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发展,模式]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研究
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 化, 党的十五大提出 “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 十 六大进一步提出 “坚持 ‘引进来’ 和 ‘走出去’ 相结合,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我国的开放, 既要对外 开放市场, 同时又要开拓国外的市场, 是全面意义的 开放,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坚持独立自主、 平等互 利的原则和自力更生的方针。中国在对外经济关系 方面所表现的这一特点, 使 “目前世界各主要经济体 都不同程度地开始以中国的政策及发展方向作为其
浙江人民出 "$%" 美 %/!0! 布 莱 克 ! 现 代 化 的 动 力 "+%! 杭 州 : 版社, #*)*!)(!
"1%"-% 邓 小 平 文 选 (第 三 卷 ) "+%! 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 #**&!&(#!$&(! "#,% 赵 一 红 ! 东 亚 模 式 中 的 政 府 主 导 作 用 分 析 "+%! 北 京 :
・ 经济与管理 ・
探求 !""# 年第 # 期 (新 $% 期 ・ 总 &#$ 期)
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许婉璞
0河北师范大学 ’摘 要(
学报编辑部, 河北 石家庄 "#""&% )
东亚国家在 !" 世纪下半叶以来的相当长时期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 增 长 , 使东亚模式成为学者们关注的
热点, 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持续 !" 多年的高经济增长率, 也同样成为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中国在实现现 代化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就其经济发展 模 式 而 言 , 有着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方式不同的 特点。
东亚地理知识点

东亚地理知识点一、地理位置东亚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包括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蒙古国和台湾地区等地。
它的东部是太平洋,西部是亚洲大陆,南部则与东南亚接壤。
二、地形地貌东亚拥有丰富的地形地貌,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和海洋等。
中国的西部地区主要是高山和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和昆仑山脉等。
而东部地区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如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朝鲜半岛等。
三、气候特点东亚的气候多样,包括温带、亚热带和寒带气候。
中国的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南方地区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雨水丰富。
日本和朝鲜半岛则受到东亚季风的影响,冬季寒冷而湿润,夏季炎热潮湿。
四、水系东亚拥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其中最著名的是长江和黄河。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第三长的河流,对中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黄河则是中国的母亲河,曾经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
此外,东亚还有许多湖泊,如鄱阳湖、太湖和松花江等。
五、自然资源东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和稀土等。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也是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
日本则几乎没有自然资源,但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国际贸易等方式,实现了经济的发展。
六、人口分布东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拥有众多的大城市。
中国的人口超过了13亿,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
日本和韩国也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其首都东京和首尔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七、经济发展东亚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其经济总量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东亚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和出口贸易,如中国的电子产品和日本的汽车等。
八、文化影响东亚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对东亚乃至全球的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汉字、儒家思想和传统艺术等都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东南亚的经济发展

.东南亚的经济发展 前言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贸易发展报告》1997 年版考察了 80 年代以后世 界经济的动向,指出其具有低增长、不平等扩大这两个特征。
在低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南北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世界经济进一步 两极分化,而且 80 年代之前的趋势发生了逆转,国内的贫富差距也不断 有了扩大。
与贫富差距的扩大可通过收入利润的集中·高储蓄·高投资这一过 程带来高增长及其成果的均分这样一种乐观论调相反,现实是造成了低增 长和不平等的扩大。
如此看来,80 年代以后的世界经济及其发展状况并不可喜。
因此,东亚的经济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尤其是世界银行报告《东 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1993 年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冲击也是可以理 解的。
该报告将东亚 8 个国家和地区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韩国、 台湾、香港、新加坡及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称为实绩优良的亚 洲经济实体-,作为东亚经济发展奇迹的两大特征,列举了高速增长的持续 和分配不平等的减少。
但是,在 1997 年 7 月 2 日泰铢贬值和转而采取外汇管理浮动制所引致..的波及东南亚各国的货币危机这一背景下,已有人认为奇迹已经结束。
这样,现在便有了重新考察世界银行报告和东亚经济发展的好机会。
一、世界银行报告《东亚奇迹》 首先来看看世界银行报告的主张。
如前所述,该报告列举了高速增长的持续和分配不平等的减少作为东亚经济奇迹的两大特征。
该报告还列举了人力资本及实物资本的积累和如此积累起来的资源的有效分配所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这两点作为东亚经济取得成功的原因。
从上述意义来看,关于东亚经济的成功,并没有什么奇迹。
东亚经济只不过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更有效地利用了成功所必需的基本机能,正如世界银行总裁··普雷斯顿所述,该报告所设定的主 要研究课题是东亚经济的成功与政府的关系,换言之,是市场与政府的关 系。
《亚洲经济的发展》》课件

亚洲经济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件将介绍亚洲经济的现状及未来 发展趋势。
亚洲概况
地理及人口
亚洲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人口估计超过46亿,占全球人口的60%以上。亚洲有着多样性的 文化和语言。
总体表现
亚洲是全球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经济体,旨在增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2000年至今,亚洲 经济持续增长,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
经济合作
中国与东亚和东南亚其他国家 紧密合作。中国是沿线国家的 主要投资者之一,推动了区域 内的经济合作和增长。
区域各国经济关系
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的贸易总 量占全球贸易的很大一部分。 中国在与其他亚洲国家的经济 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 区域和全球经济的增长做出了 重要贡献。
未来亚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济的展望
1 发展战略
东南亚经济体
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惊人。 新加坡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其 余国家在制造业、旅游业和服务 业方面表现出色。该地区是全球 最快速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 一。
中国在亚洲经济中的地位
经济发展概况
中国是亚洲最大经济体,全球 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取得了巨 大的发展成就,目前正加快推 进经济结构和环境保护的调整。
亚洲经济趋势
1
经济增长
亚洲经济增长缓慢但稳健。与其他国家相比,亚洲国家的GDP增长最快,并在全球经济中具 有重要地位。
2
国际贸易
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不断发展。中国、日本和韩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是全球贸易的重要 驱动力。
3
投资和金融
亚洲在吸引海外直接投资方面非常成功。中国、印度、韩国和日本被认为是最吸引投资的国 家。亚洲还有许多金融中心,如东京、新加坡和香港。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制约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与制约摘要:东亚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已经形成了一条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运作模式即东盟模式。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这一模式下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与制约因素。
关键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制约中图分类号:k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目前,东亚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已经形成了一条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运作模式即东盟模式。
这一模式既能够保证东亚区域合作整体实力的提升和整个发展进程的顺利推进,又能够兼顾东亚各个国家参差不齐的经济发展水平、顾虑重重的各方利益。
那么,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目前的状况是怎么形成的呢?制约它的因素有哪些呢?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有利因素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一直备受世人瞩目,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令人刮目相看,发展前景更是一致看好。
形成这种良好局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作为20世纪世界发展的一股强劲潮流席卷了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不同国家之间交流与合作伴随着这股潮流日益增多。
国家之间的合作催生了地理位置相近的国家形成区域合作,组成区域集团。
当今世界上发展最成熟最完善的区域组织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区域集团。
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都已经建立起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区域合作组织,并且在国际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对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东亚区域集团就显得大为逊色了。
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一直领跑世界经济潮流,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2.东亚各国的腾飞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注入活力二战以后,世界上亚非拉国家纷纷打破殖民枷锁,成为政治独立的国家,东亚地区独立的国家也非常多。
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东亚的大部分国家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之后他们的主要任务集中在了经济建设上。
“亚洲四小龙”,东亚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
“亚洲四小虎”亚洲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以及中国的发展,东亚经济的腾飞,让东亚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以至一些学者将其成为“东亚奇迹”,甚至将21世纪称为中国的世纪。
雁行模式

“雁行模式”:东亚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简称东亚模式,其中“东亚”的概念,近年来通常采用世界银行所指的东亚范围,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东盟十个成员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与越南)。
关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含义,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带有共同性的做法、独特性的战略和政策措施。
简而言之,东亚模式是建立在东亚经济、文化及历史背景基础上,以政府主导、外向战略、赶超目标为本质特征,具有亚洲文化特色的经济增长模式。
一、东亚模式的形成与演变东亚模式源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东亚地区出现的一种区域性的社会经济现象。
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东亚各经济体就不失时机地进行战略调整,实行全方位开放,加速经济发展,实现了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动荡的情况下,各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限制进口,政府相应地进行了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为了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开始实施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的政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转移到自主开发战略。
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由日本率先并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带动起来的。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日本借助于欧美的资金和技术,实行工业化,开始了高速增长。
亚洲“四小龙”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实现了从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结构的转变。
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四小龙”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
东盟国家则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开始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这样,在东亚各成员间形成了日本——“四小龙”——东盟及其他国家的明显的产业梯度转移。
在整个经济起步的过程中,区域内的发达国家通过直接投资将成熟或具有潜在劣势的产业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工业国,待这些产业在新兴工业国逐渐丧失比较优势,新兴工业国又将这些产业转移至拥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又向新兴工业国投资,建立相对高级的产业,使之迅速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即所谓的“东亚奇迹”。
西方经济中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较

西方经济中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较西方经济体系中的不同国家采用了各自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些模式在经济结构、政策导向和发展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
本文将比较几个典型的西方经济体系,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以探讨它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其背后的原因。
一、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美国被视为全球经济的引领者,其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市场竞争和企业创新。
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使得美国的经济高度自由化,企业能够灵活地决策和运作。
美国的经济特点包括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创新的科技产业和国内市场的强大消费能力。
其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私有制度:美国的经济体系基于私有制度,使得企业能够自由竞争并追求经济利益。
这种制度激励了创新和高效的生产。
2. 自由市场:美国强调市场的自由,企业能够根据市场供求调整产品和价格。
这种自由市场机制在激励竞争和提高效率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 创新驱动:美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量国内外的投资用于研发和创新活动。
这推动了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动力。
二、欧洲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美国不同,欧洲国家普遍采取了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强调社会公平和福利保障。
这种模式在经济结构和政策导向上与美国存在差异。
以下是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特点:1. 政府干预:相对于美国的自由市场,欧洲国家更加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财政政策来引导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福利。
2. 社会保障制度:欧洲国家普遍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金等。
这种制度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从而增加了社会稳定性。
3. 高度组织化的劳动力市场:欧洲国家的劳动力市场通常是高度组织化的,工会在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有助于保护劳动者权益,但也可能限制企业的灵活性。
三、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东亚经济体系,其经济模式与美国和欧洲有着明显的不同。
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长期稳定和合作。
以下是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1. 文化价值观念:日本的经济成功与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美国、德国、日本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与择优借鉴

美国、德国、日本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与择优借鉴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某壹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壹定时间,并在国际经济领域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占据显赫的竞争地位,其发展方法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措致处于竞争弱势各个不同的主体,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
如战後,日本、德国的迅猛发展,导致人们对于日本、德国模式的重视。
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因爲学习日本模式并取得成功,并统称爲东亚模式。
欧洲的壹些国家因爲崇尚德国模式而纷纷要求加入欧洲经济联合矩阵。
20世纪90年代,美国取得“新经济”创记录的繁荣,美国模式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
随著美国高科技企业进入调整,股票市值大幅度缩水,又出现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造假事件的冲击,壹些人开始怀疑,甚至指责美国模式的弊端。
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关于经济发展模式优劣之争。
经济模式作爲世界经济领域的壹个重要课题,需要予以重视并加强研究。
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确立适宜的发展道路和运行方式。
有必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利用後发优势,有选择地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中成功的运作方式。
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新的发展模式。
壹、经济模式概念辨析及层面确定孔夫子认爲,名不正则言不顺,爲使我们的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我们需要“正名”,即对于文章所探讨的概念的本质特点、范围和层面,进行明确的阐述和规范。
1.概念辨析爲了清楚地认识和科学地把握经济模式的本质特征,我们把与经济模式概念相近的几个概念加以分析。
(1)经济制度:又称“社会经济结构”,是人类社会发展壹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産关系总和,即壹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
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産资料公有制爲基础的社会主义生産关系的总和。
(2)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决策并执行有关生産、收入和消费决策的壹组机制和制度,任何经济体制都是由决策结构、经营结构和动力结构组成的。
[6](3)经济模型: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关系进行抽象的、简化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研究(1)论文 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是多样性的,还是单一的,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经济理论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注: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中国和越南十个东亚经济体。)。
在浩瀚的学术文献中,有关概念的使用及其内涵极其混乱。因此,在探讨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性问题之前,必须区分“东亚模式”、“东亚经济增长模式”和“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及其内涵上的差别。 笔者认为,东亚模式这个概念属于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范畴,是从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东亚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四小龙”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其内涵是指“亚洲四小龙”在相似的历史、宗教、文化(尤指儒教)的背景下,在强政府的干预下,重视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与社会生活各方面实行赶超战略,加速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模式。东亚经济增长模式则是属于经济学的概念。其研究对象是东亚地区经济增长规律及其增长源要素,包括劳动投入要素、资本投入要素以及扣除劳动与资本投入后的促进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也属于经济学的范畴,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基本经济发展状况。其本质内涵是分析东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包括研究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GNP的发展趋势;经济结构的基本变化;经济的外部平衡能力;主要由本国(地区)人民而非外国人参与的经济发展过程及相应的收入分配关系;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与管理体制(注:参见马尔科姆·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第一、三、四章。W.W.Norton & Company1987年第二版;迈克尔·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译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79页。)。但是,随着近些年来各门学科的相互融合,经济学家在考察一国经济发展时,已将视野从经济增长扩展到社会发展等更为广阔的领域。同时,为了简便,在国内外经济论文中,东亚经济发展模式通常被统称为“东亚模式”。 阅读有关英文论文或著作时,可以发现,东亚模式在英文中有两种表述:即East Asian Models和East Asian Model,虽然仅相差一个字母,但是二者的概念与内涵却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意为东亚地区的各种模式,后者则指东亚地区单一的模式。
认同于单一“东亚模式”的一些学者认为东亚模式的内涵包括了以下六个重要特征:(1)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高投资;(2)合格教育与人力开发的高投资;(3)高储蓄率与高投资率;(4)促进出口的自觉政策(即在经济增长初级阶段,采取本国本地区货币贬值政策,在经济起飞阶段,则采取有利于出口制造业的工业政策);(5)注重公平增长,避免了西方国家在早期经济增长阶段出现的社会不公平现象;(6)谨慎的财政、金融政策和在对外经济政策支持下的稳定康健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幸的是,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单一“东亚模式”的内涵似乎又变为“裙带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与国家垄断”、“道德公害与道德败坏政权所致的劣质银行业”、“私人与公共部门之间的腐败关系”、“经济基础脆弱”综合体的代名词(注:Montes,M.F.,The Currency Crisis in Southeast Asia,Singapore Institute of.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8;Stiglitz,j.,“Boats,Planes &nbs p;and Capital Flows,“Financial Times,25 March,1998;Mckinnon,R.and Pill,H.,“International Borrowing:A Decomposition of Credit and Currency Risks, “World Development,10,1998;Radelet,S.and Sachs,J.,“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Diagnosis,Remedies,Prospects,“Harvar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 April,1998.)。
囿于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多元性,很多外国学者没有用East Asian Model (单一东亚模式)的提法,而是较多地用了East Asian Models(多样化的东亚模式),以示区别。有的学者把“亚洲四小龙”称为“亚洲第一层次新兴工业化经济体”(First-tier ANIEs),将东盟三国(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称为“亚洲第二层次新兴工业化经济体”(Second-tier ANIEs),或“东亚虎”(East Asian Tigers)与“东南亚虎”(Southeast Asian Tigers),并比较亚洲两个不同层次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同点(注:Jomo K.S.,Southeast Asia’s Misunderstood Miracle-Industrial Poli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ailand,Malaysia and Indonesia,Westview Press,1997.)。
不少学者使用世界银行的提法“经济实绩优良的亚洲经济体”(High Performing Asian Economies)或“东亚经济体”(East Asian Economies),也有一些学者使用“亚洲型经济发展模式”。很多学者赞同世界银行在1993年出版的《东亚奇迹》报告书中提出的东亚不存在单一“东亚模式”的论点,明确提出,“在世界银行所涉及的八个经济体中,至少存在三种模式。日本、韩国、台湾的模式与城市经济体——新加坡、香港完全不同,应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这三个东南亚国家可被视为第三种模式。” 单一“东亚模式”与多样性“东亚模式”论争的实质 单一“东亚模式”与多 样性“东亚模式”论争的实质性问题主要有两个。
第一,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应采取何种理论作为指导;第二,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否与东亚模式有着直接的关联。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际理论学术界就对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东亚模式”的形成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以鲁格尔(Kreuger)和巴拉萨(Balassa)的理论为代表的主流经济理论认为,这五个经济体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推行了金融和贸易市场自由化,采取现实主义的兑换率和经济对外国的开放,在实行进口自由化和关税削减的同时,增加出口(注:Friedman,M.,Free to Choose,pp.54~55,Harmondsworth,Penguin,1980.)。然而,主张国家推动发展论(developmental-state approach)的经济学家却强调政府干预的作用。认为“亚洲四小龙”的强政府正是通过采取极其反市场干预的政策,如“选择赢家”政策(picking winners)和故意“将价格搞错”(getting prices wrong)政策,对出口部门和国有企业给予特殊的投资、贷款和税收优惠倾斜政策,扩展了经济并促进了产业的升级,最终实现了经济的现代化。离开了政府的干预,这些都是难以实现的(注:Amsden,A.H.,Asia’s Next Giant:South Korea and Late lndustrializ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Wade,R.,“Governing the Market: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Industrializatio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
在“亚洲四小龙”经济取得快速增长之后,东盟三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尼)、中国和越南的经济也相继得到了快速增长。日本政府与学术界认为,东亚发展中经济体所创造的“经济奇迹”都是引进日本直接投资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结果,也是与东亚发展中经济体模仿和复制日本早期经济发展的经验、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强干预分不开的。 日 本在东亚地区经济实力与影响的增强直接导致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及其经济实力的削弱。为了使美国势力重返亚洲,美国政府通过其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用提供贷款和援助等方式,极力对东亚发展中经济体施加影响。美国通过提供有附加条件的贷款,要求受援国家和地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接受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推行金融贸易自由化政策,实行非制度化改革。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政府就公开表示不赞同世界银行的结构调整贷款附加条件的理论。认为世界银行向东亚经济体提供贷款要附加条件是不符合东亚的实际情况的。
日本政府建议世界银行对东亚发展经验进行全面研究,并为研究工作提供总额为120万美元的经费,希望这一研究能够反映日本政府的观点:(1)东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其他地区是不同的;(2)虽然成功的战略需要一个健康的市场机制,但是,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应 忽视。世界银行于1993年出版的《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研究报告书便是这项研究的最终结果。有关系列报告试图用一种折中的理论“市场亲善论”(market-friendly approach)(注:市场亲善论主张政府的职能仅限于为市场交易提供合法机构并在市场失败时提供公共政策或货物,同时强调,积极的国家干预在有的时候还是必要的,但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由市场力量来决定。)解释东亚经济的成功,可视作一种妥协。然而,大量的研究案例却在说明“经济实绩优良的亚洲经济体”经验的多样化、机制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政策方面存在巨大差别。同时,在正式承认国家(地区)干预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了东亚地区不存在单一“东亚模式”的论点(注:World Bank,The East Asian Miracle-Economic Growth and Public Policy,Forward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See Forward,and p.366.)。不久,在对世界银行报告书《东亚奇迹》的论点进行各种批评的过程中,又产生了与之相悖的理论——市场增进论(注:该理论认为,东亚政府所起的关键性作用不仅仅是对市场机制的一种补充,更为重要的是对市场机制的加强。参见青木昌彦等主编:《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译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2~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