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如来

合集下载

分析西游记中如来佛祖的师傅究竟是谁

分析西游记中如来佛祖的师傅究竟是谁

分析西游记中如来佛祖的师傅究竟是谁导语:如来佛祖的师傅是谁如来佛祖也就是释迦摩尼,都说释迦摩尼是佛教的创立者,是佛教的开启者,那么这样一位神人,也就是后来的如来佛祖的师如来佛祖的师傅是谁如来佛祖也就是释迦摩尼,都说释迦摩尼是佛教的创立者,是佛教的开启者,那么这样一位神人,也就是后来的如来佛祖的师傅是谁呢?其实如来佛祖的师傅就是大家耳熟能能详的燃灯古佛,他在《西游记》和《西游记后传》里面都是有出现过的。

燃灯佛燃灯古佛,又叫做定光如来,是过去庄严劫中的千佛之首。

为什么叫燃灯呢?燃灯,“在世时一切身边的事物都光明如灯一般,也因此被称为燃灯太子,成佛之后就成了燃灯古佛”。

如来佛祖的师傅是谁?为什么说燃灯佛是如来佛祖的师傅呢?那是因为燃灯佛在过去世为释迦摩尼传授佛法,在著名的《金刚经》中有提到,有一个男子,是在来世可修得佛身,法号释迦摩尼。

因此,从这些我们可以知晓,如来佛祖,也就是释迦摩尼的师傅就是燃灯古佛。

只是如来佛祖主修的是今生,也就是现在佛,燃灯古佛修习的是过去,也就是过去佛,弥勒佛主修未来,即未来佛。

因此,许多寺庙里供奉了三佛的庙宇,在整点中,也就是大雄宝殿中按顺序供奉了燃灯古佛、释迦摩尼佛、弥勒佛,这样就依次代表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随着佛教传到中国之后,燃灯古佛深受白莲教的青睐,即使是编造大量的经书中,也随处可见燃灯古佛的影子,比比皆是。

所以,不管怎样,燃灯佛作为过去佛中最著名的佛,在各种经书论著中,都有着崇高无上的地位。

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的关系玉皇大帝如来佛祖,两者同为各自世界的主宰,玉皇大帝是仙界的头号人物,而如来佛祖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两者的法力同样高超,但没有交过手,因此也不能判断出玉皇大帝如来佛祖谁比较厉害,但从综合能力来看,玉皇大帝的行事处理等能力比如来更强,毕竟玉皇大帝将财政、军事、司法等权力集于一身的。

《玉皇本行集》中有这样一段话:“说曾经在光明妙乐国的王子舍弃了自己的王位,在晋明香严山中学习道教修真,想要以此来帮助自己的国家,救助普遍大众于水火,来渡化这些民众。

如来割肉喂鹰的典故

如来割肉喂鹰的典故

如来割肉喂鹰的典故
(原创版)
目录
1.典故来源
2.故事内容
3.故事背后的寓意
4.结论
正文
1.典故来源
“如来割肉喂鹰”这一典故来源于佛教,具体出自《大般若经》。

在佛教中,如来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代表着智慧和觉悟。

这个典故旨在传达佛教的慈悲和智慧精神。

2.故事内容
故事讲述了如来佛祖在修行过程中,遇到一只饥饿的鹰。

为了拯救鹰的生命,如来佛祖决定割自己的肉喂食鹰。

尽管如来佛祖不断割肉,但鹰的饥饿始终无法满足。

最终,如来佛祖献出了自己全部的肉,乃至生命,以慈悲心对待众生。

3.故事背后的寓意
这个故事传达了佛教的两个核心价值观:慈悲和智慧。

慈悲是指对所有生命施以关爱,无论它们是强者还是弱者。

智慧则是指对世界的正确认识,从而帮助我们摆脱痛苦,达到觉悟的境地。

在故事中,如来佛祖割肉喂鹰的行为,展示了佛教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无论鹰是多么渺小的生命,如来佛祖都愿意付出一切去拯救它。

这正是佛教所倡导的慈悲精神。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解脱,更是对所有生命的关爱和拯救。

4.结论
“如来割肉喂鹰”这个典故,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向我们传递了佛教的慈悲和智慧精神。

如来佛祖和其他神圣存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如何被理解和表达

如来佛祖和其他神圣存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如何被理解和表达

如来佛祖和其他神圣存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如何被理解和表达人类自古就信仰各种神明,其中佛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之一。

如来佛祖是佛教最高的神明,被称为“佛祖之祖”,“一切如来之尊”,无论在中国还是其他亚洲国家都备受崇敬。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上涌现了许多其他的神圣存在,包括无神论和新兴宗教信仰。

那么,如来佛祖和其他神圣存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如何被理解和表达呢?首先,佛教并不排斥其他神明的存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来佛祖被尊称为“三界之主,十方之皇”,他不仅是天上的神明,也是人间的神灵。

而且佛教中的一些神祇也被视为辅助如来佛祖的存在,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这些神圣存在在佛教宗教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因此,佛教认为世界上有许多神祇存在,并与之相处融洽。

其次,佛教认为世间万物皆是互相依存的,也包括不同的神圣存在。

如来佛祖的取舍观念是根据因果循环而获得的,也体现了菩萨无肉体的优良品质。

因此,在佛教中,我们不应该过于拘泥于神明的本质,而是通过内心修行来寻找自己内在的精神支持。

无论是佛教、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我们都可以通过信仰获得精神上的支持,让我们能够安心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除此之外,现代社会有许多其他的宗教和信仰。

这些信仰往往与佛教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体系,甚至与佛教存在一定冲突。

然而,在任何信仰中,都存在着相似的价值观念,例如关爱他人、勇气和慷慨等。

这些价值观念确立了不同信仰之间的相似性和联系。

因此,在表达如来佛祖和其他神圣存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时,我们应该关注到不同信仰间的共同点,寻找从而建立共同基础和联系。

最后,我们应该从自己的信仰和精神选择出发,尊重并与其他信仰上的人和平共处。

虽然说不同信仰、文化、地域、语言之间也会导致矛盾和分歧,但我们可以通过沟通和相互理解,搭建新的文化交流平台,使各自的意识能够得到提升,达到更高的境界。

总之,如来佛祖和其他神圣存在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可以通过对佛教、其他宗教、文化、历史和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得出结论。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意思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意思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意思“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意思是:在这世间上哪里能够找到一种两全其美的方法,既不辜负佛法的教诲,又不辜负心爱的你呢?一、衍生注释“如来”在佛教中是对佛的一种称呼,代表着佛法、佛的智慧与觉悟等。

这里的“不负如来”体现了一种对宗教信仰、宗教教义所要求的清规戒律、修行境界等的敬畏与坚守。

而“卿”是对爱人、心上人的一种亲昵称呼,“不负卿”则表达了对爱情的忠贞与不舍。

这两者在很多情况下存在着矛盾,比如佛教的出家人需要断除情爱,遵守戒律,清心寡欲地修行,而爱情往往伴随着世俗的欲望与情感的羁绊。

二、赏析这句诗情感真挚且矛盾冲突强烈。

它把宗教信仰与爱情这两种在某些层面上对立的东西放在一起权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从爱情的角度看,诗人对爱人有着深深的眷恋,希望能与爱人相伴相守;从宗教信仰的角度看,他又深知自己所肩负的宗教使命或者说所受教义的约束。

这种矛盾冲突通过这样一句直白而又无奈的话展现得淋漓尽致,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无论是有相似经历的人,还是对这种情感冲突能够感同身受的人。

三、作者介绍这句诗出自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人物。

他出生于藏南门隅地区宇松地方的一户农奴家庭,被认定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

仓央嘉措虽然身处活佛的高位,却有着一颗向往自由和爱情的心。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爱情、人生感悟等,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情和宗教色彩。

他的作品突破了宗教对人性的束缚,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人性中的美好情感,在藏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运用片段:例子1:我和朋友聊天,谈到了仓央嘉措的这句诗。

我对朋友说:“你看仓央嘉措写的‘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多无奈啊。

就像我现在,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又不想离开家人。

梦想就像那如来,高远而神圣,家人就像那卿,是心中最柔软的牵挂。

我要是一门心思去追梦,就觉得对不住家人,天天守着家人,又觉得梦想在远方召唤。

这世间怎么就没有一个完美的办法呢?难道非要在两者之间做个痛苦的抉择吗?朋友听了,也深有感触,他说他也面临类似的情况,想在事业上拼搏,可又怕忽略了健康,健康就如同家人般重要,事业就如同梦想,左右为难啊。

汉藏佛教如来藏思想探究

汉藏佛教如来藏思想探究
西 北 民族大 学学 报 ( 学社会 科 学版 ) 哲
中文 核心期 刊
21 0 2年第 3期
No3 2 2 .. 01
J NORTHW ES VERSTY OR . T UNI I F NAT ONALI ES P i sp yadS ca ce c ) I TI ( hl o h n oil in e o S
汉藏佛教如 来藏思想探 究
李 吉
( 中央 民族 大 学 哲 学 与 宗教 学 院 , 北京 10 8 ) 00 1
[ 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要 ]汉传 佛 教 和 藏 传佛 教 都 属 于 大乘 佛 教 , 张一 切 众 生 皆有 佛 性 的如 来藏 说 。本 文依 据 佛 教 在 汉 藏 两 地各 自 主
为清晰 的认 识 。


如来 藏 思想 在 汉地 的 开 显
如来藏思想 传人汉 地后 , 即开始有 了各种 争论热 点 。从 南北朝 “ 有 、 本 始有 ” 的争论 开始 , 到竺道 生 的 “ 阐提 成佛 说 ” 六朝 的“ 、 佛性 诸说 ” 隋天 台智者 大师 的“ 因佛 性说 ” 嘉 祥吉 藏 的“ 种佛性 说 ” 唐 灵润 、 三 、 五 、
在教 理及修 持方 面的 比较研究 ,也顺理 成章地 提上 了 日程 。如来藏 思想 因与佛教修 行 的根 据 、修行 的归
宿、 以及对 世 界本体 的认 识等 相关 , 因而佛教 内部 任何 宗派在 阐述 自家 观点 时 , 都会 涉及 到这一 问题 。如
[ 稿 日期 ] 0 2 0 — 5 收 2 1 —4 0
了较《 宝性论 》 更加 广泛 、 完整 的理解 。1 9 90年 日本 学界 出现 的“ 批判 佛教 ” 思潮 及东 西方学 者对此 的不 同

揭密如来佛祖的真实来历是什么

揭密如来佛祖的真实来历是什么

揭密如来佛祖的真实来历是什么2016-07-11 16:30:27 来源:武林军事如来佛祖的来历一直都有人念佛,中国和印度的佛教信徒更是占了绝大多数,那么如来佛祖的来历是什么呢?如来佛祖就是释迦牟尼佛,那深究一下如来佛祖的来历,是不是有更多的信息让人们大开眼界,更加地了解如来佛祖呢?如来佛祖历史上的如来佛祖确有其人,他是古印度加比罗卫国的王子,名字就叫乔达摩·悉达多。

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的父王想要悉达多继承王位,不希望悉达多选择出家这条道路,于是给他找了很多的美女,十九岁的悉达多没办法,只好娶妻并生下一子。

之后就专心出家修行了,将削下的长发让人带回去给父王,留作纪念,悉达多带领五个随从,为了寻求解脱,他一直都在静坐思考,不避风雨,每天不过只吃一麦或一麻,就这样一直保持了六年,终于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悉达多修成正果,立地成佛了,创立了佛教。

很多人都将释迦摩尼佛称为如来佛祖,其实那是因为人们将佛陀看成世界本师,因此,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信徒心目中的释迦摩尼佛地位非同一般。

如来,其实本意就是说佛是掌握绝对真理,在世上普渡众生的圣人,如来佛祖的神通广大,其实就是因为慈悲济世,向善的佛。

后来,如来佛祖经过《西游记》的宣扬,更多的人对如来佛祖有更深的印象和认识,此后,如来佛祖成为释迦摩尼佛的代号了。

如来佛祖的克星那些佛教的信徒都说佛法无边,如来佛祖的法力更是首屈一指,但世间万物,总是相生相克的,既然一切都是有因果的,因缘而生,倘若没有缘分,应该也就作罢了。

这让人不禁疑惑,如此说来,如来佛祖的克星应该也是存在的,那么如来佛祖的克星是谁呢?如来佛祖如来佛祖也就是释迦摩尼,在释迦摩尼成佛之前,他还是一个古印度王子,是他经过了多年的静坐修行,在菩提树下参透了佛道,因此创立了佛教。

那么这里的佛法就是现在佛的本体佛法,参透此等佛法也是存在一定的机缘巧合,缘起缘灭,因此,如来佛祖为佛诞生,倘若无佛就自然不存在了,这也就是说,如来佛祖的克星是世界大同,只要人人都向善,结善缘,“佛”就自然没有可以普渡的众生,“佛”的代表如来佛祖自然就消失了,只要世上所有人都向善,没有恶人,那说不定“佛”真得会消失。

西游记如来冷知识

西游记如来冷知识

西游记如来冷知识
《西游记》中关于如来的冷知识有以下几点:
1. 如来在《西游记》中是佛教的最高神祇,但有观点认为他的智力低下,甚至不会数数。

2. 如来在修炼时曾被孔雀精吞到肚子里,因此孔雀被认为是他的母亲。

3. 虽然如来在佛教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但在《西游记》中,他的形象被描绘得相对复杂。

例如,他被认为是一个不忠不孝的人,对自己的亲爹大鹏精极为吝啬,让大鹏精过着清苦的生活。

他还动员了佛教的力量与大鹏精火并,甚至用法力缚住了大鹏精。

4. 尽管如来在印度佛教中有很高的地位,但在《西游记》中,他被描绘成一个向东土传播佛教的人物,让唐僧来取经,与师尊老君的道教抢地盘、争香火。

5. 在《西游记》中,如来的地位似乎并不如二郎真君高。

玉帝赏赐给二郎神的是“金花百朵,御酒百瓶,还丹百粒,异宝明珠,锦绣等件”,而赏赐给如来的只有一些大枣和莲藕。

6. 关于如来和玉帝的关系,也有一些复杂的描述。

如来被认为是玉帝的鹰犬,用来平衡道教的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西游记》是一部古典小说,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可能与宗教典籍中的记载有所不同。

因此,对于这些冷知识,应从文学和历史的角度去理解。

分析西游记中如来佛祖的师傅究竟是谁

分析西游记中如来佛祖的师傅究竟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分析西游记中如来佛祖的师傅究竟是谁
导语:如来佛祖的师傅是谁如来佛祖也就是释迦摩尼,都说释迦摩尼是佛教的创立者,是佛教的开启者,那么这样一位神人,也就是后来的如来佛祖的师
如来佛祖的师傅是谁
如来佛祖也就是释迦摩尼,都说释迦摩尼是佛教的创立者,是佛教的开启者,那么这样一位神人,也就是后来的如来佛祖的师傅是谁呢?其实如来佛祖的师傅就是大家耳熟能能详的燃灯古佛,他在《西游记》和《西游记后传》里面都是有出现过的。

燃灯佛
燃灯古佛,又叫做定光如来,是过去庄严劫中的千佛之首。

为什么叫燃灯呢?燃灯,“在世时一切身边的事物都光明如灯一般,也因此被称为燃灯太子,成佛之后就成了燃灯古佛”。

如来佛祖的师傅是谁?为什么说燃灯佛是如来佛祖的师傅呢?那是因为燃灯佛在过去世为释迦摩尼传授佛法,在著名的《金刚经》中有提到,有一个男子,是在来世可修得佛身,法号释迦摩尼。

因此,从这些我们可以知晓,如来佛祖,也就是释迦摩尼的师傅就是燃灯古佛。

只是如来佛祖主修的是今生,也就是现在佛,燃灯古佛修习的是过去,也就是过去佛,弥勒佛主修未来,即未来佛。

因此,许多寺庙里供奉了三佛的庙宇,在整点中,也就是大雄宝殿中按顺序供奉了燃灯古佛、释迦摩尼佛、弥勒佛,这样就依次代表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随着佛教传到中国之后,燃灯古佛深受白莲教的青睐,即使是编造大量的经书中,也随处可见燃灯古佛的影子,比比皆是。

所以,不管怎样,燃灯佛作为过去佛中最著名的佛,在各种经书论著中,都有着崇高无上的地位。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

佛教由距今三千多年,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参考佛诞);智度论二曰:“父母名字悉达多,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是名为佛”;佛姓新称乔答摩,旧称瞿昙。

如来
简介
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巴利文:Gotama Siddhatth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佛教创始人。

成佛后的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我佛如来。

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释迦牟尼佛诞辰日。

(汉语读音释迦牟尼shì jiā móu ní,牟为多音字,在这里读móu。


释义
释迦牟尼佛是后人对他的尊称。

“释迦”是他所属的部族释迦族的名称,有“能”、“勇”的意思;
“牟尼”意为“寂静”、“寂默”,所以汉文翻译又作“能仁寂默”、“释迦文坐莲如来(4张)佛”等。

在《梨俱吠陀》的诵诗中,曾经记载一种出家修行者,称为“牟尼”,他蓄长发、着褐色的脏衣、可以飞行空中(神足飞行),喝饮毒汁而无事,所以“释迦牟尼”,可意译为“来自释迦族的修行成就者”、“释迦族的圣人”。

悉达多(梵文:Siddhartha,巴利文:Siddhattha),意思是“清愚”、“吉财”、“吉祥”、“一切功德成就”,又作“萨婆曷剌他悉陀”(梵文:Sarvarthasiddha),意为“意义成就”或“一切义成”。

传统上认为“憍昙弥”、乔达摩或“瞿昙”(Gautama)是释迦牟尼的氏族名称,即释迦族祖先的姓氏。

但这个姓氏,可能与舍利弗、富楼那类似,是从母姓而来;也可能是依照古印度贵族的习惯,由《梨俱吠陀》赞歌的作者仙人家族乔答摩,所取的另一个名字。

又因为释迦牟尼是出家的修道者,故称“瞿昙沙门”。

真觉上师绘制——佛祖本生传。

此外,大乘佛教对他又有不同的尊称,如《华严经》中又又称他为毗卢遮那佛,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所谓:“光明遍照,横遍十方”,俗谓大日如来。

生平
现存的不同佛教典籍中,对于释迦牟尼佛的生卒年代,有着不同的记载,各种说法之间出入很大,难以统一。

大致来说,南传上座部佛教一般以公元太子像前624—前545年,或公元前623—前544年为释迦牟尼的生卒年代。

北传佛教则一般采用《众圣点记》的说法,认为释迦牟尼入灭之年应为公元前486年,据其年寿八十岁的传统说法上推,其生年当为公元前565年。

16岁时,与表妹耶输陀罗结婚,后生有一子名罗睺罗,这一时期,过着奢华而舒适的生活。

19岁多次出游,看到人间各种不同的痛苦,而且无论是谁,无论贫富,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最终命运。

释迦牟尼始终坚信,世界上应该存在一种永恒的东西,不会因为任何瞬间的痛苦或者死亡而消失。

29岁,放弃太子身份和王宫的安逸生活,离家寻道,经过6年的艰苦修行,仍无法找到解脱之道,放弃苦行。

释迦摩尼涅槃
35岁,释迦牟尼在一棵菩提树下冥思苦想,以发誓“不获佛道,不起此座”,终于大彻大悟,领悟到解脱生死之道,入道成佛。

以此思索,构成四谛说为核心的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即苦谛(人生皆苦)、集谛(苦之原因)、灭谛(彻悟苦的原因,达到“涅槃”的境地)和道谛(通过修道达到“涅槃”的途径)人们通过修行、断惑、涅槃,最终成为阿罗汉(“不生”的意思),而不再堕入人世的轮回。

三藏典籍中,多有关于释迦牟尼佛生平历史的记载,佛陀的生活是佛陀言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佛陀不但以言示教,也以身示教。

纪念日
释迦牟尼佛诞日
农历四月初八浴佛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佛教节日之一。

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日,据《佛陀
本生传》所载,佛陀诞生时,“于四方各行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这是佛家的所谓十方,并且步步生莲花,显示日后普渡众生的志愿。

于是上空天女散花,天使奏乐。

且有
九龙喷泉,为太子…沐浴‟。

”浴佛节的仪式就是由此而来。

出家日
二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佛的出家日。

释迦牟尼佛,(约为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5年)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

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
成”)。

佛陀以本誓愿,于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示现成佛(详见八相成道),开显佛教,度化众生。

释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义即“释迦族的圣人”。

据佛经记载,佛陀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

涅槃日
释迦牟尼佛涅槃在农历二月十五。

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八十高龄,传教已四十五年,佛教已被南亚大多数人所接受,各地均建立了寺庙
,出家的和在家的信徒倍增,这时,释迦牟尼背疾复发,自知将要谢世,便来到拘尸那伽的跋提河边,在
两棵婆树间弟子阿难系好绳床,释迦牟尼:头朝北,面朝西,侧卧于绳床上,他的右手支着头,左手放在
身,双足并拢,在农历二月十五,进入“涅槃”,心脏停止了跳动。

佛教创立
释迦牟尼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兼习兵法与武艺,是一个骑射击剑的能手。

相传释迦牟尼16岁那年曾驾车出游,在东南西三门的路上先后遇着老人、病人和死尸,亲眼看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到那些衰老、清瘦和凄惨的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

最后在北门外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到出家可以解脱生死病老的道理,便萌发了出家修道的想法。

29岁(一说19岁)时,他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离家之后,释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学习禅定,后又在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独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后来七天进一餐,穿树皮,睡牛粪。

6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仍无所得,无法找到解脱之道。

于是便放弃苦行,入尼连禅河洗净了身体,沐浴后接受了一个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健康。

之后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城外的荜钵罗树(即菩提树)下,沉思默想。

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

这标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

佛即佛陀,意为觉者、知者。

这一年释迦牟尼佛35岁。

释迦牟尼佛成佛后,开始他的传教活动。

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随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陈如等5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自己获得彻悟的道理,佛教史上称这次说法为“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不久又旅行各地,足迹遍布恒河流域。

所到之处,专心讲道。

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义,并组成了传教的僧团。

弟子据说有500人,著名的有大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优婆离等十大弟子。

佛、法、僧这佛教的“三宝”已具备,佛教正式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