的污水治理措施、餐饮业油烟废气治理措施、生活垃圾处理措施必须与旅游项目同时进行。加强对农家乐等小规模餐饮业的环境管理。

第三十一条碧湖-高溪农业基地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B05)该小区以大溪为界,碧湖镇西部地区、高溪乡除重点区之外的区域,总面积共153.01 km2。人口分布不均,碧湖镇域与高溪区域人口密度差为240人/km2,2005年实现工业产值156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495元左右。自然特征以河谷平原为主,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交通便捷。近年蔬菜生产迅猛,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小区内有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8家,规模化养殖场172家。

环境污染:面源污染主要为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其中农村生活污染物排放量为CODcr 246.5 t/a,NH3-N 16.6 t/a,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为CODcr 1831.5 t/a,NH3-N 329.6 t/a。点源污染以规模化养殖为主,物排放量为CODcr 122.9 t/a,NH3-N 9.1 t/a。

1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

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环境功能为水源涵养重要、中等重要;生物多样性维持和保护极重要、重要、中等重要;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中度敏感;酸雨敏感性中度敏感、轻度敏感。

环境保护目标:至2010年,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农业生产引起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村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Ⅱ类标准。至202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0%,农业生产引起的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控制。村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为100%。

总量控制目标:到2010年,点源CODcr排放量控制在25t/a,SO2实现零排放,NH3-N控制在4.6t/a。

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和农产品加工,推广“猪-沼

-菜”、菜粮水旱轮作模式。

污染控制:限制工业项目;加强现有重点工业污染源监督管理;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与建设: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加强农村小河道整治力度,沿河两岸做好堤岸保护;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进行综合治理;推

广生物治虫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开发建

设水土流失治理,同时加强对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以封山育林,自然修

复为主,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严禁在25°以上和面向水库20°

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禁开坡度以下的坡耕地实行坡面整治;加强

对现有梯田和水土保持设施的养护和管理。

第三十二条南部水源涵养和生态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B06)该小区包括峰源乡除禁止区之外的区域,总面积共135.86km2。该功能小区交通条件差,经济发展落后。人口密度低于100人/km2,2005年农民

人均收入3345元。自然特征以中山为主,山岭险峻。但生态环境优越,立

地条件多样,气候资源丰富。环境质量较好,符合环境功能区标准。区内

规模化养殖场14家。

环境污染:区内主要污染由农业面源造成。面源污染主要为农村生活

17

污染、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染CODcr 55 t/a,NH3-N 4 t/a,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CODcr207t/a,NH3-N 35t/a。点源污染以规模化养殖为主:CODcr 8.1t/a,NH3-N 0.5t/a。

1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

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环境功能为水源涵养极重要、重要、中等重要;生物多样性重要、中等重要;生态环境敏感性为酸雨敏感性极敏感。

环境保护目标:至2010年,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农业生产引起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村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为国家Ⅰ类标准。至2020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0%,农业生产引起的水土流失得到根本控制。村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

总量控制目标:到2010年,点源CODcr排放量控制在4t/a,SO2实现零排放,NH3-N控制在0.3t/a。

2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

建设开发活动环境保护要求:充分利用当地气候、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等绿色产业。

污染控制:限制工业项目发展;加强农村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与建设: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加强农村小河道整治力度;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进行综合治理;推广生物治虫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开发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同时加强对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以封山育林,自然修复为主,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理;严禁在25°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禁开坡度以下的坡耕地实行坡面整治;加强对现有梯田和水土保持设施的养护和管理。

第三节重点准入区

第三十三条重点准入区总体要求

划定的重点准入区有7个,该区一方面承接优化准入区的产业转移,同时承接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全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建成“高密度、高效率、节约型、现代化”的发展空间。总面积89.14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93%,主要分布在丽水市区的水阁街道、富岭街道、丽新乡、碧湖镇、雅溪镇、高溪乡、大港头镇等乡镇。具体包括四都-七百秧-富岭工业与城镇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C01),碧湖产业与城镇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C02),雅溪镇城镇和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C03),大港头北埠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C04),联城-花街城镇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C05),老竹镇城镇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C06),大港头城镇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Ⅳ2-43000C07)。

该区人口、生产要素集聚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工农业产值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该区总体定位:实行重点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为发展先进工业提供承载空间。

保护与发展基本要求: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关于加强全省工业项目新增污染控制的意见》、《浙江省工业污染项目(产品、工艺)禁止和限制发展目录》,禁止发展高耗水、高污染的印染、漂染、染织类产业项目,禁止高污染、高环境潜在危险的

18

环境规划重点

环境规划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规划 1、概念: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基本任务:依据一定区域内有限的环境资源及其承载力,对人们的经济社会行为进行约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对环境保护和建设开发活动进行安排和部署,调控人类自身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3、定位 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复合生态系统。 任务: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主要内容:预先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和环境。 4、功能 (1)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4)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佳的环境效益 (5)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5、基本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 6、基本原则 (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的原则 (2)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 (3)遵循生态发展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5)系统性原则 (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7)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二、环境规划基本内容与体系 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 (1)前期环境保护工作评估 (2)环境调查与评价 (3)环境模拟与预测 (4)环境目标与指标的确定 (5)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6)重点工程与融资渠道 (7)保障措施 2、类型 按规划期划分 a. 长远环境规划(>10年) b. 中期环境规划(5-10年) c. 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 a. 经济制约型 b. 协调型 c. 环境制约型 按环境要素划分 a.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b. 水污染控制规划 c.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 d.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附件5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1. 开发:原意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劳动,以达到利用目的的活动。在现实生活当中,开发的含义已大大扩展,一切改变原始状态、自然景观的活动都称为开发。人才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也称为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开发中的开发,特指以陆地国土空间为对象,以集聚人口和经济为目的,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活动过程。 2. 主体功能: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就一定的空间单元提供产品的类别而言,要么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并不排斥其他功能。 3.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从开发方式上,可以定义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从开发内容上,可以定义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 态功能区。从层级上,可以分为国家级层面和省级层面

4.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一是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背景下,对国土空间开发进行的战略性谋划。二是今后各类涉及空间开发规划的基础性规划,是衔接协调各类相关规划的基本依据。三是具有约束性的规划,既要约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也要约束政府的行为。四是一种综合性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空间规划相比,范围更广、更原则。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设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5. 开发强度: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建设空间包括城镇建成区、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设施、其他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是优化、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最重要指标,各类主体功能区都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6. 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国土空间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是一种稀缺资源。 7. 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的构成及其在不同空间的分布,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比例,城市空间中城市建设空间与工矿建设空间的比例等。空间结构一旦形成后很难改变,特别是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等变成工业和城市空间后,调整和恢复的难度和代价很大。 8. 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居民点空间。工矿建设空间是指城镇居民点以外的

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 领导小组 组长:曹羽 副组长: 庄德震(市府办) 林继平(市发展和改革局) 朱岳林(市环境保护局) 成员:赵永辉(市发展和改革局) 任发根(市环境保护局) 卢旦生(市财政局) 陈光辉(市建设规划局) 江胜(市工业经济局) 吴茂云(市科学技术局) 陈玉勤(市水利局) 王剑(市农业林业局) 梁金祥(市国土资源局) 陈文云(市海洋与渔业局) 郑卫斌(市风景旅游管理局) 《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 责任表 编制单位:温岭市环境保护局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项目负责人:王飞儿 参加人员:林琴徐向阳张秋玲 楼莉萍叶海波戴露莹 王利军何云峰周虹 钟晓航边金云 审核:任发根王飞儿 审定:朱岳林

温岭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文本 登记表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性质 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是根据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类型、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规律,将区域划分成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小区规划,明确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的环境保护基本要求、污染控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的过程。 第二条规划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区域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找出温岭市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确定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划定区域生态环境功能区,明确各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和区域产业发展环保准入门槛以及发展重点,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温岭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的定义 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归为四类,即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 禁止准入区: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环境极敏感,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区,包括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一级、二级保护区)、重要的自然与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绝对保护区等。该区进行全面保护,禁止开发。 限制准入区: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或极重要、生态环境高度敏感或极敏感,对于维持区域乃至全省生态安全起到重要作用的地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绝对保护区以外的区域)包括在内。该区进行优先保护,限制开发。 重点准入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为一般,生态服务功能中等或一般,产业结构与布局相对合理、环境仍有一定容量、资源较为丰富、经济功能较强、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该区实行合理布局,重点开发。 优化准入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为轻度或中等,生态服务功能中等或一般,开发历史久、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较深,产业结构与布局有待于优化、人口密集、环境容量小、人均自然资源拥有率低的地区。该区实行调整结构,优化开发。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务院,国发[2000]38号 (3)《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务院,国发〔2005〕39号 (4)《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大纲》(试行),国家环保总局,环办[2002]8号 (5)《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2006年 (6)《浙江省县(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技术导则》(试行),2006年 (7)《台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3年 (8)《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台州市实施规划》,2009年 (9)《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 (10)《温岭市市域总体规划—城乡统筹发展规划》(2005-2030),2006年 (11)《温岭生态市建设规划》,2004年 (12)《温岭市东部产业集聚区东海塘总体规划(2009-2020)》,2009年 (13)《温岭市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2006年 (14)《温岭市海洋功能区划》,2006年 (15)《温岭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04年 (16)《温岭市水土保持规划》,2006年 (17)其他相关资料 第五条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为温岭市全境,总面积15625.82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925.82平方公里,涉及5个街道11个镇。 规划基准年:2008年 规划近期:2008~2010年 规划远期:2011~2020年 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功能为目标,以《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和《温岭生态市建设规划》确

镇总体规划

镇总体规划 《即墨市金口镇总体规划(2013-2030)》批前公示 2013年4月,金口镇人民政府委托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承编《即墨市金口镇总体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金口总规”)。2015年5月,“金口总规”通过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2015年7月,“金口总规”通过专家及即墨市相关部门评审会。为加强公众参与,发挥公众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城乡规划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青岛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务公开的有关规定,对“金口总规”进行社会公示,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为规划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本次规划公示期限为三十天,公示期为2015年7月30日至8月30联系电话:0532-******** 地址:即墨市金口镇人民政府、即墨市店集中心社区管理委员会 公示内容如下: 一、规划背景

1、新型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抓住了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突出矛盾,实现城镇化的健康、高质量和协调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关键在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人的问题,并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生态保护、生态边界、历史文化保护、地方财政、社会公共事业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2、大青岛全域统筹发展时代背景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将被培育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城市,这也为即墨东部城镇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青岛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空间布局战略,大青岛城市发展空间由环胶州湾地区向全域拓展,全域统筹的重点是城乡统筹,城乡统筹的重点是南北统筹,这也为即墨金口小城镇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3、即墨行政区划调整

环境规划学复习整理(郭怀成版)

生态环境规 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规划:是针对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环境特征及其环境发展趋势,结合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建设所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和指导生态环境计划的重要依据。 2、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 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过程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政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3、环境容量: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地区(一般应是地理单元),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的条件下,根据地区的自然净化能力,为达到环境目标值,能够承受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 4、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阈值。(区域性;时序性;可变性;可调控性;客观性) 5、环境规划目标:是环境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对规划对象在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6、环境评价:是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7、环境预测: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对未来环境质量状况和环境质量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8、环境功能区划: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自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环境质量)和使用功能(干什么用)上的差异对规划区域进行合理划分。 9、水环境规划:是对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其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水质,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充分地发挥水体的多功能用途,在达到水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寻求最小(或较小)的经济代价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10、大气环境规划:就是为了平衡和协调某一区域的大气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期达到大气环境系统的最优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大气环境系统组成部分的功能。 11:、水环境容量:水体在特定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 12、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将其优化分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 13、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市生活垃圾、) 14、噪声: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的、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妨害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15、噪声污染:我们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把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称为环境噪声污染 16、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17、生态规划: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基础,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生态过程,确定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生态适宜性,探讨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对策,促进人与环境系统协调、持续发展的规划方法。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表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位置主要保护对象 北京百花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217.43门头沟区天然植被和野生动物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6延庆县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 物 天津古海岸与湿 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9.13 滨海新区、津南区、宁河县、 宝坻区 贝壳堤、牡蛎礁等古海岸遗迹 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天津蓟县中、上元 古界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9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 天津八仙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53.6蓟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河北昌黎黄金海 岸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 300昌黎县沙质海岸及近海生态系统河北柳江盆地地 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95抚宁县 标准地质剖面、典型地质构造 等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8.33蔚县、涿鹿县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褐马鸡等 野生动植物 河北泥河湾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10.15阳原县、蔚县标准地层剖面及古生物化石河北大海陀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112.25赤城县森林生态系统 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2.47兴隆县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猕猴等野 生动植物 河北茅荆坝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400.38隆化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0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 野生动植物 河北围场红松洼 国家级自然保护 79.7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草原生态系统

区 河北滦河上游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 506.37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河北衡水湖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187.87衡水市湿地生态系统及鸟类 山西阳城蟒河猕 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5.73阳城县 猕猴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 境 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2 垣曲县、沁水县、翼城县、阳 城县 森林植被及勺鸡、猕猴、大鲵 等野生动物 山西芦芽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214.53宁武县、岢岚县、五寨县褐马鸡及其生境 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6.17蒲县、隰县 褐马鸡、白皮松等野生动植物 及其生境 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4.44交城县、方山县 褐马鸡及华北落叶松、云杉等 森林生态系统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85.77 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 布市 森林生态系统 内蒙古阿鲁科尔 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67.94阿鲁科尔沁旗 沙地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珍 稀鸟类 内蒙古赛罕乌拉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04巴林右旗 森林生态系统及马鹿等野生动 物 内蒙古达里诺尔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94.13克什克腾旗 湖泊湿地、草原生态系统及珍 稀鸟类 内蒙古白音敖包 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 138.62克什克腾旗沙地云杉林生态系统等 内蒙古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76.38宁城县 森林生态系统及重点保护野生 动物 内蒙古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67.99敖汉旗 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 野生动植物 内蒙古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1.83科尔沁左翼后旗 水曲柳及沟壑阔叶林生态系统 等 内蒙古鄂尔多斯147.7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伊金霍洛遗鸥及其生境湿地生态系统等

杭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杭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报批稿) 杭州市人民政府 二OO八年四月

前言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精神,贯彻实施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精神,加快实现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三个转变”,增强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权威性,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根据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快编制《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紧急通知》(浙环发[2006]55号)工作要求,结合杭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际,杭州市委、市政府开展了《杭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的编制工作,以发挥环境资源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全面共享”的“生活品质之城”,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是以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和各功能小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现状为基础,以分区管理、分类指导为原则,以实现各功能小区的主体功能,制订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协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为目的,遵循《浙江省县(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技术导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空间分异规律,将杭州市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功能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功能小区规

划,明确各功能小区的环境保护与产业准入基本要求的过程。 杭州市生态环境功能分区规划工作是在浙江省环保局统一指导和协调下,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的,以杭州市各区(县)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将各区(县)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图进行拼接,在空间上合并生态环境小区形成大杭州的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区划原则,以完整性、协调性为重点,从杭州全市的角度,对各功能区划分的科学性进行分析,重点关注跨边界,跨流域的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的协调,以确保生态环境功能小区空间分布格局的合理性。 规划的实施将为杭州市政府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政策,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优化产业布局,保育区域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手段。

环境规划管理重点

第一章 1.什么是环境管理,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宏观综合决策与微观执法监督相结合,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2. 什么是环境规划,如何理解其内涵? 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它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生态学原理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实质上是一种为克服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盲目和主观随意性所采取的科学决策活动。 5.简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环境规划的内容 (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的原则和程序、环境目标和指标体系、环境评价和预测、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规划方案的设计和比较以及环境规划的实施。 (2)流域水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水环境保护目标、水环境质量目标、流域水环境控制规划等。

(3)城市环境规划: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规划、城市水环境规划、固体废物规划管理、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 (4)生态环境规划:包括城市生态规划、生态产业园规划、生态规划方法等。 2 环境管理的内容 (1)环境管理模式:包括末端控制为基础的传统环境管理模式、污染预防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模式和污染预防模式实施过程的环境规划管理等。(2 )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组织与其环境绩效、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等。 (3)产品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产品环境标志等。 (4)活动层面的环境管理:包括建设项目、城市环境、农村环境、海洋环境、开发区环境等不同类型的环境管理以及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 第二章 1.简述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1.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2.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3.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 5.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6.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7.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国家级风景名 胜区 [发布日期:2011-6-9]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280扎兰屯风景名胜区475石花洞风景名胜区84.66千山风景名胜区72盘山风景名胜区106鸭绿江风景名胜区824.2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 胜区 2394金石滩风景名胜区120秦皇岛北戴河风景名胜区365.97兴城海滨风景名胜区42野三坡风景名胜区498.5 大连海滨—旅顺口风景名胜 区 166.7苍岩山风景名胜区63凤凰山风景名胜区216嶂石岩风景名胜区120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44.72西柏坡—天桂山风景名胜区256青山沟风景名胜区127崆山白云洞风景名胜区350医巫闾山风景名胜区630五台山风景名胜区376松花湖风景名胜区500

恒山风景名胜区147.51八大部—净月潭风景名胜区103.38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178仙景台风景名胜区32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70防川风景名胜区139五老峰风景名胜区300镜泊湖风景名胜区1726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720琅琊山风景名胜区115太湖风景名胜区888齐云山风景名胜区110.4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31采石风景名胜区64.85云台山风景名胜区201巢湖风景名胜区800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7.43花山谜窟—渐江风景名胜区61.2三山风景名胜区17.23太极洞风景名胜区22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59.04花亭湖风景名胜区254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1123武夷山风景名胜区79雁荡山风景名胜区289.91清源山风景名胜区62普陀山风景名胜区41.95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245.74天台山风景名胜区58.2太姥山风景名胜区92.02 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名胜 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34.91 30.23 区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625金湖风景名胜区140莫干山风景名胜区58鸳鸯溪风景名胜区66雪窦山风景名胜区140海坛风景名胜区71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第一章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述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P3)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应用生态学原理,从整体上研究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安排人类各项建设活动,从而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传统的规划思维相比,具有一下几方面的不同。 ①以人为本。 ②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 ③规划标准从量到序。 ④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异同。(P5)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信息,在预测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基础上,为达到预期的环境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监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海口市美兰区大致镇总体规划(2018-2030)》规划简介

《海口市美兰区大致镇总体规划 (2018-2030)》规划简介 一、规划范围 1.大致坡镇行政辖区范围,规划面积为115.42平方公里。 2.镇区规划范围:东、南接文昌市东路镇,西邻海文高速公路,北达乌土城村。规划总用地面积778.29公顷,建设用地面积262.16公顷。 二、总体发展目标 依托高效绿色农业、南洋河等资源及便捷的交通优势,秉承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原则,建成以商贸、“互联网+”为支撑,以琼剧文化为底蕴,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一流的特色产业小城镇。 三、总体发展定位 打造“海澄文”一体化的重要示范区、形成琼北地区商贸服务中心、创建以琼剧文化为特色的风情小镇。 四、空间发展结构 依托现状产业基础,大致坡镇城乡发展的空间结构为“一廊、两心、五区”结构。 一廊:以海文高速公路和琼文公路形成的交通发展廊道。

两心:为大致坡镇区综合发展中心和咸来片区综合发展中心。 五区:林下经济发展区、反季节瓜菜种植区、花卉种植区、乡村旅游发展区、建材加工产业区。 五、镇域土地利用规划 用地分类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公墓用地、水域、农林用地等。 六、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根据村镇体系空间结构组织,中心镇——中心村——特色村三个等级。 中心镇:大致坡中心镇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心村:咸来墟、大东村、咸来村、崇德村、美桐村、大榕村。其中咸来墟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经济辐射能力在大致坡镇西部片区中作用明显,是周边行政村经济、社会服务中心。其他中心村是周边各自然村的公共服务中心。 特色村:金堆村、昌福村、栽群村、美良村、永群村,特色村是作为周边各自然村的公共服务同时根据村庄特色建设共享农庄、田园综合体等,发展乡村旅游。 七、城镇性质 大致坡镇城镇性质为:琼东北地区以商业贸易、现代服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对全国定位 第一层次:【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 1、——强化北京的首都功能和【全国中心城市】地位,着眼建设【世界城市】,发展首都经济,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强化创新功能,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的建设,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2、——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化创新能力和现代服务功能,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辐射带动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长江流域和全国发展的能力。 3、——增强广州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设国际大都市。 第二层次:【大区域中心】天津、重庆、深圳、成都、西安 1、——提升天津的国际港口城市、生态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功能,重点开发天津滨海新区,构筑高水平的产业结构,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 2、——增强深圳科技研发和高端服务功能,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3、——构建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以“一小时经济圈”地区为重点,以主要交通干线和长江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汽车摩托车、石油天然气化工和装备制造基地,内陆开放高地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强化重庆主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先进制造和综合服务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的金融、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商贸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4、——强化成都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和商贸物流、金融、文化教育中心。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兰溪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文本)

兰溪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兰溪市人民政府 2008年4月

兰溪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宋志恒(兰溪市政府) 副组长:祝维伟(兰溪市政府) 朱红(兰溪市政府) 戴相英(兰溪市政府) 成员:吴乐华(兰溪市委办公室) 徐亚平(兰溪市政府办公室) 金辉(兰溪市政府办公室) 马应堂(兰溪市委宣传部) 姜玉芳(兰溪市发改局) 陈玉祥(兰溪市财政局) 施廷涌(兰溪市环保局) 马叔东(兰溪市经贸局) 陈建伟(兰溪市国土局) 许金茂(兰溪市建设局) 唐正银(兰溪市农办) 徐志良(兰溪市农业局) 冯汉生(兰溪市林业局) 邵茂良(兰溪市水务局) 姚威(兰溪市交通局) 冯俊(兰溪市民政局) 邓素牛(兰溪市科技局) 王柏中(兰溪市教体局) 张志其(兰溪市文化局) 童洪基(兰溪市卫生局) 程明(兰溪市质监局) 赵景琦(兰溪市旅游局) 盛文星(兰溪市统计局) 章兴土(兰溪市计生局) 王建东(兰溪市创建办) 严建成(兰溪市团委) 张靓(兰溪市妇联) 办公室主任:施廷涌(兰溪市环保局)副主任:郑柏琳(兰溪市发改局) 金建华(兰溪市环保局)

《兰溪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 责任表 编制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兰溪市环境保护局 项目负责人:刘健(高级工程师) 参加人员:徐鹏炜(高级工程师) 陈远(工程师) 郑柏琳 金建华 陈毅强 徐金玲 徐力 审核:谭湘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施廷涌(局长)

第一部分兰溪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性质 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通过明确各类功能小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和开发活动的环保准入条件等,实现对有限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目标。 第二条规划目的 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以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为基础,通过设置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准入门槛,控制和改善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行为,达到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第三条规划目标 根据兰溪市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生态环境要素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全市划分为不同生态环境功能区,设置区域开发和产业发展的环保准入门槛,明确各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产业的调整方向以及区域环境管理的重点,为促进全市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城镇发展战略合理布局,环境管理部门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审批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条规划期限 基准年:2005年; 规划年限:2006 ~ 2020年; 近期:2006 ~ 2010年; 中远期:2011 ~ 2020年。第五条规划范围 兰溪市整个行政区域,面积1310平方公里。 第六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与标准; (2)《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 (3)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4)《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5)《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 (6)《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 (7)《浙江省县(市、区)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技术导则》; (8)《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9)《金华市城市总体规划》; (10)《金华生态市建设规划》; (11)《金衢丽产业带发展规划》; (12)《钱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 (13)《兰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 (14)《兰溪市生态市建设规划》(2003-2020年); (15)《兰溪市土地利用“十一五”时期及2020年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目标与布局研究》(2006-2020年);(16)《兰溪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16)《兰溪市总体规划》(2004-2025年); (17)兰溪市其他相关专业规划。

镇总体规划

关于《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的公告 《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规划成果已经舒城县汤池镇人民政府委托安徽建筑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即将上报舒城县人民政府审批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现依法向社会公告,诚请广大市民踊跃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详情可在汤池镇人民政府网站、舒城县规划局网站及舒城县政府信息公开网上查询。公告期自2018年4月5日起至2018年5月4日止。 附件:《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主要内容 一、规划目的 加快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绿色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在《六安市舒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指导下,结合汤池镇发展实际情况,编制完成《舒城县汤池镇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五统筹的和谐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城市双修等为思想,以塑造生态镇为标准,合理调整城镇发展空间,协调中心镇区、新型农村社区以及与周边景区之间的关系,提升城镇综合竞争力,持续改善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镇品质。 (1)树立区域整体观,处理好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发挥优势,促进发展 (3)优化结构,完善功能

(4)提升品位,塑造特色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四、规划范围 本规划确定镇域、镇区两个规划层次。 1、镇域 包括整个汤池镇域范围,总面积约160平方公里。 2、镇区 镇区规划范围共1049.1ha,分为中心片区、三江片区和城冲片区三大片区,中心片区规划范围为北至万佛湖大道(三江快速连接线),西抵倒淌河西侧山体、东达高速公路,南至镇区南侧山体,范围大小为856.2ha;三江片区规划范围为北到三江北环以北用地边界及往东至城冲河边、南达三江南环及万佛湖大道、西以环湖旅游路为界、东至城冲河堤,规划范围约144.3ha;城冲片区规划范围为北到城冲河和舒桐路外绕线、西以现状建成区边缘及平行南延为界、南至敬老院南侧附近、东抵城冲河,规划范围约48.5ha。 五、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1、城镇化发展目标 用10—20年左右的时间,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全面改善投资发展环境,重点建设旅游业和服务业,使之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建成以温泉为特色,地方特色产业比较发达、综合服务业繁

2017年生态环境检测公司三年发展战略规划

2017年生态环境检测公司三年发展战略规划 一、公司发展规划与目标 (2) 1、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 (2) 2、公司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及发展目标 (2) (1)继续加强生态环境检测营销网络建设 (3) (2)增进自主创新能力 (3) ①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发 (3) ②积极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技术研究 (3) (3)加强团队建设 (4) ①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4) ②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 (4) ③健全公司激励机制 (5) (4)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 (5) ①进一步优化管理体制和提高经营效率 (5) ②建立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共享机制 (6) ③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以加强集中管理和控制 (6) (5)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和规范经营 (6) 二、业务发展规划与现有业务的关系 (7) 三、拟定发展规划的假设条件及面临的主要困难,及确保实现发展规划和目标采用的方法或途径 (7) 1、拟定发展规划和目标所依据的假设条件 (7) 2、实施发展规划和目标所面临的困难 (8) (1)公司资金实力相对较弱 (8) (2)检测能力不足 (8) (3)公司目前缺少其他检测行业专业人才 (9) 3、确保实现发展规划和目标采用的方法或途径 (9)

一、公司发展规划与目标 1、公司的总体发展战略 经过多年努力,公司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市场基础的生态环境检测公司。未来,公司将充分利用多年积累的公信力和检测技术,继续加强自主研发,依托在生态环境检测领域多年来形成的专业研究人才队伍及关键技术平台,加强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依靠深圳市环境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广东省中小企业环境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巩固原有生态环境检测业务的基础上,加大生态环境检测技术和检测信息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力度,如检测标准、区域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价、环境质量及对人群健康影响评估、流域与大气有毒污染物(包括POPs 等)源汇及迁移转化规律等,力争将公司打造成知名的生态环境检测企业,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2、公司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及发展目标 围绕上述总体发展战略,公司未来三年的发展目标为: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检测的服务能力,在扩大检测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技术服务相关业务,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运营一体化业务、生态环境检测分析评价业务,为公司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以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国内生态环境检测领域的市场地位。

富阳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样本

富阳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 富阳市人民政府 二00八年四月 富阳市生态环境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陆洪勤( 富阳市政府)

副组长: 章强明( 富阳市政府办公室) 吴祖仁( 富阳市环保局) 成员: 郑延( 富阳市发展与改革局) 朱国荣( 富阳市经贸局) 何荣华( 富阳市建设局) 戴钰虎( 富阳市环保局) 张国平( 富阳市交通局) 陆淑雯( 富阳市国土资源局) 姚红光( 富阳市风景旅游局) 丁文松( 富阳市农业局) 吕丰旻( 富阳市林业局) 张祖国( 富阳市水利水电局) 办公室主任: 戴钰虎( 兼) 副主任: 王忠良( 富阳市环保局) 《富阳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编制 责任表 编制单位: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富阳市环境保护局 项目负责人: 刘健(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参加人员: 徐鹏炜(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远( 工程师) 戴钰虎 王忠良 陆兴龙 姜燕 审核: 谭湘萍(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吴祖仁( 局长)

第一部分富阳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文本

富阳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性质 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经过明确各类功能小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和开发活动的环保准入条件等, 实现对有限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目标。 第二条规划目的 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以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为基础, 经过设置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准入门槛, 控制和改进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行为, 达到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 第三条规划目标 根据富阳市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生态环境要素特征、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 将全市划分为不同生态环境功能区, 设置区域开发和产业发展的环保准入门槛, 明确各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产业的调整方向以及区域环境管理的重点, 为促进全市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城镇发展战略合理布局, 环境管理部门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审批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条规划期限 基准年: ; 规划年限: ~2020年; 近期: - ; 中远期: -2020年。 第五条规划范围 富阳市整个行政区域, 面积1831平方公里。 第六条规划依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与标准; ( 2)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国发[ ]38号) ; ( 3) 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 4) 《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5) 《浙江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 ) ; ( 6) 《浙江省生态功能区划》; ( 7) 《浙江省县( 市、区) 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技术导则》; ( 8) 《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 ( 9)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10) 《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 ( 11) 《钱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规划》; ( 12) 《富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 ; ( 13) 《富阳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2020年) ; ( 14) 《富阳市土地利用”十一五”时期及2020年土地资源保护利用目标与布局研究》( -2020年) ; ( 15) 《富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修编) ; ( 16) 《富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 ; ( 17) 富阳市其它相关专业规划。

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中江县继光镇总体规划 说明书 四川省丽景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O O九年十一月

目录 第一部分镇域总体规划 (1) 第一章背景及现状 (1) 一、规划背景 (1) 二、现状概况 (2) 三、镇区概况 (4) 第二章规划依据、年限、原则和目标 (4) 一、规划依据 (4) 二、规划年限 (4) 三、规划原则 (5) 四、规划目标 (5) 第三章镇村体系规划 (5) 一、继光镇的区域战略地位 (5) 二、镇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5) 三、产业发展规划 (7) 四、人口及城镇化预测 (9) 五、镇村等级、规模及职能结构规划 (11) 六、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13) 七、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4) 八、镇域环境保护和防灾规划 (16) 九、镇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1) 十、镇域旅游发展规划 (21) 第二部分城镇建设规划 (23) 第四章城镇性质与规模 (23) 一、城镇性质 (23) 二、城镇人口及用地规模 (23) 第五章用地布局规划 (23) 一、用地适应性分析 (23) 二、城镇发展方向及用地选择 (24) 三、功能结构规划 (24) 四、用地布局规划 (24) 第六章绿地景观规划 (26) 一、现状 (26) 二、绿地系统规划 (26) 三、景观规划 (26) 第七章道路工程规划 (27) 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27) 二、道路交通规划 (27) 第八章管线工程规划 (28) 一、给水工程规划 (28) 二、排水工程规划 (28) 三、燃气工程规划 (29) 四、电力工程规划 (29) 五、通信工程规划 (29) 六、管线综合规划 (30) 第九章环保、环卫及防灾规划 (30) 一、生态及环保规划 (30) 二、城镇环卫设施规划 (30) 三、城镇防灾规划 (31) 第十章近期建设规划 (31) 一、近期建设用地选择 (31) 二、近期建设用地规模 (31) 三、近期建设重点 (31) 四、近期建设项目 (32)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 (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