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46节PPT课件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与音乐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与音乐风格

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与音乐风格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造的时期。

乐器和音乐风格的发展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文将重点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和音乐风格,来探究这段时期音乐文化的特点和变化。

一、乐器春秋战国时期的乐器种类繁多,主要分为弦乐器、管乐器、膜拨乐器和铜鸣乐器四大类。

首先是弦乐器。

在这个时期,弦乐器的代表性乐器是琴,包括古琴、瑟、筝等。

古琴是最为著名的古代乐器之一,其独特的音色和技巧深受人们的喜爱。

瑟是一种多弦的古代弹拨乐器,音域较广,常用于演奏宫廷音乐。

筝是一种十三弦的乐器,音色明亮动听,经常用于民间演奏。

其次是管乐器。

管乐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代表性的管乐器有笙、竽、篪等。

笙是一种多管的吹管乐器,其音色独特,通常用于表达喜庆或高亢的音乐情绪。

竽是一种大型的吹奏乐器,音域广泛,富有磅礴的气势。

篪是一种竹制的吹奏乐器,音色悠扬动听,常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仪式上。

其次是膜拨乐器。

膜拨乐器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最具代表性的乐器是鼓、琵琶等。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有大鼓、小鼓等不同种类,常用于战争和庆祝活动中。

琵琶是一种撥弦樂器,外形宜人,音色婉转动听,常用于伴奏和独奏。

最后是铜鸣乐器。

铜鸣乐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有钟、磬等乐器。

钟是一种精美的打击乐器,音色清脆悦耳,经常被用于宫廷音乐和祭祀活动中。

磬是一种用来打击的大型铜乐器,音色高亢有力,被广泛地用于娱神和庆典的音乐表演中。

二、音乐风格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风格独具特色,主要分为雅乐和民间乐两大类。

雅乐是宫廷中的正式音乐,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音乐形式。

雅乐主要用于祭祀、乐舞、宴饮等场合,以宫廷雅士为主要表演者和享受者。

雅乐以庄重、神秘、肃穆为特点,曲调古朴、旋律丰富。

同时,雅乐还追求和声的和谐与美妙,以及乐器的和谐演奏。

民间乐则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也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中国音乐简史2

中国音乐简史2

中国音乐简史第一节远古及夏商时期的第二节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了解西周的礼乐制度、音乐机构及宫廷音乐分类,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卫之音”、《诗经》《楚辞》。

了解儒家、墨家、道家的音乐观)礼乐制度是周代初期由周公初步制定的,建立礼乐制度的目的和原因是:巩固等级制社会,吸取了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乐”,采取“节乐”措施,明确尊卑等级,建立良好的统治秩序。

礼乐制度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但他又使乐成礼的附庸,使音乐成为以礼为中心的模式音乐,并逐渐趋于僵化。

音乐机构;礼乐制是以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互为表里,礼制和乐制相配合,周朝为了实施礼乐制度,设置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音乐教育机构)。

最高领导职务是大司乐,机构职能是负责音乐行政,音乐教育,音乐表演。

周代宫廷音乐大致可以分为六大类:六代之乐,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

六代之乐是历代传下来的六部大型乐舞:皇帝《云门》《咸池》《韶》夏《大夏》商代《》《周《大武》,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舞蹈、歌唱。

器乐结合而成,表演人员众多,规模宏大,声调悠长,缓慢,肃穆庄严。

多用于隆重典礼仪式上,由大司乐亲自掌管,颂歌:是为君王参与各种大典活动所做的乐歌,内容大多为史诗性,带有神话色彩,音调缓慢。

但比六代之乐清新。

演唱时用瑟伴奏,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的内容和场合与颂大体相同,小雅教接近民歌或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常用于士大夫饮酒作乐时,演唱用琴或瑟伴奏,称为“弦歌”。

汉以后的房中乐是后妃们在宫内侍宴时演奏的乐歌,以周南。

召南之类民歌为主。

用琴、瑟伴奏。

四夷之乐来自秦、楚、吴、越等王朝四周各部落、个民族的乐舞、歌曲。

伴奏以吹管乐器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郑卫之音:春秋战国兴起于郑国和卫国的音乐,因在当时影响很大后代在与雅乐相对称时,常被作为民间音乐的代名词,又因统治阶级排斥和鄙视民间音乐,常常被贬称为“淫乐、邪音、亡国之乐”第三节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了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了解秦、汉乐府。

第二章 周代的音乐(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

第二章  周代的音乐(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

第二章周代的音乐(公元前十一世纪—前221年)第一节周代的礼与乐周代天子分封诸侯,并在总结殷商各种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整套等级制度。

周代统治者以礼、乐、刑、政四术为统治手段。

礼礼可分贵贱,乐可互与敬,所以周代极为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

1周代的礼相当的多,多配合乐的运用,大致可分为:一、祭祀二、大飨礼三、燕礼四、大射仪五、养老之礼六、乡饮酒礼七、乡射礼这些重要的礼的活动,各自有其所属音乐,有各自的乐曲和章法,不能混淆。

2在周代(尤其是西周),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用的乐队和歌舞队也有很大差别,不得随便僭(jian)越。

《周礼〃大司乐》说:“正乐县(xuan,即悬)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乐府杂录〃雅乐部》解释说:“宫县四面,天子乐也;轩县三面,诸侯乐也;判县二面,大夫乐也;特县一面,士乐也。

”关于舞队的人数,见书10页,照此周代舞队应为:“天子八佾(yi),诸公六佾,诸侯四佾”为宜。

周代的礼乐的规定,是为了加强人们的等级观念,达到巩固其统治的政治目的。

第二节宫廷音乐的繁荣周代宫廷音乐以较繁荣,它们既有与礼结合的音乐种类,也有为统治阶级娱乐之用的音乐。

这些音乐大都是乐舞或歌舞的形式,有一、六代乐舞简称“六乐”,是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据说从黄帝开始历代留传下来的代表性的乐舞,包括:①黄帝时的《云门大卷(quan)》或称《云门》,祭祀云神,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

②尧时的《咸池》或称《大咸》,“咸池”是日落之处的星座名,祭祀地神,可能与星辰崇拜有关。

③舜时的《大韶》或称《韶》,因为它用排箫伴奏,又称《萧韶》,又因此乐舞有九次变化,又称为《九辩》或《九歌》,祭祀四望(天下名山,如五岳、四镇等)④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蘥》,因它用吹管乐器蘥伴奏而名。

它歌颂大禹治水功绩的,与治水有关。

⑤商汤时的《大濩》,享女性先祖(先妣),歌颂商代的开国功勋商的。

⑥周武(周初)的《大武》,享男性先祖(先祖),歌颂周武王伐纣的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艺术与表演传统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艺术与表演传统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艺术与表演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艺术与表演传统达到了一个辉煌的巅峰。

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后世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音乐艺术形式、器乐演奏、歌唱艺术以及表演传统等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艺术与表演传统。

一、音乐艺术形式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艺术形式主要包括宫廷音乐、宗庙音乐和民间音乐。

宫廷音乐是贵族阶层的专属艺术形式,用于宴会娱乐和庆祝仪式。

宗庙音乐则是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祭祀神灵以及向祖先致敬。

而民间音乐则是广大百姓所共享的艺术形式,用于娱乐和表达情感。

二、器乐演奏春秋战国时期的器乐种类繁多,包括琴、瑟、箫、鼓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古琴,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瑰宝。

古琴的音色悠扬,能够表达深沉的情感,因此在宫廷音乐和文人雅集中得到广泛运用。

而除了古琴,其他器乐演奏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多种琴、瑟、箫的演奏风格。

三、歌唱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歌唱艺术被广泛使用于宫廷和民间。

宫廷歌唱以吟唱古文为主,用于歌颂君王和表达情感。

民间歌唱则更加自由活泼,常以说唱的形式进行。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崛起,他们的学说也渗透到了歌唱艺术中,形成了多样的歌唱风格。

四、表演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的表演传统主要包括舞蹈和戏曲表演。

舞蹈在宫廷和宗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常用于祭祀仪式和娱乐活动。

戏曲表演则是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演员们通过歌唱、舞蹈和表演来讲述故事和传达情感。

这些表演形式都对后世的舞蹈和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艺术与表演传统在丰富多样的形式中展现出来。

无论是宫廷音乐、器乐演奏、歌唱艺术还是表演传统,都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为后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成为了中国音乐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展和创新中国音乐艺术。

中国音乐简史 (2)

中国音乐简史 (2)

第一章远古(前21世纪以前新石器时代)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墓葬里,出土了用猛禽肢骨制作的骨笛,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五、七孔笛较多,共18支,保存完整的七孔骨笛可吹奏河北民歌小白菜。

距今约9000年,说明骨笛是河南贾湖先民生活中相当普遍的乐器。

第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771年)西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际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西周乐,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徵、羽。

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磬、钟、柷。

西周礼乐制度达到了礼乐不分家的地步,“礼之所及乐必从之”。

西周礼乐制度用礼乐划分等级,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加强统治的作用。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保留在周代宫廷中的六个据说从黄帝开始历代留传下来的代表性乐舞,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尧时的《咸池》,咸池是日落处的星座名;舜时的《大韶》,因用排箫伴奏,又称《箫韶》,此乐舞有九次变化,又称《九辩》或《九歌》;夏禹时的《大夏》,用吹管乐器伴奏而名;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内容。

大司乐,我国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开始于周代,周初建立了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它是我国第一所音乐学校。

大司乐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承担培养贵族子弟——世子、国子、学士的音乐教育任务,并按一定的学习程序进行,学习内容包括“乐德、乐语、乐舞”。

大司乐的另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和音乐表演职能。

行政职能表现在大司乐中各级乐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表演职能是在大司乐中的乐工承担宫廷宴饮、祭祀等场合的表演任务。

“八音”乐器分类法:八音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来划分的,根据西周记载,每类之下有如下乐器:金:钟——编钟、钲石:磬——编磬土:埙革:鼓类乐器丝:琴、瑟木:柷匏:笙、芋竹:箫、管乐律学的形成:乐律学是中国古代音乐技术理论的统称,包括乐学与律学,它是音乐声学、数学和音乐学互相渗透的一门交叉学科。

第2章 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1-3节

第2章 西周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1-3节

• 1、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 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不再对土地进 行分封。
• 2、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 阻止。
• 3、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 普遍。
• 4、作为奴隶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遭到严重破坏。
2020/4/3
30
• 孔子说“放郑声,郑声淫”、 “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历 代典籍中斥之为有害身心、 有害国家的淫乐。
• 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帮腔等。
2020/4/3
35
(二)祭祀乐舞的组歌——《九歌》
• 春秋时期的楚国历来被视为“荆楚之 地”、“蛮夷之邦”,其文化在很大 程度上落后于中原地区。到战国时期, 楚国的文学(楚辞)、音乐(曾侯乙 墓编钟)所体现的文化高度,已经不 亚于中原文化。长江流域文化已经与 黄河流域文化并驾齐驱。
• 雅,多是宴饮中所用文人乐歌。 语汇丰富,在心理和形象的刻划 上比较细腻,篇幅也较长。颂, 多是祭祀乐歌。语汇比较省简, 语义晦涩,句法不如民歌整齐。
2020/4/3
34
• 由现存《诗经》乐歌的歌词看,其曲体 结构基本上是在分节歌形式的基础上, 通过加上叠句、引子、换头、尾声等手 法构成各类曲体结构。作为歌曲尾部的 高潮部分,已有专门的名词“乱”。
2020/4/3
28
• 【郑卫之音】即郑声,指我 国春秋时兴起于郑国和卫国 的保留了浓郁的商族音乐风 格的地方音乐的泛称。
• 【礼崩乐坏】春秋以来礼乐制度逐步走向 解体,“郑卫之音”逐渐取代“雅乐”, 在长约五六百年的时间里乎流传全国各地, 影响极为深远。
2020/4/3
29
礼崩乐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2020/4/3
16
2、小舞 • 有文舞、武舞之分,地位

远古到先秦的中国音乐

远古到先秦的中国音乐

舞蹈纹彩陶盆
石磬
骨笛
第二讲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一)
一、西周的礼乐制度和宫廷教育
1、关于乐队和舞队的等级规定——音乐中的 等级化:八佾、六佾、四佾 2、周代与音乐有关的重要礼仪

3、音乐机构和音乐教育——大司乐
4、三代乐舞、六代乐舞


三代乐舞 黄帝部落的乐舞叫《云 门》,歌颂唐尧的乐舞 叫作《咸池》,歌颂舜 的乐舞叫作《箫韶》。
中国古代音 乐史
远古——先秦
崔梦梓
第一讲 远古、夏、商音乐
一、音乐的起源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现象之一的音乐,是以何种形态起源于何时呢? 劳动发展了人类的双手,肌体,喉部器官,语言,大脑„劳动也创造, 发展了音乐艺术。 远古的人们在氏族公社的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而发出有节奏和高 音的呼声,这是古人最早的音乐。 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种: ①异性求爱说 ②情感表达说 ③摹仿自然说 ④游戏起源说 ⑤巫术起源说 ⑥劳动起源说 ⑦多元说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共有诗40篇,属于伴舞的祭歌。



作曲技巧方面:《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也显露出很高的水平。我国 著名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曾总结、归纳出在“国风”和“小雅”中存有 十种不同的歌曲形式,比较重要的有: ① 同一曲调多次反复的歌曲。如《周南•桃夭》 ② 带有副歌形式的歌曲。如《豳风•东山》 ③还有被我们后世称之为“号子”、“夯歌”一类的劳动歌曲和 “山歌”一类的抒情民歌。这些民歌在演唱时采用了有“歌”有“和” 的形式(“歌”即领唱,“和”即帮腔)。 “十五国风”中影响较大的是“郑风”。 “十五国风”在演唱时,大都是无乐器伴奏的“徒歌”。但也有用 “缶”、“埙”、“篪”等乐器来伴奏的。当这些民歌在后来进入宫廷 演唱时,其伴奏乐器便日益丰富起来。有时用竽、瑟、悬鼓等乐器组成 小型乐队伴奏演唱。用在君主起居时的,称之为“房中乐”,用编种、 编磬等大型乐器伴奏演唱并用于宫廷宴会的,称之为“钟鼓之乐”或 “燕乐”。

《中西方音乐史》教学大纲

《中西方音乐史》教学大纲

《中西方音乐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英文名称: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 History授课对象:音乐学专业、录音艺术专业本科学生开课学期:第1、2学期学分/学时:4/64先修课程:无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讲授和演唱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方式:考试(笔试和口试结合)课程简介:中西方音乐史是音乐学、录音艺术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

该课程主要是以中国、西方社会文化发展为背景,按编年体体例来介绍各个时期的音乐发展状况。

本课程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

学好这门课程,对于了解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成就,提高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分析能力,增强传统音乐文化的素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1.中国音乐史部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基本轮廓,对中国远古时期至近现代时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音乐品种、作家、作品和成就有所了解,增长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规律的思考和认识。

2.西方音乐史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西方音乐的历史(21世纪以前的音乐)有一个比较概括的了解,特别是对各个时期的音乐风格的演变及其深层的文化、历史的根源有所认识,从而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增强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

要求学生在了解西方音乐文化背景、主要流派、重大事件、著名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综合简要评述。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四、作业、实践环节1.在教学过程中,以课上讲授为主,课后学生须完成相应的演唱练习曲目。

五、建议教材[1] 赵志安陈振华.中国音乐文化教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2] 曾遂今李婧.西方音乐文化教程.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 夏野.中国音乐简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 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3] 杰拉尔德·亚伯拉罕. 简明牛津音乐史.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 迈克尔·肯尼迪,乔伊斯·布尔恩.牛津简明音乐词典.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5] [英]斯坦利·萨迪主编. 孟宪福主译. 剑桥插图音乐指南.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6]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7] 刘东升.中国音乐史图鉴.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8] 伊鸿书.中国古代音乐史.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9]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执笔人:杨倩教研室主任签字:肖俊珍二级学院院长签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1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2
• 周、汉时期的古瑟,考古发掘中多有发 现。湖南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约为春 秋晚期或战国早期)出土瑟,是目前所 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春秋至秦汉以来出 土的瑟多残缺不全。惟长沙马王堆一号 汉墓出土瑟保存完好。
一、乐器、乐器分类法
• 周代乐器见于记载的有70种左右,《诗 经》中明确提到的有29种。
• 周朝,社会生活复杂化,音乐向前发展, 乐器种类增加,有了分类的需要。三千年 前的周朝产生了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 进行的“八音”分类法,是我国古代器乐 艺术进入到一个较高发展层次的反映。
28.09.2020
于故宫博物院。
• 用于宫廷韶乐。 形为伏虎状,背 上有27龃龉,另 置竹籈,析其半 为24茎。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4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5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6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7
• 鼗(鞉):两 旁缀灵活小耳 的小鼓,有柄, 执柄摇动时, 两耳双面击鼓 作响。俗称拨 浪鼓。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3
• 筑,古击弦乐器,已失传,大体形似筝, 13弦。颈细而肩圆。演奏时,左手按弦 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
• 筑,以竹曲五弦之乐也。《说文》
• 高祖击筑。《史记·高祖记》
• 渐离击悲筑。陶渊明《咏荆轲》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5
• 铎:一种大铃,形 如铙、钲,古代宣 布政教法令用的, 亦为古代乐器,多 用于军旅。
• 体腔内有舌或无舌。 有舌者可摇击发声。 舌分铜制与木制两 种。铜舌者为金铎, 木舌者为木铎。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6
• 以坚硬的大理石或玉石制成,主要 是磬。母系氏族社会,磬被称为石。
• 《说文》“敔,禁也。一曰乐器,椌楬也, 形如木虎。”
• 《书·益稷》:“下管鼗鼓,合止柷敔。”
• 《尔雅·释乐》:“所以鼓敔谓之籈。”
• 《疏》:“敔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 (龃龉),刻以木,长尺栎之。”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6
•清宫旧藏,长
68.5cm

32.5cm 。 现 藏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8
• 鼙鼓,中国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 汉以后亦名骑鼓。
• 鼙,骑鼓也。《说文》
• 旅帅执鼙。《周礼·大司马》
• 击雷鼓,振鼙铎。《六韬·虎韬·军 略》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9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0
• 瑟,中国古老的丝弦乐器之一,25弦。 最 早 有 50 弦 , 故 又 称 “ 五 十 弦 ” 。 《诗经》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 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 据《仪礼》记载,古代乡饮酒礼、乡 射礼、燕礼中,都用瑟伴奏唱歌。战 国至秦汉之际盛行“竽瑟之乐”。魏 晋南北朝时期,瑟是伴奏相和歌的常 用乐器。隋唐时期用于清乐。以后则 只用于宫廷雅乐和祭祀音乐。
• 当时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后敲 击着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 跳舞娱乐。敲击的石头被逐渐演变 为后来的打击乐器。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7
特 磬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8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9
• 陶土烧制,主要是埙和缶。埙的起源 与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 能是先民模仿鸟兽叫声制作用以诱捕 猎物。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4
钲:中国古代打击乐器。铜制。 形体似铙,较铙狭长,比铙高 大、厚重,考古界俗称为大铙。 钲为军中发布信号、约束步伐 之用。《诗经·小雅·采岂》 曰:“钲以静之,鼓以动之。” 后来出现编钲,可演奏音乐或 发出比较明确的信号,与近代 军号的意义近似,也用于祭祀 和宴乐。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
• 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指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 行分类的方法,分别为金、石、土、 革、丝、木、匏、竹。这是我国历 史上第一次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3
• 金属制造,主要是钟类,代表乐 器是 编钟。
• 镛:大钟,古代的一种乐器。奏 乐时表示节拍。
• 古文化遗址中遗存较多的是陶埙。西 安半坡村的埙,距今6700年左右。远 古时期人的音的观念已在逐渐进步。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0
• 响球(鸣球), 一种重要的原始 乐器,也是最早 的声音玩具。出 土的陶响球都是 陶质的,中空, 装有弹子或沙粒, 摇动时哗哗作响。
28.09.2020
24
6、木类乐器
• 木材制成,以红木 为最优。
• 柷(chù):古代 打击乐器。形如方 形木箱,上宽下窄, 用椎(木棒)撞其 内壁发声,表示乐 曲即将起始。用于 历代宫廷雅乐。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25
• 敔,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又称楬。形如 伏虎,在雅乐结束时,持籈于龃龉上横刮 之,凡三次,作为乐曲的终结。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1
• 埙,音色幽深、哀婉、 悲凄,具有神圣、典 雅、神秘的精神气质。
• 古代埙的样子很多, 有梨形、鱼形、球形 等,制作埙的材料有 陶、石、玉、木等, 后来多是陶制的。出 土原始乐器中埙的数 量最多。《楚歌》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2
28.09.2020
《中国音乐史与作品欣赏》(1)
13
• 建鼓,古称足鼓、晋鼓、楹鼓、植鼓、 悬鼓,蒙古、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 器。
• 三千年前的商代至西周之际已有此鼓, 战国时代广泛应用,曾为历代宫廷所 用。流行于蒙、辽、吉、青等省区的 喇嘛寺院及汉族广大地区。
• 在明代中和韶乐和清皇朝祭司乐中, 建鼓均为开典领奏乐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