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关系的发展演变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三历史专题十四复习资料: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供大家学习参考!专题十四近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多极化趋势主干知识构建Ⅰ.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点一、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取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猛烈的角逐和斗争,终究导致一战爆发。
二、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美国权势大大增强,欧洲权势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产生从根本上坚定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1、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连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取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峙,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取猛烈。
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
2、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
三、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相持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1、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相持与抗争。
2、60年代到70年代,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苏争霸与三个世界形成。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全面崩溃,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两极化向多极化转换的过渡时期。
Ⅱ.世界近现代主要矛盾的变化1、16世纪:英西矛盾。
为争取大西洋海上霸权,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纪:英荷矛盾。
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欧洲强国地位。
3、18世纪中期:英法矛盾。
英国通过七年战争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4、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时期,英国屡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
5、19世纪中期:英俄矛盾。
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丧失欧洲霸权,俄国进行1861年改革。
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姓名:杨志阁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指导教师:刘承20070301摘要论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摘要鉴于形势的发展,美日于1951年签订日美安保条约,美日军事政治同盟初具雏形。
自签订至今,日美安保条约已历经多次修订,日本在美日同盟中的地位和作用均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第一个日美安保条约是一个完全不对等的单向保护性条约,甚至说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条约。
日本在条约中的作用只是提供反共基地,外交、军事均依附于美国,毫无地位可言。
但对当时的日本来说,与美国的这种特殊安排却是其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
日本因此赢得经济恢复的有利条件,于1953年完成经济恢复。
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日本国内民族主义重新抬头,要求改变与美不对等关系,促成了日美安保条约1960年的修改。
修改后的条约至少实现了对等性,美日之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防卫关系,逐步展开军事合作。
至上世纪80年代,美日之间的安保关系发展为同盟关系,日本开始在国际社会中以美国平起平坐的合作伙伴自居,外交由追随转变为自主,大力发展自身军备。
冷战结束后,美日对外政策均有所调整,两国于1996年对同盟进行了重新定义。
美日同盟的性质由保护日本型同盟改为维护地区安全型同盟。
日本成为美国的合作伙伴,自卫队的活动范围扩大,可以在日本领域内向美军提供后方支援,“也可以设想能够在与战斗区毗邻的日本周围的公海和空中进行”。
此后,日本追随美国参与战争,寻求突破和平宪法和“集体自卫权”的限制。
在当前,美日同盟向全球同盟转变,美日军事一体化不断加强。
日本以美日同盟为依托,发展自身军事力量和展开多边外交,寻求在联合国中发挥大国作用,并企图摆脱战后体制。
日美安保条约的这一演变历程体现了美日关系的深刻变革,其实质是国际形势大背景下美日两国国家实力的较量。
其中,日本的民族主义是不可忽视的推动力。
民族主义在日本民族的发展史上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二战中的惨败使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一落千丈,务实地选择了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美日关系现状ppt

•
•
(二)、美军冲绳基地问题
•
(三)、日本对中美“越顶外交”的担忧
此次军演将有 34100名日本陆海空 军官兵和美国10400 多名官兵参加。演习 规模达到刚刚结束的 韩美黄海军演的6倍, 是日美史上最大的联 合军演。
美军与日本自卫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开展 “离岛防卫”训练,日本希望借此向美军学习两 栖登陆“夺岛”作战. 而此次的训练 以“联合作战应对岛屿攻击” 为目的,具有非常鲜明 的实战特点。 日本将得到一个学习和 复制美军作战模式的机会, 特别是希望学到两栖登陆 作战的真谛, 美日联合演习“利剑 ” 尽可能多地了解真实战场。
• 美国并不希望中日之间爆发军事冲突, • 因为这将把美国拖入其中。 日本首相安倍访美 • 如今,中美利益如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以“获益”为目的的美国明白,它 被拖入同中国的直接对抗并不明智。因此,美国的策略恐怕依旧是:让中日 处于可控矛盾之中,让中日关系处于“斗而不破”的状态中,这样才能使美 国的利益最大化。
四、美日关系不稳定原因分析:
• (一
)美苏关系的缓和给美日关系注 入了新的因素。 • (二)日本在经济上对美国造成严重 威胁, 从而增加了美日关系中的不稳定 因素 • (三)民族主义情绪的上升,增加了美 日关系中的对立成份。 • (四)摩擦与合作都是出于国家利益 考虑。
五、美日关系未来发展趋势
•
二、美日关系面临的问题
• 奥巴马成功连任后美日关系面临三大难点: 对于奥巴马的连任,日本表现得非常兴奋,但事实 上,日本政府一系列近乎狂热的表现,特别是强调东亚 严峻安全环境下的日美军事同盟问题,恰恰反映出日本 的一种不自信,流露出日本的一种忧虑。奥巴马的连任 致使美国没有必要确立新的对日政策,而在奥巴马“一 期政权”期间留下来的日美关系问题如何解决,就紧迫 地摆在面前。
美欧、美日关系

1、战后欧洲与美国关系的演变及原因
①战后初期-60年代末:控制(从属)
史实:马歇尔计划、分裂德国、成立北约。
原因:战后美成为头号强国,西欧普遍衰落,扶植西欧对抗苏联。
②70年代以来:竞争(控制与反控制)
史实:欧共体成立,冲击美国霸主地位。
原因:西欧经济腾飞,政治上加强合作;美国自身实力相对下降。
2、战后日本与美国关系的演变及原因:轨迹:控制—竞争—伙伴
①二战后到50年代初期:美国控制(独占)日本。
原因:日本战败;冷战;美国遏制苏联、中国的需要;争夺地区和世界霸权的需要。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上激烈竞争;政治上不再为美国马首是瞻,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原因: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实力相对削弱。
③当今: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原因美国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方面,仍然需要日本的支持与帮助。
认识:综合国力、国家利益是影响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原因;表现
(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趋势;(2)具体原因(表现):欧共体的成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美苏争霸互相削弱。
归纳与总结:二战后美国与西欧、日本关系的演变

归纳与总结:⼆战后美国与西欧、⽇本关系的演变
⼆战后美国与西欧、⽇本关系的演变
1.美国同西欧关系的演变
第⼆次世界⼤战结束后,为了对付苏联、稳定资本主义阵营,美国推⾏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以控制西欧。
美国在欧洲采取“冷战”政策,建⽴北约组织,同英、法等许多国家建⽴了⼴泛的同盟关系。
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速发展,经济实⼒不断增强,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与反控制的⽃争⽇趋尖锐。
随着欧共体的建⽴和扩⼤以及欧盟的诞⽣,西欧发展成为可以同美国并驾齐驱的重要⼒量。
2.美国同⽇本关系的演变
第⼆次世界⼤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本,在⽇本实⾏政治、经济民主改⾰,完全控制了⽇本。
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美国向⽇本订购了⼤批军事及后勤物资。
为了把⽇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扶植⽇本经济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本经济进⼊了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号经济⼤国,⽇美经济竞争和⽇本反对美国控制的⽃争逐渐加强。
⽇美同盟关系依然存在,但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在政治、外交⽅⾯,⽇本并不完全和美国保持⼀致。
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在过去几十年中,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都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
从毛泽东时期到今天,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在调整和转变,而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则是这些变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迅速发展。
尼克松总统的访问开创了两国关系的新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在许多方面,中美仍存在分歧和冲突,例如互相指责对方,经济关系和贸易战,人权问题和台湾问题等。
中美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可以归结为几个因素。
首先,中国的崛起,其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已经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其次,美国的内部政治和经济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导致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无论如何,在两个大国之间,关系的发展往往取决于许多复杂的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
中日关系中日关系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挑战。
二战后,中日两国的关系非常紧张,因为日本的侵略行为及其对中国的继续占领地区侵略,这导致中日两国在近些年的时间里,极度紧张甚至一度因为国家政策和利益分歧不断出现摩擦。
然而,自1972年中日恢复外交关系以来,中日关系已经得到改善。
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不断发展,教育、文化和旅游等交流也增加了。
尤其是在21世纪初,日本的援助和投资对中国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但是,中日之间也存在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安全等领域的问题,包括领土争端和历史争议等。
近年来,中日关系又开始受到美国、朝鲜等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需要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利益和角色,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摩擦,不断推动两国关系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结论总的来说,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的发展和变化都是非常复杂的。
两者之间充满着挑战和机遇。
对于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来说,最重要的是不断增加友好和合作的力量,共同推动双边关系迈向一个更为稳定、成熟和积极的方向。
12冷战时期美日关系的演变

问题:冷战时期美日关系的演变在二战结束后到冷战时期,美日的关系以同盟的状态发展,基本上在冷战时期呈现出从“附庸同盟”到“互助同盟”的特点。
二战结束后,美日签订了《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条约》和《日美行政协定》的条约,这些条约基本构成了美日关系的体制,即“旧金山体觔”(日美安保体制)。
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的签订,结束了日本多年的被占领状态,使日本从法律上成为了一个主权国家。
但《日美安全条约》规定美国军队继续驻扎日本并有权使用日本军事基地,实际上是不平等的条约。
“旧金山体制”的确立,标志着两国从敌对关系演变为附属的同盟关系。
这是因为日本在二战中战败。
战后初期的一段时期,不得不借助美日同盟的力量来“维护国体”,这个时期的日本在美日同盟关系中处在附庸的地位。
旧金山体制确立之后,日本经济迅速腾飞,并于1956年末,加入联合国。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也开始走上谋求政治大国的道路。
日本国内要求调整和改变安保体制中不平等地位。
1960年1月。
《新日美安保条约》签署,新条约规定“缔约国将单独和相互合作,通过继续不断的和有效的自助和互助,在尊重各自宪法规定的条件下来维持并发展它们抵抗武装进攻的能力”;“两国具有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进行单独或集体自卫的固有权利”;日本领土受到武装进攻时,两国“将按照自己的宪法规定和程序采取行动以应付共同的危险”,并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第51条的规定立刻报告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为维护日本的安全以及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美国的“陆、海、空军可使用日本的设施和区域”。
此外,新条约还规定了日美两国“随时就本条约的执行问题进行协商”和加强“经济合作”等等。
总体上,新条约确定了美国继续享有在日本驻军和保持军事基地的权利。
也规定了日本承担在日本领土上与美国共同作战的义务。
在法律上使美日两国具备了一定的对等性,扩大了两国的合作范围。
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了美日同盟关系。
苏联入侵阿富汗后,面对苏联在军事战略上的咄咄逼人,美国迫切要求日本加强与其的战略协调关系,分担“责任”,共同抗衡苏联的军事扩张。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演变汇总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演变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①“一战”后帝国主义在相互争夺和相互勾结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基本特征②从战后初期的剧烈动荡转为和平发展,继而30年代的大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崩溃;③主要矛盾从英美矛盾转为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在欧州、中东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②战后初期,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等方面展开激烈争夺,美国主宰世界的计划落空,但暂时抑制了日本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取得了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确立并加强了在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地位;主要史实③在30年代大危机影响下,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 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④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年德国进军莱茵不设防区,严重冲击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⑤30年代,由于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反法西斯国家与法西斯国家的的矛盾成为这一时期国际社会的最主要矛盾,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 这一矛盾基本得到解决。
2、雅尔塔体系①“二战”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基本特征: ②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世界格局。
③改变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④深深打打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①联合国的成立;②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和德国分裂;③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实施“马歇尔计划”;主要史实④北约和华约组织成立,美苏两极格局形成;⑤美苏争霸;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冷战)结束。
注意:雅尔塔体系、冷战、两极格局与美苏争霸的关系: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世界大国(主要是美苏)按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的原则划分政治版图与势力范围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冷战是美国二战后在欧洲推行的霸权主义政策,是美国全球霸权主义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日关系的发展演变
本文对美日同盟的调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阐述,分别为:冷战时期美日同盟的形成、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的再定义、9·11事件后美日同盟的强化及新时期美日同盟的全面调整。
标签:美日同盟演变
一、冷战时期美日同盟的形成
二战结束后,战胜国美国对战败国日本进行单独军事占领和控制。
美国迫切希望日本成为其远东的工具,有效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的扩张。
而日本也不得不依靠美国来保障其安全,这就为两国确立同盟关系奠定了基础。
1951年美国和日本签订《旧金山和约》、《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2年2月两国又签订了《日美行政协定》。
这些条约中规定,美军可以驻扎在日本国内及其周围地区,日本得向美军提供基地,并分担驻扎费用。
”这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美日战略同盟的正式建立。
虽然同盟建立之初奠定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但日本充分的利用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下,使本国经济逐渐转向正轨并取得飞速的发展。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改善战败国的国家形象,希望在对美外交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
日本各党派要求修改不平等的旧条约的呼声越来越高。
美国为了缓和日本的反美情绪,防止日本倒向中苏,同时确保在日本的美军基地和通过经济合作加强对日控制,也愿意以较平等的态度对待日本。
经过多次谈判,1960年1月19日美日在华盛顿签署了《新日美安全条约》。
新的条约废除美国干涉日本内部事务的条款,从范围上突破了旧条约关于保卫日本本土的合作范围。
该条约在一定程度上使日本获得更多的自主权,顺应了日本国内社会希望与美国建立平等关系的政治诉求,使得美日关系从原来的不平等逐渐走向平等,但条约实质上依然是针对中国与苏联的军事同盟条约,美日之间不对称的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了“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日本不在一味追随美国,对外政策逐渐变得积极主动,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化。
这一时期,美国也希望日本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配合其全球战略的实施。
1978年11月28日,两国签订了《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全面而又具体地规定了遭受外来入侵时美日实行军事合作的具体内容和分工问题,是《日美安保条约》的具体化,至此美日两国进入了实质性的军事合作阶段。
进入80年代,两国同盟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双边磋商次数增加,逐步提升军事技术领域的合作,另外日本还不断加大对外援助的力度,以分担美国的负担。
美国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支持日本的政治大国化,并给日本更平等的地位和权利,两国保持着既合作又竞争的不平衡的战略伙伴关系。
二、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的再定义
冷战结束后,苏联作为美日共同的敌人已经消失,美日同盟失去了防范的战略目标,而且美日之间经济摩擦不断,美日关系进入短暂的“漂流期”,但是美日同盟摇摆不定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日两国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战略模糊后,将新兴大国中国定位为共同的敌人,将中国作为防范和遏制的对象,美日同盟的强化被提上日程。
”
基于新的形势和共同的战略需求,日美两国重新定义并加强了同盟关系。
1995年日本出台了《新防卫大纲》,新大纲中指出,在演习、情报、军备技术及驻日美军活动等方面,日本将加强与美国的合作,并且这种合作将扩展到亚太以外地区。
1996年美日两国签署了《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宣言中明确表示“美日关系在历史上是最成功的双边关系”,美日同盟对推进21世纪亚太地区的繁荣与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1997年9月两国签订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进一步扩展了美日之间合作的范围,并将合作具体化,这是美日继1960年的新《美日安全条约》、1978年的《美日防务合作指针》之后的第三次调整,标志着“再定义”进入了具体落实阶段。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的指针,1999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周边事态措施法》、《自卫队法修正案》等相关三项法案,当美军介入日本周边冲突中时,日本可以为美国提供后勤支援。
由此可见,日本已经由内向型“本土防卫”转变为外向型“联合防卫”。
三、9·11事件后美日同盟的强化
9·11恐怖袭击之后,各国都面临着前所为有的挑战,尤其是美国,“将恐怖主义视为对其安全最主要的威胁,把推进反恐战争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務,而依靠盟国的协助和建立尽可能广泛的反恐国际联盟则被美国看作是反恐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
9·11事件后,日本希望借此机会,拉近与美国的关系,以非常鲜明的态度支持美国反恐。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日本应美国的要求,向伊拉克派遣了自卫队,这是日本二战结束以来在海外派兵问题上的重大突破。
“2003年6月日本国会又通过了《武力攻击事态法》、《自卫队法修正案》、《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修正案》等有事法制相关三法案,进一步扩大了日本自卫队自主参与海外军事行动的范围。
” 可见,日美两国的军事安全合作突破原有的限制,以支援美军反恐战争为主。
2004年,美国开始全面调整全球军事部署,这次美军调整的主要内容就是削减海外驻军,其中美国的海外驻军主要集中在欧洲和亚太地区,而在日本的驻军就占亚太的一半,同时增建新的基地,使其军队离热点地区更近。
2005年2月19日,美日共同签署《美日共同声明》,宣布美日两国的战略重心将从日本转移到台湾海峡、朝鲜半岛地区,更为明确将中国作为美日同盟在亚太地区的战略目标。
四、新时期美日同盟的全面调整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日同盟经历了“附庸同盟”—“互助同盟”—“伙伴同盟”三个发展阶段。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日本在经济与政治上的自主性不断增强,对
美国不再马首是瞻,日益加大的离心力使美国的同盟主导地位开始动摇,日本对同盟的需求开始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战略目标从单纯的军事合作发展到经济、文化等多领域。
对美国而言,要想保持在亚洲的利益,必须多方位强化与盟友的关系,不仅仅是在军事上联合,也包括在经济和价值观上的交流。
2009年1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提出“通过灵巧运用可由美国支配的所有政策工具,包括外交、经济、军事、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各种手段,恢复美国的全球领导力”。
这标志着“巧实力”外交理念正式上升到国家外交政策实践方面,也代表了奥巴马政府外交调整的新方向。
通过多种手段,从多个方面调节美国和盟友之间的关系,无形中使盟友更多地分担自己的利益成本,减小自身实力的支出,达到一举多得效果。
2012年4月,“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举行会谈,并发表题为《面向未来的共同蓝图》的联合声明,该声明呼吁进一步强化安全保障及经济领域的合作,深化美日同盟以维护亚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这些表明同盟的活动范围和合作领域仍将继续扩大。
通过在日本实践“巧实力”外交,可以看出,奥巴马政府与以往政府的战略思想是一样的,都是要进一步加强与日本的合作,与其说是要继续维护美日同盟,不如说是要探索与日本新的合作方式。
美日同盟未来新的合作思路可以概括为:要求日本在军事与经济等“硬实力”上继续支持美国的同时,在生态保护等事关美国“软实力”的问题上,采取战略合作与协调立场。
长期以来,日本都是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之下发展本国的经济,追随美国实现政治大国的梦想更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而美国也需要日本这一亚太地区忠实的盟友,为其在国际事务中分担更多的责任。
因此,尽管美日之间摩擦冲突不断,但是这些都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出于各自的战略需要,美日同盟关系在未来不会出现很大的变化,仍会朝着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