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第二章-西周、春秋战国的音乐.
中国音乐史

1.八阕:被记载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是反映原始农牧生活的组歌,它一共包含八首曲子《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表演者手执牛尾,边跳边唱。
2.八佾:古代的一种乐舞,一行一列为一佾,所以“八佾”共有八行八列。
按照礼法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这种制度的乐舞。
3.六代乐舞:文舞:①云门(大卷)--黄帝--祭天神②咸池—尧—祭地神③箫韶--舜—祭四望④大厦—禹—祭山川武舞:①大濩—商—祭先妣②大武—周武王—祭先祖六小舞:《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4.八音:周代乐器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分成“八音”,是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
八音:金-钟、石-磬、土-埙、革-鼓、丝-琴、木-柷、匏-竽、竹-萧5.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半音结构。
十二律又分作六律六吕,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称六阳律,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称六阴律。
6.三分损益法:中国古代制定音律时所用的生律法,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管子·地员篇》,根据某一标准音的弦长,按照一定的长度比例,在一定张力的弦上连续按2/3(损益)4/3(溢益)的方法生出上五度下四度各音,直到生出十二律,这种方法为三分损益法,这种律为三分损益律。
7.乐府: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的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亦称“乐府”;其三,大凡入乐或不入乐的,曾和音乐有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8.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的乐府音乐家,喜歌习舞,长于音乐创作。
(1)将《摩诃兜勒》编为“新声二十八解”。
(2)为汉武帝作《郊祀歌》19首,用于皇家祭祀乐舞。
(3)搜集的大量民间乐歌进行加工整理,并编配新曲,对当时民间乐舞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9.鼓吹乐:秦汉时得名并发展起来,是一种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在秦汉之际北方少数民族中开始有了“鼓吹”乐的形式,在西汉时,分为鼓吹和横吹,后鼓吹乐作为礼仪音乐在汉以后得以延续。
古代音乐史(原始----春秋战国)

原始----春秋战国1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乐器是(骨笛骨哨),距今已有8000年。
2 据文献记载,著名原始乐舞作品有《弹歌》《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朱襄氏之乐》。
3 《吴越春秋》中记载有一古来的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它是描写先民们的狩猎活动的。
4 河南舞阳县出土的骨笛其制作材料是(鹤骨),能演奏(七声音阶)。
5 目前我国考古中发掘最早的一件乐器是(骨笛),它迄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它是鹤骨制作的,其骨笛有(22.2)厘米,有(七个音阶)。
6 在《尚书·尧典》一书中载有(击石拊fǔ石)一词,说的是乐器(磐)。
7“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八阙说的是(八首民歌),是(葛天氏)时代的音乐作品8《吕氏春秋》中记载了(朱襄氏)时期的以为音乐家,他叫(士达),制作了一件乐器叫(五弦琴)。
有人认为是(七弦琴)的前身。
9 据资料记载,最为古老的情歌是(大禹)时期的,其歌词是(侯人兮猗)。
10 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11 我国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一古墓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乐舞蹈图案的(陶盆),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后期的作品,陶盆中绘有一幅乐舞图,共有(15)人歌舞,每(5)人一组,共有(3)组。
12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160多件能吹奏的骨哨,它们全都是用鸟禽的(肢骨)制作的。
13 传说中的远古乐舞《箫韶》,也叫《九歌》《九辨》。
14 《云门》是(黄帝)时期的乐舞,它被记载在《周礼》一书中。
15 尧时期的一位大音乐家叫(质),这一记载于《吕氏春秋》书中。
16 《大夏》这一乐舞所歌颂的领袖人物是(大禹)。
其表现的内容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英雄形象。
17 根据文献记载,(侈乐)最早出现在(夏代),夏代的一种大型乐舞叫(侈乐)。
18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出土的一枚铜钟是(夏代)的。
19 据史料记载,夏启大量使用侈乐,在他的宫中每天早晨为其歌舞的女乐多至(3万)人。
考试科目代码音乐史专业理论综合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音乐史专业理论综合考试大纲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905]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音乐史专业理论综合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一)音乐分析 60分(二)中国音乐史 90分4)题型结构(一)音乐分析1、曲式图示,35分2、分析报告,25分(二)中国音乐史部分1: 填空题,约20分。
2:名词解释,约 10分。
3:文献解析题,约20分。
4:论述题,约4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一)音乐分析考试目标:考察学生对于音乐发展逻辑的把握能力。
其中包括:音乐陈述结构特点、曲式结构特点、调性布局特点等。
在此基础上,能够用简明的曲式图示说明音乐的逻辑运动过程,并用文字就音乐本体的发展特点进行简要说明。
考试内容:1、陈述结构类型:乐汇、乐句、乐段、乐段的扩展、群结构、自由结构2、曲式结构类型: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合再现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回旋奏鸣曲式等。
(二)中国音乐史考试内容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远古及夏、商时期二、两周时期1.西周时期的音乐2.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三、秦汉时期1.乐府2.鼓吹乐3.相和歌4.百戏5.器乐四、魏、晋、南北朝时期1.民间音乐2.文人音乐3.各民族乐舞的相互传播交流4.乐律理论与音乐思想五、隋、唐、五代时期1.宫廷雅乐2.宫廷燕乐3.梨园与教坊4.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六、宋、元时期1.城市音乐2.歌曲3.说唱音乐与戏曲音乐4.器乐七、明、清时期1.戏曲音乐的繁荣2.说唱音乐的繁荣3.器乐4.乐律理论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一、传统音乐的发展1.民歌2.说唱音乐3.戏曲音乐4.民族器乐二、学堂乐歌1.沈心工2.李叔同三、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音乐1.学校音乐教育2.音乐社团3.工农革命运动中的音乐4.萧友梅5.黎锦晖6.赵元任四、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音乐1.抗日救亡歌咏运动2.青主3.黄自4.聂耳5.冼星海6.其他革命音乐家五、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的中国音乐1.沦陷区的中国音乐2.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国音乐3.解放区的中国音乐4.重要的音乐家考试要求:考生必须掌握中国古代音乐史和近现代史横纵两方面的知识,对不同时期的音乐文化史实、音乐文化现象、音乐种类、风格流派、音乐形态、传承方式和音乐文化交流等领域有清晰认识,并能常常关注到中国音乐史学界关于音乐史中的人物、事件、文献、乐器、乐谱等多方面的讨论和研究成果,对音乐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音乐史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亦须多加研究和思考,对中国音乐历史发展总体脉络和阶段性发展特点有一定理解,对特定历史时期音乐现象、音乐体裁、音乐特征有较强解析能力,能独立思考和回答一些综合概括性问题。
2014年西北师范大学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04中国音乐史研究考试大纲考研大纲

考核评价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了解、基本掌握、重点掌握。一般了解,主要指对教材中介绍的一般性知识、方法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有一个说法就可以。基本掌握是指对所要求的内容要能够做到运用较为灵活,对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能够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重点掌握是指对所要求的内容在基本掌握的基础上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方法的把握上能够熟练运用,谙熟于胸,并具备一般的作品分析、演唱、演奏和鉴别能力。
第九节记谱法
第十节乐律理论和音乐论著
乐律学成就(京房六十律、何承天新律、荀勖的律学)
音乐论著(《乐记》与《声无哀乐论》)
第十一节著名音乐家
熟悉音乐家及其主要著作、作品和贡献(嵇康、蔡邕、李延年)
第四章隋唐与五代时期的音乐
第一节时代概况
第二节曲子和诗歌
了解曲子、诗歌的概念,了解两者的关系
第三节宫廷燕乐
理清师范音乐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其音乐文化生成的基础和背景。熟悉主要音乐教育家、教育思想、教育机构、教育内容以及相关的文化事项。
四、专业音乐教育
理清专业音乐教育兴起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了解专业音乐教育建立的基础与必要性,熟知专业音乐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思想、教育机构以及教育成果。
第十节著名音乐家
熟悉音乐家(师旷、孔子、伯牙)的生平和主要创作
第三章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第一节时代概况
第二节汉乐府
熟悉乐府的设立、发展、代表人物和主要贡献
第三节鼓吹乐、相和歌及清商乐
了解其形成、发展和音乐特点
第四节汉百戏
第五节与西域的音乐文化交流
第六节佛教和佛教音乐
第七节乐器
第八节音乐作品
熟悉主要作品和作品内容(广陵散、胡笳十八拍、酒狂、碣石调幽兰)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音史一.远古时期:1.音乐形式:歌、舞、乐合而为一(基本因素是节奏),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关(古歌、古乐舞)。
①《弹歌》——狩猎。
②《八阙》——农牧。
③《蜡辞》——祭歌。
④《云门》——黄帝拜神乐舞(图腾)。
⑤《咸池》——尧崇天乐舞(星座)。
⑥《萧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2.乐器:1、贾湖骨笛:1986~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骨笛有七音孔和八音孔价值:①它为我国早期原始社会音阶的形成提供了新材料;②它反映了我国当时路雪的发展高度;③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音乐创作情况;④它把中华文化的可考历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
①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最古老的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9000年可考的依据。
20支,距今9000年。
音孔不一,五、六、七、八。
七音笛居多,保存完整。
②骨哨,陶埙(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孔)、籥。
③鼓——山西陶寺鼍鼓,永登土鼓,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
二.夏商时期。
1.音乐发展:与远古乐舞性质不同,有阶级烙印。
①《大夏》:歌颂夏禹治水。
②《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③巫乐:求雨,驱鬼逐疫,出征。
2.乐器:磬——石制。
虎纹大石磬。
山西陶寺夏磬。
编磬——故宫商代编磬,三枚一组。
“永启”、“夭余”、“永余”。
埙——商代,五孔。
钟——陶钟。
商代青铜钟。
编钟——河南安阳商代编钟,三个一组。
编铙——殷墟,五件一组。
三.西周。
(奴隶制社会达到鼎盛)1.周代礼乐制度实质——等级制度。
(可作填空或名词解释,如:判县。
)a.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
①乐队——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代礼乐制度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
天子的乐队为四面排列,称宫县。
)②舞队——天子-八佾;诸侯六佾;依次递减。
b.典礼仪式,祭祀,宴飨的步骤。
2.乐舞:①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宴享,儒家雅乐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大卷;尧——大咸;舜——箫韶(九韶);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中国音乐史讲义(1)

中国音乐史讲义(1)中国古代音乐史讲义第一节中国音乐史概论一、中国音乐史在历史中的地位1.中国历史发展概述1)历史朝代歌曲:2)朝代体制的划分邦国制帝国制共和制2.认识历史的方法和作用3.中国音乐史在历史上的地位二、历史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历史1.历史中的音乐要把中国音乐的发展放到整个的历史发展中去看,乐器、乐曲、文人音乐、乐律、乐理的发展都跟每个时代的不同有所发展着,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是又一脉相承。
2.音乐中的历史音乐的发展有前后的继承性,比如古琴有古琴的历史,民歌有民歌的历史,乐律学有乐律学的历史,不同音乐类别和乐种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史,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上呈现出这样那样的特点。
三、中国音乐史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中国音乐史的学科定位2.学习中国音乐史不单单是理论3.中国音乐史与传统音乐的关系四、中国音乐史的分类1.中国古代音乐史2.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五、中国音乐史的研究内容1.中国古代音乐(传统音乐)(20世纪以前的音乐)包括四大方面: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六个小方面:民歌、乐器与器乐、音乐家、乐律学、音乐美学、音乐文化交流2.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阶段划分:1)以钟磬为代表的先秦乐舞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1年)2)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伎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3)以戏曲为代表的近古世俗音乐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1年)2.近现代音乐两大方面:传统音乐的继续发展、西洋音乐的传入新式音乐体系的创立。
其中包括声乐和器乐两个小类别。
第二节音乐起源的概念,古歌与古乐舞,古乐器,音阶形成的历史一、音乐产生假想1. 精神需求说2. 自然模仿说3.爱情说4. 劳动说5. 巫术说二、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1.河南舞阳贾湖骨笛2.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遗址发现的骨笛和骨哨3.青海大通县出土的舞蹈纹盆4.河南洛阳二里头夏文化的挖掘三、上古歌谣1.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中国传统音乐

主要的原始乐舞:
1、《弹歌》:原始乐舞。反映原始狩猎生活。记载的歌词是:“断 竹,续竹,飞土逐肉。”(载于《吴越春秋》· 东汉· 赵晔著) 2、《葛天氏之乐》:原始乐舞。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反映原始 农牧生活。(载于《吕氏春秋· 仲夏纪· 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歌颂负载人民的地 面),二曰《玄鸟》(歌颂黑色的鸟——氏族的图腾标志),三曰 《遂草木》(祝草木顺利地生长),四曰《奋五谷》(祝五种谷物繁 盛的生长),五曰《敬天常》(述说尊重自然规律的心愿),六曰 《达帝功》(述说有充分发挥天帝的功能的愿望),七曰《依地德》 (述说要依据地面气候变化的情形进行工作),八曰《总禽兽之极》 (说明氏族的总的目的是要使鸟兽繁殖,达到最高限度)。 3、《朱襄氏之乐》:原始乐舞。反映原始人类与干旱作斗争的情况。 (载于《吕氏春秋· 仲夏纪· 古乐篇》:“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 风而阳气蓄积,万物解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 以定群生。”)
按各时期音乐发展的特征
1、中国传统音乐的奠基期:(远古时期,距今8000年前至 公元前21世纪)出现了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的原始乐舞。 2、中国传统音乐的萌生期:(夏、商、周至秦汉时期,公 元前21世纪至公元220年)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 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 五声性特征 3、中国传统音乐的整合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公 元220年至公元907年)传统音乐受到冲击(一是玄学对 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外域音 乐传入引起乐器、乐律、音乐理论的变化)是中国音乐的 国际化时期。 4、中国传统音乐的定型期:(五代十国至民国时期,公元 907年至公元1912年)音乐方面则有世俗性、社会性的特 点,音乐形态趋于定型化特征。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

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中国音乐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音乐史的各个时期及其特点,从古代到现代,从宫廷音乐到民间音乐,带您了解中国音乐的发展脉络。
一、古代音乐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220年)古代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史的起源阶段,主要包括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以宗教祭祀和宫廷娱乐为主要目的。
其中,商周时期的音乐以乐舞为主,主要流派有雅乐和俗乐。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乐曲的形式和结构也开始变得复杂。
秦汉时期,音乐更加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伯牙、钟子期等。
二、中古音乐时期(公元220年-公元1279年)中古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主要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时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音乐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化。
其中,隋唐时期的音乐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家,如韩愈、杜牧等。
宋元时期,音乐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如曲子、曲牌等。
三、近代音乐时期(公元1279年-20世纪初)近代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主要包括明清时期、民国时期和20世纪初。
这个时期的音乐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和演奏技巧。
其中,明清时期的音乐以宫廷音乐为主,民国时期的音乐则更加注重民间音乐的发展。
20世纪初,中国音乐进一步与西方音乐接轨,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和作曲家,如聂耳、冼星海等。
四、现代音乐时期(20世纪初至今)现代音乐时期是中国音乐史的最后一个时期,主要包括20世纪初至今的音乐发展。
这个时期的音乐呈现出多样化和国际化的特点,吸收了西方音乐的创作理念和技巧,同时也注重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
现代音乐的流派和风格繁多,有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等。
同时,中国音乐也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许多中国音乐家和作曲家获得了国际性的认可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