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讲述
中国音乐简史

中国古代音乐简史一.上古音乐(约前8000-约前2070)中国音乐的历史,已知的大约已有8000-9000年的历史。
原始乐舞的内容1、关于劳动生产。
2、以自然灾害作斗争或强健身体。
3、祭祀性乐舞。
二.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前11世纪—前211年)夏: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都有用大型乐舞颂扬自己的功德的做法,这种形式始于夏代。
《大夏》是歌颂禹治水功绩的乐舞。
周:周代在礼乐制度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
周代音乐机构是大司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导致其礼乐制度“礼崩乐坏”。
《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
“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楚国巫风盛行。
《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间祭神的歌曲。
《九歌》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楚声”,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这就是楚地民歌的特色。
乐器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
古琴有自己的记谱方法(简字谱),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
古琴现存有150多部古琴谱,包含着3000多首琴曲流传下来。
1、《高山流水》2、《广陵散》三.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年-公元220)秦汉乐府(前221-220)乐府: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政权,创立了一系列国家制度。
其中包括参照周朝采风制度首次设立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
到魏晋六朝时,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乐府作为音乐机构,其宗旨是收集、整理、加工民间音乐及管理宫廷音乐,这一点对后世的音乐及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音乐形式乐府搜集的最有名的歌曲形式叫“相和歌”。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时代之一,这个时期的音乐文化也非常独特和丰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文化,包括音乐风格、乐器、音乐活动以及音乐家等等。
音乐风格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风格非常多样化,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雅乐和俗乐。
雅乐主要是指宫廷音乐和祭祀音乐,而俗乐则是指民间音乐。
在春秋战国时期,雅乐和俗乐之间的界限并不是非常明显,因此很多人都会演奏这两种音乐。
雅乐通常由乐官演奏,他们经过了严格的培训和训练,能够演奏复杂的音乐曲目。
雅乐的创作和演奏非常讲究和精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种音乐通常用于祭祀、宴会和庆典等场合,给人以庄重和肃穆的感觉。
俗乐则是一种比较简单和通俗的音乐,常常由普通人演奏。
这种音乐的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常常用于庆祝喜事和劳动等场合。
除了雅乐和俗乐之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很多其他的音乐风格,如操、歌、舞曲等等。
这些音乐风格都在不同的场合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乐器春秋战国时期广泛使用的乐器非常多样化,包括弦乐器、管乐器、鸣乐器、打击乐器等等。
其中比较著名的乐器有古琴、筝、笛子、管子、鼓等等。
这些乐器都有非常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法,能够演奏出不同风格的音乐。
古琴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乐器,被誉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琴比现代的古琴更加原始和简单,没有传统音乐中的和弦和拍子。
筝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乐器,不同于古琴的是,它有很多弦,可以演奏出非常复杂的音乐。
笛子和管子则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流行的管乐器,它们的演奏方法非常灵活多变,能够演奏出很多独特的音乐曲目。
鼓则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重要的打击乐器,它的演奏方法和音色都非常独特,在战场上也被用于振奋士气。
音乐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活动非常活跃和多样化,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祭祀音乐等等。
在这些活动中,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同时也承担着许多社会和文化的作用。
宫廷音乐是春秋战国时期比较正式和庄重的音乐活动,它常常被用于宴会和祭祀等场合。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与音乐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与音乐风格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造的时期。
乐器和音乐风格的发展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将重点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和音乐风格,来探究这段时期音乐文化的特点和变化。
一、乐器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弦乐器、管乐器、膜拨乐器和铜鸣乐器四大类。
首先是弦乐器。
在这个时期,弦乐器的代表性乐器是琴,包括古琴、瑟、筝等。
古琴是最为著名的古代乐器之一,其独特的音色和技巧深受人们的喜爱。
瑟是一种多弦的古代弹拨乐器,音域较广,常用于演奏宫廷音乐。
筝是一种十三弦的乐器,音色明亮动听,经常用于民间演奏。
其次是管乐器。
管乐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代表性的管乐器有笙、竽、篪等。
笙是一种多管的吹管乐器,其音色独特,通常用于表达喜庆或高亢的音乐情绪。
竽是一种大型的吹奏乐器,音域广泛,富有磅礴的气势。
篪是一种竹制的吹奏乐器,音色悠扬动听,常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上。
其次是膜拨乐器。
膜拨乐器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是鼓、琵琶等。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有大鼓、小鼓等不同种类,常用于战争和庆祝活动中。
琵琶是一种撥弦樂器,外形宜人,音色婉转动听,常用于伴奏和独奏。
最后是铜鸣乐器。
铜鸣乐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有钟、磬等乐器。
钟是一种精美的打击乐器,音色清脆悦耳,经常被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活动中。
磬是一种用来打击的大型铜乐器,音色高亢有力,被广泛地用于娱神和庆典的音乐表演中。
二、音乐风格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主要分为雅乐和民间乐两大类。
雅乐是宫廷中的正式音乐,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音乐形式。
雅乐主要用于祭祀、乐舞、宴饮等场合,以宫廷雅士为主要表演者和享受者。
雅乐以庄重、神秘、肃穆为特点,曲调古朴、旋律丰富。
同时,雅乐还追求和声的和谐与美妙,以及乐器的和谐演奏。
民间乐则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也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古代音乐史(原始----春秋战国)

原始----春秋战国1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乐器是(骨笛骨哨),距今已有8000年。
2 据文献记载,著名原始乐舞作品有《弹歌》《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朱襄氏之乐》。
3 《吴越春秋》中记载有一古来的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它是描写先民们的狩猎活动的。
4 河南舞阳县出土的骨笛其制作材料是(鹤骨),能演奏(七声音阶)。
5 目前我国考古中发掘最早的一件乐器是(骨笛),它迄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它是鹤骨制作的,其骨笛有(22.2)厘米,有(七个音阶)。
6 在《尚书·尧典》一书中载有(击石拊fǔ石)一词,说的是乐器(磐)。
7“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八阙说的是(八首民歌),是(葛天氏)时代的音乐作品8《吕氏春秋》中记载了(朱襄氏)时期的以为音乐家,他叫(士达),制作了一件乐器叫(五弦琴)。
有人认为是(七弦琴)的前身。
9 据资料记载,最为古老的情歌是(大禹)时期的,其歌词是(侯人兮猗)。
10 远古时期的乐舞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11 我国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马家窑一古墓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乐舞蹈图案的(陶盆),是我国(新石器时期)后期的作品,陶盆中绘有一幅乐舞图,共有(15)人歌舞,每(5)人一组,共有(3)组。
12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160多件能吹奏的骨哨,它们全都是用鸟禽的(肢骨)制作的。
13 传说中的远古乐舞《箫韶》,也叫《九歌》《九辨》。
14 《云门》是(黄帝)时期的乐舞,它被记载在《周礼》一书中。
15 尧时期的一位大音乐家叫(质),这一记载于《吕氏春秋》书中。
16 《大夏》这一乐舞所歌颂的领袖人物是(大禹)。
其表现的内容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英雄形象。
17 根据文献记载,(侈乐)最早出现在(夏代),夏代的一种大型乐舞叫(侈乐)。
18 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出土的一枚铜钟是(夏代)的。
19 据史料记载,夏启大量使用侈乐,在他的宫中每天早晨为其歌舞的女乐多至(3万)人。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歌的发展

宋倩
我 国 音 乐 的 历史 可 以追 溯 到九 千 年 前 的 新 石 器 时 代 , 当
其保留了商代音乐优 美抒情 、色彩华丽的特点 ,具有浪漫气 息, 是一种热情奔 放、 欢快 活泼的民间音乐 , 深受广大人 民和
统 治阶 级 喜欢 。
时没有阶级之分 ,氏族成员在集体 劳动生产和 与自然界斗争
斗争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状况 ,有一定 的民主性和现
实性。其中有许多优 秀的作品 , 《 如 伐檀 》 《 鼠》 《 、硕 、 将仲子》
等。“ 共 1 5篇 , 雅” O 分为大、 小雅 , 盛行 在周朝京都一代 , 是贵 族文人抒发思想感情的作品 , 其带有一种尊崇的意 味。“ 共 颂” 4 0篇 , 我们又将其分为周颂 、 鲁颂 和商颂 , 是用于宗庙祭 祀的 乐歌 , 宣扬君王的文德和武功 。
也” 。战 国时著 名 的 思 想 家苟 况 参 照 民间 歌 曲 的结 构而 编 写 的
其 中“ 指的是北方十五国 民歌共 1 O篇 , 诗经》 风” 6 是< 的
精 华 , 要 指黄 河 流域 的陕 西 、 主 山西 、 南 、 河 山东 以及 长 江 流 域 的湖 北 、 川 东部 的 民歌 , 映 了 当 时 复 杂 的 社 会 生 活 、 级 四 反 阶
用了“ ” 乱 的手 法 。 同时 , 由于 民歌 的广 泛 流 传 与 发展 , 出现 了一 些著 名 的 民
这些歌 曲的语言通俗 易懂 , 写作风格朴素 自然 , 形式也十
分丰富 , 出现 了一些在劳动时歌唱 的现在 被称为 “ 子 “ 号 、 夯 歌” 一类的劳动歌 曲, 也出现了一些在祭祀时歌唱 的现在被称 为“ 山歌 ” 类的抒情歌 曲。演唱形式有歌唱、 帮腔 , 一 有 以巧妙 的比兴手法塑造 了许 多鲜 明动人的形象 ,直接表现 了古代劳
中国音乐史-第二章 春秋战国的音乐

《乐记》(儒家音乐理论专著)
① 关于音乐的本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 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 田猎令人心发狂。‛ ——《道德经》
墨家的音乐思想(墨子)
① 否定音乐的社会政治作用
‚是故,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 以 治天下也。‛——《墨子· 三辩》 “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 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 为乐非也。‛——《墨子· 非乐》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 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墨 子· 非乐》
《 国 关 风 求之不得, 雎 寤寐思服。 》 周 悠哉悠哉, 南
·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颂之音。” ——《史记•孔子世家》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 百,舞《诗》三百。”——《墨子· 公孟篇》
《论语》—— “不学《诗》,无以言。”
发掘现场
(编 钟)
(编 磬)
(古
琴)
(瑟)
(篪)
(排 箫)
(笙)
(建鼓底座)
(铜冰鉴)
(方鉴)
(方壶)
(青铜尊盘)
(左为盘
右为尊)
♪ 音乐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典音乐和器乐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典音乐和器乐艺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之一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音乐和文化蓬勃发展,成为了当时社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中国,音乐和语言一样被认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所以音乐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学、艺术的重要部分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晚期。
当时的音乐和文化非常的保守,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融合和进步促进了音乐文化的繁荣。
在这个时期,古典音乐的表演和创作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
例如,音乐器材被改进,各式各样的乐器逐渐出现。
除了已经使用的歌钟、乐箫和竹笛等器乐之外,还有播放方法特别的新乐器,如琵琶、筝、瑟、鼓等。
春秋战国时期,古典音乐的名称也逐渐多样化。
从古代的雅乐和颂乐发展到更多的子类别,如君乐、宴乐、舞乐等。
不同类型的音乐和艺术表演也被用于不同场合的祭祀和宴会中,如君主的庆祝活动、宗教仪式、婚礼或葬礼等等。
除了音乐和乐器进步之外,春秋战国时期还见证了古典音乐的文艺复兴,出现了一系列杰出的音乐家和创作者。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左丘明,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创作了多部歌曲和作品,影响了古代文学和音乐。
就像其他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音乐也是当时文化交流和国家间和平的促进因素之一。
例如,秦国(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的音乐影响了其他国家,如安吴(另一个国家),并且安吴(另一个国家)也开创了其他不同类型的音乐。
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它不仅见证了音乐和器乐的发展,而且是文化和思想传承的坚实基础。
从君主到平民百姓,每个人都可以从音乐和艺术中得到灵感和激励。
虽然这个时期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是它对于中国古代音乐和器乐的发展仍有着重要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与礼仪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与礼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文化繁荣期。
在这个时期,古代中国的音乐和礼仪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对后世的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
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享受的方式。
古代中国的音乐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一、音乐的分类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主要分为两类:雅乐和俗乐。
雅乐是一种高雅的音乐,是皇室和贵族阶层所喜爱的,主要用于礼仪场合,如宴会、祭祀、祭祖等。
雅乐一般采用七音八音的乐器,演奏出的音乐旋律优美、凝重、雄浑,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俗乐则相对于雅乐来说更加通俗易懂,是广大民众所喜爱的。
俗乐演奏的音乐节奏活泼明快,旋律简单易记,往往伴随着舞蹈演出,更能表达出民间文化的特点。
二、音乐的演奏形式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存在着多种演奏形式。
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大合奏”,这种形式一般由多种乐器组成,演奏时需要多位乐手齐奏。
这种形式旋律华丽、气势宏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此外,音乐还有许多其他的演奏形式,如“交响音乐”、“重奏音乐”等。
这些形式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内容和风格,让音乐在演奏方式上更加多样化。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仪制度在古代中国,礼仪制度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
在春秋战国时期,礼仪制度逐渐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几乎每个社会阶层都有自己独特的礼仪规范。
一、礼仪的种类在春秋战国时期,礼仪种类繁多。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祭祀礼仪。
祭祀在古代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用来祈求神灵降福的一种仪式。
此外,还有诸多其他种类的礼仪,如婚礼、丧葬、宴席等,每一种礼仪都有自己独特的规范和流程。
二、礼仪的作用在古代中国,礼仪被视为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
礼仪具有凝聚人心、增强交流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 西周时期宫廷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雅乐盛行于祭祀与典礼等各种活动中。这时期 的音乐高度发达,有确切文献可考的乐器就多达70多种,此外还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乐 器分类法——“八音”。周平王东迁以后,雅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进而造就了我 国音乐发展的第一次繁荣。但随着中央政权的衰落和礼乐制度的崩溃,雅乐的地位逐 渐衰微,新乐逐渐兴盛起来,音乐由官方向民间转变趋势的日益明显。例如,当时社 会下层流行的地方音乐地位逐渐上升,并出现了《诗经》这样的歌诗总集,其中的 “国风”记载了北方15个地区的民歌。由于音乐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乐器、音乐理论 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乐 器更加精美,音律更为准确,诞生了筝、笛、筑等一些新的乐器。在众多乐器当中, 尤以琴的运用最为广泛,着名的演奏家有师旷、师文、伯牙等。器乐演奏的形式也不 再只是局限于独奏,而是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合奏,其中以编钟和鼓为主的“钟鼓之乐” 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唱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 进行歌舞表演的歌人。随着俗乐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出色的民间歌唱家,如:韩娥、 王豹、绵驹,以及歌唱教师秦青等。音乐理论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最 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教育处于重大的变革时期,其内容正逐步由礼乐教育转为适应于 娱乐需求的技艺传教。从形式上看,当时的音乐教育具有官学和私学两种。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音乐思想
高山流水遇知音
• 古筝曲《高山流水》产生的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 放的时期,当时,各种学派林立,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在音乐领域也呈现出一派繁 荣景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音乐家,有“声震林木,响遏行云”的乐教秦青,还 有悲歌击筑的高渐离等.而伯牙就是当时一位著名的古琴大师,他琴艺高超、志 趣高雅.荀子曾对他做过这样的评价:“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其中《高山流水》 就是伯牙的代表作..关于《高山流水》产生还有一个动人故事:有一次伯牙乘 船到外旅行,中途突然下起小雨,他就停船到江边避雨,看着雨水打到江面的美 丽景色,他琴兴大发,就在岸边弹奏起来.这时樵夫子期走了过来,听到伯牙用琴 声表的心意.,钟子期就赞叹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又徐奏 一曲,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伯牙大惊,推琴而起,连连施礼告罪 说:“失 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貌取人,岂不负了天下贤士?”并主动提出 与钟子期结为 异姓兄弟,相约第二年中秋再到此地相会.到了第二年,余伯牙如 约赴会,等了很久,还不见钟子期,后来才知钟子期已于几个月 前因病去世,余伯 牙顿时“五内崩裂,泪如泉涌,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大哭之后,余伯 牙在钟 子期坟前抚琴吊唁.哀曲奏毕,余伯牙想,从此再无知音,琴瑟又对谁弹?于是便用 力一摔,将琴砸得粉碎,这就是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后人有诗赞叹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 难 上难.”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道家提倡“大音稀声” 道家和墨家一样,都反对音乐、否定音乐,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他们提倡自然,否 定一切人为音乐。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在《老子》一书中得到了阐释。《老 子》全书共八十一章,涉及音乐的论述只有四处,分别是“音声相和”、“五音 令人耳聋”、“乐与饵,过客止”、“大音希声”。其中“大音希声”一语,可 以看作是《老子》整个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直接影响了其后庄子等人音乐美 学思想的形成,在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老子》道的哲 学思想为基础,对其音乐美学思想加以分析总结,可发现《老子》把音乐分为两 类:一类是道的音乐,即无为的自然的音乐;另一类是世俗的音乐,即人为的非自 然的音乐。道的音乐符合道的特征,它是一切人为音乐之本,无所不在,无所不容。 它是最美的,又是无声的,是音乐的最高境界。人为的音乐则是动听的,因此它会 令“过客止”,但这种有声之乐的美是世俗的、暂时的,会“令人耳聋”,所以不 宜提倡。对于圣人来说,治理人民时,要“为腹不为目”,所以,要取消耳目的享 受,要废除包括音乐在内的一切文化,如此才能天下大治,而达到《老子》所希求 的“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道家的种种说法,表面看来似乎对音乐和美均持 否定态度,实际恰恰相反,它比任何学派更重视音乐——作为艺术存在的音乐;更 重视美——高于形式美的内在的、精神的美。换句话说,它强调的正是艺术创 造的非认识性规律,即审美规律。而这一点恰好是其他学派所没有注意到的。
•
墨家,道家音乐思想
• 墨家主张“非乐”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认为音乐既浪费钱财,又不能解除人民“饥者不 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之“三患”,只能误国误民,因此应予以 取缔。墨翟认为音乐——“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能引起人 的美感,使人快乐。但它的存在,上有害于国家的治理,下不中万民之利。 他认为“农夫”、“妇人”听了音乐,一定会妨碍农事和纺织;“士” 听了音乐,一定会影响精力和才智;“王公大人”听了音乐,一定不能 “蚤(早)朝晏退,听狱治政”,其结果必然“国家乱而社稷危”。在墨翟 看来,音乐愈进步、愈发展,国家的治理就愈难,“乐逾繁者,其治逾寡”。 他认为“乐,非所以治天下也”,就是说,音乐对治国平天下毫无用处。 他单纯强调政治和生产,完全否定音乐的社会功能,反对音乐的进步和 发展,也不切实际。因此,在社会上并未产生很大影响,在秦统一六国以 后,这个学派就销声匿迹了。
儒家音乐思想
• •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下,一元文化被多元文化所代 替,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蓬起、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少音乐教育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 见解,其中对当时的音乐教育和后世音乐的发展起到深刻影响的便是两位儒家思想的 代表人物孔子和荀子。 孔子把音乐作为“六艺”中的一部分加以传授,他认为“乐”是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 分,是人整体素质的体现。孔子所说的“乐”不仅仅指单纯的音乐,还包括礼乐制度 在内的整个国家音乐体系。孔子礼乐思想的核心是“仁”。在孔子看来,音乐作为陶 冶人、感染人的其内容与形式一定要统一,外在的艺术形式应服从于音乐思想内容本 身。孔子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尽善尽美”,他认为韶乐才符合这一标准,所以他极力 推崇韶乐。孔子把这些音乐思想融入到教学中去,使音乐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他 重视“乐”,但不是为“乐”而“乐”,而是通过乐对人们思想教育起到感化、调节 的作用。他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观念,是教化人民的工具。 这种音乐思想,促使他提出了新的“乐教”的主张。他把音乐有意识地贯彻到诗、礼 中去,把乐教与诗教、礼教结合起来,甚至把乐教看成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我 们从他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这一观点。孔子认为人 们都要接受音乐教育,只有进一步实施乐教人们的修养才能得到提高。他的“有教无 类”的教育改革方针打破了贵族垄断音乐的局面,使更多的人接受到音乐的教育,培 养出了如公孙尼子这样的音乐家。公孙尼子继承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写下了我国古代 最早的音乐理论着作《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