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艺术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木雕的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木雕的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木雕的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表现。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卓越的技艺,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两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木雕的特点。

一、艺术表现中国传统木雕以其独特的雕刻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特点。

1.形态逼真中国传统木雕注重对人物、动植物等形态特征的准确刻画。

木雕匠人通过精细的雕琢,使得作品形象栩栩如生,令人惊叹不已。

例如,它们可以在木材上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山水风景,或者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人一种丰富而真实的感受。

2.线条流畅中国传统木雕的线条流畅而富有动感。

艺术家们善于利用线条的曲折与延展,表现出作品的立体感和流动感。

这种独特的线条处理技巧不仅增强了木雕作品的审美效果,还使得作品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3.细腻雕琢中国传统木雕注重细节的雕刻,这需要高超的技艺和耐心。

匠人们常常用微小的雕琢来表达作品的细节之处,如面部表情、衣纹与筋骨等。

这种细腻的雕琢手法有助于增强作品的真实感与艺术感,使得作品更加立体鲜活。

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木雕的艺术表现也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体现。

1.宗教与信仰中国传统木雕中常常出现含有宗教与信仰意义的作品,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神祗、佛教和道教的崇拜。

这些作品承载着人们对于信仰的虔诚与敬畏,是人们与宗教摩擦的产物。

2.历史与传承中国传统木雕也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的载体。

在古代,木雕作品常常被用于装饰建筑和家居,以此展现时代风貌。

同时,它也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的工艺技艺。

3.神话传说与寓意中国传统木雕中的一些作品还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与寓意。

例如,雕刻一些神兽、凤凰、龙等神话传奇形象,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这些作品既具有观赏价值,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符号。

总结中国传统木雕艺术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形态逼真、线条流畅和细腻雕琢,木雕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故事。

浅析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浅析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浅析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木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自古以来,木雕艺术就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人文精神,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寓意深刻的艺术品和装饰品。

在现代社会,木雕艺术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成为了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文化内涵和价值两个方面对木雕艺术进行浅析,旨在进一步探讨木雕艺术在当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木雕艺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我国古代有“木雕之乡”之称的山东省,正是木雕技艺的发祥地之一。

古代山东的木雕工艺非常发达,雕刻工匠们经常使用各种植物、动物和人物的形象进行创作,其中以鲁南艺术最为著名。

这些木雕作品不仅在技术上非常精湛,而且在造型上颇具特色,常常体现出一种浓厚的地方文化和民间风情。

木雕艺术还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和神话传说的元素,一些古代的木雕作品常常以宗教故事和传统神话为题材,用艺术的手法表现了古代人们的信仰和崇拜。

木雕艺术还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许多地方,木雕作品都是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密切相关的。

在一些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人们常常能见到刻有红色革命题词和少数民族文化图案的木雕作品,这些作品既是对历史的回顾,又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而在一些旅游胜地和古镇古村,木雕作品则往往以古代建筑、山水风景和传统民俗等为主题,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象征。

木雕艺术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工艺,更是一门富有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除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外,木雕艺术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随着旅游业和艺术品市场的兴起,木雕作品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居装饰用品,而是成为了一种高端文化商品和艺术品。

许多艺术品收藏家和艺术品投资者纷纷将木雕作品收入囊中,由此推动了木雕市场的繁荣,也为木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与此一些木雕作品还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良,进入了现代家居和商业空间,成为了现代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关于木雕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

关于木雕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

关于木雕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木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手工艺术,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

本文将会从木雕艺术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展开探讨,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一博大精深的艺术形式。

木雕艺术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木雕艺术,如河姆渡文化时期的木器上就有许多生动细腻的木雕图案。

随着时代的变迁,木雕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传统工艺之一,被广泛运用于建筑、家具、文物等领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木雕艺术不断吸收、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风貌。

中国古代的木雕艺术以其细腻、精美、形神兼备的特点而著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木雕艺术一直被视为一种精神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

木雕作品通过对生活、历史、宗教等方方面面的体验和理解,将情感与智慧融入成为一种视觉和灵性的享受。

它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技艺,更是一种对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完美表达。

通过对形式、瓦估、线条等方面的雕琢,木雕艺术家可以将心中的美好和追求转化为作品,让观者在赏析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愉悦与启迪。

值得一提的是,木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既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也是民间信仰和宗教情感的表达。

在中国的古建筑中,很多都可以看到精美的木雕装饰,这些木雕作品不仅是建筑的点缀,更是对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和文化情感的反映。

比如在古代的寺庙、宫殿里,常常可以看到木雕艺术作为宗教信仰的工具,或是作为祭祀、祈福的文化载体,传达着人们对信仰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间的木雕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它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为题材,通过对人物、动物等形象的雕刻,传达着不同的民间情感和文化内涵。

木雕艺术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人们生活情感和审美追求的反映。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木雕艺术在当代中国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虽然现代工业技术的介入改变了许多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方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现代科技也为木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传统文化木雕的作文

传统文化木雕的作文

传统文化木雕的作文我特别喜欢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其中木雕就特别有趣。

木雕是在木头上雕刻东西呢。

我见过爷爷家的木雕小桌子,那桌子的腿上刻着一朵朵小花,花瓣弯弯的,就像真的在风中轻轻晃动一样。

还有小小的叶子,叶脉都能看得清楚,摸起来还有一点凹凸不平的感觉。

听爷爷说,以前的木雕可不容易做。

雕刻的人要很有耐心,拿着小小的刻刀,一下一下地刻。

就像啄木鸟给大树捉虫子,一点一点地把多余的木头去掉。

木雕上的图案都有好多含义。

有的刻着福字,是希望家里有福运。

有的刻着小动物,像小松鼠抱着松果,特别可爱,那是象征着生活富足呢。

木雕是传统文化里的宝贝,我们要好好保护它,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美。

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像一个大宝库,木雕就是里面一颗闪亮的宝石。

我去一个古镇玩的时候,看到了好多木雕作品。

有一家店门口摆着一个大大的木雕屏风。

这个屏风上刻着好多古代的人物呢。

那些人物的衣服好像都在飘动,头发也丝丝分明。

有个老爷爷在给小孩子们讲故事,小孩子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充满了好奇。

我站在那儿看了好久,感觉自己都能听到老爷爷讲故事的声音了。

木雕师傅们可厉害了。

他们把一块普普通通的木头,变成了一件艺术品。

我想,他们一定是把对生活的热爱都刻进了木头里。

我家里有一个木雕的小盒子。

盒子的盖子上刻着山水图,有高高的山,山上有小亭子,山下还有流淌的小溪。

我每次看到这个小盒子,就好像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

木雕充满了魅力,它把木头变得有生命,我们可不能让它消失呀。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木雕是很独特的存在。

我记得有一次去博物馆,看到了一件古老的木雕。

那是一个木雕的佛像,佛像的表情特别慈祥,眼睛微微眯着,嘴角带着淡淡的微笑。

佛像的衣服上有很多花纹,那些花纹弯弯绕绕的,像云朵一样。

我伸手轻轻摸了一下周围的玻璃,就好像能感受到木雕佛像的温度似的。

木雕在以前的生活里可重要啦。

像那些老房子的门窗上,经常会有木雕。

我老家的老房子,窗户上就刻着梅花。

梅花的枝干曲曲折折,花朵小小的,特别精致。

关于木雕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

关于木雕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

关于木雕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木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既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技艺,又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体现。

通过对木雕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我们不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更可以透过木雕艺术的镂刻与雕刻,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和价值观念。

一、木雕艺术的源起木雕艺术源于古代手工艺的生产技术发展,是人们对木头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加工。

在中国的文化中,木雕技艺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雏形,而在汉代时期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汉代的木雕艺术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宫廷宫殿和陵墓中的大型雕刻,如汉代的云龙石雕,二是寺庙中的佛像雕刻。

此后,木雕艺术一直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室内装饰、古建筑装饰及器物制作的重要手工艺品,代代相传,至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民间艺术地位。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木雕艺术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

而木雕艺术,则是这些价值观念在艺术中的具体体现。

在造型上,木雕艺术的题材取材广泛,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各类文学作品和人物、花草鸟兽、山水云烟等。

这些题材不仅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典故,更是古代哲学家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木雕艺术的深度融合。

木雕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体现的最为深刻的一面,就是其在佛教文化中的应用。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使得中国的佛教寺庙成为了中华传统木雕艺术的主要载体。

木雕艺术在佛教寺庙中的作品通过雕刻的手法,表现出了佛教文化的内涵,从而也滋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的木雕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独具韵味的佛像雕刻艺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也在逐渐深入。

木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

木雕艺术因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已经不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技术,更被人们视为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

浅谈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浅谈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浅谈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多个方面。

木雕作品经常以自然景观、动物、植物等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热爱。

木雕作品往往以大自然的形象为蓝本,通过精湛的技艺和艺术创作手法,将大自然的生命力和美妙之处完美地展现出来,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受。

木雕艺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

古人常常用木雕作为装饰品,放在家中或庭院中,以增加居住环境的美感和品味。

木雕作品所展现的质朴、朴实和自然之美,与现代社会快节奏、浮躁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在喧嚣都市中找到一份宁静和慰藉。

木雕艺术的历史传承也非常悠久。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使用木材进行雕刻创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木雕艺术逐渐发展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木雕作品经常被用于宫殿建筑、佛寺雕塑等重要场合,并且在北方农村,木雕技艺也广泛流传,成为农民的主要副业之一。

这使得中国的木雕艺术在历史上得到了长期的传承和发展。

木雕艺术在现代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随着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逐渐被机器生产所取代,传统木雕技艺也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而年轻一代对木雕艺术的兴趣和热情也没有老一辈那么高涨,这令人有些担忧。

为了保护和传承木雕艺术,一方面,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加大对木雕艺术的保护和扶持力度,通过资金支持、技术培训等方式,保障木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提高对木雕艺术的认同和重视度,培养更多的木雕艺术爱好者和从业者,为木雕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

木雕艺术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传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更是人们追求自然、热爱生活和信仰追求的重要表达。

通过保护和传承木雕艺术,我们可以让这项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形式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浅析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浅析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浅析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木雕艺术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通过对木雕艺术的浅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其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精湛的工艺技艺上。

木雕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的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在汉代,木雕艺术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蔚为大观的宫殿、庙宇和祭祀用具都离不开木雕艺术的精湛工艺。

在历代的封建社会中,木雕艺术更是成为了威严和尊贵的象征,不仅用于宫廷装饰,还被广泛应用于寺庙、庙宇等宗教场所。

在这个过程中,木雕艺术渗透了传统工艺的技巧与智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木雕艺术还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在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木雕艺术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囊括了丰富的宗教、神话、传说等元素。

木雕作品中的龙、凤、龟、麒麟等神兽形象,无不彰显了古代人们对吉祥、祥瑞的追求;而福禄寿喜财等图案更是流行于中国的各地,成为了家居生活中的常见装饰元素。

在古代民间,木雕艺术更是用于雕刻神像,用于宗教信仰与崇拜之中。

这些木雕作品既反映了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对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木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包括历史、民俗、宗教等方面的价值。

木雕艺术作品本身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了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

我们应该重视木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通过继承与创新,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也应该加强对木雕艺术的保护与研究,让这一瑰宝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关于木雕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

关于木雕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

关于木雕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木雕艺术是一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木雕艺术是以木材为原料,在雕刻技艺的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法和技巧进行创作。

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反映出一定的历史、文化和生活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仁义礼智信”,这四个字概括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木雕艺术凝聚了这四个字所代表的价值观,它在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木雕艺术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宫殿、佛寺、庭园、建筑和生活用品等。

宫殿内的木雕艺术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古代的宫殿中,大量的木雕装饰被用于建筑的室内和室外,成为了国家艺术的代表形式。

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例如,汉代艺术的气势磅礴、唐代艺术的雄浑大气,以及宋代艺术的文化内蕴。

这些木雕作品不仅是建筑的点睛之笔,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个重要的领域是佛寺中的木雕艺术。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佛寺中的木雕艺术反映了中国佛教信仰的深厚内涵。

佛教雕刻艺术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它以佛教故事、佛陀形象和比丘们的日常生活为主题,通过形象的雕刻表达了佛教智慧和信仰。

文化塑造了人类的精神世界,而佛教雕刻艺术则承载着文化的精神内涵。

此外,木雕艺术还广泛应用于庭院建筑和生活用品中。

在古代,大多数家庭都采用木制家具,这些家具的雕刻非常精细,通过雕刻反映了居民的生活、信仰和审美观念。

在庭院建筑中,木雕艺术被用于门楼的雕刻、园林的造型和亭子的搭建等,营造了自然的环境和文化的氛围。

总的来说,木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中国古人对生活、信仰和审美的诉求。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木雕艺术的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它仍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为人们展示着中国古文化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摘要:木雕工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化身。木雕工艺的题材内容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共性,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艺术手段之一的中国木雕艺术,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木雕工艺品,以充实、丰富木雕艺术的装饰题材,宣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关键词:木雕艺术;传统文化;思想 中图分类号:j31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20-02 木雕以木构件为载体,动物、植物、器物、装饰纹样这几大类表现内容异彩纷呈,在有限的图幅里表达审美思想内涵,借物言志、替代巧妙、情景交融,表现出独特的审美倾向性和浓郁的地域色彩。在这些表现内容中,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念几乎渗透在所有的木雕作品中。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现象,木雕并非随意而为,它的教化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与儒家主流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理念相融,而其表现手法往往隐喻含蓄而不直白。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小说戏曲以及动物花草皆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如表现孝道的《二十四孝》、《李逵探母》;表现忠恕的《忠孝节义》(忠:岳母刺字;孝:唐妇乳姑;节:苏武牧羊;义:桃园三结义);表现和仁的《和合二仙》(两僧人一名拾得持荷,一名寒山托盒,寓“和合” 之意)、《郭子仪上寿》、《累世同居》;表现耕读仕进的《渔樵耕读》、《连中三元》、《冠上加冠》(两只昂首鸡的后面植鸡冠花);而带有道教色彩的《福禄寿喜》、《刘海细蟾》、《八仙过海》多寓功名利禄、吉祥如意。又如木雕中的狮子寓事事平安、官登太师、镇恶避邪之意;羊有吉祥孝顺意,鸡与吉、信、官相联结;灵芝、古松、仙鹤喻长寿;蝠与福谐;鹿与禄谐;荷与和谐;桂与贵谐;竹与祝谐。动植物中的自然生命经艺人的雕刻演绎而成精神生命,文化的魅力通过视觉感悟而入心灵,不需要说教,已牢牢扎根于民间。这些已成历史陈迹的木雕作品,成为我们窥探民间工匠心灵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儒文化。 一、体现“孝”的思想 儒家以重视伦理道德区别于其他学派。仁义礼智信被儒家称为五常,视为人所必具的五种基本道德法则。此外,忠、廉、耻、勇、诚、敬等众多道德范畴也为儒家所重视。但以一个道德范畴为题,著为专论,并被提高到“经”的崇高她位却惟有“孝”这个概念。“孝”是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畜者,养也。早在2500多年的《诗经》中,就有表现孝亲孝长、善事父母的动人诗篇。孔子的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儒家看来,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 的根本。儒家孝学说以家庭中父子关系为中心,全面提出了子女对父母尽孝的原则理论,适应了宗法社会的需要。汉代起,统治阶级就提倡以孝治天下,“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用父权来衬托君权的至高无上。在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社会里,孝悌观念在民间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所接受。所以,在木雕题材中,表现“孝”成为主要题材就不奇怪了。在木雕题材中以《二十四孝》尤为突出。现在流传的二十四孝,大体有三种说法,尽管这三种说法除少数人稍有出入外,大部分还是吻合的。按人物性别分,二十四孝中有孝子孝女;按人物身份分有帝王、贤哲、官吏、士人。也有普通老百姓;按年龄分,有少年,有中年,也有老年人;按朝代分有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各代人。不论二十四孝是否在历史上有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可以看出它的广泛流传反映了儒家孝道思想已深深影响了中国历代社会以及各个阶级。在每个时代都起到了正人伦、安社稷的作用,并内化到了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内心深处,从而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心理。 “孝道”还体现在“续香火”上,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最大的不孝是使家族断了香火。因此,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家庭道德观。因此在传统及木雕图案中,龙、凤这一类神奇的动物形象,常常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装饰题材。如徽州乡村人在结婚时,按照当地传统习俗,喜欢选用精工细琢制造的“花床”、衣橱等作陪嫁,来点缀他们的洞房花烛夜。作为家具的点缀,图案以“龙凤呈祥”“麒麟 送子”“百年好合”等较多,用“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用“鸳鸯”象征“夫妻恩爱”,用“和合二仙”的故事(和合二仙主持着人世间的婚姻),来寓意着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寄托人们对终身大事的美好愿望。 二、体现“忠”、“义”思想 以忠、义为题材,也是木雕艺术的主要内容。在以君主为主宰的社会里,君主是臣子的衣食父母,为臣必须全心全意地维护君主的利益,“尽忠”成为人臣必须完成的人生使命,忠君自然而然地成为臣子们至高无上的人格追求。忠、孝、节、义也常被联系起来表述同一种伦理原则,“孝者必贵于忠”、“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报国尽忠、奉献尽孝两者是一致的。徽州木雕中表现“忠”、“义”这一伦理范畴的作品非常之多,常见的有《岳母刺字》、《苏武牧羊》、《赵子龙救孤》、《桃园三结义》等。 在男人为主体的封建社会中,妇女一直处在从属和受支配的地位。程朱理学教化社会的核心观念是“天理”的确立和“人欲”的否定。妇女作为宗法社会的成员之一(虽然处于从属地位),也理所当然地为维护封建礼教尽犬马之劳。“妇德”是“家之隆替,国之废兴”的大事,“三从四德”是每一位妇女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妇女婚前的童贞和婚后的节操被渲染成比生命更重要——“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格守“妇德”、“相夫教子”成为妇女整个生命历程的全部,自身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完全寄托在丈夫和儿子的身上。在理学渊源之地的徽州,对节烈的提倡更是不遗余力。据橄人 赵吉士评论:“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徽州妇女耳濡目染,铭刻于心,失去丈夫者“动以身殉,……数数见焉,或称未亡人而代养,而抚孤婆居数十终”(徐卓《休宁碎语》)。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的歇县“孝贞节烈坊”,便集中表彰了“徽州府属孝贞节烈六万五千零七十人口”。贞节牌坊为不幸的妇女带来了“无尚光荣”,更让千千万万的妇女甘愿受礼教的束缚。因此,恪守“妇德”、“相夫教子”等内容也必然成为徽州木雕中表现的重要题材,如《乳姑不怠》、《闺训女儿经》、《送郎赶考》、《母子图》等。 三、体现 “学”、 “仕”的思想 自儒学创始人孔子开始,儒家便十分重视读书和从政为官。“学而优则仕”是儒家为中国知识分子选定的人生最佳之途。作为古人生活的最主要的读书及第就成为木雕经常选用的题材。如《五子登科》、《十八学士》、《三进士》等。体现了封建文人的理想人生旅途。 另外,读书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是在科举制度下的儒生,皓首穷经,一辈子埋头在经书典籍,而其中能金榜题名的却少之有少。所以木雕中雕中也有反映古人苦读的画面,例如《买臣负薪》,出自《汉书·朱买臣传》:“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至50岁才拜为会稽太守。还有《车撒囊萤》,典故出自《晋书·车胤传》。徽州人把“业儒”看高于“服贾”,“非儒术无以亢吾宗”即使富坍王侯,也不能光耀门楣,只有业儒人仕才能实现荣宗显祖。无论令子弟‘业儒’,还是自身“雅好诗书”,从本质上看都是封建社会官本位和儒家“重 本轻末”的思想体现。因而,“业儒”、“入仕”自然成为徽州木雕热衷表现的题材之一,如:《五子登科》、《皓首穷经》、《状元及第》、《买臣负薪》、《蟾宫折桂》等。

四、体现“中和”的思想 “中和”在古代哲学中具有形而上的高度,如儒家经典《中庸》所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说,“中”是矛盾的双方都在自身应有的适度内发展,没有过或不及的缺陷,而使矛盾处于平衡和稳定的状态之中;“和”是指对立因素的交融,也即多样性的统一。“和”与“中”是一致的,艺术上的中和之美,就是指艺术在内容、情感、形式、风格等方面的各种因素适度,结构和谐;中和之美是古人进行艺术创作的终极追求,也是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当然达到这个要求是其建筑装饰的目标,体现的也是对这一目标的极力追求。古人对“中和”的要求:一日美善相乐、刚柔相济;一日文质彬彬、华朴融合。“中和”作为古代艺术最高的美术追求,充满着辩证法。它要求艺术作品在美和善、刚和柔、文和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不能偏废,不能无所不用其极,而要彼此照顾、彼此协调、彼此制约。 乔家大院的雅号为“在中堂”,意即格守中庸之道。虽然乔家大院的骑马雀替全部采用工艺最为复杂、雕刻技巧要求最高的透雕,但依然能够在装饰性与写实性,在刚与柔、形式和内容方面力求不偏废。众多雕刻内容之间相互制约而又相互映衬,在度量的把握上 分寸得当。装饰作用与独立欣赏价值的矛盾中求得统一,充分体现了追求古代艺术的的最高目标“中和”。 中国木雕艺术是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手段,木雕工艺不仅充满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处处散发着山水诗画般的灵气。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一块块木雕艺术,遵循着相同的价值理念,我们在品味木雕艺术的同时,应该发扬中华文化的精华,扬弃其糟粕。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变化的,同样,除对木雕工艺装饰题材的挖掘、整理、借鉴、继承和宣扬外,还要同其他艺术一样,不断地吸收外来民族文化的营养,不断改变,不断创新,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木雕装饰纹样,以充实、丰富的木雕艺术的装饰题材,宣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 参考文献: [1]杜文超.传统木雕文化艺术研究及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 [2] 叶柏风,赵丕成.镂琢纤巧[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3]王抗生.民间木雕[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李飞.中国传统木雕艺术鉴赏[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李坚、陈刚.中国传统木雕艺术赏析[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 [6]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