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探究

土地整理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探究

摘要:为了有效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将土地的实际利用率提高,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土地平整、村庄更新与田块合并等内容作为土地整理活动在我国不断推广,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鉴于此,本文对土地整理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土地整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引言

土地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与生产资料,面对现如今土地整理活动与生态环境破坏等带来的消极影响,一定要将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重视起来。

1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其深层含义,是在一定区域之内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或者是城市规划而制定的实际目标,通过经济、法律与工程技术手段等对土地利用状况开展改造、调整与综合整治,使用这种方式促使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不断提高。不仅如此,这也是对生产、生活条件以及生态环境完善的一个重要过程。而从现代意义的角度来说,土地整理主要指的是一种景观生态型的土地整理,主要指的是在上述传统土地整理基础上实现保证土地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目标。

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概念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过程繁杂,同时农村生态环境受自然环境、区域人文、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各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一旦某一区域的自然环境被过度消费,就会对此区域的生态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当前,一些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破坏自然环境,使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不能对农村生态环境进行盲目开发,应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从而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

3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中产生的问题与环境污染治理困境

3.1政府投入力度较小

农村环境治理离不开资金的大力支持。但与城市环境治理政府的大力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投入不足,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较差,长期得不到有效维护,环境保护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2村民环保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都是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开展,农民参与环境整治的的主人公意识,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此外,由于农村生态环境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渠道不畅,导致农民参与生态环保的力量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3.3对原有植被的影响

在对农村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农村地区的植被和荒地进行处理。对荒山的开发和管理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率,但对农村土地的整理会使农村原有的植被遭到破坏,进而打破区域的生态平衡,植被遭到破坏后,会使在原有植被中生存的生物失去栖息环境,进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也造成影响[5]。在对农村环境改造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改造,将目前的农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